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答案
古典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童话寓言
百家讲坛 武侠小说 中外名人 故事传奇 诗歌散文 其它阅读 成才励志 民俗礼仪 |
您现在的位置: 应天故事汇 >> 其它阅读 >> 百科知识 >>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 正文 | Ctrl+D 将本页加入收藏夹 |
其他动物的智慧 |
||
|
||
群豺智取黄牛 狗一样大小的豺袭击头有双角体壮腰粗身体比它大几倍、力气也远比它大很多的黄牛,这样的传闻很早就有。但是豺这个小兽是怎样把黄牛残害致死的呢?浙江省云和县的一位少年亲眼目睹了群豺袭击黄牛的场面。1988年5月27日下午,他上山赶牛,发现一群灰黄色的酷似家狗的动物正在追赶自己的3头黄牛,一见这情景他马上想到这毛绒绒的动物就是豺狗。他曾听大人讲过,见到群豺追牛,千万不要惊叫,否则,激怒了豺狗还会对人进攻,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他不敢吱声,躲到一块大石头的后面,眼看着这群豺狗在半个小时内把3头黄牛都残害死。 这群豺狗共有19只,其中有只最小的深灰色,别看它个儿小,可它是这群豺狗中的罪魁祸首,是发号施令的头儿,是个豺司令。其他18只分成了3个组,每组6只,将3头黄牛分割开来逗弄,牛被逗弄得精疲力尽,站在地上喘粗气。这时,那个指挥进攻的豺司令才从石头上跳下来,它小心翼翼地接近一头最小的牛,在它的肛门附近轻轻搔痒,小牛不觉竖起了尾巴,哪知这下中了豺头儿的计,豺头趁牛竖起尾巴时,迅速把那双前爪伸进了小牛的肛门,眨眼之间扯出了牛肠子,其他6只豺狗一拥而上像拔河一样死死拉住牛肠,并迅速往一截树桩上缠绕几圈,小牛哪架得住这毒招儿,痛得乱跑,这又中了豺狗一条计,直到大肠小肠全被拖出肚子躺倒在地为止。这时,那个豺头儿才窜上去,到了下嘴饱餐的时候,用锋利的前爪挖出牛的眼和肝,独自享用起来,此刻别的豺狗不得靠近,豺狗头儿吃完了牛的肝和眼,又带领群豺照招儿行事,如法炮制咬死第二条小牛。最后集中力量咬死了大母牛,全部战斗指挥得当,颇有章法。有趣的是,3头牛被咬死在地,群豺军纪严明,没有敢上前争食的,只是有秩序地排列在一旁,眼睁睁地看着它们的豺头享用牛肝牛眼,直到它吃饱重新跳到石头上,“嗷嗷”发出几声号令后,18只豺狗才上前张开它们的大嘴竞相争食。 大雁组队飞行 大雁是出色的空中旅行家。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老家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我国的南方过冬。第二年春天,它们经过长途旅行,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大雁的飞行速度很快,每小时能飞68~90公里,几千公里的漫长旅途得飞上一两个月。 在长途旅行中,雁群的队伍组织得十分严密,它们常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它们一边飞着,还不断发出“嘎、嘎”的叫声。大雁的这种叫声起到互相照顾、呼唤、起飞和停歇等的信号作用。 那么,大雁保持严格的整齐的队形即排成“人”或“一”字形又是为了什么呢? 原来,这种队伍在飞行时可以省力。最前面的大雁拍打几下翅膀,会产生一股上升气流,后面的雁紧紧跟着,可以利用这股气流,飞得更快、更省力。