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词人词集》

 

吴梅颠 徽城竹枝词

 

吴梅颠 徽城竹枝词

徽城竹枝词  [清]吴梅颠

  梅颠名熊,清乾隆时歙县人,擅诗,隐于医(鲍桂星《觉生诗抄》卷十九)。生平事迹待考。
  该书封面题《徽竹枝词》,封内则题“吴梅颠《徽歙竹枝词》”,歙县博物馆藏本注为“手稿本”;细察字迹,殆为清钞稿本。
  本书共收咏歙郡地理风物、民风民俗、文物古迹、历史人物、土特产品等方面之诗作共158首,凡诗句中涉及之特殊名物、风俗等,均以小字夹注其间,颇便阅读。
  书无序跋,扉页中有歙县许承尧(疑庵)丁丑年(1937)亲笔题识(“前记”):“词不[甚]工,较程读山不如矣;然多载琐碎事,有为吾童时所习闻而今已遗忘者,读之亦自可喜。旧题为吴梅颠竹枝词作,信否不可知。”
  此书除第一首与《徽城竹枝词》(亦题“吴梅颠制”)外,所咏均以歙县为中心,材料极为丰富,系研究徽歙文化历史、民情风俗极为珍贵的资料。
  此书除歙县博物馆藏抄稿本外,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藏有手钞本。


  [附]原作:

  徽城缺典竹枝祠,风土流传那得知。出了徽州才觉异,士人习惯不为奇。
  
  府城近水隔华屏,半个圈儿似月形。添竹县城 (明嘉靖间)成满月,两城夹着斗山亭。
  
  县治相传眠犬形,庆钟钟子是金陵。打钟打得铃儿响,犬不贪眠性子灵。
  
  府署来龙象七星,魁杓亭耸兆文明。斗山文会最高敞,恰对五城如学擎。
  
  背倚黄山青矗矗,前临练水碧鳞鳞。塘开甲乙丙丁字,贾作东西南北人。
  
  祝家古井在羽中山(朱文公外家),八眼殷公(一名应公,南门内)共一栏,泉味黄山阁(小北门内)下好,虾蟆(冬见虾蟆聚处,掘得天然石井皆二泉也)清澈斗微澜。
  
  小苏问道仙姑处(仙姑郑姓,子由令绩时来问道),古井清泉今尚寒。云影一泓乌岳下,青苔绣偏石栏杆。
  
  府城多井少池塘,夏月荷花不见香。那及县城丘壑美,店多成市闹攘攘。
  
  三管争分昔为傩,头旗(傩时先路以导)今日写人和。地方福禄人烟众,寿管人烟无几多。
  
  四世一品(冢宰汪公(钅宏)增先代坊,今呼为地方)税务上,福禄争时吃力多。今日呼为三不管,纵然管得待如何(已上皆府城)。
  
  古歙新城(歙故无城,嘉靖间邑令史公桂芬募筑,勒石各门)璧合东,迎恩(北门)北面肃朝宗。紫阳南对仰前哲,问政玉屏(东西各名)左右从。
  
  县城七坞四随姓(江程黄朱),竹坞桃源与燕窝。云富二山各分管,分山分管亦困傩(此下兼纪县城,以双城本同合壁故也)。
  
  营建东山踞上游,四溪(扬之、布射、富资、丰乐)合作练江流。东山自此称雄镇,不必城居得胜筹。
  
  街名十字直条条,四向城门笔画挑。最是状元坊(正得甲戍唐公皋)下过,好风不定那边飘。
  
  街以门名南上北,西街却在南街西。巷名借井须分眼(有一三八之分),九世名高(羽中山吴氏同居之故)莫与齐。
  
  楼往齐排十二双,呼名廿四柱原当。巷讹索分(双凤)和牛血(油税),豆腐(窦府)都来堪饱尝。
  
  尚书门第旧相望,世世相承守不忘。或叫门楼或呼巷,吴名国仕)潘名旦)二姓一为杨(名宁)。
  
  八脚牌楼学士坊,额题字爱董其昌。最奇一脚和三脚(总宪胡公宗宪),呼作地名俱异常。
  
  城中三塔无人识,复有三桥日踏来。不见不知犹可诿,桥无人识亦奇哉!
  
