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超
|
·176年
出生。
·222年
病死。
马超,生于公元一七六年,死于公元二二二年,蜀国五虎大将第四位。字孟起,右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人,出身于凉州豪强家庭。
东汉末年随父亲马腾起兵打仗,任偏安将军、封都亭侯。父亲马腾被曹操用计杀害后,领兵为父 报仇。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进攻曹操,与许褚大战于潼关,后被曹操用反间计打败,逃回凉州,又被扬阜等杀败,逃往汉中归附张鲁。后投归刘备,攻取成都时立下大功,拜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封乡侯。用一杆长枪,有神威将军的美名,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勇有余,谋不足。后病死。
—————————————————————————————
“节义”双全论马超
作者:飞天工作室
“西凉锦马超”在《三国演义》里面是很出彩的,反陇西、据渭水,打得曹操割须弃袍,扎得许褚满身枪眼,后来救西川又和张飞挑灯夜战,忠孝人皆敬仰,威名雄于天下,千古名将,超之谓也。不过马超这一辈子也真够惨的,先是老爹和兄弟让曹操下毒手砍掉了,接着反西凉先赢后输,与韩遂决裂,实力大损。才想卷土重来,就在冀城中了杨阜的诈降计,一门老幼全被杀死。南投张鲁不受信任,进退无门才归附刘备。本来以为这样可以得报大仇了吧,可惜终于身居闲职,郁郁而终。
一代英杰,命运捉弄,落到这般下场,也足以掬善良的人们一捧同情之泪了。只可惜我们偏偏并不善良,更不幼稚,碰巧还在史书上看到了马超的真面目,所以张口评论马超的悲惨遭遇,只有两个字:“活该!”为什么活该呢?其实看题目就应该知道了,古人常谓“忠孝节义”四字,而只说马超“节义双全”,就是摆明了骂他不忠不孝。马超哪里不忠不孝?还是让咱们先从他老子马腾谈起。
演义中的马腾,是西凉太守,汉室的忠臣。其实汉朝根本没有西凉郡,又怎么会有西凉太守?——那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不是行政区划。《典略》载:“(马腾)字寿成,马援后也。”但是伏波将军的这一支到他已经衰弱了,贫困得不得了,马腾年轻的时候,基本靠砍柴为生。好在他“为人长八尺余,身体洪大,面鼻雄异”,是个当兵的好材料。灵帝末年,凉州百姓王国等联合氐、羌等部族受压迫人民反抗刺史耿鄙的暴政,耿鄙招募新兵去镇压,马腾就在这个时候参了军。因为他作战英勇,很快就升为军司马,但不久军队哗变,他反而投靠王国,并且和另外一股造反势力韩遂相联合。两帮人整合了一支大军向长安进发,结果被刚才执掌了朝政的董卓打得大败。才回到西凉,内乱就开始了,马腾、韩遂先是共同废了傀儡主子王国,接着互相又大打了起来,韩遂“杀腾妻子,连兵不解”。
建安初年,曹操为了暂时安定陇西,派司隶校尉锺繇和凉州牧韦端化解韩、马二人的冤仇。马腾正在惨兮兮打不过韩遂,干脆自请东附。于是允许他驻扎在司隶西部的槐里,并且“拜为前将军,假节,封槐里侯”。咱们且不管马腾的起兵究竟是兵乱呢,还是起义,总之要说这样一位造反者对汉朝忠心耿耿,本身就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
马腾的儿子马超没有跟老爹一起到槐里去,仍旧驻扎在西凉,并且还和仇人韩遂勾勾搭搭。这里就要说到他的不忠不孝了。演义上是曹操先杀死马腾,马超才打着为父报仇的旗号造反的,但是历史上的事件发生次序却完全相反。建安十六年,曹操准备讨伐盘踞汉中的张鲁,先命司隶校尉钟繇带兵前往长安做战前准备。马超、韩遂,还有其他的许多西凉割据势力,比如杨秋、李堪、成银等,认为钟繇是来袭击自己的,于是先下手为强,联合造反,杀奔长安而来。
从当时形势来看,曹操确实不可能在没有平定凉州的前提下,就冒然兵发汉中。但是为了尽快在西线打开局面,曹操很可能用安抚和收编的办法来对付陇西群豪。但是韩、马这样一动,就迫使曹操必须武力解决凉州了。马超等人不是对自己的实力估计过高,就是对形势分析错误,才会导致这样的局面之产生。并且,这种举动导致的另外一个直接后果,就是马腾之被杀。明明老子在人家手里,还敢造反,从这点上来看,说马超是枭雄或许可以,说他是孝子,可就完全驴唇不对马嘴了。
在《魏书·张既传》里面,裴松之附了一段引自《魏略》的阎行的故事,里面提到马超起兵,简直让人恶心。阎行,后改名阎艳,字彦明,是韩遂的女婿,为人骁勇。当他还不过韩遂手下一个无名小将的时候,韩、马相攻,“(阎)行尝刺(马)超,矛折,因以折矛挝超项,几杀之”,用断折的矛柄击打马超的脖子,几乎把马超打死!建安十四年,阎行被派往曹操处,回来就劝说韩遂送儿子到许都做人质,而同时他也请求曹操给他爹一个宿卫的名号,留在许都。马超造反的时候,据说韩遂正在外面打仗,初始并不知道,回到根据地一看,耶,怎么他们扯着我的旗号已经起兵了?马超还编瞎话骗韩遂,说:“前钟司隶(钟繇)任超使取将军,关东人不可复信也。”——“钟繇要我逮捕你,这种家伙怎么能相信?”接着,还说了一段绝对无耻的话。
马超说:“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也就是说:“我不要老爹啦,您就是我的老爹呀;您也别要儿子啦,我就是您的儿子啊。”这叫什么话?!如此无耻无良的话,就是出于很多人都敬仰的后来蜀汉五虎上将之一马超之口吗?!这段话说明,马超明明知道自己这么一反,老爹马腾在关中会落个什么下场。他不是没有想到,也不是形势所逼,也不是心存侥幸,他是一心一意要扔了老爹,认仇做父了!
