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疑惑的赵云



  整部《三国》,你大概找不到一个比赵云更叫人喜欢的角色了。忠勇明智,让他一个人占全了。而且,还是那样的“偶像”级帅哥,以至于从界桥到长坂坡再到定军山,无论在连环画还是在京剧里(这是我那个时代仅有的影像艺术),他以一个英武过人的青年将军形象过了三十年,好像时光流逝把他给忘了。 关于赵云的第一个疑惑就是关于年龄的,按照《演义》的说法,赵云第一次出现是在界桥之战中大战文丑,救了公孙瓒,当时的赵云是“少年将军”,我们可以估计为二十岁左右,而刘备此时大约三十来岁,也就是说,赵云比刘备大约小十岁左右。 这都没有问题,可是写着写着,问题就来了。赤壁之战时,刘备已经年近半百,也就是说,赵云也该有四十岁了。可是他居然还不曾娶妻,这就有点奇怪了。如果说前半生颠沛流离,顾不上解决个人问题还说得过去,可是刘备们在新野一住就是七八年,一个年近四十岁的老男人怎么会不抓紧机会呢? 这还可以用个人性格作为搪塞,可再往后就怎么也说不过去了。刘备临终托孤时,《演义》和《三国志》一致肯定他是63岁,也就是说,赵云应该是五十岁多一点,可是短短几年之后,诸葛亮一出祁山,赵云却成了年近七十的“老黄忠”——按照刘备—赵云—诸葛亮三人各相差十岁的逻辑,即使到了“秋风五丈原”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赵云也不该到了这个岁数。 关于赵云的第二个疑惑是:赵云是帅哥吗? 实际上,前面已经部分回答了这个问题。如果赵云比刘备大哥岁数都大,恐怕也就没有人关心他帅不帅了。当然,如果他比刘备年轻十岁,这个问题还有讨论的必要。 《三国志》里对他的相貌毫无记载,只有《赵云别传》曰: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按现在的标准,也是个一米八以上的男子汉,但“姿颜雄伟”并不说明他如何俊美。这个问题只能空对空了,不过还是很有意思,为什么有意思,容以后再说。 看《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第七回赵云登场,罗贯中写其相貌:“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阔面是脸盘很大,重颐就是双下巴。后文周仓描述赵云“极其雄壮”。桂阳赵范的说法则是“相貌堂堂,威仪出众”。但赵范是在拍赵云的马屁的时候说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况且,“相貌堂堂”也不等于英俊潇洒。 综上所述,罗贯中笔下的赵云本来应该是个很精神、很强壮的胖子,而不是我们现在心目中的小白脸。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把赵云变成一个小白脸了呢?答案是戏剧的影响。在京剧里,赵云是标准的武生:没有胡子,白盔白甲,不时表现几手令人叫绝的硬工夫。也不光是赵云,发疯的子都、叫关的罗成、挑滑车的高宠,都是这一副模样。 这话题还可以放大一些。传统戏曲确实没落了,但是它对我们的潜在影响是巨大的。我们习惯于把人分成各种类型,以及各种类型的各种表现,实际上都和戏曲中的脸谱化有关。比如张飞吧,一想到他,眼前往往会出现一个满脸胡子、哇哇大叫的莽汉,有几个人想的起历史上的张飞,是个字写的极好、画画的极好(尤其擅长画美人)、跟“文化人”相处甚欢、颇有情调的翩翩佳公子呢? 第三个疑惑:赵云有多厉害? 民间素有“一吕二赵”的说法,但即使在《三国演义》里,第二把交椅也该关二爷坐,赵云排不上,“长坂坡”一回,尽级夸张渲染,有头有脸的对手,也只是张合一个。 《三国志》也把赵云列入蜀汉武将的第二等级(第一等级是关、张这两位“万人之敌”),与黄忠并列:“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赵云成名之长坂坡一战,三国志中这样描述:“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对于战绩未有提及。赵云最光彩的战绩是在汉中之战:“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曹操)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 关于赵云最大的疑惑还是:他在三国历史中有多重要?
