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黃滔《秋色賦》




  秋色賦(以“雨作愁成,然知興起”為韻)
  白帝承乾,乾坤悄然。潘嶽乃驚素發,感流年,抽彩筆,疊花箋。驅走群言,寫抑鬱之懷矣。搜羅萬象,賦蕭條之景焉。於時淒淒漠漠,零露蒙作。杳杳冥冥,勁風吹成。或青山兮薄暮,或綠水兮新晴。昨日金輿,天子自西郊而迎入。此時火旆,祝融指南極以遄征。於是烏減赫,顧兔添明。地上落紅渠之態,煙中吟玉笛之聲。華岳峰高,染蓮花而翠活。湘川樹老,換楓葉以霞生。愈碧吳山,偏清漢水。松柏風高兮歲寒出,梧桐蟬急兮煙翠死。衡陽落日,旅雁以飛來。劍閣中宵,逐哀猿而嘯起。遂使隋堤青恨,吳嶺綠愁。廬阜之蟾開石面,錢塘之雪入濤頭。空三楚之暮天,樓中歷歷。滿六朝之故地,草際悠悠。魚美東鱸,獸獰西虎。送鸞扇之藏篋,迎朱絲之織戶。海上而輕籠皓月,皎潔成冰。隴頭而惹著陰€,蒼茫欲雨。斯則寒暑推移,衰榮可知。金生火死,菊換蘭萎。豈惟自遐及邇,窮高極卑。上澄鵲漢以清淺,東瑩鼇洲而渺イ。數聲之元鶴驚時,九皋搖落。一夜之新霜撲處,百卉離披。是時坐客聞之,侔色揣稱,鹹言此日之ゼ藻,更苦曩篇之秋興。


  晚唐文學家黃滔:

  在中國文學史上,唐代是一個群星燦爛,人才輩出的時代,黃滔就是晚唐的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文學家。

  黃滔,字文江,莆田縣人。他一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一位能詩、能文、能賦、博學多才的文學家,但卻生不逢時,“二紀飄零,三朝困辱”。

  唐代,“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由盛進入衰落時期。當時,藩鎮割據,宦官擅權,朋黨紛爭,朝政腐敗,民不聊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黃滔就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裏。公元八四零年,黃滔出生于福建莆田城廂東裏一個貧困的家庭裏。對他的家境,他曾在《長安書事》詩中這樣寫道:“若有水田過十畝,早應歸去獲江村。”他自幼聰慧好學,後來,在靈岩寺(即廣化寺)東峰書堂苦讀十年,博覽群書,熟悉儒家經典和詩詞。他多次參加鄉試,卻屢試不第,三十三歲時才登第,即離莆前往京都應試,經過萬里跋涉,才到長安,由於無人引薦,“落第在初場”。在長安,無官無職的黃滔,過著缺衣少食的客旅生活,極為淒苦。他的處境是:“故國經荒未有家”,“十年飄泊在京華”,“易生惟白髮,難立是浮名”。乾寧二年(公元八九五年),五十六歲的黃滔才考中進士。他本想有所作為,但不受朝廷重用,四年後才當了個清閒、無所作為的“四門博士。”他懷才不遇,在長安寫下:諫草封山藥,朝衣施衲僧”的詩句,表明自己的心境。那時,唐王朝政治已經極端腐敗,黃滔對前途感到失望。一年後,他憤然離京返囬福建。在福建,他得到閩王王審知的重用,任監察禦史裏行,當了威武軍節度推官,得以施展自己平生的抱負。黃滔頗有政治見識,又直言不諱。他勸王審知勤政、節儉、愛民,辟海港,招徠海外貿易,禮遇中州流亡名士,興辦學校,傳播文化,安定社會秩序。王審知極為重視黃滔這些意見,採納了他的建議。黃滔為治閩做出了成就。八年後黃滔離福州囬莆定居。在莆田,黃滔繼續與韓渥等中原名士頻繁往來。韓渥等來到莆田,黃滔陪韓渥等遊莆田,吟詩作賦。公元九一一年,七十二歲的黃滔病逝。

  天才出於勤奮。黃滔在文學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就是他多年虛心好學的結晶。
  黃滔一生政治上極不得志,家境寒貧,生活維艱,“萊腸終日掇,霜鬢度年秋”,“還愁把部酒,雙淚汙杯中”。他所處的境地,使他的思想感情接近中、下層人民。在長安期間,他多次離京外遊,目睹戰亂的中原,烽煙千里、田園荒廢、民不聊生的情景,寫下了這樣感人的詩句:“大國乒戈日,故鄉饑餓年。”表現了他憂國憂民的情懷,反映了他希望治理好國家的願望。在顛沛流離中,他致力寫作,辛勤賦詩作文,傾注一腔悲憤。在長年累月中,他嘔心瀝血,從事著述,成果豐厚,有《黃禦史集》十五卷傳世,還為福建詩人刊行《泉山秀句》三十卷。他的作品內容包括詩、賦、文和文學評論等。

  黃滔所處的時代與窮困的身世,以及他和中原名儒的交往,與他作品反映的內容及藝術風格的形成,有密切的關係。

  他的詩文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晚唐多事之秋的淒涼景況,如“世亂憐官替,家貧值歲荒”,“豪門腐梁肉,窮巷思糠秕”。這是封建社會的貧富極端懸殊的真實寫照。有人評他的作品“貫穿了我國古代自《詩經》以來的現實主義精神。”

  黃滔在寫作過程中,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留下許多佳篇名句,如“青山寒帶雨,古木夜啼猿。”寥寥數筆,勾勒出一個淒清空明的境界;“一聲初觸夢,半白已侵頭。”、“寺寒三伏雨,松偃數朝枝”等,堪為千古流傳之佳句。他的詩文後人稱之為“清醇豐潤”。南宋四大詩人之一楊萬里說:“詩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禦史公之詩尤奇”。他的詩在興化,在福建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被時人稱為“福建文壇盟主”、“閩中文章初祖”。(金文亨)

  落落校録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