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答案
古典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童话寓言
百家讲坛 武侠小说 中外名人 故事传奇 诗歌散文 其它阅读 成才励志 民俗礼仪 |
您现在的位置: 应天故事汇 >> 其它阅读 >> 百科知识 >>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 正文 | Ctrl+D 将本页加入收藏夹 |
布洛格 |
||
|
||
为学业历尽艰辛 诺尔曼·布洛格1914年生于美国衣阿华州斯奥德地区的一个农民家庭。祖父纳尔斯·布洛格是挪威人,为了求生,1850年离开贫穷的家乡,横渡重洋,几经周折来到美国的斯奥德地区定居下来。布洛格5岁就开始在本村小学上学了。这所小学距布洛格的家3英里,说是一所小学,实际上只是孤零零的一间小木屋深卧在风雪里。门窗紧闭,也很难保住屋内的温度。这个小学的学生只在冬季上课,春夏秋放假帮助大人干农活。布洛格上小学的第一天就遭到了寒风的袭击。这天天气非常恶劣,只有5岁的小布洛格放学回家的路上夹在大同学当中,在深深的积雪里艰难地往前走。积雪灌满了靴统,溶化成水湿漉漉的,一会又结了冰,加上刺骨的寒风,令人难以忍受。小布洛格实在受不住了”,他摔倒在雪地里再不想动了。他的表姐过来揪住他的头发,狠狠地打了他一个耳光,让他起来快走,就这样布洛格被拖回了家。回家后大人们给他讲表姐这样做是对的,因为这样冷的天气,停在雪地是要冻死的。布洛格听了大人的话,感到很羞愧。这件事情使他懂得了如何在寒风积雪中搏斗。布洛格在风雪包围的小学里挣扎着学习了8年。1929年,14岁的诺尔曼毕业了,家里人送他到克列斯科上高中,于是他成为这所小学第一个能上高中的学生。高中的主要课程是农学,毕业后仍然回到农场从事农业生产。诺尔曼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亲身体会到由于土地贫瘠,连年欠收,农民辛勤劳动一年所收无几,仍然过着贫困不堪的生活。土地为什么贫瘠?为什么年年欠收?这些疑难问题深深地刻在他记忆中。他学习刻苦,有强烈的求知欲,思维敏捷,善于联系实际。他对土壤学和植物的生长有着特殊的好奇。他的老师哈利·舒艾德非常喜欢他,把自己所掌握的农业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布洛格。1932年布洛格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了。哈利·舒艾德给他联系了衣阿华州立师范学院上大学,但要等一年以后才能开学。 这一年布洛格已经18岁了,开始显示出他特有的雄姿,办事果断,精力充沛,而且练出一种超人的吃苦耐劳的坚强毅力。由于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他拼命的工作,赚点微薄的工资,以积攒来年上大学的费用。在这一年里他除帮助父亲干农活外,还在附近农场里做过雇工,在零下 20℃至零下30℃的冰天雪地里为别人砍木桩,一天也就挣三角多钱。他还到白雪皑皑的森林里打猎,为获取兽皮换钱。兽肉能改善一家人的生活,他竟冒着刺骨的寒风追赶猎物,在饥寒中挣扎,直到深夜才回到家里,四肢冻得麻木了,恢复知觉后,又疼痛难忍。就这样,他以顽强的毅力与严寒搏斗,改变着自己的命运。一年过去了,大学开学的日子快到了,布洛格辛辛苦苦,攒下了 50美元,祖父把手中仅有的11元钱也给了他。现在布洛格手中有61元钞票了。他手中掂着钱,心中盘算着该怎样支配这点来之不易的货币。上大学要交学费、书费、房费等,支付这些开支后,所剩无几了。上学后还得另辟赚钱出路,否则就没有饭吃。经济上窘迫一直缠绕着他,成了他学习时期最大的困难。他想到要继续上学,要获取知识,必须顽强地奋斗下去。 诺尔曼·布洛格作好了上大学的精神准备和物质准备,还有一周就要到雪松瀑布师范学院报到了,就在这时他高中的同学乔治·查木林驱车来到他家,他是来接布洛格到明尼苏达大学读书的。他说那里有工作做,钱不成问题。于是布洛格随同乔治来到明尼阿波利斯城,车子停在乔治事先租好的宿舍门前,把行李搬到宿舍便急急忙忙去附近的一家咖啡馆找工作。