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答案 古典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童话寓言 百家讲坛
武侠小说 中外名人 故事传奇 诗歌散文 其它阅读 成才励志 民俗礼仪
您现在的位置: 应天故事汇 >> 百家讲坛 >> 康震品李白 >> 正文 Ctrl+D 将本页加入收藏夹

牢骚不断的江南之旅

    【目 录】   

  李白当然不会只在梦里游江南,天宝六载前后,他一路南下,畅游扬州、金陵、丹阳、吴郡、会稽,所到之处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如《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全诗怀古伤今,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长安的无比眷恋。诗人感慨凤去台空,江水自流,感慨东吴、东晋风流人物终成古丘,感慨金陵古都优美壮丽的景色,透露出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怀。整首诗起落自如,收放有致,工丽之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

  在《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一诗中,李白抒发了对时局安危的忧虑:

  晋室昔横溃,永嘉遂南奔。

  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

  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

  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

  ……

  想像东山姿,缅怀右军言。

  可见李白在漫游中一刻也没有忘记对唐王朝的关怀。他是苦闷的,却依然关心着国家,他不管怎样解脱自己,就是不能忘怀国计民生,就是不能忘却自己的政治追求,始终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而当这种忧国忧民之心不能通过自己的作为得以疏解时,他怀才不遇的苦闷就更为浓烈,这些都化作对社会昏暗政治的揭露,对奸人当道的极度愤慨:

  鱼目亦笑我,请与明月同。

  骅骝拳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

  ……

  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

  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

  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

  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斗鸡者获得皇帝的宠信,杀人者成为君王的将军,真正的志士才子却不为世所用。最可恨的是,得志小人嘲笑才高志雄的诗人,骏逸的良马被压抑不能前行,跛脚的驴子却春风得意。这种颠倒黑白的现实令诗人悲愤难当。诗人不得不从先贤的身上寻找精神支柱——即便如孔子这样的圣人也曾遭受理想的挫折,自己的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诗人自比严陵、韩信,进一步申明自己傲岸不屈的高洁人格和豁达气度。“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这正是李白参透世事之后磊落胸怀的展现。

  天宝九载,李白从金陵奔赴浔阳(今江西九江),又从浔阳北上经过唐州方城县(今河南方城县),去造访隐居石门山(今河南南阳一带)的老朋友元丹丘。他希望通过求仙访道获得心灵暂时的休憩,这一时期他留下了不少求仙诗:

  丹丘遥相呼,顾我忽而哂。

  遂造穷谷间,始知静者闲。

  (《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

  松风清瑶瑟,溪月湛芳樽。

  安居偶佳赏,丹心期此论。

  (《闻丹丘子于城北山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群

  远怀亦有栖遁之志因叙旧以寄之》)

  然而,游仙访道终究无法使李白摆脱内心深层的痛苦。

  终于,李白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北游幽燕,入幕边军,建功立业,实现政治抱负!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算起来,从天宝三年到天宝十一年,李白的游历踪迹所至遍及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他一方面想借助游赏山水、栖身宗教来解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也是想再次寻找可能的政治机遇。但是根据当时的朝政局势,他想再次进入长安直接觐见玄宗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想到边塞从军也许不失为一条入仕捷径。这其实也是盛唐许多文人谋求仕途、实现政治理想的一个重要途径。李白于是在天宝十一年前后行经邯郸、清漳、临等地,寻求入幕的机会。然而幽州的情形令他大吃一惊,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地节度使的安禄山此时正在秣马厉兵,图谋造反,其狼子野心路人皆知,幽州早已成为虎狼啸聚的险境。李白不得不离开幽州,南返魏州。他后来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一诗中追忆当时的情形:

  十月到幽州,戈若罗星。

  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

  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倾。

  心知不得语,却欲栖蓬瀛。

  弯弧惧天狼,挟矢不敢张。

  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

  无人贵骏骨,绿耳空腾骧。

  乐毅倘再生,于今亦奔亡。

  我眼看安禄山将要谋反,却苦于没有进谏圣上的机会,只好趁着大乱未至早早隐居起来。我的内心多么悲愤,却敢怒不敢言!遥想燕昭王重用贤臣良将,现在我这样的千里马却无人顾念,空自腾跃,即便是乐毅再生,也会奔亡而去啊。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李白离开魏州,南返宋州(今河南商丘)、曹南(今河南定陶),一路南下安徽宣城,游历敬亭山、宛溪。此间曾与他的族叔、校书郎李云登宣城谢楼作歌,写下了著名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歌的开首让我们想起李白的另两句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都在感慨时光如流水,人生如朝露。但是对年过半百的李白来说,“弃我去者”的绝对不仅仅是时光,烦扰诗人的也绝不仅仅是人生的短暂。对李白而言,这两句诗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更有着对往日蹉跎与辉煌人生的无限追念。

