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诸葛亮的用人——总结篇
|
作者:诸葛武侯
此篇为《论诸葛亮的用人》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主要是想总结一下诸葛亮的用人政策和原则。
诸葛亮对人材的重视程度是相当高的!
“夫治国者犹于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这道,务在举贤。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见《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举措》)这是诸葛亮讲“举贤”对于治国的重要。
“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见《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举措》)这是诸葛亮讲“贤才”对国家的重要程度。
“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于幽谷,直士出于众下。”。(见《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举措》)这是诸葛亮讲要不拘一格地提拔人材。
这里试对诸葛亮的用人特点和用人原则加以总结。
诸葛亮用人的第一个特点和原则,就是用“德才皆备”的眼光来衡量人材。
在封建社会下,“忠”、“孝”一直被奉为“德”中之最。对一个国家和政权来说,忠诚则又是首要之“德”。诸葛亮称赞蒋琬道:“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见《蒋琬传》);他赞董和“有忠于国”。(见《董和传》);他赞陈震“忠纯之性,老而益笃”。(见《陈震传》);赞杨洪“忠清款亮,忧公如家”(见《杨洪传》)。赞王平“忠勇而严整”(见《王平传》);赞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见《姜维传》)。在《前出师表》里,也称赞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以“此皆良实,志虑忠诚”。而与之相反,诸葛亮弹劾李严“受恩过量,不思忠报”,“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见《李严传》);弹劾廖立“奉先帝无忠孝之心”,“坐自贵大,臧否群士。”(见《廖立传》)。从以上诸葛亮的一褒一贬,就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用人原则,只要是忠诚于蜀汉政权,愿意为蜀汉政权出力之人,都可以提拔之。因此,忠诚与否,是诸葛亮衡量人材是否有德的核心内容。
诸葛亮用人的第二个特点和原则,就是用人之长,对人材不责其全备。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诸葛亮当然懂得这个道理。许靖原为刘璋手下为官。刘备入蜀后,先后封其为左将军长史、太傅和司徒。但其实以许靖的真才实学,并不足以当此重任。法正曾说许靖是“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见《三国志·蜀书·法正传》)。刘备本来不想用许靖,可法正却劝刘备道: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宜加敬重,以眩远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见《三国志·蜀书·法正传》)。诸葛亮也有相类似的意思。他向刘备谏道:“靖人望,不可失也,借其名以竦动宇内。”(见《诸葛亮集·文集·称许靖》)许靖此人的名气很大,又与魏国名士陈纪、袁涣、华歆、王朗亲善。诸葛亮本人也“皆为之拜”。(见《许靖传》)。
再如同魏延、杨仪。魏延虽说“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但其“善养士卒”,又很能打仗。诸葛亮驻汉中时,”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见《三国志·蜀书·魏延传》)。杨仪虽也“性狷狭”,但他却也有真才实学,刘备与他在谈论军国计策,政治得失之时,总被杨仪的高见而大为高兴。有“规画他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的好处。因此“建兴三年,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将南行。五年,随亮汉中。八年,迁长史,加绥军将军。……军戎节度,取办于仪”(见《三国志·蜀书·杨仪传》)。诸葛亮本人在每次考虑到此二人时,也总是“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见《杨仪传》)。“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见《三国志·蜀书·费祎传》)。
此外还包括法正的心胸不宽、“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见《法正传》);何诋的“好声色、不治节俭”(见《三国志·蜀书·杨洪传》裴注引《益部耆旧传杂记》);李严的“腹有鳞甲”(见《三国志·蜀书·陈震传》);张裔的“性不公平”(见《杨洪传》),诸葛亮都能正确对待,让他们在能充分发挥他们作用的地方各司其职。这和曹操的“唯才是举”原则不是非常相像吗?
