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 封 面 | 目 录 |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长孙皇后《春游曲》系伪作
  
--兼论七律的形成史

  摘要:《全唐诗》收录一首所谓唐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的拗体七律《春游曲》,前些年被人引用剖析其心态。我认为该诗是伪作,因为:其一,文献中没有她作诗的记载,说明她不会作诗;诗的内容也与她的履历、身份、性格不符。其二,她处在唐初时期,拗体七律尚未流行,这种体裁的作品更不可能由不会作诗者率先尝试。

  《全唐诗》卷5收录一首所谓唐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的诗,题为《春游曲》,全诗云: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除此之外,文献未见收录她的任何诗歌作品或零章残句。前些年有人论及长孙皇后,曾征引这首诗剖析她的心态。问题是这首诗到底是不是她的作品,我认为是伪作,理由有下面两点。

  其一,文献中没有长孙皇后作诗的记载,说明她不会作诗;诗的内容也与她的履历、身份、性格不符。

  关于长孙皇后的简历,《旧唐书》卷51本传有记载。她于贞观十年(636)即唐朝建立后第19个年头去世,享年36岁。当时按虚岁计年龄,可以推知她出生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她13岁,嫁给李世民。唐朝建立后,她随着丈夫身份的变化,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被册立为秦王妃,时年18岁,武德九年(626)六月玄武门之变后册立为皇太子妃,两个月后立为皇后,时年26岁。

  关于她的文化修养,本传记载:"少好读书。"当皇后期间,"尝撰古妇人善事,勒成十卷,名曰《女则》,自为之序。又著论驳汉明德马皇后,以为不能抑退外戚,令其当朝贵盛,乃戒其龙马水车,此乃开其祸源而防其末事耳"。但她自谦为"妇人著述无条贯,不欲至尊见之"。可见她具有一定的文史修养。至于她是否会作诗,本传不曾涉及,看样子不会,因为历代诸多诗话都没有提到她。

  唐太宗贤妃徐惠会作诗。据《旧唐书》卷51本传记载: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去世,徐贤妃"追思顾遇之恩,哀慕愈甚,发疾不自医";表示"志在早殁,魂其有灵,得侍园寝,吾之志也"。次年去世,享年24岁,可知她的一生与贞观年份相始终。关于她的文化修养和作诗情况,本传说:"四岁诵《论语》、《毛诗》,八岁好属文。其父孝德试拟《楚辞》,云:'山中不可以久留',词甚典美。自此遍涉经史,手不释卷。……其所属文,挥翰立成,词华绮赡。"她发誓立即以身殉夫陪葬陵寝,"因为七言诗及连珠以见其志"。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3列有《徐贤妃》专条,录其两首五言诗及应父命模拟《楚辞·离骚》的《小山篇》诗句等。《全唐诗》卷5存诗五首。她临死前的七言诗已经亡佚了。

  明人胡应麟多次统计唐代妇女能诗者,所著《诗薮》外编卷4说:"唐宫阃能诗者,徐贤妃、上官昭容、宋若照姊娣、李季兰、鱼玄機、杜羔妻、寇坦母、张窈窕、鲍君徽、薛涛、花蕊辈。然皆篇什一二,远出当时文士下,非汉魏妇人比也。"外编卷3说:"夫妇俱能诗者:吉中孚妻张氏,孟昌期妻孙氏,元稹妻裴氏,杜羔妻刘氏,元载妻王氏,彭伉妻张氏,李极妻卢氏。"又说:"女兄弟能诗,则徐充容婕妤(按:即徐贤妃)及弟齐聃;宋若辛、若宪、若照、若伦、若华……五人俱入宫而俱能诗。"又说:"宫苑则徐充容、宋尚宫,闺阃则刘令娴、鲍君徽,女郎则崔公达、张窈窕,女冠则鱼玄機、李季兰,妾媵则步飞烟、关盼盼,娼妓则徐月英、刘采春。"又说:"女子则崔莺、崔公远(按:即崔公达)、崔仲容。"清代编出《全唐诗》,第十一函第十册(今编为第797-805卷)收的都是妇女作者的诗,其中有未被胡应麟提到的作者。但是,假若长孙皇后会作诗,有一首作品传世,以她那样的身份和名气,绝不至于被胡应麟忽略遗漏。因为胡应麟确定唐代妇女能诗者,标准并不高,"篇什一二,远出当时文士下",即可算数。

  现在再来看这首《春游曲》的内容。"上苑"是皇家禁苑,不对社会开放,哪有什么"兰闺艳妾"前来"春游"?该诗通篇充斥着"动春情"、"新桃偷面色"、"嫩柳学身轻"、"舞蝶"、"风流"等等词句,显得轻佻、放纵。这种口气和情调不但与长孙皇后的履历、身份不符,也与她的性格不符。上述本传说她从小便是"造次必循礼则",后来编撰旨在规范约束妇女行为的书《女则》,生前不肯披露问世,便只可用以自警自律。可见她一贯谨慎拘泥、克己复礼。这样的诗怎么可能出自她的手?