  孽龙何与徽州事 (许旌阳事人讹属许宣平),附会陈言最缪悠。东门内有逃龙井,东门外有龙舌头。
  
  西出打从潮水门,张公 (邑令黄涛黄陵人)始绕七星墩。滩流碎月问津处,太白寻仙迹尚存。
  
  南门南望见南山,樵客(即许仙宣平)歌穿烟霭间。枉使青莲远相访,何曾许入地仙班。
  
  上北门连小北门,一门冷淡一门喧。小北门织罗底绢,上北门因通北源 (南北二乡亦称源,东西则否)。
  
  阳和门(府署耳门)向南方开,五百年来产大才。谶应婺源出朱子,书声到处夜听来。
  
  故城传记乌聊 (孙吴时邑人毛甘屯兵于此山,筑城保障),晋属新安历代遥。州在隋时犹号歙,名徽从宋 (宣和)到今朝。
  
  新安卫靠阁老府(许文穆公名国),城守元傍会元家。此榜会元非第一(万历丙辰钱士升榜,汪公应元居二,钱罹法,以汪为首),居然第一却非夸。
  
  保障功多迹未灰,高楼名号共崔嵬。将军 (蓝姓名亮,邑人,隋末率州兵保障乡国,今庙祝将军山)神通真无敌,犹射西方五鬼来 (楼建西门)。
  
  由来山郡不禁 (平声)荒,舟挽人挑恃客粮。难得爱民向太守 (公名建善,济源人),预储惠济建新仓 (劝邑之富而好义者输票)。
  
  肖贤惠政与崇贤,遗爱祠名感昔年。四十一人 (人多不载)同俎豆,诗歌犹咏憩棠篇。
  
  文庙东偏朱子祠,祠于此地最相宜。东南邹鲁推名郡,文物由来信有基。
  
  历科坊 (乾隆辛丑春毁于火)甲榜题名,一百八十有五人。此是前明本县数,一朝天子一朝臣。
  
  工坊商自迎恩建,甲榜同年标姓名 (万历乙未朱之蕃榜,吾徽进士十九人,歙得十人焉)。盛事争传天下少,大书题数迈登瀛。
  
  东岳庙坐北朝南,汪王 (敕封忠烈王)庙坐东西向。两朝虽隔落星阁,同在乌聊一山上。
  
  向年风雨差光芒,奇骨晶莹磊此冈。幸勿又随风雨去,登高恐负好重阳。
  
  万山观 (去声)里吕仙楼,临去还留一药圭 (并治嗽一方,用此匙乃灵。今失)。却怪撞钟人太早,至今声不过双溪 (仙吕因双溪酒好,与凌某交游,铁井留迹)。
  
  傍城山馆树葱茏,虽倩丹青画不工。四桂香连四季桂,七松青对白皮板 (七松四桂皆馆名)。
  
  炼丹池本属仙家 (聂真人师道),半亩寒梅春着花。清赏何须沽美酒,文公泉 (县治后)煮太函茶。
  
  舍盖堂 (取舍盖公义,宋郡守章公浩建)连风月堂 (洪公适建),洪公延客此徜徉。石湖 (范公成大时为州亻卒一记间来读,想见当时翰墨香。
  
  浮印亭北望黄山,百里烟云指顾间。天际真人袂可挹,欲乘逸兴不思还。
  
  城市山林何处幽,太函分秀阁 (宋郡守倪公祖常建)魁邱 (吴公国仕别业)。凭高纵眼足佳趣,骚客时时载酒游 (已上俱在双城)。
  
  紫阳道脉接薪传 (今上赐额曰道脉薪传),书院重与幸有年,朗朗书声闻夜读,徐 (公名士修)家乐助足金钱。
  
  太平桥涧跨河西,十六圈儿一斩齐。太白酒楼楼上看,诗涂满壁阿谁题。
  
  五里栏杆石垒成,岳家 (忠武王)开路夜过兵。商山傍水长流好,四字镌来迹尚清。
  
  太平桥下水成江(是为练江),寺统桥名恰五双。建自太平兴国日,蒲牢爰听晓来撞。
  
  渔梁坝甓石层层,潴蓄奔流关替兴。(水蓄则物阜民丰且无火灾,历考皆验,故老传言也)。横卧玉虹雷怒吼,倾颓修茸望谁能?
  
  禹朝峥嵘龙井山,俨然飞鹤饮江问。访仙待渡桥犹在,心爰宣州刺史间 (唐时访许宣平)。
  
  塔名神柱柱浮来,柱遭雷火塔微歪。传言此塔应科举,中举每须赶遗才。
  
  回龙塔造未成工,无顶七层心亦空。高对将军山上庙,练江俯瞰渐江通 (练江之委)。
  
  岩寺塔高高插空,七层大小一般同。他方有塔像尖字,此塔均匀如截筒 (此塔在双溪,附记于此)。
  
  浙江源出浙山源 (山在休宁),历古城岩入歙环。严 (以迁严州,故名)岭逶迤接石耳(高山出石耳,因名),黄罗天马夹清湾。
  
  古城岩下即濠梁,禁养河鱼擅一方。非我非鱼亦非子,洋洋策策复堂堂。
  
  岑山(俗称小南海)古寺号周流(今名星岩),在水中央结蜃楼。品渥洼泉(传言味胜牛冷)须水落,钓台(元郑公玉)平敞足淹留。
  
  渐江即是浙江源,北会练江合浦口(是为歙浦)。并两江为新安江,趋严成浙(直至桐庐为新安江)不回首。
  
  浦口上船出街口(徽州南界接严州淳界),经过梅口及坑口。三潭以下更多滩,辛苦篙工忙着手。
  
  三百六十有名滩,上水滩多人仰望。一滩只算一丈高,徽州真正在天上(谚语云尔)。
  
  钱索港 (自浦口入渔梁)中篙乱点,渔梁坝向望非遥。不倒桅竿船习过,紫阳山下紫阳桥。
  
  汤泉香作朱砂色,白水甘凝绿玉寒。溪似绣成江似练,锦鳞碧藻漾银澜。
  
  将军山下路多弯 (旱路进城),驻足新安第一关。结束此邦作都会,一条水界两边山。
  
  山水新安不等闲,闲游白岳与黄山。高眉飞布两天马,总在虚无缥缈间。
  
  丰山丰厚更葱茏,积雪传能验岁丰。丰乐乡流丰乐水,年丰民乐沐熏风。
  
  箬领在北昱岭东,黄牢西塞道途通。万山环绕歙居内,秀冠(去声)徽州六邑中。
  
  好山好水看不尽,岳公 (岳忠武征杨,兵过此)诗句刻丰碑。地灵人杰留遗迹,数典惟因景物奇。
  
  祠堂社屋旧人家,竹树亭台水口遮,世阀门楣重变改,遥遥华胄每相夸。
  
  聚族成村到处同,尊卑有序见淳风。千年古墓勤修茸,合祭先期必会通。
  
  氏族吾乡重本源,程朱故里在篁墩。合神每到春秋祭,士子衣冠集富侖(富侖,山名,在篁墩,程朱二夫子先世家此。)
  
