|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外国名著|寓言童话|武侠小说|百家讲坛|中外名人|故事传奇|名言警句|美文欣赏|散文|
|幽默笑话|礼仪知识|民俗风情|谜语大全|百科知识|教育成才|中国相声|期刊杂志|学生频道|其它阅读|诗歌|
 当前位置: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比尔·盖茨传 目录页 下一页 
第一章 计算机魔方

  引言

  1996年,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再次夺得《福布斯》杂志个人财富排名的桂冠。他的个人资产达到185亿美元。他的好友、同他一起创建微软公司的保罗·艾伦则为75亿美元,名列第三。

  这一年,比尔·盖茨41岁,保罗·艾伦43岁。

  10年前,即1986年,比尔·盖茨便已拥有10亿美元的财富,在《福布斯》杂志公布的美国400富翁排序中,名列第29位。当时他31岁。

  而再早11年,即1975年,当比尔·盖茨20岁的时候,他同保罗·艾伦一起创建了微软公司。当时他们几乎两手空空,公司再没有第三个成员。他们自己也还只是客居在阿尔伯克基市的微型仪器遥测系统公司,为该公司生产的阿尔塔计算机开发BASIC语言。

  现在,比尔·盖茨已经是成功者的共名。如果有谁在某一方面力克群雄,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成功,人们就会说他是那个方面的比尔·盖茨。而“微软”二字也像一泓清水,静静地、但是却势不可挡地进入了世界各个角落人们的生活。全世界上亿台计算机在使用着微软公司的软件。所谓“微软”(Mi-crosoft),就是“微型计算机”( microcomputer)和“软件”(software)这两个词的合写,它使人觉得新颖、谦和、亲切、温暖,而且富有文化内涵。

  比尔·盖茨何许人也?他如此年轻就享誉全球,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靠的究竟是什么?

  他曾经说过:“人类的许多进步之所以产生,多半是由于某人发明了某种什么更好的、更有力的工具。”

  他就是靠他的计算机软件征服了世界,推进了人类的又一次信息革命。

  所以,人们称他是软件世界的天才、皇帝,是计算机革命的点火人,甚至说他是电脑帝国的拿破仑、信息时代的福特。

  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世界首富,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靠软件而获得上百亿财产的真正大能人。

  他致富靠的是杰出的智力、全新的观念、敏锐的思维和辛勤的劳动,当然也靠得天独厚的机遇。

  他自己则说:“人们常常要我解释微软的成功。他们想知道我们的公司从两个人、小本经营发展到一家拥有17000名雇员和年销售额超过60亿美元的秘密。当然,不会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但运气是一个因素,然而我想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我们最初的远见。”

  他还有一种对于成功至关重要的品性:始终不渝地追求卓越,而且不怕冒险。

  当然,他对事业的献身精神也是超乎寻常的。

  1. 喜欢摇晃的老三

  1955年10月28日晚上9点刚过,在位于美国西北角太平洋岸边的华盛顿州,在风景如画的西雅图市,一位后来名扬世界的计算机天才呱呱坠地。

  他就是比尔·盖茨。

  西雅图虽然算不上是一座很大的城市,它的人口只有60万,但是在美国西北部太平洋海岸,却没有第二座城市能够同它的规模相比。同美国其他大城市一样,这里同样是高楼林立,豪华商店鳞次栉比。在它的码头上,停泊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轮船,汽笛声高唱低吟,不绝于耳。这里的气候湿润宜人,远近的楼宇,常常隐现在云雾之中,影影绰绰,难露真容;所以这座城市又有“梦幻之城”的美称。城里城外,到处草木繁茂,一片苍翠。天气晴朗时,这里的能见度很高;极目四望,可以看见城外大片大片的森林,浩浩森森的海水,明珠一般的华盛顿湖,以及远方蓝天之下白雪皑皑的山峦。

  西雅图还是一座文化发达、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城市,那里有全球闻名的“空中明星”波音公司及其他一些航空公司,有著名的华盛顿大学,有西雅图研究中心。

  后来,这座城市又由于比尔·盖茨而锦上添花,成了“微软帝国”的摇篮。

  比尔·盖茨的父亲威廉·亨利·盖茨第二,又称小比尔·盖茨,是个身材魁梧、喜欢运动、性格拘谨、不太健谈的人。1943年他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过了两年,他又进入了乔治亚州本宁堡军官培训学校。1946年退役,然后到华盛顿大学法律系念书。在那里,通过朋友的介绍,他同玛丽·马克斯韦尔相识。小比尔的老家在离西雅图不远的布雷默顿。

  他的父亲经营家具店,家里并不富有,社会地位也远远算不上显赫。1950年,小比尔·盖茨从华盛顿大学毕业回到老家,作助理辩护律师。过了两年,玛丽也毕业了。他们不久就结了婚,并且把家从布雷默顿迁到西雅图。玛丽到一所学校作教师,盖茨进了一家私人律师事务所。

  玛丽于1929年出生在西雅图市一个名门世家,她的祖父马克斯韦尔曾作过华盛顿州南本德市的市长和州议会议员。1906年,他举家迁往西雅图,在那里创建了美国城市银行。这座银行不久就成了全国知名银行。

  玛丽的父亲詹姆斯·威拉德·马克斯韦尔在华盛顿大学毕业后,就在父亲的银行里作信差。他好交际,喜欢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后来,他成了美国九大银行之一的太平洋国民银行的副总裁,当然也是声名赫赫的大银行家,拥有巨大的财富。玛丽的母亲是父亲上大学时认识的,她性格活泼,喜欢体育运动,曾是学生中的佼佼者。玛丽的祖父给儿女们留下了大笔财富,但是这个家庭却鄙视穷奢极欲的生活方式,不喜欢炫耀财富和地位。后代们都遵循祖父的传统,过着简朴的生活,崇尚良好的教育。这个优良的传统也被玛丽继承下来。