  其二,长孙皇后处在唐初时期,拗体七律尚未流行,这种体裁的作品更不可能由她这样一位不会作诗的人率先尝试。

  这首《春游曲》,体裁像七言律诗。全诗七言八句,叶"庚"韵,中间两联对仗,但平仄不合。诗可算作仄起式,孤立地看,前两联符合平仄,但失黏。后两联错处很多,末句符合,但其出句失对。这种拗体七律在长孙皇后的时代还未流行。

  要弄清这个问题,须考察七言律诗的形成史。

  在长孙皇后以前的时代,有两首诗值得注意。一首是北朝后期诗人庾信的《乌夜啼》,云:"促柱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溪。御史府中何处宿,洛阳城头那得栖?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讵不自惊长泪落,到头啼乌恒夜啼。"这首诗叶"齐"韵;中间四句构成两组对仗句子,只是"何处"与"那得"对仗不工;孤立地看,第一二句和第五六句都符合平仄。正是由于这些缘故,清人刘熙载《艺概》卷2《诗概》认为庾信"《乌夜啼》开唐七律"。所谓"开唐七律",只是说彼此有渊源关系,表明《乌夜啼》具有七律的一些因素,是胚胎,是雏形。但《乌夜啼》是乐府曲调名,属《清商曲》,故而宋人郭茂倩把这首诗收入《乐府诗集》卷47中。另一首是隋炀帝的《江都宫乐歌》,云:"扬州旧处可淹留,台榭高明复好游。风亭芳树迎早夏,长皋麦陇送馀秋。渌潭桂楫浮青雀,果下金鞍跃(一作驾)紫骝。绿觞素蚁流霞饮,长袖清歌乐戏州。"诗叶"尤"韵;中间四句大致对仗,"风亭芳树"对"长皋麦陇","渌潭"对"果下",皆不工整;第三句平仄不合,第七句与第六句失黏。从形式上说,隋炀帝这首诗比庾信那首进步多了,已很接近七律;但由于是"乐歌",被郭茂倩收入《乐府诗集》卷79中。

  这种格式的七言诗,在唐初尚不流行,人们承前代余绪,习惯于创作五言诗,连七言歌行都不大作。在杜审言一代诗人创作七律之前,文献只留下与长孙皇后同时或稍后的四位作者的五首拗体七律,即:《全唐诗》卷34杨师道《咏马》,卷35许敬宗《奉和圣制送来济应制》、《七夕赋咏成篇》,卷39陈子良《于塞北春日思归》,卷40上官仪《咏画障》。这四位作者和长孙皇后不同,都是"工诗"的人,都创作了一些五言诗。后来,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及诗界泰斗陈子昂,都没有七律作品的创作尝试。到杜审言一代诗人活跃在诗坛上时,情况才出现变化。杜审言有一首题为《春日京中有怀》的诗,云:"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这首诗叶"真"韵,中间两联既对仗又符合平仄。孤立地看,第一联和第四联也都符合平仄("思"作"心绪"、"情思"意,是名词,读去声;"当"作"当作"意,读去声),但都与相邻的句子失黏。游国恩、萧涤非几位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册第2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指出该诗"是一首更接近成熟的七律"。为区别于成熟的正体,这类七律称为拗体。七律草创时期,文体在探索尝试的过程中逐渐定型,难免会出现拗体。后来人们故意模仿以求古拙,也还写作拗体,但不被视为正宗。关于杜审言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徐定祥先生《杜审言诗注》第2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指出:"武则天一朝除大足元年(701)十月至长安三年(703)九月一度还长安外,长期留居东都。……杜审言任过洛阳丞。后由吉州被召还任膳部员外郎及著作佐郎,当亦随驾在洛阳供职。……审此诗意,思念洛阳之情甚切,又有'今年'、'明年'等语,当为随武则天在长安时所作。其时约为702年或703年的春天。"

