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在废墟上矗立的诗歌纪念碑

作者:王 干




  这一刻,诗人被震醒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历史记住了这一刻。中国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数以万计无辜的人们被夺去了生命,几十万人遭遇了伤残,几百万人流离失所,到处是瓦砾,到处是呼救,“汶川啊,汶川/此刻你让整个共和国寝食难安”(高洪波《致汶川》),“冰冷的数字一直在涨潮,每一张报纸的头条都是黑色的”(南蛮玉《哀歌》),这是死亡的数字和死亡的黑暗。“夜晚,中国失眠了/灾难敲击着中国的土地”(《手颂》)。
  中国被震醒了,世界被震醒了,一场拯救生命的战役迅速打响,一场与死神争夺生命的特殊战争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展开,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展开了空前绝后的大抢救,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心魄的悲歌。
  诗人被震醒了,沉寂多年的诗歌突然爆发了。没有人号召,没有人倡议,没有人串联,一夜之间,我们读到了那些感人肺腑的诗歌,我们读到了那些久违的情深意长的好诗。中国大地汹涌着诗歌的浪潮,新浪、搜狐、网易等各大网站的博客上出现了大量以汶川地震为主题的诗歌,其他的文学网站、诗歌网站也贴满了哀悼的悲怆的诗歌,甚至在一些博客的留言版上也贴满了诗歌。5月19日那一天,内地一个网站的聊天室就有全国各地网民上传和转帖的超过一万五千多首诗歌和评论。他们用传统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震惊,对生命逝去的痛惜,对父母、老师、救援者以及其他拯救生命的人的赞美。很多地方的广播电台,也在朗诵带着泪水的诗歌。传统的媒体也不甘落后,一些很多年没有发表诗歌的报纸,都拿出一定的篇幅来发表诗歌,一些诗歌团体和诗歌刊物也组织了诗歌朗诵会和诗歌征文,《诗刊》、中国诗歌学会、《星星》、《扬子江诗刊》等在全国范围内出版诗歌专辑和诗集。在一些民间组织的哀悼活动中,烛光和诗歌一起痛悼大地震中的遇难者。在《爱的奉献》的晚会现场,众多的明星一起朗诵诗歌。
  一首《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在网上一出现,便被广为传诵。这首写给汶川大地震中遇难孩子和母亲的诗歌,在央视、东方卫视、湖南卫视等多家电视台赈灾节目中被朗诵,被《南方日报》等全国近百家报纸刊登,甚至法国的一家报纸也用整版刊登了这首诗歌,人们听到和看到这首诗后最多的反应就是“我哭了”。上海一企业家陈某读了此诗后,再次向灾区捐出了600万元,捐款总额达到1000万元;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下,在千余名旅法华人为遇难同胞举行的烛光祈福会上,当一名女子读到这首英文版的诗歌时,在场的人再也忍不住悲痛的泪水。
  老诗人重新燃起了热情,屠岸、韩静霆、孙绍振、金波、赵恺、孙友田等写出了新作,高洪波、李小雨、梁平、陆健、大卫、柯平、子川等中年诗人也诗如潮涌,年轻诗人伊沙、大仙、叶舟、赵丽华、俞强等更是写了一首又一首,连多年未写诗歌的一些人也加入诗的行列。邹静之也在地震后第二天就创作出了《我们的心》这样感人肺腑的诗作,高洪波等诗人更是奔赴抗震第一线。当然更多的是一些无名的诗人、一些没有写过诗歌的人也成了诗人。我这里想引用《南阳日报》副刊编辑的一段话来说明这场诗潮的群众运动性质:“每天每天,我打开邮箱,众多的诗稿塞得满满的,一个个饱含真情的字符,一颗颗悲悯滚烫的心,催促着我,抽打着我,不推出这期抗震救灾诗歌专号,我将寝食难安。而诗人陈立红、王立虎、林颐、红袖蝶、蒋平等,更是来信要求将这次稿费直接汇往红十字会。感动,感动,从来没有哪一次,有着这么多的感动。相信在这肩并肩、手挽手、心贴心的众志成城里,灾区人民一定能战胜灾难,重建家园,迎来幸福美好的明天!”
