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9卷世界近代前期文学史

  内 容 提 要
  《世界近代前期文学史》叙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其他各国在同期的文学发展历程。本书重点介绍了欧洲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在这一时期文学上的成就,北欧及东欧在此时文学上尚无发展,所以只作简略介绍。亚洲国家中重点介绍的是中国的明代文学,因为只有中国明代文学在这一时期思想上艺术上达到了成熟的境地,其他亚洲国家文学深受其影响但无法与之相比,所以也作简略介绍。
  本书在探索时代背景对文学发展影响时,不以政治背景为主,而是注重思想背景和作家的经历。作者认为是作家的个人经历决定了作家的内心世界从而决定了作品的艺术个性,所以本书观点有独到之处。
  另外,本书资料翔实,语言清新、流畅。叙事生动,对作品的评价准确深刻,而且注意引用作家的代表作来加深读者印象,是一本独具特色的好书。
  一、概  述
  世界近代前期各国文学的发展很不平衡,因为世界各国这一时期在经济、政治、历史、环境及生活方式上有很大差别,所以文学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其发展的方向和取得的成就,也各不相同。
  近代前期,西欧各国处于文艺复兴时期,反对封建和教会是文学的主题;东欧各国因长期处于被异族压迫的境地,争取独立,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要求更为迫切,所以产生的是被压迫者的反抗文学;这时在异族统治下的地区,文学多半处于萧条状态,如阿拉伯的土耳其时期;北欧各国经历漫长而缓慢的发展,虽然也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但文学还刚脱离原始状态,因而表现为民谣、传说和神话;东方文学则独具特色,文学的起源各异,但又都充满宗教色彩和神秘浪漫,很多地区还没想到除歌颂神外还应该赞美人,而且即使在写人情世态的作品中,也追求一种情调和哲学意味,如日本古典戏剧" 能" 就是追求一种幽玄的境界,剧情是次要的。东方文学的这种现象,与东方社会的宗教思想及长期的奴隶制和封建制有关。环境是难以改变的,内心的追求就显得重要了,而且东方宗教首先讲求的是境界,如印度教认为个体灵魂与最高灵魂的结合是最后的解脱和幸福,佛教认为要四大皆空,修心才是成佛之路," 为善枉受辛苦,为恶枉受轮回".这些空灵沉寂的教义,在东方文学和宗教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时代,使文学经常带着一种如梦的朦胧。
  东方宗教不像西方基督教追求死后进天国那样而是追求意境,文学也是如此。但东西方文学在这一时期都有一种文学上的理想主义,从整个文学史看,这一阶段的文学绝对不会出现像加缪《局外人》那样的作品,因为人们对于世界是热情的。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要摆脱枷锁,关心今生的幸福,尽情享受,不再关心死后的世界,从古代文化的典籍及对古代文化的想象中寻找和体验生命的美,追求做人的尊严。在反抗压迫的斗争中,反抗文学充满激情,在《局外人》那种现代作品中主人公被判刑都找不到在这个世界的感觉,这在那时是不可想象的。而在东方,这种热情在印度表现为对宗教的虔诚,苏尔达斯和杜勒西达斯这两个虔诚派诗人用一生来赞美神,宗教是人的重要的内心生活。朝鲜文学尽管刚创立文字,但就有著名小说家金时习,描写人鬼神仙相恋及理想社会,这也是深情无处挥洒的表现。而在北欧的神话与传说中,英雄和神的形象瑰丽动人,有些已成今天的习俗。也就是说,当时不管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如何艰难,人们或者抗争,或者寄托于理想,如果现实世界没有,那就在神仙世界、想象传说中寻找,无论如何人应该为之奋斗。所以文学是积极的,写理想人物,写理想社会,写理想境界,而且很少考虑理想会实现不了。即使今生不成还有来世(如《牡丹亭》),人做不到的还有神,现实的尽头还有浪漫。所以文学重视理想,《局外人》中主人公对世界感到一种动人的冷漠,是那个时代文学中不能够有的。另外这一时期的文学社会主题鲜明,文学家作品和思想的个性不突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也许不同,但当时主要社会思潮是什么,文学就反映什么。反抗压迫的国家就流传反抗压迫的作品,这也是作家当时最切身的需要,此外在生活方式上人们并无更多的选择。所以不同作家经常表达同一社会主题,思想内容的一致性比差异性要大。尽管文艺复兴是追求个性解放的,但极具个性的天才大部分在这个时代以后,当然莎士比亚除外。这一时期文学的美表现在壮丽、庄严、宏大,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就充满了对此的追求,如拉伯雷的《巨人传》,充分表达了对人的力量的欣赏,在一些神话与传说中,英雄都有过人本领。印度的神更是如此。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狂风暴雨般的激情及惊天动地的行为都是一种审美对象。所以在语言上大都华丽繁复,夸张和比喻十分常见,而东方文学的语言更为色彩缤纷,但有时为了表现更为有力,粗俗的语言也常见。而文字的美是许多作品能从那时流传至今的原因,只顾内容,不顾形式,荒唐怪诞在当时是被视为丑的。为了美牺牲一些真实却无妨,因为这根本不是现实主义的时代。在文学表现形式上,这一时代突出的成就是诗和戏剧,因为理想、浪漫、英雄、激情都极适合用诗与剧来表现。小说和散文就一般了。但同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政论、书信,民谣、传说、编年史,都是文学。
  中国文学的特色与其他国家相比极为突出,这一时期是中国明代,封建社会尽管漫长,还未终结。多次改朝换代以后,封建的统治还那么严酷,而且还有文字狱和文化专制的管制以及八股取士的桎梏。从环境来说,是压抑文学发展的,但中国文学传统源远流长,并不会轻易中断。
  然而,中国文人不是新兴资产阶级,尽管感到封建统治的痛苦,可凭自身力量又难以改变,所以无法产生文艺复兴时期那种文学,但也已经有追求个性解放,追求做人自由的作品,表现了一种理想境界。所以在明代,正统文学诗词歌赋衰落了,无法与唐宋相比,甚至无法与清代相比。
  这是因为所谓正统的就是封建的,封建文化已无新意,只能走向衰落。
  反映在诗词上就是平淡、贫乏。尽管明代文人前后七子曾提倡文学复古主义,并写了一批颇有古意的作品,但终不能挽回局面,因为复古不是创新,而公安、竟陵两派反复古的文学运动却有成绩,他们主张任性随情,讲究性灵情趣,思想上是追求自由的,艺术上又有我国隐逸文学的传统可以继承,所以晚明出现了一批清新动人的小品,其中最出色的作家是袁宏道和张岱。当时在文学上主张唐宋派的归有光的作品非常深挚动人,写琐事亲情,意味深远,这也是对传统文章的反叛。所以明代诗文,除开国两位功臣宋濂、刘基因个人经历及修养写的文章雄厚深刻以外,其余无太多可观之处,归有光及袁宏道、张岱,是在对正统的叛逆中取得了新发展,可见正统文学在明代已到尽头。
  不过明代其他文学形式如戏剧、小说、散曲、民歌都很出色。散曲和民歌在风格清新、朴素优雅方面有很多创造性表现,而且在语言上渐渐向白话过渡,文字更加流畅生动。戏剧在音律上经历一次改革之后更加委婉动听,题材也多种多样,曲文更加华丽典雅,集中了古典文学中的诗词曲的精华。《牡丹亭》是其中代表作,作者把" 情" 作为人生的追求和幸福,是对当时封建理学的一种叛逆,而且用生死还魂的浪漫情节,表现情能冲破生死的界限,世间只有情可贵。其辞句的美至今为人们传诵。其中《游园》、《惊梦》等曲目还不时上演。梁辰鱼的《浣纱记》也很出色,以吴越的故事写尽人间繁华富贵、战争、忠义,英雄末路,英雄及美人的情景。最后是化为五湖烟水,一片苍凉。对历史能这样看待,意境是深远的,很象法国诗人维庸的诗所写的" 去年的雪今年安在." 明代戏剧是在继承元代成就上发展起来的,但成绩一样辉煌。
  小说是在整理民间说书艺人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国故事,水浒故事,及唐僧取经的传说,分别经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的艺术加工,成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部长篇小说,艺术上的成熟与优美是话本不能比拟的。这3 部小说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水浒传》是英雄传奇小说,《西游记》充满了幻想,是神魔小说。还有一本世情小说与上述3 本书并称为明代" 四大奇书".《金瓶梅》写一个破落户财主西门庆及其妻妾的生活,有许多色情描写,争议很大。但它的文学价值在于真实、深刻、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市井生活,思想上肯定人有追求欲望满足的权利,但追求方式未免过份。短篇小说代表明代通俗文学的成绩," 三言" 、" 二拍" 是其中代表作,不仅对后世白话文学有深刻的影响,而且还流传到了日本。
  总之,这一时期中国明代文学是很成熟动人的,充分体现了我国古典文学新的风采。
  这一时期亚洲许多国家文学都深受中国文学影响。如朝鲜李朝前期作家郑澈、金时习都曾用汉语创作,汉诗很出色。而当时朝鲜文字刚刚创制,汉语文学的思想和意境在当时的作品中时有体现,对李朝前期文学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越南黎朝皇帝兼诗人在其在位期间,提倡汉语文学,曾召集文臣28人,建立" 骚坛会" ,有组织地进行汉语诗文创作。
  同时他也用" 字喃" 写作,字喃是根据汉字构成的,而且作家还根据汉诗的音韵格律,结合越南民歌,创造出一种新诗体——六八诗体。可见越南文学发展基础也是汉语文学。
  而这一时期的马来古典文学则受伊斯兰文学的影响。亚齐王朝苏丹伊斯坎达.穆达爱好文学,曾下令文人模仿波斯某些作品撰写关于君臣之道、伦理道德、宗教哲理历史等内容的讽喻诗。其中布哈利的《众王冠》(1603年)和努鲁丁的《御苑》写得最好。在诗歌方面,伊斯兰文学影响同样深刻,当时著名诗人有哈姆扎.凡苏里,他是伊斯兰教神秘派诗人,诗中用很多阿拉伯文字,意思不容易理解,但却受人推崇。一种名为" 希卡雅特" 的传奇小说在马来古典文学中一直占重要地位,是把神话和历史揉在一起写的民间传说及帝王传记,这也是受了伊斯兰文学的影响。
  这些深受异族文学影响对本族文学还很贫乏的时代是有好处的,可以丰富民族文学的内容。但上述国家的文学也因此缺乏独立的精神,是异族文学的另一种反映,缺乏有个性的发展过程,所以这些文学成就平平。
  日本文学在这一时期以《平家物语》作为物语文学取得了代表性成绩。古典戏剧" 能" 和狂言也有很大发展。连歌也在渐渐向" 俳谐连歌" 方面转变。为近世俳句兴起准备条件,著名连歌师有山崎宗鉴(1465- 1553年),他也是俳谐师,著有《新撰犬筑波集》。这一时期文学成绩不如后来的江户时代,但却是江户时代文学发展的基础,如松尾芭蕉的俳句闲寂、幽雅,中间经历了几次转变,在松永贞德、西山宗因的影响下,成为一代名家。但俳句源头却在连歌。
  中古时期印度文学成就不如古代文学。梵语文学衰落后,用泰米尔语、印地语、乌尔都语和孟加拉语写作的新兴地方语文学有相当发展。
  而且宗教是文学的主题,对神的虔诚,以求人神灵魂统一是印度诗篇的中心内容,印地语的虔诚文学成绩卓著,著名诗人有苏尔达斯、杜勒西达斯。
  北欧文学这时处于从口头文学向书面形式过渡阶段,传说、神话,歌谣等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主要形式。诗歌都与宗教有关,文学大部分从宗教发展而来,不能摆脱宗教影响。与这些国家后来的文学成就相比,这一阶段只是开端。
  挪威文学处在萧条期,神话传说流行于16世纪,受西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影响,卑尔根的文人拜耶(1528-1575 年)用日记形式写作,抨击汉萨同盟,在当时文学中有突出地位。
  芬兰还处于口头文学繁荣阶段,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有18万多篇,歌谣、谜语有5 万多首。
  丹麦文学在16世纪以前,主要形式也是民谣,内容多是歌颂英雄事迹。最早的印刷品是教会出版的拉丁文书籍。丹麦书籍只有一部1495年出版的《韵文编年史》。16世纪丹麦文学的代表人物是宗教改革家汉斯.陶森,被称为丹麦的路德。他在1535年把《摩西五戒》译成丹麦文,他的《丹麦圣歌之书》(1569年)所写的圣歌一直为教会和学校所采用。安诺斯.瑟伦森.韦泽尔把萨克索的《丹麦人的业绩》译成丹麦文,并把100 首民谣编辑成书,有一定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而瑞典的宗教文学,诗和戏剧在这一时期有所发展。 1541年,国王古斯塔夫.瓦萨为了便于推行新教,下令将《圣经》译成瑞典文。1526年出版《瑞典歌曲和民谣》是最早的瑞典文基督教赞美诗。历史学家约翰内斯.梅塞尼耶斯写了4 部历史剧,由学生们在二月集市上演出,取得很大成功,最有名的是取材于少女迪萨传说的《迪萨》。同时,还产生了取材于《圣经》,充满哲理,没有人物及情节的《杜毕叶喜剧》,这是受新教传播而产生的" 学校戏剧".这个时期比较出色的诗人是拉尔斯.维瓦利乌斯(1605-1669 年)。
  《怨春寒》是他的名作,情调高雅。瑞典强盛时期最著名诗人是谢恩赫尔姆(1598-1672 年)。他最初用拉丁文写诗,后改用瑞典文创作,并对诗韵的建立作出了贡献。他的诗集题目为《是女神诗人现在才教我们用瑞典文写诗和吟唱》,是瑞典文学重要作品,他被后世称为" 瑞典诗歌之父".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北欧文学中,神话和传说最动人,充满瑰丽想象。安徒生童话的许多题材都由此而来,而这些神话和传说本身就具有童话色彩。欧洲许多节日和习俗都与这些神话传说有关。
  东欧文学在这一时期已有叙事诗、编年史等作品。作家为发展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学,大多用本民族语言创作,以丰富创立不久的本族书面文学。文学主题是反封建反异族侵略,也受文艺复兴影响,有一些人文主义思想,但苦难时期只有民间文学能存在,流亡文学、抵抗文学能产生,其他则萧条零落。除波兰、匈牙利曾有过兴盛年代外,其他国家文学都如此。
  西欧各国的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创造出伟大思想和艺术成就的时期。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是这种新文化产生的推动力,死去的希腊思想复活,促进文艺上新思想诞生。与中世纪贫乏冗长的教会文学及黑暗的宗教生活相比,希腊罗马文学及希腊罗马人的自由生活更加光彩夺目。人们从这些已被遗忘的各种源泉出发,找到更新更美的源泉。不是对古代的简单模仿,而是有所创造。文艺复兴的作家都取得了极高的个人精神成就,并对生命知识有一种非同寻常的热情。每个人都多才多艺。
  文艺复兴的巅峰在不同国家表现在不同时期。最初来源于意大利,开始在音乐、雕塑绘画等表现最明显。文学上成就也很显著。彼特拉克、塔索、薄伽丘是著名代表。彼特拉克在他的作品中写道," 我是凡人,凡人的幸福对我来说就够了" ,提倡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生的价值。他还把浪漫激情、优美音韵与丰富的色彩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新诗体,被称为" 彼特拉克体" ,格调轻快,风行欧洲各国。薄伽丘的作品,人物个性鲜明,不写圣人写凡人,用纵欲反对宗教的禁欲,也影响了欧洲各地文学。塔索作为一个对生命苦苦探求真意的诗人度过了凄楚的一生,诗作明丽却充满哀伤,闪烁着意大利文艺复兴最后的精神。马基雅维里的政治现实主义也很有影响,至今褒贬不一。意大利文艺复兴对欧洲各国有极深影响。无论哪一种交流方式都把人文主义思想传播到各地,甚至弗朗索瓦一世的对意大利的掠夺战争都起到了这个作用。文艺复兴在法国走的是王家大道,弗朗索瓦一世很有教养,支持人文主义学者的活动。他的姐姐纳瓦尔王后的宫廷也成为受教会和巴黎大学迫害的人文主义者的避难所。" 七星诗社" 为丰富发展法语作出了贡献,在继承彼特拉克传说的基础上,写出许多优秀抒情诗。代表人物是龙萨、杜伯莱。
  纳瓦尔王后的《七日谈》仿照《十日谈》的形式写成,情节曲折,描写的是现实的、有价值的爱情故事。拉伯雷的《巨人传》歌颂意志自由及人的力量,同时也表现了经济个人主义产生的无情、自我主义和自信心,如巴汝奇的形象。而蒙田把个性解放引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他的名言是:" 我考虑我自己" ,"我知道什么呢." 他认为个性自由应建立在对个性的认识的基础上。西班牙文学在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黄金时代,产生了许多绚丽多彩的诗,而且风格各异,有格调高远如山间清泉的修士莱昂,还有善于用简单暗示表现深刻感情的加尔西拉索。人文主义追求尘世幸福的精神甚至表现在职业媒婆塞莱斯蒂娜身上。塞莱斯蒂娜对人性有深刻的了解,有一种差不多是邪恶的聪明。她为青年男女提供性爱的条件,是一个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形象。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不朽的杰作,它的价值早已超过了对骑士小说的嘲弄。堂吉诃德还是一个悲剧意义上的理想主义者,全身心浸透着对理想的忠诚,为理想他准备承受种种艰难困苦,尽管举止象一个疯子,而且理想也是虚幻的。而作为西班牙戏剧主要代表的维加,创造出许多有人文主义和民主精神的戏剧。文艺复兴在德国的表现主要是宗教改革。路德的功绩不仅是创造了优美通俗的语言翻译《圣经》,对德国语言作出了不朽贡献,而且他把人民的精神从盲目信仰中解放出来,因为如果人民相信教士对自己的精神及永久幸福有支配权力,那么思想发展和精神自由就是不可想象的,他主张人们只有通过信仰才能在上帝面前得到拯救。宗教改革之后,长期以来的教会仪式条例为之一扫而空,重要的只有《圣经》和祈祷。而路德翻译的《圣经》通俗易懂,使教皇教士再也不能按自己的利益任意解释《圣经》,欺骗人民。德国的民间文学在这一时期很繁荣,《浮士德博士的故事》一再为后世作家作为题材,创造出不同的形象。
  工匠歌曲,民间故事书,民间笑话集,都反映了市民文学的繁盛。而且还产生了一位朴素明朗幽默的剧作家、诗人汉斯.萨克斯。英国文艺复兴是在伟大的伊丽莎白时代。诗歌有很高成就,斯宾塞是其中代表,被称为" 诗人中的诗人".还出现了丰富多彩的散文作品,有秀丽工整的,有明白流畅的,简洁隽永的培根的《论说文集》是其中杰作。而莎士比亚的戏剧充满积极、伟大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对激情有深刻的理解,他的戏剧表现了人类心灵在环境中所具有的真实的一面和理想的一面。
  西欧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学者多是语言学家,通晓各种语言,特别是拉丁文。拉伯雷在《巨人传》中谈到,一个人不会说希腊语会被认为教养不够。而且当时印刷术也很普及(拉伯雷认为这是一种准确高雅的艺术),使各国学者可以互相交流,他们在精神上是无国界的。另一方面,这些学者又都致力于发展本民族的语言,重估民族语言的价值及高贵性,同时丰富、创造、纯洁、净化自己的民族语言,使之成为文学语言及优美流畅的通俗语言。这是各国共同经历过的过程。文艺复兴的成就除" 人的发现" 、" 世界的发现" 外,还应加上" 语言的发现".中世纪人与世界之间是神,人神之间是教会,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和世界可以直接交流,人和神也可以直接交流。而各国语言的定型和成熟,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
  阿拉伯文学在土耳其时期走向衰落,原因是外族的严酷统治及对文化的摧残。但文学依旧在诗、散文中,甚至在宗教、历史、地理的著作中存在,只是不如从前及以后有光彩。
  这一时期的诗歌,辞句雕饰而内容贫弱。诗歌中土语、非纯正的阿拉伯语和各种民歌体盛行。
  这一时期的重要诗人有萨布.惹里夫、蒲绥里、萨菲丁.希里及伊本.努巴太。
  蒲绥里(1212-1296 年),生于埃及达拉斯城,著名作品有歌颂穆罕默德的《斗蓬颂》,共162 行。这首诗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为很多诗人效仿。还有《海姆宰韵基诗》,也是宗教内容。他的诗风格凝炼浑厚,善于用各种艺术手法表现主题,是当时影响最大的诗人。
