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点石成金




  听说吕洞宾答应到他们家里去一趟,王亲家和汪亲家的那个高兴劲儿无论用什么词儿去形容都不过分。他们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拿出了可以拿得出手的好酒、好菜、好米、好面,把个吕洞宾服侍得要多高兴有多高兴。酒足饭饱之后,没等别人请求,吕洞宾便施展点石成金之术,把汪、王两家的有桌椅板凳、瓢匙碗筷、火钳菜刀等等全部点成了金子。

  汪、王两家的老婆、孩子乐得张大了嘴巴,却不会说话了。汪亲家和王亲家却不约而同地摇了摇头。

  "不要金子,那你们想要什么?"吕洞宾很不理解地反问道。"我们想要大仙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

  王亲家、汪亲家听说请他们喝酒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吕洞宾,那个高兴劲儿就没法提了。他们久仰吕洞宾的大名,很想听听他将要传授的是什么生财之道。吕洞宾并没有急于传授生财之道,而是首先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吕洞宾说,从前有一个名袁本的人,一辈子只知道勤扒苦做,却一点也不知道享受。他积蓄的钱虽然不少,却连最基本的生活都过得极为艰占。为了节省船钱,他宁肯翻山越岭地走三天路,也不愿花几个小钱坐一趟大半天就可以到的下水船。如果明天有人请他吃饭,他今天宁愿饿一天,也要为家里省一天的伙食。

  由于袁本的过分抠门、过分小气,因此认识他的人都喊他"女人",言下之意是说袁本办起事来没有一点男子汉的气魄。恰好袁本又从小到老都不长胡须,他以为别人喊他"女人"是因为自己不长胡须的缘故。因此,死后向阎罗王提出的第一个要求便是下次投胎转世时,一定要让他长胡须,并说"胡须是男子的特征"。阎罗王很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同意再次投胎转世时让他长一尺八寸长的胡须。

  袁本虽然死过一回,却因没有找准自己的毛病究竟在哪里,所以第二次投胎转世后,仍然故伎重演,老毛病再犯。这一次不是死做活不吃,而是为了赚钱,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他都敢干。奇怪的是,这一辈子,他虽然也活了五十多岁,却同样没长胡须。

  袁本死后第一件事便去质问阎罗王:"一辈子我没有长胡须,你说本来已经给了我八寸长的胡须。是因为我像个小脚女人似的该喝的舍不得喝,该吃的舍不得吃,该享受的舍不得享受。胡须才没艮出来。这一辈子你答应得好好的,给我一尺八寸长的胡须,为什么说话不算数呢?"

  "这一次更怪不得本王啊。"阎罗王将袁本认真打量了一番之后,笑了笑说:"本王给了你一尺八寸长的胡须,你的脸皮足足有两尺厚,你让它怎么长得出来呢?"

  袁本想了想很不服气地反驳道:"不对吧,如果我的脸皮真有你说的那么厚,那我的眼睫毛是怎么长出来的呢?"

  "这就是你的无知。"阎罗王不慌不忙地反问道,"你知道为什么有些人的脸皮会那么厚吗?"

  "生活逼出来的呗!"袁本理直气壮地说,"有道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别人为了钱财死都不怕我还么呢?再说,人的本性是贪婪的。生意人常说:人不为利避旨早起,就是最好的证据。"

  "你这活听起来很有道理。实际上是眼皮浅的表现。凡是艮皮浅的人都是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人。"阎罗王说。

  袁本说:"你以为是只顾眼前利益,我恰恰是为了'闲时积累急时用',是为了不仅自己一辈子不愁钱用,也让我的晚辈们不愁钱用才这么做的,难道这些都不是长远利益?"

  "小节约等于大浪费,你懂吗?为了节省几个船钱,你不仅多耗费了两天半的时间,也多耗费了你两天半的体力。仅此一件事就等于你少活了五天,如果你利用这五天去创造财富,要不了一天时间就能找回船钱,剩下的都是多余的。"阎罗王说,"只有眼皮浅的人才会为节省一文钱而绞尽脑汁。"

  "按照你的意思我应当怎么办才是不属于眼皮浅的人呢?"袁本反问道。

  阎罗王说:"你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去开源,而不是节流。"

  "你要这么说就更不对了。死做活不吃,为节省一文钱而绞尽脑汁,统统都是我上一辈子的事儿。这辈子袁某正是按照您刚才说的'用更多的时间去开源,而不是节流',为什么仍然同辈子一样只长眼睫毛而不长胡须呢?"

