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答案
古典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童话寓言
百家讲坛 武侠小说 中外名人 故事传奇 诗歌散文 其它阅读 成才励志 民俗礼仪 |
您现在的位置: 应天故事汇 >> 其它阅读 >> 百科知识 >>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 正文 | Ctrl+D 将本页加入收藏夹 |
发现澳大利亚 |
||
|
||
多少年过去了,诱人的澳大利亚海岸之谜,只剩下东部海岸。1768年,法国人路易士·布根威尔塔乘英国海军的一艘军舰,从新赫布里的群岛向西航行。一天,他发现地平线尽头涌现一片广阔的水波和隐隐约约的礁岩。他所看到的就是澳大利亚东海岸的大堡礁。这片环礁地带距离昆士兰州海岸不过几公里。但是,由于附近迷宫般的沙州浅滩和海面上大量望而生畏的珊瑚、海星等,迫使他们驶离了这片环礁地带。布根威尔塔运气不佳,只差一点他就能发现澳大利亚的东海岸了。 1768年,英国学士院预测:在1769年,天文学上将出现金星通过太阳表面罕见的现象。英国政府决定派遣船只去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等候观察这一现象。此外,英国也希望借机会全面地探索南方大陆。 库克抱着揭开南方大陆奥秘的决心和信心,惜别故土、亲人,扬帆远航,尽管途中历经千难万险,也从未动摇他的信念。 1770年4月23日,他率领探险队离开植物湾沿澳大利亚东海岸航行了2000多公里,曾3次登陆考察。4月28日,他们来到约克角外的占有岛。库克踏上这块土地,远眺那一望无际的大海,倾听惊涛拍岸声,回想几年航程中的历险和收获,心中激动万分。为了表示对英王乔治的小王子——威尔士王子的敬意,便将南纬10°的占有岛至南纬38°的澳大利亚东海岸地区命名为“新南威尔士”。 “安德瓦”号探险船在占有岛逗留了几天后,向西朝着托雷斯海峡航行。在海上航行了一些日子,库克从望远镜中看到了两块陆地之间有一方狭窄的水域,他意识到这就是托雷斯海峡。据有关资料记载,穿过托雷斯海峡可以到达爪哇等地。库克和他的同伴们高兴得跳啊,唱啊,一个个好像回到了孩提时代。 他们穿过托雷斯海峡进入阿拉弗拉海,然后经巴达维亚 (今雅加达)、印度洋,绕好望角回国。 库克的考察历时3年,发现了新南威尔士,推翻了丹皮尔曾经下的“新荷兰”是不毛之地的错误结论,向人们展现了美丽、富饶的新南威尔士的形象,也证实了托雷斯海峡并非虚构,通过它可以到达新南威尔士。 库克他们的发现轰动了英国,尤其震惊海军部,大大刺激了人们想更多地了解“南方大陆”的欲望。为表彰库克所作的贡献,海军大臣亲自接见他,并晋升他为海军中校。 但是,在一些人眼里,库克的发现不能证明“南方大陆”的存在。英国海军急于彻底揭开南方大陆之谜,再次委派库克出航探险。 1772年,库克受命于海军部,率领着“努力”号和“发现”号第二次远航太平洋探险。 库克探险队一直深入到了太平洋南端,进入南极高纬度的冰山地区。在那里,他们领略了美丽而险恶的冰雪世界,目睹了冰山相撞时惊心动魄的场面,也多次从风暴、冰山袭击中死里逃生。1775年,库克回到英国,他向公众宣告:“未知南方大陆一直绵延到南极圈北部的假说并不成立。”这是库克超越以往探险家,探索南方大陆的又一杰出贡献。他给一位朋友写信说: “我并没有特殊的发现,但至少比以往的探险家们更完整地调查了南太平洋海域。到目前为止,在南太平洋地区似乎没有地方还需要进行调查的了。” 海军部再次嘉奖了库克,晋升他为上校。 1779年,库克第三次远航太平洋,在夏威夷岛不幸丧生。但是,历史将永远记下他的名字。库克不愧为一名伟大的探险家、航海家,他为探寻“南方大陆”做出了杰出贡献,史学家们称他为发现澳大利亚的“哥伦布”,也有人称他是亚美利哥。 纵越澳大利亚大陆 1860年8月20日,罗伯特·伯克率领一支庞大的探险队从墨尔本出发,展开纵越澳大利亚大陆的探险。为了这次伟大的探险活动,伯克毫不吝惜地动用巨额费用,从印度、阿富汗等地买来25只骆驼,并且在骆驼脚上装上坚固的铁蹄,还装备了供骆驼使用的救生圈,使它们在渡河的时候能够安全地浮在水面上。经过特别设计的行李车上,从钓鱼竿到遮阳帽等大小物品应有尽有,以至于他们出发时,发现东西实在太多,不得不卖掉一些过多的装备。 然则,伯克的心思全然不在此。他想到的是要与在同一时间开始穿越澳大利亚大陆的约翰·史都尔德竞赛。他知道,谁先穿越广阔的澳大利亚大陆,谁就能确立自己在澳大利亚探险史上的地位。 