两军在渭水边排开阵势,曹操还想和平地解决问题,终究敌人是少一个比多一个好,他就把韩、马二人叫到阵前打话。就在这种情况下,“许褚裸衣战马超”的故事就上场了。让咱们来看看史书上的记载:“太祖(曹操)与(韩)遂、(马)超等单马会语,左右皆不得从,唯将(许)褚。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褚瞠目盼之。超不敢动,乃各罢。”哪里有什么数十合大战,其实是马超想偷袭捉曹操,结果被许褚一瞪眼,就害怕得不敢动了。
西凉兵战斗力很强,当时曹军中普遍存有畏敌的倾向,都说:“关西兵强,习长矛,非精选前锋,则不可以当也”。曹操却不担心:“战在我,非在贼也。贼虽习长矛,将使不得以刺,诸君但观之耳。”他想一战基本解决凉州问题,于是故意示弱,使西凉各军以为曹军不足虑,纷纷来援,然后切断敌人的后路,在渭水边展开决战。马超大败,“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被曹操拒绝了,于是又“固请割地,求送任子”,打算送儿子去做人质。曹操这下算彻底看清了所谓“锦马超”的真面目——这种家伙怎么能够信任呢——于是假装同意,却暗中离间马超和韩遂的关系,马超一败再败,被迫向西逃窜。
曹操追赶马超到安定的时候,突然传来苏伯在河间造反的消息。曹操仓促回军,马超卷土重来,“陇上郡县皆应之,惟冀城奉州郡以固守”。汉中张鲁派大将杨昂帮助马超,合军万余,进攻冀城。凉州从事杨阜等募兵死守,整整七个月救兵不至,刺史韦康等被迫请和,打开城门。谁料马超一进城,立刻教唆杨昂杀死韦康等——所谓杀降不祥,马超很快就要尝到其中的苦果了。
后面的故事,往往被看演义的朋友忽略,其实是很令人感动的。马超入冀城,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杀死杨阜。杨阜正好老婆死了,请假归葬,跑去和舅子姜叙商量为刺史报仇的事情。姜叙此时和其母一起住在历城,杨阜当着这娘儿俩的面,痛哭求告,姜母深明大义,叫姜叙一切听妹夫的安排。于是,杨、姜二人,和乡人姜隐、赵昂、尹奉、姚琼、孔信,以及武都人李俊、王灵,安定梁宽,南安赵衢、庞恭等密谋,在马超破城的下一个月(九月),于卤城起兵讨超。马超大怒,领兵杀向卤城。他前脚才走,后面梁宽、赵衢等人就内应占领了冀城,宰掉了马超的妻儿。马超无路可走,袭击历城,捉到了姜叙的老娘。姜母破口大骂:“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桀贼,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这话骂得狠,不知道喜欢马超的朋友,看了史书上的记载以后,将怎样反驳这几句话?!
马超大怒,杀死了姜母。杨阜等合兵来战,杨阜身先士卒,家族兄弟战死七人,终于把马超打败。马超只好凄凄惨惨往投汉中张鲁去也。
然后,又是演义中一段为了抬高刘备集团而对马超的粉饰。演义上说,刘备攻打成都,刘璋向张鲁求救,张鲁派马超往援,还和张飞挑灯夜战,一场好厮杀。只因为有奸人在张鲁面前说马超的坏话,马超进退两难,才在李恢的劝说下,归附刘备。然而史书上却完全是另一种记载,说因为“鲁不足与计事”马超“闻先主(刘备)围刘璋于成都,密书请降”,他是主动离开一向关系不错的张鲁,而跑去归降刘备的。所谓的奸人谗言,不过在张鲁想把女儿嫁给马超的时候,有人提醒他,说马超“若此不爱其亲,焉能爱人”,张鲁才打消了念头。是啊,连老爹的生死都不放在心上的家伙,怎么放心把女儿嫁给他?!
这样看起来,其实马超和“三姓家奴”吕布在品德上没有什么区别,而论起打仗,还不如吕布呢。刘备所以高兴得到马超,一是为了威压刘璋,二是为以后进攻汉中和平定陇西做准备,据说马超在羌人中的声望很高,利用他的威信将是一步好棋。因此“备闻超至,喜曰:‘我得益州矣。’”张鲁当然是恨透马超了:我这样帮你,你这样待我,果然狼子不可相处!马超离开的时候,没有带走小老婆董氏和儿子马秋,后来曹操取得汉中,把董氏赐给阎圃,把马秋交给张鲁。张鲁乃“自手杀之”,聊解心头之恨。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史书却多少加入了作者主观的意识进去,虽然遵照中国的治史传统,那还是要比小说客观得多得多。我们不能肯定所有有关马超的资料都是正确的,包括《三国志》在内,没有一本史书完美无缺,甚至没有一本史书全无矛盾。但是现在评价一位历史人物,还是要以史书和其它相关史料,作为第一论据。就马超来说,对于张鲁手下是否有奸人要陷害他,史料中还有不同记载,但对于他的各种主要行径,包括造反在老子死掉之先,杀死姜叙之母,主动背反张鲁,却基本没什么争议。时当乱世,为了生存,人不能爱其亲——但并不是不爱其亲。“挟太山以超北海,是不能也,非不为也;为长者折枝,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这是客观可能和主观意愿间的区别。马超无疑是主观地不爱其亲,他那些被各种势力杀死的亲戚,本身很可怜,但是马超自己对着小老婆哭哭啼啼说“阖门百口,一旦同命”,却一点都不值得怜悯。本文题目是故意玩歇后而已,其实不忠不孝的人,又有什么节,什么义可言?
