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答案 古典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童话寓言 百家讲坛
武侠小说 中外名人 故事传奇 诗歌散文 其它阅读 成才励志 民俗礼仪
您现在的位置: 应天故事汇 >> 其它阅读 >> 百科知识 >>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 正文 Ctrl+D 将本页加入收藏夹

太阳神的子孙

    【目 录】   

  的的喀喀湖坐落在南美洲玻利维亚共和国与秘鲁共和国的边境线上,隐没在安第斯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印加人就发祥于这个风景秀丽的湖边。

  印加人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有一天,太阳神的儿子外出玩耍,被山神豢养的一群豹子吃掉了,太阳神痛哭儿子,眼泪不住地流淌,流着,流着,就汇集成了的的喀喀湖。

  后来,太阳神在湖中创造了一男一女,使他们繁衍后代,就形成了印加民族。太阳神教男人们捕鱼、狩猎;教女人们造船、织布,印加民族就这样兴旺起来了。

  为了使印加民族更有发展前途,太阳神赐与印加人一根金手杖,叫他们去寻找更好的地方。印加人带着金手杖,离开了的的喀喀,一直朝前走,走着走着,有一天,金手杖突然不见了,他们就按照神的意志定居下来,这就是肥沃的库斯科。大约在公元1100年左右,他们以库斯科为首都,建立了显赫一时的印加帝国,在西班牙人1532年到来之前,他们统治着北起今天的哥伦比亚边境,向南延伸2500英里,直至智利海岸中部,东至玻利维亚中部和阿根廷北部的广阔领域,成了古代美洲三大文明之一。

  印加人崇拜太阳神,他们骄傲地宣称:他们是太阳神的子孙。

  在秘鲁湍急的乌鲁班巴河岸上,有一个叫马丘比丘的地方,意思是“古老的山顶”。

  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海勃姆·宾加曼想:山都是古老的,为什么独独这里叫做“古老的山顶”呢? 1911年,他攀悬崖,登绝壁,在海拔2458米高的悬崖之上,发现了这座荒废了4000年之久的不为人知的古城。

  这座印加帝国的古城用巨大的花岗石砌成,气势磅礴,迤逦壮观。全城只有一个供进出的城门,居高临下,形势险峻,街道整齐有致,迷宫似的神殿、王宫、住宅、院落,星罗棋布,彼此用层叠的石阶相连,房屋均用巨大的石块垒成,没有任何粘合物,但贴合得十分紧密,窗户呈三角形,城中有测定时间的巨大的日晷和饮水渠道。

  这座悬立在半空之中的石城是什么时候建成的?没有人知道。更令人惊诧的是,供应石块的采石场,却坐落在600米下的山谷里,显然,即使是动用了现代化的设备:滑轮、绞车、电缆、直升飞机,想把这沉重的石块,运上这高高在上的悬崖绝壁,也是非常困难的,何况,2000年前的印加人,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哩!

  蒂亚瓦纳科在的的喀喀湖东南21公里,坐落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上,也是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古城。这里气压很低,大约只有海平面的一半,空气中的含氧量也相应很少。恰巧是这样一个生存困难的地方,留下了丰富的印加文化:规模宏伟的金字塔,太阳神庙,以及栩栩如生的精美石雕,观测日月星辰运行的水池等等。

  在一块块100吨重的砂岩上,垒上一块块60吨重的石块,砌成了墙。石块的表面琢磨得十分平滑,拼合的角度十分精确,并且用铜锥连在一起。1.8米长,0.5米宽的石制水管,像玩具一样散落一地,其制造之精巧,使我们现代化的水泥涵管也相形见绌。

  1932年,人们在这里发现了一座奇特的“大神像”,它由整块的红色砂岩组成,有7米半长,20吨重,神像身上布满了几百个十分精致的符号。经研究,这些符号记录了大量深奥的天文知识,而这些知识是以“地球是圆的”这一认识为基础的。

  霍尔比格在1927年出版的《卫星学说》中提出,有一个卫星为地球所俘获,当卫星被拉向地球时,地球的旋转速度变慢,最后卫星分裂,产生月球。神像上的符号表明,地球的一年为288天,卫星每年绕地球425圈,这正是月球产生之前的天文现象。不过,那是27000年前的事儿了,然而是谁,把27000年前的事,精确地记在大神像上呢?

  在蒂亚瓦纳科的古建筑群中,最驰名于世的是太阳门。它用一整块的巨石雕制而成,重约百吨,高约3米,宽约4米,中间凿一门洞,两边的壁面磨光,门楣上有精美的浮雕,浮雕中间是一个飞神的像,两旁分三列雕刻着48幅方形图案,最下一排刻有“金星历”。当时的人们用什么方法雕凿这些石料,又用什么方法把它运送到广场上竖立起来,至今还是一个谜。

  据说,每年9月21日,也就是秋分这一天,黎明的第一缕曙光总是从门中央射入,然后再缓缓移动,这样精确的计算,又是怎样完成的呢?

  在印加首都库斯科以北3公里,耸立着著名的萨克塞瓦曼城堡。

  城堡从上到下有三层围墙,每层墙高18米,长40米,墙壁均用巨大的石块砌成,其中一块长9米,宽5米的巨石,最引人注目。城上有楼堡21个,像威武的卫士,守护着库斯科的北面门户。

  在城堡以南几百米外的山坡上的一个火山口中,一块硕大无比的巨石使人们震惊。这是一块经过能工巧匠精雕细凿的巨石,大约有四层楼房那么高,雕刻着台阶和斜坡,雕刻着螺旋形的洞眼作饰纹;更使人惊诧莫名的是这块巨石竟然倒放着,台阶从上向下反向延伸。谁能够想象,人类竟然能用自己的双手,靠自己的努力,挖出、雕凿、搬运这块巨石,最后又把它倒放在火山口上?