  阎罗王淡淡一笑道:"即使凶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做那些一般人不愿做的事情,也只能是做有辱身价、有损身份的事;而不能干那些有辱人格、有辱家族、先祖的事,更不能干那些有辱民族,有辱国家或损人利己的事。你生前究竟干了些什么,还用得着本王一件件地给你点出来么?"

  袁本听阎罗王这么一说就再也不吭声了。吕洞宾的故事讲到这里哑然而止。

  工亲家、汪亲家听到这里,心中如同打战鼓,脸上好似火烧--好在刚刚喝完酒,谁也分不清他们的脸是羞红的,还是酒精烧红的。

  吕洞宾当然能体会得到这时候他们心里是什么滋味。如果不是为了怕他们面子上过不去,吕洞宾也用不着绕那么大一个弯儿,讲这个题为《脸皮厚眼皮浅》的故事--这就是吕洞宾的善解人意之处。

  吕洞宾总是把凡夫俗子们的缺点、错误与罪恶严格区别开来,除了对罪恶进行必要的惩罚外,吕洞宾经常告减自己的一句话便是:"罪状未形,恶果未显,怎忍擅开杀戒?"

  "罪"字由"四、非"二字组成,这里的"四"字实际横过来写的"曰"字在偏旁部首中属二"网"部,在罪字当中代表法网。"非"为是非之非。是者对也,非者不对也。因此,非并不等于罪,只有那些能够被"法网(四)"网住了的"非"--才是罪(关于"罪"字的来龙去脉,详情参见拙作《造字之神--仓颉》)。否则便只能归于缺点错误的范畴。

  吕洞宾觉得王亲家、汪亲家在茅厕里"喝酒"的举动太过分,也不过是爱面子爱到了极点的表现。因此,吕洞宾在王亲家与汪亲家"心中如同打战鼓。脸上好似火烧山"之际,趁热打铁地开导他们。

  "对于每个人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他的处境,而是他的眼界、胸怀。"吕洞宾说,"人们常用'站得高,看得远'来赞誉圣贤、豪杰,那是因为他们即使被逼得走投无路而不得不寄人篱下时,照样不会放弃其怀抱天下的胸怀。""我们是种田的农民,哪敢怀抱天下呢?"王亲家说。

  "话可不能这么说,刘备种菜的时候,就险些被曹操识破其英雄本色。"吕洞宾说,"一个人如果只想着吃喝玩乐,或只想着让人眼馋、羡慕,无论他们多么有钱,或是虽然没钱却伪装得多么巧妙哪怕一辈子也不被别人撕下伪装,也不会有什么出息。"

  "其实我们也没指望自己有多大出息,只不过想每次上街时都有钱打酒喝而已。"汪亲家说,"现在年轻挨得几巴掌,将来老r挨不得巴掌时,这老脸可就真没处搁r。"

  "眼界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如果你把十个眼界不同的人带到皇宫里去走一趟,他们所看到的或者说所感兴趣的东西会完全不一样。"吕洞宾说,"志在治国者,看到的是朝廷一共设立了几部、几卿,哪些部门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要害部门。仅仅想过过官瘾,捞些钱财者,看到的贝是哪个部门权力最大,哪些部门负责审批官职。那些贪财、好色之徒看到的是金银珠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或后宫的三干佳丽。"

  吕洞宾说到这里突然活锋一转:"如果让你们到皇宫去一趟,你们最想看到的是什么呢?"