马超投奔刘备以后,帮助主子北取汉中,还回陇上转了一圈。刘备取下汉中,就把他晾起来了,因为身为一代枭雄的刘备,怎么不会明晰什么人可以真正信任,而什么人只具备部分利用价值?汉中还待稳固,连结羌人,进图陇上,那是以后的日程安排。现在马超这种人只需要供起来而已,不必要也最好不要给他带重兵。马超于是郁郁而终,享年四十七岁。
本世纪初,有一个中《三国演义》尊汉扬刘之毒极深的家伙,名叫周大荒,写了一本《反三国志演义》,让刘氏终于统一天下,复兴汉室。这家伙完全不懂历史,更加不懂军事(为了能够让汉军赢,万般无计之下,竟然埋上炸药,一口气炸死无数曹营名将),只是执着一种腐朽的正统观念,写了那样一本可笑的书来。他为马超鸣冤,一代豪杰,身负血海深仇,竟然郁郁而卒……而在我们看来,这种家伙,一辈子对不起别人,他还想报仇?那他老子多冤哪,韦康多冤哪,姜母多冤哪,张鲁多冤哪,他们又找谁报仇去?!
———————————————
古罗马化的将军——马超
引子
根据汉晋春秋等古籍记载,马超的军队战法于中原军队迥然不同,甚至与同为西凉军系的董卓也不 同,董卓重骑兵,马超的军队以步兵居多,但是战斗力往往在剽悍的西凉骑兵之上,这和他的 西式作战方法有很大关系.同时,马超军团对后来的中国军队建设 -- 特别是蜀汉军队建设,也留下了独特的影响.
一 神秘而令人恐惧的军团
且看马超军团的独特之处!
第一.标枪 马超军团不尚弓弩,而擅长使用长标,且以脱手长标为特色,对于密集的曹军往往产生一标 连伤数人的杀伤效果(袁阔成的评书曾经吸取过这一点:"西凉小校的飞标带撒手,嗖, 可怜曹兵,一标能穿三四个,象扎蛤蟆一样.").这种脱手飞标实际上脱胎于古罗马的投枪,确 切的说,就是斯巴达克斯和罗马军团在台斯拉河畔死战时使用的兵器.它的自重大,杀伤力强,对于当时甲 胄简陋的轻装军队(对于弓箭有一定防御性)攻击力远胜弓弩.当时的战斗,连中数箭死战不 退的场面时有所见,中标枪者则立即失去战斗力.比之现代,就是枪榴弹与步枪子弹的区别. 难怪曹军望风披靡.
第二.鱼鳞军阵 马超的军阵与众不同,前军是密集的盾牌兵,盾牌的强度和重量都远超一般军队,对弓箭防 护极佳.部队摆成一个个方阵,摆成阵型以后可以互相掩护,错落有致.使曹军赖以取胜的骑 兵只能在边缘掠杀,目标很大的骑兵还要随时遭到标枪的袭击.马超的骑兵全是轻骑,配置 与步兵分开,不作为主力,而是作为奇袭队使用,从步兵阵中突然杀出,才能有一举突袭曹军 指挥部的精彩战例.这样的军阵,正是古罗马前期使用极为广泛的希腊密集军阵. 其他,马超军队受到古罗马军队影响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瑕萌关之战的主将压阵徐徐退去 ,正是古罗马军队交错掩护撤退的绝招,广抚西凉时期,马超的军队以此不止挫败过多少次蛮族的袭击,连见多识广的刘备也不免赞不绝口.西凉军队的编制为部,比如韩遂部下为八部,一部约 5000名战士,正是和古罗马军团的编制相符.以此计算,渭南之战马韩联军总人数在7-8万之 间,也与历史比较相符. 那么,马超的军团从哪里学到的古罗马军事思想呢?
二.从斯巴达克到东方
谈到马超军团的古罗马化,要从斯巴达克斯大起义开始了.这起波澜壮阔的大起义以军事天 才斯巴达克斯的战死失败而告终.镇压斯巴达克斯的就是以富有和贪婪而著称的古罗马前三雄之一,西西里总督克拉苏.前三雄的时代,安东尼和庞培虎视眈眈,老谋深算的克拉苏深知渔翁得利的三味,所以没有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而是率军出征东方,准备通过征服所谓的蛮族获得威望,兵源并等待安,庞两败俱伤的机会.克拉苏可算机智,唯一没有想到的是身经百战的罗马军团却在和东方游牧民族的作战中大败亏输.这是一场罗马军队所完全不熟悉的战争,和飘忽剽悍的东方骑兵相比,罗马军团更需要依赖大量的专业的物资实施作战,例如甲胄,武器,粮草等等,深入中亚草原的罗马军团显得脆弱而迟钝,尽管如此,自负的克拉苏认为罗马军团依靠坚毅的精神和纪律性必将取胜.他显然低估了东方游牧民族视死如归又熟悉武器的特点(中国对匈奴也是一样).结果,在帕提亚(大夏)草原的混战中,克拉苏和波斯的名王居鲁士一样惨败身死. 但是克拉苏的部下并没有全军覆灭,他部下的第二军,第三军残部(罗马军制军团组成军), 败回罗马,而第一军的部队被割断,只好向东方前进,它的统帅是克拉苏的儿子浦克琉.
这支没有祖国的军队流浪东方,辗转之后一度成为匈奴的雇佣军,人数大约6000.在汉征匈奴的战役中,匈奴军 战败,这支善于摆"鱼鳞阵"的军队也被切断(也有说是浦克琉看到北方草原不适合罗马人的 生活,有意向南方靠近),向汉朝的西域都护请求保护(还是欧洲的习惯).当时的汉政府相当开明,在西域都护陈汤和甘延寿的要求下,对这支文化迥异的军队给予了极为宽大的处理.汉政府允许该军自行筑城驻扎,并为大汉保卫边防,相当于西方保护国的地位.罗马人在河西走廊西端建立的自己的城市,名叫犁轩.这里,正是后来马超属地的中心地带.八十年代曾经在犁轩旧城出土了许多与罗马驻军有关的文物,包括将军法场的高大立柱,青铜的短剑等.