  这种超常的力量,超越时代的智慧和超出常理的人工建筑遍布全世界,萨克塞瓦曼的巨石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西班牙人在中美洲立足之后,便不断听到有关“黄金之都”和“翡翠湖”的传说。

  据说,在南美洲亚马逊密林深处,有个极其富裕的“黄金之都”,那里的宫廷和神殿,都是用黄金、白银装饰的;那里的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用金线银缕编织的。那里盛产黄金,印加帝国的黄金,都来自那里。

  每逢节日,他们的首领便全身涂满金粉,当太阳照射时,全身就闪闪发光,犹如天神。随后,他在他的臣民们的簇拥下,走到附近的湖里,在湖中把全身的金粉洗掉,百姓们在岸上欢呼雀跃,纷纷往湖中投掷翡翠、黄金,作为向神的贡品。天长地久,这湖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翡翠湖、黄金湖了。

  西班牙人将印加贵族抓起来,严刑拷问“黄金之都”的

  所在,最后得知在安第斯山脉对面的大森林里,叫做玛诺阿国。

  从此以后,神秘而离奇的探险活动便开始了。首先是西班牙人在领略了无数毒蛇猛兽之后,扫兴而归;紧接着,葡萄牙、英国、荷兰、德国的探险队也相继出发,他们不是被悬崖和瀑布挡住了去路,就是被野兽困扰,疾病缠身,严重的给养困难,也使他们死伤惨重。

  数百年后,许多探险队依然争先恐后地深人到原始森林,他们有更为先进的设备,可是一样没有成功,不是死在路途上,就是去向不明,连生还的人都很少。

  1936年,一个叫贡扎罗·凯萨达的西班牙人组织了一支由760名探险家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向神秘的“黄金之都”进发。一年之后,据说,由于疾病的传染和食物的匮乏,550名成员丢失了性命,不过,他们终于宣称,他们在康迪那玛尔平原上找到了“黄金之都”和“翡翠湖”,得到了价值300万美元的黄金、翡翠、宝石!

  不过,没有谁会相信他们的宣称。人们认为,他们的宣称只不过是掩人耳目的自我解嘲而已。因此,直到今日,仍然有许多人继续探宝,做着灿烂的黄金美梦哩!

  可是,“黄金之都”与“翡翠湖”,如同神秘的印加文化一样,始终是一团迷雾。

  印加帝国的灭亡,是野蛮对善良的征服。

  这种征服,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屡见不鲜。

  伟大的太阳之神,并没有以他万能的威力和智慧,保护他悲惨的子孙。

  1532年11月,西班牙冒险家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奉命

  寻找黄金之国,他带了62个骑兵,102个步兵来到了印加帝国都城之外。

  善良的印加人打开城门欢迎他们,至高无上的印加帝国国王阿塔瓦尔帕,坐在几个贵族抬着的黄金轿子上,出城会晤皮萨罗。皮萨罗下令开炮,并且粗暴地抓住阿塔瓦尔帕的头发,把他从轿子里拖出来,随后就迅速地占领了整个城市。

  贪婪的皮萨罗提出了为国王赎身的条件,他说,如果想赎出国王,就必须用黄金填满囚禁国王的屋子。

  印加人为救国王,派大队人马去筹集黄金。可是到了第二年夏天,筹集起来的黄金,离皮萨罗的要求还很远很远。皮萨罗没有耐心,他下令处死了国王,带着大量黄金,离开了印加都城。

  可他不知道,为了解救国王,一支60000人的队伍带着大量的黄金,正昼夜兼程向都城赶来。当这些印加人得到国王被害的消息后,异常悲愤,他们将黄金埋藏好,开始了对西班牙人永无休止的复仇行动。

  印加古国的历史到此就结束了,印加古国最后的黄金财富,也成了一个永恒的谜。

  箭头指向何方

  在乌兹别克的乌斯秋特大草原,有一些规模宏大的巨型图案——神秘的箭头。站在宽广的草原上极目远望,天苍苍,野茫茫,一段一段的土石筑成的矮墙在草丛中露出,似乎是一个被弃置的建筑工地的残垣断壁。然而,如果临空俯瞰,它活像一个用特号铅笔在军用地图上标识兵团出击方向的箭头,箭头长约1500公尺,宽约400公尺,造型大体相同,令人惊讶的是,所有的箭头都指向北方,一个接一个,连绵达数百公里,宏伟、奇特、蔚为壮观!

  矮墙高约80公分,每个图案像是个小孩的开裆裤,裤腿向外倾斜、张开,形成两个箭头,裤腿终端,也就是箭头之头呈三角形,角部似乎有一直径十几米的圆坑,开裆处设有矮墙屏风,好像是箭头图案的入口。

  原苏联有关科学家提出假说:它是一座古代围猎场,专门猎取草原上的野驴、羚羊等游走动物。每当草肥兽壮之际,成千上万的原始人,拿着叉棍、石块,吆喝着号子:“嘘——”“嘘——”,把一群一群的剽悍的野兽赶到已布置好了的“裤袋”,这种设想,当然是非常惬意的。因为:

  ①和数百平方里的大草原相比,400米宽的连续箭头不过是一条细线,把10里之外,或者百里之外的野兽逼进这固定的“牢笼”,谈何容易!需得有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人力,这样多的人力从何而来?

  ②野生动物的灵性最强,一次围猎之后,那些幸免于难的漏网者,必将携“儿”带“女”,奔走相告,狼奔豕突,远走高飞,方圆几十里恐难再有同类生物,花费如此浩大的力量,修建如此宏伟的工程,来捕捉那些越逃越远的动物,正所谓“守株待兔”,划算吗?

  ③那浩繁的工程也是惊人的,粗略计算一个箭头占地约600000平方米,墙体占地约3200平方米,不管是版筑,还是石砌,这至少需要2000个劳动日,无数个箭头,无数个2000,原始时代人烟稀少的草原,有承担如此工程的能力吗?

  当然,有人怀疑它和所有巨大的地表图案一样,是宇宙航船的航标,但是,是谁修建了它?它,又能把航船指向哪里?

  从高空摄制的古地图

  1929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宫,发现了一张用羊皮纸绘制的古代航海地图,地图上有土耳其海军上将皮里·雷斯的签名,时间是1553年。

  皮里·雷斯是一位著名的船长,同时又是一个旅游制图家和收藏家。据他在自己的著名的地图集和这幅地图的说明中说,该图是根据前人的20幅地图绘制的,这20幅地图中有8幅是绘制于距今2400年前的亚历山大大帝时代。

  这张地图被送到美国鉴定,美国海军水文局绘图专家沃尔特斯和马利,给地图画上坐标,同现代化的地球仪进行对比研究后宣布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发现,这张地图绝对精确,不只是北美和南美沿岸,甚至南极洲也被准确地勾画出来,这张地图不只画下了各大陆的轮廓,而且连内陆地形、山脉、高峰、河流、岛屿和高原,都标画得清清楚楚。

  这幅地图还准确地标识了南北美洲的相对经度,而南北美洲的相对经度是直至18世纪才确定的。

  这幅地图还准确描绘了南极大陆,而南极大陆直至1818年才被发现,绘制成图则是100年以后的事了,地图中的山脉几百年来一直被厚厚的冰层覆盖,肉眼无法看到,直到1952年,我们依靠地震回声探测仪才发现它的存在,难道这幅地图是南极洲被冰封雪盖之前的产物?

