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答案 古典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童话寓言 百家讲坛
武侠小说 中外名人 故事传奇 诗歌散文 其它阅读 成才励志 民俗礼仪
您现在的位置: 应天故事汇 >> 其它阅读 >> 百科知识 >>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 正文 Ctrl+D 将本页加入收藏夹

从遮阳到挡雨

    【目 录】   

  有的发明是某一个人的创造;有的发明则是经过漫长的时光,很多人智慧的结晶,然后才逐步实现商品化。伞的发明属于后者。

  本来,自然有风雨,人间有办法。古老的头顶树叶、荷叶等,都是最早的遮阳避雨之法。然而树叶、荷叶并非新创造,故不应列入发明之中。伞却与此不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相传在4000年前,当时的部落首领黄帝与另一个部落首领蚩尤在涿鹿

  (今河北省境内)打仗。时值春末夏初,风刮土扬,烈日炎炎。黄帝命人在战车上撑起一个叫做“华盖”的用具,就是用来遮住阳光、挡住风沙,好看准对方的军队阵势,以便决定攻打对策。

  后来,黄帝打胜了。古人迷信,以为是“华盖”保佑的结果,因此视它为荣誉和权力的象征,黄帝走到哪里,华盖跟到哪里。所谓华盖就好像一顶圆形布盖子下边支着一根长棍,不能收拢也不能伸大,比较笨重。伞这个名词,在我国南北朝时才出现,很形象。此前的古代,都称为盖。如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下雨时只好挨淋。他的弟子颜回叹息道:“孔将行,雨而无盖。”东汉时,汉光武帝刘秀路经河南封丘,华盖太大过不了城门,刘秀大怒,欲将县官斩首。三国时,孙权为表彰大将陆逊打了胜仗,把自己用的华盖赐赏给他,堪称殊荣。盖即伞的前身,只是盖与普通老百姓无缘。南北朝以后,一些官吏富有人家,让工匠仿制盖,又要与其有所不同。于是一种采用绫罗丝绸当面料,骨架比盖小,又可撑可收的防雨遮阳的用具——伞问世了。

  唐朝的造纸业十分发达,社会用纸广泛。有的工匠在纸上涂桐油,制成能防雨的油纸伞,作为罗伞(即绫罗面料伞)的一个补充。谁知大受欢迎。一时间,下雨人人举纸伞的情景,在长安各地随处可见。明代皇帝朱元璋,明文规定庶民不得用罗伞,只可用纸伞。清代的民间,在广东、福建等地大量制造黑布伞,行销国外。

  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伞也曾经是庄严和帝王的标志。泰国国王外行,金色罗伞张立于后。缅甸君主的尊号是巨伞之王。日本天皇每次出游,总有一持伞者恭敬陪同。这些伞都各有本国的特色。

  伞在唐朝时由中国传入日本。公元781年在京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大街上,有一天突然之间落下雨点。满街来往的人都打着伞走过,只有一个前来中国留学的日本和尚没有伞。他摸摸自己湿淋淋的光头,好像明白了一件事。回国的时候,他买了许多伞,千方百计带到日本,送给了亲戚朋友。从此,雨伞便在日本流行起来。

  1747年,英国的商人汉威到中国广州办货。他看见人们撑着黑布伞在雨中行走,觉得挺好。临回国前带了一把伞回伦敦。1750年,当他在伦敦钟塔下张开伞遮雨的时候,被过路人视为怪物加以嘲笑:“哈,男士不尊重天意,躲在怪物下边不出来,太不象话了。”还有人指责他,这是对上帝的不恭,应当受到惩罚。汉威不予理会,每天上街带伞,宣传使用伞的好处。

  伞第一次在美国纽约出现,是在18世纪末叶,街头上出现一片混乱。妇女们大呼小叫,认为这个既能伸开又能缩小的怪物,简直能把人吓得半死。顽皮的小孩子跟在后边,不停地朝打伞的人扔石头……

  由此可知,一件发明要得到社会认可,一件商品要能被人们接受,决不是件简单、容易、轻松的事,有时要经历不少的误会、波折。

  几十年之后,罗马教皇对伞发生了兴趣。他以上帝的名义为伞洗刷不白之冤。教皇出场有专人撑伞侍候,以显示其庄严、郑重。

  伞不仅是人们使用的工具,也是一种收藏品。

  法国有个名叫约索夫·哈姆的人,以专门收藏世界上各种伞而闻名。他藏有9个世纪以前的欧洲贵族用的阳伞,也有中国杭州出产的纸伞,以及日本制作的各种花布伞。其中最小的伞只有3.5厘米长;最大的伞伞面直径长12米,撑起来足有半个篮球场那般大。