  今日的李白为何烦忧多多?通过前面的叙述,我们知道,从天宝三年离开长安后,李白漫游黄河上下,大江南北,一直在寻求新的政治机遇,然而却一直没有恰当的机会。当他北游邯郸、幽州,想要在边关建功立业时,却察觉到安禄山的谋反动向。所以此时李白的烦忧,并不仅仅是个人得失的烦忧,更是对国家将遭涂炭、百姓将遭祸患的烦忧,是明知国家危在旦夕却无所作为的烦忧,是对普天之下豪杰之士报国无门的巨大烦忧。这个“昨日不可留”和“今日多烦忧”代表了盛唐由盛而衰之际,知识分子普遍的呐喊与呼唤,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现实既然有如此之多的烦恼与忧愁,还不如在这天高气爽的秋天,乘着万里长风,望着远飞的大雁,在高楼上畅畅快快地喝个痛快吧!诗人想要借助酒的力量使自己从那激愤难耐的心绪中摆脱出来。酒会使李白沉醉麻痹,暂且忘却烦恼与忧愁,酒也会使他重新燃烧起生活的热情,对未来充满信心。此处所谓酣高楼,就是要借助酒兴,开始将全诗的情绪由无限的消沉、烦忧转向无比的高昂、自信。

  李白一生,最自信的就是文章事业。他自诩写诗“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海”,写文章“日试万言,倚马可待”。“蓬莱”两句诗其实就是这种自信的充分表现。有人认为,“蓬莱”是以道家藏书之蓬莱山比喻汉代国家图书馆东观,“蓬莱文章”就是指汉代散文;有人则认为“蓬莱”比喻李云所担任的秘书省校书郎职务,“蓬莱文章”是借指李云所写的诗文。“建安骨”则是指汉魏时期“建安文学”的刚健风骨。“小谢”指南朝著名诗人谢,他曾在宣州担任太守,修筑起这座谢楼。这两句诗的表层意思是说诗人与李云一同吟唱着汉魏以来的优秀诗文,品味谢的优美诗篇;深层意思则是以汉魏诗文和谢诗歌自比。

  诗写到此时,诗人的兴致与自信达到了最高潮。他说:“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他不愧是一位“诗仙”,竟要和朋友一起飞上那九重青天,将皎洁的明月揽入怀中。这里的月并不是实际的景观,而是作者心中的明月,是诗人的天真烂漫之语,是典型的李白式的诗歌语言。

  然而,“诗仙”的情思虽然可以飞到明月的身边,但毕竟不是仙,酒醒之后毕竟还要生活在现实当中,毕竟还要面对昨日的种种失落,今日的种种烦忧。但浪漫的诗人并不甘于在污浊的现实中沉沦、颓废,他要用三尺宝刀砍断如滚滚长江水的满怀愁绪,要再次借助美酒永远消除内心的忧愁。这两句诗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传诵人口,就在于它典型地刻画出诗人那种绝不屈服于环境的压制,竭力要摆脱人生痛苦的雄放气概,后世有多少备受压抑的能人志士都曾借助这样的诗篇宣泄内心的不平。从诗歌的结构上来说,也完成了由豪壮的高潮向消沉低潮的过渡。

  李白扬言从此将不再混迹于令人伤心的是是非非之地,而将驾一叶扁舟,披散长发,像春秋越国的大功臣范蠡那样,侍君之功成之后便隐居身退。但是我们知道,李白并没有侍君之功成,他恰恰是侍君之功不成却要散发,要弄扁舟,这是为什么?其实,唐代知识分子隐逸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博取更高的清誉,更广泛的声誉,以便引起当朝者的注意,走所谓的“终南捷径”。而唐代统治阶层之所以广诏隐士,无非想说明,连不问时世的隐士都应诏出山,岂不说明自己的朝政真是天下归心吗?

  所以,李白功业未成却要散发弄扁舟的含义主要有二。首先,这是一种不满现存秩序的牢骚之语,那就是:既然当朝者天下无道,我也不愿意仰人鼻息,受人桎梏,不如去自由世界里无拘无束地潇洒一生。其次,这也是一种暗示,那就是:如果当朝者果真要使天下归心,就应该将隐于山林的贤能之士诏回朝廷,为国家效力。所以这个结尾的实质并不消沉,在狂傲狂放的姿态下面隐藏的依然是积极的入世精神。而这,正是盛唐时代文化的精神,也是盛唐知识分子典型的性格特征,李白是他们当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是对这种时代性格最典型的反映。事实证实了我们的判断分析,这首诗写完后不到两年,“安史之乱”爆发,诗人参加了朝廷平叛的军队,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精忠报国之路。

  纵观全诗,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纵横捭阖,气象万千,在波澜壮阔的诗篇中展现出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精神风采与艺术个性,展现出盛唐知识分子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际所特有的心路历程,不愧是流传千古的伟大绝唱。

    【目 录】   

Copyright © 2014-2015 gsh.yzqz.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