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亏一篑失在用人(2)



  孔明不是全智全能的神人,自然不必忌讳他在人事等问题上的一些失误,然而,上述失误绝不抵消他作为一名领导人的精明强干,即使在人事问题上,他的安排也有许多成功之处,下面拟举孔明两次人事安排进行心理分析。
  第一次人事安排: 让刘琦驻守江夏,是实现自己战略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孔明初出茅庐时,刘备投靠刘表,屯兵新野小县,当时刘表将不久人世,手下两个派别互相倾轧,一派是长子刘琦,琦为刘表前妻所生,为人懦弱,为刘表后妻蔡夫人及蔡氏家族所忌;另一派以蔡夫人及其弟弟蔡瑁等为首,他们欲拥立刘表次子刘琮继位,掌握兵权,势力强大,处处陷害刘琦。刘备作为外来势力,亦为蔡瑁等嫉恨,几次受到陷害。刘备集团欲夺荆州,一是兵力不济,二怕舆论压力,三恐内部纷争,为曹兵所乘,只好寄人篱下,忍气吞声,他们在感情上与刘琦接近。有一次,刘琦来见刘备,哭着说道: “继母不能相容,性命只在旦夕,望叔父怜而救之。”(第三十九回)刘备对蔡氏集团不敢稍有得罪,只好推托说: “此贤侄家事奈何问我?”这时孔明在一旁微笑,刘备看到孔明这样,就求计于他,孔明回答说: “此家事,亮不敢与闻。”于是刘备送刘琦出去时对刘琦安排了向孔明求救之计。第二天,刘备推说腹痛,让孔明代往回拜刘琦,刘琦邀孔明于后堂,几次问计求救,孔明再三推托,并说: “亮客寄于此,岂敢与人骨肉之事?倘有泄漏,为害不浅。”孔明告别时,刘琦说家藏一本古书,领孔明登小楼观看,二人一上楼,楼梯即被仆人搬走,刘琦又向孔明求计,并以自刎相威胁,孔明脱身不得,加之刘琦再三作出了绝不泄密的保证,他才以春秋时晋国“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的历史为依据,劝刘琦向父亲乞兵屯守江夏。 后来,刘备说服刘表,让他答应了儿子的请求。
  帮助刘备占有荆襄,是孔明三足鼎立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刘备若伺机夺取刘表的荆州,刘琦是否会倾向刘备,这是很难断定的。即使他想帮助刘备,但手中没有一兵一卒,也无补于事。但若让刘琦镇守江夏,就使他掌握了一部分军队,这时候,如果刘备能粉碎蔡氏集团,夺取荆州,那刘琦在江夏也可以互相呼应,形成掎角之势;如果荆州日后被蔡氏集团占有或被曹操夺走,刘备集团无法在新野容身,那也有江夏一条退路。这就是孔明对安排刘琦守江夏所作的考虑。然而,孔明要把他的安排告知刘琦,却有许多难处,他既不能让任何一个第三者知道刘琦守江夏是他的主意,以免引起怀疑或被蔡氏集团看穿阻止,同时又要把这种安排告知刘琦以实现自己的战略计划,还要避免因痛快淋漓地说出而使刘琦本人对他产生疑心,因此,他既不痛快淋漓,又不一口回绝,而是几次故意欲言又止,吞吞吐吐,既吸引刘琦,又婉辞刘琦,逼他作出保密保证,并提供谈话的最佳机会。当刘琦向刘备求救时,不干他事,他在一旁微笑,这是一种有计而不言的表示,实是吸引刘琦问计于他。当刘琦在自己公馆向他问计时,他推说不敢参与别人骨肉之事,恐怕泄漏出去,引起麻烦,这实际上是暗示自己怀有良策,逼刘琦再三相问,好使他作出不泄密的保证。当二人上楼后刘琦采取保密措施,作出保密保证,并以自刎相要挟而问计时,孔明以历史为根据向他说出了自己的安排,这样,既做到了保密,又不引起刘琦的怀疑。后来,曹操进攻荆州,蔡氏集团降曹,刘备率兵败退,多亏刘琦引江夏之兵接应,使刘备在江夏暂得容身。
  另一次人事安排: 让关羽伏兵华容道释放曹操,是为了平衡两个关系。
  赤壁大战,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孔明料定曹操必然率残兵从华容小道逃走,就安排关羽率兵去那里埋伏。关羽曾经归降过曹操,操待之甚厚,有恩于关羽,孔明对关羽分派任务时表示,他担心关羽会记昔关 羽 放 曹日之恩,放走曹操,关羽立下了军令状,才领命而去,刘备亦担心说: “吾弟义气深重,若曹操果然投华容道去时,只恐端的放了。”大概是想让孔明另考虑人选,孔明回答说: “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第四十九回)后来。操果然率百余残兵败将投华容小道,在人困马乏时被关羽拦截,曹兵惶惶垂泪,操又提起昔日之情,牵动关羽恩义之心,最后关羽放走了曹操一行。关羽交令时孔明要按军法处斩,后刘备出面说情,并提出对关羽记下过失,“容将功赎罪”,孔明方才作罢。那么,孔明为什么要派关羽伏兵华容道呢?如果为了活捉曹操,为何不派另外的将领?如果真是要让关羽做人情,为何放了曹操,却要按军法斩杀关羽?其实,孔明所说的“夜观乾象”之类话,纯是一种托辞,他是有意安排,让关羽放走曹操,为的是平衡两个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