  1954年,玛丽生了一个女儿克里斯蒂,第二年,威廉·亨利·盖茨第三,也即比尔·盖茨诞生了,父母叫他“老三”。过了几年,当比尔·盖茨9岁的时候,他有了一个妹妹莉比。

  盖茨一家过着融融乐乐的日子,彼此相处十分亲密和睦。比尔·盖茨的父亲从来就是一个进取心很强,有远大抱负的人。他稳重老成,德高望重,在法律界口碑极好。他作过华盛顿州律师协会主席,还出任过全美律师联合委员会主席。比尔·盖茨的母亲玛丽则“一直是这个家的中心人物和驱动力”。她性格温和,举止典雅,处事却不乏果断利落。

  比尔·盖茨出生后,她就不再去学校教书,而留在家里照顾孩子。不过她对社会工作依然怀有极大的兴趣,过了些日子,她作了社区服务人员,去西雅图历史和发展博物馆作义务讲解员,常去各地方学校为学生们讲解本地文化和历史。同在教育界一样,她在社交界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盖茨家有一个传统:全家在一起用餐时,也就是一次讨论会。他们喜欢在饭桌上谈论各种各样感兴趣的问题,其中主要是他们各自的活动和经历。后来,孩子们长大些了,也常常谈论有关他们今后工作的事情。

  比尔·盖茨回忆说:“我家的生活非常丰富多彩,我们可以在家中学到许多东西。大家最喜欢的事情是读书、聊天和作各种游戏。”

  比尔·盖茨从小好动,精力旺盛,据说在婴儿时期就喜欢让摇篮有节奏地摇晃。长大些后,他又在一匹玩具木马上体验到了摇晃的快乐。

  这个独特的癖好他一直保持到现在,以至于传染给了他的微软公司——

  后来公司的经理们在开会时,一大群人坐在靠椅上一边讨论一边同总裁一起摇摇晃晃,这已成了微软公司特有的一种景观。

  2. 《世界图书百科全书》

  应当说,从孩提时代起,比尔·盖茨就生活在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环境中。在他三四岁时,玛丽去为学生作讲解总是把他带在身边。玛丽在学校里讲本地历史和文化时,小小的比尔·盖茨就坐在前面的桌旁,两眼死死盯着母亲,聚精会神地听讲,经常得到母亲的赞赏。他性格好动,但是喜欢思考,酷爱读书。他的课余时间几乎都花在了阅读上。他读的书也不是一般儿童喜欢的连环画、童话故事之类,而是供成人阅读的各种作品。他的父亲有许多藏书,他可以一连几个小时独自呆在书房里翻看。描写人猿泰山、火星人等等的幻想作品最先引起他的兴趣。这些书描写的世界非常广大,远远超过了他平日的活动范围。他发现通过书房里那一架架五花八门的书籍,可以毫不费力地进入一个无边无际的想象天地。就在这个让他尽情驰骋的天地中,他的心智早早地得到了开发。

  到8岁时,他的好奇心更加强烈了。他发现家里有一部图文并茂的《世界图书百科全书》,讲的都是现实世界上的各种事情。这可不是火 星人啦,人猿泰山啦,那一类虚构的故事,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这部书正好能回答他久存于心的种种疑问,他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开始逐字逐句阅读起来。他说:“我小时候特别喜爱家中1960年版的《世界图书百科全书》。……我8岁时开始读第一卷,并决心把每一卷都读完。如果关于16世纪的按顺序排列的全部文章或所有关于医药的文章不那么难读的话,我可能会读得更多。相反,我读了 ‘无毒蛇’,然后是‘印第 安纳州的加里城’和 ‘气体’。”小小年纪就满怀热情地大量地阅读,这在同龄儿童中是十分罕见的。

  幼时的比尔·盖茨从《世界图书百科全书》中获取了大量的知识,同时也发现了这种百科全书的不足之处。他说,“笨重的书卷里仅包含文本和插图。它能够说明爱迪生的留声机外观怎样,却不能让我听听它刺耳的声音。它有毛虫变成蝴蝶的照片,却没有图像将这一变化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如果它能就我所读的内容进行测验,或它的信息能够与时代同步,那真是锦上添花。当然,那时我并没有意识到它的这些缺点。

  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百科全书,并坚持读了5年,一直读到上中学。”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还在儿童时代,在阅读这部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之后,他就产生了一个想法:将文本和图片同声音和动画结合起来。

  这个想法在三十年后终于成为现实——他的微软公司编制的Encarta软件就做在一张小小的光盘上,第一版就收有26000个词条,900万字的文本,还包括总共8小时的声音,7000帧照片,800幅地图,250张图表和表格,100多张动画和视频录像。你把这张光盘放进一台多媒体家用电脑,就可以图文声并茂地享用这部非凡的百科全书。你不仅能看见千奇百怪的乐器形状,而且顷刻就可以听见演奏这种乐器的声音;你还能聆听包括比尔·盖茨本人在内的不少世界名人的讲话片断,能听见世界上百种主要语言常用语的发音,各流派的爵士乐。当然,你还能看见野兽的跳跃、毛虫的蠕动、花儿的开放过程。你可以展开人类几十万年历史的长卷,一目了然地阅览历史上同一时期人类社会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这部光盘百科全书还可以以动画的方式,告诉你历史上各大战役的进程、激光唱机的工作原理、光色的本质等;而且它实现了比尔·盖茨当年的想法,可以对你的知识以多种有趣的方式进行测验,如果你选择答案正确,它就可能让你听一声悦耳的鸟叫、一节雄壮的音乐,或向你展开一个新的画面、打开一间新的密室,让你继续回答下一个问题;你还可以在这张光盘上欣赏到世界风光和名画,如果你想画一幅简单的风景画,它也能使你得到满足……这张小小的光盘重量不到20克,储存的内容却远远超过了多卷大部头百科全书。

