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otus1-2-3
微软公司这套多计划软件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到适应各种不同的计算机和不同的操作程序,单就软件设计本身而言,作为微软的第一个应用软件,应当说是相当不错的,甚至是杰出的。微软公司在软件开发上获得成功,西蒙伊功不可没。他为实现自己的宏伟蓝图跨出了坚定的一步。
然而,这一套软件的设计却又有着致命的弱点。它受到 IBM公司要求使用64K内存的制约,在功能、速度上都不能尽如人意,性能大受限制。西蒙伊后来回忆那个时候的情景时说:“我们一直在为一个错误的要求工作。”他意识到了:微软公司并没有预见到人们如此迅速地接受大内存计算机,因而没有使自己的产品适应这种高层的需要。它过分考虑了广泛的适用性,因此导致运行速度大为降低。他发现,微软公司实际上是走了一条错误的发展道路。
尽管“多计划”后来改名为“微软计划”,并一度被用户看成是摆脱以往电子表格枯燥无味的处理方式的希望,而且被 《信息世界》杂志 评为年度最佳软件,但它仍然很快就被同类型产品,著名的Lotus1-2-3取代。到1983年,“多计划”即“微软计划”完全被赶出了应用软件这个最重要的市场。它落到了畅销软件排行榜的头30名内,而且情况还在继续恶化。
这里有必要谈谈莲花公司。
它的创建时间是1982年,创建者是32岁的米奇·卡泼。这也是一个奇人。在做程序编制工作之前,他曾迷恋过摇滚乐,做过音乐节目主持人。后来,他还指导过修练东方的静坐功。他把他后来创办的公司取名“莲花”(Lotus),原因盖出于此。1979年,他为一家公司编制了两套程序软件,最后以170万美元出售给这家公司。不久,他计划开发一种将数字转变为图像的软件,并同一名叫做乔纳森·塞克斯的程序编制人合作,编写出名震一时的“Lotus1-2-3”软件。他在风险投资资本家班·罗森的资助下,募集了300万美元宣传费,在全国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宣传。1982年11月,Lotus1-2-3在拉斯维加斯的计算机展览会上首次亮相。它使用256K内存,功能比微软的“多计划”软件强大得多,速度也更快。展出几天,莲花公司就接到了超过100万美元的定单。1983年元月,这个软件的销售量就独霸了市场。到80年代末,它已累计销售500万套,创下了一个难以突破的纪录。
难怪查尔斯·西蒙伊在展览会上一看见Lotus1-2-3的展示,就知道微软公司“要遇到麻烦了”。
前面已经谈到,“多计划”惨遭淘汰,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在设计上过分注重广泛的适应性,这在策略上是一个严重失误。过多的适应性导致这个软件的运行速度大大慢于Lo-tus1-2-3。Lotus1-2-3的运行速度大约是其他同类产品的10倍。
这次失误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它导致微软软件一度退出软件市场,迫使比尔·盖茨放弃了开发“多用工具”的构想。因为,如果采用“多计划”这样的设计思维,Lotus则足以抵挡住它的产品,甚至将它击得粉碎。
这对比尔·盖茨的震动非同寻常,他慢慢地认识到,软件设计这个领域乃藏龙卧虎之地,稍有不慎便会被别人取而代之。经过精心设计的软件一夜之间就被别人比了下去,甚至从市场上扫地出门,这一方面使他怒不可遏,大发雷霆,另一方面又使他猛然惊醒。痛定思痛之后,比尔·盖茨决定仍然必须紧紧抓住软件市场这个风水宝地。
微软必须改弦易辙,另起炉灶。
2. 进军欧洲市场
比尔·盖茨并不以为他的多计划软件在美国市场受挫,就是公司的末日到来了。他决定暂时避开美国市场,转而向世界进军。进军的第一站他自然选择了欧洲。
1982年初,公司派鲍勃·奥里尔去欧洲。鲍勃首先来到英国,发现那里最畅销的计算机是辛克莱计算机。这是皇家爵士大卫·辛克莱设计的一种计算机,它在英国的销售量比著名的苹果机或坦迪机大9倍,而且他还发现,在欧洲,占领市场的是苹果机和科莫多机,IBM公司的计算机几乎见不到。
鲍勃开始工作。他首先设法使英国生产CP/M—86操作系统的维克多公司转而生产微软公司的MS—DOS。然后,他又到法国,说服布尔公司、RE公司和雷诺公司支持MS—DOS,并监督将BASIC作业手册翻译成法文2和德文。
是年8月,微软公司又派遣杰夫·雷克斯赴欧洲,推广它的多计划软件。杰夫运气不错,因祸得福。他偕同女友乘轮船抵达法国卡莱城,然后租了一辆汽车,开出去5分钟就出车祸。女友受伤住进医院,杰夫安然无恙。他同鲍勃乘火车从卡莱去巴黎,幸运地遇到了苹果公司的驻法代表乔钦·坎宾。他们进行了会谈,结果达成一项协议:坎宾同意在苹果二号计算机上搭售微软的多计划软件。这可是微软很不小的一笔生意。杰夫·雷克斯喜不自胜,马上就去医院向他的女友求婚。