  村姓因唐黄最多,数村同姓恐教讹。本行提出为村姓,打猎作香与铸锅。
  
  山多田少溪流急,地窄人稠水利先。灌溉恃塘还恃,吕湖吕 (萧齐侍中吕公文达策)灌湖田。
  
  灌田所重在开塘,东路名塘多别乡。大似小湖船习泛,有长有大有圆方。
  
  粟菽满山田稻少,山农耕种白云乡。五风十雨岁丰熟,仅够(够,足也。世俗作彀,非)终年数月粮。
  
  行商最重在吾徽,土俗相沿预祷祈。方寸纸裁成利市,自空撒作堞儿飞。
  
  富比素封金拣砂,余钱剩谷锦添花。四方作客因糊口,百计营生要顾家。
  
  坐蓐临盆莫浪惊(此三字抵看一部《过生编》,幸勿轻视),获持产母记分明。麻油鸡子沙糖酒,粥煮沙锅乾苋羹。
  
  才试啼声争门锁,洗儿盆内祝青葱。习知何物代汤饼,苏木染成鸡蛋红。
  
  世世相承谦自医,郎家膏药好封脐。皇皇数语书红纸,倩读能令(平声)止夜啼。
  
  周岁外家来作贺,要握窠染(以茗为窠状,染蛋于其中,故名)费钱多。金银帽絷衣鞋袜,买叫外公与外婆。
  
  出放天花要挂红 (即痘疮,有自出,有延专医以药鼻催出,名放痘)纸条飘扬贴门笼。收焦好把娘娘谢,轿与须劳纸扎工。
  
  儿童喜笑问如何,要往东家看杀猪。且有血羹肠可啖,从来风俗馈居。
  
  肥儿最验虾蟆药,糖味鲜甜细嚼吞。每两三分钱十五 (城中时用,以制钱五文作钱一分),怪他屋顶上开门。
  
  问津欲度度原难,命算盲师要过关。东岳注生先注死,何曾彭祖放他还。
  
  纳采问名为递手,嫁裹粽馈男家。郎官粽独大如枕,枣栗金蹄 (礼单称金华火腿为金蹄)多好些。
  
  蒸红米粉肉圆大,大秤 (时用秤二十两)一斤秤两个。要吃要担赏哥儿(仆人之称),看挪行嫁好忙那。
  
  鼓乐喧随花轿抬,大门钱少莫教开。红灯火把拥妇路,大担早挑望晕来。
  
  轿门扶出拜高堂,袋亲金连入洞房。总说三朝无大小。妄排□语闹新娘。
  
  千金嫁女常常有,教子锱铢计束修?婿富贵行乎富贵,儿娇羞任尔娇羞。
  
  朝奉前朝七品郎,平民相袭说从唐。孙儿呼祖妇称舅,姑作孺人却也当。
  
  通行送礼祝年高,尖嘴蒸大成寿桃。泼刺盆鱼金字烛,洪坑挂面上丰糕。
  
  烧白席非因一事,星辰太岁血光灾。面捏犬形投所好,抛刀毁卵为谁来。
  
  泰山日转付卢胡,曾谓刘翁可贿乎。替死捉生死可替,石崇千岁黑胡须。
  
  荐食设衣诚且敬,招魂遗意有回呼。呼得魂回回复躲,究于情理欠相符。
  
  吊仪中有纸鳌山,巧扎花台不等闲。送与亡人当戏看,行头装粉尽斑斓。
  
  形家言说最心欢,卜地工夫不少宽。碎器牌楼打砸井,土眉(程姓)老店卖罗盘。
  
  厚葬难依古礼来,贺坟轿马望成堆。面前租片宽平地,好搭灯棚与戏台。
  
  墓祭三回重本源,清明冬至及中元。寒衣烧献金银袋,但只清明许乞幡。
  
  本将聚饮畅亲情,翻为贪杯起门争。俗说一年三顿打,无过(平声)两社一清明。
  
  社公最趣仇家塘,求子人来烧夜香。却喜丈夫作女拜,不无玩世太生狂。
  
  僧也画符打净醮,道因仗剑放蒙山。度孤荐福与禳火,多在冬初秋杪间。
  
  放焰之家送斛尖,洗儿先兆许明年。斛尖借问是何物,面捏婴儿状俨然。
  
  笑容可掬不寻常,万语千言尽吉祥。巧乞寒儿犹肮脏,担挑送子小女襄娘。
  
  出行爆竹闹开场,红纸马包红棒香。锡箔贴成元宝锭,汪王山上拜汪王 (唐城国公华,追封王爵,敕建庙祀)。
  