  比尔·盖茨从小喜欢读书,读的又是令他入迷、对他的心智大有启发的好书,这对他今后的观念、气质和知识结构的形成无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再晚些时候,比尔·盖茨又一头扎进富兰克林、罗斯福、拿破仑、爱迪生等大名鼎鼎的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的传记中。他说他读这些历史伟人的传记是为了理解他们如何思考。后来他也读文学作品,他最喜欢而且印象最深的两本书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各自的和平》。他还读科学著作和商贸书籍。他在艺术方面看不出有特别的才干,他自己还说对哲学也没有兴趣。不过,在学校举行的才能倾向测试中,他的数学却获得了满分。比尔·盖茨的记忆力在学生时期就有惊人的表现,他能在戏剧演出中轻松地背出长达几页的独白。

  3. 做荒坡上的橡树

  比尔·盖茨内心里有一个丰富的世界,他从读书中吸取了大量精神财富,他的行为也自然与他的同龄人有所不同,小小年纪就表现出非凡的思想。

  他的小学同学卡尔·爱德蒙说:“即使在当时,他也是一个行为古怪、与众不同的人”。爱德蒙记得比尔·盖茨曾对他说过:“我宁肯做荒坡上的橡树,也不愿做绿野中的小草——小草千人一面,毫无个性;橡树伟岸挺拔,昂首天穹。”他在日记中曾对人生做了这样的比喻:“也许,人生就是一场熊熊大火,一个人能做也必须去做的,就是竭尽全力在这场 ‘大火’中抢救点东西出来。”他当时的抱负和进取精神由此可 见一斑。爱德蒙回忆道:“比尔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做到完美无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总要做得超过所有人,力求尽善尽美。”“学校的一切功课和老师布置的全部作业,无论是演奏乐器还是写作文,他都会全力以赴去完成。”据说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要同学们写一篇作文,谈谈人体的特殊作用。规定的篇幅只是四五页,比尔·盖茨一气写了30多页。下一次,老师要求大家写一篇20页以内的短故事,比尔·盖茨竟然写出一篇洋洋洒洒超过百页的长文,令老师和同学目瞪口呆。

  有一年夏天,学校举行为期一周的50英里徒步行军。比尔·盖茨的父母鼓励他积极参加——他们总是让比尔·盖茨多参加集体活动,使他有更多的机会同孩子们接触,从中学习与人相处的经验,在生活中得到各种锻炼。那一次,比尔·盖茨穿了一双不太合脚的新筒靴。结果第一天走完8英里后,他的脚后跟就擦破了皮,脚趾上也磨出了不少水泡。

  第二天,他的脚已经开始红肿,裂口里流出鲜血。老师劝他不必再继续行军,但这不合比尔·盖茨的脾气。第三天,他仍坚持前行,爬山涉水,一直到下午4点钟到达中途的检查站。他虽然坚决要求继续前进,但实际上已经无法再往前走了。大家只好通知他母亲来说服他回家。

  比尔·盖茨从小就喜欢在什么事情上都争个输赢。他的好胜心很强,总渴望获胜,对失败感到痛恨。他做什么事情都要证明自己的能耐。小时候,他常常同姐姐玩拼板游戏,参加家庭体育比赛,或在乡村俱乐部游泳池游泳。他还和同学们一起玩克朗球,打网球,滑水橇。在每一项运动或游泳中,他都一丝不苟,郑重其事,竭尽全力去争取获得胜利。

  据一位以前同比尔·盖茨一起玩过的人说,他很喜欢打克朗球,而且很好胜;他也喜欢打网球,每盘都想赢对方;他滑水橇的时候,也不愿意落在人后。他做什么事情都竭尽全力,从不松懈消极。这家伙有一种非凡的进取心。

  胡德运河旁边有个名叫齐尔罗的地方。那是一个夏季露营地,有许多网球场和12座依水而筑的小木屋。比尔·盖茨一家每年7月都要到这里住上两个礼拜。白天打网球,滑水橇,到树林里野炊,晚上一家人就在小木屋里读书、聊天或作游戏。比尔·盖茨在这里尤其感到惬意。来齐尔罗休闲的大都是当地政治家、企业家、律师等名流。比尔·盖茨与这些人接触,听他们发表各种高论,大长见识、获益匪浅。这些人往往在这里举行有接力赛跑等内容的所谓“奥运会”活动。比尔·盖茨最喜欢一种叫做“夺旗子”的驾船比赛。只要有比尔·盖茨参赛,那么,他所在的队必定取胜。

  比尔·盖茨家里具有一种真正的民主精神,可以说,这个家始终都是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一直如此。比尔·盖茨的父母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对时代的特征有十分明确的把握。他们知道在未来世界获取成功的关键在于智力竞争,对于一个未来的人来说,思维的素质和开阔的眼界比一切都重要,因此极为重视对孩子们的智力和思维素质的培养。他们的远见卓识对比尔·盖茨的成长显然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比尔·盖茨的母亲玛丽对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从比尔·盖茨穿衣服的颜色到每顿饭的菜谱和开饭时间,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她这种一丝不苟的办事作风对比尔·盖茨有很深的影响。比尔·盖茨在后来几十年的开创性活动中,继承了母亲作事严密精细的优良传统,这对他后来在事业上的成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4. 泰勒牧师的小客人

