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卡特琳娜·德·梅迪契

  这部小说的三个组成部分一开始都独立成篇,在不同的时期发表。最后一部分《两个梦》于一八三○年五月在《时尚》杂志上刊载;第二部分《吕吉耶里兄弟的自白》于一八三六年十二月至一八三七年一月以《吕吉耶里兄弟的秘密》为题在《巴黎杂志》上刊载;最后问世的第一部分《加尔文派殉道者》,以《勒加缪》为题,于一八四一年四月在《世纪报》上发表。三个部分合为一篇,于一八四二年由苏弗兰书屋出版,一八四四年由克朗多夫斯基书屋发行。一八四六年十月,编入菲讷版《人间喜剧》第十五至十六卷,属“哲理研究”。小说的三个部分显然有不同的主旨,但又有其内在联系。

  第一部是历史小说:通过一个皮货商儿子勒加缪的危险经历,揭示了法国三十年宗教战争的真实背景和根本原因,反映了自卡特琳娜·德·梅迪契摄政以来,法国王室为巩固自身权力所采取的一系列苦心孤诣的谋略。十八世纪的许多思想家把宗教战争看成理性的迷失,巴尔扎克却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指出这是大封建主之间争夺王冠的斗争,殉道者的英勇固然可歌可泣,究其实不过是弄权者们手中的工具而已。

  小说的第二部描写与大领主之间的权力之争交织在一起的梅迪契王太后和国王查理九世之间的权力之争,但主要篇幅用于心理分析和形而上学的探讨。吕吉耶里兄弟代表了人类另一种对权力的欲望——即对大自然行使权力的欲望。作者在吕吉耶里兄弟的言谈中融入了当时科学界和思想界的一些新发现、新探讨,同时也大大扩展、延伸了人类把握自然奥秘的力量。对传统的宗教观念而言,吕吉耶里兄弟属于离经叛道的异端,对现代唯物主义学说而言,吕吉耶里们的探讨已经堕入神秘主义的深渊,但在几个世纪以前,对物质与精神问题的大胆思考,以及对人与上帝、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大胆探索,无疑曾活跃了在中世纪神学统治下变得僵化的头脑,使人类科学事业获得空前未有的发展与进步。

  第三部篇幅最短、内容也最怪诞。小说家以象征手法,虚构了罗伯斯比尔和马拉在一七九六年做的两个梦。罗伯斯比尔在梦中遇见卡特琳娜·德·梅迪契,并谴责她一手制造了圣巴托罗缪之夜的大屠杀。卡特琳娜则为自己辩解,声称那场大屠杀并非罪行,而是不幸布署不周,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问题不在于信奉天主教还是加尔文教,而是两者必须择其一。因为,为了使政权稳定兴旺,“国家必须只有一个上帝,一个信仰,一个主人。”……这时罗伯斯比尔感到卡特琳娜的形象无比高大,同时发观自己身上已部分地接纳了这个意大利女子演绎的残酷学说。未来的法国大革命中另一领袖人物马拉,则梦见自己作为外科大夫给一个病人(病人显然象征法兰西)施手术时,在那条病腿中发观了千千万万蠕动着的小生物——人民,他本意要杀死这些小生物以挽救病人的大腿,病人却不理解他的治疗,反抗了一下,手术刀便插入了胸膛。这两个梦的寓意,说明作者意欲将法国大革命与十六世纪宗教战争时期的法国作类比,将九三年的革命恐怖与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作类比。任何一种权力的建立与巩固都需要恐怖手段,统治者如此,反叛者也一样。无辜而狂热的人民为信仰献身时,却不曾想到自己在纵横捭阖的政治家们手中,是一张多么可怜而又举足轻重的牌。

  长寿药水

  《长寿药水》最初分成两章,于一八三○年十月二十四日在《巴黎杂志》上发表,一八三一年九月编入戈斯兰书屋出版的《哲理小说与故事》,一八三二年六月和一八三三年三月又先后编入戈斯兰版《哲理故事》和《哲理小说与故事》修订本,一八三五年一月编入威尔代书屋出版的《哲理研究》,取消了分章和小标题。一八四六年收入菲讷版《人间喜剧》第十五卷,属“哲理研究”。

  这是一篇荒诞离奇,带有魔怪色彩的哲理小说,作者却在《致读者》中画龙点睛地指出了小说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唐璜的弑父行为看来似乎骇人听闻,而社会上围绕遗产问题搬演的种种闹剧、丑剧、悲喜剧,不都在某种程度上与唐璜的行为有类似之处么?经过小说家的重新塑造,唐璜与了间传说及过去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已大不相同。巴尔扎克笔下的唐璜是个十分复杂的形象,他既邪恶又充满睿智,既是怀疑和反叛精神的象征,又是利己主义观念的体现。与其说这是一个人,毋宁说作家试图以这个形象概括当代社会观念,并通过这个形象探讨恶的实质和本源。