微软公司在欧洲渐渐打开局面,同时开始把他们的软件改成各种欧洲语言。比尔·盖茨研究了欧洲的情况,决定不把欧洲作为一个单独的整体看待,而把它分为三个主要市场。他决定在英国、德国和法国设立三个分公司,以适应三个市场的需要。
12月,他们同一位叫伯纳德·维格尼斯的计算机硬件推销商见了面,希望这位法国人能够担任微软公司驻法国分公司的负责人。伯纳德·维格尼斯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虽然在软件推销方面没有多少直接的经历,但也并非一无所知。他对法国市场了如指掌,同微软公司的代表大谈进入法国市场之道。微软公司邀请他来到美国,同比尔·盖茨等微软的要员们见了面。他对微软公司最初一无所知,后来在两本法国的计算机周刊上看见了有关这家公司的报道,才略有了解。同比尔·盖茨见面后,他马上感到比尔·盖茨要求的那种公司文化正合他的心意。他几经犹豫,最后终于出任微软公司负责欧洲事务的副董事长,一名经过面试,名叫迈克尔·拉孔贝的应征人员,作了微软公司法国分公司的最高领导人。
法国分公司于1983年5月正式开张。他们辛勤工作,除忙于一般业务之外,还利用休息时间帮助微软公司校正多计划软件法文版中的错误。
9月,多计划软件法文版正式推出。苹果公司、IBM公司都销售搭配有这个软件的个人计算机。微软公司还为当时法国第二大计算机公司费克多公司编制了特定版本的多计划软件。这个软件不久就成了法国最畅销的程序软件。
到1986年,等到Lotus1-2-3软件法文版进入法国市场的时候,那里早已是微软多计划软件的一统天下,它的销售额占了总销售额的 90%。这使美国许多软件公司的人们不知究竟,纳闷不已。
3. 超越“文字之星”
比尔·盖茨展开反击。微软公司的气势咄咄逼人,它的口号是:“有Lotus就没有DOS,有DOS就没有Lotus”。据说他们将一些指令编入秘密程序中,如果导入Lotus软件,DOS将导致计算机死机。这一秘密作法,就在微软公司,也只有三四个人知道,虽然算不得正大光明,却显示了比尔·盖茨争强好胜,不甘人后的个性,同时,也能使微软公司赢得时间,开发出更新的软件,对Lotus战而胜之。
到1983年,计算机在全世界的拥有量已经达到290万台,是3年前的10倍。
这一年4月,微软公司在亚特兰大展示了为IBM设计的第二套软件。
这是一套字处理软件。在这次展示会上,西蒙伊信心十足,劲头百倍,志在必得。他不无骄傲地向客户展示他的软件所具有的全部功能,就像6个月前莲花公司在洛杉矶展示会上展示他们的Lotus1-2-3一样。
所谓字处理软件,就是专门用于处理文字的软件,它可以对输入计算机的文字材料进行修改、编辑、存储,大大减轻文字工作者的劳动,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最早的字处理软件出现在70年代末,秘书们经过专门训练,可以在专门的文字处理机上工作。1972年,一个名叫塞莫·鲁宾斯坦的人创办了一家微处理公司,他开发了一套Word-Master软件,可用于微型计算机。据说他为了开发这套软件,弄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在正式推出软件的前一天,他连住旅馆的钱也没有了,只能在地铁站栖身。不过,他马上时来运转,软件推出之后,财源滚滚而来。接着,1979年,他又开发了一种更具普及性的字处理软件“文字之星”(Word-Star)。
虽然这个软件到1982年就已售出100万套之多,但是它的严重缺点仍然让使用者大伤脑筋——操作太复杂,使用者必须记住大量按键组合,才能让它执行一条命令。有人竟然写文章在杂志上发表,说即使修改文中一个地方,也要进行半天复杂的操作,这无疑会妨碍思想的自由发挥。
微软公司向“文字之星”软件的使用者收集了各种意见,经过仔细考虑,确定了自己产品的特点。他们决定用高级C语言来编写这套软件,在屏幕上分窗口,在每个窗口里同时显示不同的文件。它还设置了一个“废纸篓”,专门装删除的材料,如果使用者要重新使用这些材料,可以很方便地从中拣回来。它还可以在屏幕上显示各种字体,划线,标示特殊符号。这个软件最引人注意的地方,是它使用鼠标来操作,使用者只需移动桌面上的鼠标,让屏幕上作相应移动的箭头指向菜单中需要执行的命令处,轻轻一按鼠标上的开关,命令就被执行了。这种种优点正好是“文字之星”的缺点。比尔·盖茨还在这个软件中加入激光打印机的驱动程序。他发现刚在市场上露面的激光打印机具有潜在的发展趋势,便预先在软件中作好了迎接这个发展的准备。事实证明他的预见是英明的。
微软公司把这套软件命名为 “多用工具字处理”软件(Multi-toolWord),1983年夏天,又更名为MS字处理软件,最后,通联部主任罗兰·汉森觉得微软公司开发的软件在用名上颇不讲究,一些名字已经被别的公司注册,便提议干脆统统使用“微软”二字作为软件的名称。