  1966年,比尔·盖茨11岁时,在一项背诵比赛中大获殊荣。

  西雅图大学社区大学公理会教堂德高望重的牧师戴尔·泰勒,向比尔·盖茨所在的班级许诺:如果有人能背诵出《马太福音》第5章到7章的全部内容,他就邀请他们到西雅图的太空尖塔餐厅参加免费聚餐会。太空尖塔餐厅可不是一个寻常的去处。那是西雅图最体面的地方,出入其间的无一不是上流社会的人物。然而,要获得在这家餐厅同泰勒牧师共进晚餐的殊荣,决不是举手之劳的事情。戴尔·泰勒在他几十年的教书生涯中已形成一个惯例,即要求他的学生在每个学年开始都要背诵这几个章节。但这段文字很长而且松散无序,完全不像诗歌那样押韵上口。泰勒说,他还从来没有遇见一个人能够把它们一字不漏地背下来。

  但是,年仅11岁的比尔·盖茨使这位老成持重的牧师大为震惊。他仔细地倾听着比尔·盖茨清越的童音:

  “耶稣看见这许多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他跟前来,他就开口教训他们,说: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 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土地。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接着又一口气背下去:“耶稣讲完了这些话,众人都希奇他的教训;因为他教训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他们的文士。”

  朗朗有声,一气呵成,没有一个错误。

  泰勒被这孩子惊人的记忆力深深地打动了,他后来回忆说:“只有那天到了他家,我才知道他具有一种特殊的才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我无法想象一个年仅11岁的孩子何以会具有那么高的天赋。……他喜欢接受挑战。尽管太空尖塔的聚会极富诱惑力,但是大多数接受挑战的孩子并没有为此付出代价,只有比尔·盖茨作到了。”

  接着,泰勒就这段文字向比尔·盖茨提出了不少问题,他都作出了圆满的解答。这说明他对文字的内容深有理解,而绝不是机械背诵。

  泰勒不禁问比尔·盖茨:“你是怎么背下这么长的文字的?”

  比尔·盖茨回答得十分简单:“只要我竭尽全力,我就能作成任何我愿意作的事情。”

  在600英尺高的太空尖塔豪华旋转餐厅里,比尔·盖茨同其他31名勉强背完这几节文字的获胜者一道同泰勒牧师共进晚餐。他此时心情复杂。他居高临下地俯看着西雅图充满神秘的夜景,他的思想也似乎升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他脑子里产生了一个朦胧的感觉,“我也许要做另一种人,要创造出在另一种高度上直接同上帝交流的另一种语言……”

  5. 初识计算机

  1967年秋天,比尔·盖茨12岁,他进入了西雅图湖滨中学,上7年级。

  这是他父母的一个明智之举。他们看见比尔·盖茨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同学,在原来那所学校里继续呆下去,会严重限制他的智力发展。湖滨中学是一所私立预科学校,只招收男生,虽然那里收费之高在西雅图首屈一指,达每学期5000美元,但它的学风和教学质量在当地也是无可匹敌的。当时,这所学校规模不大,仅有300名学生。比尔·盖茨的父母那时当然没有想到他们这个决定有多么重大意义,他们自然也无法知道他们这一举动会在二十多年后对西雅图、美国乃至对全世界产生多大的影响。

  湖滨中学分高低两个学部,7年级和8年级为低学部,9年级到12年级为高学部。在60年代以前,这所学校同美国其他学校一样,管理非常严格,风气十分保守。就连学生每天的着装也有明确规定,学生上学必须穿外套,打领带,穿有鞋帮和扣眼的鞋。到60年代,美国曾掀起一股自由化浪潮,湖滨中学也在这个浪潮中渐渐发生变化,逐渐放松了规章制度,不仅在着装上有所宽松,留长发蓄胡子也不算违反校规了。这样的风气形成之后,学校便表现出一种活力,形成了自由竞争的环境,思想和精神也因此得到大解放。校方的教育思想相当活跃,他们并不把目标定死在为大学输送人才一点上,而更重视发现和培养天才人物。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又对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尽可能提供机会甚至特权,使他们的才智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些学生受到学校的特别关照,获得了极大的自由活动空间。即使有些活动超出了学校规定的范围,也可以得到特殊的允许。湖滨中学的作法表现了学校领导人全新的开放教育思想和独特的胆识,他们也因此得到了回报——在后来的几十年中,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许多人都成了社会的栋梁之才。如今它已经享誉天下,获得了“天才摇篮”的美称。有人曾经这样说过:“在这里,即使最愚笨的孩子也会聪明起来。”

  比尔·盖茨最大的幸运就是进入了湖滨中学,获得了在这个自由天地里充分发展自己的机会。

  可以说,这是他人生中一次决定性的转折。

  1968年秋天,湖滨中学作出一个大胆而明智的超前决定:让学生接触计算机技术。

  当时,美国在许多科学领域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造卫星一颗接着一颗发射上天,更有一个历史性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正在实行中。人们被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狂潮席卷,都准备着迎接科学技术新时代的到来。那时,计算机技术还处于发展的初期,按形象的说法,就是还处在这项技术的“石器时化”。就是在美国,它也仅仅刚开始进入工商界,还远没有现在已经普及到家庭的个人计算机,更没有小巧的笔记本式计算机。那时,一台计算机要占去一个大房间,价格则高达数百万美元。

  小小的湖滨中学当时能到哪里去筹措这么一笔巨额资金,购买计算机来供学生操作?它只能向拥有计算机的企业租用,按使用时间付费。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学校只要有电传打字终端机,就可以通过电话线同企业的计算机联结。为了购买电传打字终端机和解决上机费问题,校长求助于母亲俱乐部。母亲们搞了一次拍卖活动,集资3000美元,使学生们至少在期末前,可以使用附近一台属于通用电气公司的PDP—10型计算机。

