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思维的诗意,独特的诗情

作者:杨新涯 洋 滔




  辽宁是一个人才辈出的诗歌大省,本世纪涌现出一大批有作为的青年诗人,李见心和宋晓杰、紫鱼一起被号称为“辽宁三狐”,刘川、金辉、哑地、赵明舒、张后被号称为“辽宁五虎”,还有巴音博罗、柳坛、李轻松、阎月君、苏浅、宁明、蒋振宇、刁小虫、土豆、叶冠、夏雨等,他们在辉煌的黑土地上唱出自由真情的歌声,不可逆转地融入到中国诗歌的历史潮流。
  我们通过《诗刊》与李见心相识,在那期《诗刊》同时推出的一批青年诗人中,她排列不靠前,也不靠后,站在中间一个不显眼的地方(这或许是高明的编辑有意所为),可我们读出了她诗歌的与众不同,读后拍案叫绝,大有在那一期《诗刊》中此人“鹤立鸡群”之感,于是心情激动地给她去信,谈了一些想法,很久,收到了她寄来的诗集《比火焰更高》,并在扉页赠言“诗中相识”,字写得铁骨铮铮很硬气,没有女孩子的温柔清丽,也不像她的诗一样才气十足。
  李见心思维的诗意,独特的诗情,构成属于她自己的一座挖不尽的诗歌矿山,她很霸道地独自守护着这座金矿,只有她才有能力有智慧开采这座富矿,献给读者金子般的诗魂,让我们感受到她金子般的灵性。她为我们淘洗出来的金子,闪烁的金光险些儿“刺瞎双眼”。她认为,思维的乐趣像飞鸟,却不在飞鸟本身,而是它在天空中任意画出的一条条自然又奇妙的曲线,诱惑着我们撒出网去捕捞。读完《比火焰更高》,我们闻到了李见心诗歌在她心灵圣土开出来的艳丽鲜花的奇异芳香,发自血肉深处的声音展现出她对人生、自我、爱情和世界的赤裸裸(光明磊落)的一针见血(犀利尖锐)的剖析。“没有比火更高的真实/就像没有比诗更高的虚构/但/火的发明者比火伟大/第一个说出诗的人比诗神圣/照亮暗淡的胃口和眼睛/……诗是人类最初的真/火是世界最后的善//”(《比火焰更高》)。体现了诗人的个体意识,表达了诗人深思熟虑的思考,流露出诗人始终不为外界所左右的心灵深处的独特追求和向往。
  李见心高明地打破规范的诗歌语言方式,把诗写得很美,很真情,很思想,很哲理,很随意但又节制,有一种全新的青春勃发的咄咄逼人的气势,永远年轻的情怀和连珠炮似的纷纭意象,让人眼花缭乱,心花怒放,享尽“诗福”。从她的诗中,我们看到丰富,看到变化,看到一颗赤子之心明昭日月,看到诗人身心的清澈亮丽,她的诗就像她的名字一样——见心(透明得能看见她的心),看见一代人的心,看见一个时代前进的踪迹。她新鲜活跃的诗歌血液,汇入到当代前沿多样化的诗歌大河,自由,开放,个性,独创,深刻,隽永,惊人:“一个人能够原谅另一个人的/错误或罪/表面上看宽容/其实是在赎自己的罪//”(《原谅》)“诗歌消耗掉我的生命/你消耗掉我的爱情/……你们的狂欢也是寂寞/我的寂寞也是狂欢//”(《读别人的诗写自己的诗》)。
  李见心新鲜奇特的反思维,特能抓住人心:“快乐的精神病/幸福的肝炎/美丽的结核/这是我小时候听到的最动听最诱人的词汇/……像小鸟一样快活地大喊/——快乐站到了/——幸福站到了/——美丽站到了//”(《9路车》)“我的眼睛没有风景/只有事物和事物间固有的状态/石头一样赤裸的沉默//”(《近视》)。诗人通过五彩缤纷的世界找到生活的真实、生存的真实、理想的真实和诗歌的真实,字里行间始终跃动着诗人善良温情的心灵,思维上没有任何枷锁,摆脱外在意识和传统理念的影响,不受传统语言的束缚,充满了勃勃生机和新鲜活力,完全自由地写出了个人化情绪,向我们展示出一种力量和新的美学天地。