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姜维
|
·202年
出生。
·264年
卒。
姜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人。父姜炯,天水郡功曹,后死于战场,姜维任参军。公元228年,诸葛亮兵出祁山,夺取天水、南安、安定等郡,镇守天水的魏将姜维归附蜀汉,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从文字上看,古代“羌”、“姜”字形相近,一音之转。
《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可证,姜维是三国时期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干部”之一。
姜维的一生为蜀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归附蜀汉后曾先后四次随诸葛亮出师北伐,立下了许多战功。诸葛亮逝世后,他从容镇定,有条不紊地整顿军马安全撤退。费祎死后,他总揽军权,曾先后多次出兵北伐,决心完成前人未竟事业统一天下。直到刘禅投降,西蜀灭亡后,他还想利用钟会复兴蜀汉,可见出他忠于蜀汉的坚定信念。
另外,姜维在继承相贯彻诸葛亮的“和夷”政策、改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方面,也作了许多努力,有一定贡献。诸葛亮死后,姜维为凉州刺史。公元247年,汶山(今四川茂汶)变乱,姜维率兵前往平定。随后又出兵陇西、南安、金城一带,大战魏将郭淮、夏侯霸于洮西。这两次出兵,他都注意贯彻诸葛亮生前的“和夷”政策,安抚了少数民族,调整了民族关系,实现了民族团结的愿望。
有人说,诸葛亮特别器重姜维,除了姜维自身的才略之外,主要是因为姜维是少数民族将领,熟悉民族地区的人情世俗及自然形势。重用他不仅有利北伐,而且体现了“和夷”政策。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
细说姜维的功与过
在《三国演义》中,姜维是继诸葛亮之后,小说的又一个叙述中心。作者不惜笔墨,对这个人物做了精心的描绘,也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在小说中,姜维的第一次亮相就异常精彩。
姜维原是魏国的中郎将,在天水郡太守马遵手下当军官。诸葛亮一出祁山,开始时进展颇为顺利,凤鸣山一战,赵云奋勇当先,大败魏军,困魏都督夏侯矛(木矛木)于南安城。与此同时,诸葛亮采用诱敌之计,派人装扮成魏将裴绪,去安定和天水,以救夏侯矛(木矛木)为由,诱敌出城,然后趁虚取城。安定太守崔琼中计,安定城被魏延占领,南安接着失陷。可是,假裴绪的诱敌之计却被姜维识破,姜维将计就计,反将攻打天水的赵云包围起来,赵云虽然突围出来,但攻城的计划却破产了,这使诸葛亮大为震惊。他派人去打听是谁识破了他的计策,南安人告诉他:“此人姓姜,名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事母至孝,文武双全,智勇足备,真当世之英杰也。”赵云也向诸葛亮夸奖姜维的枪法不同寻常,诸葛亮就想亲自识见识这个人物,便亲自带兵来攻打天水。诸葛亮本想一鼓作气,大军一到,立即攻城,可是到城上旗帜整齐,未敢轻攻。候至半夜,却被姜维攻了措手不急,幸得关兴、张苞二将保护,诸葛亮方杀出重围。
姜维的出场,可以说是非同凡响,令诸葛亮刮目相看。在经历了这一连串事件之后,诸葛亮不由得赞叹说:“此人真将才也!”因此,下决心要降服姜维。后来,诸葛亮使用反间计,终于招降了姜维。此后,姜维就一直追随诸葛亮北伐,在征战中不断得到诸葛亮的指点。诸葛亮临终之际,将自己以毕生所学撰述的兵书传给姜维,同时也将“恢复中原,重兴汉室”的宏愿交给了他。在诸葛亮死后,姜维遵奉丞相遗志,十四年中,九伐中原(实际上只写了八次),威震华夏。在邓艾偷袭成都,后主刘禅率众投降的情况下,姜维仍做了最后的努力,赚了个钟会,最终以身殉国。
总的来说,在《三国演义》中,姜维虽远不如诸葛亮那样光彩照人,但却是全书中最后一个带有亮色的人物。然而,在历史上,姜维却是个争议罗多的人物,在《三国志》及裴松之所做的注中,就记载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关于姜维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三国问题上:
首先是姜维的弃魏归蜀问题。对这件事,孙盛极为不满,认为这是不忠不孝之举。在当时,魏国人似乎并没有把姜维归蜀这件事看得那么严重,他们认为姜维“本无去意”,因此在收复冀县,得到姜维母亲、妻子后,并没有加害。对此,诸葛亮的看法更是不同,他认为姜维此举是心存汉室的表现,既然是心存汉室,那自然是忠臣无疑。民间传说对姜维此举更是大加肯定。据说,姜维投蜀后,其母曾寄来一封书信,向他求“当归”。姜维回信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姜母得书,知道儿子志向远大,便不再挂心了。
其次就是姜维的北伐,这是评价姜维时争议最多的问题。诸葛亮死后,应不应该继续北伐?臬北伐?这在蜀汉集团内部就一直存在着争议。姜维自以为才武过人,又了解陇西风俗民情,因此常以诸葛丞相遗由,主张兴师大举北伐。蒋琬认为诸葛亮所选的进军路线,道路艰险,粮运困难,因而主张多造船只,由汉、沔顺下,袭击魏的魏兴、上庸。费祎则反对北伐,他曾对姜维说:“吾等不如丞相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来者,无以为希冀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所以,在蒋琬、费祎执政时,他们总是限制姜维,不给他太多的军队,对外基本上采取战略防御政策,力求维持安定的局面。蒋琬、费祎先后去世后,姜维正式掌握了兵权,因此加紧了对曹魏的征伐,从公元 249年至 262年,13年间,先后 8次北伐中原,史称“八伐中原”。
对姜维的北伐,后人非议较多。除孙盛“亡国之乱相”的讥评外,陈寿在《三国志》中也批评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从实际效果来看,姜维的北伐确实成绩不大,且败多胜少,连年征战,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巨大,使本来就弱小的蜀国愈来愈弱,而北伐的直接后果则是加快了司马昭伐蜀的步伐。从军事的角度来看,姜维的北伐确实不可取,但他那种继承诸葛亮遗志,自强不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却是可贵的。
此外就是关于姜维降钟会的事。姜维假托降魏伺机恢复蜀汉,在历史上实有其事,这在《华阳三国志》等书中都有记载。孙盛永和初年随桓温平蜀时还曾看见姜维降魏之后密与刘禅的表疏,述说欲假降钟会,伺机复蜀之事,一些蜀中故老也向孙盛描述了当年的情景。很多人批评姜维,认为他亡国主辱之时不以身殉国,却死于钟会之乱,这是丧失气节。孙盛就认为:
邓艾之入江由,士众鲜少,维进不能奋节锦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反复于顺逆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于三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暗哉。
对孙盛的话,裴松之则做了反驳,他认为:
于时钟会大众既造剑阁维与诸将列营守险,会不得进,还计,全蜀之功,几乎立矣。但邓艾诡道旁入,出于其后,诸葛瞻既败,成都自溃。维若回军救内,则会乘其背。当时之势,焉得两济?而责维不能奋节绵竹,拥卫蜀主,非其理也。会欲尽坑魏将以举大事,授维重兵,使为前驱。若令魏将皆死,兵事在维手,杀会复蜀,不为难矣。
总的来看,历史上的姜维的确是一个功过皆有的人物,但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对这个人物做了精心的重塑,于是,作为一种精神的化身,姜维就可以和《三国演义》一起传留千古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