  这是当时十分著名的计算机,是由DEC公司 (数字设备公司)生产的。 比尔·盖茨后来评论学校的这个举措时写道:“还在60年代末的西雅图,就让学生使用计算机,这是一种相当令人惊讶的作法——对此,我将永远怀抱感激之情。”

  那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那一天,数学教师保罗·斯托克林让学生们参观计算机房。他让比尔·盖茨试着在机上输入几条指令,对这些指令处理的结果立即从PDP—10型计算机上传回来了,这使比尔·盖茨不仅大为惊讶,而且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和满足。从此以后,他一有空余时间就去计算机房,不断地在机上作各种试探和练习。

  比尔·盖茨有一个好朋友保罗·艾伦。他比比尔·盖茨大两岁,也比比尔·盖茨高两个年级。这一对好朋友一下子就迷上了计算机的程序。

  计算机在当时不仅不为一般人所知,就连学校的老师也没有几个能懂得多少。孩子们无处可以求教,只好凭一颗切切的求知之心,去寻找发掘一切与此有关的资料,仔细加以研究。他们在计算机终端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和经验,简直欣喜若狂,更加沉迷其中。计算机严密而快速的逻辑运算能力使他们感到惊讶不已,他们几乎不敢相信机器会具有如此神奇的魔力。

  这台通过终端机联结的PDP—10型计算机,立刻就成了比尔·盖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可以说,比尔·盖茨后来成为世界名人,就是以这台机器作为契机的。这台未能一见,只能通过电话线同它对话的PDP—10型计算机,是比尔·盖茨生活的转折点。他的生活道路就在此地定向,指向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当然,保罗·艾伦也同他一样,心思没有一刻不在计算机上。为了寻找一切机会玩计算机,他们有时逃课,体育课自然成了首逃之课。夜里,他们不约而同地偷偷来到教室,一直在计算机旁钻研到深夜。保罗·艾伦后来说:“我们两人都被计算机迷住了,这机器也许没有不会做的事情……比尔·盖茨和我始终作着一个伟大的梦,没准我们真的能用计算机干出点什么大事来呢!”

  比尔·盖茨对计算机的迷恋,或许是有神明在冥冥之中作着指点。

  PDP—10型计算机激发了他身体内的某种潜在意向,将他的生命之箭导向了最应该射中的地方。从此以后,他便不放过任何一种有关计算机的书籍和资料,把能搞到手的有关文章都仔细地进行研究。文中提到的程序编制方法和提出的各种问题,他都拿到计算机上逐一检验。他的计算机知识像滚雪球一样一天天增加,每天花在计算机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多。

  他把从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和从操作中得到的经验联系起来,每天都有新的发现和体会。他经常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而对生活中别的大小事情,便几乎完全失去了兴趣。他后来回忆说:“仿佛我们的心思和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脱了节。除了我们,没有人能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想弄清楚计算机到底能做些什么?”除此而外,比尔·盖茨还在计算机的操作中体验到了一种驾驭的快感。他说:“后来我意识到,这种计算机对我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魅力,部分原因在于我们面对的是一台庞大、昂贵、成熟的机器,而我们这些小家伙却可以控制它。我们太年轻,开车或搞别的成年人的活动都没我们的份,而对这台计算机,我们却可以发号施令,它则惟命是听。计算机太伟大了,你一旦操作它,就可以立刻得到结果,让你知道你的程序是不是在起作用,而从别的许多事情上,你是得不到这种反馈的。这就是我迷恋计算机的开始。就是到了今天,一想到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的程序正确,机器就会不折不扣地遵从我的指令去工作,我就激动不已。”

  6 二进制世界

  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对计算机的认识进一步升华,比尔·盖茨对实际应用程序大感兴趣,保罗·艾伦则喜欢探索计算机的语言。比尔·盖茨在这台现在看来庞大得出奇,处理速度也慢得出奇的PDP—10型计算机上编出了第一个软件程序,目的是为了玩三联棋。这台计算机没有终端屏幕,为了下棋,他和保罗·艾伦只能在打字机式的键盘上输入棋步,然后静待打印机把计算机处理的结果打印在纸上。这种玩法其实相当笨拙费时,远不如使用铅笔来得快捷简单。但是比尔·盖茨认为,“关键是这台机器有那么一点妙不可言的地方”。 这台被称作“迷你型”的计算机,实际上却要使用一个底面积2平方英尺高6英尺重250磅的支架才能承载,而它的计算能力则不如现在的一些电子手表;在今天看来,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他俩打算在这台计算机上模拟成百上千的比赛,以便确定哪一种战略最为有效。

  比尔·盖茨后来回忆这段时间对于他兴趣的发展产生的意义时,用了一个形象的说法:“跟所有的儿童一样,我们不仅胡乱鼓捣我们的玩具,我们也改变它们。如果你曾观察过某个儿童用纸板卡通和一箱蜡笔创造出一艘带冷温控制仪表的太空船,或是听到他们即兴制订一些规则,诸如 ‘红色小车可以超越别的车’等的话,你就知道这种要求一个 玩具具有更多功能的冲动是创见性儿童游戏的核心。这也是创造性活动的本质。”

  比尔·盖茨对计算机的狂热爱好,与他的数学天赋是分不开的。计算机使用二进制形式表达和处理信息,与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十进制完全不同。十进制需要使用从0到9一共10个数字来记数和运算,而二进制只需要0和1两个数字就可以了。这就意味着可以在电路里用通和断两种状态来对任何数进行处理。而电路里的通断状态是很容易由半导体来实现的。现在我们可以用硅半导体制成这样的开关,而且可以在一块手表表面大小的芯片里集成几十万、上百万乃至几百万个这样的半导体开关。我们再把一切信息转变为二进制的数字,交给这样的芯片去处理。