当时的河西走廊水草丰美,罗马人能够很好的生息,这支罗马军队曾经参加过班超征西域的多 次战役,其严谨的战斗风格和独特的战法与散漫的其他半开化民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且 将其军事风格逐步渗透到了以西域都护府为主的汉军之中.随着气候变迁,民族融合和汉末边防制度的崩坏,犁轩大约在公元2世纪废城,其人民星散,不过根据后来十六国的历史来看,可能还有一部分西迁孓遗下来 不要小看这6000人,徐福的三千人登陆日本,就使日本近畿地区人口在神武时代(日本人称徐福年号)身高骤增20厘米.这样一个种族集团在局部让对于人种也可以产生影响,更无论军事思想了.
马超军队和董卓军队的区别,在于董卓军队实际以凉州东部的东汉正规边防军为主,加上少数民族的骑兵,所以受到匈奴等游牧民族军队的影响较大,注重骑兵和机动,这在当时极为 出众,并且发展成了中原(后来的魏国)军队的主要风格.
而马超的军队则不然,他依靠的主 要是凉州西部的世袭土豪,与西域等靠近西方文化的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过了董卓 和李郭之乱,西凉的汉族军事人才大部东迁,内地的影响减弱,已经不存在建立一支传统东 方军队的指导力量.所以在马超建立军队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当地化的西方军人后裔 --"超军 中多高鼻深目者"恐怕不只是西域少数民族,--也吸收了他们的作战方法,而古罗马的军事思想,也是这支武装最可仰赖的正规军队作战方法.可以说从建军思想上,董卓军队是一枝 重视力量型的军队,而马超的军队,是一支重视技术型的军队.
三.西凉健儿
马超军队,也的确具备使用这样作战方法的本钱.西凉健儿是当时身体最好的中国军人, 也只有他们,才能够有效的使用需要极大膂力的标枪.马超军的盾牌,实际上就是斯巴达希 腊式盾牌的翻版,这种盾牌高度达到1.7米,宽度80公分,除了前进的时候,兵士基本都是把 盾牌立在地上作战,如同一座工事.推进时则如浮动的城池,弓箭根本拿他们没办法.曹军大概在中原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军队,极不适应,所以一交手就连连失利.
但是马超军队轻视射术的结果就是许褚保护曹操跳水的时候,没有有力的远距离攻击兵器.如果再进一点,老曹早就让标枪扎成刺猬了.这样一支军队打击周边那些散漫的少数民族当然不在话下,难怪马 超被尊为神威天将军了.
马超军队独特的风格问题,其实史界早有论点,可是一直存在争论,连当年绘制三国演义连环画的时候都有人提出马超的军队应该按照欧式画法,这当然是不能为当时的局势所接受的.但这个意见却留下了一点尾巴,如果您仔细看连环画中马超的画像,你会发现他的盔甲和绝大多数将领都有点不同,如果您在比较一下伊利亚特里阿喀琉斯和<埃及艳后>中安东尼的盔甲,就会发现 -- 那里面原来暗藏着古希腊罗马甲胄的影子.
那么,马超军团的悲剧命运又是怎样决定的?曹操为什么听到马超增兵就哈哈大笑?
四.没有地中海
谈马超军团的覆灭,真有英雄末路的感慨.一般评述马超对曹操未占上风,这是事实, 但想想假如现在甘肃省和全国对抗,打个平手这战斗力谁强也就很容易评价了.马超军团的 消失也使西方军事思想对中国的第一次影响几乎殆尽.虽然,在十六国时代,沮渠蒙逊和苻登也曾经延续了它的尾声和辉煌,但是时代变迁,罗马军阵在那个时代已经日薄西山了.
古罗马的军阵是欧洲特殊地理和人文环境下的产物,在欧洲大地, 它几乎战无不胜,而在中国这个完全不同的战场下,它的弱点也就暴露无遗.且比较一下欧 洲和东亚腹地之不同.欧洲并非一片开阔的平原,它的主要地貌是丘陵,河流和道路镶嵌其 间,即便是平原地带,也存在大片的森林,这样的地理,对骑兵的机动有相当大的限制(记得< 角斗士>片中墨西提斯一一剑砍在树上的镜头),战斗主要是在城池之下或道路要冲发生, 事实上它的地理和当时中国的西安一带是比较相似的.所谓八水绕长安,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切割也刚刚开始.
不过中国的大部分战场,并不适合这样的军团,潼关以东和以北是大片的平原和草原,在这个中国主要的边防地带,宽阔的战线使机动成为重要的要求,道路并不规范,河流稀少,辽阔而没有遮蔽的戈壁,草原是战斗的主要场所,这正是骑兵驰骋的良好地域,要想歼灭少数民族的骑兵,也就是汉民族的主要敌人,必须比敌人更快,更早的发现敌人,并能更快的集中优势兵力(汉族军队在个人战斗能力上逊于游牧民族),这是汉朝从征伐 匈奴中得到的建军经验.
古罗马军队的机动性是非常出色的.但这是以其背靠地中海为背景 的,古罗马的大规模军队调动每每通过海上实现,比如征服迦太基,屋大维-安东尼之战等等 .罗马步兵的机动,标准是一天40英里,对比曹操追击刘备一昼夜行军500华里,这个区别就 太大了.马超背后可没有这样的一个巨大的内湖,因此无法弥补其机动力不足的缺点.这也 就此决定了马超军团的军事模式难以在中国军事思想中产生重要影响.南方,是险峻的汉中 ,益州等秦垅山岳地带,也是渭水之战后到投靠蜀汉前马超军团转战的主要地域,这些地区, 道路崎岖,地理复杂,作战时马超军根本无法展开所谓鱼鳞阵式的罗马军阵.这些让它的战 斗力大打折扣.
马超军和罗马军面临的对手也不同,曹魏骑兵和欧洲骑兵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第一,曹军纪 律性很强,而欧洲的蛮族骑兵,我的理解,大概就和乌丸骑兵差不多,遇到正规的军就难抵挡 ;
第二,孙恭恂教授认为当时曹军已经装备了马蹬,别小瞧这个小玩意儿,西方的骑兵当时可 都是骑在光背马上的,稍微一撞就会掉下来,所以只能打奇袭.中国出土马蹬最早的是东晋, 制式已相当完备.考虑到西晋仅延续了28年,虽然没有有力的出土文物,三国时期已经使用马蹬似乎是可以商榷的.再提曹军一日一夜追击500里,如果没有马蹬,大概这些骑兵半路上就全都掉下来,也不用打了 .马蹬的使用使骑兵控马和战斗能力大幅提高,古罗马军阵中仅仅把骑兵作为步兵的补充, 这实际上已经落后.曹军的武器与欧洲军队也不一样,在对抗西凉军队初期失利的情况下, 曹军中的意见是虽然马超的标枪厉害,但也不难对付,就是采用"强弓硬弩".这里的关键是 -- 弩!