这样不仅可以简化和统一公司软件的命名,而且有助于创立公司的形象,扩大公司的影响。于是,微软公司开发的“多计划”软件就更名为“微软计划”,“多文件”软件就更名为“微软文件”,这个“多用工 具软件”当然就改成了“微软字处理”(MicrosoftWord)。
这套软件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才开发出来,并在亚特兰大展示会上一举成功,因为当时参加展示会的人,大多数尚不知鼠标为何物。此外,这个软件还可以同时观看或编辑8个不同的文件,它也包括一些多媒体及调制解码功能,还能够驱动新近出现的激光打印机。这一切令人耳目一新的功能立刻得到许多用户的喜爱和接受,对Lotus软件构成了直接威胁。然而,比尔·盖茨没有因胜利而陶醉,他时时不忘“多计划”
惨败的历史教训,一心想到的是如何进一步改进这个“微软字处理”软件,让它工作得更快,更便捷,更稳定。
在软件的宣传上,微软公司也采取了非同寻常的作法。它同 《个人计算机世界》杂志达成协议,随每一本杂志附送一套“微软字处理”软件的磁盘片。这份杂志有10万个订户,其中95%的订户都是IBM公司个人计算机的用户,使用着微软公司的MS—DOS。微软公司别出心裁的宣传方法引起了新闻界的热烈反响,纷纷称这是一种创举。
这个软件推出后的售价为每套375美元,如果附带鼠标则还要增加100美元。这个价格比“文字之星”要低。不久,一份叫做《软件谈》的杂志发表了对这个软件的测试报告,说这是能充分利用IBM公司16位计算机优点的头一个软件。《个人计算机世界》则宣布它“在性能和创新方面堪与 ‘文字之星’媲美,甚至超过‘文字之星’,而在操作方面则 比 ‘文字之星’更具有戏剧性的明显改进。” 一片赞誉之词。
当然,挑剔者也不少。有人认为这个软件使用起来太难,有人则说它“具备令人产生深刻印象的功能,但其中也含有一些错误,而且非常复杂,难以操作”。有的人甚至建议大家再等半年或一年,待微软公司把软件中的错误完全纠正之后,再决定是否购买……
由于其说不一,“微软字处理”软件热闹一阵之后,销售却并不如人意。1984年 4月,微软公司推出了这个软件的 1·1122版,增加了几个功能。10月,它又推出了1·15版,使一些程序的运行速度提高了一倍,还附加了一个对话式教学程序,让使用者在屏幕上自学30课,逐渐掌握使用方法。
但即使作了这样一些改进和补充,“微软字处理”软件仍然不能算是一个成熟可靠的应用软件。它竟然连1984年畅销软件排行榜的前10名也没有列入,名列前茅者仍然是“文字之星”。
比尔·盖茨承认,“……这个产品的性能是出色的,但是在便于使用方面我们做得未能如愿。”
微软公司继续改进“微软字处理”软件。1985年初,作出较大改进的2·0版面世,它能驱动惠普公司的喷墨打印机,但它仍然没有解决前两个版本中存在的问题。不过有人肯定了它附带的学习程序,说:“这套字处理软件的教学程序,是我们见到的最好的程序之一。它还利用图像来做详细解释,可以使使用者始终保持盎然的兴趣。”
总的说来,“微软字处理”软件还是稳步地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它有了一个喜爱自己的用户群体。
4. 穷追不舍
微软的软件不断改进,微软的销量步步攀升,微软面临的竞争充满了火药味。
最危险的竞争对手,是鲁宾斯坦的微处理公司。
微处理公司曾经雄踞一时,它的销量曾远远超过微软公司,不间断的开发和创新,使它对微软公司的前途构成直接威胁。
长久以来,比尔·盖茨有两个梦寐以求的目标:一个是要让个人计算机简单方便得连他母亲也可以运用自如,另一个是他的公司要比他爸爸的律师事务所挣的钱还要多。挣钱比父亲多,这当然已成为历史。现在他的目标是要使他的公司成为全美国首屈一指,遥遥领先的电脑公司;要力克群雄,独树一帜;当然,他也要成为美国电脑行业挣钱最多的人。
所以,与同行业的竞争,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比尔·盖茨现在将鲁宾斯坦的微处理公司列为头号劲敌,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他对他的手下人说:
“我必须把微处理公司赶出市场!”
对于微处理公司,特别是他的总裁鲁宾斯坦,比尔·盖茨早有怨尤。
他们初次打交道是在1978年,那时候,鲁宾斯坦叫比尔·盖茨受骗上当,吃尽苦头。比尔·盖茨早就将鲁宾斯坦视为自己的头号劲敌。
他们最近的一次交锋是在欧洲市场。鲁宾斯坦在这里推销他的“文字之星”,比尔·盖茨宣传他的MS-DOS。在一个工业贸易会展上,两人不期而遇,尽管表面上都表现得彬彬有礼,但言语之间却往往针锋相对,唇枪舌战的事情时有发生。鲁宾斯坦根本不把比尔·盖茨放在眼里,因为比尔·盖茨曾经是他的手下败将;比尔·盖茨现在大走红运,无非是靠上了IBM这棵大树。
他鄙夷地说:
“他总是反复无常,错误百出。起初,他并不从事操作系统,只因为基尔代尔同 IBM没搞好关系,运气才落到了他头上。他不过是碰上运气罢了。此人缺乏深谋远虑,缺乏想象力,也玩不转花招。他靠的仅仅是运气而已!”