  比尔·盖茨对计算机处理文本信息的过程作了一个简要的说明。他说,“按照惯例,数字65代表字母A,66代表字母B,依次类推。在计算机中,每一个这样的数字都以二进制方式表示:大写字母A,也就是65,用二进制表示就是01000001;大写字母B,也就是66,用二进制表示就是01000010。空格用32表示,也就是二进制的00100000。这样,‘苏格拉底是一个男人’(Socratesisaman),这个句子就变成了由若干个1和0构成的一共136个数字的数字串:

  01010011 01101111 01100011 01110010 01100001

  01110100

  01100101 01110011 00100000 01101001 01110011

  00100000

  01100001 00100000 01101101 01100001 01101110

  由此很容易推论出一行文本是如何被转换为一组二进制数字的。”

  0和1这两个数字的神奇威力令比尔·盖茨折服了。二进制表达法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理解了二进制的原理,就很容易理解计算机的运行过程,就能够为自己打开一个新的世界。比尔·盖茨感到豁然开朗,觉得他又一次经历了阅读《世界图书百科全书》时获得的那种难以自已的欣喜和愉悦。这一次,他感受到了计算机数学的清晰明澈,体验了严密逻辑给人带来的快感。与一般孩子不同,他对那两个数字不仅不觉得枯燥乏味,反而发现它们是那么充满魅力。他曾不止一次说过这样的话:

  “大多数杰出的程序编制员都具有某种数学背景知识,因为这知识有助 于人们去理解那些公理和法则的纯粹性。有了这种知识,你就不会对你所研究的问题作出任何含糊的陈述,而只能作出一种准确的论断。通过数学,能培养起你一种完美的记忆特性,让你不知不觉把那些公理和法则融会联系起来,这样,你就会用最少的时间来证明某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数学与编制程序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也许我会比别人更加强调这种密切性,因为我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我认为它们两者间有着一种非常自然的联系。”

  比尔·盖茨对数学的迷恋在湖滨中学时期就有所表现。他当时就已经开始学习华盛顿大学的数学课程。他的数学老师这样回忆他当时的情形:“他能用一种最简单的办法,来解决某个代数或计算机问题。他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找到一条处理问题的捷径。我教了这么多年的书,他甚至可以和同我工作过多年的那些优秀数学家媲美。当然,比尔·盖茨在各方面表现得都很优秀,不仅仅是数学;他的知识面非常广泛,数学仅是他众多特长之一。”

  比尔·盖茨在学校里渐渐成了知名的“数学家”和“计算机权威”,连许多高学部的大孩子也来向他请教。他的伙伴保罗·艾伦也常常拿些怪题来考他,向他挑战,说:“嗯,我敢打赌,你算不出这道题!”艾伦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小伙子,语声轻柔,为人谦虚,有很强的进取精神。

  他的父亲曾在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工作过 20多年,他因此有机会博览群书。他同比尔·盖茨经常在一起探讨有关计算机的种种问题。他们渐渐发现彼此有很多共同点:喜欢阅读科幻小说。比尔·盖茨说保罗·艾伦读过的科幻小说是他的四倍。保罗·艾伦对自然科学也有广泛涉猎,能够把诸如“枪炮原理”和“原子反应堆”之类的问题讲得头头是道。他和比尔·盖茨在湖滨中学的计算机房里结成了莫逆之交,经常在一起长时间讨论计算机技术的现状和前景问题。比尔说:“在我十四五岁时,我有幸同保罗·艾伦作了朋友。在我遇上他不久,我问汽油是从哪儿来的,我想知道 ‘精炼’汽油是什么意思,我想确切知道汽油怎样驱动汽 车。我已找到一本关于那个话题的书,但那本书让人迷惑。然而,汽油是保罗了解的许多问题中的一个,他以一种有趣而易于理解的方式解释给我,也可以说,我对汽油的好奇心为我们的友谊添加了燃料。……保罗对我想知道的许多事情都有许多回答(他还收藏了不少科幻书),我比保罗更擅长数学,我比他认识的任何人都知道更多的软件知识。我们互为对方的资料库。”

  在那个时候,保罗·艾伦就已开始仔细阅读每一期《大众电子》及其他类似的杂志,比尔·盖茨却喜欢看看有关商业方面的东西。

  他们俩,再加上另外两个同学,也是计算机爱好者的理查德·韦兰德和肯特·伊文斯,在湖滨中学组织了一个程序编制小组,指望利用那台计算机挣点钱,解决继续上机的问题。照比尔·盖茨的话说就是,“让我们呼吸现实世界,并打算卖点什么给它吧!”