  逐客还乡

  《逐客还乡》最初于一八三一年五月在《巴黎杂志》上发表,同年九月编入戈斯兰书屋出版的《哲理小说与故事》,一八三二年六月和一八三三年三月先后编入戈斯兰版《哲理故事》及《哲理小说与故事》修订本。一八三五年又分别编入威尔代书屋出版的《痛苦之书》(1840)和《神秘之书》(1835年初版,1836年再版)。一八四六年收入菲讷版《人间喜剧》第十六卷,属“哲理研究”。

  这一以被放逐的但丁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以主要篇幅阐述了十三世纪著名哲学家西格尔的具有“异端”倾向的神学理论,以及但丁在《神曲》中表达的异端思想,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自然科学与宗教信仰、现世欢乐与永生幸福之间寻求和谐统一的努力。尽管小说充满超凡入圣的气息,结局却纯粹是世俗的:但丁满怀政治热情返回自己的祖国,自杀未遂的年轻人则在母亲的怀抱中找到了现实的天堂。

  路易·朗贝尔

  《路易·朗贝尔》最初于一八三二年十月在戈斯兰书屋的《新哲理故事》中出版,一八三三年一月以《路易·朗贝尔的思想历程》为题,由戈斯兰书屋出版单行本。一八三五年编入威尔代版《神秘之书》,一八三六年收入威尔代版《哲理研究》第十三、十四卷。一八四二年与《塞拉菲塔》合为一册,由夏庞蒂埃书屋出版。一八四六年收入菲讷版《人间喜剧》第十六卷,属“哲理研究”。

  这部小说体著作,描写一个在精神领域探求“绝对”的天才,由于所关心的领域庞大无垠,以致心力交瘁,终于走向疯狂的故事。路易的疯狂与其说是由于脑力的过度消耗,毋宁说是现代科学发展初期,各种对立的世界观、形形色色相互矛盾的学说、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使他的思想陷入重重矛盾,无法自拔。

  巴尔扎克笔下的路易·朗贝尔,去某种程度上就是他本人。路易在旺多姆学校的经历,类似作者本人的经历。路易那种嗜书成癖和梦幻者的状态,正是作者在旺多姆学校的状态。路易那种早熟的哲学思考,对各门科学乃至神秘学说的广泛兴趣,对物质、精神关系执着的探讨,恰是作者本人思想的写照。路易·朗贝尔表现了巴尔扎克在哲学上的勃勃雄心,表现了他那幅员广阔的思维空间,以及习惯于将一切现象联系起来思考的天赋。除了不曾疯狂以外,路易·朗贝尔几乎就是巴尔扎克的精神化身。这颗无所不包的头脑虽然充满矛盾、谬误,且不成体系,却不乏卓越的见解,闪光的发现。在许多方面他只是提出了问题,而未能找到答案,却充分体现了当时那个历史阶段,在神学与现代科学的矛盾冲突中,在通灵论和唯物论两大体系的斗争中,人们试图探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所作的艰苦努力。

  塞拉菲塔

  《塞拉菲塔》全文分两个阶段发表。第一阶段发表了四章:前三章于一八三四年六月一日在《巴黎杂志》上刊载,第四章于同年七月十九日在同一杂志上刊载。其他各章则推迟到一八三五年十二月,全篇编入威尔代书屋出版的《神秘之书》时,才初次与读者见面。一八三六年《神秘之书》印行第二版,一八四二年五月与《路易·朗贝尔》合为一册,由夏庞蒂埃书屋出版。一八四六年编入菲讷版《人间喜剧》第十六卷,属“哲理研究”。这是一部以小说形式撰写的有关“通灵论”的哲理著作。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兼有男性和女性特点的畸形人。他(或她)九岁时父母双亡,孤独地生活在挪威的一个小山庄,长大后成为一绝色美人,同时为一个女子和一个男子所爱,但又不可能与任何人结合。只能在幽居和祈祷中忍受痛苦,十七岁即弃世而去。这样一个凡俗的故事,被作者涂上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神秘色彩,使之成为宣叙斯威登堡通灵学说的框架。塞拉菲塔被描写成具有斯威登堡所说的“天使素质”的人,命中注定要回到天上。她仙风道骨,超凡入圣,时时与上天息息相通,她默默受苦,毫无怨言,终于升入天国,成为上品天使。从小说的许多细节还可以看出,追求永生幸福的塞拉菲塔在割舍人间欢乐时并非没有痛苦,他(她)也是经过痛苦挣扎才摆脱凡尘欲念的。小说通过贝克尔牧师之口,叙述了斯威登堡思想发展的两个阶段,说明他如何从一个学识渊博的科学家发展成通灵学说的创始人。

  这篇小说可以证明斯威登堡学说对巴尔礼克的深刻影响,不过这仅仅是巴尔扎克从十九世纪众多学说中接受的一个方面的影响。

  艾珉


页首 页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