这样,一只跟着一只,大雁群自然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 另外,大雁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也是一种集群本能的表现。因为这样有利于防御敌害。雁群总是由有经验的老雁当“队长”,飞在队伍的前面。在飞行中,带队的大雁体力消耗得很厉害,因而它常与别的大雁交换位置。幼鸟和体弱的鸟,大都插在队伍的中间。停歇在水边找食水草时,总由一只有经验的老雁担任哨兵。如果孤雁南飞,就有被敌害吃掉的危险。 科学家发现,大雁排队飞行,可以减少后边大雁的空气阻力。这启发运动员在长跑比赛时,要紧随在领头队员的后面。 蜜蜂的语言 每当春暖花开,人们来到大自然中,经常看到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采集花粉与花蜜。如果人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采集的工蜂将食物送回蜂房后,会有更多的蜜蜂接踵而来,源源不断,而且来到同一个花丛中采集。 蜜蜂是怎样将消息告诉它们的同伴的呢?是不是通过翅膀的震动所发出的嗡嗡之声来传递信息的呢?实验证明,蜜蜂是没有听觉器官的,根本不会听到任何声音。那么,它的同伴是怎样找到花丛位置的呢?其秘密就是蜜蜂的特殊动作,蜜蜂是通过动作来通风报信的,昆虫学家把蜜蜂这些有含义的动作叫蜂舞。 1923年,奥地利昆虫学家弗里希博士专门研究了蜜蜂各种动作的含义,揭示了蜂舞的秘密。他在实验中发现,蜜蜂在蜂巢上转圆圈这种动作是告诉同伴蜜源离这里很近,一般在45米范围之内。这样的舞蹈可以连续几分钟,然后又到蜂巢的其他部分旋转,最后从出口飞出,其他蜜蜂跟随而去,到预定的地点去采蜜。另一种叫做摇摆舞,蜜蜂先转半个小圈,急转回身又从原地一点向另一个方向转半个小圈,舞步为∞字形旋转,同时不断摇动腰部,左摇右摆,非常有趣。这种动作表示蜜源不在近处,大约为90米至5公里范围之间。具体距离与舞蹈的圈数有关,如果每分种转28圈,表示蜜源在270米处:如果仅转9圈时,蜜源就在2700米的地方,非常准确,误差极小,它们的舞蹈语言并不亚于人类的语言信息。 当路程确定以后,蜜蜂应向哪个方向飞行呢?经过昆虫学家的仔细观察,发现蜜蜂的方向定位能力也非常强,它们是利用日光的位置来确定方向的,传递信息的蜜蜂是通过太阳、蜜源和蜂巢的位置来定位的。蜜蜂在跳舞时,头朝太阳的方向,表示应向太阳的方向寻找蜜蜂。若是头向下垂,背着太阳的方向,则表示蜜源与太阳的方向相反。如果蜜蜂的头部与太阳的方向偏左形成一定的角,表示蜜源在太阳的左侧有相应的夹角,如此往复旋转,方向准确无误。在传递信息的蜜蜂跳舞时,会激发周围的许多蜜蜂都随着前者起舞,由于舞蹈的队伍不断扩大,会使更多的蜜蜂得到蜜源的信息。 更加有趣的是,蜜蜂的舞蹈语言不完全相同,在不同地方的蜜蜂之间有 “外语”。例如,我国养殖的意大利蜜蜂会跳圆圈舞和∞形摇摆舞和弯弯的镰刀舞。奥地利蜜蜂只跳∞形摇摆舞,它们之间则无法进行舞蹈语言的沟通了。 动物葬礼 动物学家们惊奇地发现,很多动物对死亡的同类有“悼念之情”,在动物世界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丧礼。 秃鹰——天葬 南美洲的秃鹰,将同类的尸体撕成碎片,尔后用爪将其送至大树梢或高山的岩洞中,任其腐烂,但绝不会把肉吃掉。 文鸟——花葬 在亚马孙河流域的森林里,生活着一种体态娇小的文鸟,当同类死亡后,好多文鸟便叼来绿叶、彩色浆果或五颜六色的花瓣,覆盖在尸体上。 蚂蚁——土葬 生活在非洲北部的沙蚁,常发生蚁战。战斗结束就有同伴阵亡。于是它们排成一长串“送葬”队伍,抬着阵亡者的蚁体,送往“墓地”,用沙土把尸体掩埋起来。