五.天才军事家曹操
帕提亚大败克拉苏也是用弓箭,但他们使用的是有名的斯基泰弓,中国人根本用不了,这 种弓尺寸不大,但弓弦崩的极紧,有近距离射穿一头野牛的记录,开这样的硬弓是中原兵士体质所无法承受的.面对马超,曹军的应对思想和帕提亚人一样,就是用远射程武器对付移动迟缓的对手,但采用的武器主要是弩,这种高超的技术是怕提亚人无法掌握的.而射击更准,更远,更有穿透力.但弩箭比较笨重,所以一般都是依据工事使用.看到曹操为什么对无法筑城那么焦急了吗?他的兵扛着弩在野地里是打不过马超的.一旦曹操有了冰水筑城的绝招,马超就再也无法赶走他了.
西凉军队的优点在于依城野战,攻坚就不在行.古罗马军队攻坚采用的是笨重的月牙形破城椎,即便在罗马军中也只有森布里或日耳曼的大力士才能使用,马超军中哪里去找日耳曼人? 而中国的筑城技术和防守技巧远胜欧洲,那时欧洲的城池如加普亚,城墙的厚度比北京大户人家的院墙好不了多少. 具体到马超和曹操的对决,曹操采用的是消耗战术.西凉马氏军队和罗马军一 样,对后勤依赖很重,比如标枪射出去就不能再用了(枪头会折断以免对手拾起来反击),步兵也不方便象骑兵那样到周围劫掠.另外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退却中如果是有秩序的 缓缓后退,依靠相互掩护很难击破,如果是溃败,就会一败不可收拾.马超军引以为豪的斯 巴达式盾牌,快速撤退的时候无法带走,只有丢弃.(斯巴达的谚语:带着我的盾凯旋或者躺 在它上面回来.既表示尚武精神,也极言盾牌之巨大),没有了盾牌,机动性又差,只有被包饺 子了.这就是马超一仗大败后被曹操紧紧追击,最后只剩几十骑的原因.
某在开始写马超的时候,有位朋友请某从马腾讲起,实话说某对马腾的治军没有研究过,只能假定他和马超在军事上是继承的关系.(不过马腾是混血,我发现中国历史上的混血儿总是比较容易接受外来事物,比如唐太宗,那么西凉军队的罗马化是否从马腾开始的呢?商榷.)曹操大概参考了马腾进击李郭之战的经验, 当时李郭的战术就很对头,不和你打,反正你攻城能力弱,消耗又大,撤退的时候用骑兵猛攻歼灭你,这都是抓住了马家军的弱点.
称呼曹操天才军事家是不过分的,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听到马超增兵他的哈哈大笑.这就要涉及马超军团的另一个缺点.
六.一加一小于二
曹操和马超作战,不怕对手人多,你再多还能多过我去?可怕的是马军精锐核心部队的战斗力.这种战 斗力有很大部分来源于它的纪律性和分工明确的职业士兵,这也是罗马军团能够战胜许多勇敢而又熟悉武器的民族之根本原因.马超的援军,基本都是羌胡等与马超结盟的少数民族武装,战法与马超的正规军南辕北辙.
罗马对同盟军有相当谨慎的认识,认为由于语言,战斗方法等的差异,对同盟军的作用不能给以过高估计.为此,古罗马军队专门设有同盟军营地(营区的东南),供其驻扎,不得与正规部队混合.而马超显然没有这种经验,他的同盟军真正是"亲如一家",而且首先要补充战斗中受到损失的军团.这些豪迈勇敢,但是对战斗方法,专业武器都不熟悉又缺乏战斗纪律的战士是无法很快融合进严格的军阵中的,其结果就是军阵丧失了原有的协调,战斗力反而下降.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人多力量大"和斯巴达式的精兵政策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马超的增兵,实际无补于对于曹操的军事劣势,反而为曹操消灭马超军团创造了破绽和条件.
曹操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他的笑恐怕不只是为了省却长途跋涉.对于援军的态度,也反映了马超在军事素养上还是逊曹操一筹.
总结一下,马超的失利原因主要是:攻坚能力弱,后勤压力大,机动不足,退却中战术落后,缺 乏远程武器,战斗过程中部队质量下降,曹军战斗力超出预料,而且曹军有一个出色的统帅.
七.孟起入川
入川以后的马超军团似乎并不是特别出彩.
但是听孙恭恂教授(孙教授是师大历史系的头牌,中央电大1987-1996年历史主讲,明清史专家,为人诙谐有趣,没想到他对三国也这样了解,所谓海水不可斗量 也, 致谢)一席谈,其实马超军团对于蜀汉军队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至少这是一种观点,与 诸兄探讨.
先说一个题外话,就是马超是否受蜀汉的信任和重用.事实上马超在刘备属下,是比较得到 重视的.他的贡献不在北方,而在西陲,蜀汉立国以来东南北三个方面不断爆发战争,西部却一直保持和平而友好的氛围,这就是马超和他的军团的功绩.要知道那些青藏草原上的半开化部落,从来不是友善和爱好和平的,而且他们对于富庶的西川坝子,正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没有马超这位"神威天将军"和他死后军团的余威,蜀汉在西部安得如此从容? 这种局面一直到蜀汉拥有了另外一位在西方富有威望的将领--姜维才得到改变,那时,随着马岱的去世,马家的军团也已经完成了与蜀汉中央部队的融合.
马超的威望,一方面是家族的传统,另一方面,西方的少数民族在川西丘陵地带和马超交战,也毫无取胜的希望.
