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平的奇迹



  玩命,就是“生死置之度外”这种上纲上线语言的通俗化.其实道理一样,都是一个人需要在生命和成功作出选择的时候去眷顾一下成功。当成功的天平明显被危险压制时,就需要你玩命了。对于战争,出奇制胜就是一种用“别人根本无法想象的方式”取得胜利,这种"别人无法想象的方式",也许就真的需要你想出一些绝对“敢玩命”的招数了。
  蜀汉到了后期,几乎已经到了没法看的地步。一个黄皓就把朝廷搞的乌烟瘴气.而刘禅呢,似乎除了忠臣良将之外,什么宦官,巫医,神婆都愿意相信。姜维的九伐中原的结局已经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而更可怜的是堂堂的大将军竟然沦落到躲避一个内侍去屯田的地步.
  看看姜维屯田的背景,当时是姜维最后一次北伐,而且在地理位置和士气上占了上风时,被招了回来。战争讲究的是一种惯性,即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姜维先后九伐中原,对于蜀汉的元气伤害可想而知,但是姜维的尴尬就在于他不能不这样做.蜀汉后期军事人才和政治人才的全面匮乏是人所共知的,任何一位对朝廷有用的人对于蜀汉朝廷都存在着“死一个少一个”的危机。培养人才是需要时间的,而姜维怕的就是他等不到!说句实话,什么人养活什么东西,刘禅这样的人当君主就是在为国家培养奸臣,一个忠臣如果在那种环境能屹立不倒,靠的不是水平,而是资历.人才不是没有,在那种侍官的环境下,有能力又有什么用呢?一个人才在这种环境下是不可能心理健康地成长的.而作为国家的中流砥柱,除了能力以外,心理上的健康更重要!所以,这种“求别人不如求自己”的局面,才注定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尴尬。而这种时代造就的尴尬恰恰又受人以柄,成为黄皓向刘禅进谗的借口。为什么那种政治环境会让人感到压抑?就是因为忠臣的举动被那些产趁“文字游戏”般地扭曲变形。随着三道诏书,姜维回到了成都,然而此时的姜维并没有失去他北伐的信心.个人猜想他也许还在心中暗暗策划着下一次的北伐,而当他得知黄皓进谗使这次北伐前功尽弃时,除了义愤填膺之外,几乎已经对北伐失去了信心.
  姜维的命运并不十分得意,当初被武侯大人选定做了接班人,大大小小百余阵都是做些参军一样的运筹,没有独立指挥过哪一场战役.终于诸葛亮仙逝了,兵书也随之传给了姜维.此时的姜维应该着力执行武侯的遗志了.但一切并不是像他想象得那么如意.由于姜维的特殊身份导致他在蜀汉朝堂中并不能得到太多的信任.姜维原来是天水郡的降将,是诸葛亮出祁山临阵收降的,而且是在刘禅登基以后.由于当时刘备死后留下了不少文臣武将,他们彼此的交情都不会浅,更有不少以"两代老臣"自居者.面对着后来投降并且尽得丞相爷兵法真传的姜维,虽然不能说全是嫉妒,但心里多少也有些失衡吧?三国中贾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可以看出了当时作为外来侍官者的心态.但是姜维是不能效仿贾诩的.因为对于人才日渐溃乏的蜀汉是不可以没有姜维的.他为了恩师,只能在资历和人际关系的夹缝中做着本身就并不易做的事情.<三国志>中有"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依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不难看出在蜀汉朝廷中官员的地方保护主义是很明显的.本人观点,如果不是诸葛亮那句"我死后...国家旧制,不可改易;吾所用之人,亦不可轻废"作保,姜维在诸葛亮死后也许真的会被压制的更惨.正是由于宫廷内的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使姜维在用兵和对人才的选拔上受到了相当的局限.在诸葛亮去世直到费文伟被刺后,姜维对于兵权的执掌大有缓和这重要的四年内,他错失了不少用兵的机会,更是坐等了自己平生以来最头疼的敌人-----邓艾逐渐地成长了起来!