  萨布.惹里夫(1263-1289 年),是一位擅写爱情的年轻诗人,诗句优美。他的诗集在贝鲁特和埃及多次印行。
  伊本.沃尔迪(1289-1348 年),精通文学、历史、教义、语言、语法,写过许多著作。作品有一部诗集玛卡梅的韵文故事及一首劝谕诗,名为《伊本.沃尔迪的拉姆韵基诗》,共七十七行。诗艺并不高,但作者思想成熟,所以诗中哲理深刻。
  萨菲丁.希里(1278-1349 年),是这个时代名列前茅的诗人。他喜欢修辞,在诗作中使用许多修辞手段,他的诗又被称为修辞诗。他的诗质朴流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伊本.努巴太(1287-1366 年)的诗多是哀怨,悼念亲人的诗写得很出色,是那个时代的诗歌大师,为很多同时代的人所效仿。
  在行政文书中也存在文学。行政文书一般由优秀文学家、政治家起草,但土耳其语的流行对此是个打击。文学家的书信也有一定价值,但过于讲究词句而忽视内容。但一些科学散文语言都不那么做作,朴实自然,明白流畅,这些科学著作也有一定文学价值。如伊本.法德勒拉.欧麦里的20多卷的《各地见闻》,具有文学、历史、地理方面的巨大价值。
  盖勒格尚迪所著的《夜盲者的曙光》,内容极丰富,是关于写作所需的各种知识。艾勒哈吉.哈里发著有《书籍和艺术名称解疑》,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包括1.5 万辞条,按字母顺序排列,对一些学科作了简要介绍。
  宗教文学的著名作家有艾哈迈德.本.特米叶,他讲授罕百里教义学,并精通教法,整编过许多书,其中有《古兰经——真理还是谬误》、《独创和借鉴的协调》、《重要通信集》等。
  语言学方面编纂了许多大辞典。著名的有《阿拉伯人之舌》,它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词汇进行了详细解释,是规模最宏大,解释最精确的阿拉伯辞典之一。麦吉杜丁.穆罕默德.费鲁兹阿巴德在他之后编了一部最流行的字典《辞海》。而穆尔泰迪.扎比笛对《辞海》的解释《新娘之冠》一书也成为一部规模宏大的辞典。
  在这一时期的历史、游记等方面著作中,文学性也很多,有些是传闻,有些是感想。在这一领域最有成就的是伊本.赫尔顿的《历史绪论》,对历史有一定哲学思考,而且文字扑实,不受流行的修饰辞句之风的影响,有一定文学价值。
  总之,虽有一定成绩,但微不足道,这一时期阿拉伯文学属最低水平。
  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1.文艺复兴概说
  文艺复兴(renaissance)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rebirth),一是新生(new-birth)。从一方面看是希腊罗马文化艺术的复活,另一面是一种新文化的诞生。而这种新文化的产生是与对古代文化的崇拜紧密联系起来的。
  当时西欧处在教会的统治下,个性长期受到压抑,人类只能从种族、民族来认识自己,没有知识及情感发展的可能。生活是以" 神" 为中心的,而且关注死后的生活。视一切现世的快乐为魔,是考验人的方式。
  那是一个认为宗教就是一切的极为黑暗窒息的时代。对于不服从的还有种种制裁和酷刑,求知是一种罪恶。教会提出" 无知是信仰之母" ,禁止人们研究学问,否则有生命危险。
  但随着市民阶级的兴起,产生了对市民文化的需要,而且国家渐渐强盛,教权渐渐衰落,人们可以独立生活,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有力量摆脱教会,于是反对以前压迫人们的一切。
  在反封建反教会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古典文化的魅力。希腊罗马文化的精神更容易克服教会禁欲主义及封建主义,更容易创造新的世界观。希腊艺术表现了人的高贵,对人的热爱和赞美,对人的自由的肯定。
  希腊的神也充满了人性,而不象中世纪教会要求人充满神性。罗马文化的一切都是客观的,无论知识还是艺术。罗马法至今仍是法学经典,是后世大陆法系的基础。希腊罗马艺术肯定人生的价值,认为享乐比修行更有价值,而且对美有无尽的热爱和追求。这一切都是对教会的神本位、信仰独断、禁欲、教会权威的批判。
  人文主义者的理想是向往世俗生活,追求自我满足,认为今生比死后更重要,从前中世纪那种认为今生生活是准备性的,行动受死后命运限制的思想已被抛弃。文艺复兴思潮是基于人本身真实而深刻的需要,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在此基础上的文学艺术的发展也就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和广泛,而且是愉悦和美丽的。这种对生命的热爱主题也使文艺复兴文学有一种清新动人、放浪不羁的气息,并且处处带着一种初生的惊奇和温柔,因为" 发现了人,也发现了世界。" 这也是一个产生多才多艺的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时代的学者因为对生命具有非同寻常的热情,从各方面探索知识,追求个人精神成就。
  一般都精通许多门语言,作过长途旅行,在许多专业方面都有成就,并且生活在时代的中心。他们的个人成就是后世专业化的人们无法比拟的。著名的人物有拉伯雷、彼特拉克,莎士比亚等。
  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逐渐向北传播。15、16世纪到达极盛时期,持续二三百年。从它各方面取得的一系列灿烂辉煌的成就来看,是人类历史上从未经历过的最伟大的变革。
  2.意大利文学
  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当时意大利是许多独立的小城邦,还没有形成统一国家,但由于海上贸易的发展,而成为最繁荣最富庶的地区,在这种情况下,精神的解放才成为可能。而且意大利是古文化发源地,从前被埋葬的一切都成为种子,在许多年后重现生机。正如恩格斯所说的:" 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见的艺术繁荣,这种艺术繁荣好像是古典古代的反照,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了。" 这样,意大利出现了研究古典文化的热潮,人文主义在文学、史学占据了主要地位。一些城邦君主也支持、鼓励文学,如佛罗伦萨的无冕之王洛伦佐.德.梅迪契本人也是诗人,他以艺术庇护者的姿态在他宫廷里形成了一个人文主义中心。当时意大利人民因受多种文化影响,也见多识广。
  这一切都使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并走向繁荣。
  彼特拉克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及杰出代表。弗兰契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年),生于阿雷佐,父亲是佛罗伦萨著名的公证人,和但丁同时被放逐。1311年,彼特拉克随家迁居法国,在普罗旺斯居住多年。他父亲送他到博洛尼亚学习法律,但他志在文学。父亲逝世后,他就专心从事文学活动。他还漫游过欧洲许多国家,美丽的景色给他许多启示。同时他关心政治和现实,1347年,罗马平民起义反抗封建君主暴政,他曾写诗表示支持并打算参加。1343-1353 年间,彼特拉克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巴尔马城,经常去意大利各城市旅游,同时不计资财,不畏劳苦地搜集古典著作并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后来在得知恋人去世的消息后,内心痛楚,四处流浪飘泊,最后于亚尔爪镇逝世。
  彼特拉克对希腊罗马文化有精湛研究,热心搜集古籍抄本,发现了西塞罗等古典作家失传的书信和著作。他说西塞罗和维吉尔是古典学问的" 两只眼睛".他有一种至诚的复古精神,认为不朽的是古人,只有古人才能了解他的思想感情。但他对古书的诠释却具新意,以尊重现在、现世之美为人生观,以享乐和发展个性为人生目的,为古典文化的研究树立了方向,因而迎合了当时意大利人的内心需求,而且文字正确而优美,在同时代人中被认为是古代文化的活代表。
  彼特拉克效法维吉尔创作的叙事诗《阿非利加》(1338-1342 年),是根据李维乌斯的历史著作描写古罗马统帅斯齐皮奥战胜汉尼拔的英雄事迹,有强烈的爱国热情,这首诗使他获得桂冠诗人的荣誉。
  他还有许多用拉丁语写的散文、诗歌、书信等,如论文《论轻视现世》,驳斥了教会僧侣宣传的一切欢乐,认为现世太美好,不能予以轻视。还有《名人传》(1338-1374 年),记叙古罗马历史上和《圣经》、神话传说中的杰出人物的生平,认为世人应学习这些人的品质。《备忘录》(1343-1345 年)写的是历史上的趣闻,希望借此能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
  他最独特的散文作品是《隐秘》,这是他在1342-1343 年间写成的拉丁语著作。他虚构了同圣人奥古斯丁之间持续三天的对话,对爱情、宗教、死亡、幸福等问题展开了真诚、彻底的讨论。因为他的追求——对荣誉及劳拉的爱同宗教的理想境界是冲突的,天国之梦,人世之欢在他内心交战,反映了作者思想的矛盾。作品如此无忌地探索人的内心世界,就是对人的精神的解放,即使他心灵的隐痛始终无法真正解决。这部作品形式优美,富有节奏,真实动人,心理描写深刻细致。
  彼特拉克最优秀的作品是诗歌,最突出的成就反映在诗歌创作方面。用意大利文写的抒情诗集《歌集》是他传世之作。《歌集》共366 首,绝大部分是十四行诗。主要是倾诉对女友劳拉的爱。劳拉是别人的妻子,彼特拉克的情爱中感情复杂,而且他在实际生活中很放荡,有类似起诉书一样的经历。但他的美丽思想,灵魂深处的美妙,都寄托在对劳拉的爱情中,《歌集》的文学价值是永恒的。《歌集》中最著名的一首就是《明净、清澈而温柔的水》:
  明净、清澈而温柔的水
  娇美的人儿在那里栖身,
  对于我,只有她才是真正的女人,
  她爱把树上轻巧的枝丫
  (想起这个,我不由长叹一声)
  作为支柱,靠着自己窈窕的身影,
  她那艳丽的衣裙
  遮没了花儿和草儿,
  掩住了天使般的酥胸,
  空气清朗而又神圣,那里,
  爱情用美丽的眼睛打开我的心扉,
  请一起倾听
  我那最后凄楚的声音
  ………
  从可爱的树枝上
  (在我的记忆中依旧留着芬芳)
  花儿象雨点一样掉落在她的怀里,
  周围是一片荣光,
  她谦虚地坐在里面,
  此刻它已被一阵可爱的阵雨遮掩。
  一朵花落在她的衣边
  又有一朵落在她的金发上,
  它们在那里望去,
  宛如纯金和珍珠,
  一朵落在地面,又有一朵在波浪上
  另一朵飘下时打着圈儿,姿态动人,
  似乎说:这就是爱情的化身。
  ………
  这首诗赋予爱情一种似乎可以触摸的质感,如同花开水流,而且把自然和人的美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情爱在当时的意义是针对神学的,以人爱代替神爱,而且这种爱如此美丽,如此令人向往,是一种凡人的幸福。而且彼特拉克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也与中世纪神学绝对不同,劳拉去世后,他认为她已成美艳的天使,圣洁的灵魂:
  美艳的天使,圣洁的灵魂,
  天上的臣民,在我的心上人
  仙逝的第一天,他们都围在
  她的身边,满怀惊异与怜悯。
  是什么这样光芒四射,美艳绝伦.
  他们窃窃私语,因为在这整个年代,
  从来没有一个如此美丽的身影
  从动荡的世间来到这高高的天庭。
  改变了住处,她很高兴,
  这样,她就与圣人的地位相提并论;
  她不时回过头来,看一看
  我是否跟在后面;她似乎在等:
  我的愿望和思念都朝向苍天,
  因我听到她在祈祷,要我快快动身。
  生与死的价值都系于情爱,彼特拉克的诗中没有神学的位置。
  《歌集》委婉清丽,富有生活气息。在风格上继承了意大利" 温柔的新体"派爱情诗的传统,却又没有用传统的神秘象征,而是真切地、现实地描写爱情,文字清雅,韵味深长,开创了欧洲近代抒情诗的先河。
  他的诗对后世许多诗人产生了极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人文主义的内容,还有他独创的形式。他使十四行诗更加完美:层次分明,结构美丽,而且后半首更为流畅,是极完美的抒情方式。如这首《夜莺》:
  夜莺婉转而悲切的啼鸣,
  也许是唱给小鸟和亲爱的伴侣听。
  天穹和田野都荡漾着它的歌声,
  曲调是那么凄楚动人。
  歌声似乎整夜伴随着我
  使我想起自己不幸的命运;
  除自己外,我不能向谁倾诉衷情,
  因为我不信,死亡会在女神面前降临。
  多么容易啊,要诳骗一个自信的人!
  有谁会想到比太阳亮得多的两道光芒,
  结果变成黑黑的一堆泥尘.
  现在我知道,我可怕的命运
  就是活着含泪去领会这一真情:
  尘世既没有欢乐,也没有永恒。
  诗人内心的凄楚有节奏地达到了高潮。这种诗体经常为后世名家模仿,弥尔顿和济慈都喜欢用这种诗体创作,它为欧洲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种诗体被称为" 彼特拉克" 体。
  彼特拉克一生都追求文学上的荣誉,永不厌足。1341年,他在那不勒斯参加法国国王罗贝尔托亲自主持的公开考试后,荣获" 加冕诗人" 的桂冠。不久,他又同时接到罗马和巴黎要为他加冕的消息,他说服加冕典礼在罗马卡皮托利丘举行,并答应了对方条件。他的荣耀和功名终于实现了。
  彼特拉克对文艺复兴的贡献是提供了优美的抒情诗及诗的形式,而且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也表现在散文、叙事诗等各方面,后人称他为" 人文主义之父".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 年)是和彼特拉克同时代的人文主义文学家,和但丁、彼特拉克并称为文艺复兴初期的" 三杰".但他的成就与创作风格与前两位不同,正如历史学家胡莫所说,第一位唱的是天堂地狱,第二位唱的是人的心灵,第三位所唱的是城镇、街市、乡野花园。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反教会思想,同时又反映了当时世情生活,而且是意大利方言的精美产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薄伽丘是意大利佛罗伦萨一商人的私生子。少年时曾奉父命在那不勒斯学习经商,六年一事无成,只好研究教会法典作为谋生技能。回乡后,父亲的商行破产,生活由奢华变为俭朴。他从小就酷爱文学,对经商不感兴趣,深入研读古代文化典籍,并经常出入那不勒斯王罗伯特的宫廷,同王宫贵族和人文主义者接触,并开始写作。1340年他由于经济上原因回到佛罗伦萨,积极参与这个城邦的政治生活,在政治斗争中,他反对贵族势力,站在共和政权一边,多次代表共和政权出使其他城邦。
  在1350年他与彼特拉克结识,两人情趣相投。在彼特拉克的影响下又写了许多著作,有许多是用拉丁文写成的。
  薄伽丘的作品有传奇、史诗、叙事诗、十四行诗、短篇故事集、论文等。
  第一部传奇《菲洛柯洛》以中世纪传说为依据,写两个宗教信仰不同的青年男女,冲破种种阻挠,终于获得相爱的权利,表达了爱情比宗教重要的思想。长诗《苔塞伊达》(1339年)、《菲洛斯特拉托》借用历史素材展现现世生活的美和爱。《亚梅托的女神们》及长诗《爱情的幻影》也是歌颂爱情。这些作品的主题都是爱情,而且都与一个叫菲亚美达的女子有关,在他的《十日谈》中也有菲亚美达的故事。作者用菲亚美达(意思是爱情的火焰)这个名字象征他恋爱的女子玛丽亚。玛丽亚是薄伽丘在那不勒斯认识的贵族女子,已是另一个贵族的妻子,她美丽轻浮放荡,薄伽丘似乎被抛弃了,所以写了一系列书来渲泄痴情。其中,最有价值的一部是《痴情的菲亚美达》,这部书是用相反的手法写作者的心情,菲亚美达处于被抛弃状态,尝尽痴情的痛苦。这部散文体的小说运用了一种崭新的创作方法,情节以菲亚美达内心活动为基础,而不是叙述,从一见钟情到别离相思、痛不欲生都是用心理描写,是欧洲第一部心理小说。对心理的探索细致入微可称为痴情经典,对相思、嫉妒、痛苦、激情的刻画很成功。而菲亚美达因为对爱情忠贞不渝而成为一种理想形象,抛弃他的贵族形象显得苍白。这本书语言华丽流畅,有诗的气息,而且不安排结局,别具一格,是薄伽丘早期最重要的作品,为他创作《十日谈》作好了准备。
  《十日谈》是薄伽丘最出色的作品,叙述1348年黑死病流行时,3 个受过良好教养的青年男子和七个妙龄女郎在城外一个草木葱茏的别墅避难,每个人轮流讲故事,愉快地消磨时间。他们终日在这阳光明媚的世外桃源游玩,饮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讲了100 个故事,所以书名为《十日谈》。其中许多故事取材于历史事件、中世纪传说和东方故事,如《一千零一夜》和《七哲人书》等,但表达的是作者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
  《十日谈》故事多,题材广泛,但具有鲜明的反教会色彩,对教会进行了深刻嘲弄,如亚伯拉罕皈依天主教的故事。亚伯拉罕是一个商人,信奉犹太教。他的朋友反复劝说他改信基督教,他都不同意。后来到了罗马,看到教会充满黑暗,教皇教士无恶不作,于是暗想,如此胡作非为却不垮台而且日益光大,此教一定有上帝支持,于是毅然接受了洗礼。
  还有歹徒夏泼莱托按教义本应下地狱,但他临终时编造了一篇忏悔,骗过神父,教会尊他为圣徒,让人们为他祈祷。这个故事深刻揭示了宗教的欺骗性。中世纪教会要人们忍受苦难才能得到来生的幸福,薄伽丘指出,这是教会欺骗人们的方法。在愚夫修行的故事里,愚夫布乔经修士指点,彻夜苦修,过着禁欲的"圣洁生活" ,而修士趁他苦修之际,与他的妻子寻欢作乐,形象他说明了教会的伪善。
  薄伽丘在《十日谈》中的另一个主题是爱情和机智,认为爱情是才智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赞美妇女,而当时妇女地位极低,教会法对妇女极残酷,男子可以任意享受,妇女如果那样就要被判火刑。薄伽丘塑造了一些聪明美丽而又勇敢机智的妇女形象,表达了对法律上男女平等的看法。
  《十日谈》描绘和歌颂现世生活,赞美平民、商人的聪明才智。作者笔下的平民商人都才貌出众,和谐健美,主张人的高贵不在出身,认为性爱是俗人甚至僧尼快乐及健康泉源,背叛自然、生命、青春的呼声是不对的,把生活的希望从神那里转移到自己身上,思想内容极为深刻,代表进步倾向。
  《十日谈》通过故事情节、心理及细节,描绘出他生活的时代、意大利的风情,塑造了不同性格、不同职业、性格鲜明的人物,而且采用框形结构,把100个故事串连起来,结构独特。这种散文小说形式经过薄伽丘的创造、深化、发展、完成,长期在意大利文学中占支配地位,而且对欧洲文学形式也有深刻的影响。《十日谈》出版后,在意大利获得极大成功,并广泛流行于欧洲各国。英国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法国玛格丽特.德.纳瓦尔的《七日谈》,都是摹仿《十日谈》的作品。
  莎士比亚、莱辛、歌德、维加、普希金也曾在作品中引用过《十日谈》的故事。
  《十日谈》的语言生动形象,用了一部分日常口语以配合人物的个性,又有方言和文学语言,简洁流畅高雅朴素,对发展意大利语文学有杰出贡献。
  继《十日谈》之后,薄伽丘创作了他的最后一部文学作品《大鸦》,嘲弄了一位寡妇在道德上和形体上的缺点,认为女人是邪恶的,对爱情也绝望了,认为是一种罪恶,也许这又是作者某种经历的反映。
  在此之后,他潜心研究古典学问,同时在佛罗伦萨讲解和诠释《神曲》。他的《但丁传》是研究但丁的最早学术著作之一。他还在《但丁传》和《异教诸神谱系中》提出" 诗学即神学" ,认为诗歌应从古代文化中汲取营养,同时要发挥想象力。薄伽丘的这种理论对诗歌创作有很大影响,而且他自己的十四行诗就写得不错。他在十四行诗中,描写了爱情使人性趋于高贵、纯净,是他对爱情的另一种感觉。他在学术研究上也有成绩,他是当时西欧第一个掌握希腊文的学者。他翻译了荷马的作品,搜集和注释了许多著作,还编辑了拉丁文神话、地理书和传记,最初他就是以此在欧洲出名的。他一生的活动与创作,对意大利和欧洲传播人文主义,促进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发展,都起了很大作用。
  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的功绩在于创造了意大利语文学,至今犹在,是近代小说诗歌的创始人,而且对于古典文化有深入的研究,为后世文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但他们死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出现重要作家,虽然有过一些抒情诗,但成就无法与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相比。