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李见心身处特殊的人文环境,经历了她自己独有的心理动荡,勇敢地抛弃幼稚和盲从,告别无病呻吟的靡靡之音,排斥装腔作势的假大空和胭脂美女的浓妆艳抹,挖掘生命体验,朴素,明晰,简洁,干净,透明,奇美,内核纯净高贵,安详和平。大美无言,大诗无痕,是她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盲人的世界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黑/我们的世界也不像盲人想像的/那么亮//”(《照镜子的盲人》)“没有比太阳更陈旧的脸/没有比月亮更陈旧的伤痕/没有比鲜血更陈旧的水/没有比爱情更陈旧的新鲜//”(《陈旧》)“水的渴望让它丧失个性,永远低姿态拥抱同类/……木是丈量天地的尺子,却毁于自身的火,朽于水的不朽/……土地的胃消化饥饿,盗走了万物最后的睡眠”(《五行》)“我如果听懂了你的语言/胳膊就会变成翅膀/你如果读懂了我的故事/你就会沉重得飞不起来//”(《小鸟小乌》)“让我在三伏天打一个三九的寒颤/那种锋利比想像还重//”(《年龄》)。诗人带着生命体验的忧思,感觉敏锐,积极向上,彻骨入心,酣畅淋漓。情感的涟漪揉进生活的沉重,在复杂沉闷的物象交叠中透出命运朝阳的晴朗,李见心的诗歌都是天然的,自发的,像闪电,放射出诗人天才的灵光,真诚和力量使她的诗歌具有囊天括地的涵盖力。
  值得一提的是《你好吗?我很好》,李见心写这首诗的心态是从容自信甚至是超然的,完全是真情的流露,充满了爱心、怜悯和崇敬,写出了人间少有的温暖,诗人试图通过真实的叙述制造一种氛围,一种神秘诡异的氛围,让你自觉不自觉地掉进去。诗的切入点是发生在诗人身边的事情,是诗人亲身经历的生活,人性的善良使诗歌变得清澈,笼罩着同情、爱怜和一种深情的呼唤。细节的生动具体,不动声色地漫不经心地散发着爱的辉光,从而更接近思与诗的本质,“一个少年苍白的脸凝固了我的冬天/他流出的血又燃烧了我的夏天/……从此一张18岁的比白被单还白的小脸/就浆洗了我的天真/还有他那向我伸出的和脸一样苍白的手/任我练习/而绝不喊痛/……新年的钟声响了/他满足地咽下最后一口气/……屋里听不到哭声/声音已被外面的钟声和鞭炮声淹没/他终于19岁了他永远19岁了//”反映出人性中最自然、最真实、最沉重的生离死别的超越,摆脱了物质的功利欲求,诗人钟情于诗歌本体,把语言当作生命运动的自觉形式,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语感,显现出纯粹的高贵,充满了轻盈的飞升的洪大力量,把造物主赐予自己的联想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诗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广大的思想,对世界充满了恋情和感恩,这种取向是无边的,具有人性普遍的力量。见心以现实化的语言质感,追求大雪无痕的禅意,捕捉最新鲜的意象,留下最新鲜的记载。她的心就像一面显微镜,审视生活中的一切并以自己感觉的色香味呈现生命与世界水乳交融的光辉色彩。随着写作空间的日益开放,诗歌获得了极大的写作自由。超现实主义者布勒东说:“诧异是最伟大的新动力。”李见心正是这种“审美惊诧”的追求者,她以审美思维的超常规跳跃和逆反寻找自己智性的思维方式,沉浸于理性激情,直指人心的锐利,从中获得自由新鲜的通感。她设定世界是完美的,将它逐一敲碎,然后在毁灭的废墟上,建立起彼岸的信仰:“所有的相信都是轻信/所有的怀疑都是深疑//他在马上却命犯桃花/第一次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