  不久前,一艘宇宙飞船飞经开罗,摄下了一张高空照片,以开罗为圆心的周围8000公里内的地貌非常准确,但是,因为地球是个球形,所以8000公里以外的大陆好像在下沉,而且被奇怪地拉长了,令人惊异不安的是,皮里·雷斯的地图正是如此,美国的月球探测器拍摄的照片也是如此!

  难道皮里·雷斯的地图是根据一张高空拍摄的图片绘制的?是谁给他提供了这张原始照片呢?而且,南极洲上的山脉,冰封雪盖,至少已有 15000年,谁能了解15000年前的南极地貌呢?

  即使这张地图是18世纪刚刚发现南极时伪造的,以上事实也无法解释。

  除了这张地图之外,其他的一些古代地图也同样叫我们惊诧莫名。奥尤斯·菲瑙斯的一张1532年以前绘制的地图,在南极洲上绘有河流和河流注入的海湾,根据这张地图的标记,我们居然发现了一条在厚达两英里的冰川之下,向大海缓缓移动的冰河。

  土耳其的另一张标明时间为1559年的地图上,有一条桥梁一样的狭长地带把亚洲的西伯利亚和美洲的阿拉斯加连在一起,而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这一地带曾经存在,但至少消失了10000年,有谁能画出万年前的地貌呢?

  绘制这样的地图,需要准确地知道地球的大小、形状,还要在数学测量中应用球面三角学和超现代的制图投影术。在大洪水后不久,在冰川汇集两极之前,有谁能绘制这些奇妙的地图呢?

  远古高空体验

  多少万年以来,人类期待上天,而实现上天不过是近百年的事,当他们邀游星宇,俯瞰大地的时候,一幅幅奇迹般的图案就横呈在眼前,一道道扑朔迷离的谜题也呈现在眼前。

  埃及阿斯旺有个象岛,岛上有有名的尼罗河水标,它的确像一头大象,在最早的古籍中已经这样叫它了。但是,它是如此之大,只有在高空驻足的人,才可以观察到它完整的形象。附近没有一座高山,没有一个制高点可以让人们俯视全岛。是谁,居高临下地鸟瞰了这座岛屿,并给了它这样一个形象的命名呢?

  在大马士革以北,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地,有一座巴尔宾克平台,这座平台用石块砌成,石块一般有几百吨重,大的石块竟有20米见方,近2000吨重。这座平台是谁造的?怎样造的?造了干什么?考古学家至今未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原苏联的阿格雷斯特教授认为:这是一个大飞机场的遗址,虽然,那是一个只有飞鸟的时代。

  在智利,也发现了一座神秘的平台,这座平台大约有3000米长,780米宽,是用230块长方形巨石拼砌而成的。石块大约长9米,宽5米,构造严整。平台上,一个1公里长,65米宽的小型机场清晰可见,人们还发现了一些用来建造这个平台的工具,虽然这个地方的史前人类还处于石器时代。

  在秘鲁人迹罕至的泰拉帕卡尔沙漠的山坡上,还发现了

  一幅很大的方形人体图案,它足有70米高,长方形的身躯很像棋盘,腿直直的,纤细的脖子连接着一个长方形的头颅,头上有12根天线般的东西竖立着,似乎是无线电收发器,这不就是现代化的机器人吗?奇怪的是,这个酷似机器人的巨型图案,出现在连畜力都不会使用的蛮荒时代。

  两年前,一位广东顺德的老人,游览四川乐山,无意中拍摄了一张远距离的照片,洗出一看,居然是一尊巨形卧佛。

  卧佛由乌龙、凌云、龟城三山连接而成,乌龙为佛头,凌云为佛身,龟城为佛足,大致呈南北向仰卧,沿岷江沿岸绵延4000余米,原来的乐山大佛只不过是盘坐于佛心的佛中之佛罢了。

  佛头特别逼真,隆起的眉棱,翘起的鼻尖,慈和的下巴,还有那一撇漂亮的眉睫毛,即使是非常缺乏形象思维的人,也要叹服其维妙维肖。佛的主要细部由树冠组成,难道千万年前的古人能预知今日世界的植被吗?不过,即使是偶然的巧合,也足以勾起人们悠远的遐想。

  最近报载,在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天柱山上,发现了一尊比四川乐山大佛更大的巨佛。这尊巨佛仰卧在天柱山东面的玉铳山上,虎头岩为佛首,青发散垂,五官端正,鼻眼分明;斗牛岭为佛身;锣鼓岭为佛腿,曲直自然,佛体各部位比例适中。每当晨光初露,云海奔涌之时,巨佛好像躺在空中瑶池沐浴一般神态悠然自得,这难道又是一个偶然的巧合?

  本世纪初发现的苏美尔人的 《吉尔加美什》史诗,描述了一次壮丽的高空飞行的体验。

  安吉杜被一头巨鹰的铜爪抓着,在空中飞行了4个小时,

  原文说:

  他对我说:“你往下看看大地,大地像什么?你再看看大海,大海又像什么?”大地像高山,大海像湖泊。他在空中飞行了4个小时,再对我说:

  “你向下看看大地,大地像什么?你再看看大海,大海又像什么?”大地这时像个花园,大海像花匠的水槽。他又飞行了4个小时,说:“你向下看看大地,大地像什么?你再看看大海,大海又像什么?”大地像稀粥,大海像个水盆。

  这是一段逐渐远离大地的宇宙航行的体验,层次清晰,比喻俏丽。从太空发回的地球照片看,地球确实像稀粥和水盆交错拼成的七巧板。

  万千的事实,使我们不得不问:我们的祖先,花费那么多的劳动力,建造如此浩大的工程,难道只是为了让几千年后的子孙在飞机发明之后,有一片赏心悦目的景点?有一段茶余饭后的谈资?

  我们要追根究底!

  除了鸟,还有谁在远古的高空,俯瞰大地?

  纳斯卡文明

  说起西方世界古代文明七大奇迹,许多人都会兴趣盎然: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以弗所的阿耳弥忒斯神殿、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像、哈利卡纳苏的摩索拉斯陵墓、地中海罗德岛上的太阳神巨像、亚历山大城的灯塔,每个人都恍若有一种重游昔日辉煌的感觉。同时,心间也油然而生疑问:在那么久远的年代,人类是如何凭借着自身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令今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迹的?

  众所周知,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这四大文明古国都诞生在物阜民丰的地区,可是谁又能想象出在地球的另一个神奇的地方,也同样存在着可与七大奇迹相媲美的奇观呢?