  15世纪,意大利比较重要的诗人有波利齐亚诺(1454-1494 年),他的《比武篇》表达了人文主义者对田园诗世界的向往,他用八韵句和鲜明的色彩,描绘了明媚的春光、狩猎的场面及维纳斯宫殿,展现了一个充满自然美和艺术美的世界,是15世纪意大利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诗剧《奥尔甫斯》是他的另一篇杰作,是意大利最早的世俗剧。形式上是悲剧,写奥尔甫斯去冥府寻找妻子,因为回头看她违反了禁令,结果又重新失去妻子的故事。全剧以诗体写成,情节是一些抒情场面,缺乏戏剧性,但是一首优美的田园诗。此外他还用拉丁文和希腊文写了一些哀歌和颂歌,还受民间诗歌的影响写了一些爱情诗和跳舞歌曲,表现的是当时流行的青春及美易逝的主题。他的诗对塔索及阿里奥斯托有很大影响。
  浦尔契(1432-1484 年)是15世纪另一位重要诗人。他采用骑士文学题材,写了一部诙谐而富有生气的长诗《摩尔干提》,充满市民文学情调和喜剧气氛。巨人摩尔干提及他的流氓伙伴半巨人马尔古蒂,形象鲜明。他们的冒险经历写得很精采。诗中还有一个主张信仰自由,讨论科学、哲学、神学问题的魔鬼阿斯塔罗蒂,是对宗教的调侃。
  博亚尔多(1441-1494 年)也是当时著名诗人。出身贵族,自幼学习希腊文及拉丁文,受过良好的古典文学教育,1460年,承袭伯爵封号,成为封地的领主,后担任过行政长官及城防司令等职。他的作品《歌集》写1469年至1471年间他与安东妮亚.卡普拉拉的恋爱,感情真挚,有彼特拉克式抒情诗180 首,被认为是15世纪意大利最优秀的抒情诗集。
  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热恋的罗兰》,作品结合了英雄史诗和骑士传奇,描写战争和爱情。情节复杂,写英雄亦多情。他善于描写粗犷有力的人物形象,不作细致描写,略显粗糙而且流露出对骑士制度衰落的惋惜。这部巨著在写成2卷60章后,由于法国国王查理八世入侵而中断。
  阿里奥斯托的《疯狂的罗兰》就是这新传奇叙事诗的续篇,但比这篇精采。
  文艺复兴时期还有两位杰出的女诗人。
  维多丽亚.科隆娜生在罗马附近的马里诺,出身罗马贵族世家,父亲是著名的军事家。她19岁时同名将佩斯卡拉侯爵费兰特.达瓦洛斯结婚,后来丈夫战死,她便从事慈善事业和诗歌创作,大部时间在修道院度过。1547年死于罗马。科隆娜同许多艺术家和学者有密切来往,米开朗基罗曾写许多诗表达对她的爱慕。她同时也和一些主张宗教改革的人有联系,因为她对宗教的腐化不满。她的诗可分为宗教诗和爱情诗,宗教诗主要表达她对宗教的虔诚,有一种寻找安慰的心情,爱情诗大多是献给丈夫的。艺术上承袭彼特拉克的传统。诗的情绪不热烈,有一种悲凉,而且很抽象,如下面这首:
  我生活在这块可怖而孤寂的岩石上,象一只伤心的鸟,一见绿色的树枝和清冽的水,就望而生畏;我逃离世上我所爱的人,也把自己遗忘,因而我可一意飞向我崇拜的他——太阳。尽管他们不能像我希冀那样振翅高飞,但当我向他们发出召唤时,他们就掉转方向,回到这条道路上。
  当他们愉快而热情地,到达了我派他们去的地方,他们那喜悦心情,即使短暂,也大大超过世间一切欢畅。如果他们象那颗燃烧着的心灵所企盼的,能创造他高雅的外貌,我也许能在尽善尽美的境地里沾一分光。
  另一位女诗人是迦丝芭拉.丝塔姆芭(1523-1554 年),生于帕多瓦,后迁居威尼斯。在威尼斯创办了一个文学沙龙,接纳了许多当地著名文人。1549年爱上了拉蒂诺.德.戈拉多伯爵,两年后被伯爵抛弃。
  她的主要作品是《韵文集》,有抒情诗三百诗,模仿彼特拉克的风格与体裁写成,内容主要描写她的这段恋情。有的评论家认为她的诗作可以与希腊女诗人萨福相比,她的诗很流畅,如下面一首:
  你们拥有这么多的荣华与福泽,
  我一点也不嫉妒,圣洁的天使;
  也不艳羡你们常和高贵的天主一起。
  一切贪求与渴望都能获得满足;
  因为我的欢乐花样繁多,数不胜数,
  世人的心无法了解其中底细。
  我面前的一双眼睛,明净而仁慈,
  我一定要尽情歌唱,奋笔疾书。
  你们在天堂,惯于从天主的脸上
  吸取众多生机勃勃的养分,
  我却从他无边的美中获得补偿。
  你们仅在这方面比我更加欢乐,
  你们的欢愉永恒不变,始终一样,
  而我的荣光会消失得十分迅速。
  桑纳扎罗(1456-1530 年)的田园诗和田园小说在这一时期有很出色的成就。他出生于那不勒斯贵族家庭,受人文主义教育,古典文化修养很深,是那不勒斯学院院士,在宫廷任职。后随国王流亡法国。回国后与女友过着隐居生活,从事学术研究和写作。桑纳扎罗的拉丁文作品有《渔歌》、《哀歌》和叙述基督诞生的《处女分娩》;意大利文作品有抒情诗《歌集》及田园小说《阿卡迪亚》。《阿卡迪亚》是他的代表作,由12篇散文和12首牧歌组成。叙说主人公为避开爱情烦恼离开那不勒斯,来到田园诗人盛赞的乐土阿卡迪亚,但对所爱的少女未能忘情,后来在仙人指点下返回故乡,可是他所爱的少女却已逝世。情节影射作者自己的经历。在艺术创作上深受古典作家维吉尔田园诗的影响,描写的田园生活充满诗情画意,表达作者渴望牧歌式的生活倾向。作品问世后,有许多模仿者和追随者,对欧洲田园诗和田园小说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16世纪意大利的主要作家有马基雅维里、阿里奥斯托和塔索。他们是彼特拉克和薄伽丘之后最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
  卢多维科.阿里奥斯托(1473-1533 年),出生在意大利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0岁时全家迁居费拉拉。他很早就显出对诗歌戏剧的爱好及写作才能。开始时,在费拉拉大学学习法律,但对古典文学和人文主义产生浓厚兴趣,刻苦研究,造诣很深。1502年进入费拉拉的宫廷,曾任行政长官,并多次受命出使罗马与其他城邦。但他对这种生活不满,诗中经常倾诉不得不从事公务,不能全力从事文学创作的苦闷。晚年终于实现了宿愿,与妻儿过着清静的隐居生活。
  阿里奥斯托的早期作品大部分用拉丁语写成,又用俗语写了一些爱情诗。比较著名的有七首讽刺诗,作于1517-1525 年,是用幽默的笔调写成的致亲友的书信,有一点自传性质。主要写自己不得志的境遇,侨居他乡的生活,教廷的腐败,对人文主义的看法,当时社会的阴暗等。
  他的喜剧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早的喜剧杰作。他的喜剧在形式上不同于拉丁喜剧,在情节、人物、场景的安排上有创新,内容大多是宫廷生活,爱情和家庭生活。笔调幽默诙谐,讽刺贵族,同情平民。它们都用俗语写成,比较著名的有《列娜》(1528-1529 年)、《妖术》(1529年)等。他的创作为意大利风俗喜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十四行诗写得典雅庄严,从中可以初步得知他的名篇《疯狂的罗兰》的风格。如下面一首:
  太阳被一层黑暗的面纱遮住,
  面纱一直伸展到远远的天边,
  人们听到树叶在喃喃细语,
  滚滚的雷声越过天际传向耳畔。
  我怕暴雨或冰雹袭击人间
  就准备跨过彼岸;河水多么浑浊,
  很久以前,它那滚滚的水波
  已经把代罗骄傲的儿子葬在里面。
  那时,我看到你那美丽的眸子
  在彼岸闪现;也听到你的话声
  使我当日能同雷恩特罗一样勇敢
  就在这时,周围彤云四散,
  一轮红日又在高空巡行
  没有风声,恶浪也已平息。
  阿里奥斯托早期创作的一切,都为成就他的代表作《疯狂的罗兰》作好了准备。
  《疯狂的罗兰》是一部骑士传奇叙事诗。1502年开始写作,30年后定稿出版。作者不断对长诗进行修改,几乎耗尽一生心血。全诗共46首歌,4800多行。在内容上,长诗是博亚尔多《热恋的罗兰》的续篇,在《热恋的罗兰》末尾,写到查理大帝将东方公主安杰丽嘉托付给纳莫公爵,答应将她许配给建有战功的人为妻。《疯狂的罗兰》从安杰丽嘉出逃开始写,展现了一系列惊险曲折离奇动人的故事,而且人物具有神话色彩,既有国王,僧侣、英雄、美人,也有仙女,巫师等。故事以查理大帝和他的骑士对伊斯兰教徒战争为背景,写骑士罗兰对东方公主安杰丽嘉的爱情,还写了伊斯兰教徒鲁杰罗对勃拉达曼提的爱情。罗兰对安杰丽嘉的爱情是主要情节,罗兰为寻找她,走遍天涯,历尽艰辛,她同战场上相遇的伊斯兰教勇士梅多罗结了婚。罗兰得悉后痛苦伤心绝望,以致疯狂。全诗刻画罗兰的心理变化细致入微,是全诗的高潮,也是作者技艺和才华表现最充分的地方。作品用骑士传奇体裁,表达的却是意大利生活的精神,把民间文学题裁和人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他描绘自然的美、爱情的美、英雄行为的美和现世生活的美,贬斥禁欲主义和宗教偏见,写不同宗教信仰的男女勇于克服阻碍而热恋,指出" 天意" 没有" 人意" 重要。作者还谴责侵略者和外国君主给意大利带来的灾难,希望意大利能自由、和平、统一、幸福。
  此诗篇幅长,情节复杂,但结构严密,并不纷乱,而且交替使用叙事抒情、悲剧喜剧手法,巧妙地将这幅浩大的生活画卷融为一体。而且音韵和谐,语言明丽生动,是一篇精采的叙事诗。他的创作同时为欧洲叙事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对后世欧洲诗人以深远的影响,莎士比亚和拜伦都很推崇他。
  《疯狂的罗兰》问世后,在当时意大利社会博得普遍的赞美,成为一版再版,雅俗共赏的名著。它虚构的情节却具有现实的意义,以高超的诗艺展现生活,无论在当时还是以后,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一点已经被时间证明了。
  马基雅维里(1469-1527 年)是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诗人,同时又是第一个值得一提的近代欧洲军事著作家,而且还是剧作家,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尼科洛.马基雅维里1469年生于佛罗伦萨。他的父亲贝纳多是个律师,热衷于研究人文学科,同一些著名学者关系密切。他为儿子提供一种人文主义的基础训练,接受最好的教育,不顾开支浩大。1498年萨沃纳罗政权解体时,马基雅维里开始在佛罗伦萨共和国担任书记官等职务,多次出使意大利城邦和各欧洲国家。1512年梅迪契家族在佛罗伦萨复辟,因而被解职、放逐,他不断写论文希望能被信任,被新君主任用,但未起作用。从此就隐居乡村,正如他在一封信中所说的那样:" 住在一间简陋的住宅里,靠着一笔很小的遗产,穷愁潦倒地生活".同时研究古典历史书籍,钻研政治艺术,进行文学创作。这使他的生活变得可以忍受。
  马基雅维里首先是政治家,有15年的政治生涯。他开始从政时29岁,思想已经很成熟,又用人文主义思想观察和思考他经历的一切,在退隐后又更深入地探讨他所接触到的人和事,而且时间又给这些人和事一种最终的结局,使他觉得一定有某种规律在统治活动中起作用。他的经验、智慧和观察思考的结果就是著名的《君主论》。这是一本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国家学说的著作。
  《君主论》(1513年)的写作是希望梅迪契政府注意他的才能。《君主论》在谈到命运问题时认为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作为主宰自己命运的君主,最基本的目标是保持君主国的生存,最高目标必须是建立一种将带给他荣誉的和使他光荣的政府,他认为对于那些继承已习惯受其家族统治的统治权的君主来说,达到这些目标并不特别困难,而靠好运气而登君位的君主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困难了,因为他们没有根基,不能再凭运气统治,而要遵循某些规则。他认为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是完备的法律和精良的军队,同时还必须具有一种正确可贵的领导才能。君主应养成一系列人文主义美德,而且如果能够实践这些美德更好。但君主为保持国家生存并取得光荣,就不能拥有或充分实践所有那些被认为是善的品质。任何君主都会发现,他所处的地位是在一个大多数人不是善良的黑暗世界里设法保护自己的利益。所以,如果他在这么多不是善良的人们当中坚持使他的事业合乎道德地进行,他将不仅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而且肯定被毁灭。他自己必须认清这样的事实,如果他想维持自己政府的生存,将经常有必要" 违背真理" ," 违背博爱" ," 违背人道" ," 违背宗教".不过在不能避免邪恶行为时,也要避免邪恶的表现,而且不必因残酷受责备而烦恼。
  《君主论》的思想引起了一片攻击和谩骂,有人称他为" 罪恶的导师" ,说他主张邪恶等。" 马基雅维里主义" 一词带有十分的贬意,认为是为" 反动统治阶级服务".其实这样对待马基雅维里是不对的,罪恶不需要导师,而且任何历史上的统治者稍有成就肯定不在道德,只凭征服了多少地方而伟大,从不在意他的残暴。后世人们对统治者的评价也不是用道德来排行榜名,而是用战争和领土等等。要达到生存和扩张的目标,任何历史都说明不能靠仁慈而要靠实力,这种统治实践是否道德人们很少评说,而是作为一个既定事实而存在。马基雅维里学说不过真实地总结了统治规律而被视为邪恶,而当时其他政论书的观点都说" 诚实是最好的政策" 等等。不太天真的人自然知道无效,至今尚无此种统治先例,而马基雅维里学说却一再应验。说学说会指导政治行为不过是妄想,《圣经》存在多少年了,而且还有主张美德是统治方法的学说也依旧存在。为什么马基雅维里学说影响很大,就在于真实地揭示了政治生活的某些规律。而且从根本上说,君主制和剥削压迫,有什么道德可言,用什么样的方法也不是一两种学说就能改变的。马基雅维里不用道德去解释政治,这在认识上是有进步意义的。
  《君主论》的写作并未改变马基雅维里的命运。他与一群文人学者交往,有些方面深受朋友的影响。1521年出版了《战争的艺术》,很多方面具有独创性,而且和《君主论》一样,也是严谨优美的散文,为后人奉为散文典型。
  马基雅维里作为历史学家的主要成就,是撰写了《佛罗伦萨史》。
  这是梅迪契委任他写的,这是他写得最长和最从容的作品。马基雅维里认为历史应具有道德教诲作用,精心选择史料,叙述一位雅典暴君统治佛罗伦萨,结果第二年就被赶下台等这类有道德启示性的历史事件。同时在风格上采用他最擅长的警句和对偶式手法,文辞精心修饰,以增加艺术力量,如书中一位执政官的演说是这样的:" 自由不是武力所能击溃,不是时间所能磨损,不是利益所能抗衡的。" 《佛罗伦萨史》并不是一些过去祖先的英勇高贵事迹史,全书的主题却是腐败和衰落。马基雅维里描写腐败的邪恶影响了整个佛罗伦萨,使它走向衰落,丧失政治自由,蒙受耻辱。书中描写的对内对外事务都说明这一点,而且还敏锐地指出:任何城邦都经常存在着人民群众和贵族之间严重的和本能的敌对,因为贵族希望统治,而人民不肯受奴役。马基雅维里试图从人类活动的种种现象中探索人类行为的动机,以找到历史发展规律。他把佛罗伦萨描绘成一个" 活的有机体,把它的发展描写成一个自然而独特的过程;他是近代人中第一个具有此种观念的人"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对马基雅维里的历史和政治哲学观的评价,也许弗兰西斯.培根说得最为真诚:" 马基雅维里等前人致力于观察人类曾做了什么,而不是强求人们应该怎么做,使后人得益非浅。" 马基雅维里的历史和政治著作都讲究修辞,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同时他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充满哲理,而且很风趣:
  " 你是谁,看去又不像尘世的女人,
  而天公竟把你装点得如此美艳.
  你干吗不停留.脚上为何有翅膀生成."
  " 我是机会,知道的人少得可怜,
  我终日劳碌不停的理由,
  是因为我一只脚生在轮子上面。
  任何飞翔都比不上我的行走。"
  " 既然我脚上长的是翅膀,
  无论走哪条路都十分自由。
  我的头发一绺绺披散在前方,
  头发盖住胸口和脸庞,
  因而我走来时,谁也认不清爽。
  我的脑后,一根头发也没长上,
  因此当我走过或转过身去时,
  你想抓住我也是枉劳一场。"
  " 告诉我,同你来的是谁.
  是大名鼎鼎的忏悔。要知道,
  谁不抓住我,它就把你搂在怀里。
  你无所事事,终日闲聊,
  一天到晚在空想中逍遥,
  唉!你不了解,也没注意到,
  我就在这时从你手中溜掉。"
  马基雅维里早年写过庆祝狂欢节,记叙历史事件和其他内容的诗。
  其中《金驴记》是受古罗马作家《变形记》的启示而作,是自传体的隐喻诗。但他在戏剧方面成绩突出。
  他的喜剧《曼陀罗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喜剧杰作。剧本最初完成于1518年,两年后在罗马和佛罗伦萨上演。写一个年迈学究尼齐亚求子心切,听信青年卡利马科的主意,让妻子卢莱齐亚服用曼陀罗花。
  而卡利马科趁机与年轻貌美的卢莱齐亚相爱。人物的喜剧性鲜明,夸张幽默,妙趣横生。这个剧本使他获得世界声誉。他还有写于1525年的喜剧《克丽齐亚》,是根据古罗马喜剧作家普劳图斯的一部作品改写而成。
  他的喜剧都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对意大利喜剧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阿雷蒂诺(1492-1556 年)也是当时的喜剧作家。真实姓氏不详。
  1523年因写淫秽的十四行诗被迫离开罗马。1527年定居于威尼斯,过着豪华生活,因为他善写诽谤和讽刺文章,谁出钱多,他就帮谁用笔打击对手。他的作品有《书信集》、《谈论》等,对研究当时社会有一定参考价值。他写了5 部散文喜剧:《妓女》、《伪君子》、《达兰达》、《哲学家》和《御马长官》,刻画了妓女、浪子、狡诈的仆人,吹牛的军人等形象,喜剧情节安排很好。他的悲剧《奥拉齐娃》(1545年)取材于李维乌斯的《罗马史》,也是当时出色的悲剧。他的剧作对后来喜剧发展也起一定的作用。
  托夸多.塔索是意大利最后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明丽绚烂,又缠结着深深的痛苦和凄楚。他1544年生于那不勒斯附近的苏莲托。他的家庭很有文化教养,父亲是宫廷诗人。他早年在耶稣会学校读书,后来在帕多瓦大学及博洛尼亚大学学习法律,并研究哲学和古典文学。1561年他创作了用浪漫情调描写骑士业绩的长诗《里那尔多》,这是仿照亚里士多德赋诗法写成的八行体叙事诗,共包括12首歌。内容是描写查理大帝的贴身武士里那多尔和加斯科尼国王的妹妹克拉丽琪的爱情故事,表达的是荣耀、爱情和俗世幸福。艺术表现上采用当时流行的风格,可以看出阿里奥斯托的影响。写作技巧已经成熟,有几分自传性质。塔索自己认为《里那尔多》的格调呆滞、单调,但仍不失为一部好作品,并给他带来了很高声誉。
  从1565年起,塔索进入公爵埃斯特家族的宫廷任职。这期间他创作了田园剧《阿明达》和英雄史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
  《阿明达》描绘牧人阿明达对美丽的山林女神西尔维娅诚挚的爱情。语言典雅,歌颂爱情的力量,认为是人生至高无上的感情,赞美了牧人的高尚品德,表达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英雄史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1575年)闪耀着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最后光芒,是塔索的代表作,共20歌,以11世纪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为背景,写十字军将士在戈特弗里德.布留尼统帅下,围困回教徒统治下的圣城耶路撒冷的事。以萨拉丁诺为首的回教徒,借助魔法使十字军陷入困境,后来布留尼在神明帮助下,经过血战,收复了耶路撒冷。诗中还写了十字军骑士唐克雷蒂与回教徒女战士克罗琳达的爱情,十字军将领里纳尔多同回教魔女阿尔米塔的恋爱。爱情都战胜了基督教信仰,可塔索又是歌颂这次出证的,肯定宗教有镇压异端的必要。而作品中的情爱和欢乐的现世生活,异教精神,浓郁的生活气息,却与东征宗旨格格不入,反映了一种思想上的矛盾。诗中异教因素写得比基督教因素动人多了。人文主义思想与宗教道德的矛盾缠绕了塔索几乎一生,后来他精神失常与这种冲突的心情有关。但长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因为其中的人文主义光辉而成为世界名著。
  塔索的短诗也光彩夺目。写过一些爱情诗和宗教诗,情真意切,有时又有一种苦涩的忧伤。如下面一首:
  我看到黑沉沉的夜幕里
  以及星星苍白的脸上
  尽是繁露,哭泣和眼泪,
  它们究竟来自何方.
  为什么那皎洁的月亮
  在青草的怀里撒下了一抹晶莹清澈的星光.
  为什么听到习习清风,
  在昏暗的空中一直吹拂到天亮,仿佛它有难言的哀伤.