总共花了8周的时间,伯克一行才到达海岸地带。1861年2月9日,伯克和威尔斯让其他人留在途中,他俩带了仅够3天的食物,到达卡奔塔利亚湾的弗林德斯河口附近。在那里虽然看不到海,但是可以很明显地发现河流受到涨潮影响而产生的景致。要到达岸边,一定要穿过这片沼泽地。他俩用了8天时间,艰难地涉过这片沼泽地,终于来到了海边由此,他们完成了深入神秘的澳大利亚内陆,从南到北穿越这个大陆的探险。但在胜利的时刻,威尔斯却忧心重重: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从柯柏溪抵达海岸。如果回程还是要用这么多时间的话,给养完全不够,探险队所剩的食物,最多只够一个月,前景很不乐观。 他俩日夜兼程,南下与另外两名队员会合。由于食物越来越少,伯克决定削减口粮。他每天把食物分成4份,上面用写好号码的纸盖上,每个人自己挑一个号码。用这种方法分配食物,主要是为了避免队员们发生争执。 后来,身边能吃的都吃完了,他们坚持着,希望到达补给站后能美美地吃一顿。然而,他们万万没料到的是:给养站的人在他们到达7个小时前离开了那里,没留下任何东西! 现在只剩下伯克和威尔斯、凯恩3个人,他们已经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队长,我们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更别说再往前走。”凯恩愁眉苦脸地对伯克说。 “凯恩,这最后的一块骆驼肉,多给威尔斯一些,让他明天再回柯柏溪的65号营地看一看,就算布拉他们真的已经走了,也许还会留下一些吃的东西。”伯克说道。 威尔斯低着头,默默地拨弄着火堆上的柴火。说实在的,他已经失去了信心。但为了大家,他还是愿意做最后的努力。 当威尔斯再次回到柯柏溪营地时,他什么也没有找到。他也根本不知道,3个星期前布拉曾经到过这里,企望能找到他们3个。 这时,威尔斯的心底里产生一丝幻想,他希望布拉能够回来,或是亚波利吉尼人能够在这里。于是,他费了很大的劲,用刀子一刀一刀地在树上刻下了他们所在的位置,以及“伯克等人于1861年5月31日”的字样。然后,他又匆匆地赶了回去。 威尔斯又回到了下游的同伴当中。这时,他们3个都已经十分衰弱了。他们在商量最后的办法。 “威尔斯,我和伯克一道出去,看看能不能找到亚波利吉尼人,请求他们给予帮助,这样总比大家都待在这里等死强。”凯恩说道。 “不行,这样太危险了,特别是伯克。”威尔斯不愿意让同伴去冒险,而自己却呆在营地里休息,“如果找不到亚波利吉尼人,怎么办?” 看到大家都不愿让别人去冒险,伯克很感动,他说:“都别争了。我们把这点食物和水,以及木柴,都留在营地里。威尔斯你留下来,如果两天之后我们还没有回来,你也不用等我们了。记住,最多两天,我们一定会回来,要死,大家也要死在一块。” “不会的,我们不会死的。好的,伯克、凯恩,我留下来等你们,顺便把这一段时间没有来得及整理的笔记拿出来,好好整理一下。他们一定要回来,不管有没有找到亚波利吉尼人。”威尔斯很动情地说道。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河面上的雾气还没有退净,伯克和凯恩在帐篷口挥泪告别了威尔斯,踏上了最后的旅途。 他们在森林里整整找了两天,仍然没有找到亚波利吉尼人。他们靠摘一些野果填腹。这时候,伯克的身体彻底垮了,他虚弱得根本走不动了,他要求凯恩休息一下。凯恩看到伯克这个样子,对他说:“你在这里休息一下,我去找点吃的。既然找不到亚波利吉尼人,我们就回去吧。” 但等凯恩搞回一些野果和真菌一类的东西时,伯克却对他说:“不用了,凯恩。我吃不下。我想,我是过不了今天了……” “不会的,我们都要回去的。”凯恩安慰他说。 伯克知道凯恩的用意,笑了笑,摇摇头对他说:“你别安慰我了。我自己心里有数。对你,我只有一个要求,一直到我死为止,你不要离开我,不要把我一个人遗弃在这里。我只想在我死的时候,有人在身边哀悼我,这样,我就很满足了。” “不会的——不会的———”凯恩声嘶力竭。 “凯恩,你要活着回去。这里,有封信……”伯克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封信交给凯恩,“刚才,我写的,请你带到墨尔本去。拜托你了。” 说到这里,伯克紧紧握住凯恩的手,很疲惫地闭上了眼睛。第二天上午8点,伯克在一阵昏迷之后,永远地停止了呼吸。 伯克交给凯恩的信,是写给探险委员会的,字写得很潦草,信上有这样一段话;“希望我们的功绩,能获得公正的评价。我们完成了任务,但是我们无法获得预期中的补给和援助,补给站已经撤走了。” 