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网 制作

上一篇 首页 下一篇


诗意盎然的山村风物画
  ——谈苏轼《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春风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音,他心里愉悦,因而觉得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知道他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这样写,就使“东风”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联诗,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颔联承接上文,转入对春晨山村晴景的描写:“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这里,诗人选择了“岭上”(山头)、“晴云”(白云)、“树头”(树梢)、“初日”(初升的太阳)4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对这联诗,前人或认为“颇拙”,或认为“絮帽”、“铜钲”“究非雅字”。对此,我们不敢苟同。尽管以絮喻白云并非苏轼首创,在此之前,韩愈就有“晴云如擘絮”的诗句(见《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但苏诗用“披絮帽”来比喻笼罩在山头上的白云,应该说在前人的基础上是有所突破,较为贴切、形象、生动的。诗人以“挂铜钲”喻“树头初日”也基本上达到了“形似”。

  颈联继续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出句“野桃含笑竹篱短”重在描写“野桃”,对句“溪柳自摇沙水清”主要是刻画“溪柳”。前者不明言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野桃含笑”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来;不直说“野桃”高过竹篱,而以“竹篱短”3字从侧面加以烘托。后者不写溪边柳的枝条被春风吹得摇曳多姿,而写它在自由自在地自我摇动,给人以“溪柳”在主动地翩翩起舞之感。这样写,就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跃然纸上。

  春风吹断了积雨,“欲山行”的诗人如愿以偿了,喜上心头;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这一切都洋溢着欢快的气氛。诗的尾联更增添了这种喜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山人及其生活的反映,紧扣一个“乐”字。雨过天晴,春暖花开,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何况这又是闹春耕的大好时光呢?如此美景良辰怎不使山人倍感欢欣呢?你看西崦(西山)人家又是煮葵,又是烧笋,无不忙着春耕,真是乐在其中,其乐无穷呵!

  春风仿佛知道人要去山里,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响;雨过天晴,白云像棉絮制成的帽子笼罩在山顶上,初升的太阳似铜盘悬挂在树梢上;野生的桃树高过竹篱,鲜花绽开笑脸迎人,溪边的柳枝在春风里摇荡,河水清澈见底;西山人家煮葵烧笋喜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以上便是《新城道中》这首诗优美的意境。这里,山岭白云缭绕,树梢朝阳悬挂,野桃笑脸迎人,溪柳摇曳多姿,溪水清澈见底,这充满生机的景色与西山人家煮葵烧笋喜闹春耕的生动场面以及诗人欢快的心情交炽在一起,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与其说这是一首诗,毋宁说它是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村风物画更贴切些。

  (原载广西大学《阅读与写作》月刊,1987年第7期)

  

应天故事汇网 制作

上一篇 首页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