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rss

必读经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趣味历史

历史上哪些人有上打昏君, 下打奸臣的权力?

时间:2017-07-19 14:25:18来源:作者:点击数:
  民间传说八贤王有个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的金鞭,八贤王的原型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小儿子赵德芳,宋太祖死后弟弟赵光义即位,称为宋太宗,太宗为了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想了很多办法将大哥的儿子德昭,德芳等都整死了,人都死了更别说什么金鞭了。大概是民间也觉得他冤枉,就虚构了一个八贤王这个任务,还赋予了他这么大的权力,这也是人民的美好愿望吧。
  
  那么历史是否有能够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的人呢?答案肯定是有的,而且不是在宋朝,而是在明朝,他名叫刘璟,是刘伯温的次子,朱元璋曾赋予他一些特殊的权力,让他能够在朝中打击一些不法官员。
  
  朱元璋对刘伯温是有愧的,“胡惟庸案”过后,刘伯温被害死,朱元璋深感痛心,于是便把他的儿子刘璟招入宫来,本想让他承袭父亲的爵位,不料他却说家里还有个哥哥,应该让哥哥继承父亲的爵位,刘璟不慕名利的性情,让朱元璋非常高兴。
  
  朱元璋待刘璟“燕语如家人”,他刚正不阿,于是朱元璋封他为閤门使,赏赐了宅邸、鞍马,而且还给他一柄金锏,朱元璋亲自在上面题写了“锄奸摘佞”四个字,并且说这柄金锏可上打昏君、下打谗臣,就这样刘璟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有这项权利的人。
  
  有一次,朱元璋在朝堂上议事,都御史袁泰报告事情不符合实际,朱元璋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不料袁泰退下时忘记对朱元璋谢恩,刘璟在一旁看着,瞬间抽出金锏给了袁泰一鞭,朱元璋见状不但不怪罪,还对刘璟大加赞赏。
  
  朱元璋说:“凡是像袁泰这样犯了错误的,就应该当面指出来,朕虽然不治他的罪,但也要让他知道朝廷的纲纪严明。”就这样刘璟在朝中成为“刽子手”的角色,再也无人敢惹他了,结果刘璟变得没有朋友,在朝中孤立一人,为他后来的死埋下了伏笔。
  
  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朱棣于1399年(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官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当朱棣起兵谋反时,刘璟曾多次向朱允炆提出对策,无奈没人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刘璟辞官回家,叔侄间打了一场后,朱棣获胜,朱棣登基后派人请刘璟回朝廷任职,不料他“称疾不至”。
  
  结果可想而知,凡是违背朱棣心愿的人,基本下场都很惨,你看方孝孺就是榜样,于是刘璟也被朱棣抓起来下狱,他那把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的金锏也救不了他的命,主要是朱棣不吃这一套,最终刘璟“逮至京,下狱自经死”。
  
  要是刘璟为人懂得变通,比如像解晋他们一样,归顺朱棣,继续在朝廷做官,或许下场就不会那么惨了。
  
  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已是17岁青年,朱元璋准备让他们到外地去当藩王。就在这一年,朱棣兄弟们一起来到安徽凤阳老家,那时被称为“中都”。这里埋葬着他们的祖父母,也是他们的朱元璋小时候为大户人们放牛放羊的地方,老百姓的生活都很困苦。朱棣在这里住了三四年,民间生活对他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朱棣是个有心人,“民间细事,无不究知”。他当皇帝以后,还经常对儿子们说起他这段生活。认为自己能南北征战,不畏塞外风寒,就得益于这段经历。朱棣在凤阳的这段生活可看作是宫廷教育的实习阶段,他回去就要准备到外地去当藩王了。
  
  朱元璋同时对朱棣和其他的几个子女们加强了教育,朱棣兄弟们除了接受师傅们的教育外,还要随时接受朱元璋的训诫。朱棣从朱元璋那里接受的完全是封建正统教育。对此,朱元璋曾有一段明确的自白:朕于诸子常切谕之:一、举动戒其轻;二、言笑厌其妄;三、饮食教之节;四、服用教之俭。怨其不知民之饥寒也,尝使之少忍饥寒;怨其不知民之勤劳也,尝使之少服劳事。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