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垮掉派与后垮掉派是颓废派,还是疲脱派(上)

作者:张子清




  引言
  
  垮掉派诗歌是开创美国后现代诗歌的急先锋。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其影响之深远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显著的地位。美国诗人、批评家爱德华·福斯特对垮掉派作家曾作出这样高度的评价:“垮掉派作家不需要学者和批评家建立他们的名声。当美国从战后遏止和保守中移开时,他们就成了名人。像所有的名人一样,他们的名声建立在报纸、杂志和电视上。当美国的保守性又返回来时,新闻记者便关注其它的人和事,但许多大学英文系聘请的教师之中,金斯堡和金斯堡一样的人,例如理查德·威尔伯或约翰·克劳·兰塞姆,便成了主要诗人。”垮掉派文选的主编安·查特斯更加推崇垮掉派文学,在其序言中说:“垮掉的一代有它自己的领袖和代言人——其早期的成员例如凯鲁亚克、金斯堡、威廉·巴勒斯、劳伦斯·费尔林盖蒂和加里·斯奈德等作家,他们示范了考利所说的‘品行的新标准,一种很快被其他成员吸纳的明显的生活方式。’当他们把‘在其出生前后的人’吸引到自己的圈子里时,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很难与之对抗。”
  
  垮掉派文学在中国的译介
  
  垮掉派这一名满天下的美国文学流派诞生后很快地流传到中国来了。自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金斯堡(1926-97)、凯鲁亚克(1922-69)等一批美国垮掉派作家开始走红不久,中国翻译界就开始译介他们的作品。首先节译凯鲁亚克《在路上》的是李文俊、施咸荣、黄雨石、刘慧琴等诸位前辈。李文俊先生写了一篇长篇文章,首次评介垮掉派这个流派,以笔名“戈哈”发表在1957年的《世界文学》上。根据他的回忆,他们在翻译Beat Generation时请教过钱钟书先生,钱先生对Beat一词的宗教含义Beatitude提及过, 但对“垮掉”这一译文没有提出疑义。他们开始时以内部本发行,1962年以石荣、文慧如的笔名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节译本。该译本“内容介绍”点明它“属于‘被打垮的一代’的‘代表作’,主要描述美国一部分青年追求荒唐的生活方式和荒唐的思想感情。”这是在当时中国的历史条件下译者的认识,也反映了当时国人的共识。即使现在,也许还会有很多中国读者有如此认知,把垮掉派和后垮掉派与精神颓废联系起来。根据李文俊先生的回忆,当时还有人把Beat Generation这个词译成“被击垮的一代”,而台湾翻译界则把它译为“敲打的一代”。据台湾著名学者单德兴先生说,“敲打的一代”未能充分表达原意,近来反而采用大陆的译文 “垮掉的一代”。不过,他本人还是把它译为“颓废的一代”。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却把“Beat”译成“避世”,“垮掉派运动”(Beat Movement)便被译成“避世运动”了!李文俊先生说,董乐山先生生前曾提议把Beat译为“疲脱”。我们以为,这虽然比不上把“Utopia”译为“乌托邦”这一集音、义乃至色彩为一体的天才译文,但它比使人产生误解的“垮掉”译文好多了!“疲脱”与“Beat”音相近,而且“脱”所含有的“洒脱”、“超脱”,更接近Beatitude的宗教含义。而“疲”也传达了原来所指的由于失意、困顿的生活处境而造成的精神沉重的状态,但没有颓废的意思。颓废是后来人们对他们其中一些人出格的生活方式产生的印象,尤其在中国。但是,这个容易产生误解的中文定译现在几乎不可能再用“疲脱派”来代替了!近十年来,译介垮掉派文学特别有成效的文楚安教授为了消除这个误解,在生前曾把垮掉派译为“BG”,把后垮掉派译为“后BG”,显然难以达到目的,很难为广大读者接受。实际情况表明,中国广大的读者乃至学术界并没有接受这个译文。因此,最好的办法还是理清垮掉派与后垮掉派的来龙去脉。
  