这家咖啡馆是私人开办的,有150个座位,老板同意雇用他们,作侍餐工作,每天早午晚三餐,每次工作一小时,以三顿饭作为工资。布洛格解决了上学吃饭问题。 布洛格开始进入明尼苏达大学的“普通学院”,他发奋学习,他的导师郝夫德博士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学者,他发现布洛格是个不平凡的青年,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很喜欢这个意志坚定的青年人。一学期后,布洛格转到农学院主修林业学。他对森林的演化和复杂的自然界的生态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立志要成为一名科学家。 这时生活上又面临着绝境,他们工作的咖啡馆,在经济危机中倒闭了。经济上的困扰使他狼狈不堪,他四处奔走,寻找工作。终于在离学院5英里处的一所大学女生宿舍找到了侍餐工作。为挣得一日三餐,每日三次侍餐,要步行往返30英里路程,既不能误侍餐,又不能耽误上课,一干就是两年。 为了求学,他历尽艰辛,百折不挠地拼搏。为解决学习费用,他在昆虫系作过固定昆虫标本和清理教室等杂务;假期他到过附近农场作过割豆蔓、蜀黍、装车、记帐等工作。每日工作20个小时,收割结束后,他已筋疲力竭,整整沉睡了24小时后才返回学院。他还为兽医系喂养过动物,清扫过兽笼,每天清晨3点起床,在冰天雪地里,冒着刺骨的寒风骑车去农场喂动物,清扫兽笼。唯一的一件御寒的大衣还丢失了,在零下20度的寒风里,他只穿一件皮茄克和一件毛背心,坚持整个冬天毫不动摇。他还利用假期到深山老林中当过护林员。为挣得较高的收入,也是为了到森林开拓知识视野,他曾给全国55个林业局发了寻求工作的信。1937年暑假布洛格还到过美国最偏僻最荒凉的冷山观察站工作过。 冷山工作站是一个与外界完全隔绝的森林观察点,它是隐藏在白云深处、杳无人烟的重峦迭峰之中的一间小屋。布洛格乘坐汽车到冷山下车,又由马夫赶着马驮,经过两天的攀登才到达这间小屋。第二天一早马夫告诉布洛格说:“喂!我走了,六个星期以后再来给你送吃的和日用品。”说完就下山去了。诺尔曼独自一人留在这海拔8600英尺的深山林海之中。寂静的深夜,他躺在睡袋里难以入睡,倾听着林海里的松涛声,倾听着各种猛兽的嘶吼,思考着自己的工作和责任。他的任务是观察森林火灾,向外界报告火警。完全靠无线电报话机和电话工作,每天夜里按规定的时间向有关单位报告观察的情况,这短暂的报告时间便是他唯一的、可贵的与人说话的机会。这里的天气变化无常,有时风雨大作,电闪雷鸣,天昏地暗像是要吞没整个世界,令人生畏。恰在此时最易起火,更需要观察。有一次为修理闪电击毁的电话线,他被暴风雨围困在深山之中,整整两个昼夜,没有食物,也没有避雨的地方。他伏在大树下的岩石上,等大雨过后才回到木屋里。布洛格知道这里工作条件恶劣,就格外小心,处处都有危险。这个观察点是美国的原生林区,这里有雄狮、猛虎、黑熊等猛兽;在沟壑中聚集着各种名目的毒蛇;还有寄生在阴湿处传染疟疾的蚊虫。如果攀登山路失足摔成骨折,躺在这里一连几天也不会有人来救援。这里的生活条件也异常恶劣,运一次水要爬过断裂的岩坡,往返需要2个小时。他长期以罐头和干食品填充肚子,这里连面包都无法做成。为了不使自己缺乏必要的营养,他就钓鱼,或猎取一只松鸡之类的小动物改善一下伙食。布洛格独自一人在这里工作、生活并不感到寂寞和煎熬,因为在小屋外有一个大世界,是他学习的广阔天地。利用工作之余,他认真观察,研究自然界变换规律和生态学问题。 布洛格以坚强的毅力和惊人的勇气,冲破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护林任务,受到林业局的称赞,也解决了上学的费用。 布洛格是一个坚强无比的人,在大学学习的几年也是他向困难搏斗的几年。为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他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去工作,挤掉的学习时间就用减少睡眠来弥补。几年来他一直是早晨4点多钟起床,工作前学习一阵子,然后工作一小时再回来上课。晚上常常学习到深夜,非常刻苦。