凯恩回去找威尔斯,发觉威尔斯也死了。从威尔斯的日记上可以看出,他临死前已经无法动弹,连吃东西的力气都没有了。 凯恩除了寻找亚波利吉尼人外,已无他法。但不是他找到了土著,而是土著找到了他。他把猎获的鸟送给他们,换一点鱼和食物,还有一个可以舒服睡个觉的地方。 伯克探险队出发探险,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之后,墨尔本的人们开始担心伯克等人的安危。虽然派遣了很多搜索队,但是始终没有发现他们的行踪。于是,探险队的生死之谜成了大家谈论的问题。伯克去世3个月之后,霍依德终于找到了伯克和威尔斯的遗体。回来的途中,与他们相遇的一群土著人不知为什么非常激动。他们一见骆驼和马队,总是赶忙跑开。如果捉住他们,他们便指着同一方向,示意他们去那边。霍依德后来顺着那个方向找去,发现了一个大的土著居民点。他们一看到搜索队走近,就全跑了。在那里只留下一个人,吃力地挥动着已经不能称作帽子的东西。那个衣衫褴褛,枯瘦得犹如幽灵般的人看见他们似乎有些激动,举起双手,结果“咕咚”一声倒在地上,昏了过去。他们走近细看,原来就是凯恩——唯一的幸存者。大家所争论的生死之谜,终于揭开了。 伯克和威尔斯的遗体,被运往墨尔本安葬,出殡的场面非常隆重。南澳大利亚政府褒扬他们生前的功绩,他们用生命赢得了纵越澳大利亚大陆探险活动的首次成功。 经过无数探险家和拓荒者的不断努力,澳大利亚大陆终于被全面开发,屈指算来,离人们最初踏上这块土地,仅仅过了150年左右。人类同心协力、锲而不舍、勇敢无畏的精神,使澳大利亚探险开拓史熠熠生辉。 蒙古大汗给罗马教皇的信 欧亚两洲紧相连。但是,在遥远的古代,由于高山险滩的重重阻隔,两大洲的人们却难以互相沟通和往来。古老的亚洲有着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和宗教色彩,这使欧洲人对亚洲充满了神秘感,激起了他们探索亚洲的强烈欲望。于是,一代又一代欧洲探险家踏上了探索古老东方的征程。 据记载,最早到亚洲探险的人,是古希腊的亚里斯底阿斯。他生活于公元前7世纪,比西方著名的“历史之父”希罗多德还要早两个世纪。 18世纪初,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统帅的几十万蒙古大军东征西讨,威震亚欧。罗马教皇英诺森四世惊骇之余,亲笔写了一封信,委派卡毕尼修道士为特使,前去东方朝见蒙古大汗,希望和蒙古建立友好关系。 1246年7月22日,风尘仆仆的卡毕尼到达了他的目的地——蒙古大汗国和夏都库伦。这是一个繁华热闹的城市,街道两旁满是旅店和异地旅行者。骆驼商队随着“铃铃”的驼铃穿过街市,走向远方。像大木箱一样的木制运货两轮车几乎和尖顶的圆形蒙古包一样高。贵族们穿着各色天鹅绒礼服和织锦绣花大袍,乘坐豪华的帐篷式牛拉车,穿行在大街小巷…… 几天后,卡毕尼应邀参加了贵由大汗的登基典礼。大典上各种华丽、名贵、精致的东方装饰,令卡毕尼一行惊叹不已。 冬天又到了。卡毕尼带着画有蒙古国玺红印的贵由大汗的回信,于1246年11月踏上了归途,第二年秋天回到里昂的教皇总署,完成了横跨欧亚大陆去遥远东方的神奇探险旅行。他的故事在欧洲被广为流传,他带回来的贵由大汗给教皇的信件被作为一份具有重大价值的物件珍藏在罗马梵蒂冈“教皇图书馆”的檀香古文书库中。它标志着亚细亚和欧罗巴的通道被进一步打开。 《马可·波罗游记》 1298年秋天,地中海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海战。强大的热那亚舰队击败了威尼斯舰队,并俘获了几十名威尼斯高级海军军官。热那亚总督从侍从官手中接过战俘名册,得意洋洋地翻阅着。突然,他看到一个不同寻常的名字——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会不会就是那个曾经去东方探险的马可·波罗?”总督马上派侍从官去查明。 “是的,阁下,”侍从官回来报告说,“他现在是威尼斯‘东方’舰舰长。” 总督听了,一改以往的态度,吩咐说:“不准虐待和侮辱马可·波罗,必须给予优待,违令者严惩。” 马可·波罗 1254年出生在举世闻名的水都——亚得里亚海滨的威尼斯城。马可的父亲尼哥拉·波罗和叔父马菲尔·波罗是威尼斯城著名的珠宝商人。当马可还只有1岁的时候,他父亲和叔父离开威尼斯前往东方去经商。他们到达了中国,受到忽必烈大汗的接见。忽必烈大汗非常好奇地向他们询问有关西方的社会风俗和生活习惯,尼哥拉一一作了详细的回答。