  在秘鲁共和国西南沿海伊卡省的东南隅,有一座名叫纳斯卡的小镇。这座小镇稀稀疏疏地散居着近百户人家,他们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过着一种

  “无论魏晋,乃不知有汉”的恬淡生活。

  这座小镇的东面,是绵延巍峨的安第斯山脉。在它们之间,横亘着一片广袤的荒原,面积约有250平方公里,当地人称做纳斯卡荒原。自古以来,在这片不毛之地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赭色沙石,因此,这里寸草不生,鸟兽难栖,人迹罕至,被称为“鬼地”。

  本世纪中叶的一个夏季,一支秘鲁国家考古队辗转来到纳斯卡荒原。他们在茫无涯际的荒原上考察了好几天,一路

  所见除了沙石还是沙石,毫无半点收获。他们一个个疲惫不堪,眼看着食品一天天减少,又寻觅不到水源,加上正逢七月流火的日子,他们全都口干舌燥,心灰意冷,失去了继续考察下去的信心。

  一天,晚霞灿烂,落日的余晖给纳斯卡荒原罩上了一层神秘庄重的色彩。当考古队员们坐下来休息时,大家三三两两地仰卧在光滑的岩石上。其中有一名队员出于职业习惯,无意地随手扒开眼前零零碎碎的乱石。突然,他眼前一亮:石头底下隐藏着一条显然经过人工挖成的“沟槽”。他的惊呼声把其他人从昏昏欲睡中唤醒了过来,大家再细细察看:“沟槽”里竟填塞着无数像生锈的铁块一样的石子。

  这一偶然发现,使考古队顿时意识到这将是一次不虚此行的行动,从而激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他们把干渴和疲劳置于脑后,立即紧张地投入到艰难而有序的发掘工作中去。经过大规模的深入发掘,考古队发现这些

  “沟槽”的深度一般为0.9米,而宽度却不一样,有的宽度只有15厘米,有的却达20米,尤其令考古队员不可思议的是:“沟槽”的形状和走向十分奇特,有的舒展飘逸,有的短促顿挫,有的回环宛转,更有的似乎直通天际,真是鬼斧神工,难以捉摸。

  这些“沟槽”是什么时候由谁挖成的?起初,考古学家把这些“沟槽”称为“一个不知为何建造的巨大而玄妙的工程”。后来,考古学家决定乘飞机对纳斯卡荒原进行空中摄影和观察。当他们从高空向下俯瞰时,映人眼帘的景象顿时使他们瞠目结舌:荒原上的“沟槽”不是原先猜测中的灌溉渠道,也不是地表的裂沟,而是一幅幅绵亘无垠的图画!这些画的每一根线条,都是把荒原表面的阳砾石挖开后形成的。其

  中一些“沟槽”所组成的线条,平直而有规则,构成大大小小的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和螺旋形之类的几何图案,好像是经过数学家精心的计算才开挖的,极具匠心。例如:有的三角形图案大至几公里,而图案设计的角度却很精确,误差仅仅在一分米之内;有的图案呈星状,线条向四面八方放射,透出天女散花的韵味;有些纵横交错的线条好似今天的机场跑道和标志线的图案,跑道的宽窄和长短不一,有的长达 2500米,有的500米左右,都很笔直,并且转角交叉处,都棱角分明,严密紧扣。这些跑道在越过峡谷或横贯小丘时,方向也丝毫不变。有些跑道旁每隔约500米就有一处残存的类似哨所或瞭望台的废墟。更令人惊奇的是:荒原图案有许多是动物、植物以及人的形象。例如有一个人形,只有一头和两手,一手长了5个手指,另一手却只长了4个手指,画长约50米,是一个典型的印第安人的轮廓。动、植物图案的大小不一,大多在15~300米之间,最大的占地5公里。从拍摄的照片上看,这些形象惟妙惟肖,非常逼真,可称得上是一位画家的杰作。有些恰似蜥蜴、蜂鸟、鸭子、鲸;有些又宛若长爪狗、蜘蛛、鹦鹉、苍鹰;还有些极像海草、仙人掌、花朵。其中有一只猴子的形象足足比一个足球场还大,它的一个巴掌就有12米宽,看起来活灵活现,风趣盎然。另有一只大鹏的翼长约50米,鸟身长达300米,远远望去,恰似扶摇直上于飓风中,轻盈飞舞,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涡,飞流而上,缓缓升腾。还有一幅章鱼的图案,腹下插着一把锋利的长刀,甚至可以想象出章鱼悲痛欲绝的情状……

  荒原图案的大部分图形是单线勾勒的,线条从不交叉,人们可以把任何一处作为起点,沿着线走去,决不会碰上重叠

  的路途。这些栩栩如生的图像,极为精确地每隔一定距离就重复出现,巨大的动物图案都是一再出现的全等图形,同类图案都完全一模一样,丝毫不差,俨然是用同一模具制造出来的同一图案。由于图案的面积太大、线条又简洁,因此人们在地面上很难一时看出图上是些什么东西,只有从空中向下俯瞰或者航空摄影,才能清晰地分辨出它们是镶刻在荒原上的一幅幅巨画,的确使人心驰神往,美不胜言。

  纳斯卡荒原的地画是在黑褐色的地表石头上,向下刻凿10厘米,然后露出黄白色的沙土形成浅浅的沟槽,以组成图形,颇似单线勾勒的白描画。地画之所以历经沧桑而没有被风沙销蚀掉,是由于在地画图形上,置放了起阻碍剧烈温差与风蚀作用的小石块。关于地图制作的时间,根据对一幅画面上直线的一端尚残留的木桩应用碳14进行测定,为公元前后到公元600年,因此,推测地画可能是在那个时期制作的。

  后来,一位研究者在早晨登上附近的山岗进行观察,又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景观:当晨曦微露时,在朝晖的映衬下,荒原更为壮观绮丽,分外妖娆。原来只有从天空向下俯瞰才能观赏到的荒原美景,此刻却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图案中的飞禽走兽仿佛一下子活跃起来,或凌空翱翔,或疾速驰骋,或游戈海底。但是当太阳逐渐升高,图案又杳然消失,归于寂静。

  为什么这些地画平时在平地上看不清,只在早晨的一定时刻才显现呢?研究人员经过实地考察证实,每段图案的“沟槽”的深浅和宽度都是根据旭日斜射率精确计算出来的。由此可见,荒原图案的制作者,不仅是卓越的艺术家,而且也是深谙光学的自然科学家。他们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精

  确地计算了朝阳斜射的光线人射角度,在此基础上确定图案的每根线条的深度、宽度相互间的距离。这样,待这些先决条件一应俱备时,只要朝阳升到一定高度,那光怪陆离的图案便沐浴在其中,构成一幅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的奇观来。

  纳斯卡荒原图案之谜,轰动了全世界,很多人喻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有些人甚至认为,与世界七大奇迹相比,纳斯卡荒原神秘图案之谜更要扑朔迷离,那么它到底奇在哪里呢?这些图案是什么时候如何创制出来的?这些图案有什么涵义?是用来做什么的?