  7. 夜班工作人员

  然而,好景不长。过了6个月,学校终于无力支付太多的上机费而只得再次求助于母亲俱乐部,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如此疯狂地使用计算机,他们的家长也承受不了这笔费用了——每小时要付40美元。学校终于决定终止计算机的使用。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大为懊恼。当时的情形可不像现在,现在许多美国人家里都摆着计算机,有的人家里还不止一台,而且成天开着,不用的时候也不关机。而在20多年前,每小时花40美元玩计算机可不是一般的奢侈,并不是谁都能享受得起的。

  他们只得想办法自己挣钱来解决上机费问题。他们找到了一份初级软件编程工作,一个夏天可以挣到5000美元,扣除上机费后,还可以得到一笔不小的现金。有的公司同意免费让他们使用计算机,但他们得为公司解决一些软件问题。

  不久,他们又得到一个新的机会,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计算机,这实在令他们欣喜不已。

  华盛顿大学有4个毕业生购买了一台PDP-10型计算机,创办了一家公司,名叫“计算机中心公司”。他们用这台机器向西雅图地区的科研单位和企业提供收费服务,同时又同生产这种计算机的DEC公司签订合同:如果在使用中发现该机软件有程序错误,便可以延期支付购买这台计算机的款项。

  软件中的程序错误是一个令用户头疼不已的问题,它可以使你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存储的信息在一瞬间化为泡影。当时,软件的设计还处于早期阶段,PDP—10型计算机软件中的程序错误多如牛毛,使用几个小时,有时甚至仅半小时,软件就会发生问题,导致系统崩溃。这无疑严重影响着用户使用的信心,当然也就影响着计算机中心公司的经营——没有用户愿意使用公司的计算机,公司还有什么经济收入可言?

  一天,两个看起来乳臭未干的中学生来到计算机中心公司,扬言他们有编制计算机程序的本事。公司里的工程师们面面相觑,以为他们遇到了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毛头小子。但是,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并不在乎那些怀疑和嘲讽的目光,自称属于“湖滨程序编制小组”,开口大谈软件的编制之道,令在场的大学生们瞠目结舌,立刻对这两个不速之客另眼相看。他们马上同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订立了一纸合同:

  公司允许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使用计算机;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则必须定期向公司提交软件程序错误清单及有关情况的详细报告。

  于是,比尔·盖茨、保罗·艾伦,以及他们的两位新伙伴理查德·韦兰德和肯特·伊文斯,便受雇为公司的夜班工作人员。每天晚上公司职员下班后,他们就骑自行车来到机房,坐到终端机前聚精会神地研究软件程序。他们决心找出程序中的每一个错误。不久,公司的记录簿上便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程序错误记录。在这段充满探索激情的美妙时光里,比尔·盖茨和他的同伴对计算机的奥妙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觉得每一天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计算机的秘密一步步向他们展开,他们仿佛步入了一个全新的神秘世界,并开始洞悉这个世界里的种种奥秘。他们抓住一切机会向公司的程序编制员请教。据看管他们的程序编制员拉塞尔回忆说:“我介入他们的谈话时,他们往往要问我好几个问题,我当然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我想他们一定从这种谈话中得到了某些十分有用的东西。”有时,拉塞尔也把计算机手册借给他们,这时,他们就不回家,而通宵呆在公司,把手册读个够。

  他们还从废纸篓里和咖啡渣中拣出被公司的人丢弃的纸头,研究上面写下的东西,其中不少数据资料也许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

  就在这个公司里,他们认识了后来非常知名的加里·基尔代尔教授。

  当时,这位教授还在华盛顿大学计算机学系读博士学位。他有时晚上到计算机房来工作一阵,同大家聊聊编程的问题。基尔代尔教授10年之后成了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的朋友和竞争对手。

  回忆到当年在计算机中心公司作夜班工作人员的那些日子时,比尔·盖茨说:“像我以前说过的那样,很难把我同一台能如此明确无误地展示我的成功的机器分开。我已经深深陷进去了。……当时我变成了一个计算机迷,日日夜夜都在想着计算机的事。”艾伦也回忆说:“……

  每天晚上我们都要在那里呆好几个小时,那真是一个令人无比开心的时刻。”

  8. 一再闯祸

  但是,“已经深深陷进去了”的比尔·盖茨,却由于过分地好奇和好强而闯下大祸,使他几乎与计算机分道扬镳。

  按照常规,在使用PDP—10型计算机之前,要先输入使用者的姓名和密码,然后才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调用存储的信息资料。然而,生性不甘寂寞的比尔·盖茨却萌发了揭示密码防护系统秘密的念头,居然想办法越过了这个系统,随意使用起允许范围之外的信息资料来。他那激动兴奋之情自不待言。他们一伙还耍了一个花样,使他们在学校里使用PDP—10型机的上机费免除或减少。比如,他们在公司调出一个玩国际象棋的程序,往往只玩一半,就把剩下的一半留到湖滨中学终端机上去玩。

  更令人气愤的是他们竟然破坏了计算机的安全系统,想办法调出了公司的存档文件,找到了他们的个人账单,对上面记录的使用时间随意修改,大大缩短,为此他们一伙得意非凡,却使公司蒙受损失。这一招最终还是被发现了。公司找到学校校长那里,他们受到的惩罚是6个星期禁止上机。

  比尔·盖茨一伙在计算机中心公司的“探索”行为往往造成整个系统的崩溃,严重影响了客户对公司的信任,给公司造成很大的损失。比尔·盖茨也因此不断受到谴责,被取消使用计算机的特权。

  但是,他似乎对此并不以为然,他获知华盛顿大学的PDP—10型计算机是同一家全国计算机网络赛伯纳联网的,控制数据公司也在这个网上运营,便开始研究控制数据公司的计算机及其软件。然后,他佯称应付考试,去华盛顿大学搞到了网络建立的详情。他去向人家提出各种问题的时候,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没有人会以为这位16岁的少年向他们提这些问题会怀有什么不良动机。他毫无困难地把自己的程序输入了赛伯纳网络上的主计算机,主计算机又把这个程序分别输入网上的所有计算机;结果只过了几分钟,这些计算机系统全部崩溃。比尔·盖茨的恶作剧很快就被发现,他又一次闯下大祸。他被迫答应永远不接触计算机了。1970年整个一年,他确实再没有摸过计算机键盘,他开始思考他未来要走的道路。