几年后,当他们要返回威尼斯的时候,忽必烈大汗又一次召见了他们,说: “请你们替我向罗马教皇转交一封信,恳请罗马教皇派100名基督教传教士来这里传教。另外,我想得到耶路撒冷耶稣墓中的灯油,请你们下次来东方时给我带些来。” 忽必烈大汗说到这里,转身对宫廷侍从官说: “去把金牌取来,给他们兄弟俩,好让他们一路上通行无阻。” 这是一块用纯金制成、长约40厘米的牌子,上面镌刻着赞颂大汗丰功伟绩的题词。只要拥有这块金牌,无论走到蒙古大汗管辖的哪个地方,都会受到很高的礼遇。波罗兄弟高兴地接过金牌,再三向忽必烈大汗道谢后,登上了归程。 3年后,风光旖旎的故乡——威尼斯呈现在波罗兄弟的眼前!尼哥拉和马菲尔怀着激动的心情乘上“冈朵拉”小船,回到了日夜思念的家。这么多年过去了,家里发生了很大变化。尼哥拉贤惠的妻子不幸于几年前患病离开了人间;当年还是嗷嗷待哺的婴孩马可,现在已经长成了一个聪慧开朗、体格魁梧的15岁少年了! 在家里住了两年,波罗兄弟准备再次动身去中国。马可也非常渴望能到遥远的东方去增长自己的见识。他对父亲尼哥拉说: “把我一块带上吧,我天天都盼能到东方去呢!” 尼哥拉犹豫了,他确实很想带着马可出去闯一闯,见见世面,以便将来可以继承自己的事业。可是一想到去东方路途遥远,而且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艰险,就又拿不定主意了。 马可看到父亲为难的神情,再三迫切要求,尼哥拉经不住儿子的一再恳求,终于答应了。 这下子马可的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他一面收拾行装,一面期待着出发的日期,幻想着充满神奇色彩的陌生世界。 1271年11月,当地中海温和多雨的冬天来到之际,期待已久的日子终于来临了。马可和父亲、叔父带着罗马教皇给忽必烈大汗的回信和礼品,与两名基督教传教士一起向东方进发。 上路不久,那两名传教士被埃及人与亚美尼亚人的残酷战争吓坏了,改变主意去了别的地方。尼哥拉一行继续沿着“丝绸之路”东行。他们渡过地中海和里海,来到了中东古城巴格达。稍稍休整了几日,又从巴格达骑马前往波斯湾的出海口霍尔木兹。这时正值春夏之交,路上到处都是茂盛的草木。尼哥拉一行骑着马行走在没膝的草木中,经常能吃到自己捕到的美味野鸡、斑鸠和鹧鸪,真是太有趣了! 可是有一天,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那天早晨,尼哥拉一行来到了一个市镇。马可看见一个牧羊人赶着一辆羊拉两轮小车,这只羊的尾巴特别大,必须放在小车上才能走路。马可一看就喜欢上了,他缠着尼哥拉买一只,尼哥拉只得从腰间掏出钱袋。正在付钱时,一个躲在树后的独眼人盯上了尼哥拉钱袋中白花花的银子。 当晚,尼哥拉一行在一片黑森森的树林边露宿。一个黑影在附近的灌木丛中一闪就不见了。有着丰富探险旅行经验的尼哥拉意识到危险的事情可能发生。于是,他吩咐大家明天一早迅速离开这里。第二天清晨,太阳刚一露脸就被层层乌云遮住,周围的雾气也越来越浓,连东西北都分不清了。尼哥拉心想:糟了!这种天气是强盗打劫杀人的最好时机。怎么办呢?正想着,一阵急促零乱的马蹄声从浓雾深处由远及近而来,尼哥拉一行进退两难,惊惶地在原地呆立着。一会儿,一群头缠红巾、脸蒙黑布的彪形大汉冲了过来,迅速包围了他们,并把他们3人绑了起来。 他们被关在一个黑咕隆冬的小屋里。马可的手脚被紧紧捆住了,但整个身体却可以动,他想尽办法一点一点挪移到父亲的身边,与父亲背靠着背,摸索着反手解开了父亲手腕上的绳子……黑夜中,只有几颗星星在远处的高空眨着眼睛。他们摸掉守门的岗哨,从马厩里牵出马,趁着黑夜悄悄地逃了出去,他们到达了波斯湾的出海口霍尔木兹,准备从那里搭船直驶中国。但是等了几个月,没有碰到一艘前往中国的船只,为了不耽误时间,他们只好改由陆路前往中国。 他们骑着马走了好几天,进入了地势高峻的波斯高原。波斯高原大都是沙漠地带,他们对在沙漠中旅行的经验不足,带的水没多久就用完了。人渴得浑身无力,连马也累得趴下了。马可支撑着身子,摇摇晃晃地在周围寻找水源。在附近坳地的一个沙石坑里,他果真找到了一小洼水。可是这种水的盐分浓度很高,呈草绿色,气味极其难闻。马可实在渴得忍不住,就舀起喝了几口,不久便又吐又泻并发起高烧来。这下可糟了,一方面没有水喝,一方面体内又严重脱水,马可生命垂危!尼哥拉急中生智,抓起几把沙子放进一只皮囊,在皮囊底下用尖刀戳了几个小洞,做成一只原始过滤器。他用另一只皮囊接了一泡马尿,倒入盛有沙子的皮囊中,过滤出一些马尿给马可喝。几天后,马可的身体奇迹般地复原了。 他们好不容易走出沙漠,却又听到了一个令人恐惧的传说: 在前面大海与大山的交界处,有一个山中老人,他建造了一座很大的庭园,叫“山中老人乐园”。