  莫非这是你离别的象征,
  我生命中的生命.
  又如
  我爱你,只是因为你美艳,
  而我的星辰也怀着同样的心愿。
  我对你亲爱的人儿,一无贪图,
  只期望你带给我痛苦。
  如果有时你对我的眼睛
  表示怜悯之情,
  我对你别无他求,
  只希望哭个不休。
  也并非因为你听到我短叹长吁,
  我才为你倾吐心曲,
  我这颗心对你不抱任何希望,
  有的也许只是忧伤。
  让我仍爱着你,望着你,
  为你叹息,
  因为痛苦,哭泣和悲伤,
  都是我忠诚的报偿。
  塔索的诗才华横溢,但他内心十分苦闷。他创作长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本来是看到当时意大利充斥外国强敌,想唤起人们的英雄精神,反对土耳其的扩张,但未能如愿。他生活在文艺复兴晚期十分混乱的环境,无可选择,尽管他在诗中描绘了对一个可爱的黄金时代的向往," 可爱的黄金时代,并不因河水流出乳汁,或树林里淌下蜂蜜……而是一个永恒的春天".这样的理想自然与现实格格不入,改变又是不可能的,还要时刻为自己的异教精神惴惴不安。他曾两次请宗教裁判所检查他的宗教思想,被宣告无罪后,仍不放心,因为宗教裁判的残酷是人所共知的。他又对宫廷不满,与环境矛盾越来越深,而且由于心中思想冲突也很激烈,所以他越来越孤独。他说:" 只有橹舰中划桨的奴隶才彼此了解,而我们却礼貌地误解别人,所以别人也应当误解我们".这一切终于使他精神失常,被囚禁在修道院7 年。后来他又把叙事长诗整理修改,改名为《被征服的耶路撒冷》,但不如《被解放的耶路撒冷》充满激情。
  他的晚年精神忧郁,飘泊不定,极为清贫。1594年罗马教皇克雷门特八世决定举行隆重仪式授予他桂冠,但在计划实现以前他就逝世了。
  塔索为后世许多浪漫诗人所崇拜。他的悲剧性的一生一再成为小说、诗歌和戏剧的题材,歌德曾写诗剧《塔索》,作曲家李斯特为纪念他谱写了雄伟悲壮的交响诗《塔索》。他对欧洲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对文艺理论的研究十分活跃,许多人文主义学者对艺术创作的题材、形式、独创性、典型性等问题,都作了深入探讨。达.芬奇(1452-1519 年)对绘画、诗歌、音乐的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扬画抑诗的观点,为莱辛等人比较诗与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阿尔贝蒂(1404-1472 年)用意大利语写成的《论绘画》(3 卷,1435年)、《论雕塑》(1464年)和用拉丁语写的《论建筑》(10卷,1450年),是著名的文艺理论著作,阐述了艺术形象与数学原理的关系。
  他认为艺术创作依赖于规则,通过规则表现为美,所以十分重视艺术创作中的规则。他还认为艺术应真实表现人和事物全部与众不同的特征,较早提出了典型与个性统一的问题。明图尔诺(1500-1574 年)影响较大的两部理论著作是《论诗人》(1559年)和《诗的艺术》(1564年),他认为世界是粗糙原始的,艺术是对人们情感风尚的模仿、修饰和美化。
  钦齐奥(1504-1573 年)的文艺理论著作有《论喜剧和悲剧的创作》(1544年)、《论传奇体叙事诗》(1554年)等。他指出,《疯狂的罗兰》突破了情节单一的方式,用新的现代语言和现代方式创作,不同于古典的英雄史诗。他还指出诗歌的特点及其同历史、哲学的区别,强调诗歌的独特性是按照逼真的原则来阐释事件,反映真实。卡斯特尔韦特罗(1505 -1571年)曾因异端罪被宗教裁判所缺席审判,被迫流亡国外。他对但丁的《神曲》、彼特拉克的《歌集》和意大利语言都有深入研究,撰写了评论和注释。他对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修辞学》、《诗学》所作的诠释,被认为是当时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权威著作。其中《亚里士多德(诗学)诠释》(1570年)是他最有影响的一部文艺理论著作。书中广泛探讨了文艺理论问题,他认为诗歌应以使心灵欢悦为目的。他还论及悲剧的情节、时间、地点的一致,为后来古典主义" 三一律" 的形成打下一定基础。塔索的文艺理论著作有《论诗的艺术》(1567年)、《论英雄史诗》(1595年)和26篇《对话》。他在这些论著中阐述诗歌的使命是歌颂光辉的、伟大的和尽善尽美的行为,指出艺术作品应把写实同想象、逼真同惊奇结合起来,诗人不是单纯按照事物已有的样子去写,而是按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表现,揭示事物蕴含的普遍价值,令读者感到惊奇激动。这些人文主义作家对文艺理论的研究,促进了意大利和各国文艺理论的发展。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在16世纪末结束,但进步思想家、科学家布鲁诺继承了人文主义传统,继续宣传自由思想,批评宗教教义。他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散文作家。他用意大利文、拉丁文写了许多诗歌,反对宗教迷信,歌颂科学。1582年他创作了喜剧《烛台》,嘲讽迂腐的学究和陈旧的风俗,剧情生动,富有生气。他还写过对话录《论英雄激情》,认为诗歌应向生活学习,像现实生活一样丰富和广阔。他的思想和活动引起教会恐惧,1600年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在罗马鲜花广场就义。
  另一个思想家、文学家康帕内拉的命运也和布鲁诺相似。他对教会权威提出怀疑,两度被宗教裁判所裁判,后来组织武装起义,事败被捕,被囚禁30年。他的作品有《太阳城》,歌颂了一个美好的但是虚幻的世界。他的其他著作还有《论西班牙君主政体》(1600年),和诗集《诗钞》。
  这两位文学家都为自己的思想献出了生命和毕生精力。  17世纪,意大利政治动乱,统治残暴,城市萧条,文学也衰落了,出现了内容贫乏的形式主义文学。
  形式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是贾姆巴蒂斯塔.马里诺(1569-1625 年)。他出生在那不勒斯,父亲是律师,因不从父命学习法律,被逐出家门。后来进入宫廷,在各城邦君主手下任职,由于私生活问题和伪造文件,曾两次被捕。他的主要作品有抒情诗集《七弦琴》(1608年)、《新婚诗》和牧歌集《风笛》。长诗《阿多尼斯》是他的成名作,取材于罗马神话,描述女神维纳斯爱慕美少年阿都尼斯的故事,情节曲折。
  他的诗词句雕饰、华丽,追求形式,内容不充实,思想也不深刻,但迎合贵族趣味。此后,体现这种风格的" 马里诺诗派" ,在意大利17世纪风靡一时。
  3.德国文学
  文艺复兴在德国走的是宗教道路,人文主义思想传播的直接结果是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当时德国是一个封建统治下落后的农业国,罗马天主教会和封建诸侯对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争取自由,就要从这些枷锁中挣脱出来,才能肯定人生存的价值。
  德国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为人文主义者反对教会的作品,如《蒙昧者书简》以及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论文和对通俗德语的贡献,托马斯.闵采尔的革命宣传文学,还有反映市民阶级生活意识的市民文学。
  15世纪下半叶,人文主义开始在德国传播,到16世纪初形成高潮,约翰.罗伊希林和马尔里希.封.胡滕及伊拉斯摩斯是其中代表。
  德塞德留斯.伊拉斯摩斯生于荷兰鹿特丹,以后入籍德国,是一个著名的语言学家,闻名全欧的学者。他翻译过西塞罗和欧里庇得斯的悲剧,曾在英国、荷兰、瑞士游学,被视为欧洲人文主义运动的领袖。他的代表作是《愚人颂》,揭露宗教界的愚蠢和罪恶,并指出,假如人类不存在愚昧,以及人们不那么轻信,宗教就存在不下去。《愚人颂》激起神学家的愤怒,罗马教皇保罗四世视他的书为禁书,在他逝世后仍判他为异端,他的书也遭到查禁。
  伊拉斯摩斯的贡献还在于对古代语言的研究。16世纪初,他专心研读希腊文《圣经》,1522年出版了他校注后的希腊文《圣经》。注释是用拉丁文写的,文笔生动流畅,在学术上超过所有译本,为后来马丁.路德翻译《圣经》作了准备工作。
  伊拉斯摩斯不仅懂七八种欧洲古代语言和近代语言,对语言学有深刻研究,而且还在哲学、神学、逻辑学、文学、教育学领域颇具造诣,是个多才多艺、成就卓越的人文主义文学家。他的反教会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约翰.罗伊希林(1455-1522 年)1509-1510 年在海德贝尔格大学担任希腊语和希伯来语教授,也是一个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他抗议科隆大学神学教授焚烧《圣经》以外的希伯来文典籍的行为,科隆的神学家对他展开攻击和迫害,双方开始激烈的论争。论争的主题从典籍渐渐发展为思想自由、科学研究方法、人文主义存在权利的斗争。罗伊希林等人编了一部《蒙昧者书简》,分两部分,于1515年、1517年出版。这些讽刺书简标明,是寄给罗伊希林的论敌、科隆神学家奥特维努斯.格拉齐乌斯的。他们装扮成不学无术的蒙昧者,以经院学者或教士的身份,用夸张而拙劣的拉丁文,向这位神学家报告在各地看见的事务,表面上" 指控" 人文主义者渎神行为,实际上揭露教会的腐败和教士的虚伪。
  比如,写某个想当教士的人爱上了一位女子,相思成疾,写信向这位神学家求救,因为这位神学家说过他有一本可以博取任何女人欢心的小书。还有如" 检举" 某学生说圣衣是一块破布,僧侣只能欺骗妇女儿童等。这些书简揭穿了经院神学虚伪的博学,嘲讽他们无知落后的世界观,从而对整个教会的贪欲进行了攻击。这些讽刺书简有宗教改革的呼声,在整个16世纪都起作用。《蒙昧者书简》上部的主要作者是克罗图斯.鲁比亚努斯,下部的主要作者是乌尔里希.封.胡滕。出版和编纂者是罗伊希林。
  乌尔里希.封.胡滕(1488-1523 年),是著名人文主义作家和桂冠诗人,生于富尔达附近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早年在富尔达修道院学习,1505年转入科隆大学学习哲学,后来又转到爱尔福特大学。1507-1510 年,他又先后在法兰克福、莱比锡、格赖夫斯瓦尔德、罗斯托克各大学学习,与各地人文主义者来往,因当时人文主义主要在德国各大学传播。
  1511年他发表了诗作《致德国诗人》,介绍当时德国最主要的人文学者,并先后在1512年、1515年、1517年到意大利学习法律。回国后反对教皇及其对德政策,认为教皇是德国灾难最主要的根源,因而受到教皇通缉。1520年避居骑士济金根处,并参加了济金根发动的骑士起义,失败后逃亡瑞士。胡滕是第一个响应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他长期反对教会。他是《蒙昧者书简》第二部的作者,揭露经院哲学是伪科学,痛斥教士的堕落,在当时欧洲有很大影响。1521年他又把自己作品拉丁文的《对话集》译成德文,作品的内容是控诉罗马教廷对人民的剥削压迫,揭露僧侣和封建诸侯的腐败,努力唤起人民的觉醒和斗争。这部作品使他在德国人民中有很大的名声。胡滕一生的思想、作品和行动都是反封建、反教会的,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
  德国的人文主义者大多是语言学家,他们一般用研究《圣经》原文的方式来同罗马教会斗争,因为当时教会拥有对《圣经》的解释权,任意解释教义,把《圣经》解释为奴隶法典,以欺骗和压迫人民,而且为了骗取钱财,还到处兜售赎罪券,许诺交钱多的可以进天国。德国人文主义者希望教会能够从善,期望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领袖就是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不仅仅是一个宗教改革家,他多才多艺,他在宗教改革中的讲演词、论文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通过翻译《圣经》为德国语文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也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语言学家、诗人和音乐家。
  马丁.路德(1483-1546 年),生于图林根一农民家庭。1505年进埃尔富特奥古斯丁修道院学习神学,1512年成为维滕贝格大学神学博士和解释《圣经》的教授。1517年10月31日,路德在威丁堡教堂张贴了《95条论纲》,抨击教皇出售赎罪券。在农民、城市市民和下层贵族中引起巨大反响,宗教改革由此兴起。路德又多次发表文章论述他的改革主张,而且是以《圣经》为根据。1521年查理五世在沃尔姆斯召开会议,劝他改变主张,他说只有用《圣经》上的原文来说服他才行,拒绝改变。
  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想建立一个独立的德国宗教,唤起民族意识。这是政治斗争,也是文化斗争。他用13年时间,用通俗德语翻译了《圣经》,使人民大众都能了解《圣经》的内容,使罗马教会丧失了单独操纵利用《圣经》的特权,成为平民反对僧侣的工具,使之能援引《圣经》为自己的利益辩护。人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成为德国教会独立的力量。
  路德翻译《圣经》对德国语言的贡献极大。他在翻译过程中经常深入民间收集新鲜、生动的语言,并使之纯净、美化,给许多德国语言词汇以新的解释。德文《圣经》的语言,优美流畅,富于文采,令人惊叹,很快在全德流行,连他的敌人都使用他的语言。他成为统一的书面德语的开拓者,对德国民族语言统一方面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德国的诗歌、文学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统一而优美的书面语言,文学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这是他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功绩,他的文学著作还有讲演词、布道词和论文等,有代表性的有《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1520年)、《论一个基督教徒的自由》(1520年)、《论巴比伦教会被俘》(1520年)、《论僧侣的誓愿》(1520)、《反对教皇、主教、假僧侣阶级》等。在这些文章中他认为原罪与生俱来,要获得拯救,不在教会,而在信仰,否定教会是解释《圣经》的权威。
  路德还写了大量宗教歌曲,如《我们的主是一个坚固的堡垒………》、《我们在深重的苦难中向你呼喊》、《我们恳求圣灵》、《主啊,我们赞美你!》等。这些赞美诗很出色。尼采曾这样评价说:" 路德的赞美诗如此深沉、勇敢、充满灵性地奏鸣,洋溢着如此美好温柔的感情,犹如春天临近之际,从茂密的丛林里迸发出来的第一声酒神的召唤。" 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路德的态度趋于保守,不支持胡滕参与的起义,甚至反对托马斯.闵采尔领导的农民战争。
  托马斯.闵采尔(约1490-1525 年),是德国最早的革命宣传文学作家。他以牧师的身份领导了农民战争。他的主要文章有《对诸侯讲道》(1524年),号召萨克森的诸侯反对天主教。在他的《公开驳斥不忠实世界的错误信仰》中进一步抨击封建统治者。在《论据充分的辩护词》中宣告与路德决裂。1525年的《致阿尔斯特德人民书》中,号召人民举行武装起义。这些文章文字生动,充满热情。
  汉斯.萨克斯(1494-1576)是16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他生于纽伦堡,父亲是裁缝。小学毕业后随鞋匠学艺。1511年至1516年在南方各地漫游,接触到流行于手工业者中间的工匠歌曲。归来后创建了纽伦堡工匠歌曲学校,推动了工匠歌曲的发展,并且受宗教改革影响成为一名新教徒。1523年写了著名的长诗《维滕贝格的夜莺》,歌颂马丁.路德,因此遭到纽伦堡市议会的压制,命令他只许做鞋,不许刊印作品。他从此以市民生活为题材,创作了大量诗歌和戏剧,一直过着宁静的市民生活。
  汉斯.萨克斯是德国第一个著名的剧作家。他共创作了约200 出短剧。一般取材于英雄传说、圣经故事、民间故事书、流行的笑话、希腊罗马作品还有薄伽丘的《十日谈》。他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带着德国特有的幽默感,极受人民的欢迎。他的最出名和最 成功的著作是戒斋节戏剧,是他为戒斋节举行的城市狂欢而写的小型剧本,采用诗体。内容是嘲讽生活中人们的愚蠢、轻信和迷信,反对教会的宣传。描写的对象有市民、农民、奴仆、骑士、教士、贵族、流浪汉等。形象生动,语言流利通俗幽默,反映了当时市民的世俗生活。他的创作把中古的宗教戏剧发展为反映世俗生活的讽刺戏剧,是德国戏剧的进步。他的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明显超过同时代的其他人。
  他的流传最广的戏剧作品是《天堂里的流浪学生》,叙述一位农妇深受宗教影响,以为一个流浪学生是从天堂里来的,便问他是否见过他的前夫,因为她对前夫十分怀恋。此学生为向农妇乞讨,油滑地说见过,并说她前夫现在很穷,农妇便给他一个金币托他转交前夫。农妇的现任丈夫富农回来得知十分生气,骑马去追,结果马也被人骗走,从沼泽地艰难地跋涉回家,又羞于告诉农妇,只好说马也托学生转交前夫了。农妇十分高兴,告诉他说:" 你死后,我也不会亏待你的。" 汉斯.萨克斯的戏剧充满了这种诙谐、生动的教训和写实主义的因素。
  汉斯.萨克斯作为一个出色的诗人,留下许多作品,共写了4000多首工匠歌曲,双韵诗歌1700多首,世俗和宗教诗歌73首。他在73岁时,把这些作品手抄成册,名为《诗全集》。他的诗充满自然、热情的气息,如下面的《玛格达列娜歌》:
  在碧绿的五月里快乐的夏季使我欣喜
  因为我心上的人儿
  那位世间最可爱的女子
  她最爱这个季节
  永远地没有变易
  啊,五月,你高贵的五月
  你把那碧绿的森林
  用无数鲜花打扮得
  堂皇富丽而喜气盈盈
  让我那丰姿绰约的情人
  在里面彳亍前行
  上帝,我愿你赐给我
  在这碧绿的五月里
  一种愉快而健康的生活
  还有那温柔而美丽的女子
  你为我选中的女子
  让她给我爱情的宠赐!
