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主国家的军工厂
1939年9月,纳粹德国进攻波兰。同一天,英国、法国对德宣战。
世界大战再度爆发。
亨利就像上一次大战中一样,恪守自己的和平准则,不为所有的参战国制造武器。这个时候,福特公司的海外业务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较大的增长。而那些海外的工厂,则不受亨利原则的约束,它们可以在英联邦的领域内为女王效劳,尤其是加拿大的福特工厂,它是英联邦内最大的汽车工厂。为了支援英国,加拿大福特公司赶制了50000辆军车运往欧洲,而南非的福特工厂制造的军车则活跃在北非前线。
亨利已感觉到,又会像上次一样,美国不可避免地将卷入这场战争。
为了保卫美国,福持公司也直接为美国军方生产武器了。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遵照罗斯福总统指示,福特公司在战时将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国防部一次就向福特订购4000台军用飞机引擎。为完成这批定货,福特公司以2000万元新建了一座发动机厂;为了生产这种空冷式18缸引擎所需的特殊合金,红河工厂花了80万元建造炼合金用的熔炉。
此外,福特公司还承接了制造道格拉斯和康瑟利二家公司所造的轰炸机的零件。后来,政府要求福特公司能独立制造轰炸机。
亨利早就有这种设想,要像生产汽车一样,大规模地生产飞机。这次有军方任务,他觉得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来了。福特公司在离底特律市50公里的维勒兰村建了一座世界上最大的轰炸机工厂,工厂长1.5公里,宽400公尺,福特公司再一次向世人证实了他创造高速度的奇迹。
工厂在1941年设计,4个月浇灌地基,5个月安装设备。1942年5月,维勒兰厂就投入生产。亨利宣称,他要用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飞机,达到每天生产1000架。这个数字后来被外界传成了日产5000架。
维勒兰工厂有工人10万人,他们要制造30000多种零件,然后经70多道工序,最后拼装成B—24轰炸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主力机种。
已经退休的空军上校,横渡大西洋的英雄林白上校也到维勒兰工厂来帮忙。亨利很信任他,每次到工厂总是先找林白,听听他的意见。当亨利逐渐明白造飞机是怎么回事后,他觉得这与造汽车没有多少不同。
所以亨利决定不参考过去生产飞机的一套做法,而要按照自己设想的方法来制造。
军方对福特制造飞机的技术不能完全放心,有一天,陆军派了一架轰炸机飞到了迪波恩机场,目的就是让福特的工程师们观摩,以作为自己制造时的参考样本。亨利和索伦森登上飞机,到处看了看,他们互相交谈:
“你看,到处都有铆钉。”
“不错,而且焊接的地方大概很多。”
这时,他们身边恰好站了一位飞机专家,他听了他们的谈话,便说:
“福特先生,那怎么行?机身是绝不能焊接的。”
亨利只当没听见一样,他吩咐手下的人着手研究焊接的技术问题。
真正开始制造的时候,最令人头痛的是军方常常根据作战需要改变设计图纸。改变设计就需要改变加工制造的设备,这耗费了工厂大量的人力、财力。
当一切走上轨道后,维勒兰工厂开始生产B—24轰炸机,生产量达到了每月340架。它没有像亨利说过的那样日产1000架。但月产340架已使政府很满意了,这在过去是没有先例的。此后工厂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到1945年,福特公司总共生产了8000多架轰炸机。这个数字既使亨利感到激动,又使他感到不安。毕竟,他为战斗中的祖国完成了这么多的武器,令他激动;同时,这些武器是用去杀人的,这令他不安。