  赵云在刘备集团里,算得上“老革命”了:资历仅次于关张。他不但勇冠三军、胆大心细,而且忠心赤胆,深受信任,和刘备关系极铁(民间戏曲甚至称他为“四将军”,即刘关张三兄弟的小老弟),又是刘备独苗的救命恩人(而且是两次)。按常理说,他怎么着也该进入“第一领导集体”。 可是奇怪的是,他的地位似乎并不高。在《演义》中,写刘备封“五虎上将”,而在史书里,是封“前后左右”四个“上将”,并没有赵云的份,而且即使当时真封了什么“五虎上将”,第五位也是魏延,轮不到赵云。《三国志》确实是将“关张马黄赵”放进一卷的,但那是因为魏延被灭了族(稍后再说这个大冤案),空出了位置。魏延也没进入“前后左右”,不过做了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成为重要的方面大将。而赵云仅为一个“杂牌”的翊军将军,也未封侯。直到后主即位,那“四大天王”也死得差不多了,赵云才做了征南将军,封了侯。他参加了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此时的官阶为镇东将军),街亭之败,他能在不利局面下从容撤退,没受很大损失,但也受连累被降职。这也是他参加的最后一战。建兴七年,赵云病逝于诸葛亮二次北伐前夕。诸葛亮对他的死颇为痛惜,在《后出师表》中提到:如果不赶紧北伐,等这些老战士都死光了,蜀汉也就完了。 从这些记载可见,赵云虽然资格很老,也很能打仗,却并不很受重用,只是在众多名将凋零之后才成为大将。这么说来,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赵子龙”居然只是一个二流角色? 有人说这是因为小说把赵云拔得太高,其实这可能是倒果为因了,人们喜欢赵云、美化赵云,恰恰是因为他们同情他,为他打抱不平。 小说确有些夸张,但基本还符合史实,毕竟“长坂坡”、“截江夺斗”、“一身是胆”都明白记载在《三国志》或裴松之所作的注里,尽管没有那么惊心动魄。这样的一员战功累累的勇将,被放在尴尬位置上,是有些叫人不解。 也有人认为赵云不受重用的原因是他出身不高,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袁绍动辄“四世三公”;曹操本是“阉竖遗丑”,又是著名的不重门第,却也自称是曹参之后;刘备的“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玄孙”更是著名的口头禅),这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不利。但这并不能解释黄忠、魏延等“老粗”为什么能脱颖而出。 但这个问题也不是无解,从史料分析,赵云上不去的原因大概有三个:
  首先与赵云的“专业”有关。赵云是在“白马将军”公孙瓒手下开始军旅生涯的,公孙瓒素以擅长骑兵作战闻名,赵云的看家本领可能也在于此,果然,在转投刘备后,他的职责正是“为先主掌骑”——骑兵部队指挥官。 在那个时代,这个身份相当于现代的机械化兵团司令,不可谓不重要。可是“先主”偏偏没有几个“骑”供他来“掌”。刘备前半生,“多败少成”,总是在当靠别人收容的“客将”,没有地盘,没有税收,又不像吕布那样抢劫、曹操那样掘墓,这位“刘使君”当然穷得不堪,要发展骑兵这“高投入”兵种,简直势比登天。这可能也是他的军队战斗力不强的原因之一(吕布、曹操,甚至袁术都能欺负他)。在小沛时,居然穷极生变,连吕布的马都敢抢,也可见刘备是多么希望“拥有我们自己的骑兵”。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见赵云麾下人马一定少得可怜,多不过百八十人。这样的小部队,当然不可能在战斗中起决定作用,而且,刘备大概也舍不得拿这点门面打冲锋,而是派他们干点侦察、骚扰或者联络、保卫工作。所以,在很长时期里,赵云的身份更像一个保镖,除了短期担任过桂阳太守,其他时候多是作为刘备和诸葛的随从。因为单独作战的机会很少,也就难以成为关羽那样独当一面的大将。当然,这也有个好处,他没吃过需单独负责的败仗。可是这点好处抵消不了给他造成的不利:1、没有多少立功机会;2、兵微将寡,很难形成袍泽势力,在论功行赏、加官晋爵时,也显得形单影只、缺乏“话份”。 等到刘备拿下了荆州和西川,财力上似乎可以解决了,但是别忘了,当时马比人还要贵,对底子很薄的刘备来说,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只是一个奢侈的梦。而且,这些地方几乎全是山川密布的南方地区,不但缺少马匹,而且骑兵的作用也有限,所以,在刘备的军队中,骑兵永远是一个很不重要的辅助兵种。 其次,这与赵云在刘备集团里的地位有关。坐上汉中王,刘备依靠的是三种人:老部下,即关、张、赵云,以及简庸、糜竺等人;在荆州获得的人才和军队,主要是赤壁之战前后收降的原刘表部;东西两川的原刘璋、马超部。分析“升官”名单可以看出:正是这三大势力的平衡。在感情上,刘备当然不会不倾向赵云,但是老部下人数太少(只有数千,又在长坂坡被曹操击溃,剩下的就更少了)在全军中比例很低,而且已经有了两个席位(关、张),再增加有点说不过去;黄忠、魏延是荆州军队的代表,前者刚刚立下了斩杀曹军方面军统帅夏侯渊的大功,不能不赏;后者又是他最看好的优秀人才(刘备善于相马,也很会看人),都不能放弃;马超帮他获得成都倒算不了什么,但此人在西部的巨大影响却无法忽视。再说他也是得到朝廷认可的官最大的人之一(都亭侯、偏将军,与关羽平级),也算得上“世代公侯”的高门了,前面说过,当时是很讲这一套的。 算来算去,被牺牲掉的只有资格说老不老、缺乏“代表性”的赵云了。 当然,刘备这么做是因为他知道不会有太大的负面效果。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三个原因:赵云本人的素质。   史载:取得西川后,“时议者欲以成都名田宅分赐诸将。赵云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不宜夺之以私所爱也。’备从之。” 与当时众多的骄兵悍将不同,赵云时时处处,都能表现出顾全大局的谦让精神。赵云的地位尴尬已非一日,换个别人可能早就牢骚满腹(蜀汉这种人出过好几个,关羽不屑于和黄忠为伍,是不是也有为赵云抱不平的意思呢?),但赵云没有。刘备相信,这个明智的人会接受这个结果。后来,赵云也确实没对此表示过什么不满。 这么看来,赵云的命运似乎有点“老实人吃亏”的意思,其实倒未必。换个不那么明智的人,当然会闹,但结果却不一定好。也许闹也没用(那几个人选条件确实够硬);即使闹成了,也会引起上上下下的不满和纷争,弄不好还会成了祸胎。一个总是惹麻烦的人,放在什么环境,都是不讨人喜欢的。 正好相反,赵云的故事的寓意(如果真有什么寓意的话)可能是“吃亏是福”:平和谦冲让他得到了寿终正寝,后人的广泛同情更让他成了人见人爱的完美英雄。善良的人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