  “垮掉”的原意
  
  对“垮掉”(Beat)这个词由来的含义,凯鲁亚克作了这样的解释:“艾伦说,亨克首先说出‘垮掉’……但他没有说‘垮掉一代’。他是说了‘垮掉’。我们从他那里了解到这个词。它开始时对我来说意味着穷,睡在地铁里,亨克通常就是如此。至于对词义的深刻理解是另一回事……1954年……我去到我的老教堂,在那里我第一次得到对“垮掉”(Beat)含义的证实。我跪下,一个人在教堂里,在教堂伟大的寂静里……我突然认识到,垮掉的意思是至福(beatitude)!至福!我在教堂里得到至福。” 对于Beat词义的开悟,凯鲁亚克在另一个场合又重复说了他的这个体验:“1954年的一天下午,我作为天主教徒去我童年时常去的一个教堂——麻省洛威尔圣冉·达克教堂,在那里我突然眼泪盈眶,听到教堂里神圣的寂静,看到了‘真福直观’意义上的幽灵……”所谓“至福”,是指耶稣登山对门徒讲述人有八种福分,即“至福”, 至高无上的福分。杰克·弗利据此推论说,凯鲁亚克是法语区的加拿大人,一直讲法语。在他神话制造的想像中,英文的“Beat”可能很容易变成法语里的“Béat”, 即享受天国赐福的意思。因此,Beat的含义更多地与天主教里的“至福”相联系。
  当然,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对同一个“Beat”却赋予不同的含义。例如,对于亨克而言,Beat 自然是垮掉,是失意,是困顿,是被击败(beat down)。亨克何许人?他全名叫赫伯特·亨克(Herbert Huncke,1915-96)。他原来是威廉· 巴勒斯(William Burroughs, 1914-97)的朋友,一个纽约时代广场上的扒手和吸毒者。金斯堡、凯鲁亚克和巴勒斯通过亨克认识了一批小偷和歹徒,了解到社会最底层的阴暗面。他们都喜欢他,在他们的心目中,亨克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但体现了一种“诚实的犯罪伦理”。 凯鲁亚克在《在路上》佩服地称他为埃尔默·哈塞尔(Elmer Hassel),而金斯堡让他住在他纽约的公寓里,尽管知道他和他的小偷同伙把脏物藏在屋里。金斯堡和巴勒斯在经济上和感情上都给他以支持。后来亨克想当作家,他的短篇小说《埃尔西·约翰》(Elsie John)被收录在安·查特斯(Ann Charters)主编的《垮掉派作品便携式选集》(The Portable Beat Reader)里,表明他运用语言非常出色。亨克的风格是口语化倾向明显。如果接触有关他的访谈录,我们便会发现他的英语比没有受过教育的南方黑人还要难懂。他常常叙述一连串如何求生存的故事,严峻而常常显得陈词滥调,好像是从录音带直接记录下来似的,但真实地反映了垮掉一代人的严酷现实。
  尽管我们对“垮掉派”这个词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证,但它作为一个曾经走红一时、影响几代人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历史现象,谁也不能充分界定它。正如杰克·弗利所说:“垮掉派是20世纪最被广泛宣扬、最被误解,也最被理解、被抨击最激烈、最被看重、最被损害、最被撕扯的艺术运动之一。它对被性与自我身份烦恼的青少年产生影响,也对在古书堆里寻找历史和意义的枯燥学者产生影响……‘垮掉’(Beat)从没有被充分界定过,如果被充分界定了,它作为一个运动早就死亡了。”
  
  “垮掉”含义中的佛教意酝
  
  “垮掉”(Beat)从天主教开始的宗教含义后来延伸到佛教。西部的著名垮掉派诗人菲利普·惠伦(1923-2003)经过1950年代青年火热、狂放期之后,皈依佛门,从事慈善和宣教事业。.晚年生活在旧金山哈特福德街禅宗中心,地下室设立禅堂,禅堂里供奉佛像,据他的朋友、后垮掉派诗人迈克尔·罗森堡介绍,平时菲利普·惠伦在这个禅堂里诵经, 或和他的禅友谈经说法。1994年,笔者拜访他时,他把笔者带进这个地下室的禅堂。他首先对佛像顶礼膜拜后,然后给笔者介绍他所从事的佛教活动。地上摆了十几只圆圆的坐垫,供其他信徒们每周数次来听他宣讲佛经使用的。二楼和三楼住了接受治疗的晚期癌症病人。当笔者问他做善事的目的是否和我们通常的佛教徒一样,期望通过修行最后到达西天极乐世界即天堂?他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认为做善事是人生应当如此,从未想到以此作为到达天堂的手段。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