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劉楨詩集




  《公燕詩》
  永日行遊戲。歡樂猶未央。遺思在玄夜。相與複翱翔。
  輦車飛素蓋。從者盈路傍。月出照園中。珍木鬱蒼蒼。
  清川過石渠。流波為魚防。芙蓉散其華。菡萏溢金塘。
  靈鳥宿水裔。仁獸游飛梁。華館寄流波。豁達來風涼。
  生平未始聞。歌之安能詳。投翰長歎息。綺麗不可忘。

  《贈五官中郎將詩》四首
  一
  昔我從元後。整駕至南鄉。過彼豐沛郡。與君共翱翔。
  四節相推斥。季冬風且涼。眾賓會廣坐。明鐙熺炎光。
  清歌制妙聲。萬舞在中堂。金罍含甘醴。羽觴行無方。
  長夜忘歸來。聊且為太康。四牡向路馳。歡悅誠未央。

  二
  餘嬰沉痼疾。竄身清漳濱。自夏涉玄冬。彌曠十餘旬。
  常恐游岱宗。不復見故人。所親一何篤。步址慰我身。
  清談同日夕。情盻敘憂勤。便複為別辭。游車歸西鄰。
  素葉隨風起。廣路揚埃塵。逝者如流水。哀此遂離分。追問何時會。
  要我以陽春。望慕結不解。貽爾新詩文。勉哉修令德。北面自寵珍。

  三
  秋日多悲懷。感慨以長歎。終夜不遑寐。敘意於濡翰。明燈曜閏中。
  清風淒已寒。白露塗前庭。應門重其關。四節相推斥。歲月忽已殫。
  壯士遠出征。戎事將獨難。涕泣灑衣裳。能不懷所歡。

  四
  涼風吹沙礫。霜氣何皚皚。明月照緹幕。華燈散炎輝。賦詩連篇章。
  極夜不知歸。君侯多壯思。文雅縱橫飛。小臣信頑鹵。僶俛安能追。

  《贈徐幹詩》
  誰謂相去遠。隔此西掖垣。拘限清切禁。中情無由宣。思子沉心曲。
  長歎不能言。起坐失次第。一日三四遷。步出北寺門。遙望西苑園。
  細柳夾道生。方塘含清源。輕葉隨風轉。飛鳥何翻翻。乖人易感動。
  涕下與衿連。仰視白日光。皦皦高且懸。兼燭八紘內。物類無頗偏。
  我獨抱深感。不得與比焉。

  《贈徐幹詩》
  猥蒙惠咳吐。貺以雅頌聲。高義厲青雲。灼灼有表經。

  《贈從弟詩》三首
  一
  泛泛東流水。磷磷水中石。蘋藻生其涯。華葉紛擾溺。
  采之薦宗廟。可以羞嘉客。豈無園中葵。懿此出深澤。

  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穀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淒。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三
  鳳皇集南嶽。徘徊孤竹根。於心有不厭。奮翅淩紫氛。
  豈不常勤苦。羞與黃雀群。何時當來儀。將須聖明君。

  《雜詩》
  職事相填委。文墨紛消散。馳翰未暇食。日昃不知晏。
  沉迷簿領間。囬囬自昏亂。釋此出西域。登高且遊觀。
  方塘含白水。中有鳧與雁。安得肅肅羽。從爾浮波瀾。

