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的奥维尔经常到邻居甘瑟家玩,因为甘瑟的父亲有一个专养珍禽怪兽的车库。一天,奥维尔又生奇想,利用这些鸟兽,尤其是那只巨大的黑熊和乖巧的灰熊,干一番事业。于是他决定与鸟兽的小主人甘瑟·约翰斯顿以及朋友哈里·莫罗组成三人马戏团,名字叫“大莱特—
约翰斯顿—莫罗马戏团”。
16岁的哥哥威尔伯决定为即将到来的马戏团表演向公众作宣传——
写一份精彩的广告。他说这个广告应该登在里奇曼市的《晚间新闻》报上。
威尔伯早就注意过写马戏团节目广告的方法。而他写的节目预告确实是一篇杰作。他写道:“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只奇怪的飞禽都将进行展出。”他还用了诸如“庞然大物”、“巨大”、“惊人的”之类的词藻。在字里行间,威尔伯表现得十分老练,一点也没有让人觉得他还是个孩子。广告里说到“马戏团”的老板将亲自乘坐“铁马”在队伍前引路。文章结尾时,他还老练地指出了“马戏团”行进的路线,以便让观众们不致错过自由观赏的机会。他还定出了演出收费的标准——3岁以下的孩子收3分钱,其他人均收5分钱。哥哥把写好的广告交给弟弟,要他投到本市的《晚间新闻》报社去。
男孩子们簇拥着奥维尔,来到报社编辑部。当他们站在门前时,心里又害怕起来,你推我搡,谁都不敢进去。过了好一会儿,他们才壮着胆子,走进门里,四处瞧瞧,看到确实没人注意他们时,一个孩子跑到投放新闻稿件的信箱前,把广告迅速地塞了进去,然后他们一溜烟地逃到了大街上。
《晚间新闻》报的编辑虽然无从知道写广告的作者是谁,但他对这份广告的精妙词语,老练的写法表示满意。结果,威尔伯撰写的广告在1883年9月10日的《晚间新闻》报上占有了一个永久的位置。在标题下面,编辑加了一句话:“男孩子们盼望的是什么呢?”
那一天,马戏团的两位老板——奥维尔和甘瑟安然地坐在游行队伍最前面的“铁马”上——它其实是辆高轮自行车。而马戏团的第三号老板哈里·莫罗不得已缺席了,因为他的父母到密执安州度假,他们不顾儿子的愿望,坚持把他带走了。
主要的游行车辆是一辆老式轻便马车,车上用木板临时做成平台,装有“成千上万只各种鸟类”的一部分。此外车上还站着当代美国的英雄——一个美国边疆的开发者、政治家、传奇式人物、国会议员、被报章渲染成一个古怪而又机灵的“猎熊者”戴维·克罗克特。这个角色原来决定由甘瑟老板的大弟弟科基来担当,但当他临上场时突然改变主意,与甘瑟吵着想当第三号老板。奥维尔忍无可忍,只好拒绝科基参加游行的特权,临时改为由甘瑟老板的小弟弟、还不到5岁的小克里斯伍德担当。此刻他穿着父亲的大猎装和长统靴子,他那威风凛凛的豪气被那件该死的大猎装差不多从头到脚都罩住了。然而他还是一丝不苟地站在车的平台上用皮带缚住一只可怕的大灰熊。孩子们都说他是戴维·克罗克特最好的扮演者了。
当时虽然没有马来拉车,却有许多男孩子自愿像“奴隶”一样,拉着这辆大车穿街走巷。
威尔伯的广告所获得的成功比他希望的要大得多。当马戏团游行到他预定的那片商业区时,马戏团的游行引起了人们巨大的好奇心,街道两旁全站满了人,就像观看真正的马戏团一样。
奥维尔和甘瑟两位老板被人们的热情目光弄得惊慌失措了,他们开始感到很不自在,于是他们临时决定改变游行路线,马戏团匆匆忙忙拐进了一条小巷子。
马戏团游行惊动了千家万户,以至于甘瑟家的动物车库容纳不下这蜂拥而至的吵吵嚷嚷要求参观的观众。因此老板们决定他们再组织一次游行表演。正在这沸沸扬扬、群情纷扰的时刻,那个被拒绝当第三号老板的科基看到报复马戏团的机会来了。他爬上房顶向这些涌进车库去观赏珍奇鸟兽的大批观众们说,你们最好都各自回家,因为老板不会再进行另外的动物展出了。
人们听信了这个小男孩的话,怏怏不乐地散去了。
事后甘瑟老板挨了父亲的一顿臭骂,因为制作动物标本是他惟一的嗜好,他将这些珍禽奇兽视为珍宝,不惜耗费巨资驯养在车库里,然而今天是儿子将它们公布于众,这也难怪甘瑟的父亲大发雷霆了。