  王亲家说:"我最想看到的是万岁爷吃的是什么,喝的是什么,每餐是一百个菜还是九十九个菜"

  汪亲家说:"我很想看看皇帝老爷吃饭时是不是把一一坛猪油一坛清油,一碗酱油,一碗盐都放在自己面前,想吃猪油就加猪油,想吃清油就加清油"

  "这就是眼界。如果以诗人的眼界步入皇宫,在他看来必然是满日皆诗,到处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一位自以为天下无双的暴发户到皇宫周游一趟回家后,说不定他会去自杀的。"

  "那是为什么?"汪亲家和王亲家异口同声地问。

  "因为他突然发现拿他的钱财与皇宫相比,简直像个叫花子,哪怕再创造个百倍、千倍、万倍如现在的财富也不及皇宫里的万分之一。"吕洞宾说,"眼界城有黄金,也有粪十。一个人有没有出息,主要取决于眼界,打开广眼界,自然也就打开了胸怀。看一个人,也应该首先注重其眼界。"

  "常言道:'跟好人学好人,跟燕子学飞禽,跟着道士唱道情。'这话一点不假。"汪亲家说,"汪某早就听说吕大仙是个满腹经纶的义人,诗人,又是个道德高深的神仙,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王亲家说:"听说吕大仙不但会'寒波造酒枯树开花',还有点石成金的法术,不知是真是假?"

  吕洞宾说:"就算贫道真能点石成金,也不过是为了应付急需偶尔一试,并不是什么让人羡慕的法术。"

  汪亲家听说吕洞宾有点石成金之术,不由得心头一亮,两眼放光。他与王亲家进行了一次目光交流之后说:"常言道:'同船过渡前世所修。'我和王亲家今天有幸结识吕大仙,真不知道是几辈子修来的缘分呢。你说是不是王亲家?"

  "那还用问?先前有人笑我们结识的都是些'酒肉朋友',甚至有人说是狗肉朋友我真想让那些狗眼看人低的人们看看"王亲家激动得实在说不下去,只好就此打住。

  汪亲家说:"如果吕大仙愿意屈尊到寒舍一叙,我与王亲家这一辈子也就真的能够有出息了。"

  "岂止是你我?我们那里一湾子人都要跟着一起出息,发达起来啊!"王亲家说。

  吕洞宾本不是那种好出风头的人,听完他们的话后,还是动心了。他觉得如果能够通过这两个"酒亲家"人生旅途的戏剧性变化,而带动一湾子老百姓人生眼界的大提高,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儿。

  "吕某是个好热闹的人,更是个乐意交朋结友的人。既然我们有缘相识,跟你们一起去认识认识你们的家人或乡亲们又有何妨呢?吕洞宾大大方方地说,不过有一点,你们务必切记--除你们之外,不得让任何人知道贫道便是吕洞宾。"

  王亲家和汪亲家见吕洞宾答应到他们家里去一趟,那个高兴劲儿是无论用什么语言去形容都不会过分的。不要说这么个很容易办到的小要求,即使要求再高一点,只要经过努力能够办得到的,他们也会满口应允。

  汪、王两家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倾其所有地拿出了两家可以拿得出手的好酒、好菜、好米、好面,把个吕洞宾服侍得要多高兴有多高兴--吕洞宾乐的不是山珍海味,也不是什么高档的接待,他乐的是两家人的那份诚意,那份真情,还有那久违了的令人陶醉的家庭气氛。

  酒足饭饱--不!应该是酒醉饭饱之后,不过这里的"醉酒"绝不是那种酒喝多了的醉酒,而是酒不醉人人自醉。酒醉饭饱之后,没等别人请求,吕洞宾便施展点石成金之术,把汪、王两家的桌椅板凳、瓢匙碗筷、火钳菜刀等等全部点成了金子。

  汪、王两家的老婆、孩子乐得张大了嘴巴,却不会说话。汪亲家和王亲家却不约而同地摇了摇头。

  "你们摇什么头?"吕洞宾问,"难道你们不想要不成?"

  "是的,我们不要那些金子。"工亲家说,"请仙道将'壶变回原来的样子。"

  "你也不要那些金质的家具吗?"吕洞宾问汪亲家。

  汪亲家再次摇摇头说:"请大仙将它们变回原来的样子吧我和王亲家一样也不要。"

  "那你们想要付么?"吕洞宾很不理解地反问道。

  "我们想要大仙那个点石成金的手指头。"两个"酒亲家"异u同声地回答道。

  吕洞宾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那"酒不醉人人自醉"的醉意也完全被他们给惊醒了。吕洞宾没想到他们居然会,也居然敢提如此大胆的要求。这是一种多么无理,多么不道德的要求,是多么不仁慈,不合情理的要求!