战争期间,福特公司还在海兰帕克厂和红河工厂生产坦克、装甲车、水陆两栖车、反坦克炮、军用卡车等。福特制造的M—4坦克,是美国陆军的主战坦克。经过改良的M—4坦克被称为“谢尔曼”战车。它在埃及战场上与德国隆美尔元帅指挥的装甲部队短兵相接,创下了光辉的战绩。
在所有的军工生产订货中,最适合福特公司的任务是制造军用吉普车。福特生产的吉普车小巧、灵活,又很结实,爬坡力强,在沙地和泥泞中可照常行驶,时速可达100公里,车上可装配机枪。由于此车性能好,陆军的订单一次次追加,福特公司曾大量地生产了这种被称为“闪电”的汽车。
就在福特公司为战争而紧张生产之时,亨利的儿子,公司董事长艾德索·福特于1943年5月,以48岁的英年去世了。
亨利不得不重新接手董事长的职位,再度站到前台来,指挥福特公司披荆斩棘向前进。此时,亨利已经80岁了。所幸的是,他的健康状况良好,除了背脊稍有点弯曲外,身体其他部分都很正常。他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散步半小时至一小时,早餐后到公司办公,下午在车间或实验室度过,下班后回家与克拉拉在一起,10点以前就寝。平时想吃东西就吃,疲倦了就睡,在食物方面比较注意营养,没有不良嗜好。
2. 父与子
福特公司在兴建迪波恩的红河工厂之时,亨利与道奇兄弟等几家股东分家了,福特公司从此成为福特家族的公司。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亨利辞去公司董事长职务,让位给年仅25岁的艾德索。
艾德索是亨利的爱子,但这份父子之情又是非常复杂的。亨利从小就很喜欢他的独生儿子,家业非他莫传。当艾德索作为公司老板的继位人时,亨利实际上对他又很不满意。而这种不满亨利也说不出道理何在,因为几乎所有的决定都是他自己作的。但他又不想要董事长这块牌牌。
首先这块牌牌使他不便于与道奇兄弟分家;其次这块牌牌有很多事务性的事他并不乐意做,或不善于做,使他分心于他想要做的事。亨利这种既要管事,又不想管事的态度极大地妨碍了艾德索的成长。终其一生,他不过是个在父亲强大的阴影下,忍辱负重的办事员而已,没有为福特公司的发展印下自己的烙印,尽管他在总裁的位子上长达24年。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他虽屈从于父亲,却从未对索伦森、贝内特的管理方式表示过赞同;他反对父亲的反犹偏见;他也不像父亲那样“从不做慈善之举”,他一直是底特律公益基金最大的捐款人;很早他就看到了T型车必须改型;他为劳资关系的改善作过很大努力;他又是维勒兰工厂的功臣之一。他被他自己懦弱的性格和意志坚强的父亲压制得施展不开。
艾德索生性文静,对人彬彬有礼,他的秘书从未看过他的脸色,受过他的斥责。他不发脾气,不讲粗话,感情细致,从不冲动。熟悉他的人都能感受到他有很好的教养,“像个真正的绅士”。某些方面他继承了父亲的禀性。他和亨利的办公室是紧挨着的,无论多忙,每天工作结束后,这两个办公室总是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无论在公共场所还是在家里,他都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总之,他是个规规矩矩的人。
在公司,艾德索接手库兹恩斯留下来的工作:经销、市场、会计。
也留意工程技术方面的事。艾德索跟他父亲一样,对机械有强烈兴趣,也很熟悉,从小亨利就为他创造了实践机械的条件。但是公司的引擎部门是亨利的天下,艾德索很清楚,所以他只将精力放在汽车的外形设计上。
亨利夫妇是以俭朴出名的,艾德索夫妇不一样,他们从小就过惯了优裕的生活。
艾德索和伊林娜是1916年结婚的。伊林娜出身大家闺秀,性格活泼开朗,容易与人相处,亨利夫妇都很喜欢这个儿媳。他们一结婚,伊林娜就劝艾德索搬出来,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们先是在印第安村居住,后来在格罗斯岬花12万买了幢房子,即使是在富豪区,这房子装修也是相当时髦的。几年后,又在底特律北郊买了栋别墅,名为“天堂”。伊林娜充满生活情趣,冬天滑雪,春秋郊游,夏天游泳。他们生了4个孩子,这些孩子是:亨利·福特二世,1917年9月生;小艾德索,后来改名班森,1919年生;约瑟芬,1923年生;威廉,1925年生。