  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但都困惑不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仍是一个尚未完全揭开的人类文化之谜。

  国外有些人曾提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看法,他们大胆地把神秘图案与所谓

  “外星人”——天外来客联系起来,认为纳斯卡荒原在那极遥远的古代曾经是“外星人”设在地球上的一个“宇宙航空港”。他们指出,那些平行四边形是指引“外星人”飞船着陆的标志或“跑道”。他们还认为荒原图案中的一些不知其名的巨型动物,不但是现今地球上没有的,而且也是远古地球上所未曾有过的。这些是外星球上特有的东西,图案是“外星人”在纳斯卡留驻时创制的作品,用它们来作为向其他“天外来客”传递信息的一种标志。持这种看法的人,提出反问作为自己的理由:这些神秘图案的边沿,有许多是用明亮的石块砌成的,高0.3~l米,这些石头在当地及其附近是根本无法找到的。而纳斯卡荒原上那些我们不认识,其构成图案叫不出名称来的动、植物形象,正是外星球上的生物。如果不是“外星人”,又有谁能创造出这些怪物呢?

  有研究资料表明,从1948年以来,飞碟频繁地光临南美洲。在10000多起飞碟事件中,秘鲁就占70%以上。有研究人员说,秘鲁境内有4个飞碟起落基地,其中纳斯卡荒原是其当之无愧的大本营。经过测试,纳斯卡荒原表面无论用风钻钻,或用炸药炸,都丝毫不能损害它。它的平面倾斜角与火箭发射台的倾斜角相同。纳斯卡荒原所处的地理位置正好是世界上磁场强度最弱的地方之一。这种情况适于宇宙来的飞行物较省力地降落和起飞。显而易见,要确定这么一处合适的降落点,不对重力和磁偏角进行精密计算就根本办不到。

  既然古代埃及人能建造起巍峨壮美的金字塔,那么为什么古代秘鲁人就创制不出这些神奇的图案来呢?很多学者对所谓的外星人——天外来客的说法,持怀疑甚至完全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上述说法是毫无科学根据的主观臆测。

  一些学者经过多年辛勤研究和探索,认为纳斯卡荒原图案很可能是古代纳斯卡人创制的。古纳斯卡人是古代南美印第安人中的一个部落,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6世纪期间,生活在秘鲁南部沿海地区,曾经创造出高度的文明。古纳斯卡文化以陶器的花纹多彩、图案的新颖别致而遐迩闻名。据考证,古纳斯卡人是用螺旋粘贴技术制成釉陶器的,常见的器形是敞口碗和提梁壶,以色彩艳丽和造型古朴拙雅为特征,在砖红或橙黄的底色上绘以红、黄、褐、紫、白、灰、黑7色,并多以红为底色,以黑线条勾勒轮廓。彩陶的花纹一般是带装饰图案风格的鸟兽、花草或宗教性的神怪。考古学家在纳斯卡地区陆续发现了古印第安人烧制的大量陶瓷器皿的碎片,这些碎片上的图案有些与荒原上巨画的图像十分近似。在距离荒原图案不远的地方,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古代印第安人

  的坟墓和建筑的遗迹。从纳斯卡墓葬中出土的毛、绵织物,除刺绣外,还有花毯、花缎的遗迹和花绸等,色彩绚丽,有差别的色调多达190种。南部沿海皮斯卡附近出土的木乃伊套服,被称作“世界纺织品的奇迹”,这些纺织物不仅做工精良,而且尺幅之内,图案变化千差万别,集中表现了古代印第安人特殊的数学天赋。

  据目前所知,在人类文明史上,一种文明出现在自然条件很差的地区的例证还不多见。埃及、中国、印度、美索不达米亚这些著名古代文明,大都是在比较开放的地区或大河河谷地区,另外还有一些地区,如柬埔寨、爪哇,也是在热带雨林地区,那里人类定居时间较长,但文化发展持续的时间却不太长。而纳斯卡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历经千余年,而且整个成熟和高峰时期都在热带的茂密林区,这一特点令人注目。

  伟大聪明的古纳斯卡人对于宇宙系统的变换兴趣盎然,他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来琢磨日月的升落、星辰的出没,以至于对太阳怀有敬若神明的崇拜。尽管他们当时身处相当原始的境地中,无法摆脱对宇宙神秘性的认识,但是并不消极地去理解,沉缅于迷信之中,而是采取一种积极的科学观点去分析对待各种各样奇特的现象,千方百计地寻找它的客观规律。正是这种积极进取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才使古纳斯卡人在天文和历法上为人类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古纳斯卡人正视天体观察中可预见的周期变化,对于季节不断进行的有规律的运动以及它们对农作物种植不同时期的影响,通过深入实地的静观默察,清楚地对待昼夜、生死

  这些必然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交替。在把眼光集中在对神的意志的同时,他们也毫不放弃作为人的勇于探索的精神,大力开拓自身的智慧潜力来解释和掌握这些神秘现象,并成功地建立起非常复杂的思辨,用令人吃惊的准确性测定天体的明显运动,捕捉到太阳、月亮、金星的运转规律。

  大约在公元几百年,也就是在古纳斯卡文化鼎盛时期,古纳斯卡人已经同时具有两种历法,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一种是典仪历法,在这种历法中,古纳斯卡人把一年按260天计算,这260天又分成13组,每组20天,这用来进行朝觐、祭祀、册封等各项国事活动。另一种是民用历法,每年分为365天,包括18组,每组20天,另外5天一般被看作是不吉利的日于。它们当中每一天都按一定次序,通过循环的方式置换。这两种历法,每经过52年,便重新回归到同一起点上,然后再周而复始地循环下去。另外,他们还测出金星的整个变化过程需要584天,印第安人通过天文观测很早就发现,每经过两次52年的周期,正好与金星的65会合周吻合。根据这种初步观测,并使用这几种星体的运动交会法,即可分析月相、月食。聪明绝伦的古纳斯卡人按照这一独特的方法,准确进行了天文历法的运算和制定。在南美只有古纳斯卡人能够进行这种精妙的工作,每481年的误差只有0.08天,每6000年才有一天的误差,而他们推算出的天文数字高得令人难以置信。

  为什么只有古纳斯卡人才能取得这些杰出的成就呢?