  当几万首抗震诗歌涌现在网络上时,多部抗震诗集也陆续出版与读者见面。其中由中宣部出版局组织策划、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选的诗集《有爱相伴——致2008汶川》已经面世。由群众出版社出版的《汶川诗抄》也在近日出版,该书汇集了抗震原创诗歌近100首,有中文和英文两个版本。诗人被震醒了,诗情复活了,诗的读者也回来了。祖国的意象被重塑被放大
  做为一名诗人,汤养宗的那首《瓦砾中的中国》很能够传达这次诗潮中的一种情绪,就是对祖国的重新认识和重新塑造。他这样写道: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我的祖国被压在自己的瓦砾中/许多花朵突然被白云带走,天开始下雨/……//瓦砾中的中国正在站起来,她依然是一道巍峨的风景线/她对所有死去和活着的/儿女说:“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我们有一个永不会塌陷的家,名字叫中国!”
  “祖国”是近百年诗歌的一个重要母题,也是新文学运动中被作家、诗人反复书写的一个巨大意象。祖国的意象在新诗创作历史上经历过三次大浪潮,第一次是“五四”新文学滥觞初期,郭沫若的《凤凰涅槃》表达了对旧中国毁灭、新中国新生的渴望,而闻一多的《死水》《一句话》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感情。抗战爆发以后,民族危难,国破山河在,艾青、田间、臧克家、光未然等人又写出了不朽的诗篇,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至今在汶川地震中人们还经常引用。第三次高潮,是1976年“四五”诗潮开端的一次全民诗歌运动以及后起的伤痕文学浪潮,怀念周总理,痛斥“四人帮”,继而对中国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忧心忡忡,祖国的意象被反复吟咏。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江河的《祖国啊祖国》等都在反思中表达对祖国复杂的情感。最著名的是舒婷的那首《祖国,我亲爱的祖国》,在改革开放初期,舒婷以深沉而忧郁的歌声唱出了人们渴望变革的心声,诗的调子并不激越,但感情无疑是深沉的、真挚的。
  汶川地震发生以后,人们把对灾区的关注,升华为对祖国的关注,把对灾区人民的热爱升华为对民族的热爱。这种升华,是自然的升华,是发自内心的升华。中国在地震诗中,成为一个坚强的坚固的庞大的形象。《我要让世界知道,感谢命运让我生在中国——为5·12四川大地震而作》(李开发)、《中国,我们不哭》(《打工诗人》编辑部)、《妈妈,你的眼泪砸痛了中国》(王小弘)、《国难·祭日哀歌》(大仙)等直接以“中国”命题的诗歌数不胜数,来自抗震第一线的叶浪(成都市抗震指挥部成员)的《那一刻,我感到自己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的赈灾晚会朗诵之后,广为传播。而“梨花体”的代表诗人《哀悼日,让我们13亿人一起痛哭吧》更是一反“梨花体”琐碎的日常风,在诗里使用了“13亿”、“全国人民”这样的大词。悲哀,伤痛,流泪,诗人们充满激情,悲痛欲绝,但没有怨言。和以往的迷惘和怀疑大不相同的是,中国的形象被重新塑造,不再是“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而是“亲人解放军,武警官兵们,/举着火焰般的心啊在黑夜的泥石中奔袭。亲人的哭泣就是滴血的号角。/那些伟大的脚步呵,在传递着十三亿人的心声,在飞机上、在火车上、在运输的兵车上”(邹静之《我们的心》)。
  汤养宗的《瓦砾中的中国》自豪地说,“我们有一个永不会塌陷的家,名字叫中国!”这话在以往我们太熟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