每年冬天和春天,艾德索一家人便到佛罗里达去度假,他们在南方的海滩边有一处房产。夏天,这一家人带着马匹、佣人到缅因州的海豹港去,这里又是一处房产,建立在可以俯视大西洋的山岗上。
伊林娜的生活很讲究,她日常用的东西一般在她父母开的百货店里能买到,但春秋的衣服,她就约了同样是有钱人的女友,一起到纽约去买。常常是包下一节车厢,在车上欢快一晚,第二天到纽约,住进预订的大酒店,买到她们想要的东西再回来。
伊林娜从小受过艺术教育,艾德索在这方面也是颇有天分的。他们夫妇在结婚之初就开始收集艺术品,他们不但欣赏那些传统的名画,对那些还不怎么有名的新派画家,像凡·高、高更、马蒂斯等,他们接受得也比别人要早。
亨利了解儿子的这份天赋,他很信任地把各种车的外形设计交由他搞。
亨利喜欢跟儿子在一起活动,他们有不少合拍的照片,在一起试车,在一起巡视工厂,一起参观格林菲尔村……其中亨利最喜欢的一张是父子俩一起坐在高背靠椅上,脸颊被炉火映得通红的照片。亨利将它制成贺年卡。这张照片反映的是亨利所希望的父子关系:亲密、和谐的同伴关系。
从外表看,这对父子相处得亲密无间,两人每天都会花上几小时在一起谈话,如果不能见面谈就打电话。他们之间设有专线,一打就是老半天,艾德索的儿子班森回忆说,别人找他们,“几乎每晚都占线”。
亨利二世把他家人的资料销毁了一部分,在目前所存留的为数不多的资料中,大多是他们父子间的信件、电报、明信片。内容谈的都是天气、旅游观感、健康状况、孩子们的学习等等。这些信的内容充满了家庭生活的乐趣,与别人家的没有什么不同。
但是,如果你想到了他们是掌管着世界最大企业的家庭,他们是一对汽车工业王国的发号施令者,那你就感觉得到,这些信里少了一种东西,少了严肃地讨论问题的话题,而这在任何一个企业的领导层之间都是必不可免的。虽然人们经常看到他们父子在一起聊天,手挽着手谈笑,有时对一些话题还特别感兴趣,但是,在这亲情当中,却有一块真空地带,他们不知道如何交流真正重要的看法。两个人哪怕大吵一场,也算交换了真实的看法,遗憾的是连这也做不到。于是那种表面的亲密成了窒息他们父子感情的毒素。
在T型车逐渐失去市场的岁月,为了改革T型车,艾德索曾不得不借外人在场的情况下,向他父亲提出建议,结果亨利叫他“给我闭嘴。”
如果换成别人,都可以在私下的场合做自己父亲的工作。当然,亨利后来还是给了艾德索面子的,换成别人提这样的问题,下场更惨。威尔斯就是为此辞职的,纳森也是。
所有的人都很清楚,福特公司真正管事的是谁。亨利对外人说,艾德索是个很好的董事长。有哪些好处呢?懂艺术,A型车、V—8车的外形是他设计的;是个文静的孩子;“每当要作重要决定时,仍请我以最高负责人的身份来参与决策”;熟悉劳工运动。这是亨利对他的评价。
显然,这些素质离“好董事长”差得很远。这就是父子悲剧的最根本症结。亨利不愿意放手,又不愿堂而皇之地掌权,而艾德索不知如何接手,又不知如何推卸,也不可能推卸。
艾德索完全屈服于亨利的意志,并非出于爱戴或崇拜,而是他性格懦弱。这一点亨利也看得到。亨利自然不喜欢这孩子顶撞他,但也确实不愿意看到他那样窝囊。他自觉有责任使他变得坚强些。他认为是小时候对艾德索保护太过,太迁就了,所以现在要用相反的办法,刺激他、摔打他,才会使他变得坚强些。
因此,亨利后来经常为难儿子。当艾德索在红河厂建新的焦炭炉时,亨利没有反对,私下却对贝内特说,等他一建好,我就把它给拆下来。
后来他果然是这么做的。他本来可以当面跟儿子讲清反对的理由,但他不这样做,而要以那种方式来增加艾德索的痛苦。
还有一次,因为行销部和会计部的人员增加,艾德索决定新建一栋办公室给这两个部门。当时亨利不在,等他回来时,看到新的办公室正要动工兴建。
“怎么回事?”亨利指着门外的工人问。
艾德索说明,因公司人员扩充,需要更大的办公面积。
“增加的面积给谁?”