诸葛亮用人的第三个特点和原则,在于能够充分识别人材、发掘人材。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他随刘备入蜀,任广都县长。刘备在一次的游观中,突然来到了广都,发现蒋琬众事不理,又喝得大醉,刘备非常生气,要加罪与蒋琬。诸葛亮深知蒋琬其人的才干,他劝刘备道:“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见《三国志·蜀书·蒋琬传》)这和庞统当年的情形是完全一样的。果然不出诸葛亮之料,蒋琬的确是一个治国的大才,他后来被前后任为尚书郎、丞相府东曹掾、参军、长史加抚军将军。诸葛亮曾经秘密地对后主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见《蒋琬传》)。在诸葛亮死后,他更与费祎等人一起,挑起了治理蜀国的重担。
何诋的情况与蒋琬也差不多。何诋字君肃,自幼寒贫,为人宽厚通济。开始时任督军从事。他也和庞统、蒋琬相类似,整日“游戏放纵,不勤所职”。诸葛亮听说后,决定来一次突然“袭击”,亲自考察一番。其他人都为何诋捏一把汗。何诋当听说诸葛亮要亲自下来考察他的工作时,急忙连夜张灯审问犯人,解读有关诉状。在诸葛亮第二天早上来到前,何诋只用了一个夜晚的时间,就把所有案子都暗记于胸,“答对解释,无所凝滞”,诸葛亮本人对此也很惊讶。为此,他不仅未免何诋的官,而且还提拔何诋为成都县令。后来郫县县令的职位有所空缺,诸葛亮又让何诋一人兼任两职。何诋本人也没有浪费诸葛亮给他表现的机会,努力工作,正确断案。后来,汶山地区的少数民族发生了不稳定的情况,诸葛亮又提拔何诋为汶山太守,汶山地区在何诋的治理下,很快就“民夷服信”。又先后派何诋出任广汉太守和犍为太守。(见《三国志·蜀书·杨洪传》裴注引《益部耆旧传杂记》)。可见,诸葛亮在识人上也是很有其独到之处的。
诸葛亮的第四个用人特点和原则,就是能不问资历的深浅,不以官位的高低,不以是否是降将来区别看待人材,只要有才的便用。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他原来只是魏军的一个下级官员。在汉中之战投降刘备之后,任牙门将、裨将军。王平本人没什么文化,“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简直是一个“文盲”了。但他又非常聪明,写信时令他人代笔,自己口授,所写的内容还“皆有意理”。而且他虽不识字,但别人讲的《史记》、《汉书》,他听完后,都知道其中的大概意思。往往与别人谈论时“不失其指”。并且他由于“生长戎旅”,还很富有作战经验。街亭之战中,作为马谡的参军,他曾数次谏阻过马谡,不要“违亮节度”;在街亭战败的败局已定时,王平命令其部下“鸣鼓自持”,魏军大将张合疑其有伏兵,不敢追赶。于是王平得以从容地收合诸营将士撤回。诸葛亮见其有真才实学,对王平特地予以褒奖:“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见《三国志·蜀书·王平传》)。这里的“五部”,即指由蜀中少数民族所组成一种战斗力很强的部队,《后出师表》中的“突将、无前、青羌、CONG、叟”,指的就是这种部队。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姜维。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城人。姜维原来是魏国的中郎官,参天水郡军事。建兴六年,诸葛亮在一出祁山时收降了他。诸葛亮也并未由于姜维是个降将,而对他有所歧视。姜维也很争气,当蜀军由于一出祁山失利后,姜维只身一人,丢下老母与蜀军一起撤往汉中。后来姜维受到他母亲的来信,“令求当时”。姜维则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见《三国志·蜀书·姜维传》裴注引孙盛《杂记》)。诸葛亮对姜维大为器重,辟姜维为仓曹掾,加为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那时姜维不过二十七岁。后来诸葛亮对张裔、蒋琬评论姜维,说姜维是“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即李邵)、季常(即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还说:“须(使姜维)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官,觐见主上。”(见《姜维传》)。等姜维训练军士完毕后,又迁姜维为中监军、征西将军。从此以后,姜维的地位不断提高,最终成为蜀国后期的中流砥柱。
诸葛亮的第五个用人特点和原则,就是积极培养和锻炼人才。