庭园中贮满了美酒、牛奶、蜂蜜和神水……各地天真的年轻人都向往这个“人间乐园”,纷纷前往那里。但是,当年轻人进入庭园尽情享乐后,山中老人就会突然出现,并让年轻人喝下一大碗“神水”。几个小时后,药性就发作了。这时,山中老人命令年轻人做什么,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铤而走险。山中老人就利用成千上万的年轻为他赶尽杀绝他的仇敌,并攫取堆积如山的珍贵财宝…… 尼哥拉一行颇为畏惧故事中的“山中老人”和“神水”,在向东行走时,有意地绕开了这个传说中的“山中老人乐园”,朝着帕米尔高原前进。地势越来越高,气候越来越寒冷,四周一片白雪皑皑,空气也越来越稀薄了。他们感到胸口闷得发慌,四肢无力,头重脚轻。3个人跌坐在雪地上,再也走不动了。尼哥拉挣扎着生起一小堆火,想取取暖,煮些羊肉吃。但是这堆火与平日不太一样,颜色很淡,羊肉煮了老半天也不见熟。他们当时并不知道,这是由于高原上气压低的缘故。他们冒着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啃着半生不熟的羊肉,经过了不知多少个艰险的日日夜夜,终于来到了中国西北部的喀什。 这里有许多美丽的花园、葡萄园和别具风格的庭园。当地很多居民从事商业和手工业,棉花、亚麻等物产也极为丰富,有一个叫和田的地方,还盛产各种宝石。尼哥拉一行在喀什买了几头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高大双骆驼,又向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出发了。一天傍晚,刚到一个牧马人帐篷中歇脚的马可,发现放在口袋中的和田玉不见了。马可非常珍惜这个探险途中获得的纪念品,他立刻跨上一匹马顺着来路去寻找。可是找来找去不见一点踪迹。天不觉黑了,马可掉转马头准备返回,却找不到来路。这下可糟了,马可出来的时候什么也没带,就这样在沙漠过夜,不是被冻死,就会被饿狼吃掉。他越想越害怕,抬起头来寻找北极星,想辨别一下方向,可天地之间一片漆黑。 在帐篷里的尼哥拉见马可久久不回,急得不得了。他跑到马棚里,对牧马人说: “尊敬的主人,我的孩子不见了。我想向你借两匹马去找他,行吗?” 牧马人爽快地答应了。尼哥拉牵过了一匹雄马和一匹正在给小马哺乳的母马。尼哥拉骑着雄马牵着母马在一片黑暗的沙漠中转来转去,大声叫喊着,在离帐篷很远的地方,终于找到了马可。可是,这回尼哥拉也迷了路,怎么也走不回去了。尼哥拉勒住马,定神想了想,突然一拍脑门,大声笑着对马可说: “孩子,有了,我有回帐篷的妙法了。” 说着,尼哥拉把母马牵到了雄马的面前,松开了缰绳。早已焦躁不安的母马一溜烟朝着黑暗中跑去,尼哥拉和马可骑着马紧跟着母马,一会儿就回到了帐篷。尼哥拉利用识路的母马急着要回去给小马驹喂奶而顺利地返回了牧马人的家中。 在沙漠中走了一个半月,他们来到了南北丝绸之路的会合处——敦煌。几天后,又通过了著名的玉门关,见到了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再穿过河西走廊,终于抵达蒙古的上都(今蒙古境内)。这时已是1275年的夏天了。从威尼斯出发到上都,他们在路上经历了整整4个寒暑。 上都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夏宫,有用大理石砌造的富丽堂皇的宫殿,并辟有一个很大的猎园。园内小河纵横,猎物成群。忽必烈得知尼哥拉又来到了中国,非常高兴,立刻召见他们。遵照蒙古人的礼仪,他们向忽必烈跪拜,并呈上了教皇的信件、礼品和从耶路撒冷圣墓中取来的一瓶圣油,一个饰有黄金及宝石的水晶花瓶。忽必烈看了看多年不见的尼哥拉和马菲尔,又定晴注视着年轻的马可,好奇地问: “这个英俊的小伙子是谁啊?他叫什么名字? 尼哥拉回答道“他是我的儿子,名叫马可·波罗。” 忽必烈非常喜欢马可,下令把马可列入宫廷荣誉侍从的名册,作为他宠信的侍从之一。忽必烈请他们在夏宫住了好几天,听他们讲沿途的见闻。一个月后,忽必烈带着大队人马返回了元朝大都 (今北京),尼哥拉一行也随同前往。 聪明好学的马可努力学习蒙古语、土耳其语、波斯语和汉语。忽必烈对马可广泛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坚定的意志大为赞赏,决定任命他为钦差特使,前往各地巡视考察。马可奉命出巡山西、陕西、四川、云南、西藏、山东、浙江、福建等地,收集到许多珍贵的见闻。