在鲁宾斯坦心目中,比尔·盖茨还是过去那个文面书生,仍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中。要是他知道 IBM的总裁与比尔·盖茨的母亲曾是同事,而且在关键时刻帮了比尔·盖茨的忙,一定有更难听的话说出来。
不过,他是小看了今天的比尔·盖茨。现在,比尔·盖茨羽翼已丰,在商业方面已经满腹经纶,正跃跃欲试,筹划着给对手迎头一击。
这两家公司虽然常常是剑拔弩张的对手,同时又是交易的伙伴——
他们互相也有生意往来。有一次,鲁宾斯坦前往微软公司去拜访比尔·盖茨,亲眼看见了比尔·盖茨在法庭上同警察局就超速驾车的起诉交锋的表现,才知道现在的比尔·盖茨已今非昔比,心里不禁感到有些畏惧。
很快,微软公司的“字处理”软件在同“文字之星”的拼杀中渐渐占了上风,微软产品初进市场,就牢牢地站稳了脚跟。
5. 保罗·艾伦离开微软
正当微软公司春风得意,欣欣向荣的时候,这家公司老资格的软件专家,公司的缔造者之一——保罗·艾伦,却悄然离去。
这是因为病,因为癌症。
还在1982年,保罗·艾伦就病得不轻。那时候,他和几位同事正在法国巴黎作商业旅行。他突然觉得自己在发烧,不得不向伙伴们表示歉意,独自回到酒店。他对伙伴们说:他的病恐怕要比感冒之类严重得多。
他休息了好几天,但病情没有好转,只好终止这次旅行。
他进行了几次诊断,结果表明,他患有某种癌变。为了保命,他遵医嘱停止了工作,进行化疗和休养。
新版的BASIC语言程序成了他离开微软公司之前的最后一件作品。
保罗·艾伦和比尔·盖茨都是电脑神童,也都是微软公司的创始人,但保罗·艾伦的性格与比尔·盖茨却迥然不同。保罗·艾伦的个性更为内向,他更愿意享受一些清闲的生活,特别是成功之后的愉悦。保罗·艾伦还是一个超级球迷,他从不放过一场西雅图超音速队的NBA比赛。比尔·盖茨也曾有过一些业余爱好,但从没有像保罗·艾伦这样自始至终,专一不二。比尔·盖茨总是追求,追求,不断地追求事业上的发展,充满竞争的活力和奋进的勇气。他每天工作长达14小时,忙得不可开交。
而保罗·艾伦倒宁愿去拨弄一下他喜爱的吉他,看看引人入胜的科幻小说。由于这种性格上的差异,有的人甚至传言保罗·艾伦同比尔·盖茨的关系不那么融洽,还说保罗·艾伦宁可通过电子信箱与比尔·盖茨讨论问题,也不想去同他面对面地谈谈他们之间的分歧,保罗·艾伦很长时间都没去过比尔·盖茨的办公室,有事总是由鲍默尔代劳,云云。
不过,对于这类说法,保罗·艾伦总是予以坚决否认。他把这些臆测通通称之为胡说八道,对公司里这些流言大为愤怒,甚至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即使在他发现癌症,接受化疗期间,他也仍然在继续工作,难道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当然,那时候他已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能在工作上花费太多的时间。保罗·艾伦因为性格内向而极重隐私,没有把他的病情告诉微软公司的朋友。人们完全不知道他已患了癌症,这或许正是引发误解的原因之一。
当然,在工作上,保罗·艾伦与比尔·盖茨并不是没有矛盾和分歧,有时候他们也会在决策问题上或技术问题上发生争执。但无论是保罗·艾伦还是比尔·盖茨,都从不把这种分歧和矛盾当一回事。有矛盾和分歧,才有争论和探索,才有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他们都认为这样的不愉快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辨清情况,让公司不至于走上歧途,才是共同的利益所在。
病魔使保罗·艾伦不能再工作下去了,他不得不离开公司。他自知来日无多,便希望在离开艰苦的工作之后去享受一番人生的乐趣。
保罗·艾伦终于离开了长达8年之久,每周40小时以上,极少有节假日的工作岗位,与朋友亲属一道周游了整个欧洲大陆。而他的癌症竟然又奇迹般地有所好转,至今没有复发。当保罗·艾伦的父亲意外去世之后,他陪伴着母亲安度晚年。
保罗·艾伦不再是微软公司的副总裁,但他仍然是董事会的成员之一。
微软公司这位软件开发大师,就这样默默地退出了他的活动舞台。
6. “泡泡软件”
西蒙伊在1981年发表了他那鼓舞人心的“创收演讲”之后,微软公司在软件开发上大大增加了投入。他们除在字处理软件上取得成功之外,现在必须面对表格软件提出的严峻挑战。
当时的形势是很难令人乐观的:莲花软件公司董事局主席米奇·卡泼成了比尔·盖茨的心腹大患。这是一位非常杰出的企业家,在比尔·盖茨心目中,他的危险性已远远超过了开发出麦金托什软件的乔布斯。比尔·盖茨对他的Lotus1-2-3一直心有余悸。
因为Lotus1-2-3自从投入市场以来,已成为这位董事局主席手中的王牌。这套表格软件几乎占领了电子表格的整个市场,仅仅靠这套表格软件一项,莲花公司的收入就超过了微软公司的总收入。到1986年6月为止的财政年度中,莲花公司的销售收入为2亿美元,微软公司只有1·4亿美元。那时候,莲花公司在软件行业中稳居第一。
微软公司的决策人在1981年9月就进行过紧张的研讨,他们召开了一系列秘密会议,提出一个新的项目,誓欲一举摧毁Lotus1-2-3表格软件造成的致命威胁。他们决定开发一种最后定名为视窗的软件。
这一举措其实并非易事。当时,Lotus1-2-3已经成为IBM个人计算机及其兼容机表格软件的标准,很难轻易撼动,因此,比尔·盖茨不敢怠慢,他多次亲自参与布置。