艾德索回答:“给会计部门。”
他如果回答给行销部门也没事,亨利了解这个部门的重要性,而会计部门却是他所不喜欢的部门。因此,不等儿子说完,他就将公司经理索伦森找来,吩咐如此如此。
第二天一早,会计部门的人站在楼下的操场上,他们无法办公。原来,他们在4楼的办公室在一夜之间,被工人把所有的桌椅、柜子都搬走了,会计部门被撤除了。亨利把艾德索找来,笑着说:“如果你需要增加更多的面积,4楼现在有不少。”
事后,艾德索费了很大劲,才把会计部门的人安插到其他部门。
整个20年代,亨利经常这样给他难堪。艾德索愈屈服,亨利愈不满意;亨利愈不满意,艾德索愈屈服,父子之间愈来愈不能理解沟通了。
早在T型车销售处于巅峰状态之时,福特公司的问题就已显露端倪。
那时不但车子已显得老式过时,公司的管理方式也有明显的缺点。那几年,通用汽车公司采用现代管理手法,根据周密的研究,制定目标,他们建立的决策指挥机构具有最大的权威性,而决策又具有科学性,因此,他们的公司蒸蒸日上。而福特公司本来也是有制度有系统的,但是它成功得太炫目了,权力也太集中了,亨利自己越来越听不得批评意见,大事小事,事必躬亲,都是他说了才算。单单一部T型车的改型问题,便暴露了他管理上的不少问题。通用公司、克莱斯勒公司后来居上,决不只是它们开发了一种新车赶过了福特的旧车,属技术竞争,而是一种先进的管理体制与另一种落后的管理体制的竞争。
艾德索也反抗过父亲的权威。开始并不是有意识的。
1926年是美国经济发展极为顺利的时期,各种投资都会收到丰厚的回报。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时候想不赚钱也很难”。艾德索的连襟,以前在福特公司给他当过副手的欧尼斯·坎兹勒拉了几个人办了好几个投资公司,艾德索也在其中。几年后,公司实力扩充,兼并了二十多家银行和信托公司,被称为管理人商业银行,成为密西根州最大金融财团。
欧尼斯任总裁,艾德索是最大的股东,拥有50000股。
艾德索加入管理人财团,反映了他对抗父亲的意愿,因为他投身金融界正是明白地表示了不赞成父亲对金融界和银行家的看法,并且他支持的还是一个被他父亲逐出福特公司的人——欧尼斯。欧尼斯是较早看出福特公司潜伏的问题所在不是车而是管理的人,是他怂恿艾德索摆脱父亲的羁绊的。
但是,偏偏不幸总是跟着艾德索。一场持久的经济危机,很快就摧垮了这两年发了点财的众多银行。管理人财团的业务关系完全是建立在信用上的,一旦人们停止借钱,而贷出的钱又收不回来时,银行就卡壳了。
20年代末期,欧尼斯向艾德索求救,从1930年到1933年,艾德索拿出1200万元给财团救急,但不景气是个无底洞,困难重重的管理人银行申请国家重建金融公司贷款3700万元解难。这时,已经身为参议院银行和货币委员会主席的库兹恩斯出面干涉。他早就不同意胡佛总统的这套挽救银行的办法,因此他说,如果福特支持的银行有问题,那表明福特也有问题,他们应该自救,而不是靠政府拿纳税人的钱去解难。
亨利这才知道他的公司与管理人财团的关系。他过去只忙于他的自然历史村、造飞机、V—8车,银行他从未感过兴趣。现在艾德索无法再掩饰这个问题了,他已损失了1400万元。他所从事的事是他父亲最不高兴的事,与他合作的人是他父亲不喜欢的人,他简直不知道如何向父亲启齿。最后还是别人代他去求情的。
此时亨利手里还有几亿资金存放在几家银行里,他当然有能力救儿子一把。他这样做了,但通过这件事,他更不放心将公司交给儿子了。