  在《各歌手》中,风格又是朴素深刻的:
  我的朋友,那正是诗人的使命,
  留心并且解释他的梦
  相信我,人的最真实的幻想
  是在梦中向他显相:
  一切诗学和诗艺
  全在于替梦释义。
  汉斯.萨克斯在16世纪时誉满全德,以后便长期被人遗忘。但他作品的艺术价值是永存的。歌德对他很推崇,写了《汉斯.萨克斯的文学使命》,给他以崇高的评价。
  这一时期德国市民文学极为繁荣,因为新兴市民阶层需要文化生活,同时印刷术的普及又提供了条件。市民文学主要表现为笑话集、民间故事书、工匠歌曲,还有民歌,都是市民们创造的适合表现自己心情的文学形式。
  德国民间笑话流行于16世纪,成为最受市民欢迎的文学形式之一,其他的文学形式也经常有笑话点缀。笑话都是取材于市民日常生活和民间广泛流传的作品,一般形式短小,语言十分生动幽默。早期笑话围绕着一个固定人物展开,写他种种可笑之处,如15世纪的《阿米斯牧师的故事》以及《关于奈德哈特狐的计谋》等。15世纪以后,笑话发展为嘲弄愚蠢的行为,讽刺贪婪和自私,还有善意的教诲,形式从两行一韵的诗歌体改为散文。16世纪著名的民间笑话集有《嬉戏与严肃》(1520年)、《车中小书》(1555年)、《旅行读物》(1557年)、《圆游会》(1556年)、《夜间小书》、《休憩小书》(1558年)等。
  16世纪也是德国民歌丰收的时代,收集民歌成为一时风气。德国民歌分抒情民歌和政治民歌两部分。抒情民歌的内容都是自然景物、相思离别、风花雪月。而政治民歌是从前没有过的,主要是反映农民战争失败后的心情。
  工匠歌曲是14-16 世纪流行的一种市民歌曲。最初只有12个曲调,限于宗教内容。15世纪,汉斯.福尔茨对这种歌曲进行了改革,增加了世俗内容。工匠歌曲主要是城市手工业者的业余爱好。随着城市手工业行会的兴起,建立了" 歌曲学校".他们把自己演唱的诗歌和歌曲记录下来,在" 歌曲学校" 进行比赛。那些能写词谱曲并在比赛中得到裁判赞许的就称" 工匠歌手".在比赛时,歌手要进行无伴奏独唱,并按工匠歌曲要求歌唱。工匠歌曲形式上继承了中世纪骑士爱情诗,内容则更倾向于中世纪教谕格言诗,主要歌唱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歌曲学校于15世纪已遍及德国南部,其中以沃尔姆斯、斯特拉斯堡、美因茨、奥格斯堡、乌尔姆和纽伦堡最著名。最早的歌集是《科尔马歌集手抄本》。
  著名的工匠歌手有汉斯.萨克斯、汉斯.福尔茨等。瓦格纳的著名歌剧《纽伦堡的工匠歌手》,就是表现汉斯.萨克斯作为工匠歌手的生活的。
  德国民间故事书是在民间笑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当时风行一时。16世纪是民间故事书发展的高潮。民间故事书的作者最初是贵族,后来大部分是手工业者。他们把古代传说及民间趣闻、轶事编成故事,主要读者是市民阶级。早期作品大部分取材于法国英雄故事、骑士冒险小说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故事,主要有《美丽的美鲁齐纳》(1456年)、《胡克.沙普勒》(1500年)、《格里塞尔狄斯》(1471年),还有取材于希腊罗马故事的《亚历山大》(1472年)以及《特洛伊的毁灭》。根据德国宫廷史诗编写的,有《特里斯丹和绮瑟》(1484年)、《维加洛伊斯》和《恩斯特公爵》(1610年)等。用拉丁文写的东方故事,有《所罗门和马科尔夫》(1484年)、《万劫流浪的犹太人》等。
  这些故事内容都是重复性的,艺术上缺乏独创性。德国民间故事中最有价值、最著名的是取材于本国的民间故事,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梯尔.欧伦施皮格尔》、《约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希尔德市民故事集》、《狐狸列那的故事》。
  《梯尔.欧伦施皮格尔》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大型笑话集,写主人公欧伦施皮格尔如何到城市去谋生,他据说是一个流浪农民,真有其人。
  他在流浪途中每到一处便有一番恶作剧,嘲弄、欺骗、捉弄教士、酒店老板、律师、手工业行会师傅等,全书共有95个故事。他捉弄人的理由是," 谁挨饿受罪,谁就会想出一些计谋来".他的行为表达了对受压迫的不满,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表现自己的尊严和统治阶级的无能无知。
  作品很受欢迎,被译成多国文字,德国许多作家的创作都取材于这部故事书。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还据此写了一部交响乐,题目是《梯尔.欧伦施皮格尔有趣的恶作剧》(1895年)。
  《希尔德市民故事集》产生于阿尔萨斯,1597年出版,全称为《拉莱故事书,拉莱堡居民罕见的、荒诞的、闻所未闻而且至今未被描写过的故事行为》。1598年第二版改名为《希尔德市民故事集》。全书36章,每章都有标题,全书由许多可笑故事组成,这些可笑故事发生在希尔德小城全体市民身上,嘲讽了他们的自作聪明的行为。手法夸张,但十分新鲜、活泼。最著名的描写是,他们建造了一座市议厅而没有设计窗户,厅里一片漆黑。他们于是严肃认真地在中午用口袋在外面搬运阳光倒在厅里,还有在地里种盐,希望盐会成长等故事。但他们十分可爱,面对困难都积极想办法,不管这办法是多么可笑。这部作品想象丰富、奇特,很有影响。后来还有以希尔德市民为题材的故事。
  《狐狸列那的故事》是写一只狡猾的狐狸列那,是中世纪日耳曼人关于动物故事中的人物,关于它,有许多故事。亨勒克.封.阿尔克玛充实了荷兰的《列那狐传》,于1498年用北部方言发表,全书为诗体,6800行。列那为非作歹,但凭一番机智总能为自己开脱,且把公狼捉弄陷害得走投无路,而且还能得到狮王的庇护,居然充当国王的顾问。虽然写的是动物思想,却影射人世纠纷,讽刺教会和统治者。列那形象极有趣,书中的故事流传很广而且很久。今天已把它当成了童话。
  《约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是16世纪最著名的民间故事。据说故事的主人公实有其人,名字叫格奥尔格.查培尔,生于1480年,自称魔术师、星相家、算命者,四处漫游。自夸精通点金术,却生活贫困,约死于1540年。关于他有许多传说。1587年法兰克福出版了《约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书中内容是否就是他的一生,不得而知了。全书共69章。
  故事中的浮士德是一个农民的儿子,钻研神学,后来成为医生、星相家和数学家。为了能探索人类的一切奥秘,并享受人间没有的乐趣,与魔鬼订约。魔鬼答应为他服务24年,条件是他放弃对上帝的信仰,而且他死后灵魂归魔鬼所有。签约后,浮士德便在魔鬼的引导下周游世界,并和魔鬼探讨科学和天堂地狱等问题,而且在魔鬼协助下完成了各种奇迹,还与传说中的古代美女海伦结合,并生了孩子。24年后,浮士德惨死。本书的主题本是劝诫人们不可不信神而听任魔鬼的引诱,但他描写的对知识的探求,对人间乐趣的享受,正是人们觉得有价值的、有人文主义的内容。于是广为流传,并被译成了多种欧洲语言。而且许多作家都以这个故事为素材进行再创作。英国戏剧家克里斯托弗.马洛写了《浮士德博士一生的悲剧》(1589年),此后莱辛、克林格、海涅、尼.雷曼等也写过取材于浮士德故事的作品。歌德的《浮士德》和托马斯.曼的小说《浮士德博士》使浮士德形象更加鲜明,而且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泽巴斯蒂安.布兰特的《愚人船》,也是当时比较著名的作品。布兰特(1458-1521年)生于斯特拉斯堡,1487年为罗马天主教会法学博士,后任斯特拉斯堡市政厅文书。他对宗教改革和人文主义都持冷淡态度。他写了大量宗教、政治、历史诗歌、格言诗和讽刺作品。《愚人船》是一部讽刺小说,指出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各种愚蠢和弊病。愚人船上有111 个愚人,性格各异,各自代表愚蠢的一种,比如轻浮、荒淫等。
  小说出版后很受欢迎,被译成各种文字,而且出现许多模仿作品,于是他就被认为是" 愚人文学" 的创始人。
  德国16世纪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民间文学的繁荣,没有产生伟大的作家和作品。
  德国17世纪经过三十年战争,国家分裂,经济衰落,又阻碍了文学的发展。追求形式的宫廷文学占统治地位。但文学还是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表现在马丁.奥皮茨的《德国诗论》(1624年)和格里美豪森的《痴儿历险记》上。
  马丁.奥皮茨(1597-1639 年)致力于建立新的诗歌形式。1624年写《德国诗论》,阐明诗歌的起源、任务,诗人的地位和责任,指出德国诗歌的标准,反对滥用外来词汇,主张纯洁祖国语言。他本人还参加了人文主义学者为纯洁语言而建立的组织" 丰收学会".《德国诗论》是德国第一部有影响的文艺理论著作,对德国17世纪诗歌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格里美豪森的《痴儿厉险记》是17世纪德国文学中最有价值的作品,通过痴儿的眼光来揭露士兵的暴行,并与基督教教义进行对比,表现了宗教思想的没落,同时用浪漫手法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法国文学
  16世纪法国文学的主流,是文艺复兴思想在文学上的反映。这个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继承了中世纪繁荣的市民文学,并有所创造。1515年在法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重要年代,弗朗索瓦一世登上王位,标志法国文艺复兴的开始。他很有教养,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以及新的价值观念的确立。15世纪末,在意大利影响下,人们开始钻研希腊文学和哲学,毕代(1467-1540 年)、拉缪(1515-1572 年)、杜尔奈伯(1512-1565 年)还有拉伯雷是最早的人文主义者,致力于古希腊作品的翻译。其中毕代从弗朗索瓦一世获得了建立法兰西学院的许可,以研究希腊语、拉丁语和希伯来语为主,和保守的巴黎大学相对抗,而且毕代在那里教授希腊文、拉丁语、哲学及人文科学。不久以后,弗朗索瓦一世又特许这些学者有进出他的图书馆的权利,图书馆在枫丹白露。教会和巴黎大学仇视新思想,迫害人文主义者。1546年里昂的语言学家、印刷商多雷(1509-1546年)被处绞刑和火刑。国王的姐姐纳瓦尔的沙龙聚集了许多人文主义者和诗人,保护他们免受天主教的迫害,因为其中有许多人是新教徒,而且还经常探讨文学问题。王权的支持极大地促进了文艺复兴在法国的发展。
  (1)诗歌
  这是个抒情诗繁荣的时代。维庸被认为是最早的优秀抒情诗人,法国文艺复兴的预言者。
  维庸幼年丧父,由一个教士纪约姆.德.维庸收养。他就姓这位教士的姓,在修道院长大。1452年在巴黎大学获得相当于硕士的学位。
  在大学里,他过着放浪生活,纵情狂欢,沉湎于享乐,喜欢危险的游戏。他被控谋杀,被驱逐出巴黎,圣诞夜回来,盗窃财物后又逃离巴黎。在这之前发表诗作《奶》。1451年入狱,放出,又入狱,判绞刑,又被救,被驱逐出巴黎10年。主要作品有《大遗嘱集》、《小遗嘱集》。
  他的作品主要格调是充满了欢乐气息,有时也非常悲观,隐藏着一颗敏感的心,对生活的痛苦有一种绝望。在《小遗嘱集》里他诅咒生活,经常攻击神父,但他是基督教徒,经常思考最后的审判,对死亡有一种持久的好奇心。在许多诗里,他都用一种非凡的表达能力表现这样的主题:他为他生活短暂而哭泣(因为经常被判死刑),为浪费青春而后悔,并羡慕他有钱的朋友。有时他的作品是严肃的,悲伤的,甚至很忧郁,但充满了讽刺。如他的名句是《往日贵妇谣曲》中一再重复的" 去年的雪如今安在." 维庸的诗发自灵魂深处,深刻优美,表现的真情深为人们赞赏,有一种无法压抑的天才。而且没有任何一种抒情诗比维庸的诗更富有个人色彩和普遍意义,作品的价值是跨越时空的。
  在文艺复兴之前,法国诗歌的整体水平距民歌不远,形式狭隘,结构复杂,风格完全以自然见长,无艺术又无理论。文艺复兴之后,法国诗歌才变得不一样,有了很大发展,而且在赞颂生活和自然的美方面比意大利更完善。
  16世纪上半叶诗歌没有太多变化,直到修辞派的出现。人们一直认为,这些修辞派的作品是文字游戏,许多都是" 应制诗".但应当承认,修辞派对语言的作用有相当的认识,他们认为诗的价值在于语言的运用,对法兰西诗歌语言的纯洁作出了贡献。
  克雷曼.马罗(1496-1544 年)是当时的重要作家。他是" 修辞派" 宫廷诗人让.马罗的儿子,但很少受其父的影响。他很早就发表了篇幅很长的诗《朱庇特的神箭》,这是为庆祝弗朗索瓦一世结婚而作。可以看出,他熟读古代希腊罗马文学和法国中世纪名著,后来逐渐受文艺思潮的影响,尝试过各种形式的诗体,表达更加清晰生动,脱离了修辞派的痕迹。1526年,他因在四旬斋期食肉犯禁被捕入狱(这是因为他得罪了情妇而被她告发),写成了著名的《致理昂.雅梅的诗简》,呼吁好友营救他。还有讽刺诗《地狱》,把监狱比作地狱,抨击了黑暗的司法界。出狱后袭父职,任弗朗索瓦一世的侍从。在这期间他校订的《玫瑰传奇》出版,他的诗集《克莱芒的青少年时代》问世,又整理出版了维庸的诗集。1534年,他受巴黎新教徒骚动的牵连,逃往意大利。1536年获赦回国。1539年,他翻译了基督教经典《赞美歌》30首,由于译文被新教徒采用,他再次获罪,流亡瑞士,最后死于意大利。马罗一生写了大量短诗,有诗简、哀歌、短歌、即兴诗、讽刺诗等。他的诗充满幽默气息,有一种民间的流畅,在形式上仍忠于14世纪的风格。但他的幽默缺乏深度,诗作经常流于轻浮,尽管如此,马罗在文学史上仍占有重要地位。
  莫里斯.塞夫是里昂派诗人的重要代表。他模仿彼特拉克进行创作,深受古希腊诗人品达罗斯的影响。他是一个喜欢孤独与沉思的诗人。1544年发表了一首长诗,在诗中几乎用了品达罗斯诗中所有象征手法来表达他的爱情,主要是爱情带来的欢乐和痛苦。他的诗风格庄重,形式严谨,词藻华丽。
  当时一些人文主义者和诗人聚集在女诗人拉贝(1524-1566 年)的里昂家中,组织文社,称为" 里昂派".拉贝多才多艺,精于剑术、骑术,喜欢冒险。传说她曾女扮男装随王室军队出征。她有一部散文体的谈话录《疯狂与爱情之辩论》。其主要作品有3 部哀歌和23首十四行诗,1555年以《里昂路易斯.拉贝作品集》为名出版。诗的内容主要是歌颂爱情,真挚细腻,在法国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
  当时诗人、作家用希腊拉丁文写作成为一时风气,到了16世纪下半期,龙萨和杜伯莱出来主张用法国语言写作。他们认为用古人的语言写作是无法超越古人的艺术水平的,只能开出些" 萎败的花来" ,但单凭自然也不能够产生艺术杰作。他们发誓要发扬光大法兰西语言,提高诗歌的水平。于是六个人文主义作家、诗人和他们老师希腊语文学者多拉共七人组成了七星诗社。这六个人是:彼埃尔.德.龙萨,卓阿金.杜.伯莱,雷米.贝洛,安东纳.德.巴依夫,明都士.德.缔亚尔,爱缔缔安.若岱勒。
  七星诗社的宗旨是研究古代希腊罗马文学,并以此为借鉴,他们认为模仿是创造的源泉,同时对法国诗歌进行革新。  1549年,杜伯莱发表了有名的宣言《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代表七星诗社的主张。这篇宣言是由诗社的诗人共同商议并由杜伯莱执笔写的。《宣言》号召人们丢开法国旧诗的体裁,努力学习希腊罗马的悲歌、颂歌、赠诗、田园诗、喜剧、史诗和意大利十四行诗,认为法兰西语言完全可以象希腊语、拉丁语一样写出杰作(尽管当时法语还是一种比较粗俗的民间语言),但也承认法兰西语词汇需要加以丰富,提出向希腊和拉丁语假借词汇,把旧字改造成新字,创造新词等办法来" 发扬" 法兰西语,决心把法语诗提到拉丁语希腊语写的诗同样重要的地位。而且诗人的灵感是被上帝激发的,是一种心灵的颤动,写诗必须有语言为依托,发誓要为法国建立一个文学而奋斗。随后,龙萨又发表一系列文章著作,进一步阐述他们的理论。此后,他们致力于丰富法语词汇,不仅从希腊语、拉丁语借词,还从方言和土语中寻找新的词汇。龙萨和杜伯莱还尝试各种体裁的诗,寻找一种富于韵律的诗的节奏。七星诗社的宣言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流派的宣言,具有进步意义,他们为法国诗歌指出的发展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他们的创作实践的贡献,在于把十四行诗引入了法语,而且发扬光大了亚历山大体,使之成为一种英雄史诗体。他们在诗的句法、章法、韵法、音律方面,为法国新诗奠定了基础。
  彼埃尔.德.龙萨(1524-1585 年)是七星诗社的代表,贵族出身。
  从少年时就出入宫廷,是太子侍童。  1540年因病耳聋,从而粉碎了他从事外交和军事的梦想,只剩作为宫廷诗人的道路。他刻苦写诗,决心以诗成名。他的父亲把他安置在巴黎,在那里他结识了许多人文主义学者、作家,又刻苦钻研古代希腊罗马文学,希望从古代诗人那儿汲取灵感。  1550年他发表《颂歌集》4 卷,一举成名。  1552年,《龙萨的情歌》问世,共收入183 首十四行诗,表达他对意大利姑娘加桑德的爱慕。  1555年发表《情歌续集》。  1556年又发表《情歌再续》,歌唱的是对一位年轻的乡村女子玛丽.杜班的怀恋之情。还在1555至1556年发表一系列《赞美诗》,1558年至1563年间发表了若干政治诗歌《演说诗》。1572年发表仿荷马史诗之作的长诗《法兰西亚德》。他的老师多拉说他会成为" 法兰西的荷马" ,但此诗未完成。后来又发表《给爱兰娜的十四行诗》,是他情诗中的精品。龙萨是七星诗社的倡导者,是法国最早用本民族语言而不是拉丁文写诗的诗人,而且还成为桂冠诗人。他的诗在欧洲宫廷传颂一时。他是法国近代第一位抒情诗人,有抒情的天才,但并不真的会写史诗,在长篇模仿古希腊罗马史诗方面他失败了,但他的各种短篇却有许多完善佳作。他的《颂歌集》是从希腊诗人品达罗斯那获得启示。他还模仿过阿那克瑞翁和彼特拉克,也学习过贺拉斯。他的十四行诗发展了同意大利不同的节奏,其中韵节的交替是他创造的,并很快成为一个普遍的法则。他还运用希腊、罗马人的诗的格式,创造出许多新词句,丰富诗的语言。他在诗中歌颂生活、自然、青春、爱情,有时缺乏真诚,过多注重形式,有些诗篇幅冗长。他一般都从古代神话中汲取题材,也讨论哲学问题,但思想都是借来的。作为宫廷诗人,他还写了一些政论诗,关心新、旧教之争,在《关于时代灾难的时论诗》(1562年)中,他呼吁停止宗教内战。他的传世之作都是爱情诗,他在爱上玛丽.杜班之后,爱情诗变得动人自然多了。龙萨在当时声誉卓著,塔索还曾拿《被解放的耶路撒冷》前几章请他指教。但他不被古典主义者理解,在他死后,声誉一落千丈。但19世纪浪漫主义又恢复了他的地位。他的诗工整秀丽,在文采方面有所创新,情景交融,很受浪漫派诗人的推崇。下面是他著名的爱情诗一首:
  悼玛丽之死
  就象看到蔷薇枝头,在五月里,
  那青春的鲜花,朵朵含苞初开,
  黎明在破晓时用露水去灌溉,
  使天空也嫉妒它鲜艳的丽色;
  它使庭院和树木充满了香气,
  在它花瓣里休憩着优美和爱,
  可是,想不到酷暑和暴雨袭来,
  花瓣片片零落,它竟枯萎而死。
  你的娇滴滴的青春也是如此,
  当天和地都在赞颂你的美丽,
  死神攫去了你,你已化成了灰。
  这满壶的牛奶,这满篮的鲜花,
  还有祭奠之泪,全都请你收下,
  让你生前死后都象一朵蔷薇。
  杜伯莱(1522-1560 年),是七星诗社另一个重要诗人。他很早就成为孤儿,在他学法律期间认识了龙萨等人。  1549年发表了《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的七星诗社宣言和他的第一本诗集《橄榄集》。主要描写爱情,橄榄是他所爱姑娘的象征,同时橄榄也是完美的象征,这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倾向。在形式上是学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1553年,他的堂兄带他到意大利,他为他堂兄作秘书。他厌倦主教宫廷的生活,因为他单纯,喜欢单纯的生活,而且工作繁忙。他十分思念故国,4 年后回到法国。在1558年发表了3 部作品:《罗马的古迹》、《悔恨》和《乡村的游戏》。1559年他发表了最后一首长诗《宫廷诗人》。1560年逝世。
  他在《罗马的古迹》中,表现了罗马古迹忧郁的美,这在法国是第一次赋予罗马古迹这样的风格,感叹人类短促的生命,带有哲学沉思色彩,夹杂着忧伤。如:
  只有罗马才能够同罗马相像
  只有罗马才能够使罗马惊慌
  ……
  看看多傲岸,废墟多辉煌,象煞
  把世界置于他统治下的皇帝
  为了制服一切,他也制服自己
  光阴消耗一切,也在折磨着他
  ……
  他在《悔恨集》里回忆他的过去,哭泣他失去的自由,用一种哀歌的形式,并且攻击学究,诋毁他在罗马的生活,他写道:
  我决不写爱情,因为不是情种
  我不写欢乐,因为处在痛苦中我不写幸福,因为感到悲痛
  我不写法国,在这奇异的外邦
  我不写友谊,因为只感到伪善
  我不写荣誉,这里根本看不到
  我不写美德,因为无处可找
  我不写博学,在这些教士中间
  我不写健康,因为感觉倦慵
  ……
  他也学维吉尔、贺拉斯、彼特拉克写悲歌和田园诗,但已摆脱了模仿痕迹,是一种真正的创造,赋予题材以灵魂。如这首被称为他的" 小杰作" 的《拟扬麦人呼风曲》:
  您啊,轻飘的队伍
  翅膀儿过而不留
  飞遍了整个世界
  您啊,又飒飒萧萧
  把那浓绿的树梢
  吹得徐徐地摇摆
  这里有些小花朵
  有紫罗兰,有百合
  我把它们献给您
  还有这些紫玫瑰
  最新开的,娇滴滴
  连这石竹作陪衬
  请您吹这片平原
  请您吹这所庄园用您那温柔气息
  趁着我干这苦活
  拿着簸箕在扬麦
  当着这炎炎烈日
  杜伯莱写自然景色的诗也很出色,有一种真正的清新,他在这首《黑夜在她的花园里》写道:
  黑夜在她的花园里聚集
  一大群浪迹四方的星星
  她驱赶星马,怕白日来临
  为了驰进幽深的洞穴里
  东方已经染红寥廓天际
  还在编金黄辫子的黎明
  把千百颗圆露珠都散尽
  用她的财宝充实了草地……
  乡愁是杜伯莱永远的忧伤。在罗马他时时怀念家乡,他的诗写出了内心蕴结的惆怅:
  啊!我何时重见我小村的烟突
  冒出缕缕青烟,我要到哪一季
  才能重见我可怜的自家园地
  这是我的王国,重要性不可估
  我祖先建造的故居讨我喜欢
  胜过罗马宫殿那傲立的屋檐
  我爱精神石板,胜过大理石块
  台伯河并不如罗瓦河秀美
  帕拉峰不如利雷村苍翠
  海风不如安菇故乡可爱
  杜伯莱的诗永远有一种幽微纤妙的情绪,深入人心,是欧洲近代优秀的抒情诗。
  七星诗社另一位诗人雷米.贝洛的田园诗写得很好。他写四月是天神的芬芳,四月是细腻的和风的叹息,四月是新节气,新的美丽,写出许多野花的名字,色彩缤纷,又写四月的温柔、娇娜、优雅以及四月的歌声,清新浪漫,十分动人。
  安东纳.德巴依夫(1532-1589 年),也是七星诗社诗人,著有《消闲集》。请看他写的春天:
  ……
  看看水波多明净
  在溪水中泛涟漪
  再往里看看邻近
  灌木丛翠绿欲滴
  大海平静而纯朴
  天空安宁而明媚
  大船直开到印度
  如风使船飞翔
  ……
  我乐意歌唱这春天
  难道这不是道理
  快乐季节在眼前
  一切都恢复生机
  ……
  有一种充沛的" 生之喜悦" ,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欧比涅是新教徒、诗人,出身于信奉新教的贵族家庭,一生的经历都与新教有关。1568至1575年所写诗集《春天》,赞美因宗教信仰不同而无法与之结成伴侣的姑娘。  1576年开始创作他的著名诗集《悲歌集》,共分7 卷,9274行,描写深受宗教战争之苦的法国,揭露法院和王室的腐败,抨击天主教会对新教徒的迫害,宣扬上帝对善恶必将加以赏罚。这是一部全面描绘宗教战争时期法国社会的史诗性作品,感情真挚,气势宏伟,有人把它比作但丁的《神曲》。后来他因为编写《1550至1601年世界史》,侧重写新教方面的史实,触怒官方,被迫流亡。流亡期间,写了一部散文《写给孩子们的自传》和长篇小说《弗奈斯特男爵奇遇记》。他最突出的成就还是《悲歌集》。诗集中有的句子十分出色,有的则十分平庸,但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
  马莱伯(1555-1628 年),生于卡昂城一个法官家庭,早年学过法律,曾留学德国。他在1587年发表了《圣彼得的眼泪》,1600年发表了《颂国王攻占马赛》、《欢迎王后光临法兰西》等诗。1601年发表了他的成名作《慰杜伯烈丧女》,这首诗用雄辩代替了抒情,重理性而抑感情,可以看出他日后风格和主张,如下面几行:
  你的哀痛,杜伯烈,难道就没个了时.