在青藏高原,马可看到了奇妙的盐泉,饶有兴趣地观看了当地人用盐泉水制作盐币的过程:他们把盐水煮成糊状,再捏成一个个圆形的小盐饼,在小园饼上盖上大汗的印后烘干,就成了盐币。 云南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令马可叹为观止。那里有麝、虎、熊、鹿、羚羊、蛇、鳄鱼以及种类繁多的飞禽,还有丁香、肉桂和生姜等香料植物。 马可认为东方最宏伟、最了不起、最富饶的地区是江南,尤其是杭州这座城市及其美丽秀气的西湖。 马可每到一地,都要详尽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物产情况,然后记载下来向忽必烈报告。就这样,他在这个神秘富庶的国度整整呆了17年之久。 转眼之间,马可已经38岁了。尼哥拉和马菲尔也已白发苍苍。两位老人希望在有生之年重返威尼斯故乡。不久,机会来了:波斯的伊儿汗国派来使者,请求忽必烈赐婚。忽必烈选定了一位蒙古公主,决定把她从海路送到伊儿汗国去。在尼哥拉的多次恳求下,忽必烈才同意让他们护送蒙古公主去伊儿汗国。 1292年春天,尼哥拉一行与600余人组成的护送队起航了。船队沿着中国海岸南下,绕过越南驶抵苏门答腊。那里,马可看到了被欧洲人奉为珍品的丁香、胡椒、肉豆蔻和肉桂等各种珍贵香料。船队行驶到马六甲海峡时遇上了一场大风暴,一半以上的船只被毁坏。马可等3人差点沉入海底,葬身鱼腹。不久,船队来到了锡兰岛。在岛上,马可看到了世人传说中的大红宝石。这块宝石大约有一个椰子那么长,同人的胳膊那么粗,像火焰一样发出闪闪的红光。 船队又朝着波斯湾的霍尔木兹驶去。一天,平静的海面上突然出现了几十条冒着黑烟的小船。不一会儿,这些小船把马可的船队包围了起来。“海盗!”船员们大声惊呼,纷纷拿起武器准备抵抗。这时,马可说: “不行,靠这点兵力无法抵抗凶狠的海盗,只会引来全军覆没。” 有人在扯风帆,想借风力加快船速,但海盗船比马可他们的船开得更快。马可沉思了一下,说: “这一带的海盗情况我熟悉,他们只抢财物不伤人,我们只要把最贵重的珍宝藏起来就行了。” 马可让人去找来了一个空酒坛,让船上的人把贵重珍宝都放在里面,然后在坛口蒙上一件衣服,用绳子紧紧扎住,在酒坛外系上一个绳套,然后把绳套的另一头拴在不被注意的船尾舵上,把酒坛沉到海水里。海盗船靠近了,只听得一阵乱叫,海盗纷纷攀援上来,他们你争我夺地抢劫了船上剩下的所有值钱财物。海盗头子还不满足,走到甲板上,盯着船员大声嚷嚷: “听着,你们这班狡猾的东西,你们把珠宝都藏到哪里去了?不说!哼,我知道它们藏在哪里,就藏在你们的肚子里!” 海盗头子狞笑着命令手下端来一碗黑乎乎、臭哄哄的药水,一个接一个灌进船员的嘴里。立刻,所有的船员都猛烈地呕吐起来,可是除了吐出食物和胃液,什么也没有。海盗头子这才罢休,带着手下人离开了。 经过两年多时间,马可的船队才到达波斯湾,完成了护送任务。又经过近一年的时间,马可终于回到了阔别24年的故乡威尼斯。 尼哥拉一行的归来,引起了街坊邻居的轰动,而且很快传遍了整个威尼斯,成为当时的一件特大新闻。 1298年9月,威尼斯与热那亚爆发了一场战争。马可为了保护威尼斯,自己出钱买了一艘战舰,号为“东方”舰,并亲自担任舰长。在与热那亚舰队的一次大海战中马可被俘,被关押在热那亚的监狱里。 消息传到了威尼斯,尼哥拉心急如焚。他携带着贵重的金银珠宝,日夜兼程赶往热那亚,想用重金把儿子赎出来,可是没能得到热那亚当局的同意。尼哥拉只得伤心地返回威尼斯,整天为儿子的命运担忧。不久,马可从狱中托人带出的一封信,送到了尼哥拉手中。原来,热那亚当局得知“东方”舰舰长就是大名鼎鼎的探险家马可·波罗,便对他肃然起敬,并特地关照监狱长要优待马可,绝对不准虐待拷打他。在狱中,经常有人要求马可讲述他在东方的探险奇闻。他的传奇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同牢难友、著名小说家鲁思梯谦。在鲁思梯谦的建议下,马可决定把这些故事系统地记录下来,编成一本东方探险游记。尼哥拉看信后非常高兴,他马上把弟弟马菲尔找来,对他说: “马可要写一本我们去东方探险旅行的书,你赶快把记载着沿途各地风情的本子找出来,送到热那亚去。” 第二天一大早,马菲尔便背着一大摞本子,赶往热那亚。就这样,在阴冷、潮湿、黑暗的牢房里,由马可口授,鲁思梯谦笔录,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名著——《马可·波罗游记》,即《东方见闻录》。 