事隔好久,里奇曼的街头巷尾还在议论着“大莱特—约翰斯顿—莫罗”马戏团的事。人们认为能够组织这样一个动物展览的孩子毫无疑问将来会干出点什么名堂来。许多人还说那个为游行给报纸写广告的孩子,不管他是谁,一定是什么人教他写出来的。
奥维尔早先还跟邻居家一个叫米勒的孩子组织过另一个马戏团。米勒家里有一匹瑟德兰群岛的矮种马。那次动物展出是一分钱一张门票。
尽管总的收入不大,可是展出还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原因是孩子们热情服务于小观众的精神感动了米勒的父亲,他说凡是来参观动物展出的孩子都是他尊敬的客人,应当受到他的热情款待,于是他慷慨地拿出柠檬汁、冰淇淋和点心来招待观众,使每一个前来参观的男孩子们十分满意地离开“展馆”,都觉得他们的钱没有白花。
1884年6月,莱特主教的工作从里奇曼迁回代顿市,他们全家又再一次搬回了老家,搬回了早先在霍索恩街买下的那座有七个房间的简朴房屋里。这时老大路易和老二洛林早从代顿市高中毕业,到印第安纳州上大学去了。
全家人如果再晚几天回代顿市的话,威尔伯就可以从里奇曼的中学毕业,与全班同学一起参加毕业典礼,拿到一张中学毕业文凭。可是威尔伯却认为中学毕业文凭本身的重要性不能与回代顿市同日而语。威尔伯的毅然决定引起了全家人的讨论,父母亲十分尊重自己儿子的个人意见,也认为接受文凭只是一个庆祝仪式,它决不会比你受过真正的教育更重要。
第二年威尔伯决定在代顿市的中学学一门特殊的课程。他尤其希望继续学习希腊语和三角学。
奥维尔在里奇曼市上到六年级,眼看快毕业,可是在期末结束前的一两个星期,他在班上搞了一个小小的恶作剧,被已激怒的老师邦德小姐开除了。她扬言,假如奥维尔的父母不亲自带着孩子来学校向她赔礼道歉、认识错误的话,那他就永远别想再回学校了。可当时父亲还在外地忙碌着教会工作,母亲又忙于包扎家具,准备搬家,结果抽不出空去学校会见老师,将奥维尔的事耽搁了。奥维尔只好闷闷不乐地在家里帮助体弱多病的母亲做着搬家前的准备工作。
当奥维尔随全家回到代顿市,准备进入一所学校时,他没有证书证明他已经学完6年的课程。学校当局让他留在六年级再读一年,遭到了奥维尔极其强烈的反对,老师不得不同意让他在七年级试读,看他到底能不能跟上班。谁知,在那一年的末尾,奥维尔以代顿市最高的数学分数进入了八年级。
奥维尔进入八年级后,教语法的老师詹宁斯小姐竟然认定他是个顽皮的孩子,指定他坐在教室座位的前排。
第二年,詹宁斯小姐又当奥维尔的代数老师,依然让他坐前排,好随时监视他的行动。当时奥维尔老坐第一排座位成了全家人说俏皮话的话题。
在中学时,一次奥维尔在黑板上算出了一道几何难题。但他的老师威尔逊小姐指责他没有完全按照课本的要求去解题,尽管他的答案是对的,还是不能给分。
“我是从另一本书《温特沃思几何学》那里学到的这种解题方法。”
奥维尔不服气地辩解道,“我自己从温特沃思那儿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
威尔逊小姐不但没有赞扬他有兴趣从别的书本上学习知识,反而责怪他不该把“美好的科学”说成是“东西”。
奥维尔心安理得地在餐桌上与家人谈论着这一类学习生活中的插曲。他知道他是不会挨骂的,因为莱特家对有发明创造能力的孩子是很喜爱的,尤其鼓励孩子独立思考问题,扎扎实实地学习科技知识。
这时的威尔伯已是个高中毕业生,他夜以继日地复习各门功课,一心想考耶鲁大学。哪知天有不测风云,学校的一场曲棍球比赛,打破了威尔伯上大学的美梦。
在比赛场上,双方队员都穿上溜冰鞋,用一根长长的棍棒追打一个球,当时竞争剧烈,球员们缠斗一团。对方的一位球员失手将球棒重重地打到了威尔伯的脸上,顿时威尔伯8颗牙齿迸射出来,鼻孔也鲜血直流。
为了养伤,威尔伯不得不休学在家疗养。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只能靠管子输送一点汤或流质食物来维持生命,在这当儿,他又患了心机能失调。面对厄运,他默默地承受下来了,奥维尔十分钦佩这位坚强的小哥哥。
