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阅读者的声音:独白与祈祷

作者:邵 勇




  一个人的独白,构成了诗歌中先锋性的基本要素。
  沙马在《现在》中写到“被忽略的事物\还呆在那儿\还是以前的模样\可以看一眼\只是别与它发生关系”, 现在的事实是,时代的大合唱喧响轰鸣,挟持着诗人加入伴奏性的旋律。这种挟持的力量,这些不可确定和难以支配的东西,反而变为沙马、牛慧祥、周斌、潘漠子、罗亮五位诗人诗歌中可以感受和体验的东西;因为在这些诗歌中,他们用自己的意义要求并创造昨天的历史,借不可确定和难以支配的东西表明了他们对未来的态度:忽略它,别与它发生关系。
  这些诗歌或孤寂静穆,或隐秘诡异,是我在喧响的合唱声中聆听到的低调的灵魂独白。它们显然是真实的,虽然自言自语,有所遮蔽,但始终指向着倾听,哪怕只是一个人的倾听。独白者又是“传话者”,是被囚禁者“绝对真实”的传话者,“是他们之间直接对话的那堵墙壁”(罗亮《传话者》)。
  然而,在这些诗歌中,独白首先是忠实于自我的倾诉,对于在合唱声中容易陷入的集体“失语症”,它们提供了没有被时代湮没的新的言说方式和话语能力。
  读这些诗歌,还让我想起曾经读过的一个关于垂钓者的故事。一个虔诚的男人,他怜爱一切生灵,但他又很爱钓鱼。他经常坐在湖边,摇晃着双腿,紧握鱼杆,牢牢地盯着水面。这时,他开始祈祷。他祈祷:但愿鱼不要咬钩。因为鱼挂在钩上,就不得不经受折磨。他一遍一遍地向亲爱的上帝祈祷,但愿鱼不要咬钩。于是,他继续钓鱼。
  在把美妙的理想和邪恶的欲望结为一体后,上帝赐予了虔诚的垂钓者两样东西:鱼和内心的平静。
   “鱼”的在场是人无法躲避的现象,人与其置身的世界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紧张关系。“山坡在向下之前,也曾向上过”(周斌《思乡曲,或题曰乡关何处是》),向上有湖泊,走下山坡,也是一面湖水,甚至,你在山路上穿行的同时,“鱼”就在山谷的溪涧里或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因此“你我初入山中 ,不必执著于此事”(牛慧祥《即景》)。
   我读到了和垂钓者的祈祷大相径庭的独白,因为他们都背离了虔诚执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时代强音,他们有属于自己内心的平静,这种平静属于他们自己的信仰——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