  现在,伞的作用被广大的人们所承认,它已经成为日常旅行、外出的必带物品。随着制伞工业的发展,各具特色的伞:带收音机的伞、有香味的伞、能照明的伞、防暴催泪伞、盲人探路伞等都相继问世,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和乐趣。

  家庭主妇的好助手

  发明压力烹煮技术的帕平,是研制蒸汽机的很早的先驱者之一。他于1647年出生在法国的布卢瓦,后来到伦敦,成了波意耳的助手,并进入了皇家学会。他于1679年演示了他的“压力锅”——这种容器有一个盖得很紧的盖子,可增加锅内的压力,从而提高水的沸点。盖子上安有安全阀 (这也是他发明的)。

  在1680年12月8日举行的皇家学会委员会议上,雷恩决定出一本叫《新的烹调器》的小册子。帕平在给皇家学会的献词中谦虚地说道,“这本小册子中没有称得上远见卓识的东西,对这样的赞扬受之有愧。”然而他在这本小册子的前言中却说道,这是对古老的烹调技术的一大改进,若使用这种炊具,就是又老又硬的牛肉,也能像挑选的嫩牛肉一样做得鲜嫩可口。

  这本小册子包括一幅压力锅 (包括安全阀)结构图和详细说明压力锅结构的文字,用若干章的文字详细地介绍了用压力锅做羊肉、牛肉、羔羊肉、兔子肉、鸽子肉、鲭鱼、狗鱼、鳗鲡、大豆、青豆、樱桃、醋栗、李和梅等的情况。帕平在这些章节里一再强调说,用这种烹调法能保留用其他方法不能保留的香味和营养成分。这本小册子中的其他章节描述了这项发明对船上的厨师、糖果制造商和饮料制造商的价值。

  若干年后,帕平开始任皇家学会的临时实验室主任,1712年前后逝世于伦敦。在本世纪以前,高压锅的原理在工业上比在烹调上用得更为广泛 (例如高压消毒锅)。待本世纪研制出了现代的压力锅并首先在美国得到普及之后,情况才有所改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制造商都开始制造压力锅,强调压力锅既省时间,又省燃料。

  影响压力锅销路的一个主要原因,常常是害怕高压引起危险。但是制造标准非常严格,留有很大的保险系数,即使是最粗心的家庭主妇也不易出事故。

  生活用品撷彩

  奇特的太空淋浴器

  人在太空中长期生活和地面上一样,也需要定期洗澡。在地面,淋浴对人来说,只不过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可到了太空就非同小可了,完全可以算得上一种高贵的享受。如果用价值计算,将一套淋浴设备送上太空,再使用比银子还昂贵的水,那么,一次淋浴的费用恐怕要比世界上最豪华的浴池还要高得多。

  在“礼炮”号轨道空间站上,规定航天员每10天洗一次澡。在前苏联“礼炮”号轨道空间站,1982年航天员曾创造了连续生活工作21天的记录,1984年又创造了续航时间237天的记录。前苏联一艘轨道空间站——“和平”号轨道空间站,1988年航天员创下续航366天的纪录,1995年航天员又创下连续飞行438天的新世界纪录。

  轨道空间站里的洗澡间像一个手风琴式的密闭塑料布袋,它被挂在顶棚上,使用时将它放下,不用时可叠起来吊在顶棚上。顶棚上固定着一个圆形水箱、喷头、电加热器。水箱内装5升水。浴室的地板上有许多小孔,下面是废物集装箱,用于盛废物和污水。上面压水,下面抽水。地板上还有一双固定的橡皮拖鞋,航天员穿上拖鞋,人就不会飘浮起来。浴室放下后,形成真空环境。在失重的状态下,水就成了危险品,少量的水也会呛伤人,甚至溺死人。为了安全,航天员通过管子进行呼吸。

  航天员洗澡时,首先把通到浴室外的呼吸管套到嘴上 (戴上呼吸罩),戴上护目镜,避免从鼻子和嘴吸进污水;接着,开动电加热器,把水箱中的水加热到适当的温度;然后,打开水喷头,加压的温水从上面喷下来浇到身上,这时正像在地面上淋浴一样。

  洗用过的污水从室内地板上的小孔中排到废物集装箱里。由于失重,污水会飘浮起来,因此,地板上的小孔靠吸收装置,把污水吸入小孔抽走。

  前苏联航天员在“礼炮”号和“和平”号轨道空间站里长期生活和工作,他们亲身体验在太空失重环境里洗澡的乐趣。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完善的太空淋浴器。

