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 封 面 | 目 录 |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两种版本《登科记考》的标点校勘错误
  摘要:清代学者徐松撰著的《登科记考》,原来只有清末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了赵守俨先生的点校本,对刻本加以标点、分段,对于所引资料有疑问的地方,查对原书作了校正,避清讳的字均予回改。但书中存在一些标点、校勘错误,并为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孟二冬先生的《登科记考补正》所沿袭。本文予以订正。

  清代学者徐松撰著的《登科记考》,原来只有清末王先谦的南菁书院丛书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了赵守俨先生的点校本,《点校说明》交代对刻本"加以标点、分段,对于所引资料有疑问的地方,查对原书作了校正,校语附于有关文句之下,首尾加方括号。避清讳的字,均予回改"。这部点校本存在一些标点、校勘错误,并为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孟二冬先生的《登科记考补正》所沿袭。这里依照这两个版本的页码顺序,将其标点校勘错误罗列于下。

  赵本第14页第3-4行(孟本第14页第10-11行,下仿此):鳏寡茕独,不能自存;逃户初还,郊无粮贮:州县长官,量加账恤。

  按:"账恤"应为"赈恤"。

  第17页第8-9行(第18页第19-20行):耆年旧齿,孝弟力田,义夫节妇之家,疾废茕嫠之室,须有旌贤账赡,听以仓库物赐之。

  按:"账赡"应为"赈赡"。

  第18页第4行(第19页第15-16行):自今以后,明经兼习《周礼》,若《仪礼》者于本色内量减一选。

  按:"若"在这里是"或者"的意思,不是"如果"。全句意思是:明经科举子学习儒家经典有所谓"三礼",从今以后,《礼记》之外兼习《周礼》或《仪礼》者,在考试儒经时,要减去其中一部。因为考试儒经有数量规定,而该二书内容相似,如果以二书充当两部儒经,便降低了考试难度,让考生钻了空子。因而宜标点为:自今以后,明经兼习《周礼》若《仪礼》者,于本色内量减一选。

  第29页末行至下页首行(第31页第16行):是以北荒孤行,甘草泽而轻周;

  按:这里用的是伯夷叔齐的典故。他们是商代孤竹国国君的儿子,彼此推让继承王位,先后逃到周。周武王起兵讨伐商纣王,他们叩马谏阻不果。周灭商,他们耻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充饥,以至于饿死。孤竹国在今辽宁,南距商朝都城殷(今河南安阳市)甚远,在甸侯绥要荒五服中属于荒服,故称"北荒",因而"孤行"是"孤竹"之误。检核《文苑英华》卷502,正作"孤竹"。

  第41页第15行(第45页末行)引长孙无忌《进律疏表》:司败切瘦死之魂。

  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刘俊文先生点校《唐律疏议》第577页,"瘦死"作"瘐死",即在押罪犯病死于狱中。"瘦死"不可解。

  第42页第4行(第46页第5-6行)引长孙无忌《进律疏表》:朱旗乃举,东城高灭楚之功;黄钺裁麾,西士建翦商之业。

  按:"西士"为"西土"之误。《尚书·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刘俊文先生点校《唐律疏议》第578页,"西士"即作"西土",标点为:朱旗乃举东城,高灭楚之功;黄钺裁麾西土,建翦商之业。文意通畅、醒豁。

  第42页第9行(第46页第13行)引长孙无忌《进律疏表》:伏惟皇帝陛下,体元纂业,则大临人,

  按:刘俊文先生点校《唐律疏议》第578页,"则大临人"句据文化本《唐律疏议》校改为"则天临人",这在唐代文献中是常见的句子。

  第78页第9行(第97页第13行):朕闻运海抟扶,必籍垂天之羽;

  按:"籍"为"藉"之误。查《文苑英华》卷482所载此句正作"藉"。

  第78页第14-15行(第97页第22行):遂使翔龙荐检,鸣凤司农,

  按:"鸣凤司农"不可解。查《文苑英华》卷482所载此句,作"鸣凤司晨",原来指凤凰鸣叫,代替公鸡报晓。

  第79页第1行(第97页第24行):欲使瑞箑司庖,

  按:《文苑英华》卷482所载此句作"欲使瑞莲司庖",似可从。因为前文说"朕闻明王阐化,化感人灵之心;圣后宣风,风移动植之性",而"箑"是扇子,既不是动物,又不是植物,"瑞莲"是瑞草,属于植物。