所谓视窗,就是把MS-DOS复杂繁琐的以字符为基础的操作,改为简明的以直观的图形界面为基础的操作。
人们发现,尽管颇具特色的软件时有推出,但这些软件却各行其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操作方式。如果你花很大力气学会了使用“文字之星”,转而使用多计划软件或Lokusl1-2-3等其他软件时,你在“文字之星”
上 获 得 的 经 验 就 完 全 派 不 上 用 128场。它们虽然都是字处理软件,在操作上却各有一套。如果你使用的打印机不一样,就得安装不同的驱动程序,才能打出正常的字样。在配备显示器时也有同样的要求。如此一来,使用一个软件就还得同时使用附带的许多磁盘,来适应各不相同的打印机和显示器。
比尔·盖茨打算在MS-DOS和各应用软件之间,增加一个记录有显示器和打印机型号的接口管理软件,各应用软件就可以不必直接同操作系统打交道,而只须通过接口管理软件设置显示器和打印机。所有的应用软件都在统一的接口下运行,这样,使用者将感到非常省事方便。
这不仅是微软公司早就形成的构想,也是其他许多公司梦寐以求的目标。可惜无数人在经过多年的尝试之后,竟然无一成功。微软公司知道,要使自己在软件市场上技压群雄,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这个构想上有所突破。
比尔·盖茨为这个软件的编制人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其中包括必须使用图像模式、下拉式菜单及对话箱、屏幕上所见即打印出所得等等。
但是这个软件暂时还没有一个恰当的名字。他要求大家为这个软件取一个名字。5月,有人提出用“微软桌面”(Mi-crosoftDesktop)这个说法,但是,微软公司最终采取了汉森的提议。汉森说:“微软不应选用那些技术性过强的名称,而应让用户感觉亲切、方便和友好,因此,我建议使用Windows这个词儿。”Windows就是窗户的意图,它表示各种功能在计算机屏幕上以打开一个个窗户的形式显示。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最后决定把这个软件定名为“微软视窗” (MicrosoftWindows)。
1983年1月,在一次个人计算机会议上,比尔·盖茨向与会者暗示了微软公司正在开发的这种新软件。
这是一项艰巨的创新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仍是进展甚微。当然,这并不是微软的研究人员无能,开发新的视窗软件确非易事。当时,个人计算机的内存只有256K,而视窗需要的内存却远远大于这个数字。
在个人计算机里,微处理器速度太慢,如果用常规方式显示图形,速度会慢得叫人无法容忍。同时,视窗软件包含的内容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复杂程度之高,都是MS—DOS所不可同日而语的。
在这个时期,其他许多公司也都产生了同微软公司一样的构想,正在加紧开发类似的软件。对微软公司最大的威胁来自 IBM公司。这家公司打算逐渐摆脱依靠其他公司提供软件的被动局面,而在软件市场上也成为执牛耳者。这一次,比尔·盖茨对 IBM公司在战略上采取了孤立政策。他向与IBM公司有兼容产品的康柏、泽尼特、坦迪等公司陈明厉害,希望他们防止 IBM在标准件开发上进行垄断,而支持微软公司的视窗软件。这个作法虽然引起一些人不满,说是机会主义行为,但仍然得到了多数人的赞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0月,有一家公司突然宣布它开发的一种类似视窗的软件已经投放市场,最初的3万套定货正陆续送到用户手中。另有一家新的软件公司也推出一种名叫DESQ的软件,其功能形式都与视窗类同。而在此前很久,市场上就已经有一个也是视窗类的软件Vision在广泛流行。比尔·盖茨心急如焚,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因为他寄予一举夺冠希望的微软视窗却迟迟不能问世,眼看微软公司就要在这新的一轮竞争中败北,不仅将名誉扫地,而且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面临着化为乌有的危险。
这一次,他铤而走险了。
他采用了商业上虚张声势的作法,于11月10日在纽约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新闻发布会,宣布“包容DOS的图形接口”微软视窗将在年底推出,而且断言一年之后,90%以上使用MS-DOS的计算机都能够使用视窗。视窗本身并不包含任何应用程序,它只是安装在操作系统中的一个环境。有了视窗,用户就可以将他们的程序安装到任何计算机上而不会发生不兼容的问题。
微软公司也确实获得了如莲花公司等不少著名软件公司的支持,使他们的软件能够在视窗下运行。微软公司还宣布它将修改自己的多计划软件和字处理软件,以适应视窗的要求。
微软公司大有控制个人计算机环境附件市场的意思,取 IBM公司而代之。
可是,开发如此巨大而复杂的软件,微软公司还是第一次,比尔·盖茨他们没有估计到这项工作竟是困难重重,一波三折,险象丛生。
微软公司原定的出台时间1983年年底已近在咫尺,公司只得无可奈何地宣布,将交货时间推迟到次年的第一季度。
微软公司曾经宣称“我们出售的是诺言”,现在这种失信于人的作法,对于公司,特别是对于比尔·盖茨本人,实在是有失体面。
不过更叫人扫兴的事还在后面。