  岁朝三日待如何,土俗讹传从此多。争上斗杓亭子畔,木杓(土音灰)山上看飞(上下抛掷瓦石如争斗,破头流血以分胜负,凡三日)。
  
  玉皇阁上烛辉煌,上九来烧屋柱香。烧大柱香成底用,小家妇女炫新妆。
  
  试灯夜 (正月十四夜为试灯)前前复前,击鼓鸣钲响震天。黄蔑扎成狮子舞,龙灯竹马庆新年。
  
  之而角鬣鳞牙爪,扎兽为灯各肖形。往北岸看正月半,太平遥庆舞虞廷。
  
  竹篮挑卖满街游,稚子成君叫不休。好簇裹里春饼,杞芽荠菜马兰头。
  
  溷轩夜静闻娇语,只有三姑肖在家。接卜今年家务事,来时画剪去时花。
  
  土地为灯糊炭蓝,像形罗汉与偏酣。到香黎夜龙豪举,烟火烟(挨户放百子炮焚花钱)坦不惭。
  
  巨烛高烧重百斤,满堂香气更氤氲。报功犹祀程忠壮 (陈开府谥,程公名灵洗),正月生辰有祝文。
  
  徽州土地老儿肥,朔望开荤受祷祈。接祝生辰二月二,炒香麻豆换新衣。
  
  绩溪(本歙之华阳镇,分为县)独作花朝节,保障功犹祀越公。羊大如牛(重二百余斤)人共论,平台纸扎费多工。
  
  邨邨赛社为春祈,四五百斤猪透肥。摆祭般般相赌赛,乡人好胜世间稀。
  
  正月十三三月十,江村看罢又槐塘。争奇斗异做春事,人海人山奔若狂。
  
  岂因浴佛煮兰汤,拨鼻浓闻占米香。采得青青南竹叶,染成乌饭饷新娘。
  
  逐疫时当四月八,装形扮样嬉菩萨。傩虽古礼迁于嬉,镜鼓喧天人闹煞。
  
  石塌头下水洄,万年桥上人成堆。乡傩滥觞大义阁(由来数百年所矣),四月八日先看来。
  
  闰年做会为禳灾,华严龙舟锦绣堆。色按五方装五帝,轰天动地鼓声来。
  
  萧鼓中流光烛天,闰年费钞倍常年。满城人尽持灯出,争向水滨看亮船。
  
  通真封号兴通灵,三四排行太子神。捍患御灾最灵感,多将香木肖其真。
  
  神降肩头酒态狂,步行之字扭腰忙。夜归倒散(隋从人等狂余之名)酒味苦,煮用黄连充药方(村人能治劳伤)。
  
  黄杨闰厄信祥礻几,处处村乡尽享祈。肖像张 (即南公霁云)选人贾勇提乌。
  
  送神待宴倚风斜,道士居然称帅爷。拇战藏钩俨宾主,蟒袍角带顶乌纱。
  
  峤山出会神骑马,披绣裙为锦障泥。卤簿铺陈无队伍,百余花伞百余旗。
  
  竦口当年北野县,保安做会名为善。虔诚无敢食荤腥,犯此令人多不便。
  
  一剑凌风带酒香,偶忱水月境清凉。双溪铁井留遗迹,惹得人来乞药方。
  
  儿童谁不喜端午,要带花花好包肚。雄黄涂脸跳钟馗,髻扎红绳摇玺虎。
  
  六月廿四暴打过,灵金山上看金灯。家家净醮祝雷祖,雪白天星锞旋(去声)蒸(本山晚米甚佳粉,粉为小圆,名天星锞)。
  
  上九七月二十五,□镇游人多似麻。乡人看他会拍钹(上九事),红灯看点鲜荷花(七月事)。
  
  七月廿五赶会场,苏邨领上拜张王(东平忠靖王张睢阳也)。毗(平声)今阝州县人多到,血食都言胜别乡。
  
  八月一日拜李王,酬还心愿老婆香。谁人不喜生男女,保产自须好药方。
  
  八月中秋偷北瓜,相逢不当(去声)贼来拿。芋头多子亦遭窃,佳贼原非饱自家。
  
  昂然戴角望中流,镇压涣梁铸钱牛。玉手纤纤好摩抚,新娘求子自中秋。
  
  亲邻笑语敢喧哗,妇女相过玩月华。百步踏回还拜月,滚圆月饼托南瓜。
  
  八眼玲珑共石栏,井深潜透相公潭。祝抛红豆换清眼,好与中秋月一般。
  