  第85页第7-8行(第113页第14-16行):顷者荆郊起祲,淮甸兴妖,朕惟罪彼元凶,馀党并从宽宥。今敬、贞之辈,犹蕴狼心,不荷再生之恩,重构三藩之逆,还婴巨衅,便犯严科。

  按:"荆郊"、"淮甸"云云,前者指李唐宗室豫州(治今河南汝南县)刺史越王李贞在当地起兵反对武则天执政,后者指徐敬业在淮南道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执政。两个"元凶"或被杀,或自杀。"今敬、贞之辈",《文苑英华》卷477作"今敬真之辈",指徐敬业的弟弟徐敬真,应从。

  第88页第11行(第118页第9-10行):然有东南小侵,荆蛮远郊。虽圣德泣辜,上用防风之戮;天心罪己,仍劳淮甸之师。

  按:徐松此处收录张说对策,交代出自《文苑英华》及《张燕公集》。查《文苑英华》卷477原文,确实作"东南小侵"。但"东南小侵"不通,应为"东南小祲"之误,"祲"即妖氛,指徐敬业事。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丛书集成初编本《张燕公集》卷11载此句,正作"祲"。另,"荆蛮远郊"后面应用逗号,因为前面不是完整的句子。

  第102页第10行(第124页末行)天授三年条,徐松引薛谦光上疏后注资料出处:《通典》、《旧书·薛登传》。 《唐会要》据《通鉴》在此年。

  按:徐松引薛谦光上疏所依据的资料见于《通典》卷17《选举五》、《旧唐书》卷101《薛登传》、《唐会要》卷76《贡举中》和《资治通鉴》卷205。虽然《旧唐书》笼统地说"天授中",但《通典》、《唐会要》同《资治通鉴》一样,都说是天授三年,不知徐松何以要说"据《通鉴》在此年"。《唐会要》成书于《资治通鉴》之前,怎么能标点为"《唐会要》据《通鉴》在此年"?因而应标点为:《通典》、《旧书·薛登传》、《唐会要》。据《通鉴》在此年。

  第104页第4行(第127页末行-下页首行):缁徒翼翼,莫不誉高澄什,声重安远,

  按:这里提到佛图澄、鸠摩罗什、道安、慧远等四位前代僧人,最好还是在"澄什"之间和"安远"之间加顿号断开,以求明晰。第288页第12行(第281页首行)的"贲育之捷"、"扬马之才",指的是战国时期的勇士孟贲和夏育,西汉的辞赋家扬雄和司马相如,最好也以顿号断开。

  第151页第7行(第180页第20行):思欲萧文咸采,葑菲不遗,

  按:"萧文"应作"萧艾"。

  第230页第1行(第261页第19-20行)引杨若虚对策:启玉关、金徽之险,

  按:"金徽"为"金微"之误。"金徽"是金饰的琴徽,"金微"指金微山,即绵延于新疆北部和蒙古国境内的阿尔泰山,因而这里与大西北的玉门关对举。《文苑英华》卷478载此句正作"金微"。

  第241页第11-12行(第282页第8-9行)引《唐会要》载张说驳奏说:今之《礼记》,是前汉戴德、戴圣所编,历代传习已尚,千年著为经教,不可刊削。

  按:《唐会要》卷77《论经义》所载此条,"尚"字作"向",是说现在流布的《礼记》一书,是西汉戴德、戴圣依据前代的文献资料整理编纂的,历代流传学习,为时将近千年。《登科记考》以"向"为"尚",形似而误。如果不能校出来,也不能理解为《礼记》已被历代"崇尚",而应该理解为"上",即《礼记》中的那些资料从出现到行用,已经超过千年。宜标点为:历代传习,已尚千年,

  第244页第8行(第285页第17-18行):臣伏惟皇穹有成,命圣唐受之,崇高配天,高大配地,天地合德,而陛下大明于其中。

  按:"皇穹有成"是什么意思?宜标点为:臣伏惟皇穹有成命,圣唐受之,

  第248页第8行(第289页第8行)引开元十四年尹畅对策:故祈殷汾脽,["殷",《英华》卷483作"谷"。]

  按:赵先生校出"殷"作"谷",可惜没有改正。《资治通鉴》卷212记载:开元十年,唐玄宗将从东都洛阳取道并州(治今山西太原市)返回长安,张说建议道:"汾阴脽上有汉家后土祠,其礼久废,陛下宜因巡幸修之,为农祈谷。"次年春成礼。"祈殷"不可解。