正当威尔伯的病一天天好转时,患肺结核病多时的母亲病倒了,终日卧床不起。威尔伯就理所当然地担当起护理母亲的任务。母亲看到还是病人的儿子这样细心服侍自己,深感安慰,这种尽孝的表现更赢得邻里的赞誉。
母亲苏珊·凯尔纳·莱特是深受邻友爱戴的女人,她不仅终日辛劳家务,也极善于服装设计,而且她擅长机械制造,尤其在家庭用具和器皿的使用上她是非常机智的,她的用法常常出人意料之外,往往超过了一个大男人。有一次,她还曾为两个大孩子做了一个很别致的小雪橇。
就像他们家里人说的,她是“无所不会的”。她受到了人们的尊重。因此,听说她重病卧床,人们一拨接一拨地到她家里看望她。
奥维尔一放学就快速回家陪伴母亲,强颜欢笑,为母亲解除疾病的痛苦。小妹卡特琳娜更是不离母亲左右。
从远道赶回来的父亲也是一筹莫展,除了时时刻刻为她祈祷,还能做些什么呢?
1889年7月4日,也就是他们回到代顿市的四周年,苏珊终于油尽灯枯,撇下未成年的孩子,匆勿离开人世。好长一段时间,莱特兄弟俩都无法驱散心中的悲戚,他们永远怀念善良、聪明的母亲!
母亲去世后,大哥二哥都相继大学毕业,并各自成家立业了。
莱特兄弟在这段冷清的日子里在家读了大量的书。
家里的藏书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楼上莱特主教的书房里,供全家人阅读的另一部分则放在楼下的起居室。父亲书房里几乎所有的书都是“非常严肃”的,可是威尔伯还是常常一头栽进了书堆。父亲对孩子的 阅读是从不提要求的,楼下的那些书是莱特兄弟最喜欢的书,其中包括《华盛顿·欧文文集》;格利姆和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普卢塔克的《列 传》;一套 《旁观者》;一套阿狄生的散文集;包斯威尔的《约翰逊的 一生》;《华尔德·斯科特文集》;吉本的《罗马帝国的衰亡》;格林的《英国史》;吉佐的《法兰西》;几本纳撒尼尔·霍桑的著作;马雷的《动物机器》;还有一套《大英百科全书》和《钱伯斯百科全书》,前者是19世纪70年代末期的版本,而后者是刚出版不久的。威尔伯是最积极的读者,奥维尔也紧随其后,阅读了大量的书,他几乎从开始学会读书起就迷上了百科全书中的科技文章。
为了改善家庭设施和环境,威尔伯和奥维尔一次又一次地努力着。
兄弟俩先埋头画好图样,又四处寻找修缮房屋的材料,并承担所有房子加工的车床活。他们不仅很快修建起一个舒适的前廊,并用花卉点缀走廊的两侧,而且还重新装修室内,改变房间的布置。使整日在外忙碌教会事务,经常在外工作的莱特主教一回家,顿感赏心悦目,深深感谢儿子对自己的关心。卡特琳娜这时已进入奥柏林大学就读,虽说失去母亲的家庭不免冷清,然而莱特兄弟不断以实际行动为这个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小房屋又有了些生气。
除了他们的决心、智慧和开拓者的祖先留给他们的澎湃的激情以外,也许他们生活的那个家庭与他们后来取得的成就有着更多的关系。
很多年以后,奥维尔以深深的自信表达了他的想法。他的一个朋友对他说:“虽然你们完成了伟大的业绩,可你们并没有赚钱的思想。事实表明,莱特兄弟将永远是美国青年的榜样,没有特殊条件也能取得成功。”
“可是,”奥维尔严肃地说,“这不是事实,因为,你瞧,我们确实是有特殊条件的。”
“你说的特殊条件指的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幸运地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里。在家里,大人们总是热情鼓励孩子们去追求知识,去调查研究一切奇特的现象。
换了另一个家庭环境,我们的好奇心也许早在它结出果实以前就被扼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