  难道你慈父之情
  在你心头引起的那许多悱恻之思
  添哀痛永无止境
  你那爱女既不幸而归于泉路
  那也是人所共归
  ……
  我知道她的童年有多少天真可爱
  我哪能颠倒是非
  我哪能只顾友谊要减轻你的悲哀
  便蔑视她的妩媚
  可是她生在人间,人间事物愈妍美
  命运就越发无情
  她就是朵玫瑰花,就只有玫瑰花的
  一个早晨的寿命
  ……
  这首诗有一种直面人生的冷淡与清醒,在形式上注重声律,隔行押韵,以亚历山大体与半行亚历山大体诗穿插组成。与七星诗社诗人的风格不同,有向古典主义发展的痕迹。  1605年,马莱伯被推荐给国王,成为宫廷诗人,写了很多颂诗和模仿《圣经》的赞美诗,如《为亨利大王陛下利穆桑之行祝福》(1605年)、《颂王太后玛丽.德.梅狄西摄政的丰功伟绩》(1610年)、《颂前往惩罚叛乱的拉罗歇尔人的国王路易十三》(1627年)等。他的这些颂诗雍容华贵,但缺乏想象力。马莱伯关于如何作诗的理论比他的诗更受重视。他认为诗的风格应以工巧求质朴,应有一种用心良苦之后的自然,用最平达、最和谐的体裁而提高音律要求。他在龙萨的诗集写了一些评注,认为诗人要思想清楚、语言明晰,应该使用明白易懂的语言,抛弃奇怪晦涩的句子。他认为七星诗社引进的一些外来语和民间俚语使法语庞杂不纯,应予清除。而且纯粹的法语应以平民语言为源泉,宫廷语言为标准,诗人要慎重使用修饰手法。他还为几种音节的诗体制定了基本规则,主张用丰富的韵,整齐地安排诗句和段落,力求艺术形式的完美。他并把七星诗社创造的格式择其优雅的保留,词汇和语法用理性的标准取舍,整理了16世纪诗的语言,致力于法语的纯洁,被认为是古典主义语言的立法者。他制定的规则许多成为古典主义运动严格的法则。但有时太严谨,未免会使语言干枯贫乏。他的诗感情不深,才思也不敏捷,但风格精粹。有门徒追随,如梅纳尔.腊康等,自成一派。马莱伯诗派是古典主义的萌芽时期。
  (2)戏剧
  17世纪是法国戏剧的辉煌时代,16世纪则是萌芽时代,这一时期戏剧理论有了很大发展。
  七星诗社的爱缔安.若岱勒也是剧作家。他写了《被俘的克莉奥佩特拉》(1552年)。若岱勒出身于小贵族家庭,这部悲剧是他的代表作,并被认为是法国第一部悲剧,取材于古代罗马历史,写克莉奥佩特拉不愿生为俘虏,但愿死为自由人。在主题及形式上具有后来古典主义悲剧的一些特征。
  16世纪的剧作家中,以罗伯特.加尼埃(1524-1590 年)成就最高。
  他写过7 部悲剧,把悲剧提高到新的水平。其中最著名的是《安提戈涅》,取才于希腊故事,是针对宗教内战的。他在创作上深受罗马悲剧作家塞内加的影响。
  在戏剧理论方面,斯卡里尔于1561年发表了《论诗》,总结归纳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思想,探讨了戏剧的真实性和时间、地点的统一问题,已经涉及了" 三一律" 的两点(时间和地点)。有的作家承袭了斯卡里尔的理论,规范得更加严格。这些规则都为后来的古典戏剧所遵守。
  在17世纪以前,这些理论只是剧作家的个人倾向,但当时作家倾向于形式不规则的戏剧(巴洛克风格的戏剧)。在17世纪初,悲剧有很大发展,如阿狄(1570.-1631 年)采用希腊、罗马故事写的悲剧。结构松散,戏剧冲突不尖锐,不能集中反映生活。同时悲喜剧也很流行。  1636年高乃依的《熙德》上演,引起越来越激烈的争论,最后法兰西学院介入。经过这次争论,古典悲剧原则" 三一律" 便在戏剧界取得了统治地位。
  (3)小说
  法国小说在14世纪就开始出现,但16世纪是散文体小说的时代。
  意大利小说和现代印刷术对推动小说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比较著名的有纳瓦尔王后的《七日谈》。
  纳瓦尔王后原名玛格丽特.德.瓦罗亚,生于1492年,她的弟弟是弗朗索瓦一世。她和弗朗索瓦一世同受宫廷教育。1515年弗郎索瓦一世分给她大量财产,当时她是宫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身边汇集许多作家、学者、诗人。1527年,玛格丽特第二次结婚,嫁给纳瓦尔国王。
  当时法国王权支持文艺复兴,纳瓦尔王后宫廷成了受教会和巴黎大学迫害的人文主义者和加尔文信徒的避难所。她接见有异端嫌疑的人文主义者,保护过拥护宗教改革的新教徒,支持过新教思想的宣传者,如马罗.拉伯雷。
  她以热爱文学艺术而闻名,1520年她就开始写诗体散文,出版过诗集,还写过宗教剧本和世俗喜剧。
  《七日谈》是她最杰出的一部著作。形式上模仿《十日谈》。有72篇故事,大部分都是爱情。开头也写一群青年男女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等待桥修好,为消遣开始讲故事。故事内容都是法国生活,表达了对婚姻恋爱的看法。故事情节新奇、曲折。如有个人的妻子与人通奸。他的丈夫给她的惩罚比死还要可怕,他丈夫命令妻子每天用死去的情人的头颅喝水。有时也风趣,写一位妻子代替丈夫追求的女仆赴约,使丈夫有苦难言等。作者极善于体察情爱心理,如写一位妻子长期受到丈夫冷落,决定自己寻找快乐,便" 向年轻的宫廷侍从诉说如此这般遭受的悲哀,煽动他可怜自己,结果年轻人果然真心诚意想方设法安慰她。" 作品描写世情透彻,有一种可贵的真实性,情节动人,歌颂纯洁的恋爱,讽刺宗教。有时语言很消极。她把弗朗索瓦的风流韵事也写成了一个故事,文字注意修饰,但结构有些松散。有时有太冗长的说教,但可贵之处在于给了爱情以一种认识,一种价值。这部作品以新小说形式开一代新风,思想、内容、形式都在法国文学中占重要地位。为后世散文小说奠定了基础,对法语的形成也有巨大影响。
  法耶(1512-1591 年)于1547年写了《乡村纪事》,用一种很温和的眼光描述乡村生活,描述一个乡间节日,一个盛宴,农民自带食物在一起聚餐,每人讲一个故事。小说的内容有利于我们认识16世纪乡村生活场景。
  布里哀(1510-1552 年)在1538年写了《爱情痛苦的焦虑》,是法国第一本情感小说。
  1560年以前,法国小说都是以现实主义为主流,形式是对话、故事和交谈,结构松弛,还很不成熟。
  (4)拉伯雷与《巨人传》拉伯雷(1493或1494-1553 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杰出的小说家、古代语言研究学者、思想家、医生。他生于法国中部都兰省号称" 法兰西花园" 的希农城。父亲是有钱的法官。他1511年开始他的学业,进入教会。20岁左右在圣方济修道院当修士,受僧侣教育。在修道院中他就热心学习希腊文,研读古希腊文学和哲学,并和当代人文主义学者吉约姆.毕代通信,因而受到保守派的歧视和迫害。1528年以后他离开修道院,以在俗修士身份云游,访问了法国中部各大名城和高等学校,和各地人文主义学者讨论问题,了解了法国的社会生活,并对数理、医药、考古、天文、植物等都作过钻研,为他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思想经验。1530年拉伯雷进蒙彼利埃大学医学院学习,获学士学位。两年以后他到里昂,获医学博士学位,是当时著名的医生,而且为追求科学真理,不怕触怒教会,大胆研究解剖学。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成就和学问涉及天文、地理、数学、哲学、音乐、法制、教育、古经文等,在当时负有盛名,是一位杰出的人文主义学者。
  拉伯雷读到一本畅销的民间故事书《高大硕伟的巨人卡冈都亚大事纪》,受到启发,以此为题材开始创作《巨人传》。《巨人传》是一部人文主义的百科全书。拉伯雷的创作曾给自己带来生命危险,只好越过边境,逃往国外。此书也因大胆攻击了神学院、经院哲学、教会、修道院,宣传进步思想而屡屡被禁。作者的名字也上了索邦大学的黑名单。  1553年拉伯雷病逝于巴黎。
  《巨人传》第一部分叫《巨人卡冈都亚之子,狄波沙德王,十分有名的庞大固埃的可怖而骇人听闻的事迹与勋业纪》,叙述格朗古杰的儿子卡冈都亚,生下来便会说话,喝1.7 万多匹母牛的奶,他的衣服用1.2 万多尺布制成。卡冈都亚最初受经院教育的毒害,越读越蠢," 眼光落在书本上,但脑子却想着厨房".人文主义教育才把他解救出来,并且在巴黎游学,在实际生活中增长见识。这时邻国国王毕可肖发动侵略战争,卡冈都亚及时赶回,在若望修士帮助下,击败了敌人。他建造了德廉美修道院酬谢若望。第二部的主人公是卡冈都亚的儿子庞大固埃。他一开始就受人文主义教育,并到巴黎求学。结识了快活狡猾的巴汝奇,巴汝奇协助他征服了迪普索德国。第三部名字是《善良的庞大固埃的英雄言行第三卷》,写巴汝奇想要弄清楚婚姻问题,于是他们就遍访诗人、术士、哲人、神学家、女巫、疯子,从这些人口中引出许多笑料,但一无所获。小说的第四卷是庞大固埃和巴汝奇为探讨结婚利弊,出发到天涯海角去寻找" 神瓶" ,遇到无数骇人听闻的事,经过许多岛屿与国家,最后到达神瓶岛,终于找到了" 神瓶".神瓶的启示是" 饮" ,意思是畅饮生活中一切快乐。
  拉伯雷在书中几乎探讨了所有社会及道德问题,并用许多典型的法国式的幽默笔法,语言新奇,有时十分文雅,有时特别粗俗,善用一种庄重的讽刺使人发笑,但发笑并非作者的目的,他的作品主题是严肃的。
  《巨人传》用巨人的形象表现了对人的力量的歌颂。因为文艺复兴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的尊严终于恢复了,人享受生活的权利有了至高的地位。《巨人》传里的巨人不仅身体庞大,食量过人,精神也丰富,是人类能力的象征。因为文艺复兴的乐观建立在对人能力的信心上,这些巨人享受生活,喜欢潇洒、奢华及生活中所有的兴趣,是一种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是对宗教禁欲主义的讽刺。而且拉伯雷还赋予巨人们以优秀品质,比如格朗古杰在邻国入侵时想到的是保护他的臣民,因为" 理智要求这样做,因为我靠他们的劳动得以维持,我靠他们的汗水得以温饱,不光我,还有我的孩子们和我王室。" 这样讲道理的国王是不多见的。作者还经常用巨人的形象与环境作对比,肯定人有征服一切的精神,同时写航海故事,歌颂冒险和探求真理的精神,这也是对平民的歌颂。
  《巨人传》寄托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德廉美修道院就是作者理想中的修道院。这个修道院来去自由,随时可以进入,也随时可以退出,没有繁琐的宗教仪式,没有清规戒律,唯一的行为准则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是自由的呼声。修道院的人都出身清白,举止高雅,受过良好教育,讲究享受,不为生活奔波,人人都能称心如意地发财。自由自在地生活,光明正大地结婚。这里体现了作者的宗教和社会主张,德廉美修道院有点像一个资产阶级的小型天堂。而若望修士则是一个理想的僧侣形象。他不禁欲,大胆地注视异性,他不节食,吃喝抵得上四个人。
  而且十分勇敢,在修道院遭受劫掠,院长和其他修士慌成一团,用唱赞美诗和作祷告抵抗敌时,若望拿起武器,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他为人诚实,心地善良,直爽可亲,尽管语言十分粗野。书中还表达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他认为理想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全知全能的人,要有效地利用每一个小时,学习古代语言、法律、自然科学等。而且要身体与精神发展并重,还要进行军事训练、学习生产和商业技能,教育方法是要尊重学生的意愿。他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掌握了知识就可以同黑暗势力作斗争,创造美好的世界。尽管用的是象征手法,拉伯雷的理想还是很具体,他理想的深厚正说明了现实的贫乏,而且他当时的现实还不仅是贫乏,而是黑暗。拉伯雷对种种黑暗都进行了揭露批判,但用的是夸张滑稽的文笔,形象鲜明生动,而且想象奇特,效果十分强烈。
  拉伯雷对当时社会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对司法制度进行了讽刺抨击。《巨人传》里法官靠掷骰子定案,巧取豪夺,滥用特权。法官的形象是" 穿皮袍的猫" ,身上挂着一个大口袋,用来收取贿赂,以此为生,是非常可憎可怕的畜牲。法律如蜘蛛网,专门捕捉小苍蝇小蝴蝶,不敢惹大牛蝇,是非曲直不分,欺压百姓。" 它们攫取一切,吞噬一切,它们不分好坏地分尸、砍头、杀戮,毁灭和破坏一切。因为对它们来说,邪恶被叫作德行,恶毒称为善良,叛逆取名忠诚,窃盗说成馈赠,抢夺是它们的箴言。" 当时法国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人民难以承受。拉伯雷形象地称赋税为" 财政压榨机" ,而且" 把葡萄压得这样干净,连一点儿汁水也没有剩下。" 教会是人文主义者抨击的主要目标,因为教会几乎代表了当时一切邪恶和虚伪。拉伯雷对天主教会深恶痛绝,写钟鸣岛上住着不同的禽类,有僧侣鸽,修士鸽,主教鸽等,而执行宗教裁判所酷刑任务的,则是一种" 可怕的猛禽".他认为宗教的禁欲、独身、斋戒、节食都是违反自然的。他把斋戒节的名字作为一个地名,此地人都是" 香肠国" 的死敌,而且嘲弄教皇。他对神学教育也进行了讽刺,说卡冈都亚在神学家指教下花了五十几年把各种课文倒背如流,可依然蠢笨。他还指出了经院哲学的荒谬,认为经院哲学家讨论的问题,只不过是山羊的毛是否是羊毛一类的问题,讽刺安岱雷希王国女王把" 抽象、本质、外形、概念、想象" 作为食粮,不吃不喝,抽象就是一切,拉伯雷指出这是无用的科学。
  《巨人传》还关注当时农民处境,写大批农民丧失了土地,有的只能流浪,一个樵夫丢了斧头,没钱买第二把斧子,几乎饿死。这些情节反映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而且把一个真实的农民起义事件写在书中,说明他对人民的苦难和社会危机都十分敏感。
  当时,弗朗索瓦一世不断发动战争,同查理五世争夺" 神圣罗马帝位" ,耗费了大量资财,使国库空虚,人民贫困。《巨人传》也探讨了战争问题,描写了极有野心妄想建立世界帝国的国王毕可肖,不断劫掠邻国,最后遭到惨败。而且一个贤明国王还劝说毕可肖,说现在不是靠征服来获得王国的时代了,表达了作者的看法。
  《巨人传》还塑造了一个" 世界上最好的孩子" 巴汝奇的形象。巴汝奇这个名字的意思是" 无所不为" 的人,拉伯雷无疑是用无所不为的精神来反抗教会的束缚,尽情发挥自己的力量,争取自己的幸福。巴汝奇就是这样,他性格乐观,机智,永远年轻,他帮助庞大固埃战胜警察、恶魔等,有他的可爱之处。他最喜欢的就是钱,并声称有63种找到钱的办法,最主要手段就是欺骗,并且作为一个高利贷者有一种幸福的满足:" 当每天早上在我周围看到这些债务人异常低三下四,恭顺听命和点头哈腰的时候,我何等自在啊。" 在他与羊商争吵一场中,他尽情使用他的机智,把头羊引到海里去,结果羊群也跟着下海,急得羊商也下海去了。巴汝奇的机智并不到此为止,而是在船上拿起橹,把想上船的人都打落在海里,让他们淹死。巴汝奇的行为似乎预言了资本主义的一种残酷的本质,在贪财、狡猾以及心狠这些品质上他绝不可爱,他在发挥自己力量的时候经常忘记了别人也是一个人。但这个人物却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另外,拉伯雷大概是因为对妇女缺乏真正了解及有偏见,不停地嘲讽妇女,是本书缺陷。
  《巨人传》的题材是以民间文学为素材加工的。小说中的巨人在法国民间创作中早已存在。格朗古杰是15世纪一个民间笑剧中的人物;卡冈都亚在民歌中是个农民英雄;庞大固埃曾经在中古时期的神秘剧里出现过,他为人机警,喜欢恶作剧。但这类巨人形象在《巨人传》里已摆脱农民气质,具有了人文主义精神。《巨人传》还穿插着一些民间故事,吸收了民间创作的优秀传统。民间文学的手法在《巨人传》中经常使用,比如给人或物取一个象征其本质,意味深长的名字等等。
  《巨人传》的嘲讽艺术是一流的,用夸张的手法揭示不易察党的弊病,而且主要是给每一种讽刺对象以一个生动的形象,效果十分突出,比如法官的形象是" 穿皮袍的猫".捐税问题讨论起来容易成为政论,而用" 财政压榨机" 这一形象就一目了然了。而且这些形象活动的情节许多是作者根据其本质进行的想象,这些想象因为新鲜生动,寓意丰富,从而增加了讽刺效果和本书的文学价值。作者还善用对比,用100 多种毒虫的名字与讽刺对象类比,揭示对象的品质。
  《巨人传》的语言一直被认为十分粗俗,他的书被禁的罪名" 猥亵" 是有一点根据的。拉伯雷也不是不会文雅,也许他想到读者是市民阶级,就用市民阶级熟悉的语言写,另外这种不那么文雅的题材语言也不能太文雅了,而且各行各业的行话、方言都很生动、诙谐,富于表现力,所以拉伯雷大量使用,并在使用中还有创造。也有庄严雄辩,气势恢宏,热情充沛的句子,当然也有庸俗粗野的部分。
  《巨人传》因为大胆攻击了教会,认为罗马教廷是" 世界的威胁" ,而且认为宗教是社会发展的阻碍。卡冈都亚还把巴黎圣母院的大钟取下来作为马铃,自然会招致教会的不满和迫害,此书不断被禁,作者也曾一度流亡。但是《巨人传》这种通俗小说的格调,夸张浪漫的手法,进步的追求自由的思想,对法国小说创作有很大影响,具有永久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被认为是文艺复兴的《圣经》。
  (5)散文
  对法国古典散文的形成作出很大贡献的是杰克.阿米奥(1513-1593 年)。他出身贫苦,15岁进法兰西公学攻读古希腊与拉丁语言文学。1536年由王室推荐任布尔日大学教授。  1544年被聘为两位王子——未来的查理九世和亨利三世的教师。1547年完成第一部译作赫利奥多罗斯的小说《特阿革涅斯和卡里克勒亚》。  1559年译完朗戈斯的田园小说《达夫尼斯和赫洛亚》和普卢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  1560年被查理十世任命为欧塞尔主教。晚年因受宗教战争的牵连,生活十分不幸。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就是翻译了几部古希腊文学名著,特别是普卢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在法国及西欧广泛流传,对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对西欧文学贡献很大。后世的莎士比亚、拉辛等都曾从《名人传》中寻找戏剧素材。他的译文自然流畅,为翻译这本书,他向希腊文和拉丁文借用并创造了很多词,丰富了法语语汇。译文的风格、文体都是16世纪末作家仿效的对象,是一种很好的散文。蒙田曾给予这部作品高度评价。
  蒙田是16世纪最杰出的散文家。蒙田(1533-1592 年)生活的时代是人文主义的另一代。那个时代人文主义者都避免自我反省宗教信仰问题。1547年在知识界出现了对基督教信仰的怀疑,人们总是探求一种思想是否合乎理性。这些新的人文主义者关注的,是怎样用理性去看待基督教信仰。虽然不能放弃宗教,但他们更倾向于一种深思熟虑后的信仰。
  另外,他们还关注古代作品对精神的影响,认为不能完全违背古代作品的精神,但完全绝对服从也是荒谬的。生活的艺术成为当时的重要问题,这种思想的转变是由国内宗教战争引起的,因为战争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一切都变得不太确定,这种不确定性是一种普遍的倾向。代表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 唯理主义" ,蒙田的散文和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蒙田1533年2 月28日出生在一个拥有买来的贵族头衔的家庭里。