  "是的,金子再多,也有卖完的时候。如果有了贫道这点石成金的手指头你们的财富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吕洞宾义好气又好笑地问他们,"我刚才是怎么给你们讲的?你们怎么会想到要贫道的手指头呢?"

  王亲家说:"大仙不是说'眼界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么',我们我们"

  "你们听了贫道的话,眼界一下子便提高。一下子便达到了试图点石成金的高度,对吧,"吕洞宾打断王亲家的话说,"于是你们就想到了要贫道的手指头对?"

  "大仙果然料事如神。"汪亲家说,"您不是说'对二每个人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他的处境,而他的眼界、胸怀'么?"

  王亲家说:"对,我想起来了。大仙您还说'人们常用站得高,看得远来赞誉圣贤、豪杰,那是凶为他们即使被逼得走投无路而不得不寄人篱下时,照样不会放弃其怀抱天下的胸怀'啊。"

  "你们不是也说过'我们是种田的农民,哪敢怀抱天下'么?"吕洞宾见他们居然把责任都推到自己的头上来便反问道。

  哪料到,他这里话音刚落,汪亲家便接过话头说:"我记得大仙当时就批驳我们说,想当年刘备因环境所迫不得不种菜,仍然胸怀大志你不是劝我们:一个人如果只想着吃喝玩乐,无论他们多么有钱,或者是虽然没钱却伪装得多么巧妙,哪怕一辈子也不被别人撕下伪装,也不会有多大的出息。"

  吕洞宾正要反驳,二亲家却抢先一步说:"正是为了有出息,有大出息,我们才商量好了,无论大仙给我们多少金银财宝,我们都不要--只要大仙那个可以点石成金的手指头。"

  "这就怪了,贫道讲那么多道理你们一句也没听进去却偏偏将'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记得那么清楚。"吕洞宾生气地说,"王亲家,我来问你,你还记得那个《睑皮厚眼皮浅》的故事中,阎罗王:给袁本说过的话么?"

  "记得,怎么会不记得呢?"阎罗王说,"即使凶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干一般人不愿干的事情,也只能干那些有辱身份有损身份的事,而不是有辱人格,有辱家族先祖的事。更不能干那些有辱民族,有辱国家,损人利己的事。"

  "既然记得为什么还要贫道的手指头呢?"

  王亲家说:"我听汪亲家说,收那些金家具才是没出息。只有要了您那点石成金的指头才算有出息。我一想是那么个理儿,也就听他的,跟他一个鼻孔出气了。难道大仙也认为汪亲家的话有什么不对么?"

  "贫道就知道是你的主意。像这种主意他王亲家还真想不出来。"吕洞宾冷笑一声将右手往桌子上一伸,且张开工指说,"你们砍吧,相中哪根砍哪根,贫道保证连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大仙,你这是怎么啦?"王亲家目瞪口呆道。

  "是我怎么啦,还是你们怎么啦?你们不是一声声要贫道的手指头么,怎么这会儿又胆怯啦?"

  "大仙您误会了。我和工亲家的意思是不想要现成的财富,只想请大仙赐给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点石成金之术。"汪亲家说,"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请您向我们传授一点如何致富的方法。我们听了大仙那意味深长的故事后,心里有大的触动。听了您关于眼界、胸怀的一番教导以后,便彻底觉悟了。"

  王亲家见吕洞宾似信非信地望着自己,也点点头说:"我和汪亲家请您来寒舍一叙便是为了感谢大仙的教诲之恩。您是神仙,站得高看得远,您觉得最重要的是眼界。我们是凡夫俗子,站得低看得近,虽然在您的教诲下有了立竿见影的长进,却也难以与你们神仙的眼界相比。下面下面的话,我实在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意思,还是让汪亲家来说吧。"