  根据考古学家研究,他们发现古纳斯卡人居住的地方都有一种叫响尾蛇的动物,而在南美洲的其他没有响尾蛇的地方,文化上都无惊人的成就。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是奇谈怪

  论,其实不然,这里还要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响尾蛇作为古纳斯卡人心中的宗教形象是极其神圣的,他们对响尾蛇身上的花纹进行了深入而多层次的研究。古纳斯卡人发现,响尾蛇身上的花纹都是有规律的方形,我们不妨把它称为“蛇方”。古纳斯卡人的文化就是从对这一“蛇方”的研究而发展起来的,成为世界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现象。

  既然响尾蛇是古纳斯卡人心目中的神,那么响尾蛇对他们就具有神的启发。古纳斯卡人根据响尾蛇身上的“蛇方”,悟出了自然界的方形原理,并根据这来确定四个方向。如果说希腊数学大师毕达哥拉斯是通过论证说明了这一原理,那么古纳斯卡人则是通过对响尾蛇的观察悟出了这一原理。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的才智是多方面的,与动植物休戚与共的古纳斯卡人从观察到的自然现象生发研究,发展成理性认识,这是极其正常的。

  在目前仍然盛行用人去衡量一切事物、观念的情况下,研究者们提出古纳斯卡人用蛇去衡量、分析一切,并一度创造出一个高度的文明,确实反映了科研人员的客观求证,值得人们思考。

  有人大胆地将纳斯卡文明与纳斯卡荒原图案有机地联系起来。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女科学家玛丽亚·莱曼对荒原图案进行了详细的勘探,在秘鲁国家地理学会的支持下,她用了整整35年的时间绘制了一幅标注了几百条“跑道”和图形的地图,当地图制成时,她已经是72岁的高龄了。她认为,古纳斯卡人在制作图案之前,首先在一块小平面上设计一个小图形作为草图,边长大约为1米左右,然后再把它们逐一放大到几十米、几百米甚至几公里,最后把地表揭开后露出

  底层淡黄色的砂砾而形成图案。玛丽亚·莱曼认为,古纳斯卡人当时所用的长度单位大约相当于322毫米,即比1英尺(约0.31米)稍长一点。至于某些近似圆形的部分(例如动物的头部),她根据研究的数据大胆推断,古纳斯卡人很可能是将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一根木桩上,然后利用另一端当作圆规的一脚来画出,扒开地表,露出下面沙质的土层,再把石块按设计好的图形砌好。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巨画的一些曲线的几何中心,真正发现了木桩或木桩打下洞眼的痕迹。为了证明玛丽亚·莱曼女士论断是准确可靠的,美国肯塔基大学的乔·尼克尔教授率领一群热心研究荒原图案的工作者,于1982年8月6日在美国肯塔基的一块未开垦的荒地上进行了一次绘测神鹰图形的实验。他们采用按“印第安尺”分段的绳子,每段绳子涂上标记,每3.1米打上一个结,每条绳子长30.5米,再用一些木桩及两块木板做“T”字尺,用石灰画出一只巨大的神鹰图形,然后从300米的空中拍摄照片,其结果与秘鲁纳斯卡荒原图案中的神鹰简直如出一辙,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乔·尼克尔教授力图通过自己的实验来证明:在当时的科技水平和简陋的器材条件下,古纳斯卡人采用十分简单的方法,完全有可能创制出这些巨大图案。但一些学者对玛丽亚·莱曼女士的论断和乔·尼克尔教授的假定表示异议,他们认为,采用玛丽亚·莱曼女士的和乔·尼克尔教授的那种简单方法不可能创制出荒原图案中那些硕大无比、雄伟磅礴的巨画,并且无法解答巨画中的一些神秘之谜,例如难以圆满解释那些“沟槽”的延伸路线为什么那样奇怪莫测,而且到后来就突然终止了……

  对此,历史学家的看法更加不一致。多年来,他们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有些学者如何尔·克索克博士等,认为荒原图案是古纳斯卡人一个巨大的天文图,或者是有某种特殊用途的年历。其中有些“道路”(或者说是线条),是指向至日(冬至或夏至)、太阳和月亮升起或落下的位置。古纳斯卡人根据太阳升起和落下时照射在哪条沟道线上的角度来确定一年之中的四季和一天之中的时辰,有些图案可能是表示季节和时辰的特殊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荒原图案可能是有实用价值的古地图,图中隐藏着打开秘密宝库的钥匙,一些巨画表明宝藏的所在,但一般人无法知道它的真正奥秘;有些学者认为,荒原图案可能是古纳斯卡人举行盛大规模体育比赛的场所,他们把某种动物或植物视为自己氏族的亲族,所以他们对祖先的崇拜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

  “图腾崇拜”。“图腾”是印第安语,意思是“他的亲族”。图腾被分为各个氏族的图腾,由于当时生活在纳斯卡地区的氏族很多。所以,在荒原上制作的图案也就很多。

  英国历史学家汉斯·鲍奇在其专著《秘鲁的黄金和上帝》一书中认为,古纳斯卡人相信灵魂不死的观念,荒原图案是他们为了表达对死后天国的想象和憧憬而创作的。历史学家艾伦·萨耶对荒原图案的命意作了猜测:“我们搞不清它们的定义,也不敢说它们一定有什么命意……也许是某种带有宗教意识的类似迷宫的东西。如果说它们有什么意义的话,可能是纳斯卡人沿着这条线走时,认为自己是在汲取这种图案所代表的某种本质吧!”

  为了不让游人把这些图案踩坏,秘鲁政府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专门设立了瞭望台,供人们远看。这些图案只有在

  太阳初升时,趁着光线照射的一定角度和石块的反射作用,才能看清楚。最好的方法是从空中向下看,现在秘鲁在那里设有特别航空旅行观赏班机,由于图案非常之大,只有在一定的高度,眼前才会出现气象万千、光怪陆离的景观。

  印第安人之谜

  1492年,哥伦布经过漫长而枯燥的海上航行,突然发现在他的视野里出现了一线漫长的海岸,他登上了岸,迎接他的是当地的土著。

  当时的哥伦布,并没有意识到他脚下踩着的是一块新奇的土地,他以为那是书籍上早已记载的东方古国印度。因此,他漫不经心地称他们为“印第安人”。

  迄今,拉丁美洲尚有2000万印第安人的后裔。

  印第安人是在遥远而孤寂的美洲土生土长的吗?不!印第安人是从遥远而冷漠的星宇破空而降的吗?也不!现在的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大多认为,美洲最早的居民是从其他地方迁移而来的。这些迁移而至的部落,才是美洲最早的发现者,他们比哥伦布至少要早几千年。

  至于是什么种族或部落,通过什么路线迁入了美洲,史学界却是众说纷坛,尚无定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欧洲移民说”。此说认为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从欧洲大陆向北经冰岛和格陵兰岛进人美洲的,也有人认为,欧洲人是通过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