有趣的是,有的沙蚁带来小草,栽在“墓地”周围,以示永久纪念。 蜜蜂——草葬 一旦发现有蜜蜂在蜂房外死去,工蜂就把它的尸体搬到200米以外的地方,用青苔和草掩埋起来。有趣的是,掩埋死者这件事,要在发现死蜂后正好7分钟时完成,并要把这个消息告诉其他蜜蜂。 乌鸦和獾类——水葬 乌鸦发现同伴死亡后,“首领”会呱呱直叫,而后由乌鸦把死者衔起送到附近池塘里,最后众乌鸦集体飞向池塘上空,哀鸣着盘旋几圈向“遗体”告别后,才各自散去。 如果有只獾发现了同类的尸体,它就召来同伴一起将尸体拖入河水中。随之,伤心的獾群站在河边,一边望着汹涌的河水,一边哀鸣不止。 鹤——鸣葬 生活在北美沼泽地的灰鹤,见到死亡的同类,便久久地在尸体上空盘旋徘徊。接着,“头领”带着大伙飞下地来,绕着尸体转圈“瞻仰遗容”。而西伯利亚的灰鹤,却站立在同类尸体跟前哀叫。突然“头领”一声长鸣,顿时大伙儿默不作声,一个个垂下头来表示“悼念”。 蜜蜂如何解决“环境问题” 随着地球上人口日益增长,资源馈乏、环境污染,带给人类一系列的困扰,前景非常令人担忧。 人类发现蜜蜂的集体和社会组织却通过富于智慧的方法解决了这一系列的难题,它们能调节巢的温度和湿度,排除污浊的空气,清理外来的异物和尸体,消灭自身和食物中的细菌。 平均每窝蜜蜂有5万只,比任何人类的集体居住地都要稠密,这其中当然潜伏着毁灭的因素。蜜蜂是如何消除隐患的呢? 蜂巢内的温度能够连续10个月一直保持在33℃左右,蜜蜂用扇动翅膀的方法为巢换气,让新鲜空气进来,赶走污浊的气体。 从花中采来的蜜含水量达 90%以上,多余的水份在蜂房中进行风干蒸发,维持了巢内湿度。 蜜蜂的食物是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蜜和花粉,首要问题是防止细菌侵入引起食物腐败。科学家们发现,将细菌加入蜂蜜中,48小时内这些细菌全部死光。原来工蜂在酿蜜时,在蜂蜜中加入了葡萄糖氧化酶,这种酶能与蜜中的葡萄糖反应,生成了杀菌力很强的过氧化氢。因此蜜蜂也很好地解决了食物防腐的问题。 工蜂的寿命大约是五星期,他们一生忠心耿耿为集体服务,从建造房屋开始,到辛勤采蜜,直至生命结束。在夏季,一个蜂巢平均每天死亡一千只工蜂,但它们绝不死在蜂巢内,甚至也不会死在蜂巢附近,而是到远离蜂巢的地方,这样就避免了处理尸体引起的污染问题。 显然蜜蜂用最佳的办法解决了目前人类尚未解决的环境问题。对于蜜蜂群体的深入研究所取得的结果。倘若能应用于人类,必将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不可估量的效益。 蚂蚁养“奶牛” 栽培真菌的切叶蚁是蚂蚁中唯一严格素食的动物。很多其他种类的蚂蚁则习惯混合的食谱,它们猎取其他昆虫,不时地开开荤,或者采集植物的甜汁当食物,像蜜蜂从鲜花上采集花蜜,蝉从嫩茎上吸食树的汁液。 有一类蚁,既不像蜜蜂那样,也不像蝉那样直接地获取植物的甜汁,它们获取植物汁液的方式很特别,是从蚜虫那里间接地获得,这类蚂蚁就是沙漠蚁。 时常可以看到大群大群的蚜虫把它们的螫针刺进植物嫩芽中吸取汁液,吃得太多太撑不能吸收的汁液就从身体的后部以糖汁的形式渗出,形成一个亮晶晶的液滴。 沙漠蚁利用了蚜虫的这种习性,它们不吃蚜虫,而是小心地保护好蚜虫,一旦想起吃“甜点心”了,就用触角撞撞蚜虫,蚜虫便会从肛门里分泌一小滴蜜汁给沙漠蚁,仿佛是报答沙漠蚁口下留情的恩德。蚜虫对于沙漠蚁就像奶牛对人类一样,在需要时,不断挤出营养的液体。 沙漠蚁有时还会在大群蚜虫聚集的嫩芽附近建一个“大帐篷”罩住蚜虫,因为这些“牛棚”对于蚂蚁来说就像奶牛场对于农场主人一样重要。沙漠蚁善待蚜虫的行为真是聪明极了。 蚂蚁干活带保镖 南美的切叶蚁在又宽又长的地下居所中培养食物——真菌。