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王昭君弹过曲颈琵琶吗(3)


 

到了南北朝时,与我们今天所用琵琶相近的曲颈琵琶传入中国,隋唐年间曾盛极一时,有龟兹琵琶、五弦、忽雷等多种形制,其共同特点为半梨形曲颈,当时亦统称为胡琴。唐宋以来,在两种琵琶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形制:音箱呈半梨形状,以桐木板蒙面,琴颈向后弯曲,颈与面板上设“相”与“品”,张四弦,按四、五度关系定弦。演奏方法改原横抱为竖抱,改原用拨子弹奏为五手指弹奏,技法日趋丰富,成为独奏、伴奏与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琵琶”也成了此种乐器的专称。近代通用的琵琶为四相十三品,后经改革,增至六相二十三(四)品,能奏所有半音。

啰里啰嗦说了这么多,中心内容不外乎以下三点:

(1)“琵琶"之名,中国古已有之。

(2)但古时的琵琶绝不等同于现代人所用的琵琶。

(3)古今琵琶的最大区别:古时直颈,现代曲颈。

接下来我们要搞清的一个问题就是曲颈琵琶何时出现于中国。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根据有关专家的考证叙及曲颈琵琶是南北朝时传入中国的,但没有展开来谈。

原来,曲颈琵琶是一个道道地地的“舶来品”,有一本通俗读物上称其源于古印度Btarbbu,或者是古希腊的Barbyton,但缺乏必要的论证,比较为大家所公认的看法是:曲颈琵琶源于一种名叫“乌特”的乐器。“乌特”乃是阿拉伯文ud的音译。ud是阿拉伯拨弦乐器,亦流行于土耳其、伊朗以及苏丹、摩洛哥等地。一般用木头制成,琴腹呈扁平半梨形,琴颈上端向后弯曲,颈上设品,面板上有圆形镂花音孔,装弦四、五至十余根不等,常调成五六对同音双弦或再加一单弦,用羽管或手指弹奏。“乌特”在许多国家均有其变体。南北朝时传入中国的曲颈琵琶,和盛行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琉特,均源于乌特。——《辞海》1979年版。

曲颈琵琶既然迟至南北朝时才传入中国,那么,西汉时代的王昭君怎么会提前好几百年抱着它前往匈奴呢?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昭君出塞,不过是西汉王朝“和亲”政策中的一个小插曲,官修正史中的记载简而又简,大约到了晋代,昭君才开始“走俏”起来。

大富豪石崇写了一篇《明君辞》,他在序中说:“昔(细君)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妃亦必尔也。”。

石崇的这段话成了后世文人墨客们把琵琶与王昭君联在一起之所本,有好事的画家更以其文入画。

这些文人墨客画家们似乎对石崇话中“其送明妃亦必尔”几个字没有予以充分的注意,事实上,石崇自已也说“其亦必尔”,明显是一种推测。

石崇以后,又有一个虞世南(隋朝人)也认为昭君出塞怀抱琵琶,这恐怕是以讹传讹。

明朝人陈耀文指出:“夫汉送公主,于马上作乐,季伦(石崇)制词,意昭君亦尔;未尝谓昭君自弹也。《图经》即以《昭君怨》实之,不知何所本也。而今人画《明妃出塞图》,作马上愁容,自弹琵琶,赋辞者多,即以为昭君实事,盖承前人之误耳!”(详见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十三)

根据陈耀文的推断,参考一下官修的正史,我们对昭君出塞时是否带有广义上的琵琶(如秦汉子,如阮咸)都表示怀疑。

退一步说,就算昭君出塞时真的怀抱琵琶,那她怀中的琵琶也只能是直颈的阮咸或秦汉子,而决不会是现代式样的曲颈琵琶。

文艺创作不能歪曲历史,倘若让秦始皇手拿“大哥大”,康熙皇帝腰挂BP机,那么,画出来的只能是漫画,而且是很肤浅的漫画,不知诸君以为如何?

 

上一页         返回书页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