  二是“南太平洋岛屿说”。此说认为亚洲人经过南太平洋的岛屿,逐步移入美洲。当然,也有人认为,是本来就生活在太平洋群岛上的波利尼西亚人通过南太平洋岛屿进入美洲的。三是“非洲移民说”。此说认为非洲黑人,特别是努比亚人、马里人,都有可能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

  四是“白令海峡说”。此说认为是蒙古人种的亚洲人、在4万年和1.8万年前,通过白令海峡结冰的“走廊”,从阿拉斯加进入美洲大陆的。

  第四种说法影响很大,赞同者也最多。在这种说法的基础上,我国的学者提出“华北人说”,用引人注目的证据,论证了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中国人,他们可能是一批寻找安憩之所的仓皇逃窜的罪犯,也可能是一批敢于冒险、结伴觅食的猎人,他们才是杳无人迹的蛮荒的美洲的开拓者。

  殷即商,商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王朝。

  大约是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纣是商朝的最后一个 国王。

  当时的纣王,正率大军,征伐位于今山东省的“人方国”,大获全胜,然后,匆匆地赶回安阳过年。正月初二,武王兵临城下,而他的大军还在返回的途中,他不得不驱使大批的奴隶、俘虏和平民应战,结果大败,纣王自焚而死。

  武王死后,纣王的儿子武庚谋反,企图复国,周公进行了第二次东征,武庚战死,叛乱平定,殷人见复国无望,只好纷纷出逃。

  殷人到底逃到哪儿去了呢?有的学者认为;就是美洲。

  早在1939年,中国学者陈志良就提出了殷人逃美的断想。70年代,香港学者卫聚贤在《中国古代美洲交通考》中撰文说,殷人亡国后,逃亡到了美洲,公元前656年,齐桓公曾到阿拉斯加的科达克岛去寻找美洲虎皮,后来,殷人后裔曾派人回到中原,带回六只美洲特有的蜂鸟。蜂鸟体小而美丽,是唯一在飞行中可停可退的鸟。《左传僖公十六年》中载“六鹢退飞过宋都”,这几只退飞的“鹢”既不是中原的特产,也不是古人的梦幻,唯一的可能就是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前的 2136年,殷人的后裔就带回了足以在中原炫耀的美洲蜂鸟。

  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还发现了美洲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许多相似之处。

  例如金字塔,墨西哥的金字塔与埃及的金字塔,仅仅只是“锥”形相似,而“棱”状全非.“锥”、“棱”全似的则只有中国的“金字塔”。

  我国山东曲阜的少昊,陕西十数座汉皇陵,特别是吉林集安县的正方锥形体“将军坟”,与墨西哥“金字塔”的形状、大小、石室结构以及筑为单数的石阶相比,如出一人之手。其中,以少昊陵为最古,陵顶有庙,石筑台阶,俨然是一座墨酉哥“金字塔”。

  还有,中国人崇尚龙,被称为“龙的传人”。龙的图像最早出现于3000年前的商代,而3000年前的墨西哥奥尔梅克文化中,甚至在美洲其他印第安人中,也出现了镶嵌着龙状的石刻和龙蛇交尾的图像。

  还有,我国古代传说,伏羲、女娲兄妹婚配,以传人类;古代的墨西哥的一些民族,主要由祭司来管理,他是天神的化身,另一个女祭司,则是他的妹妹和妻子,她代表着地。这表明,“内婚制”在中美两地的古代,不约而同地流传。

  远隔重洋,滔滔万里,中、美两地的这些相同的文化观念,难道仅仅是偶然的巧合吗?然而,殷人又怎么能渡得过那迢迢烟水呢?

  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个滨海民族,绵长的海岸和烟涛迷茫的广阔的海疆,本来就足以诱发人们无穷的遐想。

  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战败者越海而逃的事屡见不鲜:最早的出现在夏朝末年,《尚书大传·汤誓》中说:“桀日‘国君之有也,吾闻海外有人’,与500人俱去。”那就是说商汤——殷人的祖先在战胜夏桀的时候,就出现过五百人越海而逃的事例。

  后来,秦始皇灭齐的时候,田横也曾率领500壮士越海而逃。

  殷人本来就是个航海的民族,《诗经·商颂·长发》中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统一)。”他们管辖的范围本来就延伸到了“海外”,到他们战败的时候,越海而逃就是很自然的了。

  然而,他们能渡过茫茫的烟水吗?

  答案也是肯定的。

  1852年,美籍华人乔治·休从广东偕数人驾小艇8艘,就曾沿着黑潮漂至加利福尼亚州,他同他所乘坐的小艇照片,被保留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博物馆里。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美籍华人物理学教授周传钧博士,30多年前在他还是个渔人的时候,就曾偕同四人,不假其他动力,驾木帆船,用了63天的时间,沿黑潮暖流横渡太平洋获得成功。在他之前,他的一位同事的父亲.也因一批木船被台风刮向黑潮暖流,最后也漂流到了美洲。

  与此同时,一批勇敢者也完成了横渡大西洋的试验。

  一位名叫图尔·海耶达尔的挪威旅行家,仿造古人埃及的船只,建造了一艘纸莎草船“拉”号。1969年,他就乘坐这艘船从摩洛哥横渡大西洋。来到了美洲沿岸的巴巴多斯岛。

  1981年12月,另一位勇敢的探索者,36岁的法国人克里斯蒂安·马蒂,乘坐一艘面积只有2平方米的带帆水上滑板,经过38天的航行,于1982年1月18日到达了南美洲法属圭亚那的库鲁市附近。

  这些勇敢的实践,说明了跨越茫茫烟水的可能。

  据考证,周公平定叛乱为秋九月,渤海、黄海、东海已开始刮北风,如果殷人此时下海,那么北风、黑潮、西风漂流会促使他们走以下路线:舟山群岛—一台湾北部——一琉球群岛——日本南部——一阿留申群岛南部—一北美—一加利福尼亚——墨西哥,顺风顺水,简直是一帆风顺。正如沿着黑潮横渡过太平洋的周传钧教授所说:“古代中国的船舶不被漂到美洲是绝对不可能的。”只要有足够的食物、淡水和思想准备。

  另外,尤卡坦半岛的玛雅人自称是3000年前,经过“天之浮桥诸岛”而来,这与殷商灭周的时代正好一致。住在支华华的殷福布人自称是中国血统,每天见面都说:“殷地安”,意思是“殷人新地平安”。

  也许,当哥伦布初次踏上这神奇的土地,见当地居民友好地向他道:“殷地安”,他便以为是“India”了。后来,哥伦布又到古巴时,他以为是中国南方某省,这个地理错觉他至死都执迷不悟。正如美国历史学会执行会长塞缪尔·盖蒙所说:

  “事实是,不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而是美洲人发现了哥伦布,他迷路了。”