由于真菌生活所需的堆肥材料是树叶,所以它们必须在附近的树上切下一些树叶,运回地下特殊的巢室中,用于种植真菌。经常可以看到它们排成没完没了长长的行列,爬上树干遍布树枝,穿梭忙碌。 负责切叶的蚂蚁——工蚁,身材中等大小,它们蜷缩起腹部,忙着用锋利的嘴割下一块又一块叶片,再抓住掉下来的部分运回巢去。科学家们在观察切叶蚁的行为时发现,在运输叶片的过程中,有些很小的工蚁不干活只在一旁观看,当一块叶片快要切断时,它立刻爬上去,神气十足地跟着一块被运回家。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有一种切叶蚁的天敌——寄生蝇,专门进攻切叶蚁,它们把卵产在切叶蚁脖子上,当幼虫孵化后就会钻进切叶蚁的头部,把内部的物质吃空,造成切叶蚁死亡。在长期的进化过种中,形成了这些体小重量轻的蚂蚁,专门对付寄生蝇的一举一动,一旦寄生蝇偷袭运输队伍中的切叶蚁,它就张开大嘴击退它们,别看蚁小,打退天敌却具有高度专业化水平,而且非常忠于职守。 草原犬鼠的社交礼仪 群体结构组织性很强的不仅像常见的蜜蜂、白蚁,在哺乳动物中草原犬鼠就是社群体系非常复杂的穴居动物。它们通常是一大群一大群地聚居一处,每一个群体可能在草原上绵延许多公里。研究人员曾发现其中一个草原犬鼠聚集地,整个范围:长400公里,宽160公里,估计居住在此的草原犬鼠多达4亿只,这样为数众多的庞大社群,必须有大得出奇的决心和组织能力才能建立起来。 不同小群体之间会相互敌对,这在草原犬鼠中很常见,庞大的群体是由这些小群体为了共同防卫需要而结合在一起的。因此相互间会出现一些“边境”纠纷。于是在这个庞大的啮齿动物群里,便出现了一些特别的、能使每一只草原犬鼠——以至每一小群体——都生存下去的社群性行为。 草原犬鼠在它们的洞穴外彼此相遇时,先会进行一套识别的仪式,包括整理毛皮,游戏和“接吻”:在接吻时双方嘴碰嘴并且龇牙咧嘴,这实际上正是一种嗅觉和视觉的交流。一只入侵的草原犬鼠在面对此种由“接吻”而展示的尖锐牙齿之时,通常都会逃避退却,而同属一群的成员会坦然留下。 这些行为反应都非常简单明了,幼犬鼠在离开洞穴前就已学习纯熟,然而另有很多仪式却要从实践和失败中才能学会。幼小犬鼠在入侵其他小群体的领域时,最初常常被容忍,可是一到它们发育成熟,它们要再入侵别的小群体的领域,就会被领主用恐吓的方式把它们赶走,而它们也很快学会去遵守这一规则。犬鼠在大约一岁的时候,会独自到小群体领域边界之外的地方去另建自己的洞穴。于是这一精通生存行为的种类,其聚居地就会由这些开拓者逐渐增大。 设置门卫的蚁巢 门卫的保卫工作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它的防卫作用功不可没,而蚂蚁中也有门卫,不知你听说过没有。 有些种类的蚂蚁在树干里筑巢,它们的巢穴通过一个小孔与外界相通,小孔的内径刚好只能让一只蚂蚁通过。蚂蚁群体中有一类蚂蚁,数目不多,其他活儿不干,专职当门卫。全部职责就是守大门,它们长了一个大脑袋,脑顶是平的,刚好能堵住入口的上孔,如同一个有生命的“瓶塞子”,而且它们头部的颜色和花纹就像树干和茎的表皮颜色很难分开。这些门卫蚁成天守在门口,只允许同一群体的成员进去。当来者要进巢之前,先用触角轻轻敲打门卫蚁头部,“门卫”根据气味辨认出是自己的同伙后就放行;若不是,则不予通过。 蚂蚁竟然用自己小小躯体作为一道有力的防护屏障来堵住入口,还加了巧妙的伪装,没有准确的“口令”,不准入内,这可是自然界里独一无二的现象。更绝妙的是,假若洞口比门卫蚁的头部宽大时,它们就会几只门卫蚁联合起来封锁住入口,真可谓“万无一失”。 动物们的自我保护 为了保护自己,躲避险情,捕获猎物,动物们必须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 螃蟹被强敌抓住脚,会立即断去被抓的脚,乘机逃生,这是“丢卒保车”战术。 