有很多人提到对马超反复无常的担心,汉朝的统治方法, 所谓王霸间杂,对马超这样的封疆大吏,累世公侯有一套特殊的管理方法,就是"羁羁",意思 是不给您犯罪的机会,我们就能做好君臣.给马超的责任恰到好处,又对国家没有威胁.
汉的君王之术认为用个人感情决定信任是君王的大忌,忠不忠是在变化的.有人问,为什么刘备 出征东吴不带上魏延马超?是不是不信任? 后方空虚,这二位一个防备西陲,一个拱卫汉中,(诸葛亮则是蜀汉的战略预备队,)谁也动不得,把家都交给你们了,这是最大的信任.
刘备和诸葛亮善于用人,连刘巴那样明说要 投曹操的都能容,对马超的运用自然更是蜀汉的重要棋子.从战略上说,蜀汉为马超设计的未来是凉州,诸葛亮出师北伐前去哭马孟起并非多事,此时北伐主要目的就是夺取雍凉,以凉州,益州两州的实力为后盾来图谋进取中原(荆州失去后对隆中对的修正),没有了这位身 经百战又熟悉西部情况的名将,孔明大概有痛失一臂的感觉.毕竟,马超的所谓反复,都是以保护自己为基础的,和吕布的有奶就是娘不完全是一回事.
八.大地飞鹰
言归正传,蜀汉后期的军队留下了马超军团深重的影响,在它的身上甚至还依稀可辨罗马军队的影子.当时,曹魏的军队是以骑兵为主的纵横驰骋之辈,作战经验丰富,机动力强;孙吴的军队以水军为核心,依托长江与曹魏抗衡,都具有自己的特色.
而蜀汉军队呢,则是一支中国历史上很少见的技术型军队.可以说,曹军和蜀军的对比,有点象冷战时苏军和美军的对 比.在刘备东征失利之后军队精锐尽失,重要将领严重缺乏,怎样重建军队是诸葛亮的巨大困难.实际上,诸葛亮的早期生涯主要是从事政治经济活动,对于军事并非专长,但是他长于思考,面对蜀汉战士个人素质与曹魏军队的差距,蜀汉唯一幸存下来,而又有和曹军作战不错战绩的马超军团就自然成了他参考的对象.
古罗马式的严格军规和奖惩制度,也和诸葛亮 的法家思想不谋而合.所以蜀汉基本是采用了马超军团现成的建军思想,而针对蜀汉的特色 进行了改造.
首先,蜀军吸收了马超军的特长,
第一,重视纪律和正规化的军事规章,包括奖惩,等级等,这 较多保留了古罗马军团的特色,而中国军队在纪律上更多的依靠主帅的督促和威严.所以才 有诸葛亮出祁山时"戎阵整肃"三郡望风而降的效果.古称诸葛善于治戎,当是指此;
第二,重视技术兵器的使用,而不单独依赖军人的勇猛.蜀军在武器制造上面下了很大功夫,摧山弩, 浦元刀,孔明灯,后来到晋朝将领之间还以诸葛时代的铠甲做为珍贵的礼物,因为它能够挡 住飞箭,其他朝代的军队很少有如此重视技术兵器的,大多是谋略型的军队;
第三,重视步兵 和阵战,这也和蜀汉没有良好的马匹有关,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所谓九宫八卦阵,实际上是后 人的创造,真正对魏军构成严重威胁的诸葛战阵,我推测和罗马军阵,就是所谓的鱼鳞阵有 密不可分的关系.可惜,这是没有佐证的.
但是从蜀汉的军令看,面对魏军袭击,第一个动作就是结阵,蜀军即使被围,也是结阵而斗,很难消灭,这让我想到斯巴达克斯突破克拉苏的防线时,罗马军的反应:"他们立刻结成无数个圆形的,三角形的集阵,竭力抵挡着角斗士的骑 兵的砍杀".
其次,针对马超军团的弱点进行了若干改进.
第一是以硬弩代替标枪,对于瘦小的川军来说, 标枪即难以使用又不便携带,射程也有限,而弩则兼有标枪和弓箭的优点,因为使用机械力 并能够瞄准,它的杀伤力远远大于普通弓箭,当魏军骑兵扑向蜀军的时候,迎接他们的总是飞蝗一般的羽箭!著名的魏将张颌就是丧生弩箭之下,他负伤的时候还无法相信有如此凶猛的箭矢.而魏军在打败马超之后反而不再发展弩箭,大概和沉重的弩箭与骑兵不相容有关吧 ;
第二是以车辆代替斯巴达盾牌,蜀军遇到袭击的时候是以车辆结成外围,所谓西羌的铁笼 车其实正是蜀军的真实写照.车,掩护的能力更大,同时功能也更多样,可以担负运输的任务 ,还加强了机动能力.从史书上看魏军面对象移动长城一样的蜀军,真是一筹莫展.罗马军阵 在依托阵地进行防御中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蜀军在攻击上多是正面推进辅以骑兵 袭击,而退却中总是从容退去,让魏军无机可乘.在街亭之战中诸葛亮要求马谡要"当道下寨 ",因为这样在寨前摆开类似罗马军阵的蜀军可以说无法击败.马谡只看到双方军队数量相 差不大(指张颌的前锋),但是没想到他的兵不是训练来打快速冲击的,所以即使占了地利, 也打不过魏军的骑兵.
看三国,蜀汉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 用计.不但诸葛亮用计,还有张飞,关羽,等等.不过, 如果回归历史,就会发现,蜀汉前期的计策,比如黄忠定军山,张飞长板桥都确有其事,后期 诸葛亮的计策,则多是为了烘托诸葛的智慧,虚构居多,比如诸葛装神,空城计.
其实,蜀汉前 期这些精彩妙计下面掩饰的是军事方面的软弱,从徐州时代起,刘备军在硬碰硬的战斗中就 很少能够取胜.但是蜀汉后期经过诸葛重建的军队和魏国对阵,经常以四分之一的兵 力把魏军堵在营里打的不敢出来.其战斗力可见一斑.