  第249页第10行(第290页第9-10行):然而都内冗散,叨假名器者,不可胜数。

  按:这句是说冗官、散官太多,故"叨假名器者"是修饰"冗散"的,不能断开,宜标点为:然而都内冗散叨假名器者,

  第257页第10-11行(第301页第12-14行):三月丙申,初令两京及天下诸州各置太公尚父庙一所,以张良配享。春秋二时,取仲月上戊日祭诸州。宾贡武举人,准明经、进士,行乡饮酒礼。

  按:这段话说了两层意思。其一,长安、洛阳两京和各州,均设置一所姜子牙庙,以留侯张良配享,在春二月和秋八月的第一个戊日,对他们进行祭祀。其二,各州推荐举子进京参加武举考试,按照推荐明经科、进士科举子的例子,在当地举行乡饮酒礼加以欢送。因而有关地方宜标点为:以张良配享,春秋二时取仲月上戊日祭。诸州宾贡武举人,

  第281页第14行(第329页第14-16行):其所问明经大义,日仍须对同举人考试。庶能否共知,取舍无愧,

  按:这几句话是说口试儒家经典大义的这一天,因为不能像笔试那样留下凭证备查,故而不可单独考试,要让其余考生在场,以便谁考得好谁考得不好,让大家都知道,才能保证录取的公平。因而宜标点为:其所问明经大义日,仍须对同举人考试,庶能否共知,取舍无愧,

  第285页第8-9行(第277页末行-下页2行)引《花萼楼赋》:明主垂裳,贤臣屈膝。龙舆亲览,朱旗晓出。言羽卫以清帐,敕太史之择日点。翠幕而夹道,列云影而竟术。

  按:赋是押韵的文体,须在押韵的地方标点句号。相关标点宜作:敕太史之择日。点翠幕而夹道,

  第303页第13行(第349页第5行):取舍渝滥,甚为当时所丑。

  按:"渝滥"不通,应为"逾滥",指滥到了无度的地步。参看下面第640页第13行条。

  第326页第9-10行(第374页23行-下页首行):帖经首尾,不出前后,复取者也之乎,颇相类之处下帖。为弊已久,须有厘革。

  按:这是说帖经考试到了荒唐无聊的地步,不显露儒经句子的前后语境,专门挑一些既可以用这个又可以用那个的文言虚词,用纸片掩盖住,让考生说出是哪三个字。因此,"颇相类之处"是修饰"者也之乎"的,不能断开。宜标点为:复取者也之乎颇相类之处下帖,为弊已久,须有厘革。

  第340页第11-12行(第391页第10-11行)天宝十五载条:《唐摭言》:"天宝十二载,礼部侍郎杨浚四榜共放一百五十人,后除左丞。"按自十二载至此岁,四榜共一百三十八人,

  按:据《登科记考》所载录取进士数,天宝十二载56人,十三载35人,十四载24人,十五载33人,总数为148人。《唐摭言》说成150人,是举其约数。徐松统计为138人,是自己弄错了。赵先生对《登科记考》的错误一仍其旧,未加校文予以更正,可谓失之眉睫。

  第375页第2行(第432页第3行):《旧唐》本纪、

  按:依《登科记考》全书通例,"旧唐"应作"旧书"。

  第382页第3-5行(第444页末行-下页4行)引陆贽《禁中春松诗》:阴阴清禁里,苍翠满春松。雨露恩偏近,阳和色更浓。高枝分晓日,灵韵杂宵中。["中",《英华》卷187作"锺"。]岚助炉烟远,形疑盖影重。愿符千载寿,不羡五株封。倘得回天眷,全胜老碧峰。

  按:徐松此处录文注明出自《文苑英华》。赵先生据《文苑英华》校出"中"原本作"锺",可惜未予改正。"锺"通"钟",故而这一联应作"高枝分晓日,灵韵杂宵钟",这才符合律诗句子的对仗原则,作"中"则该联不对仗。律诗只有首句可用邻韵,中间绝对不允许。该诗所用"松"、"浓"、"锺"、"重(重复)"、"封"、"峰",全是上平声二冬的字,而"中"则属于上平声一东。陆贽若作律诗出韵,表明不谙声律,不可能被录取为进士。