此后,艾德索也实在不想干这个有名无实的董事长了,他把自己长久地关在办公室里,这样他还感到自由点,他在那里专心设计他的林肯车。林肯“大陆”是一辆出色的高级车,它是艾德索一生最大的成就。
罗斯福出任总统后,任命原通用公司总裁纳森为工业生产委员会主席。这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福特公司接受了政府军用飞机的订货。
亨利派艾德索与纳森商谈生产计划。艾德索回来向亨利报告了商谈结果:工业生产委员会要求福特公司先不生产飞机,而是为英国赶制6000台飞机引擎。亨利勉强同意了。
英国政府正在向福特表示敬意时,艾德索突然从底特律打电话给华盛顿的工业委员会主席,告诉他:
“我们不能替英国制造引擎。”
“为什么?”
“父亲不肯。”
“可是你是总裁。”
“我知道,但父亲不肯,你应该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纳森连忙赶到底特律去找艾德索。正巧,亨利和索伦森都在。
“福特先生,有关引擎的事真是糟透了。”
“什么引擎?”
“替英国制造的引擎呀。艾德索告诉我说你不做了。”
“对,我们不做。”
亨利很不高兴,他解释,他愿意生产引擎,但要通过美国政府签约。
福特公司不直接给参战国生产武器。
纳森恍然大悟,他高兴地说,这事不难办。
“找别人做吧,我们不做。”没想到,亨利突然又来这么一句。
纳森气得掉头就走。
这件事让艾德索羞愧了好久。
1942年初,艾德索突然显得精神不振。从此身体就没有复原过。这种情况没有引起亨利的重视,他认为艾德索只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会好的,他太贪图享受了。
当艾德索出院后,亨利找到副总裁索伦森,要他去跟艾德索谈谈。
他说了一大堆对儿子不满的话:他认为儿子不该对欧尼斯这样的人过于信任,也不该对贝内特有看法,又说儿子的生活习惯不好,等等,叫索伦森一一转告,艾德索听了这些指责,眼泪再也忍不住掉下来,他对索伦森说:
“我看我最好还是辞职,我的身体已经不行了。”
索伦森勉强劝住了他。
但是艾德索真的拖不了几天了,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多处组织。1943年5月26月,他与世长辞。
亨利不得不以80岁的高龄,接手董事长职位,支撑起这座他亲手建立起来,现在已是百孔千疮的大厦了。
3. 亨利·福特二世
福特公司的弊病,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已显露出来。1941年,它的汽车生产量由过去占美国汽车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跌到只占16%,远远落在通用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亨利也看得到,在他手里,已不可能使公司起死回生了。
就在福特公司一天天走向衰亡的时候,艾德索的儿子,亨利的长孙亨利二世来到他的身边。
艾德索死后的第6天,亨利就与他的孙子碰面了。亨利二世和他的弟弟班森共同继承了父亲的股份,并握有他母亲的股份,此时亨利二世25岁,班森23岁。
80岁的董事长亨利掌管公司显然已经力不从心,公司最有权势的实力人物是贝内特和索伦森。
艾德索过去的朋友们,包括小罗斯福、小杜鲁门、欧尼斯等人,都不愿意看到福特公司这份庞大的产业落到其他人手里,加之华府担心福特公司的情况愈来愈糟,影响到军火合同的完成,他们一致认为,只有亨利二世才能挽救局势。
