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六王毕”真的“四海一”了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晚唐诗人杜牧的一篇《阿房宫赋》,不知倾倒了多少文人墨客,同时,也使难以数计的中国百姓误入了一个习焉不察的误区——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靠不光彩手段登上皇位的秦王朝二世皇帝忽然心血来潮,他叫来得力亲信赵高,二人一起合谋,决定干两件大事给那些心怀观望的大臣们看看,让他们知道,他是始皇帝的儿子——虎父无犬子!

这君臣二人要干的两件大事一件是大杀诸公子(二世皇帝的亲兄弟)立威于内,另一件是派兵统一天下以扬名于外。

这第一件事对于见惯了封建王朝血雨腥风的百姓们来说可谓司空见惯,可第二件“统一天下”云云,却很让后世一些人如坠五里雾中。

秦二世的老爸始皇帝不是早就于公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六年)扫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了吗?任何一本历史书都是这样写着的啊,难道我们被带入了一个误区?

一点没错。

秦王朝的天下确确实实是到了二世皇帝胡亥手里,于公元前209年才彻底统一的。最后一个被秦王朝扫灭的国家是哪一个呢?

先灭于狄再灭于魏阴差阳错得复国

那个比“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庞然大国还长命十二年的国家是战国时名不见经传的卫国。

卫国别看后来名不见经传,但在受封之初可也算得上是个大国。

它的开国国君姓姬,是赫赫有名的周武王的弟弟康叔。

武王死后,成王姬诵即位,因其年幼,由其叔父周公旦摄政。

周公当时已被分封到鲁地,但为了辅佐幼主,姬旦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国,而自己仍留在镐京。

由于周公的名声越来越大,引起了他的同父兄管叔(文王第三子)、弟蔡叔(文王第五子)的嫉妒。这两个人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四处散布谣言,说姬旦企图篡夺王位,谣言所至,连成王、姜太公、召公等人都将信将疑。见时机似已成熟,管、蔡拉拢被分封于殷的商纣王之子武庚,联络淮夷,一举起兵反叛。

在这种情况下,周公一面向太公望、召公奭解释自己的良苦用心,一面组织力量,出师东征,讨平叛乱。

在平定叛乱的战役中,康叔始终站在四哥周公的一边,立下了汗马功劳。

战争结束以后,论功行赏,周公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康叔,成为当时的大国,定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公元前660年,康叔的后裔中出了一位卫懿公,此公生性喜欢养鹤,爱鹤胜过爱人,把最受宠爱的鹤全都封成“将军”,而不顾人民的生死,结果被狄(又作“翟”)族所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狄族军队一拥而至时,“动物保护主义者”卫懿公突然想到了手下的人,他请这些人出力杀贼,而这些被他平常看得连鹤都不如的人也来了个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半认真半嘲弄地对他说:“我们又没有爵位、官衔,大王您不是把那些鹤都封为将军了吗?何不找它们为您出力呢?!”

结果,懿公被杀,卫国被灭。倘若这时没有人拉卫国一把,那么,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中国人陷入一个“误区”了。

拉卫国一把的人是赫赫有名的齐桓公。齐桓公,姓姜,名小白,乃是“春秋五霸”之一。孔夫子在《论语》中说他“九合诸侯,不以兵车”,颇有推许之意。

齐桓公的确算得上是个人物,他亲率大军,在谋臣管仲等人的辅佐之下,挥师北上,帮助卫国复了国,卫国国君感激他,送他一程,不知不觉走出了卫国国境,深入齐国国境三十里。根据春秋时代,诸侯国君送别国国君足不出境的老规矩,姜小白立即把脚下的那块国土割给了卫国。

此时的卫国系卫文公辟疆当政,他筑都楚丘(今河南渭县),重建卫国。《诗·庸阝风》专有一段记其事。

其后四百余年无话可表。

 

上一页         返回书页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