  第415页第11行(第480页第18-19行):臣伏以陛下,且以恤下为心,不以西戎为虑。

  按:"陛下"是"且以恤下为心"的行为主体,二者不宜断开,故"陛下"后面的逗号宜删。全句是递系结构,又叫兼语式、包孕句。

  第435页第12行(第503页第14-15行):木,东方少阳,古云阳胜,所以为旱。

  按:"胜"字后的逗号宜删,这里转述古人解释旱灾出现的原因,因而"云"字一以贯之。

  第435页第13行(第503页第16-17行):臣见比年,旱魃为害已甚矣,则《洪范》之徵亦明矣。

  按:"比年"后的逗号宜删。"比年"是"旱魃为害已甚"的时间状语,"旱魃为害已甚"是"见"的宾语,不宜分为两句。

  第435页第15行(第503页第19-21行):则国家兵先于河北,河北旱蝗随之。次及河南,河南旱蝗亦随。后次及关中,关中又旱蝗。

  按:"随后"二字不应分属两句。"次及"含有先后顺序的意思,不必用"后"字来修饰,若须修饰,应用"再"字。故这里似应标点为:则国家兵先于河北,河北旱蝗随之;次及河南,河南旱蝗亦随后;次及关中,关中又旱蝗。

  第436页第1-5行(第503页第22行-下页3行):臣谨稽古典,参于历代,禳除异术,祈祷多门。至若贬食省用,稼穑圭璧,求邪于幻术,觊福于泽流,土龙矫首于通衢,群巫分袖而鼓舞,此又从人之欲也。至若两汉旧仪,三公当免,卜式著议,弘羊可烹,此又一时之事也,然俱非救旱之本。去灾之道,则有一郡一邑,一宰一牧,勤恤人隐,精达神明,或以身禳,或以心祷,蝗且去境,旱不为灾。

  按:这一大段的标点,问题出在"弘羊可烹"之后,宜标点为:此又一时之事也。然俱非救旱之本、去灾之道。

  第437页第13行(第505页第14-16行):臣也幸苟有志,人乃举之,此亦上天降祐(孟本作佑)皇唐,使陛下锡臣此便,得有路索言之于上也。

  按:前面宜标点为:臣也幸,苟有志,人乃举之。

  第479页第7行(第554页末行-下页首行):慈恩题名,起自张莒,本于寺中闲游,而题其同年人,因为故事。

  按:唐代同一年录取的进士称为"同年",年龄不会完全一样,雁塔题名,不至于称为"同年人"。故宜标点为:而题其同年,人因为故事。

  第487页第3行(第562页第16-17行):宋玉徒美其阳阿,

  按:"阳阿"宜标点为《阳阿》,是《文选·宋玉〈对楚王问〉》中所说有较高难度的楚国歌曲。

  第539页第1-2行(第620页第22-24行):苟能以最灵之心感善应之天地,至诚之诚感无私之日用,则必如影随形,响随声矣,而况于水火草木乎!

  按:"影随形"后面的逗号宜改为顿号。

  第549页第3-4行(第631页第22-23行):至若洙泗之门人、故人,渐渍于道德固己深矣,而仲由愠见原壤夷俟,其为忿与骄不亦甚与?

  按:"道德"后宜加逗号。"己"字应为"已"字,孟本已改。"深矣"后宜改为句号。"忿与骄"后宜加逗号。

  第558页第7行(第640页末行-下页首行):齐人之所以务于赋输,用给公上,大抵馈军实,奉边备而已。

  按:"馈军实"后面的逗号宜改为顿号。

  第558页第8-9行(第641页第3-4行):思欲尽复河湟之地,未销爟燧之警,师息左次,人无外徭,酌古便今,当有长策。

  按:《文苑英华》卷475作"永销"而非"未销",语义一致,当从。

  第567页第4行(第650页第11行):明经问义有幸中,所记者,则书不停缀;

  按:全句说,问儒经大义的试题碰巧是明经科考生记忆清晰的内容,他们便不停地书写答案。故前句标点宜作:明经问义有幸中所记者,

  第569页第10行(第652页第17行)引胡直钧《中和节百辟献农书赋》:稽汜氏之法,

  按:"汜氏"应为"氾氏",指西汉人氾胜之,著有农书。

  第602页第3-4行(第692页第11-13行):每坐朝宣旨,使群臣各有所陈,陛下赐之温颜,尽其启沃。言语侍从之臣,得以奉其职左右,有所书以贻来代。

  按:后三句宜标点为:言语侍从之臣得以奉其职,左右有所书,以贻来代。这里的"左右"指左史、右史,即起居郎、起居舍人,他们在皇帝身边供职,分别纪录皇帝的言论和行事。这几句的大意是:皇上坐朝和群臣讨论国家大政,面带微笑,让他们畅所欲言,申述己见。起居郎、起居舍人将现场情况记录下来,送入史馆,再由史官们编成国史,留给后人阅读,以提供借鉴。

