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蓆上偶談蜀事因賦短柱體




  虞集

  鸞輿三顧茅廬。漢祚難扶。
  日暮桑榆。深渡南瀘。
  長驅西蜀。力拒東吳。
  美乎周瑜妙術。悲夫關羽雲殂。
  天數盈虛。造物乘除。
  問汝何如。早賦歸歟。


  元代著名學者虞集

  虞集,字伯生,人稱邵庵先生,祖籍四川仁壽,遷居江西崇仁縣,他是元代著名的學者。
  虞集生於南宋鹹淳八年(西元一二七二年),三歲開始讀書。由於當時南宋垂亡,虞集全家流離於兵荒馬亂之中,無法攜帶書籍,其母楊氏乃對兒子口授《論語》、《孟子》、《左傳》及歐陽修、蘇氏父子詩文。虞集從小聰慧,聞輒成誦。後來流落到長沙,才得到刻本書。此時,虞集已經盡讀經書,通曉其義。家庭教育使虞集的學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宋亡元立後,虞集先在江西南行台中丞董士選府上教書,大德初年開始進京,被薦爲大都路儒學教授,繼任國子助教。任教時,兢兢業業,誨人不倦,各路學生風雲而至,登門求教。
  元仁宗時,虞集任集賢修撰,極力主張選用深明經學和德行正派者爲學官,以培養管理人材。他認爲當時的學官,都是論資排輩,強加于諸生之上,有名無實,對學校有害無益。
  他論薦的人材,必先重見識。自己看不中的人,也決不因爲衆人稱道而隨聲附和以沽名釣譽。評議文章,決不欣賞那些洋洋灑灑的長篇大論。至於那些虛僞的奸滑之徒,文章雖妙,也不讚賞。他的這些主張,很被仁宗所器重。
  定泰之初,虞集任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酒,曾經建議以京東沿海土地聽民開墾,築堤以捍海潮。並提出:一年、兩年不征翕租稅,三年後看收成如何而定額徵收。五年有積蓄後再任命官職,十年佩之符印,可以下傳子孫。這樣,即可以使東南數萬民間武裝,內衛京師,外禦島夷;又能發展東南沿海農業生産並保證航運正常運行,以緩和民力。虞集的這些主張雖然當時沒有實行,但是後來設立海口萬戶計,即是採納其說。
  文宗即位,命虞集任奎章閣待書學士。其時,文宗有旨采輯本朝典故,仿效“唐、宋會要”,編修《經世大典》,命虞集與中書平章政事趙世延同任總裁。過了一段時間,趙世延離任,由虞集獨自專領其事。虞集嘔心瀝血,披閱兩載,全書編篡成功,共八百套。
  虞集早年斗室攻讀,書“邵堯夫詩”,將書室題爲“邵庵”,被人尊稱爲邵庵先生。虞集學問博洽,並能究極本源,研精探微,心解神契。當時江西先賢甚衆,後生晚進者很少瞭解他們。虞集效法太原元好問《中州集》的風格,另作別集《南州集》以表彰諸位先賢。但是,由於病目,終於未能遂願。平生著作萬篇,稿存僅十二、三。所作散文頌揚皇室,推崇儒術,並要求進一步倡導理學。虞集能文善詩,詩文在當時號爲大家。著有《道園學古錄》等。
  虞集晚年告病回江西,於至正八年(西元一三四八年)五月病卒,享年七十七歲。官自將仕郎,十二轉爲通奉大夫,贈江西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護軍,封仁壽郡公,諡文靖。虞集生長於亂世,顯赫于盛世。在教學、理學和治世等各方面的不少見解,爲我們留下難得的借鑒。


  落落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