而此时,亨利二世还在美国海军服役,准备编入地中海舰队。他的父亲艾德索在上次大战中,因为公司的需要,祖父将他留下来,未服兵役,祖父参加竞选时,这件事成了反对派攻击他的重要口实。享利二世记取父亲的教训,坚持不肯离开部队。最后还是在那些华府权势人物的活动下,才将他召回底特律的。
亨利二世身材高大、聪明、直爽,从小祖父就喜欢他,他两岁时,红河厂的高炉都是让他点燃的。但他真正掌管福特公司却不是他祖父一人之力促成的。亨利不能完全相信他,主要是担心亨利二世的妻子。她是麦克唐纳家族——一位华尔街的金融家的千金,亨利担心公司被他们接收过去,所以亨利宁肯倚重自己的亲信贝内特。
哈利·贝内特是公司后期权倾一时的人物。他由一名小职员,平步青云升为公司保安队长,尔后是福特服务处的头子,继而升为公司副总裁,其实际权力与查尔斯·索伦森不相上下。索伦森以高压政策将公司治理得像个王国,而贝内特专事特务工作,善弄权术,手下的人又都是一班令人生畏的特工人员。他将这个王国的臣民镇慑得服服帖帖。他早就将欧内斯特整垮了,甚至敢于将手伸到艾德索的头上,欧尼斯就是他趁艾德索不在时,向亨利进谗,将其逼走的;艾德索死后,索伦森也被逼走了。亨利之所以信任他,一是觉得他忠心耿耿,二是看重他处事果断、敏捷,敢作敢为。
亨利二世于1943年8月回到福特公司,他知道贝内特不可信任,但不清楚此公到底有多大能量。他决定一开始以低姿态出现,韬光养晦,暗地里作一些调查了解。不到一年时间,他已经集合了一批精兵强将为他效劳,他争取到了副总裁的职位,一步步,稳稳地走向前台了,至关重要的是克拉拉和伊林娜都支持他。克拉拉自艾德索去世后,对公司的前途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心。
现在谁都可以看出,年过82的老亨利无论如何是不堪总裁的重负了。在克拉拉的力荐下,1945年9月,亨利宣布自己退休,由年仅27岁的长孙亨利二世继任。
亨利二世一上台,立刻宣布解雇贝内特,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他在公司自上而下,彻底清除了贝内特的势力,可以明显地看出,此前他对情况已掌握得多么清楚。
亨利二世勇敢地担负起了公司重建的工作。他不仅让弟弟班森加入董事会,还从外面广罗人才,同时大胆启用基层人才。在他的麾下,曾集合了像麦克纳马拉、艾科卡等这样一批帅才。前者曾经任约翰逊政府的国防部长,后者为世界著名企业家、克莱斯勒的救世主、公司总裁。
他现在要建立的是一个跟通用汽车公司一样,以自己为头的集体领导体制。他要把公司推向社会,实行股份制。
已经露出衰败迹象的福特公司,在他的领导之下,一年之内就重新振作起来。1946年,福特公司的汽车生产量由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6%迅速回升到22%。
亨利满意地看到了孙子的成绩,他对克拉拉说:
“你看,我们的孙子还真行!”
克拉拉不无嘲讽地回答他:
“当然不错,可是他的作法却和你不太一样。”
亨利感慨万千地说道:
“时代变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但是我一生为人们服务的想法,相信我们的孙子是不会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