  杜审言还有《大酺》和《守岁侍宴应制》两首作品,符合七律格式,体现出这一诗体已经成熟。《大酺》云:"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日久属年丰。"该诗在格式上尚有微疵,"伐鼓撞钟"与"新妆袨服"对仗不工。徐定祥先生上揭书第27页指出:"从诗中'火德'句看,此诗应作于天授元年(690)武则天改唐为周之后。又,诗中有'毗陵'(郡治在今江苏常州)、'震泽'(江苏太湖)、'海上'(毗陵郡临近东海)、'江东'等语,则诗人此时似仍在江阴任职。"那么,比上述那首拗体早十年许,杜审言已创作出较为正规的七律。至于《守岁侍宴应制》,格律上无任何可挑剔之处,此处不再征引。同时,杜审言年辈相若的同事沈佺期、宋之问,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为七律的定型做出巨大贡献。沈佺期的七律在明代大受推崇。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10说:"[唐]七言律压卷,迄无定论,……近代何仲默、薛君采推沈佺期'卢家少妇。'"胡应麟《诗薮》内编卷5对唐代大家的七律代表作,既挑剔毛病又称赞成就。他在挑剔沈佺期作品毛病的同时,称赞其"体裁明密,声调高华"。其"律体之妙者",有《古意》、《兴庆池》、《南庄》诸作,"皆高华秀赡"。《古意》"体格丰神,良称独步";以"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开头,"起语之妙",犹如"千古骊珠"。其结句之妙者,则属《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云:"两地江山万馀里,何时重谒圣明君!"外编卷4又说:"七言律以才藻论,则初唐必首云卿(按:沈佺期)。"

  通过以上的考察,可以认为,杜审言作出拗体七律《春日京中有怀》,无论就他个人而言,还是就当时诗坛而言,都不是孤立的现象。杜审言创作七律,是长孙皇后去世五六十年以后的事情。长孙皇后的时代,拗体七律没有流行,不可能由不会作诗的她率先创作出一首作品。

  那么,唐代七律到底是由什么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创作的呢?胡应麟断定得十分确凿。《诗薮》内编卷4说:"初唐无七言律,……杜审言实为首倡。……'季冬除夜'(按:即《守岁侍宴应制》)、'毗陵震泽',皆极高华雄整。"内编卷5又说:"唐七言律自杜审言、沈佺期首创工密。""初唐律体之妙者:杜审言《大酺》、《应制》;沈云卿《古意》、《兴庆池》、《南庄》;李峤《太平山亭》;苏颋《安乐新宅》、《望春台》、《紫薇省》,皆高华秀赡。"七言律结句之妙者,"则杜审言'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其《姜斋诗话》卷下中也说:"近体(按:格律诗。王夫之此处的说法,包括五言、七言、律诗、绝句),梁、陈已有,至杜审言而始叶于度。"徐定祥先生把《大酺》的创作定在天授元年(690)武则天改唐为周之后,《春日京中有怀》定在702年或703年的春天。关于《守岁侍宴应制》的创作时间,应结合杜审言的经历加以判定。圣历元年(698),武则天在神都洛阳创置控鹤府,任命亲信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为控鹤府内供奉。次年置府属官员,参用了一批文士词人。再次年改控鹤府为奉宸府。府属官员频繁出入皇宫,编撰《三教珠英》,侍从武则天宴饮和出游,应制赋诗。李峤、崔融便是这样的文士词人。杜审言由南方调任洛阳,这一期间有机会成为府属文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大足元年(701)至长安三年(703),他侍从武则天还长安,又返回洛阳。长安四年年底,武则天病笃,卧床不起。次年正月,张柬之发动政变,拥戴唐中宗复辟,杀掉张易之、张昌宗,杜审言牵连治罪,被配流到岭南。因此,《守岁侍宴应制》一诗的创作,我认为应在圣历二年(699)至长安四年(704)之间,或在洛阳,或在长安。那么,杜审言三首七律中,以《大酺》创作为最早,可以确定为他"首倡"七律的具体时间。胡震亨《唐音癸签》卷10却说:"自景龙始创七律,诸学士所制,大都铺扬景物,宣诩宴游,以富丽竞工,亡论体变未极,声病亦多未调。……所以溯龙门之派者,必求端沈、宋。"这则说法说的是景龙二年(708)的事,唐中宗在长安置修文馆大学士四员,学士八员,直学士十二员,杜审言同沈佺期、宋之问同为直学士,侍从皇帝行止,临场应制赋诗,但杜审言当年就去世了。胡震亨把七律创始定在这个年份,比杜审言的七律创作实践晚了近20年。至于创始人物,胡震亨追溯到沈佺期、宋之问,并认为"声病亦多未调",也与事实不符。但胡应麟、胡震亨都不认为七律创自唐初的长孙皇后,可见那首拗体七律《春游曲》确实是伪作,并且到了明代,这首伪作还未出现,或者还未张冠李戴。

  (原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 期)



上一页 封 面 目 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