  祖上是波尔多的富商。他从小被送到德国,在图卢斯学习法律。他父亲为他买了一个职务,后来到波尔多议会任职,他工作认真但无热情。
  1570年他回到出生地,关在书屋里写散文、随笔。1580年他的最初一批随笔发表。他开始到意大利、瑞士进行奇特的旅行,不按任何既定路线,随心所欲地行走,目的地是罗马,一路留意各地风俗人情。到罗马之后,整个冬天都呆在罗马,在那里才知道波尔多议会已把他选为市长(1581年)。两年后他又继续当选。1585年波尔多市流行鼠疫,他举家逃离,但并无人指责。1588年他新的一批随笔出版。他38岁开始退隐归乡,过着幽独的生活。直到逝世前不久,仍继续修订他的著作。1592年逝世。
  《随笔集》3 卷共107 章,各章长短不一,每篇都有一个题目,讨论一个问题,但标题经常只是文章的起点。故事结构松散,彼此之间不一定有联系。内容十分丰富,是关于他自己以及他生活环境中的一切,对生命进行了宽容的探讨。与当时许多喧嚣的思潮相比,有一种内在的安宁,一种恬静和舒展。对个性十分敏感。
  他的作品的内容就是他的生活、个性和思想,充满对个性解放及理性的认识。有一种前人未到的心理深度。
  他在第2 卷第10章谈的是《论书籍》,探讨读书问题,有一种怡然的态度:" 诚然,我希望自己能够更加完美地领悟事物,但我不希望为此付出过高的代价。我的目的是愉快地安度余生,而不是疲于奔命。没有什么东西能令我煞费心思,即使它是最可宝贵的知识。" " 读书,我只寻求那些能够令人愉快且又朴实无华的篇章;学习,我只学习这样的知识,它能够告诉我,我当如何认识我自身;我当如何对待生和死。……当我在读书中遇到某些费解的地方时,我从不一味冥思苦想;倘我尝试一二次后仍不得要领,我就把它甩开,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死啃它们,无异于浪费我的精力和时间……而那些不能令我当下关注到的东西,不能靠持久来解决。" 这种读书态度直到今天还是新颖的,因为世上总流行其他观点。蒙田的读书情趣有一种真实的合情合理,其实我们大多数人也是这样做的。
  他在《论书籍》中还评论了他读的各种书,他很欣赏卢卡修,因为作品中"蕴藏着内在价值".而古罗马作家泰伦提乌斯对" 精神活动方式和事物状态的描述,业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而使作者惊叹不已。
  普卢塔克和塞内加作品使他学到调整情绪和培养性格的知识。他们" 把我需要的知识,以一种简练的随笔形式表达出来,使你无需化费更长时间来思考……当我读它们时,无需凝神专注;当我无暇顾及时,又不妨先把它们放在一边。因为它们篇章之间的联系,本来就是松散的。" 他还喜欢读《致爱蒂卡斯的信》,这不仅因为它会有大量关于历史和西塞罗时代的事件的知识,而且,也能从它所特有的幽默中得到满足。他所欣赏的一流史学家的风格是质朴,不带任何个人主观色彩收集史实。他觉得柏拉图的对话单调乏味。
  从他对书的价值判断中可以看出他欣赏的一切,也是他自己作品的风格:内在价值深刻、质朴、幽默,而又轻松,写人及事物的真实准确,别出心裁的体例等。
  他还谈到对作品的评价,他觉得" 伊索的大多数寓言都有多种寓意和解释,那些试图对它的象征意义详加阐释的人,往往只选择了与这个寓言相一致的方面。但一般来讲,这一方面恰恰是最浮浅、最表层的一面;更为基本的深层方面,是他们无力企及的" ,指出了认识与事物本质的距离,是他怀疑主义的一个基础。
  他在《随笔集》第1 卷第29章提出了儿童教育问题:
  " 就像种地、耕播之前及耕播本身的工作都比较可靠、简单,植物一旦成活,就需要各种栽培方法,就会困难重重。人也一样,种植他们不需要什么技术,一旦出生,训练和抚养便需要不同的料理,其中浸透无数的担忧和艰辛。" 教育的原则首先是选择良师。因为儿童学习是" 为了自身的善,为了内心的充实和装饰——一个人实际上更渴望成为有教养的人,而不是学者——因此,我希望特别谨慎地挑选一位头脑精明的向导,别是满脑知识的书呆子。当然二者兼顾,但完美的道德和理智应高于书本知识,他应以新的方式履行职责。" 教育的方法是" 让学生体验各种事物,凭借自己的感知能力进行选择和区分。""除功课中的词汇外,也必须重视它们的意义与实质内容。
  并且让学生自己筛选每一件事,不能心血来潮地仰赖单纯的权威或一时的信念。在无法完全判断的情况下,怀疑与认识具有同等价值。重要的是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并注意向生活学习。""我们亲身经历的一切都是训练,那真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书。侍从的诡计,仆人的愚蠢,餐桌上的交谈,都是新颖的课题。" 旅游和社交对儿童也很有益处。
  身体的训练也很重  要。" 习惯艰苦的劳动就是习惯痛苦" ,有利于身心健全。应培养儿童纯真的好奇心,读书应研究人的本性中最深刻的部分,成为一个明智的人。他谴责了当时儿童教育的状况:" 现在儿童不是上学,而是去面对恐怖和残酷。" 作者对儿童教育的理想表现了对成人的理想,他认为人应拥有的品质,一部分就是他自己拥有的,另一部分是他认为应该拥有的,都与一种明智而温和、聪明宁静的生活理想有关。这也是他自己的生活。
  在《论经验》中,他细致地描述了他的生活经验,也颇有哲学意味。
  他认为人的天性在于追求幸福快乐,但要有选择和节制。
  他认为法律是难以忍受的,因为一个人的荣誉和生命不再取决于自己的清白无辜,而是仰仗律师的技巧与努力。他还表扬了中国政权。当然,在这方面他应怀疑自己的认识。他认为人人都可以通过经验认识自己,应有自知之明,并应顺乎自然。" 无论健康还是生病,我一般都向逼人的欲望让步。意愿和嗜好有很大权威,我可不希望以一种不幸治疗另一种不幸。比疾病更痛苦的治疗令人厌恶。" 他这种观点是为任性的人们讲理,显然有违医学常识。他的理由是人总得死于自然," 多少背后有三个医生撑腰的人,不也同样呜呼哀哉." 快乐是重要的," 我喜欢肉煮得很嫩,只要能食用,也喜欢味厚,甚至达到香气扑鼻的程度。"其爱好享乐的心情表现得很细致。他还喜欢独自漫步幽美的果园," 陶醉于迷人的幽静之中".他觉得享受生活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我们的责任是培养性格,不是写书;是为了行为健康、稳重,不是为了赢得战争,扩张领地。最伟大最辉煌的作品是正常地生活。所有其他东西,掌权、致富、营造,充其量不过是些点缀和补充".而且" 谁懂得享受理应享受的人生,他就象神一样达到至善至美。"蒙田著名的怀疑主义在作品中随处可见,但在第2 卷第12章《为雷蒙德.塞朋德辩护》中表现最充分,他说人和禽兽不同之处在于人类能够思考。而且人人以为自己思考的结果是真理,别人总是错误的,所以人与人之间,民族之间就不断产生矛盾分歧,甚至导致战争。但通过古今例证发现,理性是因人因地而异,道德只适用于一时一地,没有一定标准。科学则充满无知、错误和矛盾。所以,根据我们的能力衡量真理与谬误是愚蠢的。面对世界,我们只能说" 我知道什么呢." 但他从不怀疑生活的真实和享乐的价值以及节制的必要。对生命尽管热爱,但也须清楚地知道,生命逐渐消逝是上帝的仁慈,这是暮年唯一的快乐,对死亡要欣然接受,这也是肯定生命的态度。因为" 世间万物都有它的季节".蒙田在《随笔集》中论及的事物差不多包括了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主要是作者自己的生活。
  第1 卷第8 章《论闲暇》讲他写作的动机,是为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对事物的认识。第19章《研究哲学就是为了学死》,谈他的人生哲学,教人不要害怕死亡,对生活要尽情享受。与生活的快乐相比,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都无足轻重。第21章《论想象的力量》,探索并指出人类存在现在尚不能完全理解的精神力量,并举例说明了这种力量如何影响人的生活。第27章《论友谊》,歌颂他和拉.布厄西的友谊。第27章《论穿衣的习惯》,谈了衣服的有关问题。第2 卷第8 章《论父爱》,讨论家庭关系和财产继承问题,并表达了对女性的看法,认为女性反复无常、贪婪,不公正。第17章《论自大》,解剖他自己的风格、习惯和人品。
  第3 卷第3 章《三种交游》,描写他的书斋和对沉思与阅读的看法。第9 章《论虚荣心》,谈怎样处理事务,怎样工作,怎样旅行。第10章《论善用意志力》,讲他对行政工作的态度。这些篇章的主题并不集中,剖析事理深浅不一,随兴之所至,风格散漫。
  蒙田的思想及性格极为复杂,因为他在随笔里探讨的题目非常广泛,方式各不相同,甚至有些奇特,他自己说在随笔里描写的是自我,但实际上蒙田写了好几个自我,不是单一的自我。这些自我也是变化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面貌。这也是他20年沉思及阅读的结果。他非常坦率透彻剖析他的心灵,他心中有不同声音在交锋,所以在心灵上他始终寻找一个真正的自我,假如深入研究,便会发现一些他一直试图回答的问题。但他观点总在变化,出发点却是相同的。首先是对第一代人文主义者的世界观的怀疑,对人和宇宙及人和内心关系的探询。他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首先是斯多噶主义(提倡一种以心灵平静和坚信道德价值为特点的行为方式),然后是怀疑主义,最后是伊壁鸠鲁主义(主张快乐、友谊和隐居的行为方式的一派)。他希望获得道德上的坚定,能够勇敢面对痛苦和死亡,他说研究哲学就是学会面对死亡。在他的怀疑主义时期,他写了" 我知道什么呢." 对科学、人类的知识,精神的永恒和理性都提出质疑,于是他就提出了没有什么是确定的这种思想。这种怀疑引起他对理性价值的质疑,原始国家比文明国家活得更有法度,而文明国家就是建筑在理性之上的。人类的自负和骄傲也同样来源于理性,而自负和骄傲是人类不幸的根源。于是后期他转向了伊壁鸠鲁主义,他改变了他说过的" 最突然和最意外的死亡是最幸福的死亡" 这种看法,认为"出于天性我们知道死亡会来临,不是生活的目的是终点,所以我们要尽情享受生活。" 他的伊壁鸠鲁主义与拉伯雷、龙萨相近,但有其自己特点,更温和更明智。实际上,他还是忠于斯多噶主义。他的观点反映了社会当时对和平稳定的需要。
  他的文风文笔有一种韧性的风格,如同他的思想,虽然随意但在其作品中仍有井然有序的线索,善于把抽象的思想和生动的图画结合起来。如下面一段话:
  " 美德并非如学者所说,座落在陡峭的山崖,挺拔险峻,高不可攀。
  相反,曾经接近它的人发现,它居住在美丽富饶的高原,从那儿鸟瞰脚下的景物,清晰可见。只要认识方向,便能找到一条舒适的道路,绿树成荫,青草茸茸,百花芬芳,平缓宽阔,好似天宇的穹隆。这种至上、秀丽、欢快的美德既文雅又勇敢,与苦恼、忧愁、胆怯、拘谨水火不容,它以自然为向导,以好运和快乐为伴侣。那些人不熟悉它,凭藉虚弱的想象力罗织出一个荒唐、抑郁、暴怒、邪恶、惊恐、忧伤的形象,将它搁置在荆棘中的一块孤石上,好像吓人的妖魔。" 他的比喻也十分新鲜、贴切。如他这样形容求知过程:" 蜜蜂将花上采集的东西酿成蜂蜜,蜂蜜不再是百里香和墨角兰,它属于蜜蜂。学生也应将摘引的词句转换、熔合,完全化为自己的。" 而且不时引用故事和古希腊罗马名人学者的格言来说明问题。如在写到一位老人不甘衰老时,他引用奥维德的《哀歌》:
  傻瓜!你为何对孩子们祈祷的事物
  徒然地提出奢求。
  又用加卢斯的话说明同样问题:
  不同的东西满足不同人的要求,
  并非所有的事情都适宜于所有年龄的人。
  作者行文富有形象,不乏诗意。如:" 寄寓哲学的心灵是健康的,身体也是这样。它使身体表现出安祥、逸乐,按照它的模样形成外部的举止姿态,一种谦和的骄傲,一副生气勃勃的面貌,一脸幸福典雅的微笑。智慧的最显著标志便是永远快乐。" 蒙田的《随笔集》影响深远,英国培根和莎士比亚的作品都反映了蒙田的思想影响。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继承了他崇尚理性和经验的风格。
  蒙田的《随笔集》还开创了随笔类作品的先例,使散文进入文学领域。他对自我进行的深刻剖析,也为后来表现个性解放文学提供了基础,对法国文学和英国文学影响很大。
  (6)古典主义酝酿时期的文学
  这是法国历史上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的精神也不稳定。文人学者中有一派是放纵派,经常出入夜总会,过着放荡生活,也有非常严肃的研究哲学的人,其中代表人物是加桑迪。他认为所有知识来源于感性,世界是由原子组成,所以人们之间并无真正区别。这种思想对文学有很深影响。而笛卡尔的哲学为法国古典文学奠定了哲学基础。他的主要著作有《方法论》、《哲学原则》、《论激情》等。他接受世界的物质性,认为物质世界之外还有精神世界。物质世界占据空间都不能思想,物质世界加上精神世界就构成了完整的世界。这种理论的出发点是先验思想,这种先验思想不用被证明也无法证明,人们的思想即人们存在的证明,所以"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理论长期被教会禁止,但他引起知识界文学界的重视。另外,当时人们渴望统一,他的思想适应了这种需要。他说:" 我致力于找到一个普遍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所有事物的根本原因。" 古典主义文学就是用这样的原则探讨生活。
  社交生活在17世纪时,沙龙对文学有很大影响,沙龙有一种文学氛围,人们注重精神的愉悦和交谈的艺术,注重思想的细腻和措词的优雅。
  当时著名的沙龙是朗布耶侯爵夫人的" 朗布耶公馆".沙龙对于贵族风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纯净了语言,成为培养有教养的人的学校,培养了许多作家的审美趣味并为其创作提供了素材。同时,沙龙也对文学作品作出评判,对文学有积极的贡献。
  17世纪初也是法语语言变革时期,马莱伯、巴尔察克都致力于纯净法语的语言。沃日拉的成绩最为突出。
  沃日拉(1585-1650 年),生于萨瓦地区。年轻时出入巴黎沙龙,是语言问题的权威评论家。1647年,沃日拉发表《法语刍议》,他认为法语既然是一种统一的民族语言,就应有统一的规范。他认为用途决定语言,但有正确的用法和不正确的用法,正确用法只限于精英使用,实际上他指的是宫廷语言及当时作家语言的健康部分。他认为法语是纯洁清晰的,所以反对含混晦涩造作,主张措词要有分寸,力求自然、优美。
  16世纪法语词汇没有一定规范,词汇杂乱,生拼硬凑。沃日拉努力的结果,是给很多词都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否定了许多滥造的新词,反对编造令人费解的标新立异的词,对法语的纯洁化起了重大作用。在法语句子结构方面,沃日拉还区别出许多正确的和错误的例句。
  《法语刍议》出版后深受欢迎,许多作家把它当作必备的参考书,是法国语言史上里程碑式的名著。他为法语确定的固定形式和规律,使现代法语开始定型,有些一直沿用到今天。沃日拉是法兰西学院院士,参加并领导了法语大词典的编纂工作。
  法兰西学院1635年成立。院士绝大部分是文学家及有影响的人,而且受国王保护。这种权威决定了它对文学有很大影响,起到端正文风的作用。
  17世纪初的诗歌主要是巴洛克风格。巴洛克流派有三个代表人物:雷尼耶、维欧和圣阿芒。
  雷尼耶(1573-1613 年),自幼受教会教育,在巴黎靠年金过着逍遥生活。他写过讽刺诗,是他诗作的精华。他自称是龙萨的门徒,注重于" 神圣的愤怒".他的讽刺为莫里哀的作品提供了灵感。他强调诗要注重情感和灵感。
  维欧以抒情著称,是一个自由派分子,曾被判火刑。他喜欢不确定的放纵生活,喜欢摆脱理性的束缚。他的诗富于想象力和激情,也有对大自然及孤独的喜爱,但有时流于浮夸。
  圣阿芒也是一个自由派分子,也喜欢大自然和孤独。他喜欢放纵自己的想象,对于色彩有特别的敏感,而且喜欢奇异的景色,如废墟、大海的风暴,所以巴洛克色彩非常浓重。
  同时,有许多诗是幽默讽刺的,这种风格在斯卡龙(1610-1660 年)
  身上达到高峰。他的作品中有许多高尚事情在他笔下慢慢转变成平庸和粗俗,对于上流社会怀着强烈的愤怒。
  17世纪上半叶,小说有很大发展,虽然成就无法与戏剧相比,但也有其重要性,在描写的艺术,人物的刻画,心理分析方面都有发展。首先一个倾向就是才子小说,艳情小说,继承了骑士文学传统,以爱情为主题。代表作品有于尔菲(1567-1625 年)的《阿斯特雷》,描写牧羊人赛拉东和牧羊女阿斯特雷之间的爱情。书中讨论了理智与激情的问题,认为应该由理智控制激情。另外一个代表作家是斯居代里小姐,她的作品《克雷莉娅,罗马的故事》(有10卷)等直接反映了上流社会的思想感情和生活风尚,以心理分析见长,在叙事中总有一些富于趣味性的插曲,最后结局总是圆满的。斯卡龙的喜剧小说讲述了一群流浪的喜剧演员的故事,模仿骑士文学中英雄的笔调写作,但最后总是把充满英雄气概的行为荒谬化。在他小说里描绘了一个广阔的外省风情,是路易十三时期乡村生活的见证,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还有普奇哀(1619 -1688年)的平民小说,对矫揉造作之风进行了讽刺和抨击。所有上述小说都具有夸张怪异的巴洛克色彩,因为当时文风就是如此。
  古典主义成为法国文学主流时,文艺复兴时期就结束了。法国文学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戏剧时代。
  5.西班牙文学
  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班牙结束了反摩尔人侵略的斗争,国家趋于统一。在卡斯蒂亚女王伊莎贝尔和她的丈夫费尔南多五世的统治下,经济日趋繁荣。哥伦布在伊莎贝尔女王资助下,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给西班牙带来了机会和黄金。文学也有很大发展,虽然不如后来的黄金时代,但诗歌的鼎盛时期从15世纪初就开始了。这一时期被称为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 门廊".诗歌、散文、小说都有佳作。
  谣曲。谣曲是西班牙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谣。15世纪早期谣曲来源于北方叙事诗,由英雄史诗的个别情节或插曲演变而来,一般由8 或16音节的诗句组成,逢偶句押韵,每一节诗行数不等,大多为四行。形式优美活泼,可以用乐器伴奏吟唱。谣曲选择的都是古代史诗中最生动、最富有诗意的片断。语言简洁朴素,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在民间流传很广,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开始时由口头流传,16世纪初编辑成书,以几种版本流传至今。
  谣曲按内容可分几类。
  有取材于古老传说和历史事迹的历史谣曲。在这类谣曲中,著名作品有《国王堂罗德里歌谣曲》等。骑士谣曲以14世纪的骑士故事和十字军事迹为题材。边境谣曲取材于格拉纳达边境一带摩尔人和基督徒之间的战争及英雄事迹,叙事及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艺术上很完美,被认为是一切谣曲中的珍宝。这类谣曲著名的有《被围的阿洛拉》、《安提盖拉的失陷》、《阿拉马的失陷》和《阿贝纳马尔》等。小说谣曲内容广泛,神话,历史,流浪汉轶事以及家庭琐事,无所不包。抒情谣曲诗情浓郁,《阿尔纳多斯伯爵谣曲》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有谁能够曾在大海的碧波之上碰到那般的好运,
  像阿尔纳尔多斯伯爵在圣约翰节清晨碰到过的那样.