金龟子在树上,遇到鸟吃时,纷纷从树上落地,脚朝天装死,鸟不吃死虫,金龟子死里逃生。 甲虫遇到敌害,会哒哒地连续发射“化学炮弹”,并伴有轻烟和怪味,敌害不敢再追。 竹节虫细长的身体如同竹枝,两者颜色也难分你我。 色彩斑斓的枯叶蝶,遇到敌害,两翅合拢,成为一片枯黄的树叶,落在地上混杂在树叶中。 在树上的尺蠖,见到雀鸟飞临,马上挺直身体,僵持不动,好像一根小树枝。 有一种蟾蜍,遇到危险受惊时,会将口张大,四肢伸展,一动不动,像死去一样。 同在一株杨柳树上爬行的螳螂,在枝叶上的呈绿色,而在枝干上的呈褐色。在绿草丛中的青蛙,穿的是绿外衣,栖居在泥、石和枯草堆里的蟾蜍,体色是土褐色。海参栖息在海底,体色是灰褐色,它匍匐不动时,好像海底里的一块石头。石斑鱼和比目鱼能在不同背景下,连续变换7~8种体色。石斑鱼能够随着环境色泽的变化,不断变换颜色。能很快从黑色变成白色,黄色变成绯色,红色变成淡绿色或浓褐色。比目鱼的色泽也是很适应海底生活的,有的就同周围的泥沙和石砾很相似,只要它不游动,几乎不会觉察到。 除了变色以外,为了生存,有的动物还有其他的本事。 毛虫是蝴蝶或蛾的幼虫,它们是动物界中的弱者,既没有能飞翔的翅膀,也没有能快跑的脚,为了保护自己,它们有的具有保护色,身体和周围环境的颜色一样,可以逃避敌人的捕杀;有的身上有毒液和臭味,使其他动物不敢接近。 黄鼠狼遇到危险,就发出强烈的臭味。蜥蜴被袭击,就丢下自己的尾巴逃走;斑马受到攻击时,大家紧紧地围成一个圆圈来保护自己,长颈鹿的脚很长,跑得很快,而且它的脚上长着铁锤般的蹄,足足有30厘米长,遇到猛兽,长颈鹿群起用蹄猛踢。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区生活着一种豪猪。这种小动物身上披着钢针那样锋利无比的棘刺,所以抵御敌害的本领非常高明。它遇到敌害来袭,将身体后部的棘毛竖起,相互摩擦,发出“唰唰”的声音,向敌示威。如果敌害继续进攻,它就倒转身子,后脚一蹬,以背面和尾部朝着敌害冲。敌害若被刺中,针毛就留在肌肉里,疼痛难忍。所以狼、狐等都知道豪猪的厉害,都不敢招惹它。刺猬一旦遇到敌害,马上缩头缩脚,将整个身躯向腹部卷起,竖起硬刺,形成刺球,使猎狗之类的动物对它无可奈何。 性情温和的梅花鹿,除了叉角可以御敌外,还有另一种御敌办法:跑得快。它遇到猛兽来袭,连纵带跳,仿佛“草上飞”一般,顷刻之间就无影无踪了。 生活在太平洋、印度洋一带的匣状水母,能够释放一种极强的神经性毒素,一旦被它刺伤,很快就会丧命。 而生活在南美洲亚马逊河和圭亚那下游的电鳗,虽不会放毒却会“放电”。放电时电压高达800伏特,很难设想遭此电击后还能生还。电鳗身体里,长着会发电的器官,电鳗放电时,先把鱼、虾或蛇击昏,再大吃一顿。它碰上敌害时,就放电保卫自己。 在我国新疆阿尔泰山区,有一种外形像鸽子,但比鸽子稍大一点的“变色鸟”,名叫岩雷鸟。它的羽毛会随四季的变化而改变颜色。冬天它浑身雪白,春天是淡黄色,夏大粟褐色。这种随季节变化羽毛颜色的特点,使它获得了天然保护色,从而逃过了天敌的眼睛。 斑马是非洲热带草原的象征,它们的条纹光滑美丽、黑白相间,但至今无人能证实这些条纹究竞是白底黑纹还是黑底白纹。这种花纹是适应环境的一种保护色,因为在阳光或月光下,条纹的黑色与白色吸收与反射光线的效果不同,这样可以使体型轮廓模糊或分散,混同于周围环境之中,如果它们站着不动,即使距离很近,也不易暴露目标,这样可减少天敌对它们的伤害。 |
||
Copyright © 2014-2015 gsh.yzqz.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