  《鬥雞詩》
  丹雞被華采。雙距如鋒芒。願一揚炎威。會戰此中唐。利爪探玉除。
  瞋目含火光。長翹驚風起。勁翮正敷張。輕舉奮勾喙。電擊複還翔。

  《射鳶詩》
  鳴鳶弄雙翼。飄飄薄青雲。我後橫怒起。意氣淩神仙。發機如驚焱。
  三發兩鳶連。流血灑牆星。飛毛從風旋。庶士同聲贊。君射一何妍。

  《詩》
  昔君錯畦畤。東土有素木。條柯不盈尋。一尺再三曲。
  隱生置翳林。控倊自迫速。得托芳蘭苑。列植高山足。

  《詩》
  翩翩野青雀。棲竄茨棘蕃。朝食平田粒。
  夕飲曲池泉。猥出蓬萊中。乃至丹丘邊。

  《詩》
  天地無期竟。民生甚局促。為稱百年壽。
  誰能應此錄。低昂倐忽去。烱若風中燭。

  《詩》
  旦發鄴城東。莫次溟水旁。三軍如鄧林。武士攻蕭莊。

  《詩》
  青青女蘿草。世依高松枝。幸蒙庇養恩。
  分惠不可貲。風雨雖急疾。根株不傾移。

  《詩》
  初春含寒氣。陽氣匿其暉。灰風從天起。砂石縱橫飛。

  《詩》
  和風從東來。玄雲起西山。夜中發此氣。明旦飛甘泉。

  《詩》
  朝發白馬。暮宿韓陵

  《詩》
  大廈雲構。

  《詩》
  玄雲起高嶽。終朝彌八方。

  《詩》
  皦月垂素光。玄雲為仿髴。

  《詩》
  攬衣出巷去。素蓋何翩翩。

  《詩》
  散禮風雨起。

  作者簡註:
  劉楨,公元一八六年—公元二一七年,字公幹,東漢末東平國人。東漢著名文學家。
  魏文帝曹丕在《典論·論文》中稱劉“楨與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禹、應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於千里,以此相報。”劉楨常與曹操、曹植吟詩作賦,對酒歡歌,深得曹氏父子喜愛,十九歲時任丞相掾屬。他以詩歌見長,其五言詩頗負盛,後人將他與曹植並稱“曹劉”。鐘仲偉稱他五“言之冠冕”“文章之聖”,他確為“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
  劉楨之父劉梁,字曼山,漢章王宗室子孫,著有《破群論》等書。其母是元帝時京兆尹王章之玄孫女,琴棋書畫,詩辭歌賦無所不通。她年輕居寡,把希望寄託在兒子及眾侄身上。劉楨在母親的勸誡、督導與身教下,從小鑄就了勤學好問、百折不撓的性格。
  劉楨五歲能讀詩,八歲能誦《論語》《詩經》,賦文數萬字。因其記憶超群,辯論應答敏捷,而被眾人稱為神童。公元一九七年,因避兵亂,十一歲的劉楨隨母兄躲至許昌,在驛館中結識曹子建。曹植被劉楨的飽學所折服,為進一步深層密交,將其領到丞相府,日夜解文作賦,志同道合,關係日篤。後來他又結識孔融等其他五學子,他們常聚論學問,“仰齊足而並馳,以此相服”。劉楨的文學造詣高於他人,五言詩尤為諸七子之尊,後人將他的五言詩收為數集,今存的詩歌只有十五首。當代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在《漢魏六朝詩歌鑒賞集》中高度評價他的詩為:思健功圓,以特有的清新剛勁,為人們所激賞。不僅稱美於當世,並且光景常新,能楷模身後。
