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岳重:短暂的神童诗人与“白洋淀诗群”

作者:无名氏




  岳重(根子)肯定是个天才。其父为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家中有四千册藏书。十五岁上他即把《人、岁月、生活》、《往上爬》等黄皮书阅尽。这是他早熟的条件。十九岁即写出《三月与末日》等八首长诗,此后一歇就是十五年。
  他的经历是神童式的:中学数学补考;笛子拿来就会吹;画的漫画让每个被丑化的人都开心之至;以至无师自通,在白洋淀站在船头高歌几声就进了中央乐团。诗人多多说:“青年时代我俩形影不离,如果没有岳重的诗(或者说如果没有我对他诗的恨),我是不会去写诗的。”
  据多多回忆:“1972年春节前夕,岳重把他生命受到的头一次震动带给我:《三月与末日》,我记得我是坐在马桶上反复看了好几遍,不但不解其文,反而感到这首诗深深地侵犯了我——我对它有气!我想我说我不知诗为何物恰恰是我对自己的诗品观念的一种隐瞒:诗,不应当是这样写的。在于岳重的诗与我在此之前读过的一切诗都不一样(我已读过艾青,并认为他是中国白话文以来第一诗人),因此我判岳重的诗为:这不是诗。如同对郭路生一样,也是随着时间我才越来越感到其狞厉的内心世界,诗品是非人的、磅腐的,十四年后我总结岳重的形象:‘叼着腐肉在天空炫耀。’”
  继《三月与末日》之后,岳重一气呵成,又作出八首长诗。其中有《白洋淀》、《橘红色的雾》,还有《深渊上的桥》。
  岳重和芒克是白洋淀诗群早期的两位主将。在徐浩渊主持的文化沙龙中,岳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徐浩渊对他的评价是:“岳重为诗霸,岳重写了诗没有人再可与之匹敌。”因为他的《三月与末日》等诗歌,“1972年下半年沙龙处于岳重光辉的笼罩之下”。由于后来的政治干扰,岳重在1973年便停笔。
  有评论认为,从现存的《三月与末日》、《白洋淀》等少量诗歌看,岳重的诗歌超越了食指,完全摆脱了政治抒情诗的干扰,在艺术性上大大迈进了一步,在“春天,温暖的三月——这意味着什么?”的拷问中,他以悲怆的格调唱起了一代人精神的挽歌:
  相比较食指在《相信未来》中写下的“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相信生命。”这样过于直白的诗句,岳重的诗歌显然已经具备了现代主义的气质,他几乎完全忽略了客体本身特征在诗歌中的存在,通过对春天的诘难和反复的“我曾忠诚”的吟诵完成了一个完成意义上的内心情感的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