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词人词集》

 

潘阆《逍遥词》

 

  潘阆《逍遥词》

  酒泉子(十之一)
  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万家掩映翠微间。处处水潺潺。
  异花四季当窗放。出入分明在屏障。别来隋柳几经秋。何日得重游。

  酒泉子(十之二)
  长忆钱塘,临水傍山三百寺。僧房携杖遍曾游。闲话觉忘忧。
  栴檀楼阁云霞畔。钟梵清宵彻天汉。别来遥礼只焚香。便恐是西方。

  酒泉子(十之三)
  长忆西湖,湖上春来无限景。吴姬个个是神仙。竞泛木兰船。
  楼台簇簇疑蓬岛。野人只合其中老。别来已是二十年。东望眼将穿。

  酒泉子(十之四)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酒泉子(十之五)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轻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酒泉子(十之六)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阑看。终是欠峰峦。

  酒泉子(十之七)
  长忆高峰,峰上塔高尘世外。昔年独上最高层。月出见觚棱。
  举头咫尺疑天汉。星斗分明在身畔。别来无翼可飞腾。何日得重登。

  酒泉子(十之八)
  长忆吴山,山上森森吴相庙。庙前江水怒为涛。千古恨犹高。
  寒鸦日暮鸣还聚。时有阴云笼殿宇。别来有负谒灵祠。遥奠酒盈卮。

  酒泉子(十之九)
  长忆龙山,日月宫中谁得到。宫中旦暮听潮声。台殿竹风清。
  门前岁岁生灵草。人采食之多不老。别来已白数茎头,早晚却重游。

  酒泉子(十之十)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涛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扫市舞
  出砒霜,价钱可。赢得拨灰兼弄火,畅杀我。

-------------------------------
  潘阆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
  潘阆(?—1009)字逍遥,又号逍遥子,大名( 今河北大名) 人。至道元年( 995),赐进士及第,授四门国子博士。后坐事亡命。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参军。大中祥符二年卒。事迹见于《咸淳临安志》卷六五、卷九三。工诗。有《逍遥集》一卷,《逍遥词》一卷。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西湖。
  尽日凭阑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
  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
  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
  思入水云寒。

  此词是作者回忆杭州西湖旖旎风光之词。全词情景交融,先写西湖光景,后写忆者之情。词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并用,景中寄情,情中寄景,选景高洁,情调闲雅,用笔淡炼,纯用白描,艺术手法甚为高超。
  上片首句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接下来一句,由今日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无尽的栖迟,用感情带动写景。“凭阑楼上”是词中熟语,极难出新意,然而用在这里,在表明作者终日留恋的同时,还使以下诸景因之入目无遗。“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前句写风物,后句写背景,相映生辉。“三三两两”句点渔舟位置, 有悠然自在、不扰不喧的意思。
  过片两句,继续写当日楼上见闻,上句写声,“ 依约”是隐约、听不分明的意思,摹笛声渺茫幽远、似有若无的韵致;后句写形,用“忽惊起”状白鸟(即白鹭)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在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闲整钓鱼竿”不仅应上片之“钓鱼舟”,而且以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衬托忆西湖忆得不能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念头。词之下片,营造出钓翁渔隐出没的寥阔苍茫的背景,以景寓情,寄托了词人的“出尘”思想。
  宋杨湜《古今词话》云:“潘逍遥狂逸不羁,往往有出尘之语。”此语从此词中,可见斑。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西山,
  灵隐寺前三竺后,
  冷泉亭上旧曾游,
  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
  长啸一声何处去?
  别来几向画图看,
  终是欠峰峦!

  此词以含蓄委婉的笔触,交替使用白描、绘神、想象、反衬等多种手法,回忆了杭州西山胜景,抒写了作者对西湖周围胜地的深挚眷恋。
  上片起首一句点明题旨,然后直接进入回忆。第二句用两个地名词和两个方位词,带出了寺前山后的一切风景点。第三句是近景小景,在展现了广阔的背景以后,再专门回味游览冷泉这一名胜时的情形,自然也有举一点以见全貌的作用。以上两句是全篇中唯一正面写景的地方,但句中只标明地点方位和说明旧日曾经亲游,至于这里的风景到底怎样美好,作者却不直说。这样写可以让读者驰骋想象,他们有可能填补出比任何笔墨、色彩都多得多、美得多的景象来,这是艺术空白的妙用。上片结尾一句意思是说在这里游憩,即使酷热的三伏天也如清爽的秋日。如果说前两句写景只点出景在哪里,是使用了艺术的拙笔的话,那么这一句在无边的美景之上精心捕捉山光物态的神韵,则使用了艺术的巧笔。
  过片两句是想象。冷泉亭左侧有呼猿洞,相传晋代僧人慧理曾蓄白猿于此。这两句虚事实写,更添了西山灵气。从内容上看,作者在这两句中似乎还在通过白猿的长啸而去,怀念杳无踪迹的慧理,然后再通过对慧理的追缅,遥寄自己许身湖山、与猿为侣的愿望。结拍两句,意思是说:别后因为甚思西山而不可得,只好找来西山的画图频频观看,但那上面终究找不出真山峰的美质来。这里用图画作为反衬,西山的灵姿秀气因此更为突出了。“欠峰峦”,指缺少峰峦,实际上是说没有好的峰峦。“画图”,别本作“画阑”(“阑”同“栏”),说在诗人所处的地方多次凭阑而望,终是看不到西山那些优美的山峰。这样当然也通,但少了西山比图画更美丽这层意思。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
  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
  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
  梦觉尚心寒。

  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上片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应天故事汇TOP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