到了1984年2月,大大小小的硬、软件公司的大约300余名代表,按约赶赴西雅图,参加微软公司举办的图形用户界面技术研讨会。人们满以为可以弄到有关视窗的资料,一睹视窗软件的风采。不料这次会议却叫人们大失所望——微软公司没有拿出任何像样的技术资料,而且宣布供货时间还得延后——推迟到5月份。
人们终于眼巴巴地望到了5月,微软公司的销售经理们也终于露面。
他们一一拜访各家用户公司,红着脸向他们道歉说:“请诸位再等一等,最迟8月吧,我们一定把软件装在你们的机器上。”他们对这次的延期解释说,一部分试用者要求进一步修改,尤其是屏幕显示格式要改。
三番五次的食言,一再出现的推迟,使人们对视窗失去了信心,他们反倒不那么着急了。
他们一边等着8月份瞧视窗的笑话,一边把目光和希望投向了生产Vision的可视公司。
幸而可视公司这时也出现了危机,不然微软的日子真有点难熬了。
可视公司曾经投资上千万元,花费3年时间来改进它的Vision软件,并且把软件从头到尾改写了3遍,但推向市场后用户的反应却很冷淡。这是因为VIsion是一个封闭性系统,好些著名的软件包括Lotus1-
2-3数据库都不能在它的环境下运行。可视公司总裁见销势不好,决定将售价从495美元降至95美元,但这一举措仍然无法挽回销售上的颓势。
可视公司一筹莫展,无计可施,最后竟然不能摆脱困境,终至破产。
IBM公司这时也推出一个软件,虽然有鼠标及部分图像的功能,但基本上仍是传统的字处理模式,没有多大新意。它对这个软件大肆宣扬一阵,推出之后却没有受到预期的热烈欢迎。使用过它的人发表意见,说它占用内存太多,而且DOS指令不全。而另一家公司的DESQ则因使用太复杂而未能博得顾客的青睐。数字研究公司开发了一套GEM软件,与视窗的创意颇为接近,也因一次只能运行一套而不是几套应用程序,没有引起顾客的注意。
于是,人们仍旧引颈以待,盼着微软公司的视窗问世。
微软公司许诺的8月很快到了,比尔·盖茨仍旧拿不出他的视窗。
他面对新闻记者们的追踪质询无可奉答。于是,传媒给视窗取了个令人难堪的绰号:“泡泡软件”,以挖苦微软公司在许诺上的胆大妄为。记者们写出一篇篇极尽揶揄嘲讽之能事的文章,对比尔·盖茨大加讽刺。
“要是你想当比尔·盖茨那样的亿万富翁,只须像他一样吹出一个又一个气球似的大泡泡就行。”
“微软公司演出的是世界上最长的肥皂剧,充满悬念,叫你永远也看不完。”
“比尔·盖茨这小子魔术师般吹出一个比一个更大的肥皂泡,而大多数人却还眼巴巴地期待着下一个。”
不过,此时颇有自知之明的比尔·盖茨悟出了一个道理:行政管理经验是他的弱项,他必须千方百计寻求一位合适的总裁,才能力挽狂澜,扶视窗的开发工作,而自己宁可退居董事长之职。
微软公司决定由刚聘用不久的琼·谢利出任第二任总裁,这显示出公司在用人之道上的强大威力。
琼·谢利对视窗开发工作的各个环节做了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原来,这项开发工作之所以进展迟缓,除了技术难关之外,主要问题还在于管理和组织上的混乱无序。谢利以快刀斩乱麻之势对研制组做了彻底调整。把它分成几个部门,交给鲍默尔等人总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而让比尔·盖茨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在非常抽象的层次上考虑软件的总体构架和发展方向。谢利还更换了视窗的产品经理,把老资格的微软程序设计高手孔森调到视窗研制小组,并由他负责图形界面的设计。
孔森在软件开发设计上已是老手。他原来是西雅图的高中学生,因为哥哥购买了一台苹果机,从而开始迷上电脑。在微软公司迁到比尔·盖茨家乡的时候,他毛遂自荐,到公司担任程序设计员,曾为公司开发出编辑器和转换卡等热门产品,在开发MS-DOS时,他也立下汗马功劳。
孔森加入视窗开发小组之后,使攻关队伍的实力得到大大加强。
谢利把研制组的工作重新布置完毕之后,微软公司最后许诺的8月份早已过去。公司这时仍然认为他们有可能在两个月之后推出这个人们望断秋水的软件。然而到了10月,他们只好再宣布这个软件的上市日期为1985年6月。新任命的视窗产品经理奥·尼古拉面对新闻界的诘问,解释说微软公司对8086微处理器的能力估计过高,而视窗又需要很大的内存,否则运行速度就太慢,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微软公司不得不对这个软件的一部分重新设计。
新闻界一片聒噪。
有人说微软公司第一次犯了战略性错误,有人怀疑这个尚未露面的视窗是否有用,认为它只能给使用者带来麻烦,预言它永远出不来。《信息世界》杂志甚至称它为“泡沫件”,意思是这个软件只能引得你望眼欲穿,而最终不露真容。
有10多家公司原计划生产与视窗配套的应用软件,也只好放一放了。
面临如此尴尬的局面,比尔·盖茨也不再许什么愿:反正新闻界已说得不少了,就索性让他们去说个够吧。
视窗软件的开发工作,现在是作为微软公司的头等大事来抓,软件设计和程序调试人员已增加至30人,程序员们的工作几乎已达到疯狂的状态。后来孔森回忆道:“那时候我们研制组人员全力以赴,开足马力,几乎不分白天黑夜地干。”一位做测试工作的程序员甚至把睡袋搬进了实验室,整整一个月足不出户,傻乎乎地等着每个程序编写结束,以便分秒必争地做完测试工作。他因此而得到一个“疯子”的绰号。照尼尔·孔森后来的说法就是:“全体人员都在流血流汗,拼命争取完成这项任务。”
一天早上,比尔·盖茨审核已经编完的软件时,突然发现一处差错,他猛地一拍桌子,勃然大怒。
“鲍默尔!鲍默尔在哪里?”
