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吳筠賦選
|
《碎珠賦》
寶月生焉,越浦隋川,標魏之美,擅楚之賢。既登席而趨麗,亦綴履而升妍,豈銜恩以赴時,獨佩皎而騰天。瀛淮激電,甘海震雷,明珠碎矣。於川之隈,視員流而失轉,見折水之喪囬,謝驪宮之瑞飾,粉靈蚌之神胎。若有人兮聲芒昧,芳徽斷兮明珠碎,明珠碎兮愴何宣,珠之形兮(《藝文類聚》作『珠兮珠兮』)不復全。撫陸離之瓊佩,吊幽翳之金筵。豈照車與睿燭,但黃塵及寒煙。聊歌曰:玉山之津兮已濡,幽蘭之草兮亦舒。又聞珩璧之獨照,不見掌上之明珠。已矣哉,若使青雲之可尚,當與碎珠而同棲。(《初學記》二十七,又略見《藝文類聚》八十四。)
《筆格賦》
幽山之桂樹,恒縈風而抱霧,葉委郁而陸離,根縱橫而盤互。爾其負霜含液,枝翠心赤,翦其匡條,為此筆格。下跌則岩岩方爽,似華山之孤生;上管則員員峻逸。若九疑之爭出,長對坐而銜煙,永臨窗而儲筆。(《藝文類聚》五十八)
《吳城賦》
古樹荒煙,幾百千年,雲是吳王所築,越王所遷,東有鑄斂殘水,西有舞鶴故廛,縈具區之廣澤,帶姑蘇之遠山。僕本蓄怨,千悲億恨,況複荊棘蕭森,叢蘿彌蔓,亭梧百尺,皆曆地而生枝,階筠萬丈,或至杪而無葉。不見春荷夏槿,唯聞秋蟬冬蝶。木魅晨走,山鬼夜驚,不知九州四海,乃複有此吳城。(《藝文類聚》六十三,《初學記》二十四。)
《八公山賦》
峻極之山,蓄聖表仙,南參差而望越,北邐迤而懷燕。爾其盤桓基固,含陽藏霧,絕壁險嶮,層岩囬互。桂皎月而常團,雲望空而自布,袖以華閬,帶以潛淮,文星亂石,藻日流皆。若夫神基巨鎮,而卓牽荊河;箕風畢雨,育嶺生峨,高岑直兮蔽景,修阪出兮架天。以迎雲而就日。若從漢而囬山,露泫葉而原淨,花照磯而岫鮮,促嶂萬尋,平崖億絕,上被紫而煙生,傍帶花而來尋,維英王兮好仙。會八公兮小山。駕飛龍兮翩翩,高馳翔兮沖天。(《藝文類聚》七)
作者簡註:
吳均,公元四六九年至公元五二零年。南朝梁文學家。字叔癢。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縣)人。好學有俊才,其詩文深受沈約的稱讚。梁武帝天監初,為郡主簿。天監六年(公元五零七年)被建安王蕭偉引為記室。後又被任為奉朝請。因私撰《齊春秋》,觸犯梁武帝,被免職。不久奉旨撰寫《通史》,未及成書即去世。
《梁書·吳均傳》說他“文體清拔有古氣”,在當時頗有影響,時稱“吳均體”。其詩今存一百四十餘首,多為友人贈答、贈別之作。音韻和諧,風格清麗,屬於典型的齊梁風格;但語言明暢,用典貼切,無堆砌之弊。吳均善於刻畫周圍景物來渲染離愁別緒。如《送柳吳興竹亭集》“夕魚汀下戲,幕雨□中息。白雲時去來,青峰複負側。躑躅牛羊下,晦昧崦嵫色”,朦朧幕色中的山野景象,更襯出離別時分的淒婉氣氛。又如“輕雲紉遠岫,細雨沐山衣”,“白日遼川暗,黃塵隴坻驚”,寫景都很細緻。吳均很注意向樂府民歌學習,擬作了不少樂府古詩,如《行路難》五首、《胡無人行》、《從軍行》等,雖辭藻華美,但不失剛健清新的氣息,有鮑照餘緒。他的一些五言詩句,如“君隨綠波遠,我逐清風歸”,“折荷縫作蓋,落羽紡成絲”等,民歌風味也比較濃。吳均家世貧賤,終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現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氣,如《贈王桂陽》“松生數寸時,遂為草所沒。未見籠雲心,誰知負霜骨”,借松樹來吐露懷才不遇的牢騷,其構思立意很象左思的“鬱鬱澗底松”和陶淵明的“青松在東園”。再如《梅花落》、《行路難》、《贈別新林》等詩中,也含蓄地抒寫了渴望有所作為的心情。此外,如《邊城將四首》,歌頌將士們“高旗入漢飛,長鞭曆地寫”的英雄氣概;《閨怨》寫征人家屬相思之苦,都比較有現實內容,在當時詩歌中不多見。
吳均善於以駢文寫書信,今存《與施從事書》、《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三篇,俱以寫景見長。如“絕壁幹天,孤峰入漢。綠嶂百重,青川萬轉”,“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皆文筆清麗,韻味雋永。《隋書·經籍志》錄有《吳均集》二十卷,已佚。明人張溥輯有《吳朝請集》,收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落落校錄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