  有趣的太空睡袋

  睡眠是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在一生中有将近1/3的时间在睡眠。

  在太空失重环境中,航天员不能躺在床上睡觉,因为身体会自动飘浮起来,必须钻进睡袋并固定在航天器的舱壁上。

  在载入航天的初期,睡眠条件比较差,航天员只能在座椅上睡觉。为了防止无意中手碰错开关,睡觉时要求把双手束在胸前。后来,随着载入航天器体积的增大,睡眠条件才有了改进,航天员可以在左右躺椅下面的睡袋里伸直双腿自由飘浮着睡觉。但这也不是舒适的睡眠姿势。有位美国航天员说:

  “当你在睡眠中发现自己身体下面没有任何支撑的东西时,你会有一种掉进万丈深渊的感觉。”这种危险感一直到美国“天空实验室”轨道空间站飞行时才消除。因为“天空实验室”比“阿波罗”飞船宽敞得多,航天员吃饭和睡觉的地方是分开的,使航天员感到好像在地面上一样。

  航天飞机比“天空实验室”又有改进。机上的机械设备发出的噪声小多了,仅有一种很低的嗡嗡声。航天员有了卧铺。在卧铺上睡觉,可以进一步减低噪声,还可以防止其他航天员的干扰。可惜许多航天员不习惯卧铺。有位欧洲航天员说,当他在下铺上睡觉时,感到好像在床底下睡觉一样。因此他们有的愿意在驾驶舱的座椅上打盹,有的则在睡袋里休息,也有的躲在两层甲板中间的空格里打瞌睡。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航天员进入太空的人数和次数不断增加。航天员在太空停留时间越来越长,因此太空睡袋就成了航天员必备之物。太空睡袋的设计必须考虑太空环境特点,为了使航天员在太空睡得舒适,睡袋必须有固定器件,使太空睡袋能紧紧固定在航天器(飞船或航天飞机)的舱壁上,不致在太空自由飘浮,似躺在床上一样舒适;由于失重,太空睡袋设计给航天员适当的压力,使航天员感觉到像睡在地面一样舒适。

  由于太空中没有上下前后左右之分,航天员站着睡、躺着睡还是倒着睡都一样。在太空睡眠,多数航天员觉得身体稍微蜷曲成弓状,比完全伸直或平躺着要舒服得多。手臂可以放在睡袋内,也可以伸出外面,任其自由,不过多数航天员不愿意让自己的手臂自由飘动。而放进睡袋里。

  飘浮在半空中睡眠是别有情趣的事。有的航天员愿意领略一下这种滋味,他们用一根绳子将睡袋的一端吊挂在舱壁上,让睡袋在半空中飘来飘去。不过大多数航天员不喜欢这种睡眠方式,因为当航天飞机或其他航天器的姿态控制发动机(用于控制航天器姿态的发动机)开动时,睡袋如果挂在半空中,就会与舱壁相碰撞。大多数航天员喜欢将睡袋紧贴着舱壁睡觉,这样就会使人感到像睡在床上一样。采用这种睡眠方式,后背可以伸直,有利于预防腰背痛。

  经过上百次航天飞行,欧洲航天局设计出一种新式睡袋,在袋的外面有一些管道,当管道充气时,睡袋被拉紧,从而向人体施加一定压力。这种压力可以使人感到像在地面睡眠一样舒适,而且还可以消除一种飘飘然似的自由下落感。

  让航天员在太空睡个好觉。

  太空洗手间

  在地面,大小便是件轻而易举的小事。可是在太空,情况就不同了,让我们先看看航天员在美国轨道空间站——“天空实验室”里是怎样大小便的。

  在“天空实验室”里,一个称为废物管理舱的房间内安置了一个厕所。在这个厕所内,有一个呈漏斗状的收尿器,收尿器内通气流,可把便出的尿吸进内部的收集袋里,收集袋每天更换一次,以保持清洁。舱壁上镶嵌一个便桶,用来收集团体粪便 (请记住,在太空中不分上下),便桶中衬一个渗透力强的滤水袋,每用一次就必须更换一次。滤水袋贯通气流,使粪便沉淀固化,免得到处飘浮。

  在没有装备马桶 (便桶)的航天器上,收集固体粪便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航天员一般使用一种直径为20厘米左右的口袋,口袋口衬贴上一圈胶布,大小便时就把口袋粘在臀部上。这种口袋不完全可靠,稍不注意,粪尿就会流失,在太空随便浮动,有时甚至迷住航天员的眼睛。因此,航天员不喜欢这种口袋。