这部不朽的著作不仅大大开拓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而且也大大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更强烈的向往。后代许多探险家根据《马可·波罗游记》所提供的地理知识和马可绘制的“世界地图”,在马可探险精神的鼓舞下,开创了“地理大发现”的探险黄金时代,向着未知的新世界去完成他们伟大的探险事业。 我们现在对照他的游记,可以大体了解这位旅行家的足迹所至,可以说,有史以来任何一个欧洲人都无法和他相比。大约在1271~1280年,马可·波罗首次离开元朝的大都城(今之北京城),到达我国西南边疆的云南省。出访云南之后,他又遍历我国江南一带。除此之外,他不仅奉忽必烈的使命去过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和缅甸等。作为一个欧洲人,他还被破例委派为扬州的地方官,在那里生活了3年。 游记中指出,元大都的整体是正方形的,范围是38公里,每边约10公里,周围环绕着土建的城墙。全城的设计都用直线规划,大体上所有街道都是笔直的。分配给居民建房的土地,也是四方形的,并且彼此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整个城区按四方形布局,如同一块棋盘。设计的精巧和美观简直非语言所能描述。”马可·波罗如果不是亲眼目睹,对元大都是不可能了解得如此透彻的。 不仅如此,马可·波罗还非常正确地指出:“新都的中央,耸立着一座高楼,上面悬挂着一口大钟,每夜鸣钟报时。”这自然指的是鼓楼之北的钟楼。“第三次钟响之后,任何人都不得在街上行走,除非遇着紧急事物,如孕妇分娩或有人生病,非出外请医生不可者可以例外。但是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外出的人必须提灯。”从这些细节描写中不难看出,如果没有在大都城生活过,马可·波罗不可能有这样细致入微的观察。 再来看看马可·波罗在中国各地的旅行,他第一次前往云南时用了4个月,离开大都城,马可·波罗经过永定河上的芦沟桥来到涿州。他对横跨永定河上这座石桥赞美不已:“这也许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大石桥。桥长300步,宽8步;10个人骑马并肩而行,也不感觉到狭窄不便。24个桥拱,由25个桥墩支立水中,支撑着桥身;桥拱用弧形的石头堆砌而成,显示了造桥技术的高超绝伦。” 他从西安穿过秦岭进入汉中,最后来到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马可·波罗正确地指出了成都平原的富饶和水利的关系:“这座城市(指成都)有许多大小河川发源于远处的高山,河水从不同的方向围绕和穿过这座大城,供给城市必须的用水。有些河川宽达八百步,有些宽二百步,而且都很深。”他还介绍了长江流域的情况:“大川细流和地下各条支流汇合成一条大江(长江),这条江水东流入海,全线要航行一百天的路程。沿河两岸和邻近的地方,有着许多市镇和要塞,河中船舶舟楫如蚁,运载着大宗商品,来往于这个城市。” 他对我国西南边远地区的风土人情作了广泛深入的了解。在谈到大理时,他说:“这里有一个湖(即洱海),方圆近160公里,在湖中可以大量捕捞各种鱼类,有些鱼体积很大”他还提到云南西南部深山密林中的瘴气: “夏季期间,这里一片山岚瘴气,郁闷而又不卫生。所以,商人和其他外地人被迫离开这里,避免无谓的死亡。”他还到过与云南毗邻的缅甸北部,逼真生动地记述了缅甸国王陵墓前面两座棱锥形的金塔:“圆形的塔顶,悬挂着许多小小的金铃和银铃,经风一吹,叮当作响。两塔都高达10步,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巍峨壮丽的景致。” 从云南出使归来后,马可·波罗又多次前往我国东部和江南各地旅行,请看他对京杭大运河的描述:“这条交通线,是由许多河流、湖泊,以及一条又宽又深的运河组成的。这条运河,是根据大汗的旨意挖掘的,其目的,在于使用船只能够从一条大河转入另一条大河,以便从蛮子省(指我国南方)直达汗八里,不必取道海。”他对杭州的风景秀丽、商业繁华、交通便利、市容美观更是赞不绝口:“这座城市的庄严和秀丽,堪为世界其他城市之冠。这里名胜古迹非常之多,使人们想像自己仿佛生活在天堂,所以有 ‘天城’之名。”他还自称:“马可·波罗时常游历这座城市,对这里的每一事情,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并且一一记录下来。” 