  水南乡俗作重阳,挨赛东平患靖王。不用裹粮多裹□,麻酥还有敬与糖。
  
  庙建黄坑(俗讹为洪坑)神所依,周王有帽却无衣。年年九月十三日,显圣徽州难自肥(所谓生在严州,死在衢州,显圣在徽州)。
  
  神像多年色改常,重开生面号开光。神来作贺神迎送,始则呼猖复犒猖。
  
  五月八日祀八郎,生辰传记自前唐。墓封老树千年物,枝叶妄侵生不详。
  
  腊月八日为腊八,家家煮粥色烂斑。杂投菜果和麻豆,大碗盛(平声)来最好看(平声)。
  
  年例酬神作犒猖,僧人演戏曲荒唐。纤柔(小旦)大净生还丑(曲谱曰丑借盲相关),盔甲裙钗粉墨妆(现奉宪禁)。
  
  三牲竟以面为之,持谢荤神觉异宜。粉本萧家老公样(北人称梁武为萧老公),三牲日素素名奇。
  
  监商嗜义自来多,桑梓亲朋年好过(平声),竟有炭赀(盐商富人例于年终量亲疏厚薄馈赠之名)嫌不要,拚来质库典神锣。
  
  土瘠民劳地力微,自应方物产来稀。诸山多把金为号,夜气何尝耀眼飞。
  
  土布惟黟织木棉,休宁蜜枣近相传。绩溪烟火祁门扇,湾口(在婺源)酥鱼味亦鲜。
  
  砚名以歙歙无之,龙尾山原在武溪。溪在婺源州统歙,砚仍名歙名歙迷。
  
  笔精伯立(姓汪)原难得,纸贡南唐(即澄心堂者,又有凝霜麦光之名,或长五尺)本足珍,砚产严山黄似蜡(不多见),墨传异制白如银(磨之则黑,今失传)。
  
  桃花米饭连□滑,云雾茶汤满口芬。三尺叶长仙韭嫩(仙韭生丞相源韭叶涧),馒生清水五花纹。
  
  乡议由来美不虚,新安水族有谁如。食贫未敢歌弹铗,一见桃花忆鳜鱼。
  
  鱼爰黄山味最鲜,池开石上接鸣泉。也似青螺生水底,自然清品胜腥膻。
  
  觳聚鱼(彀雨三日出尾滩浅水)嘉才半寸,营盘鸡嫩任多年。秋累玉面狸方美,暑月深山石鸭鲜。
  
  横石滩头生巨蟹,桂林圳内出蛏蟹。鱼把东路获多刹,肉味敬与原有名。
  
  肉食何能识味真,园蔬亦足款嘉宾。新州萝萄葛塘菜,不减秋风千里□。
  
  纵使清斋三百日,竹多问政日抽鞭。春秋冬夏坤沙鼓,园扇风摇新馆轻。
  
  通行和钞折锱铢,削竹等为取酒符。上为店名浓翠漆,近来禁断未全除。
  
  不但黄精代裹粮,黄山异竟是仙乡。松萝苦□珍珠菜,发豆(浸肥再炒为发)芙蓉榧子香 (芙蓉榧名开子)。
  
  水桂香清原异种(花落小麦秋时放),红兰色艳习移栽。枝垂翡翠千年柏(三物俱出黄山),花吐鸳鸯五月梅(披云峰后坞中)。
  
  乐奏仙禽猴造酒(名猴酒),琴鸣苔石水为□,花生云里高难状(种类甚繁,香色各异),松挂峰头怪欲颠。
  
  黄异人生来便异,百工技巧堪传世。神奇名远胜西洋,器物至今难学制(铸锅黄村人,尝见赏于我仁庙)。
  
  徽城风物数来奇,百首新诗补竹枝。龙尾砚磨曹氏墨,凝霜古纸写乌丝。
  
  
  (共一百六十九首)
  

历史学视野中的竹枝词    王振忠

  ■竹枝词以吟咏风土为其主要特色,对社会文化史和历史人文地理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历代竹枝词》辑录了从唐代到清末历代诗人所作竹枝词二万五千余首,是迄今为止中国国内收录竹枝词最多的一部资料集,其中包含有多方面的历史资料,可供学术研究采撷。 
  ■竹枝词与地域文化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仍有继续进行的需要。

