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法顯《佛國記》




  法顯昔在長安,慨律藏殘缺,於是遂以弘始元年歲在已亥,與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同契,至天竺尋求戒律。

  ……複進到敦煌,有塞,東西可八十裏,南北四十裏。共停一月餘日。法顯等五人隨使先發,複與寶雲等別。敦煌太守李皓供給度沙河。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則皆死,列一全者。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骨爲標識耳。……

  于闐……其國豐樂,人民殷盛,盡皆奉法,以法樂相娛。衆僧乃數萬人,多大乘學。皆有衆食。彼國人民,家門前皆起小塔,最小者可高二丈許。作四方僧房,供給客僧及餘所須。國主安堵法顯等於僧伽藍。僧伽藍名瞿摩帝,是大乘寺,三千僧共犍槌食。入食堂時威儀齊肅,次第而坐,一切寂然,器缽無聲。淨人益食不得相喚,但以手指麾。慧景、道整、慧達先發,向竭叉國。法顯等欲觀行像,停三月日。其國中十四大僧伽藍,不數小者。

  從四月一日,城裏便掃灑道路,莊嚴巷陌。其城門上張大幃幕,事或嚴飾,王及夫人,采女皆住其中。瞿摩帝僧是大乘學,王所敬重,最先行像。離城三四裏,作四輪像車,高三丈餘,妝如行殿,七寶莊校,懸繒幡蓋。像立車中,二菩薩待,作諸天、待從。皆金銀雕瑩,懸繒幡蓋。像立車中,二菩薩待,作諸天、侍從。皆金銀雕瑩,懸於虛空。像去門百步,王脫王冠,易著新衣,徒跣持華香,翼從出城迎像,頭面禮足,散華燒香。像入城時,門樓上夫人、采女遙散衆華,紛紛而下。如是莊嚴供具,車車各異一僧藍則一日行像。白月一日爲始,至十四日行像乃訖。行像仡,王及夫人乃還宮耳。

  其城西七八裏有僧伽藍,名王新寺。作來八十年,經三王方成。可高二十五丈,雕文刻鏤,金銀覆上,衆寶合成。塔後作佛堂,莊嚴妙好,梁柱、戶扇、窗牖皆以金薄。別作僧房,亦嚴麗整飾非言可盡。嶺東六國諸王,所有上價寶物,多作供養,人用者少。

  題記:本文選錄了法顯由長安出發,經敦煌、到于闐國觀行像盛典的記載。文章前面關於于闐國佛塔遍地、佛徒衆多,信仰誠篤、儀式莊嚴的描寫,都是爲寫行像盛典作的鋪墊和渲染。然後作者以佛像爲中心、像車運行過程爲順序,對行像前的精心準備,像車的華麗裝飾、迎像人虔誠的頂禮膜拜,作了生動細膩的描繪,使這一千百年前的異國教盛典,形象地再現在讀者眼前。


  作者簡介:

  法顯(約公元三三七年至約公元四二四年):佛教律學高僧、旅行家、翻譯家,本姓龔,平陽武陽(山西襄垣縣)人。早年出家,深慨戒律未備,他以六十多歲的高齡,不計生死,誓志到印度訪求律藏,三九九年(東晉隆安三年,姚秦弘始元)春偕同伴從長安出發,經敦煌穿越大沙漠,跋涉蔥嶺,歷經艱危到達印度。法顯經師子國(斯里蘭卡)留住二年後從海道返國,多次遭遇風暴襲擊,死裏逃生,於四一二年(義熙八年)到達青州長廣郡牢山(山東青島市嶗山),第二年至建康(南京市)道場寺從事譯經工作,並把自己在外十四年的旅遊見聞寫成《佛國記》,後卒於荊州(湖北江陵),年八十六。

  落落校錄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