  第617页第5行(第706页第12行):殴天下之人洽于理平,

  按:"殴"字为"驱"字之误。此句出自《文苑英华》卷489所载罗让对策,原为"驱"的异体字"敺",形似而误。

  第634页第8行(第722页第6-7行):臣伏见陛下,征天下之士,亲策于庭,求贤思理亦云至矣。

  按:"陛下"是"征天下之士"这一行为的主体,二者之间不宜加逗号分开。

  第640页第13行(第728页第8行)引皇甫湜对策:不得其人则必行殿最以惩渝滥,

  按:"渝滥"应为"逾滥",《皇甫持正文集》正作"逾滥"。

  第668页第12行(第666页第14行):司空实平水土,司寇实诘奸慝,司空实敷五教,

  按:"司空实敷五教"应为"司徒"。此句出自《文苑英华》卷491所载杜元颖对策,原文正作"司徒"。

  第678页第7行(第765页第3-4行):今挟泰山,压危卵,不得已而用师,如救岁之大旱。

  按:首句比喻国家动用重兵去镇压藩镇叛乱,犹如手持泰山去压禽卵一样,彼此力量对比悬殊,后果不言而喻。因此,标点宜作:今挟泰山压危卵,

  第696页第1-2行(第784页第1-2行):臣少从师学,讲论载籍为皇、为帝、为王、为霸之所行,理乱兴衰之所由起。

  按:"讲论载籍"之后宜加冒号或逗号。

  第707页第7行(第794页第19行):夫百斛之车,百蹄之牛,不能摇其毂。

  按:这是说负载重达百斛的牛车,即使是25头牛也拉不动。故"百蹄之牛"和"不能摇其毂"之间不宜以逗号断开,否则容易将"百蹄之牛"和"百斛之车"在语义上并列,误认为皆是"夫"字所要包举的内容。

  第708页第4行(第795页第12-14行):假如涉险,利强弩以持重者据之;平陆,利骑戈以捷手健蹄者兼之。此得势而亡怯也。

  按:这几句是说:如果在地势险要的地方打仗,使用威力强大的弩机有利于摧毁敌方力量,保住自己的地盘,因而要以沉稳持重的士兵盘踞在这里;如果在地势平坦的地方打仗,出动骑兵,使用长戈,对自己有利,因而要以手脚利索的士兵骑着快马去执行任务。这种情况便是士兵凭借有利的形势,就不会有胆怯的心理。因此宜标点为:假如涉险,利强弩,以持重者据之;平陆利骑戈,以捷手健蹄者兼之。此得势而亡怯也。

  第835页第13行(第933页第6-7行):且郎君所与者,不过权豪子弟,未尝以一平人。艺士议之,郎君可乎?

  按:这几句前面说:裴坦负责主持科举考试和录取进士的事务,他的两个儿子在家私自拟定录取名单和名次。一位出入其家的老僧人为了给一位同乡考生争取录取机会,就训斥这两位裴氏郎君道:"侍郎(指裴坦)知举耶,郎君知举耶?夫科第国家重事,朝廷委之侍郎,意者欲侍郎铲革前弊,孤平(力量单薄的寒门考生)得路。今之与夺,率由郎君,侍郎宁偶人耶?"因此,这里不是艺士议论起来,会认为你们兄弟这样做对吗?"平人艺士"不能分开,指的是孤平身份的艺士。宜标点为:未尝以一平人艺士议之,

  第1126页第6行(第1386页第1-2行):其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

  按:这几句出自《通典》卷15《选举三》,首句原作:其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

  第1220页第9行(第1478页第18-19行)引章孝标《送金可纪归新罗》诗:鲛室夜眠灯火泠,蜃楼朝泊晓霞深。

  按:"泠"为平声字,不合格律,应作"冷"。《全唐诗》卷506所载该诗正作"冷"。

  第1229页第11行(第1486页第13行)引贯休《送卢秀才应举》诗:还冲猛风雪,如画泠朝阳。

  按:"泠朝阳"为三平调,不合格律,为诗家所忌,应作"冷朝阳"。冷朝阳是唐代诗人。《全唐诗》卷831所载该诗正作"冷朝阳"。该句下有注文说:"时名画,李白、王昌龄、常建、冷朝阳冒风雪入京。"

  
(原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 期)



上一页 封 面 目 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