  许多考古发现令人震惊。

  在奥尔梅克遗址中,曾出土过一批雕像,都是一副中国人的面孔,但却都长头少发,而 《御览》引《晏子春秋》:“汤,长头而寡发”,汤,是商朝的开国国君,经著名人类学家斐文中教授解释,它们是由“人工缠绕变形的”,这是北方沿海东夷人的风俗、至今山东半岛仍有此风。

  汉字在美洲不断被发现,迄今已有59个。房仲甫先生经过潜心研究,发现美洲与中国商代文化明显相似之处有7点:土墩、雕像、饕餮纹、祖石、虎神崇拜、“四合院”式的建筑物以及与甲骨文相近的文字。墨西哥拉文塔有一处土墩遗址,是美洲最早的祭礼场所,其建筑年代与内容和殷人“封禅”仪式完全一样;秘鲁查比国文明与墨西哥奥尔梅克文明都崇拜虎神,在安第斯山上的神殿里有一座高大的半人半虎石像,和商代立雕的虎首、人身、虎爪明显地一脉相袭;印第安人的饕餮纹与商代相同,美洲出土的一个陶器上,有20多个与甲骨文完全相同的“∫≈∫”(凡、帆)字.也表现了东渡的殷人对迢迢烟水的特殊的怀念之情。

  1975年冬,鲍勃·迈雷尔在加利福尼亚海底捞到一块重152千克,中穿一孔的石柱,经考古学家莫里亚蒂和皮尔逊鉴定,这是一个船碇,已有二三千年的历史,北美沿岸从未发现过此类人工石制品。1980年8月,北京大学安泰庠先生鉴定,这些“石锚”与台湾中、东部的灰岩同属一类,而广州的一座东汉古墓中的陶船上,却吊有这种石锚的仿制品,因此,它只可能是中国人远航美洲的遗物。

  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墨西哥奥尔梅克发掘出的16个玉雕和6个刻有汉字的玉圭,玉圭上的汉字现已被破译出来。

  第一块上刻有“俎娀茧翟”。茧翟是有娀氏的长女,殷商的祖先。

  第二块上刻有“ 妣辛”,帝 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也是殷商的一位祖先。

  第三块上刻有“亚俎司多月,蚩尤多, 瞒,并 ”,是祭祀少昊,尤,先祖多妇, 相士和王亥等人的。

  第四块上刻有“十二示土”,土即社,“十二示社”是殷商祭祖的制度。

  这些文字,这些和殷商历史紧密相连的文字,总该不会是一个偶然的巧合吧?

  钩纹皮蠹

  长沙马王堆汉墓以发掘出西汉女尸和金缕玉衣等诸多珍稀文物而闻名于世,而今又有一项发现令人迷惑而又惊奇。

  那是在一号汉墓里,考古工作者在墓椁西室的食物笥和衣物筒中,发现了三只钩纹皮蠹的尸体。

  钩纹皮蠹是什么东西?它怎么会令考古学家们迷惑而又惊奇呢?

  钩纹皮蠹是一种昆虫,喜食动物于制品和烟草、茶叶、衣服、粮食。它天生懒惰,只是附在货物上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和其他昆虫相比,传播比较困难。

  问题的关键在于:钩纹皮蠹原产美洲。

  昆虫学家告诉我们,这种昆虫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后,才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就是传播到别的地方以后,也因为其自身的惰性,它的发展也非常缓慢,就是海运工业发达的英国,也是近几十年才传入的。那么,这三只钩纹皮蠹怎么会出现在2100多年前的西汉古墓之中呢?

  是后来有人将这种昆虫带入了墓室,例如:盗墓。但是这座古墓封闭严密,从未遭到过破坏。

  难道中国原本就有这种昆虫?科学严正地告诉我们:由于新旧大陆区系不同,这种昆虫只可能产于美洲,而且在哥伦布之前,这种昆虫在广阔的旧大陆连生存的可能都没有,何况是中国?

  事实只能这样认定,一批来自中国的货船越过茫茫烟水,把石锚“交流”给了美洲,然后,一批来自美洲的船只又跨过茫茫烟水,把钩纹皮蠹“交流”给了中国,如果不是这样,那该怎样解释?

  据悉,在中国某处古墓,发掘出了玉米,也是原产美洲,也是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才逐渐传到世界各地的。

  很显然的是,这座古墓的年龄要比哥伦布的年龄大得多。

  额鼻人

  苏州东山风景区有一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刹,名叫紫金庵。紫金庵虽然规模不大,但却因为其庙中有许多造型各异、形态逼真的罗汉神像而驰名中外,这些神像的塑造者是塑像名家雷潮夫妇。

  穿行于这些鬼斧神工的神像之中,人们不禁会为他们高超的技艺叹服。但是如果你仔细欣赏,就会惊奇地发现,其中有两尊雕像明显地呈现出“额鼻人”的特征。一尊是持轴山注茶丰托迦第十六尊者,一尊是广胁山因揭陀第十三尊者。

  所谓额鼻人,就是人的鼻梁穿过两眼之间向上延伸,穿过额头直至脑顶,在额头上形成一道明显的凸痕。

  额鼻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它却在玛雅文化中出现过。在玛雅文化遗址中,妇女和武士的塑像明显地具有额鼻人特点。在玛雅古墓石停中也发现过具有大而长的鼻梁的玉石人头。在玛雅巴林卡城中,有一幅棺椁盖上的浮雕画吸引了无数科学家:一个人在一个极像宇航器的机械装置里操纵飞行,而这个人就是额界人,飞碟专家称之为外星人。

  作为一代雕塑大师的雷潮夫妇决不会凭空臆造一个人物形象,尤其有显著特征的人物形象,这一点从紫金庵其他塑像中可以得到证明。例如半渡坡山那伽犀那第十二尊者,是个带耳环的红种人;钵刺拿洲·罗第八尊者是个典型的阿拉伯人。可以断定,这些塑像都是有人物原形的,否则.再巧

  妙的工匠也不会在没有原形的情况下,将黑人、阿拉伯人的面形特征,拿捏得如此之标准。当然,大唐盛世,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各国使节不断来华,给雕塑家带来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那么,额鼻人呢?也有原始形象么?如果不是有过这种文化交流,那么,还有什么其他的可能?

  谁能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美洲,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大陆,留给我们的谜实在太多了,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美洲在它短短的历史中,曾和世界各地有过神秘的联系,尤其和我们这个古老的有着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

  还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哥伦布决不是第一个到达美洲的旧大陆的造访者。一位美国学者曾幽默地说:哥伦布只是第一个从美洲回去开记者招待会的人。

  事实也确实如此!

    【目 录】   

Copyright © 2014-2015 gsh.yzqz.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