  这是一个前途攸关的时期。比尔·盖茨呆在家里,有机会同他父亲的朋友接触,聆听他们的高谈阔论,接受他们的思想熏陶。这些人大多是法律界名流,在当地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交往。他们懂政治,熟悉工商方面的情况,对社会上的种种事情能作出精辟的评论。这段时间里,比尔·盖茨耳濡目染,眼界大大地开阔了。

  1970年这一年,比尔·盖茨没有涉足多少计算机方面的事情,他回到了一般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对计算机的迷恋曾使他一度表现出某种“非人性的行为”,他的父母隐隐感到不安,对他说:“……为什么你 就不能把这件事情放一放呢?”劝他一段时间内离开计算机,着手准备考大学。

  比尔·盖茨接受了这个意见,把注意力转移到自然科学、数学等其他学科上。他也大量读书。前面提到的 《富兰克林传》, 《拿破仑传》等书就是在这一时期读的。除此而外,他还读了许多有关商贸方面的书籍和文艺作品。他说,“我现在只想过正常的生活,我可以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

  这里顺便说说计算机中心公司的结局。由于比尔·盖茨的三位朋友继续在该公司找错误,他们向公司提出的程序错误报告书长达300页之多,而且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导致数字器材公司无法收回计算机中心公司购买计算机的全部款项,终以合同维持时间太长为由,决定中止合同,要计算机中心公司支付租机费。1970年3月,计算机中心公司只好宣布破产。比尔·盖茨的三位朋友一直在计算机上工作,直到有人前来把计算机搬走,他们才告别了这个地方。

  9. “你是无法摆脱计算机的”

  1971年到来了。比尔·盖茨已经有几乎一年没有接触过计算机键盘,但是他心里总有一个声音告诉他:“你是无法摆脱计算机的,你的命运注定是与计算机联系在一起的。”果然,新的机会又向他招手了。这一次,他已经感觉到自己不应当再“玩”计算机,而要充分利用他在这方面的技能干一番大事。

  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有一家信息科学公司,想请人为它的一家客户编制工资表程序。这个公司的总裁汤姆·迈克雷林早就知道湖滨中学有一帮年轻人善于此道,他到湖滨中学找到保罗·艾伦和理查德·韦兰德,向他们提出这个任务。保罗·艾伦又来找比尔·盖茨和肯特·伊文斯帮忙。比尔·盖茨后来答应了保罗·艾伦的请求,但他对保罗说:“行,你们既然要我参加,我就要统管这个项目……”他和伊文斯完成了大部分编写任务。原来,编制工资单程序是一个十分麻烦的事情,得了解税法啦,工资扣除法啦等等许多与工资有关的法律。比尔·盖茨生长在一个法律之家,虽然其时仅15岁,对法律条款、商业合同之类却很了解。

  在这伙学生同信息科学公司打交道的整个过程中,他完全以行家行事的方式处理一切,对每一次谈判都作详细记录。

  3月16日,他们按要求完成了这个程序编制工作。比尔·盖茨同保罗·艾伦、肯特·伊文斯和利查德·韦兰德去波特兰信息科学公司,同公司的董事们一起参加一次会议。公司的董事给他们每人一枝铅笔和一张纸,要他们写下个人简历,以便今后雇佣他们。比尔·盖茨他们不愿意按工时付费,而提出按版权协议或项目产品规定付费。最后,比尔·盖茨他们获得了信息科学公司使用这个程序所获利润的10%。公司在后来经销这个软件时,也按法律规定向他们支付版权费。信息科学公司还给了他们大约相当于10000美元的计算机使用时间。比尔·盖茨还在15岁上中学时就知道按版权抽取利润,而且是在同一家大公司打交道时提出这一要求,可见他从小经商意识是多么清晰。

  到了1971年6月,湖滨中学打算编制一个课程表的程序,以解决全校400多名学生由于课程不同而造成的课堂人数悬殊问题。如果照往常一样由人工来作这件事情,将会十分复杂费时,而且容易出错。学校要求秋季开学前将课程安排计算机化。比尔·盖茨当然成了编制这一程序的最佳人选,因为他已是举校闻名的数学和计算机天才。但是,比尔·盖茨却委婉地拒绝了这一重托,原因是一年来他老在考虑一个问题:今后是否继续同计算机打交道,程序编制是否会成为他的终生事业。

  但是命运仍然鬼使神差地使比尔·盖茨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由于比尔·盖茨的拒绝,学校只好把这项任务交给一位新来的数学老师,但这位老师却不幸死于空难。学校又同比尔·盖茨和他的朋友肯特·伊文斯商量,希望他们接下这个工作。不幸的是肯特·伊文斯也在一个星期之后在一次登山探险时丧生。比尔·盖茨痛失密友,他并不相信接受这项任务的两个人相继死亡是一种凶兆,便去向刚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好友保罗·艾伦求助,希望同他一道来完成这个任务。那年夏天,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用一种公式翻译程序语言FORTRAN语言来编制这个课程表。他们有信息科学公司的计算机可以使用,学校为他们支付了全部上机费。随着工作的顺利进展,比尔·盖茨逐渐从失友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后来在对这个程序作进一步加工改进时,他那玩乐的天性再次失去控制。他说:“我偷偷地加了一些指令,使得我是班上几乎惟一一个周围坐满了漂亮女生的男孩。”

  虽然如此,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编制的课程安排程序仍然令学校非常满意,并一直使用到现在,只是作过一点修改和调整;学生们就更欢迎这个新的安排了,因为按这个安排,高年级的学生每周星期二下午无课。许多人穿上T恤衫,背上印着“周二俱乐部”几个大字,以表达他们的喜悦和对比尔·盖茨他们的感激之情。

 应天故事汇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