  他的詩作多以壯美山川為背景,借景抒情,少數為酬答之作。贈《徐幹·思友》詩被鐘嶸評作“五言之察策也”。《贈從弟》三首為其眾詩之著,第二首又為三首之最,詩為:亭“亭山中松,琴琴穀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愴,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鐘嶸的《詩品序》說:“曹公父子,篤好斯文;平原兄弟都為文棟,劉楨、王粲為其羽翼。”可見,劉楨文學創作的貢獻之大。他最著名的賦作有《魯都賦》、《黎山陽賦》、《遂志賦》、《瓜賦》、《大署賦》、《清慮賦》等。他的賦文風格獨特,“積極于宣時,校閱於世,進禦之賦千有餘首”《文心雕龍·注釋》。他一改粉飾太平的世俗,以清新的筆調,嫺熟的技巧,樸實準確的語言,縱古合今的大氣,描寫家鄉的風土人情和優美的自然風光。譏諷時事,詠物抒情,實現了漢賦內容由宮廷轉向社會,由帝王轉向平民的轉變。篇幅由長篇宏制轉向短小精粹,為以後的文學發展開創了先河。
  他不僅在詩壇“五言冠古”,是文苑中的“文章之聖”,而且機敏雄辯之才也稱道當世。黃初二年(公元二二二年),文帝曹丕贈給劉楨一條廓洛帶,後欲索囬,便書一紙交給他,譏諷說:夫“物,因人而貴,故在賤者之手,不禦尊之側。今雖取之,勿嫌其不反也。”(《三國志》《二劉傳》)。劉楨明白文帝是笑他地位低下,不佩帶象徵尊貴的廓洛帶,要收囬原賜。但劉楨並未折腰,執意不交,在一次同文堂相會之時,他舊事重提:楨“聞荊山之下王王蔔光夭之後寶;隋侯之珠燭眾士之好,南垠之金,登窈窕之首;鳳貉之尾,綴待臣之幘,此囬寶者,伏朽石之下,皆潛污泥之中,而揚光千載之上,發彩疇昔之外,皆未能初自接於至尊也。夫尊者所服,卑者所修也;貴者所禦,賤者所先也。故夏屋初成而大匠先立其下,嘉禾始熟而農夫先嘗其粒。恨楨所帶無他妙飾,苦實珍異,尚可納也。而未尚聽至尊賜而反索者也。”(《三國志》)文帝聽劉楨這番妙論,既歎他的博學善喻,更佩服他口若懸河,不卑不亢,恭中有貶,貶中隱褒之辯才,從而放棄索帶念頭。劉楨雄辯之例很多,他的辯才象常勝利器,有時化險為夷,有時遇逆成暢,有時逢暗則明。有一次劉楨因“不敬罪”被罰作苦力,在京洛之西石料廠磨石料。魏王曹操到石料廠察看,眾官吏與苦力者均匍匐在地勞作,不敢仰視。唯有劉楨未跪,照常勞作。曹操大怒走到劉楨面前,劉楨放下錘子,正言道:魏“王雄才天下皆知,劉楨身為苦力,何敢蔑視尊王。但在魏王府數年,常聞魏王教誨,做事當竭盡力,事成則王自喜,事敗則王亦辱,楨現為苦力,專研石料,研石是對魏王的敬忠,所以楨不敢輟手中活。”魏王聽後,又問:“石若何?”劉楨朗然答:石“出自荊山懸崖之巔,外有五色之章,內含卞氏之珍。磨之不加瑩,雕之不增文,稟氣堅貞受之自然,顧其理,枉屈紆繞而不得申。”曹操知劉楨借石自喻,就赦免了他,但卻永不再起用。
  劉楨從小就飽受儒家“仁義禮智信”教育,深知做人要耿性忠直,最恨不軌之為,最厭無信之人。一天晚上魏公子曹丕設宴招待眾士,酒酣耳熱,曹丕命甄氏出堂與大家見面。劉楨憤然,一是因曹丕奪袁熙之妻甄氏,二是因甄氏有夫再嫁不忠不貞。獨有劉楨立而不跪,且滿面譏意,不屑一顧。曹丕見狀勃然大怒,欲問劉楨死罪,由於眾人求情和曹操干預,才免於死,投入獄中,又被罰作苦力。他在勞作中托物自喻,寫成《遂志賦》。赦後充署吏。建安二十二年(公元二一七年)辭世。他一生著述甚豐,經典的有《毛詩義詞》十卷,文集四卷,後人將他的作品精選集成《劉公幹集》傳於後世。他文學上的巨大成就,雄辯的技巧及忠友敬業精神,贏得了後人讚頌。

  落落校録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