这里又不得不提到蒋琬。诸葛亮为了能让蒋琬尽快地成长起来,就有意识地往蒋琬身上“加压”,使他得到应有的锻炼。诸葛亮开府时,提拔蒋琬为东曹掾,举茂才。蒋琬本人表求推辞,想要把这个位子让给刘邕、阴化、庞延、廖淳。诸葛亮就对蒋琬说:“思惟背亲舍德,以殄百姓,众人既不隐于心,实又使远近不解其义,是以君宜显其功举,以明此选之清重也。”(见《蒋琬传》)其意为:“我本来顾忌到我与你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怕这样推举你会受到别人的非议。但这样一来,别的被举荐的人心里会感到不安,其他远近之人也会对此不解。所以你更应该接受这次推举,并用你的实际功绩,来表明这次的选举是非常公正的。”后来诸葛亮又让蒋琬与张裔统留丞相府府事。建兴八年,张裔去世后,又让蒋琬代张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让蒋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受到锻炼与提高。
还有就是费祎和董允两人。
费祎是江夏人。诸葛亮在南征胜利归来后,群臣于数十里外迎接,而且大多数的年龄和地位都要高过费祎。而诸葛亮只把费祎叫来,让他与自己同乘一辆车,于是众人“莫不易观”。自此之后,诸葛亮让费祎为昭信校尉,多次出使东吴。让他在与东吴的外交工作中,努力发挥和锻炼其才干。后来,又迁他为侍中、参军。建兴八年,又转为右护军,后又为司马之职。随诸葛亮进入汉中,参与北伐之事。(见《三国志·蜀书·费祎传》)。
董允字休昭,是掌军中郎将董和之子。诸葛亮在一出祁山时,上书《出师表》。上面写道:“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到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其任也。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裨被阙漏,有所广益。若无兴德之言,则戮允等以彰其慢、”(见《三国志·蜀书·董允传》)。费祎任参军后,诸葛亮又马上迁董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
在诸葛亮的细心培养下,蒋琬、费祎、董允很快都生长了起来,担起了治理蜀国的重任。后来蜀人么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四人为四相,一号“四英”(见《董允传》。裴注引《华阳国志》)
诸葛亮第六个用人特点和原则,就在于能对人材的缺点给予必要的批评和帮助。
张裔是个很有才干的人,这点我已在上文中讲到过。但张裔也有个非常不好的毛病,就是心胸不宽,好忌恨人。他本来与杨洪和关系很好,但后来却因为几件小事,而反目成仇,而且责任还出在他本人身上。再有,他与岑述的关系也很不好,到了相互忿恨的地步。对此,诸葛亮曾经严肃地批评过张裔。诸葛亮说:“君昔在陌下,营坏,吾之用心,食不知味;后流迸南海,相为悲叹,寝不安席;及其来还,委付大任,同奖王室,自以为与君古之石交也。石交之道,举仇以相益,害骨肉以相明,犹不相谢也,况吾但委意于元俭,而君不能忍邪?”(见《杨洪传》)其大意为:“你过去在陌下被我军打败,我当时很为你的安全担心,吃饭也吃不香。后来你又在南方流浪,我又很为你的的处境而悲叹,睡觉也睡不安稳。你一回来,就马上委你以重,共同参与国政。我还自以为与你的交情坚如磐石。既然交情坚如磐石,举荐对方的仇人以获取帮助,举荐对方的至亲以明大公无私,这些都不用向对方解释,取得对方的理解。更何况我现在只是重视岑述,你怎么就受不了了呢?”
再有,如刘巴。刘巴字子初,零陵人。他为人高傲不群。刘表接连几次请他做官,他都不就。曹操定荆州后,刘巴“北诣曹公,被辟为掾,使招纳长沙、零陵、桂阳”(见《三国志·蜀书·刘巴传》)。后来刘备夺得此三郡和占有益州后,刘巴一开始都不愿仕刘备。刘备以“若有害巴者,诛及三族。”的命令(见《刘巴传》裴注引《零陵先贤传》),以及诸葛亮的数次极力推荐,终于使刘巴感动,被刘备辟为左将军西曹掾。刘备称汉中王后,又以刘巴为尚书,法正亡后再代法正为尚书令。刘巴总是很自负,有些看不起人。他与张飞的关系曾一度紧张,刘巴认为“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诸葛亮就帮助刘巴道:“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见《刘巴传》裴注引《零陵先贤传》)
由以上六点可见,诸葛亮的用人政策是相当高明的。在以上提到的这些人中,许多都成了蜀国后期的栋梁之材,中流砥柱。也正是由于诸葛亮用人的不拘一格,才会使只拥有一州之地的弱蜀,在与强魏与东吴的较量中,没有因为土地缺乏的原因,而人材太过缺乏。对于这一点,诸葛亮本人是功不可没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