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答案
古典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童话寓言
百家讲坛 武侠小说 中外名人 故事传奇 诗歌散文 其它阅读 成才励志 民俗礼仪 |
您现在的位置: 应天故事汇 >> 中外名人 >> 世界富豪的成长记录 >> 正文 | Ctrl+D 将本页加入收藏夹 |
第42节: 爱国华侨(3) |
||
|
||
散尽家财为教育 一战之后,陈嘉庚意识到航运业的危险性和暂时性,就没有再继续下去,他开始继续扩展自己的橡胶王国。 1919年,随着橡胶制品的广泛应用,英国投资者不断到马来亚抢占市场,有实力的华侨商家和小园主也纷纷改办橡胶种植园或兴办小橡胶厂,竞争越来越剧烈。面对挑战,陈嘉庚调整自己,实现了第三个飞跃:他扩充了“谦益”橡胶厂的规模,将粗加工的生胶厂改为深加工的橡胶熟品厂;退出于两年前投资50万元入股的3家橡胶公司;组建陈嘉庚公司,将谦益以橡胶总公司的名义列其麾下。 1922年,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无度引起市况萧条,橡胶价连续3年下滑,许多小规模的胶园、胶厂被迫停产。而这时的陈嘉庚公司虎气十足,他断定橡胶业是新兴产业,好景还在前头。在对马来亚各地进行考察之后,陈嘉庚一下子买下了9家橡胶厂。 1924年他在马来亚和印尼设了10多家橡胶分店,其后又在其他地方设分行、分店或办事机构。目的是扩大产品销路和原料来源,减少中间环节造成的损失。这一年英国政府为抬高橡胶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从中独占利润,在新加坡、马来亚实行限制橡胶生产计划,第二年略见成效,加上美国汽车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影响,橡胶价格大幅度上涨。这一年是陈嘉庚的橡胶事业的巅峰,在英国大臣对新加坡工业的考察书中,也提到了陈嘉庚的公司,说它是“亚洲最大的企业”。 与此同时,陈嘉庚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故乡——福建集美。他认为振兴工商业的目的在报国,但报国的关键在提倡教育,因而“立志一生所获的财利,慨办教育”。1893年,他20岁时就在家乡创办“惕齐学塾”。1913年又创办集美小学。以后他与胞弟陈敬贤先生一起,边集资边办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在家乡创办了包括幼稚园、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校在内的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资助了闽南20个县市110多所学校;并在侨居地新加坡倡办和赞助了道南小学、爱同小学、崇福小学、南侨中学、南侨师范水产航海等许多学校。他用于兴学的资金超过一亿美元,几乎等于他的全部家财。人们亲切地称陈嘉庚先生为“校主”。 有人说,陈嘉庚办这么多的学校无非是提高自己的声誉,但陈嘉庚办学,却不是这样的。他没有把它作为一种资本,相反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 1926年起,陈嘉庚为了维持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经费不至于中断,做了许多努力。在资金紧缺时,他甚至于贱价出卖了橡胶园。 1929年10月,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新加坡、马来亚最大宗的出口是橡胶和锡,最大的买主是美国。美国的不景气,造成了新、马橡胶和锡业的大萧条。但陈嘉庚一直提供集美、厦门学校经费达90万元。当时,陈嘉庚公司积欠银行债款近400万元。公司资产仅在200多万元,已是资不抵债。以英国汇丰银行为首的债权银行要求陈嘉庚停止支持集美厦大经费,被陈嘉庚断然拒绝了。他认为自己不能也不应放弃义务,学校办起来了,就得维持下去,一旦关了门,恢复就无望了。学校如果关停,不仅耽误青少年前途,而且对社会影响不好,罪就大了。如果因为负担集厦学校经费而遭致生意失败,这是个人事业的荣枯。 1932年,陈嘉庚辛苦创办的企业终于被收盘,虽然他的事业走到了末路,但陈嘉庚却从不后悔,因为他成功地创办了这么多学校,尤其是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 1961年8月21日,这个伟大的企业家、教育家病逝于北京。弥留时他仍殷切盼望台湾回归祖国,并嘱咐“把集美学校办下去”,把遗产300万元人民币全部献给国家。为了感谢这么多年他对国家做出的不朽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予其国葬的哀荣,灵柩运回集 美,安葬在家乡,以告慰这个曾经辉煌、博大无私的爱国华侨。 成功秘诀 商人父亲的教导,个人的勤奋用心。 出资办学,造福后人,盛誉百世。
|
||
Copyright © 2014-2015 gsh.yzqz.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