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答案
古典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童话寓言
百家讲坛 武侠小说 中外名人 故事传奇 诗歌散文 其它阅读 成才励志 民俗礼仪 |
您现在的位置: 应天故事汇 >> 其它阅读 >> 百科知识 >> 音乐常识 >> 名曲介绍 >> 民歌名曲 >> 正文 | Ctrl+D 将本页加入收藏夹 |
我的祖国 |
||
|
||
作词:乔羽;作曲:刘炽;演唱:郭兰英;1956年。 【歌词欣赏】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合唱: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合唱: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灿烂的阳光。) 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畅,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合唱: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创作背景】 当年影片《上甘岒》拍完时,影片的插曲还没有着落,这可急坏了导演沙蒙。情急之下,他与林杉、曹欣等人写了一首名为《我的祖国》的歌词:“祖国啊,我的母亲!您的儿女离开了您温暖的怀抱,战斗在朝鲜战场上。在我们的身后,有强大的祖国……”歌词写好后,沙蒙找到了他在延安时的老战友,曾参与过歌剧《白毛女》的作曲家刘炽,说:“这是我们为影片《上甘岒》写的歌词,你为他谱个曲子吧。”刘炽读了歌词后却连连摇头。他对沙蒙说:“这首歌词的意思虽然不错,但没有韵律,不但谱难写,而且即便写成了也难唱,更难于流行。我看这样吧,歌词我请乔羽来写。” 乔羽接手《上甘岒》插曲任务后,立即投入了创作。当他提起笔来却有些犯难,这部影片是描写战斗场面的,按常理歌词也应该照这个调子写得雄壮些。但他又觉得这样写又显得缺少什么似的。多年以后,乔羽谈到这首歌的创作时说:“当时我觉得《上甘岒》影片的歌词若要按战斗的调子写,感到有点‘靠’,就像舞台演出,红色背景、演员着红装一样,颜色太靠,没有反差与对比,效果也出不来。怎么办?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吗?”乔羽苦苦地思索着,一个稿子出来后马上又被自己否定了。如此来来去去,转眼10多天过去了。正当他为此感到苦脑时,有一天,他突然从记忆中的长江两岸美丽的风光中找到了创作的灵感。那是他为创作《红孩子》的电影剧本去中央苏区渡江时的情景。乔羽是喝黄河水长大的,第一次看到长江,在他眼里那是多么大的场面啊!长江很宽,所乘的轮渡船要两个小时才能划到对岸。长江水很清,江上有许多帆船,那船上的帆很白,和黄河完全两样。过了长江一眼望去,到处是一片碧绿的水稻田,这也是乔羽第一次看到水稻长的是什么样子的。那时乔羽才20多岁,对眼前的一切都感到特别的新鲜。那种新鲜感只要想起来就会荡漾在心间。当时乔羽就想:“何不把我的这种感觉写出来呢?别人看了或听了想必一定也会感到很新鲜的。”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创作就是这么地神奇,感觉一找到,歌词就顺着乔羽的笔端尽情地流淌在一张张稿纸上。其后又经过10多天的反复推敲,乔羽终于完成了《我的祖国》3段歌词的创作任务。 这首歌词距上甘岒的气氛有些远,从表面上看没有太强的政治性,大家能接受吗?乔羽尽管很满意自己写的这首歌,但心里总有些不踏实。他忐忑不安地将稿子交给了沙蒙。沙蒙拿着稿子一声不吭地足足看了半小时后,突然一拍大腿,大叫一声:“行,就它了!”然后沙蒙就找刘炽为它谱了曲。于是《我的祖国》这首歌曲便诞生了。 歌曲完成后,沙蒙又找来郭兰英演唱录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闻讯马上拿去作为非电影插曲播放了,立即在听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以至于电影《上甘岒》还未放映,人们就已经开始传唱了。1956年电影《上甘岒》播映后,这首歌更是揷着电影的翅膀响遍了全国城乡,成为新中国歌曲的经典曲目。 |
||
Copyright © 2014-2015 gsh.yzqz.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