但是,蜀军也同样继承了马超军团的缺点,比如攻坚能力不强,这在陈仓之战中有所表现,后期司马懿一躲进营寨蜀军就没办法也是例子.
再比如对后勤依赖严重,这是技术型军队的通病,后勤一旦出问题,就无法完成作战,对比蒙古兵喝马奶子就能纵横天下,缺点就太明显了 .
马超军团最后的闪光,是马岱在后退中突袭斩杀陈造的战斗,在鱼鳞阵交替的掩护下,蜀军从容后撤,追击的魏军精骑在没有能够使用他们的马刀时就被射杀的尸横遍野,少数冲进蜀 军阵内的魏军立即被有组织的围困,绞杀,待魏军阵容少乱,井然有序的退却军中突然杀出 一支轻骑,直取对方指挥部,一阵风般斩杀对方主将后一击即回...一个典型的罗马式退却 反击战例.
后记
某这篇马超可能引起争论,已经有个朋友讲你这是崇洋媚外.如果把它称为崇洋媚外的朋友希望你能够再读一遍。这是一篇关于中西方交流的历史短文,应该是象谈西方人喝咖啡而我们喝茶一样,没有褒贬。
古代西方军事对中国的影响一般不大,因为中国自身的强大对边疆就是一种巨大的内向压力,中间还隔着一个剽悍善战的少数游牧民族地区。在当时中西方交往中,中国对西欧的影响远胜对方,因此,象马超军团这样的逆向才有历史的巨大吸引力。相对来说,中国 吸取游牧民族地区的影响更大,比如汉武帝的养马政策。西方要超越这个地区影响中原几乎不 可能。只有在东汉末年的特殊环境下,像马超军团这样的特例才会出现。原因是经过多次 从西向东的军事行动,包括董卓,李郭,甚至马氏军队的初次东征,西部军事力量出现真空,当时的少数民族力量不足以深入凉州,才有更西部的力量前来填充。西域的绿洲国家 与西 方的城邦无论在地理还是政治情况上都有相似,是西方军事思想的存在空间,否则罗 马军团到马超时代,还有百多年历史,早就会损失殆尽了。马超军团,实际就是在东汉末年的特殊时代,西方的影响才能得到一个历史的夹缝,闪烁一下.
关于罗马残军,西方重要依据是罗夫洛尔德的《东方失信》(The lost letters from Far-East),其中随同商队返回罗马的士兵对汉朝政府和西域都护的照顾有较详细描述, 而且还说明了他们依旧沿袭着古罗马的军职生活。有兴趣的朋友可到北京图书馆查到这本 书。
现在的疑问,主要是对于犁轩古城的疑问,有人认为该城位于碎叶水上游(咸海一带 ),这样它对于中国的影响就极为微弱了,而甘肃的所谓犁轩旧城,有意见认为它只是一 个古代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出土的文物是货物堆栈。不过某个人不太相信,因为那个时候 中国的影响力似乎还无法到达阿姆河流域,而且您会相信有人扛着罗马将军法场的徽标辗 转千里到中国来做生意吗?
关于马超,此人被称为锦马超是小说家的发挥,但他的确在西羌之中有英武之名,因他为人善战,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出阵总是“银铠高髦”,远远看去十分醒目。 但也有一种说 法,描述马超“面如活蟹”(元代戏曲),如果是真的,这个形象和日晒大概有关系,想想螃蟹的颜色,马超迷要很伤心吧。
马超和曹军交战,从战略战术上最后都是失败,其原因有二,第一,这个战法不适合中国,因为双方产生的 地理条件不同。如果罗马人生在中国,他们也不会去研究军阵。同样,中国的智谋型军队 ,数量建军也不适合罗马,因为他们没有那样的人口,双方的哲学思想也南辕北辙。所以,罗马军阵的影响在中国没有传到后世。
第二,中国军队的建军思想是智谋型建军,其精髓就是有一个优秀的统帅,就得到了一半胜利,而曹操又是中国军事家的翘楚,对马超军团的弱点洞若观火。他初期的失利,和拳击手突然碰到蒙古摔跤运动员一样,属于措手不及。
马超军团影响的消失有一点把孩子和脏水一起泼掉的可惜。罗马和中国一样,属于农耕地 带,同样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因此在建军上有一致的基础。如果能够更多吸取其长处,应该有很多好处。比如,中国元朝就开始使用火炮,到了明清反而被西方入侵,其原因就是不重视发展技术型军队,认为这是细枝末节,将帅一心,运筹帷幄才是正理。实际上武器也很重要. 而且,后来的中国军队因为身体条件,采用了以数量代替质量的方法对付北方少数民族,造成军队臃肿而效率低 下。 那么您可能问,马超的军团等同于罗马军团吗? 某以为,根本不等同. 马超部队只是当时中 国人眼里的西化军团,它应该只是受到了较强的西方影响,而从西方看,他当然还属于东方军队。
———————————————————
三论马超之二--曹操离间马超
如果曹操没有利用疑书来离间马超与韩遂,那么是否马超有战胜的机会?或是马超原本非常英勇,只不过因为中计才失败,若没有被离间,马超有胜算吗?其实曹操离间的效果并没有想象中大。
首先是韩遂的地位及势力,并不是最大。如果侯选、李堪、梁兴、马玩、杨秋等人都只不过是韩遂的属下,然后马超一个人还可单挑六将,最后还被迫逃亡,只剩得三十余骑。那么这一场战争根本就不能算是马超起兵对抗曹操,而是韩遂主导起兵。韩遂的势力不应该大到可以左右大局,他和其它将领,就像与马超一样,都应是平起平坐才对。
其次是马超的实力不容小看,马超敢起兵,正是因为率领其父马腾的旧部众,也正因马超的声势浩大,所以曹操才要亲征。马超联合其它关中诸将起兵,还有马超曾经围攻凉州,打败刺史韦康,其实马超的实力一点也不含糊。加上关西兵号称精悍,马超素来勇猛,也就是马超的实力没有小到因为与韩遂不和就无法与曹操作战。拥兵灭州威力,马超实力为关西第一。