  戏文中有句经典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较之姜维,邓艾是个苦孩子,但是对于为将运筹及行兵,却有着独辟蹊径的味道.把姜,邓二人用兵相比较就会发现,姜维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由于恩师的抬爱,对于兵法的古为今用及阵法应变的"牌"被伯约玩得烂熟,这是放牛出身的邓艾绝对不及的;但是邓艾由于"幼年失父,素有大志,见高山大泽,辄窥度指画,何处可以屯兵,何处可以积粮,何处可以埋伏",所以对于地理位置的合理应用的时机,方寸的把握上绝对要胜过姜维!一句话,由于个人经历和所受教育方式的不同导致两人对于行兵作战的诠释方法大大不同.即两人的优劣相当"互补",自己的短处恰恰是对手的长处!综观九伐中原和六出祁山的战例,不难发现,九伐中原没有像六出祁山那样"半斤八两",几乎平局一样的结果.姜维和邓艾两方的战争不是一方大胜,就是一方大败;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正是二人自身优劣方面的技能运用所造成的!然而这样的战争使得九伐中原对于蜀汉的国力耗损大大超过六出祁山.一样的大胜大败,对于魏国来说,虽然算不上小意思,起码也比蜀汉要输得起,而蜀汉就是这样被魏国渐渐拖跨的.
  在九伐中原后,姜维无奈中只好选择屯田,一是避祸,二是积蓄力量以图再起;而司马昭显然不愿意让兵力,心力俱显疲态的姜维兵团得到喘息的机会.更加上蜀汉宫廷的内乱,姜维此时已有失宠之相,机会可谓难得,便命钟会,邓艾分兵攻蜀.
  由于姜维在沓中被邓艾牢牢绊住,钟会毫不费力地得到了汉中.此时分身乏术的姜维无法作出任何一个更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万般无奈之下退守剑阁以拒钟会.这时候的邓艾已经可以有时间和方寸施展自己的战略了.而且钟会得了汉中,无疑是足足地将了邓艾一军,也使邓艾决定走一步"险棋".这是钟会这种常常研读兵书的儒将即使想的出来,也用不出来的招数.在钟会和邓艾的会晤中,对于邓艾的计策,他很不以为然,并且在嘲笑着邓艾的愚蠢,这种举动恰恰又无形中使邓艾可以毫无顾忌地针对自己的个性执行部署.......
  邓艾开始走向成功,由于邓艾的长处使这次行动变的得心应手且顺理成章.这阴平小路是蜀汉的地界,而邓艾的行军有条不紊,粮草不乏.由此可见由于邓艾长年炼就的经验,针对各种地理环境的进攻方式选择,及给养数量的配备上独到之处.由于山险地危,首先在选兵上就需要极好的针对性,而邓艾在这方面做得近乎完美.<演义>中有--
  "艾乃先令子邓忠引五千精兵,不穿衣甲,各执斧凿器具,凡遇峻危之处,凿山开路,搭造桥阁,以便军行."这"不穿衣甲"证明了邓艾的意图--这是一支防御力等于零的队伍,目的就是为了开路,不做他用.可以看出邓艾对于这条小路没有拦截的因素揣摩得极端准确.
  "艾选兵三万,各带干粮绳索进发。约行百余里,选下三千兵,就彼扎寨;又行百余里,选三千兵下寨。是年十月自阴平进兵,至于巅崖峡谷之中,凡二十余日,行七百余里,皆是无人之地。魏兵沿途下了数寨,只剩下二千人马。"这阴平小路是敌方腹地,邓艾未曾亲临是肯定的,而他却可以使下寨的距离和留守人员的均衡性上极其准确.这种对为来经勘察的地形的即时行动能力绝对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锻炼出来的.正是由于邓艾自幼炼就的本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才使他在偷度阴平的战役中占得了上筹!
  "前至一岭,名摩天岭,马不堪行,艾步行上岭,正见邓忠与开路壮士尽皆哭泣."邓艾没有犹豫,也许他已经想到了各种结果,当然也包括"天绝人之路".但是他此时已经不再顾忌这个地形会给他带来连他也无法预测的结果.他的选择只有跳或不跳,甚至没有考虑过生或死!他的身先士卒和地形的威胁使每个将士不由得都产生了一种"赌"的冲动......他们成功了.面对着未知的结果,他们都战胜了自己.
  当魏兵从天而降,蜀中的兵将已经真的被这两千"势末之弩"的霸气所震撼,甚至没有信心去做一些象征性的抵抗.而邓艾更是在摩天岭上写下了自己的传奇,他的那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似乎比天还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