比尔·盖茨大声嚷嚷着,鲍默尔应声来到,他手里正端着盘子,在吃早餐。
“你还吃得下饭吗?”比尔·盖茨指着他的桌子大声骂道,“怎么会出了差错?我得警告你,年底前不能顺利完成工作,交不出货来,你们通通得卷起铺盖滚蛋!”
鲍默尔从来没有见过比尔·盖茨如此大动肝火。他赶紧把早餐放到一边,将刚刚睡下的程序员们一一叫醒,满面愁云地警告他们说:“必须再次进行检测,不能出任何一点差错,否则我们都会被比尔炒了鱿鱼!”
视窗软件的开发工作极度紧张,人们如果缺乏必要的休息和娱乐,生活这根绷得紧紧的弦简直就会当的一声断掉。为了缓解工作压力,以孔森为首的一群程序员不得不苦中寻乐,尽可能地放松一下,开开心。
在编排视窗程序的空挡,他们想出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法来。有时候,他们到厨房去作两个化学实验;有时候又用砂糖和硝石混合起来制造小型炸弹和火箭,向窗外投掷;有一次,他们为了制造一枚“重磅炸弹”,把厨房炸得烟雾弥漫;有时候,他们把吉他偷偷带进实验室,在万籁俱寂的午夜时分高声演奏爵士乐,甚至把警察也招惹来了,一旦警察离去,孔森便笑着对伙伴们说:“真像又回到大学念书时的快乐时期了!”
紧张而缜密的工作使视窗开发取得了杰出的成果,视窗小组的天才设计思想在这套软件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套程序的85%是用C语言编写的,其余关键部分则直接使用汇编语言编写。人们事后对视窗软件开发的时间进行统计时,发现一共花去了11万个工时。
这套软件是“窗口”,它体现了典型的微软风格,一改其他软件将各种文件交叠排列的方式,仿佛把各种档案材料整整齐齐地放在桌面上,看起来井然有序。程序员们还仿照“麦金托什”电脑,编写了书写器和画笔程序,还为它增添了日历、计算器、名片管理等常用小工具,使视窗的功能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
视窗的开发,终于取得了成功。
在1985年5月的春季计算机展销会上,比尔·盖茨展示了他的演示版视窗软件,向成千上万的用户表演了用鼠标和键盘打开或关闭“窗口”
的效果。他同时宣布,视窗1·0版软件标价仅为95美元。一个月后,6月28日,微软公司向部分用户提供了视窗软件的测试版。几星期后,它又向新闻界赠送了评估拷贝。这些作法的用意是向用户收集使用意见,获得来自各界的反应。1985年11月,这套软件正式上市。
11月21日,公司举行气氛热烈的盛大集会,庆祝这个最长的开发周期胜利结束。许多挖苦过微软公司的杂志记者也应邀到场。那个称微软视窗为“泡沫件”的《信息世界》杂志向比尔·盖茨颁发了“金泡沫件奖”。鲍默尔风趣地向大家介绍了视窗艰苦的开发过程和新闻界对此的种种报道和评论,还讲了比尔·盖茨如何因焦急而失去耐心,对他破口大骂的细节。最后,他唱起一首歌,大家也合着唱起来。比尔·盖茨则对他的图像接口高谈阔论。在集会结束时,微软公司向每个来宾赠送了一套视窗软件。
7. 比尔·盖茨知人善任
视窗软件开发成功,主要得力于启用了程序员孔森;而启用程序员孔森,又体现了微软公司的人际关系和用人之道。
比尔·盖茨本人给人的印象就极其随和。他身上决没有大公司总裁常有的威严外貌和高高在上的作风。一头蓬乱的短发,好像从不梳理似的,高度近视的眼睛,从眼镜片后面露出和蔼温厚的神采。他几乎从来不曾衣冠楚楚,穿得像模像样。他当然也有发脾气的时候,有时甚至十分严厉,但他却决不会因别人同样冒犯他而记恨在心。
比尔·盖茨反而很尊重那些敢于反对他,冒犯他的人。他不喜欢人人都当应声虫,他有时甚至会装成反对某人的意见,以试探对方是否真的对自己的意见有把握,并且不惜因此冒犯比尔·盖茨总裁。
比尔·盖茨对下属在工作上的要求是异常严格的。他对鲍默尔就是一例。鲍默尔可称得上是比尔·盖茨的挚友,他们曾经在哈佛大学同窗学习。他毕业后,又在斯坦福大学攻读硕士,没等拿到学位就去一家公司跑销售,在经营上和软件设计上都有很独到之处。他于1980年来到微软公司,担任总裁特别助理,是比尔·盖茨的得力臂膀。然而,即使像鲍默尔这样的资深人物,一旦工作上出了差错,比尔·盖茨也要对他大发雷霆,声称要炒他的鱿鱼。
大凡思维敏捷、智商很高的人,都能在微软公司谋到职位。比尔·盖茨希望在具有科技、数学、计算机背景的大学物色到这样的人才。微软公司经常派人到这些大学做深入细致的调查,把那些他们中意的人选邀请到微软公司参观访问。尽管微软公司工资并不算高,但它具有两个优势:普遍实行公司股票分配方案和充满自由精神的工作环境。
所以,凡是微软公司志在必得的人才,他们总能如愿以偿。
微软公司招募人才最多的地方,当然是那几所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当然,也不排除其他一些大学。
微软公司招募人才的目标,总的来看,是美国的17所大学,加拿大的4所大学和日本的6所大学。他们总会不时派人到这些学校去物色人才。具体负责人才招募的鲍默尔说过:“千万不要错过那些好小子,一旦发现必须下定决心,不然你会与他们失之交臂!”