  "凶此,我和王亲家都觉得,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而言,特别是对于我和王亲家这样的人,眼下最重要的不是财富,而是关于获得财富的方法。形象地说就是点石成金的方法。这其中既有眼界,也包括比眼界更具体的生财之道。"汪亲家说,"我和王亲家都没有读过书,不知道怎么才能把我们的意思用一句最简单的话表达出来,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只有大仙那个点石成金的手指头最有代表性。"

  "原来是这么回事呀。"吕洞宾倒不是怕他们真的把自己的手指头砍下一根,而是自己煞费苦心地绕了那么一个大圈子,采取了"寒波造酒枯树开花",讲故事,谈人生哲理,乃至同吃同住等一系列办法,居然得到的是那么样的结果。

  消除误解之后,吕洞宾传给他们一句十字真勐"物以稀为贵,人以善为本。"汪亲家、王亲家在《十字真言》的指导下,经常上街去了解行情--城里什么最稀罕他们就种什么,村里什么人最需要帮助他们便帮助谁。就这样,这两个"酒亲家"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后来还因行善积德达千次之多而成仙。

  "酒亲家"被超度成功使吕洞宾的心情格外舒畅。这是由于长期以来在神仙们的心目中,普遍认为最难办的事情是超度农民。吕洞宾的经验是,农民固然有其保守、自私的一面,却也有其单纯、真诚、率苴的一面。只要引导得法,也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无法超度,更不是无可救药。攻克了农民这道难关后,吕洞宾又开始向读书人进击。

  自从有了文字之后,人变得越来越聪明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狡猾了。

  读书人的心计往往比没读书人的心计要多那么一点儿。自从有了仕途、官场、科举制度之后,渎书人受到的干扰、伤害就更多了。因此,继农民之后,最难超度的便是读书人。

  吕洞宾是读书人中的过来人。他自己也认为在八仙中只有他最了解读书人。由于读书人大都喜欢游名胜,访古迹。吕洞宾为了引渡读书人,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名胜。凡是比较有名的风景名胜差不多都留下过吕洞宾的仙迹。岳阳楼至今还保留有"吕洞宾醉酒处"的石碑。著名的元杂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已经流传了近八百年。至于吕洞宾自己写的那首五言绝句"华州回道人,来到岳阳城;别我游何处,秋空一剑横。"的诗已经收入全唐勘而知者更多。

  吕洞宾超度读书人的方法非同一般。其最突出的特点便是能够实实在在地与读书人打成一片,用诗词歌赋去打动他们:"西邻已富尤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当算是有代表性的一首。吕洞宾一生中写了多少涛、词谁也说不清楚,仅收入俭唐诗》的就多达四卷。其中有诗749首、词30首,散见于民间的则更多。吕洞宾的诗词大多为度人而作。其中绝大部分又是为度读书人所作--所谓知音说与知音听是也。

  除了诗词,吕洞宾在度读书人时还喜欢装扮成买卖人。由于笔墨与读书人有关,因此吕洞宾装扮得最多的是卖墨的客商。有一次吕洞宾以卖墨为名到岳阳楼去度人,碰到一位全凭考场作弊而取得功名,已经成了贪官的读书人从中作梗。

  吕洞宾不愿与这位凭溜须拍马,两面刀而在官场上左右逢源者纠缠,便语带双关地卖起墨来:"卖墨啦,卖墨啦!这东西身轻四两,一片黑一肠,在那功名之上!"

  "你这是挖苦谁呢?"贪官上前质问道,"它的心肠在功名上,那你的心肠在明?"

  吕洞宾说:"我的心肠在道上。"

  "那我呢?"贪官突然来了这么一句,意在逼吕洞宾就范。

  没想到吕洞宾未假思索地回答说:"你的心肠在道旁边。"弄得贪官尴尬异常--什么把柄也抓不住。

  贪官不肯善罢甘休,竞单刀直人地问:"你说本大人是凭付么飞黄腾达的?"

  "靠的是两件法宝。"吕洞宾不慌不忙地答道。"哪两件法宝?"贪官穷追不舍。

  "宝马、快刀。""马是什么马?""溜须拍马。""刀是什么刀?""两面三刀!"话音刚落,贪官差一点没气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