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非哀诸浅近,其言不足以感人;事不设为神奇,其事不足以垂训盖圣经贤传原道义所攸关,而野史裨官尤雅偌所共赏也。《济公传》一书初刻方成,已不胫而走,阅之者不无遗珠之憾。乃复商于煮字山房主人岱坡魏君,求其完璧,遂重集重资,出郭小亭先生所著续本,付诸石印,灿然大观,美乎备矣。第恐垄断者流专心赢利,仿而行之,则鱼目混珠,而魏君劝善之苦心汩没矣,故于其书之成也,爰为叙,以记之。

  时光绪庚子清和之月 长白翰臣氏并题

  济公(1129—1202),宋朝末年僧人。天台人。名道济,俗姓李。佯狂不饰细行,饮酒食肉,游行市井间,人以为颠,故称济颠,通称济公。始出家灵隐寺,为寺僧所厌,遂居净慈寺。嘉泰二年端坐而逝。(详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十四《方外玄踪》)

  济公的传说,在宋人、明人的作品中即有记载。将济颠故事演化为神怪小说的,较早有《红倩难济颠》平话,此书明晁瑮《宝文堂书目》著录,今不传。明末清初,济公小说大量涌现。迄至清末,反映济公事迹的小说,故事更加完整,但却卷帙繁多。

  济公小说传世较多,版本系统比较繁杂,今知见者主要有:

  《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一卷,明隆庆三年(1569)四香高斋刻本。名为语录,实为短篇白话小说。收入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中。

  《新镌绣像济颠大师全传》三十六回,清康熙七年(1668)刻本。《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提要》)著录。

  《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二十回,清康熙六十年(1721)刻本。除了这个本子以外,尚有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书业堂刻本,收入中华书局(古本小说丛刊》;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金阊古讲堂刻本(按《提要》误题“金阁古讲堂”);清宝仁堂刻本,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

  《济公传》十二卷,清乾隆九年(1744)吴门仁寿堂刻本。《提要》著录。

  《济公传续集》,清宣统二年(1910)上海校经山房石印本。《提要》著录,题“一百二十卷一千二百回,存四至三十四集,未见。”今天津图书馆藏二十九集,计:二、四、七~九、十一、十三、十五~十八、二十~二十六、二十九~三十一、三十三~四十;佚十一集,计:一、三、五、六、十、十二、十四、十九、二十七、二十八、三卜二。此书每集四卷,每卷十回,据存数推知,此书应出一~四十集,一百六十卷,一千六百回。

  《济公活佛传》,三集二十八卷二百八十回,《提要》著录,题清“光绪乙巳三十一年(1905)上海煮字山房石印本,未见。”

  《济公前传》,十二卷,一百二十回;《后传》,十二卷,一百二十回。清宣统三年(1910)上海萃文斋石印本。《提要》未著录。

  此次校点,我们选用清宣统三年(1910)上海萃文斋石印本《济公传》一书。是书分前传和后传两部分。清郭小亭著。

  《前传》卷端题“新刊绣像评讲济公传”,封面题“绣像评演济公传”,上书口题“绣像济公前传”,共十二卷,每卷十回,凡一百二十回。封面后牌记文曰“宣统辛亥年孟夏,上海萃文斋石印”二行。首载清光绪戊戌(二十四年,1898)娄江得古欢室主人序。并附济公、元公禅师及秦丞相等八幅图。二十行,四十五字,白口,四周双边。《后传》卷端题“绣像评演接续后部济公传”,封面题“绣像评演后部济公传”,上书口题“绣像济公后传”。其分卷、分回、行款及封面牌记悉同上部。首载清光绪庚子(二十六年,1900)长白翰臣氏序。并附华云龙、郑雄及赵斌等八幅图。

  《济公传》主要写济颠济困扶危、嘲弄官府的故事。书中反映出来的思想内容大多是健康和有益的,诸如除暴安良、褒正贬邪及天理人情等,但也有一些因果报应、奇闻异事及神怪迷信等庸俗的情节。书中讲述的故事大多脍炙人口,展卷阅读每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长期以来向为人们所喜闻乐道。

  此次校点,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分段,加标点。

  2.俗字、别字等一律改成通行字,如《前传》第五回“睄着我吧”的“睄”字,改成“瞧”;第一回“备诵即熟”的“备”字,改成“背”字,等等。

  3.讹误正之,如《后传》第一百二十回“原本滚由昨天在金山寺应酬施主”,其中“滚由”当系“济公”之误,今改。

  4.倒文互易,如《后传》一百二十回十四页a面最后一句:“到庄外”,其后若径接同页b面第一行,则文理不通,而接第四行“一看,只见济公……彭恒告辞”一句,则上下文意正合,今移接a面最后一句。

  5.脱文补上,如《前传》第八十三回冯元志问华云龙从哪里来,华答“我由蓬莱观”,后脱“来”字,今补上。

  6.衍文删掉,如《后传》第三回“这宗东西名曰叫百骨人魔”,今将衍文“叫”字删掉。

  由于水平所限,此次校点工作难免有误,敬希读者指正。

  校 点 者

  一九九七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