如果马超没有被离间,是否表示就有绝对打赢曹操的胜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马超提出割地请和以及主动送人质等条件,被曹操拒绝的事,发生在疑书离间之前,可见此时关中诸军早已遇到战势不利。因为曹操早已派遣别动部队,使徐晃、朱灵以步骑四千人暗中横渡蒲阪津,与曹操本军前后呼应,已成夹击之势,关中诸军大势已去。因为关中南北多山,东西仅流黄河,曹操从东而来,又于西方奇袭,南北又逃脱无路,已成瓮中捉鳖之势。
即使不被离间纷乱,也会因为被包围,两面作战左右难顾,这才是优劣所在,曹操就算不用离间马超,都能关门打狗。离间只不过加深彼此之间的冲突,乌合之众本来就谁也不服谁,人数愈多,意见愈多,冲突更大,此时只要任何挑拨,都可催化矛盾分化。
还有一个事件,也很离谱,全部就三国演义来看整个事件。马超被离间后,不但砍翻马玩,剁倒梁兴,还能翻身射中李堪,这太奇怪了,居然使用宝剑与弓箭,人称锦马超的威风,应是使用贯用兵器,拿枪执矛,遇到生死危机,又不是身受埋伏,仅带亲随数人,就去质问正想起杀心诸将,难道马超没有考虑对方会动手吗?这一段马超找韩遂起冲突的过程,太过于儿戏。固然强调马超的勇猛,但是看起来处事应变就是没什么大脑。要去生死谈判,最少也带一些顺手兵器及点齐人马,就随便背把弓、带把剑,光凭几个不出手的随从,一点都不可能应付大场面,何况韩遂当初不是预谋要杀害马超吗?面对有杀心的人,马超也太过于轻敌。
根据正史的记载,曹操大破诸军后,斩杀成宜、李堪等人,韩遂及马超等人败走凉州,杨秋奔逃到安定,关中被敉平。可见关中诸军结果是被曹操军队打得四分五裂,光是疑书离间的作用,军队仍完好,还不致于达成如此效果,曹操调兵遣将,大出奇兵暗渡黄河,夹击关中诸军,才是胜敌的最大原因。
———————————————————————
三论马超之一--马超起兵叛变
马超不是因为父亲马腾被杀而起兵,反而马腾因为马超起兵而被杀,可以谈谈前后的脉络。
马腾老早就降服在曹操麾下,当年曹操在攻击袁绍余党袁尚、袁熙时,就曾派司隶校尉钟繇帅率领马腾等击破袁尚所派的河东太守郭援。后来高干又在并州起兵反叛,加上河内张晟、河东卫固及弘农张琰等,张既平定关中时,马腾也参与平乱有功。后来曹操要求马腾放弃武力,让马腾当上卫尉,封为槐里侯,马腾的儿子马超为将军,封为都亭侯,率领马腾的旧部属,马腾同意。
基本上中央留置人质就是为了以防地方蠢动,就是要让地方警惕,如果有什么变化,中央的人质就可能遭遇不测。通常都是地方诸侯派遣继承人到中央,或是诸侯彼此之间也有往来,也叫任子或质子,秦庄襄王曾在赵国当过质子,如果赵国因为秦国屡次攻打而杀掉质子,可能也没有后来的秦始皇。马超明知马腾在中央而起兵,已经有不顾父亲生命的心,马超并不是报父仇的孝子,反而是杀死父亲的凶手,因为马腾就是被马超起兵而连累。
至于三国演义改称因为马腾被曹操杀害,所以马超兴兵雪恨,欲报父仇,就因果颠倒。因为马腾被杀,他的儿子竟然联合韩遂、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等共十部,起兵叛乱,聚众十万,屯据潼关。如果马超是为了欲报父仇,不惜起兵决生死,其它人也为了马腾的缘故,不惜牺牲生命与曹操对战,那就有点高估马腾的地位。马腾若真有如此影响力,不如自己拥兵割据一方,称王称霸都可以,何必投降曹操呢?
建安十六年三月,曹操命令钟繇征伐张鲁,让关中诸将心存怀疑而叛变,然后再讨伐叛变,趁机彻底平定及稳固关中势力。虽是有预谋的军事行为,但这是守成的安定方针,不亚于开疆拓土的开发方针。如果地方真心降服曹操,根本不用担心曹操会派人攻击;正是因为当初为假意投降,自己仍然保有部队实力,一但曹操的势力衰弱,就可俟机起兵。所以曹操为了避免潜在的威胁,当然要能控制所有部队,如果不能控制部队,则可要求地方势力解散武力部队,如果地方拥有部队不听指挥,那问题就来了。
一般来说,基本上没有武装部队,就不会发生战争(先不考虑民变),地方拥有武装部队就是为了进行战争,既然武力部队不能被曹操所指挥控制,又不听话乖乖解散,如果地方各自凭借武装部队自成势力,轻则不受曹操统治、不听中央命令,重则随时可起兵叛乱。像苏伯、田银及侯音等反叛的势力,都是数以千人的实力,这些人还只是平民,万一像武装部队像马超等人还有十万人的实力,那么就不能轻易忽视此一可能发生的危机。如果中央平乱失败,被地方反叛成功,大事就不妙了。
曹操当年平定黄巾贼,收降后作为部属,号称青州兵,在攻打徐州及平定兖州时,曹操的军队来回经过青州,也不见青州兵反叛,因为青州本来就已降服,不怕曹操有心镇压。而关中虽然名为降服,但是曹操军队才靠近,关中就立刻起兵反叛,两种不同的反应,可以看出两者的心态:青州兵真降,而关西兵假降。
既然关中有潜在叛心的前提,不如趁机在曹操实力坚强下,主动平定;否则关中就像一颗埋伏的炸弹,什么时候爆炸不知道,随时都可能引发,万一无法控制,曹操完全处于被动,不如及早动手解除,才是上策。
后来马超与韩遂起兵,曹操亲征镇压,马腾受到连坐夷杀三族的处份。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