本文作者

《历代竹枝词》:地域文化资料宝库

  竹枝词“志土风而详习尚”,以吟咏风土为其主要特色,故与地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往往于状摹世态民情中,洋溢着鲜活的文化个性和浓厚的乡土气息,这对于许多学科特别是社会文化史和历史人文地理等领域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随着近十数年来地域文化热的升温,竹枝词也愈益受到世人的关注,各类竹枝词资料集陆续编纂出版,其中,既有分地域编纂的,又有按年代汇辑者。前者以《中华竹枝词》(雷梦水等编,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为代表,后者则有2003年出版的《历代竹枝词》(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历代竹枝词》由王利器先生倡导辑录,主要编纂者王慎之女士、王子今教授,长期关注竹枝词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曾于1994年10月出版了《清代海外竹枝词》(北京大学出版社),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为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奉献了一批资料。此次,他们历经多年的悉心翻检和努力爬梳,终于完成了这一集大成之作。该书辑录了从唐代到清末历代诗人所作的竹枝词二万五千余首,全书共八编,以朝代为序,分别为唐宋元明、清顺治康熙雍正朝、清乾隆朝、清嘉庆朝、清道光朝、清咸丰同治朝和清光绪宣统朝,并将未能判别年代者,归入清代外编。较之《中华竹枝词》,《历代竹枝词》增加了近四千首,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国内收录竹枝词最多的一部资料集,其中有一些属首次披露的竹枝词,为历史学、民俗学、文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相当珍贵的史料。
  《历代竹枝词》一书由于是按年代排列,从中我们可以相当清晰地把握从唐宋元明迄至清末竹枝词的发展脉络。由此可见,入清以后虽然也不乏文人借题发挥、抒发个人情感的题材,但大致说来,从竹枝词的内容来看主要反映了两种趋势:一是竹枝词涉及的地域愈益广泛,内容也更加多样化,作者不仅来自全国各地,而且域外的竹枝词也层出叠现(除了《历代竹枝词》中收录的少量外国人的竹枝词外,还有如日本人的《日本竹枝词》和朝鲜人的《海东竹枝》等竹枝词资料汇编)。二是竹枝词写实的成分愈来愈高,诗注部分的分量明显增加,其总体趋势则是愈来愈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因此,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来看,清、民国以后的竹枝词尤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竹枝词包含的历史资料
  竹枝词包含有多方面的历史资料,可供学术研究采撷。譬如,“豫楚滇黔粤陕川,山眠水宿动经年。总因地窄民贫甚,安土虽知不重迁”。这是说江西地狭人稠,百姓背井离乡四处迁徙,无论是河南、湖北、云南、贵州、广东,还是陕西、四川,到处都有江西人的身影。“漫说玉山无玉剖,近闻梅岭有梅探。舟车经过数千里,东北浙西西粤南”。玉山是赣东北的一个县份,当地同样是因生计问题,清代前期有大批百姓或是南下广东,或东进浙西。由此可见,江西的确是移民的主要输出地,这造成了明清史上“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关于这一点,在四川的省会成都,有一首竹枝词这样写道:“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这是说一家中的女人,或嫁与陕西人,或嫁与江苏人,而娶来的媳妇亦或是江西人,或是湖广人,家庭成员的原籍可谓五湖四海,当时已没有超过十世的“老成都”了。这说明当时的成都,真是五方杂处,各地的人们相互通婚。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不仅及于城市,在广大乡村也影响深远。“分别乡音不一般,五方杂处应声难。楚歌那得多如许,半是湖南宝老官”——这是《旌阳竹枝词》的描摹,诗中的宝老官,是指湖南宝庆府人。从中可见,旌阳一带虽然是五方杂处,但以湖南宝庆人为数最多。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绵竹县令陆箕永《绵州竹枝词十二首》:“村墟零落旧遗民,课雨占晴半楚人。几处青林茅作屋,相离一坝即比邻。”“诗注:川地多楚民,绵邑为最。地少村市,每一家即傍林盘一座,相隔或半里或里许,谓之一坝。”这首诗字面上是说,绵竹当地的村落非常稀疏,稀稀拉拉,里面住着一些兵燹战乱劫后余生的百姓,在当地务农的人中,有一半是湖南和湖北人。当地的聚落景观通常是,茅草屋及其背后的一片树林,每个茅草屋之间相隔半里或者是一里,这就算是邻居了。由此可见,18世纪初期的四川绵州一带,还是一派地广人稀的景致,因此吸引了更多的外来移民。而在四川达县,道光时人王正谊写道:“广东湖广与江西,客籍人多未易稽。吾处土音听不得,一乡风俗最难齐。”达县在四川东部,这首诗写道:当地有广东、湖南、湖北和江西人,这些客籍的人很多,移民来自各个地方,这种五方杂处的局面,使得这一乡的风俗参差不齐,各不相同。可见,此时的川东达县,可谓五方杂处,方言各异。
