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董卓独专朝堂 曹操招兵买马(1)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即今甘肃省岷县。他体格雄伟,胆量奇大,臂力过人,性格粗野而残忍。
  董卓少年时候,便好游侠仗义,好打抱不平,曾经在羌中一带行商,结交不少羌族的部落酋长。没多久,累积不少财富,董卓便回到陇西,买下了大片土地,从事开发耕种。由于他认真卖力,渐渐有了非常好的成绩。
  董卓为人慷慨,出手大方,羌中各部族酋长有困难时,常请他帮忙,而董卓几乎一概应允,并杀耕牛款待,以叙友情。
  久而久之,各酋长都很喜欢董卓,并很感激他,因此,便商议予以重谢。各酋长收聚牛、羊、马各类牲畜,共数千头,作为重礼相赠。董卓因此一下子就成了当地的富豪。
  东汉恒帝末年,董卓以边疆六郡的良家子,被推举为羽林郎。
  董卓具有学武天分,臂力之大,无人能比。他经常随身佩带两套弓箭,能骑在马上左右开弓,一般人不能与之相敌。
  不久,董卓又受任为中郎将张奂的随身侍从官,随其征伐并州胡人。在这次征伐中,董卓大力而勇武,建立不少功劳,因此被拜为郎中,赐重绢九千匹。而董卓将所赐之物尽数分赐军士,因此深得军心,在部队里声望极高。
  后来,由于董卓在军中表现优异,又被升迁为广武县县令,接着,又出任蜀郡北部都尉,及西域戊己校尉。
  汉灵帝中平元年,即公元一八四年,董卓被征拜为并州刺史兼河东太守。黄巾党人事变期间,以中郎将持节代替得罪宦官的庐植领军,并和张角会战于下曲阳。董卓自恃武勇,根本看不起叛变的农人,因此采取硬碰硬的大会战方式,企图一举消灭张角军团。想不到被困入死地的农民,反抗力极大。董卓的军团寡不敌众,反被杀得溃不成军。朝廷因此撤了董卓的职,将他的军团并入皇甫嵩指挥,命董卓还乡,在家闭门思过。
  董卓被停职回乡后,并不气馁,他依然发扬他生意人的一贯作风,假装为了捕鱼,不断用金钱去贿赂宦官集团,以争取早日复职。
  这时候,正好韩遂结合西凉州羌族部落叛变。韩遂是汉代的羌人,曾被任为汉王室高级将官之职,与曹操、袁绍等交情不错。后来,韩遂奉命返回淳州,安抚羌人及汉人之间的冲突,并出任淳州军团要职。但黄巾党人事变后,汉王室财务几乎破产,朝廷高官们便将他们剥削的重点再度转向淳州,使羌人也陷入了民不聊生的惨状,勇猛重感情的血性汉子韩遂,便带领淳州境内的羌人部落叛变,并杀害汉王室派任的文武官吏,淳州几乎完全沦入他们手中。
  由于董卓对淳州羌人了解颇深,和羌人酋长也颇有交情,因此朝廷首先恢复其中郎将官职,并受任为西征平乱六军团之一的指挥官。
  重新复职被委以重任的董卓,率部与叛军相距于望垣硖北地方。
  而这次参加叛乱的部落非常多,并且都抱着必死的决心。六大军团虽然阵容强大,但作战能力远不如羌人,反被数万羌胡人马团团围住,粮食至绝,眼看就要陷入全军覆灭的厄运。
  危急中,董卓突然想到一个逃走的好办法,他下令部队假装为了捕鱼充饥,用沙石截制水流形成堰堤的掩护,偷偷地撤军。
  撤到最后,再由断后部队把堰堤掘开,顿时河水汹涌而出,完全阻断了追兵。羌胡族人这才发现,但已经迟了,董卓军团已向东撤走了好远。一时水深流疾,无法渡过,只得眼睁睁地看着董卓逃脱。
  在这次西征淳州的军事行动中,进入陇西的六大军团,其中五个几乎全军覆灭,只有董卓军团全军而回。因此,董卓用兵能力再度受到肯定。朝廷下旨,军团暂时屯驻在扶风待命,并任董卓为前将军,领并州牧。
  为了对付淳州叛变,不久,朝廷便又任命董卓为淳州刺史,进行安抚的工作。由于情势恶劣,朝廷对董卓十分照顾和迁就,凡董卓有什么要求,几乎都无条件地答应。渐渐的,董卓就任性和傲气起来,自以为很了不得,将许多人都不放在眼里。后来,连和他一向尊重的老上司皇甫嵩的关系,也开始急剧恶化了。
  基于军情需要,董卓经常往返朝廷,共商军机,因此非常了解皇室中央以及司隶区的部队部署及其动态。
  眼见朝政腐化不堪,宦官派与清流派间斗争日益严重,情势极为不稳,董卓便难免兴起觊觎之心。他放弃安抚淳州的任务,而将主力军团就近驻扎在司隶区的扶风和河东两郡,随时准备长驱直入洛阳。
  最早发现董卓异样行动的,是皇甫嵩的义子阎忠,他要求皇甫嵩解除董卓的兵职。但皇甫嵩不愿司隶区陷入内战,只将董卓的违法行为上报朝廷,由皇帝下令调董卓回中央任少府的官职。但董卓抗命不听,皇甫嵩不得已调动军队,企图对董卓军团进行包围。就在这个时候,皇帝刘宏去世,洛阳陷入紧急夺权的漩涡中,谁也没有心情去管董卓的违命事件了。
  终于在八月二十五日的宫廷事变中,董卓达到了他长年的夙愿———将精锐的西凉军团开入首都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