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外国名著|寓言童话|武侠小说|百家讲坛|中外名人|故事传奇|名言警句|美文欣赏|散文|
|幽默笑话|礼仪知识|民俗风情|谜语大全|百科知识|教育成才|中国相声|期刊杂志|学生频道|其它阅读|诗歌|
 当前位置:应天故事汇 >> 姓名的故事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名讳

  名讳是初民对于其所尊敬崇拜的祖先或事物,不敢直呼其名而改为另一名称去称呼它,它就叫做名讳。讳即避讳的意思。因此它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之初图腾时代。例如殷商认为殷商人系燕卵所生,因此称燕为玄鸟。把汤称为“玄王”,玄即是黑色。又是玄妙、虚幻、神秘莫测的意思。因此对这一普通的燕子给它以其他的名称。如认为它就是凤凰,在它飞过天空的时候,有无数的鸟都跟随着它,既有前导,又有后卫。它飞过的地方,风调雨顺,庄稼旺盛。但是它也有发怒的时候,那里人民就要遭殃,发生瘟疫、风暴等等。甲骨文中“风”就是“凤”宇,像凤鸟展翅飞舞,是一种最美丽、最辉煌的神鸟。秦的祖先叫做蜚廉,蜚廉也就是飞廉,即风之神,也就是风鸟。但是它又是燕子“请子之候鸟”,到春天时,它就按时飞到人家里筑巢。人们还特别在社庙里纪念它,向它“祈子”。它的叫声嗌嗌,亲切委婉。古文字中有一“乙”字,就是像燕子之形,它的头上的羽毛,你即使不识古文字,也“视而可识”的。

  初民对于避讳的祖先和事物,图腾化之后,并不一定都是可亲可爱的,有时它也变得非常可畏可厌。但是原始人认为用巫术的方法就可以驱逐它,或者由尊敬它而诅咒它,或者另换一个名称去代替它,这就叫避讳,也就是名讳。但是名讳的事物绝不能太广泛。否则就只好不说话了。有文字发明以后,也是如此。鲁桓公时申繻在谈到“命名”的五种方式以后,他接着说:“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申繻举例说,晋僖侯名司徒,以避讳废除司徒官职,到晋文公改称中军才恢复。宋武公名司空,以避讳改此官名为司城。鲁献公名具,鲁武公名敖,鲁人避讳,改了具山、敖山的名。这样说来,春秋时晋宋鲁等国确已实行避讳制度了。

  史学家陈垣曾经广泛地参考宋代、清代许多避讳的着作,如宋洪迈《容斋随笔》、王观国《学林》、周密《齐东野语》等有关历朝避讳之记载,又参考清颜氏(炎武)《日知录》、赵(翼)氏《陔余丛考》、钱氏(大听)《十驾斋养新录》、(廿二史考异)、王氏(鸣盛)《十七史商榷》等书,然后写成《史讳举例》。陈垣(援庵)曾任北师大校长,着名的史学家。他的着作很多,而此书为研究历史文献定其年代真伪必备的参考书,因而多次出版。科学出版社为之介绍其内容提要说:“避讳是我国古时所特有。辛亥革命前,凡文字上都不得触犯当代帝王或所尊者之名,必须用其他方法回避,避讳方法也不一致,因此史书上有不少因避讳而将文字改易的地方,甚至改变前人姓名、官名、地名、书名、年号等,辄使古书淆乱不清。如果没有避讳学的常识,对于研究中国史,就会遇到一些困难,对某些问题也无法解释。储得了避讳学,不但可以解决这些困难,而且可以利用它来辨别古书文物的真伪,并可审定其时代,所以避讳学是研究中国历史所不可缺少的知识。”我们认为科学出版社对该书的内容提要并不是为了推销该书而做广告,是实事求是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避讳所用的方法、避讳之种类、避讳改史实而发生错误等略举一二例。虽然有些烦琐,但对学史者还是有用处的。

  陈垣首先谈到避讳所用的方法有三:改字、空字、缺笔。举例说,《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使将击荆。”《正义》曰:“秦号楚为荆者,以庄襄王名子楚,故言荆也。”其实楚之名荆,西周春秋时已很普遍,因为楚的村公社都用荆棘包围着的,故言楚为荆,并不是避襄王名楚,故以荆字代楚。他又说:“秦讳正,谓之端。”陈氏也认为是不正确的。但秦汉之时避讳只是开头、尚不严格。秦汉以后至隋唐时,才逐渐严格起来,到宋元明清有愈来愈严的趋势。

  在避讳的种类中,他列举避讳改姓之例,如籍氏避项羽讳,改为席氏,庄氏避汉明帝讳改为严氏,弘字避唐明皇讳改为洪氏,姬氏避唐明皇讳改为周氏,淳于氏避唐宪宗讳改为于氏。陈氏是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说的,但有所更正。又如避讳改名例,一改其名,而称其字,或去其名一字。如《晋书·邓岳传》:本名狱,以犯康帝讳,改为岳,后竟名为岱。《宋书·孔季恭传》:孔靖字季恭,名与高祖讳同,故称字。《新唐书·刘知几传》: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

  此外有避讳辞官例、改官名例、改地名例、改经传文例、改干支例。这都因避讳而改变历史、地理、年代之例,关系于史学何等重大。试想一想,这是多么霸道的君主专制主义啊!

  陈垣说:“避讳改姓,淆乱氏族,避讳改前人姓,则淆乱古书。”还有因避讳而改变历史事实。我只抄录他的例目就可以知其一斑。如因避讳实字注家误他人例,因避讳空字后人连写遂脱一字例,因避讳一人二史异名例,因避讳一人一史前后异名例,因避讳一人数名例,因避讳一地误为二地或二地误为一地例,因避讳一书误为二书例,避讳改前代官名而遗却本名例,避讳改前代地名而遗却本名例。据上所述,我们可知避讳范围之广,因此影响于历史事实。由于中国史书丰富,历代相传,未及改正,以致以讹传讹,不可究诘,这样古书的年代真伪也就产生了。为了考证其事实、年代真伪,遂产生校勘学。然而陈垣说:“反而利用之,则可以解释古文书之疑滞,辨别古文书之真伪及时代。”一句话说,校勘学正是因为有避讳制度,所以产生了校勘学。

  我们前面讲过,清代王引之由《春秋名字解诂》而发展了文字训诂学,现在陈垣的《史讳举例)而发展了避讳学、校勘学。不但这样,由文学训诂学、校勘学还促使民族学、考古学、人类社会文化学的研究与发展,这正是“反而利用之”的辩证法则。

 应天故事汇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