  随着移民的大批迁徙,经历明清鼎革兵燹战乱的四川,经济元气逐渐恢复,各地商人纷至沓来。在成都,字号放帐的都是山西、陕西人,当地人称“老西”、“老陕”,所谓“放帐三分利逼催,老西老陕气如雷。城乡字号盈千万,日见佗银向北回”。从这首竹枝词所述可见,晋、陕商人在成都的势力如日中天,一般民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将本地的财富源源不断地运回老家。作为商帮势力繁盛的标志,四川各地的会馆相当发达,“秦人会馆铁桅杆,福建山西少者般。更有堂哉难及处,千余台戏一年看”,“会馆虽多数陕西,秦腔梆子响高低。观场人多坐板凳,炮响酬神散一齐”。这两首竹枝词是说,成都当地有陕西、福建和山西的会馆,其中尤其是陕西的会馆为数最多,势力也最为显赫。每年人们都能看到在会馆里上演的许多戏,其中的秦腔梆子响彻于成都平原。这些,都生动描摹了成都一地各地会馆运作的具体细节。而在鳞次栉比的各地会馆中,陕西会馆更显得鹤立鸡群。除了大商帮外,钱铺基本上为江西人所垄断,“江西老表惯营求,兑换银钱到处搜。倒帐潜逃讲帐出,蝇头鼠尾作狐谋”。诗注曰:“钱铺俱江西人,谓之‘老表’。”看来,近世闻名遐迩的“江西老表”,显然就是指来自江西的钱商。
  随着移民的迁徙,商品的流通交易,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接触空前频繁,极大地凸显了各地人群的性格特征。清代前期,绍兴师爷就受到成都人的极大瞩目:“安排摆设总求工,古董诸般样不同。美服更兼穷美味,师爷气派与门公。”这首竹枝词,描写了绍兴师爷在衣食家居日用方面的与众不同。这是说四川一带绍兴师爷的家里日常摆设比较讲究,如古董等都相当精致,穿着华丽,吃的又是美食,这是一种师爷气派。这一点很有意思,让人联想到在北方的绍兴师爷。明清以来,绍兴人持续不断地迁居北京,尤其是那些在中央六部中充当胥吏的绍兴人,财大气粗,生活极为优裕,所以起居服饰都相当奢侈。这些人为了壮其门面,在家门口总要摆一个大鱼缸,栽两棵石榴树,夏天一定要搭一个天棚,门口再蹲一只大肥狗。上街买零食,又一定要用一个丫头。此外,还要请一位先生,教书还在其次,主要也是为了装点门面。所以有“天棚鱼缸石榴树,老师肥狗胖丫头”的谚语。这种师爷气派,在北京和保定都是如此。从南北的情况来看,绍兴师爷无论是身处何方,都是引人瞩目、相当特别的一群人。由于成都的师爷都来自浙江,所以有一首竹枝词这样写道:“幕宾半是浙西东,帽盖矜夸律例通。漫说救生莫救死,箧中存案本相同。”诗注曰:“幕友初出手,谓‘帽盖子’。”根据文献记载,四川省的刑名和钱谷师爷,十有八九都是浙江人,而在浙江省籍中,又可分为绍兴帮和湖州帮,两帮各自拉帮结派,相互推荐。由于刑名师爷主要学习的是法律和例案,所以从业者必须跟随老师学习办案的技巧,当时称为“学幕”。民间称呼学幕者为“帽辫子”或“帽盖子”,也就是帽子上的辫子或盖子,是比喻他们与老师不能分离。在“无绍不成衙”的时代,绍兴酒和绍兴师爷、绍兴方言一样通行全国,清代中叶人称“绍兴三通行”。这种情形,也在竹枝词中得到了生动的反映。在成都,“绍酒新从江上来,几家官客喜相抬”,这说的是绍兴酒从长江上运来,衙门里的一些人很高兴地出来将它们抬进去。这些绍兴酒往往是由绍兴师爷和胥吏负责推销(或者是由他们的亲戚朋友兼营),所以竹枝词有曰:“居然利薮轧官场,南货携来入署忙。笑问师爷生意好,回言件件出苏杭。”这是说绍兴师爷在衙门中贩卖绍兴酒,这是官场上的一大利薮,人们笑着问师爷生意可好,师爷回答说,这些东西都是从苏杭一带运来的。这首竹枝词的注解说:南货称“师爷”。当时,绍兴人以南货业为生,所以南货竟然也被直接用来称为“师爷”。
  在清代,与绍兴师爷同样著名的还有凤阳乞丐,从竹枝词来看,他们的活动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在北京,“赛会时光趁踏青,记来妾住凤阳城。秧歌争道鲜花好,肠断冬冬打鼓声”。诗注曰:“打花鼓:风阳妇人多工者,又名‘秧歌’,盖农人赛会之戏。其曲有《好朵鲜花》套数。鼓形细腰,若古之搏拊然。”对此,孔尚任的《燕九竹枝词》:“秧歌忽被金吾禁,袖手游春真可惜。留得凤阳旧乞婆,漫锣紧鼓拦游客。”不仅在北京,卖艺乞讨的凤阳婆还远达山西,“凤阳少女踏春阳,踏到平阳胜故乡。舞袖弓腰都未忘,街西勾断路人肠”。而在南方,“弹弦卖唱都庐橦,多半邻村逐此邦。还有逃荒好身手,生涯花鼓凤阳腔”,凤阳花鼓也成为各地人群逃荒乞讨的重要道具。
  除此之外,竹枝词还可为历史交通地理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佐证。譬如,从杨载彤的《大理赴乡试竹枝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勾勒出从大理到云南昆明的路程,经过赵州、红岩、云南县、普淜堡、沙桥驿、吕河、禄丰、老雅关和碧鸡关等地一路到昆明。以往的《一统路程图记》中尽管有“云南布政司至所属府”的“本省由各府至金齿卫”,但所述远没有这组竹枝词来得具体、生动。而在明清时代,江南一些地区编纂的路程图记中,往往也包括竹枝词,这些竹枝词常常有对地形、地貌、名胜等周遭景观的描摹,颇具自然及人文地理色彩。事实上,如明代宁波府鄞县人张得中的大本《北京水路歌》,便是七言的诗歌,这首《北京水路歌》记载了沿途“所经之处三十六,所历之程两月矣。共经水闸七十二,约程三千七百里”,诗歌细致描述了从宁波赴北京沿途所经地名、名胜古迹。类似的路程歌,实际上也可以称之为竹枝词。何以见得?笔者收藏有《杭州上水路程歌、徽州下水路程歌》抄件,这是明清徽商编纂的路程歌,后来又收集到《徽歙南浦口至杭路程竹枝词》,发现
  其内容实际上就是《徽州下水路程歌》。由此看来,《大理赴乡试竹枝词》显然也可以作为从大理至昆明的路程歌来看待。