微软公司招募人才的标准,除了智商要高,还有其他一些要求。他们希望自己的员工能满负荷地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能直截了当地谈论自己的看法而不遮遮掩掩,比如敢于说:“我的天,这种东西我真是讨厌透了!”
一旦微软公司初步看中某个学生,就会向他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灵活多变的,富有很开放的色彩。哪怕从学生回答问题的声调中他们也能看出一些东西,比如此人是否精力充沛,自我期望值是不是太高,等等。
应试学生如果令微软公司初步感到满意,一般就会由鲍默尔亲自出马进行面试。面试给许多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那些被录取的学生。
他们事后还常常心有余悸。鲍默尔可是个又机敏又博学的家伙,很不好对付,学生常常在他面前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只有那些具备真才实学而且意志坚强的人,才敢于正视他。
但是,只要由鲍默尔把关,微软招募的人很少有不如人意的。
微软公司的人才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他们把这些来自名牌大学、经过严格考核的高素质人才视为自己的一笔宝藏。到1983年,全公司已有雇员450名,其中100名为程序员。这些人继承并保持了自阿尔伯克基创立公司以来具有的典型作风:疯狂地工作,也疯狂地玩乐。程序员完全是由比尔·盖茨和鲍默尔亲自挑选的,他们可以说在公司享有许多特权。这一点,公司里所有雇员都心中有数。
最让人羡慕的是,哪怕刚离开学校来到公司的程序员,也有自己的一间独立的办公室。一位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不无得意地说:“在微软公司里,软件工程师得到了一切最好的东西。打从第一天起,你就拥有自己的办公室,这实在太好了,对新手也如此礼遇的公司,再也找不出第二家。对于一个刚刚跨出校园的学生给予如此的尊重和厚待真是不可思议。不过,也只有给予这样的礼遇,才能把世界上最著名大学的高材生网罗到手。”
作为微软公司董事长的比尔·盖茨,与员工们亲密无间的随和关系,是这个公司的一大特色。
来自卡内基·梅隆大学的高材生弗里德曼,分到一间很阔绰的办公室,与比尔·盖茨的办公室只隔五个房间。比尔·盖茨常常深夜在大厅里讨论问题,这也是一个很有创造性的举动。在程序员们同他们的最高领导者“比尔”之间,没有什么中间领导层。所有人都对他直呼其名。
“嗨,比尔!”大伙都这样亲昵地招呼他,有时还谈两句俏皮话。有时 候,人们还会在大厅里一把拉住比尔·盖茨,向他借点钱。对于年轻的程序员们来说,这样亲密无间的气氛非常重要,他们觉得自己身处一个和睦的大家庭中,有一种为知己者效力的冲动。
从比尔·盖茨这方面来说,他确实真心实意地看重这些年轻的程序员。
他们是企业发展的生命,是创造革新的源泉。
比尔·盖茨不仅对每个年轻人的相貌谙熟于心,而且对他们的电话号码、车牌号码都能如数家珍般倒背如流。有一次,比尔·盖茨同一名高级经理到一处工地去,行经停车场时,他毫不迟疑地向那位经理讲出哪辆车的主人叫什么名字。这并非比尔·盖茨有意去记住这些号码,只不过因为他同那些程序员混得太熟,而且对他们非常关注而已。
比尔·盖茨希望他的程序员跟他一样,每周工作60—80小时。一位程序员感慨地说:“你身处这样的环境,身边所有人都如此刻苦,就连掌管这个公司的人也是如此,因此你也不得不这样做。”在微软公司,人们艰苦工作已蔚然成风,甚至大有走火入魔的趋势,以至有时比尔·盖茨反而得招呼大家悠着点儿,可小伙子们仍然充耳不闻。这时候,比尔·盖茨就不得不使出他的绝招:把房门锁上,强制大伙休息。
不过,程序员们的努力是有回报的。他们都被纳入了公司股票分配体系之中,只要公司股票一上市,他们全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成为百万富翁。
除此而外,比尔·盖茨还是小伙子们心目中的偶像。
小伙子们个个都衷心爱戴他们的“比尔”,比尔·盖茨已经成了计算机产业的某种象征。在微软公司里,他被当做英雄看待。尽管比尔·盖茨也有急躁和喜怒无常的个性,但他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甚至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人们都把微软公司的程序员和高级职员称为小比尔·盖茨。
因为他们同比尔·盖茨就像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一样的说话腔调,一样的工作作风,一样的生活习惯,甚至一样的衣着和嗜好。
人们会惊异地发现,要是比尔·盖茨喝某种香槟,程序员也会跟着来。有人甚至断言,假如比尔·盖茨喝下一杯毒药,程序员们就会连眉头也不皱一下跟着照喝。
比尔·盖茨的用人之道以及他同员工们的关系,就是如此既简单无比,又深不可测。
8. 股票上市的喜忧
在微软公司,MS-DOS早已是一种成熟产品,它作为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标准,地位业已确立。后来视窗开发成功,并很快占领市场,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