诺尔曼·布洛格以他顽强的毅力,超入的胆识,百倍的信心,在求学的道路上奋进,终似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的学业。 为了“奇特”的麦种 1938年冬布洛格大学毕业后,他作了斯塔门教授的研究生。埃尔汶·西·斯塔门是著名的植物病理学家,尤其是对谷物锈病的研究,闻名于世界。在大学期间斯塔门教授曾以突然袭击的形式考察了布洛格学识的深度和应变能力,他喜欢布洛格的坚强意志,认为他有研究学问的潜力,对其寄以无限的期望。布洛格在斯塔门教授的指导下潜心研究了遗传学、土壤学、植物病理学等。1940年获硕士学位,斯塔门推荐他到特拉华州,威耳明顿的生化实验所工作,在那里主要实验谷物锈病的防治方法,研究杀虫剂、除草剂等课题。工作称心如意,薪金较高,使他开始改变多年饥寒交迫的状态,与娇妻爱女过上了美满的生活。 1944年斯塔门教授推荐布洛格到洛克菲勒基金会帮助墨西哥发展农业经济,他犹豫了。当他知道墨西哥因小麦锈病蔓延连年欠收,人民正在忍饥挨饿时,觉得自己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工作多年,有责任到墨西哥贫瘠的土地上,帮助那里的人民摆脱饥饿。于是,他放弃了优裕的生活,心爱的工作,离开温暖而幸福的家庭,孑然一身来到墨西哥穷乡僻壤艰辛工作。当时墨西哥大片土地晒得干巴巴的,多少年来重复着种植同一种作物,肥力消耗殆尽。微弱的小麦无力抵抗任何病害的侵袭。在这里,流行的锈病有几百种之多,蔓延迅猛,几天就使大片麦田变得焦黄而枯死。对此,农民束手无策,只是仰天叹息。布洛格来到这里,含辛茹苦一干便是十几年。 培育一种新品种,是一项极其艰苦、精细而又复杂的工作,需要持之以恒地探索。因为遗传规律制约着种子的形成,每培育一种新品种需要10—12年,每一点改良都要3年的时间方可确立新品种的特性。杂交只能在小麦扬花的2——3天内进行,麦花小,而且朵密,自株受粉,在花里分出雄雌蕊,留哪个去哪个,都要特别细心仔细,才能作好。布洛格常常是在烈日骄阳的暴晒下,弯腰低头整天辛劳在实验田里。为了缩短育种周期,他选择了墨西哥南部查平果高原和西北部的亚基河谷实验站,两地相隔2500公里之遥,气候差距很大,利用温差一年赶种两季小麦,这样一年可以得两次培育新品种的机会,即春天在查平果高原播种小麦,秋季收割后马上带到亚基河谷实验田播种,在这里收割的小麦种子转年春季又带回查平果高原播种。这就使培育周期缩短一半,即6年左右可以培育出优质的小麦品种。布洛格频繁地往返于2500公里的两地之间,不失时机地播种、管理、杂交、收割、选种。这意味着他的工作量加大几倍,劳累程度可想而知。为了培育出抗锈病矮杆小麦,他那种忘我奋斗的精神令人折服。特别是他的缩短育种周期的计划上司不支持,他不顾上级的反对,只身一人建立了亚基河谷实验站。 布洛格是一个确立目标就要为之奋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人。他在亚基河谷实验站,像一个乞丐到农户借工具,当地农民不信任这个外国“农民”,他奔走一天毫无收获。第二天,只得跌跌撞撞自己拉犁耕地进行播种。劳累一天腰酸背疼,还要生火作饭。黑夜降临,他孤独一人仰望天空,一种思念之情悠然而生。他想起了温暖的家,想起妻子、女儿和正在生病的儿子。他怎么也没想到来这里工作,会遇到这么多麻烦。上司的反对,饥饿人们的抱怨和抵制,使他陷入如此的困境之中。他清醒地知道,成功总是伴随着艰辛。伟大的成功,付出的不仅是艰辛,而且还有血和泪。退却、半途而废,从来与布洛格无缘,他顶着困难上,以更顽强的毅力拼搏。春去秋来奋斗了7个年头,终于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培育出能抗锈病、无光敏作用、矮杆高产的优种小麦。 为科学奋斗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代价。在墨西哥推广抗锈病矮秆高产小麦,仍然要冲破重重阻力。要获得小麦丰收,种子只是其中的一个条件,还必须有足够的化肥和水,有先进的播种方式。为此,布洛格试图说服墨西哥农业科学家,甩掉那种认为科学家到田里干活有损尊严的老爷气,主动到田里吸收阳光,宣传科学种田,关心农民,关心农作物的生长和改良。然而却遭到科学家们的反对。