  不少竹枝词的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在地文人,他们熟谙乡邦掌故及当地的风俗民情;而另一些作者则是外来的观察者,这些人对于异地的风俗更是充满了好奇,“沿途据所见闻,兼用方言联成绝句,随地理风物以纪游踪”,故而竹枝词对于一地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对于小社区的研究,有着极为特殊的学术价值。有的竹枝词也就相当于一地的风土志,譬如,稍早于《历代竹枝词》出版的《中国风土志丛刊》(张智主编,广陵书社2003年5月版),就收录了大批的竹枝词,显然,这些竹枝词几乎是被直接当成为风土志的。事实上,一些竹枝词,也有的就是以风土志的名目出现。如《西山渔唱》(亦作《西山樵唱》),又名《扬州西山小志》,该书分为“形势”、“沿革”、“古迹”、“名胜”、“人物”、“轶事”、“异闻”、“农事”、“岁时”、“市肆”和“嘲俗”十几个部分,这对于研究清乾嘉时代扬州近郊的社区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笔者在从事苏北历史经济地理研究中,曾在扬州、淮安等地收集到一批竹枝词,如《扬州风土词萃》、《邗江三百吟》和《西山樵唱》等,其中就包含了大批反映盐政制度及社会风尚的史料。这些资料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为我们考证明清时代两淮的盐政制度、徽商活动以及淮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编纂中的若干不足
  《历代竹枝词》与先前出版的《中华竹枝词》,其编纂方式一经一纬,分别从年代和地域的角度,为学界提供了迄今为止分量最重的竹枝词资料集,的确是厥功甚伟。当然,《历代竹枝词》也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有些竹枝词的收录未得善本。如第五册所收吴梅颠的《徽城竹枝词》,其中有近四十处出现缺字。其实,吴梅颠的《徽城竹枝词》,歙县博物馆和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均有藏本,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胡益民教授根据歙县博物馆藏本将之整理、标点,发表于《徽学》2000年卷。不过,后者所录仍有一些错讹,笔者指导的博士研究生陈联根据芜湖市图书馆阿英藏书室的写刻本,对此作了较为详细的校勘(未刊)。
  二是有少量的重复收录。如吕及园的《滇南竹枝词》,一收入唐宋元明的甲编(196-200页),一收入辛编的4161-4166页。石方洛的《楠溪竹枝词》,既收入清咸丰同治朝的己编(3069-3070页),又收入未能判别年代的清代编(辛编4023页)。后者之来源不一,一出自《且瓯歌》附录,一出自《待輶集》,解题亦各不相同。第一处作:“石方洛,字问壶,湖南平江人。府增生,官永嘉县丞。”第二处则作:“石方洛,字问壶,江苏吴县人。”想来是因吴县亦号平江,故有两说之歧异。杨载彤的《大理赴乡试竹枝词十二首》,一收在丁编的1896-1897页,该处有作者小传:“杨载彤,字管生,号嶰谷。嘉庆十二年丁卯(公元一八O七年)副榜,官马龙学正。有《嶰谷诗钞》六卷。”另一处则收入于辛编之4179页,被列为未能判别的清代编。
  此外,《历代竹枝词》的最大特色是以朝代编排,尽管可以非常清晰地反映出竹枝词发展的脉络,但竹枝词是地域色彩极强的一种资料,就其与地域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编排方式利用起来就有所不便。唯一能够弥补此不足的,是在书后按地域编列一个索引,遗憾的是,《历代竹枝词》并未能做到这一点。当然,中国大陆的出版物绝大部分在书后未列索引,这可能有许多方面(如篇幅和成本等)的考虑,不是编者所能决定的。
  笔者以为,《历代竹枝词》的编纂、出版,是竹枝词资料整理的一个里程碑,它必将引起多学科的关注和兴趣。就社会文化史和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而言,该书应是区域研究方面的案头必备书。当然,竹枝词资料的汇纂,并不应该就此而完全结束。根据顾炳权的估计,全国范围内的《竹枝词》专书在千种上下,总数超过十万首。其中,以北京、上海及江浙一带为高产区,竹枝词书目在百种上下,总数量各有万首之多。据此看来,现有的竹枝词资料只相当于总数的四分之一。
  不仅如此,地域性的竹枝词资料集仍有继续编纂的需要,此前,国内已出版《北京竹枝词》、《成都竹枝词》、《扬州竹枝词》、《武汉竹枝词》、《安徽竹枝词》、《四川竹枝词》、《上海洋场竹枝词》和《上海历代竹枝词》等,但许多区域的竹枝词尚未收罗完备。以《历代竹枝词》所收竹枝词来看,不仅仍有不少竹枝词未能收入该书,而且在地域上也有畸轻畸重的问题。如福建省竹枝词的收录就相当之少,明清时代福建的科举异常繁盛,文人的竹枝词创作一定不在少数。而在另一方面,福建各地的风俗特色鲜明,这吸引了许多外地人,由此而留下的竹枝词应当颇为可观。而从《历代竹枝词》收录的情况来看,闽南、莆仙的竹枝词显得相当之少。以莆仙发达的区域文化,不至于只有寥寥可数的几首竹枝词。再如福州,仅笔者涉猎所及,比较有价值的竹枝词就有:福建省图书馆特藏部收藏的佚名所辑《闽竹枝词》(民国年间抄本),1962年福州乡土史家郑丽生所辑《福州竹枝词》(春檗斋写本),等等。另外,郑丽生还作有《福州风土诗》(1963年春檗斋抄本)。这些,都可以让人清晰地勾勒出清代以来福州人的社会生活。由此看来,福建省其他地方,也一定会有大量竹枝词存世。看来,竹枝词与地域文化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仍然是大有可为。
  除了直接标明地域的竹枝词外,由于明清时代一些行当职业与地缘的相结合,出现了闻名遐迩的区域人群,故此,一些行业性的竹枝词,也很值得关注。如徽州歙县芳坑江氏茶商文书资料中的《茶庄竹枝词》(清代徽州茶商江耀华著),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的《典业须知录》中的《典当竹枝词》,清牛应之《雨窗消意录甲部》卷3《续文章游戏》中的《幕友竹枝词》,等等,这些,对于“无徽不成镇,无绍不成衙”的研究都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值得我们费心收集、整理和研究。
  (作者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应天故事汇TOP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