  在太空,女航天员小便更是一个难题。妇女的泌尿器官与男子不同,她们在失重条件下便尿,应符合卫生要求,这相当不容易,是一个很特殊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航空与航天局聘请了几名自愿帮忙的妇女,请她们演示了便尿的全部过程,并把整个过程录了像。

  美国航空和航天局(航宇局)根据录像资料,研制了一种男女通用的马桶。这种新型马桶与“天空实验室”上使用的便桶类似,所不同的是在马桶座圈的前端安置一个收尿器。航天员使用这种马桶时,臂部要系上一个座位固定带,以免漂浮时臀部与座圈相分离,因此,航天员大小便时要格外小心,否则就会在同事面前出丑了。

  魔鬼的绳索

  印第安人将它称作“魔鬼的绳索”,牛仔们说它是一种“邪恶的发明”,还有美国德克萨斯的一个农场主恶狠狠地诅咒说:“谁发明了这种东西,就该用它将他捆起来,捆成一个球,让他一直滚入地狱!”这一发明就是带刺的铁丝网。

  假如你曾见过这种铁丝网,一定会觉得它令人恐惧,令人心寒。但它确实在美国西部起过很大的作用——能将牛群圈住。在1870年前后,西部那些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圈牛的东西——用木材做篱笆太昂贵了,因为大草原上很少有树木生长;那里也不容易见到石块,垒石墙是不实际的;用无刺的铁丝网,根本经不住牛的一靠,再加上当温度急剧下降时,它们还会自己绷断。

  1873年的一天,一位伊利诺斯州的牧场主约瑟夫·克利顿去德卡伯县的集市购物,看见一个货主正向人们展示他的新型铁丝网。那是一些普通的无刺铁丝网,但在固定用的木桩上却布满了铁刺。那人介绍说,用这种带刺的木桩加上铁丝网,就能更好地挡住牛群。

  克利顿对此很感兴趣,但他并未向那人购买,而是自己认真琢磨起来:为什么不能让铁刺直接生在铁丝网上,回家后,他立刻动手试了起来。他先是将一些寸把长的铁丝段绑在长铁丝上,但觉得这样干又费力又费时间。于是他索性将铁丝截成一段一段的,然后再用钳子将它们一根根地拧在一起,翘在那里的铁丝头就很自然地变成了铁刺。

  那年冬天,克利顿在家里制造了一大堆带刺铁丝,然后待到春天再把它带到集市上去卖了。然而,克利顿并不是带刺铁丝网唯一的发明者。他的两个邻居——雅各布·哈希和艾萨克·艾尔伍德同样在看到带刺木桩以后受到启发,也在各自的家中发明出了带刺铁丝网。于是,他们三人之间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为了争夺这一发明的专利权,他们都向法庭提出了诉讼,这个案子持续了整整18年,最后,美国最高法庭裁决,最早的也是真正的带刺铁丝网的发明者是约瑟夫·克利顿。

  克利顿将自己的专利卖给了东部的一家大公司。10年之后,这家公司的铁丝网工厂就能在10个小时之内生产出1000公里的带刺铁丝网。

  带刺铁丝网很快就在西部被使用,草原和田野被它切割成了小块。有些人对它十分赞赏,而另一些人却恨之入骨。小的牧场主和农场主都欢迎它,因为他们的牛群和田地受到了保护,牛也很少失踪了。但是大牧场主和农场主却不喜欢它,因为他们牛群可去的牧场大为减少,而且牛可能被铁丝网弄伤。反对设带刺铁丝网的人常趁黑夜将邻居的铁丝网剪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一个人前一天张起了铁丝网,第二天铁丝网已被剪得七零八落了。接着就会爆发一场争战,弄不好就会动枪动刀。

  后来,在南非的布尔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带刺铁丝网被用来作为前沿防御的组成部分,许多冲锋陷阵的士兵死时就挂在了它上面。

  今天,许多国家的边境依然有铁丝网作为隔离。有的时候,它们的作用不是御敌,而是阻止本国公民外逃。

  假如你的城市里一根铁丝网也没有,而你又很想亲眼看看它们的模样,你可以到美国德克萨斯的坎尼尔城铁丝网博物馆去。那里面陈列着200种不同类型的铁丝网!要是发明它们的老克利顿看到它们,一定也会惊叹不已的!

    【目 录】   

Copyright © 2014-2015 gsh.yzqz.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