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武力点评(4) -- 排名原则四:重原文单挑描写,轻个人推测想象



  4 重原文单挑描写,轻个人推测想象;
  举例:93回中赵云所部曾中姜维之计,赵云在与姜维单挑10数合后见无法短时间结束单挑,而战场局势对己方非常不利,因此选择退走。有些朋友即认定这是赵云的一次单挑失利。这些朋友的看法,其实完全是基於其个人的推测和想象,却没有忠实于原文 -- 原文交代得非常清楚(原文见文尾):
  (1) 赵云中计后发现有被对方三路合围歼灭的危险,於是“冲开条路”主动撤走,其做出撤走这个决定是源于战场局势,而非与姜维的单挑局面;(2) 原文中始终没用使用“败走”这样的措辞,目的就是要让读者明白:此战并未分出胜负。如果作者的本意真的是赵云单挑不敌姜维的话,他完全可以使用“败走”这样的表述,比如孙坚之败于华雄处用的就是“坚与战十数合,坚败”。如果硬要将赵云这一“退”理解成“败”的话,那么煮酒也可以说吕布单挑曾败于张飞(19回)、张飞单挑曾败于徐晃(31回)、赵云单挑曾败于张辽(31回)、许褚单挑曾败于张飞(40回)、马超单挑曾败于夏侯渊(64回),等等。
  煮酒以为,整套三国演义,特别是前三国阶段,对於阵前武将之间的单挑或以一敌多的“武将战例”是非常重视的。要知道,三国演义脱胎于许多民间的评书、评话和戏剧,这些东东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极力渲染个人英雄主义,因此,三国历史上的两军混战,到了演义里就变成了两军主将之间的个人单挑。三国演义正是靠着这些充满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武将单挑,才吸引了许许多多贩夫走卒下里巴人式的读者 (毕竟从文学欣赏角度或从军事、政治角度阅读三国演义的人是少数嘛)。因此作者对於这些单挑场景的设计、牵扯到单挑的措辞的使用,都不是胡乱随意的,而是含有深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於我们这些醉心于武力讨论的人来说,凡是单挑场景的描写和措辞,我们都应该奉若神明。我们必须严格地、忠实地、近乎机械式地去理解原文单挑部分的描写和措辞,而不应无视原文中的描写和措辞,随意使用自己的推测和想象,将原本不同的措辞(比如“败走”和“引军退走”)硬理解为同样的意思。前面举的那个“赵云单挑败于姜维”的例子就是这种“重个人推测而轻原文措辞”的典型。
  具体来说就是,凡是书中写明“气力不加拨马回走”的、“败走”的,都应判定为一方单挑失利;凡是书中写明“退走”、“战退”的而没用“败”这个字眼儿的情况,都不宜判定一方单挑失利。
  ------------------------------------
  赵云VS姜维 一节原文:
  城上梁绪大笑曰:“汝中吾姜伯约之计,尚然不知耶?”云恰待攻城,忽然喊声大震,四面火光冲天。当先一员少年将军,挺枪跃马而言曰:“汝见天水姜伯约乎!”云挺枪直取姜维。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云大惊,暗忖曰:“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正战时,两路军夹攻来,乃是马遵、梁虔引军杀回。赵云首尾不能相顾 [注意:这里没有写赵云不敌姜维],冲开条路,引败兵奔走,姜维赶来。亏得张翼、高翔两路军杀出,接应回去。
  赵云归见孔明,说中了敌人之计。[再次点明败因 -- 并非单挑不敌,而是因为中计]...
  再注:云大惊,所惊者,非自己武力不及对方也,而是完全没有想到在这个小地方会有武力如此高强之敌,是现实情况与赵云预期的巨大落差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