当时墨西哥的农民被迷信思想困扰着,他们固守着传统的木犁耕作方式,认为铁器损伤地的生命,如果用铁器耕作将永远不打粮食。 在一个国家里要大幅度地发展农业经济,政府必须制订有利于农民的措施,有利于发展农业的政策。如向农民贷款,支持解决水源,购买化肥;提高小麦的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益等。为此,布洛格不厌其烦地说服政府,加强对农业的投入。经过布洛格坚持不懈的努力,墨西哥出现了奇迹,小麦产量连年增加,到1950年亩产比1943年提高8倍。在布洛格的努力下,仅用7年墨西哥便摆脱了饥饿,粮食自给有余。墨西哥农民写信给布洛格说: “一个科学家竭尽全力地帮助我们农民,这在墨西哥历史上是第一次。这种新的奇特的麦种已经在我们自己的田地里创造出了奇迹。我们感谢你。”科学不负有心人,布洛格顽强的搏斗,在墨西哥已是硕果累累了。 终结硕果 科学是公平的,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总会得到科学的恩赐。作为一个科学家最大的心愿莫过于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公认,这就是科学家的甜。布洛格博士在墨西哥获得的成功,受到世界很多国家的瞩目,纷纷引种墨西哥的矮秆小麦,先后有约旦、黎巴嫩、赛浦路斯、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家请他去考察指导种植。这样大规模、跨世界的小麦引种,他从来未想过。他估计了各种困难,决心大胆探索,争取成功,使更多的国家告别饥饿,走上富足之路。他热情地接受邀请,像国际旅行家一样奔波于各国之间。每到一个国家从不凭经验夸夸其谈,也不随便乱加指挥;他总是不顾旅途的劳累,亲自到地里考察后,确有十足把握的时候才提出指导意见。一旦提出意见,他就不遗余力说服方方面面加以兑现。 1963年初,印度引种墨西哥矮秆小麦,布洛格应邀来到印度广大而贫瘠的土地上进行考察,并提出了他的种植计划。1964年,印度依据布洛格提出的计划,大面积播种矮秆小麦,均获得大丰收,5年后即1968年印度小麦比1963年的产量提高了9倍。小麦丰收,人心振奋,人们感谢他。甘地夫人接见他,并听取他对印度发展农业的意见。他在印度的成功,赢得了荣誉和奖励,印度乌塔尔普拉的什大学授予他理学博士爵位。与此同时,他在巴基斯坦引种矮秆小麦,经过3年的努力,便获得成功,使那里的人们粮食自给,赶走了饥饿,过上温饱生活。为了感谢他,巴基斯坦阿尤布·汗总统授予他勋章。 在布洛格的胸中装着一个大世界,为了使矮秆小麦的研究取得更大的成就,为了在世界各国推广矮秆小麦,使更多的贫穷国家告别饥饿,他负责世界上最大的小麦实验站的工作,鉴别来自世界各国的新品种。并且在农业技校里培训来自世界各国的农业技术人员。他对学员要求十分严格,他说:“这些人要有科学头脑,有钻劲、还必须有胆量,要经得住打击,经得住失败,受得住不信任,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和阻力而仍然继续前进。无论是烈日高照,汗流夹背;还是季风来临,暴雨倾盆,必须在田地里忘我地劳动,对自己的事业无限忠诚,有献身精神。”这些正是他自身经历的写实。现在尽管他已年事已高,仍然身体力行,坚持在田间劳动,每天他总是第一个到地里,最后一个离开。他有意识地用自己那种踏实严谨的作风,勤奋科学的态度以及永远充满信心、坚定不移向前的精神,影响来自世界各地的新学员。 1970年布洛格57岁时,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当获奖消息传来时,他仍在地里干活。这时诺贝尔奖如同飓风袭来,美国电视录像队来为布洛格录像。紧接着报社、电台、杂志社等等记者一批又一批争相来到田里,布洛格怕踏倒了庄稼,不得已举行了记者招待会。这天夜里他激动得难以入睡,不由得想起了20多年前在墨西哥亚基河谷实验站那孤独的夜晚。为科学奋斗有苦也有甜,苦尽甜来,这是规律吧! |
||
Copyright © 2014-2015 gsh.yzqz.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