普尔热瓦尔斯基的发现 西方探险家们走向古老中国的探险热线主要有3条:一是东部政治、经济的发达地区。这里文明程度很高,大小城市相连。但从欧洲人的角度,毕竟走到了亚洲大陆的尽头。二是中国西部、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地区。这里崇山峻岭连绵起伏,有许多人迹罕见的地方。探险家们以登上这“世界屋脊”为荣。三是中国西北部的塔里木盆地一带。在中国大探险家张骞的时代,这里被称为西域,是陆路从中国走向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门户。 在西方人的亚洲探险热中,马可·波罗、鄂多立克、伊本·拔图塔、尼科洛·康蒂等4人被誉为“中世纪四大游历家”。 19世纪后半期,俄国军人尼古拉·米哈依洛维奇·普尔热瓦尔斯基对中国西北塔里木盆地的探险,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 从1870~1885年,普尔热瓦尔斯基携带助手和几个哥萨克兵士,先后4次在蒙古、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青海各地探险。当时,这些地方并不对外开放。在欧洲人心目中,它们仍然是那样神秘莫测。 1870年,普尔热瓦尔斯基开始了第一次探险。他从靠近蒙古边境的俄国城市恰克图出发,经过库伦 (今蒙古乌兰巴托)来到中国北京,目睹了紫禁城的雄伟壮丽。 离开北京后他往北抵达呼伦湖。他被呼伦湖的美丽倾倒,为呼伦湖绘制了一幅全景图。然后他再上路拐往南行,来到包头。不久,他又穿过鄂尔多斯高原,往西南进发,考察了青海湖。 美丽的青海湖堪称鸟的天堂。这里是大雁、天鹅、丹顶鹤等鸟类的栖息地。鸟鸣不绝于耳,鸟蛋随处可捡。这种情景,真让“业余生物学家”普尔热瓦尔斯基流连忘返。他恨不得自己也成为青海湖的一只鸟,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离开青海湖后,普尔热瓦尔斯基继续往南,深入柴达木盆地,登上了巴颜喀拉山脉,成为向黄河和长江上游挺进的欧洲第一人。他原想去拉萨,但是经费用完了,更重要的是时令已进入冬季,青藏高原早已大雪封山。普尔热瓦斯基只得中途而返,越过大戈壁,仍回到出发地恰克图。归来不久,他将这次探险经过整理编写成著名游记 《蒙古,党项人的国家,以及北西藏的荒漠之地》。 游记的出版即刻引起欧洲的轰动,很快被全文或者节译成欧洲许多国家的文字,并一版再版。普尔热瓦尔斯基也就在一夜之间成了欧洲的名人。 普尔热瓦尔斯基的第二次探险是在1876~1877年间。时间不长,行程也只有4000多公里,然而这是一次有重大地理发现的学术探险。 他从伊宁出发,沿伊犁河谷地前行,沿途满目苍翠,杨柳依依。他跨越了天山山脉,又从库尔勒涉过塔里木河,发现了喀喇布朗和喀喇库什两个湖泊。湖水很浅,有的地方都已底朝天。野生动物很多,有好些连普尔热瓦尔斯基这位颇有造诣的业余生物学家也叫不出名来。它们瞪着双眼,打量着这个陌生人。湖边长满了芦苇。普尔热瓦尔斯基躺在苇草上稍事休息,脑子却转个不停。探险家的敏感使他沉思:这是不是神秘的罗布泊? 于是,普尔热瓦尔斯基回俄国后宣称他找到了罗布泊。一石激起千层浪。消息传出,地理学界大哗。因为普尔热瓦尔斯基说的罗布泊的位置,与地图上标示的罗布泊相距400公里,当时地理学界权威、德国的利希特赫芬对他的说法进行了猛烈的指责。后来的考察使学术界的意见趋于一致:两人都没错,原因是罗布泊是一个频频变迁的湖泊,其位置受流入湖内水量的多寡的影响。 普尔热瓦尔斯基的第三、第四次探险,目标都是西藏。第三次,他深入西藏腹地,到达离拉萨只有270公里的地方,遭到当地驻军的阻止。神奇的 “日光城”在他的心目中,就像绚丽的彩虹,可望而不可即。第四次他来到了西藏东北部,然后回国。 在第三次探险时,普尔热瓦尔斯基在新疆罗布泊附近的一块绿洲边,意外地发现了一群正在吃草饮水的野马,一匹匹骠肥体壮,可爱极了。他浑身的热血立即沸腾起来,舔了舔干裂的嘴唇,打一声响亮的唿哨,策马猛追。野马受到惊吓狂奔起来。普尔热瓦尔斯基发现追不上,拿起枪打倒了两匹,费了好大劲把它们拖回营地,再制成标本运回俄国。 俄国的生物学家惊喜地发现,这种野马是 ‘世界上一切野马之母”。他们欢呼普尔热瓦尔斯基找到它们是“了不起的探险发现”。俄国沙皇亲自将这种野马命名为“普尔热瓦尔斯基马”。 |
||
Copyright © 2014-2015 gsh.yzqz.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