  那天清晨他外出打猎,猎鹰架在手上,
  他看见一艘帆船驶来,想要停泊进港,
  它的帆是丝绸做的,它的幕罩全用绉线织纺,
  指挥它的一名水手,边航行边把一首歌曲高唱,
  歌曲使汹涌的波涛平静,使狂风也变得和畅,
  在大海深处听到那歌声,鱼儿游到水面欣赏,
  飞过的鸟儿被歌声迷住,也栖息在桅杆之上。
  那时阿尔纳尔多斯伯爵说了话,你真该听听他怎样讲:
  " 水手啊,我以上帝的名义乞求你,请你教我把这首歌儿唱。"
  水手回答他,他的答复是这样:
  " 我只教那些和我一起航海的人,只教他们把这首歌曲唱。"
  这首谣曲形象地表达了音乐的魅力,而且水手的回答具有神秘色彩,这种独特的抒情和神秘气氛使它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其他著名的抒情谣曲还有《囚徒》、《浣衣女郎》、《灵魂是自由的》和《圣西蒙教堂》等。
  这些谣曲个性和抒情的因素很多,几乎没有宗教思想,是文艺复兴的前奏。
  在艺术上描述的都是典型情节精采片断,但却能体会出整个事件的风格,结构精巧而意味深远,而且对话的方式使用得极出色,如下面这首《鲜艳的玫瑰谣曲》:
  " 鲜艳的玫瑰呀,鲜艳的玫瑰,多么优雅可爱,
  从前我搂你在怀里时,我不懂得如何使你愉快,
  如今想让你快乐,却又得不到你的青睐。"
  " 那是你的错,朋友,是你的错就别把我责怪。
  你那时写了封信给我,叫你的仆人送来;
  他没有把信交到,却告诉我一件事把我惊呆:
  他说你已结过婚,到莱昂那地方把家事安排,
  你的妻子很美丽,你的儿女如鲜花盛开。"
  " 夫人啊,告诉你这话的不管是谁,说的全是谎言把我诬栽,
  我从未到过卡斯蒂利亚,也没到过莱昂,
  除非是孩提时候,可那时我还不懂什么叫恋爱。"
  情爱的波折,相思误会都用这段对话刻画出来,而且还洋溢着如玫瑰花一样的爱情芳香。
  在16、17世纪剧作家的作品中,大量引用或仿作谣曲,他们的作品称为" 新谣曲".谣曲是西班牙文学灵感的源泉,以此为基础产生了西班牙绚丽多彩的抒情诗。对欧洲文学也有很深影响。
  霍尔赫.曼里孟(1440-1479 年),是这一时期著名诗人,同时也是军人和政治家,贵族出身。  1475年参加伊莎贝尔女王对比列那侯爵的卡拉特拉瓦战役。  1479年在攻打加尔西一穆尼奥斯城堡时阵亡。他的《悼念亡父罗德里哥》一诗是西班牙最著名的诗作之一。全诗43节,风格庄严肃穆,感情浓烈深沉,语言朴素成熟。而且从个人的忧伤,探索到人生的普遍意义,有《圣经》的色彩,如下面几行:
  让沉睡的灵魂
  唤醒它的理智
  去认真思考:
  生命如何逝去,
  死亡如何悄悄来临;
  欢乐如何匆匆耗尽,
  如何事后一旦提起,
  便使人痛苦伤心,
  而且在我们看来,
  任何逝去的岁月,
  都更为美好可亲。
  胡安.德耳.恩西纳(1469-1529 年),是诗人和音乐家,他的诗作都富有音乐性。年轻时曾在阿尔瓦公爵家当差,后在教堂的唱诗班当歌手。他以田园为背景的民歌体的圣诞歌极为优美,具有维吉尔牧歌的特色。早期创造过继承宗教传统的作品,主要有《圣诞节》、《狂欢节》、《耶稣受难》与《复活节和圣诞节前夜》等。他还写了许多诗剧,比较著名的有《爱情的胜利》、《明哥、希耳和巴丝瓜拉》等。他在罗马期间用11音节诗体写成的三部牧歌剧是他最著名的作品,诗句优美,艺术造诣较高。其中《费莱诺.卡多尼奥和萨姆瓦尔多的牧歌》是写牧人费莱诺因失恋自杀的悲剧。《克里斯蒂诺和费贝阿的牧歌》叙述隐居山寺的克里斯蒂诺在爱神的诱惑下,与费贝阿相爱。《普拉西达和维多利亚诺的牧歌》写维多利亚诺在爱神帮助下,使情人普拉西达死而复生,终于获得幸福。这些牧歌剧中一派田园风情,歌颂的都是牧人生活和爱情。
  情节较复杂,人物个性较鲜明,具有大型戏剧的特征,已经接近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为西班牙戏剧奠定了基础。
  露卡斯.费尔南德斯是恩西纳的追随者,作品有《田园笑剧和牧歌》等,他表现的田园风情现实主义成份增加,更富有生活气息。
  这一时期,在西班牙流行伤感小说和骑士小说。
  流行于这一时期的伤感小说的代表作,有胡安.罗德里格斯.德尔.帕德隆的自传体小说《没有爱情的奴隶》和迪埃哥.德.圣彼得罗的《爱情的牢狱》(1492年)。这些小说都深受薄伽丘《痴情的菲亚美达》一类意大利作品的影响。
  《爱情的牢狱》是书信体,叙述列里亚诺追求劳瑞奥拉的故事,作者本人也是书中传递情书的角色,写作手法很别致。
  骑士小说在当时风行一时。从1508年至1550年间,几乎平均每年有一部新的骑士小说问世,共出版60余部,印了300 版。骑士小说盛行的原因是,骑士当时是西班牙人理想中的英雄,甚至耶稣、天使、圣徒的事迹也被作为游侠骑士描写。骑士小说的主题是爱情、荣誉、冒险、行侠、仗义。骑士一般武功高强,见义勇为,举世无敌,为取得某位美女的欢心,历尽各种神奇惊险遭遇,扫荡敌人和妖魔,获得荣誉、地位和财富。但骑士小说行文冗长,叙事繁复,人物性格、经历、外貌都大同小异。艺术价值不高。随着骑士制度的衰落,尤其是《堂.吉诃德》的出现,骑士小说就销声匿迹了。
  当时最流行的骑士小说有《埃斯普兰迪安的英雄业绩》(1510年)、《希腊的堂利苏阿尔特》(1514年)、《帕尔梅林.德. 奥利瓦》(1511年)、《骑士西法尔》等。其中1508年问世的《阿马第斯.德.高乌拉》是此类作品的典型及其他小说的榜样。
  《阿马第斯.德.高乌拉》的作者是谁无从查考。它的校订者是加尔西.奥尔多涅斯.德.蒙塔耳伏。书中的情节具备骑士小说一切因素:阿马第斯是国王的私生子,出生后被抛入大海,被人救起送入苏格兰宫廷,长大后成为骑士,与奥里阿纳公主相恋,经历了种种离奇惊险的遭遇,粉碎了破坏他们爱情的佞臣的阴谋,博得盖世英名,最后成为国王,并与美貌无双的公主结了婚。书中还有魔法师、巨灵、妖怪等怪诞人物,这也是骑士小说常有的人物。这本书原作共4 卷,被译成各种文字,在欧洲广泛流传。
  这一时期的散文出现了包含大量格言和谚语及通俗口语的作品,代表作是大主教阿方索.马丁内斯.德.托莱多(1398-1470 年.)的《皮鞭——对世俗爱情的责难》,语言简明幽默。这种讽刺散文为以后流浪汉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基础。对话体小说《赛莱斯蒂娜》也有这种散文风格。
  《赛莱斯蒂娜》是这一时期最有特色、最杰出的小说。这部作品原名为《卡里斯托与梅丽齐娅的悲喜剧》,但这部作品中的人物赛莱斯蒂娜性格非常鲜明有特色,所以一般称这部作品为《赛莱斯蒂娜》。关于作者有很多说法,一般认为是费尔南多.德.罗哈斯,生平不详。
  故事情节是描述贵族青年卡里斯托在花园认识了少女梅丽齐娅,一见钟情,倾诉爱慕,遭到梅丽齐娅的训斥,于是求助于赛莱斯蒂娜。赛莱斯蒂娜是职业媒婆,能言善辩,很有煽动性,终于说服了梅丽齐娅与卡里斯托相爱。但好景不长,在一次相会中,卡里斯托在翻越高墙时失足摔下身亡,梅丽齐娅也从高塔上跳下殉情而死。赛莱斯蒂娜因为不肯把报酬分给卡里斯托的仆人而被仆人杀死。
  这部小说兼有戏剧散文的风格,宣扬爱情就是生命,就是一切,要求个性解放,追求人生快乐,是对封建道德和宗教精神的反叛。卡里斯托说," 我崇拜梅丽齐娅,我信仰梅丽齐娅".现世的人爱代替了神爱。
  梅丽齐娅对情也无怨无悔,至死不渝,心中已没有宗教的位置。这部作品的出现,结束了中世纪文学的黑暗,有文艺复兴的精神。
  作品运用大量民间口语、谚语,一反贵族文学的风格,写上等人的爱情也写下等人的爱情。下层老妇赛莱斯蒂娜的形象尤为成功,已成文学史上一种人物典型。
  赛莱斯蒂娜职业低贱,出售各种化妆品以及为别人的情爱提供条件。她非常机敏、能干、世故,同时又狡诈、聪明。她的性格主要是作者通过她的语言刻画的。如卡里斯托求她去把梅丽齐娅的愤怒化为对自己的情爱时,她很有信心。她说:" 蜜蜂的秘密功能所显示的最伟大之处,就在于它们能够把接触到的东西转变为格外美好,这是聪敏的人都应该效法的,我就是用了这个方式,以对付梅丽齐娅……我把她的严酷转变成了蜜糖,她的忿怒转变成了柔顺,她的急躁转变成了宁静".她能操此职业为生,是因为她对女性的青春、生命都有独到而丰富的理解,蔑视封建道德,所以她的语言才生动流利,充满说服力。她的信心由此而来,就是女人不能抗拒生命的要求。她这样分析梅丽齐娅:" 我知道女人对喜欢她的人要么极爱,要么极恨,因此,如果爱上了而被拒绝,就收不住怨恨的缰绳。我知道这是确确实实,所以我会放心到梅丽齐娅家里去……"
  作者的才华也经常通过赛莱斯蒂娜的语言表现出来,她这样劝说浮躁少年:" 你要被人爱,就得爱别人,不肯爱别人却盼着被人爱,是傻瓜;用仇恨去报答人家友谊的,是疯子。" 这种精炼的格言式的语言闪烁着真知灼见。
  而赛莱斯蒂娜表达的对生命的幽怨十分生动,是优美的散文,也增加了人物性格的复杂。
  " 老年只是疾病的旅店,思虑的客栈,怨艾的朋友,不断的悲伤,不治的创伤,过去一切的污迹,目前一切的苦痛,未来一切的悲哀的忧虑,死亡的邻居,到处漏雨的破茅屋,轻轻一压就弯曲的柳条拐杖。" 赛莱斯蒂娜的形象在文学史上绝无仅有,是人文思想在西班牙的杰出表现。塞万提斯这样评价此书:" 我认为这是一本神圣的书,因为它隐含着更多的人性。" 此书出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模仿它的作品也相继出现,影响很大。" 赛莱斯蒂娜" 成为一个专用名词,用来形容她这一类的人物。
  从16世纪至17世纪,西班牙文化出现了繁荣时期,文学史上称为" 黄金世纪".这一时期是以介绍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哲学思想和文艺作品为开端。一批人文主义者创办学校,批判宗教偏见,模仿古代希腊、罗马和意大利文学。杰出的人文主义学者阿方索.德.巴尔德斯(1490 -1532年)和胡安.路易斯.比维斯(1492-1540年),提倡复兴古代的文化和哲学,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肯定现实生活,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著名诗人胡安.博斯坎.阿莫加维尔(1493.-1542 年)首先把意大利新体诗引进西班牙。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影响,在模仿意大利抒情诗基础上,保持西班牙诗歌的优秀传统,创造出感怀诗,给塞万提斯、洛佩.德.维加等人以重大影响。同一时期的诗人还有达戈.乌尔塔多.德.门多萨(1503-1575 年)和古铁雷.德.塞蒂纳(1514-1554 年)等。
  在黄金世纪的全盛时期,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家的作品。诗歌方面的路易斯.德.莱昂和费尔南多.德.埃雷拉(1534-1597 年),分别代表萨拉曼卡派和塞维利亚派。小说戏剧成就最大,塞万提斯和维加的作品不仅影响西班牙文学的发展,也为欧洲文学作出巨大贡献。在维加的影响下,还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戏剧家。17世纪以后,西班牙文学中" 贡戈拉主义" 占据了主要地位,文学的黄金世纪遂告结束。
  (1)诗歌
  16世纪著名诗人很多,因为这是一个诗歌繁盛的时代。
  胡安.博斯坎.阿莫加维尔(1493.-1542 年),生于巴塞隆那,才华不如其他诗人,但他最先把彼特拉克的格律原则应用到西班牙诗歌中。在创作中开始运用意大利诗歌的新韵律、新风格。他的十四行诗散发着淡淡的哀愁,感叹欢乐总是那么短暂。
  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1503-1536 年)生于托莱多,受过贵族教育,通晓希腊语、拉丁语、意大利语和法语。他不仅是著名诗人,还是一位勇士,1523年被封为骑士,多次参加战争。1536年在远征法国普罗斯旺,攻打勒米伊堡时身负重伤,不治而死。他的诗作由他的亡友胡安.博斯坎的妻子整理出版,流传至今的约5000行。主题大多是爱情、田园生活及友情。诗中感情真挚,一往情深,描写景物人情独具风格,如这首《当玫瑰和百合的色彩》:
  当玫瑰和百合的色彩
  还呈现在你的面庞上,
  当你炽热正直的目光
  还能点燃爱情之火并约束它的奔放,
  当黄金矿脉中开采出来的秀发
  被微风搅动、散开,弄得杂乱无章,
  突然吹拂到你那
  美丽、白皙和挺直的颈项上;
  趁愤怒的时光
  还未用霜雪覆盖你那美丽的头,
  快把你那幸福春天的甜蜜果实采摘品尝。
  凛冽的寒风会使玫瑰枯萎,
  脚步轻快的岁月用一如既往的习惯
  会使一切事物改变模样。
  作者不仅用玫瑰、百合、黄金的色彩,来描述这位女郎的风姿,而且用霜雪、寒风和春天对比,形象地表达了" 花开堪折直须折" 的感受。
  加尔西拉索在创作中深受但丁、彼特拉克、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的影响,但也有自己的创造,而且运用了胡安.博斯坎引入的每句11个音节的诗体,并以自己的才华赋予这种诗体以光彩,开辟了西班牙诗歌的新道路,被称为" 西班牙的彼特拉克".法朗西斯科.德.萨.德.米朗达(1495-1558 年)、埃尔南多.德.阿古尼亚和古蒂埃雷.德.塞蒂纳,也都是意大利风格的优秀诗人。
  古蒂埃雷.德.塞蒂纳善于写抒情诗,一首《明亮、宁静的眼睛》使他闻名于世:
  明亮、宁静的眼睛,
  假如你那柔情的目光使你受到赞美,
  为什么看我时,却如此气愤.
  如果你的心更富有同情,
  在钟情者的眼中你会更加楚楚动人,
  为了不损害你的娇颜,
  请不要怒冲冲地朝我狠盯,
  啊,那无异是令人痛不欲生的折磨酷刑!
  明亮、宁静的眼睛,
  既然你那样看我,至少对我尚未忘情。
  这首诗风格接近彼特拉克,写尽情爱的微妙。
  克里斯托瓦尔.德.卡斯蒂列霍(1490-1550 年),是批评和反对意大利流派的诗人。他善于用西班牙传统方法写诗,而且还写了《对用意大利诗体写作的西班牙诗人的谴责》这样的诗。其他重要作品有《梦》、《记忆和遗忘的对话》、《爱情的说教》、《献给一个朋友》、《作者和他的笔对话》和《妇女对话》等。风格清新,机智幽默,有现实主义精神。
  修士路易斯.德.莱昂(1527-1591 年),是著名的诗人和散文作家,诗作意境高远、纯朴自然。莱昂17岁加入奥古斯丁会,1560年获神学博士学位,曾在萨拉曼卡大学任神学教授21年。当时教会思想和文艺复兴思潮有激烈的冲突,他因为发表对神学的见解,主张宗教改革,1572年被宗教裁判所投入监狱。4 年后获释,他对这样经历不以为然,重新回学校授课时就当一切都没发生过。1591年当选为教区大主教,不久去世。
  他作为诗人在西班牙文学史上享有盛名。他的诗作不多,共30多首。
  著名的有《退隐的生活》,表现贺拉斯退隐的思想,还有表达柏拉图和毕达哥拉斯式的情趣的《致弗朗西斯科.萨利纳斯》、《宁静之夜》以及关于哲理和历史题材的《塔霍河的预言》。虽然深受希腊罗马文学家的影响,但风格完全独具特色,和谐精炼,都是西班牙一流的抒情诗,比其他诗人的作品气势雄伟。
  他同时还是一位散文作家。重要作品有《约伯书释义》、《贤妻良母》和公认为最佳散文著作的《基督的名字》,是宗教著作却浸透了人文主义思想。
  他的成就主要表现为诗歌,被后世称为" 西班牙诗歌之王".从下面几行诗中也许可以窥见作者淡泊深远的情怀及生活理想和艺术风格:
  我要独自生活,
  我要享受上天赐给的幸福,
  独自一人,不要见证,
  摆脱爱情和热情,
  摆脱仇恨、希望和疑虑担心。
  在山坡上,
  我亲手培植了一处园林,
  春天来临,
  美丽的鲜花五彩缤纷,
  如今收获果实的希望十分肯定。
  ……
  微风吹拂园林,
  香气袭人,
  它摇动着树木,
  发出轻柔的声音,
  使黄金和权势淡如烟云。
  莱昂是注重反映内心世界,强调意境,多以宗教生活为题材的萨拉曼卡派的代表。与之相对的是追求形式完美,词句华丽的塞维利亚派,代表人物是费尔南多.德.埃雷拉(1534-1597 年)。
  费尔南多.德.埃雷拉博学多才。他的诗作主要可分两类,一类是情诗,一类是政治诗歌。他的爱情诗有一种华丽的色调。政治诗著名的有《为勒班陀海战胜利而作》、《献给圣王堂费尔南多》等。风格雄浑昂扬,气势磅礴,典故丰富喜欢用拉丁语,对后世" 贡戈拉" 诗歌产生了影响。
  圣胡安.德.拉.克鲁斯(1542-1591 年),是神秘主义诗人,语言更富抒情诗,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
  路易斯.巴拉奥纳.德.索托的《哀歌》令人费解,但文体华丽。
  如下面几句:
  啊,比天空更明亮的山林水泽女神,
  你的面庞上布满星辰,为了欣赏它的
  广阔无垠,一个人能化为天空该多称心。
  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诗歌更加繁荣,有的风格直率严谨,有的纤巧优雅,但技巧都趋于完美。洛佩.德.维加是其中代表,尽管他的戏剧作品十分杰出,但他的十四行诗也是当时的最高成就。他的诗歌作品包括抒情诗和叙事诗。抒情诗有谣曲和十四行诗,诗集有《诗韵集》、《神圣诗韵集》、《精神谣曲》和《帕尔那索斯山的沃野》等。叙事诗主要有《安赫利卡的美丽》、《被征服的耶路撒冷》、《安德罗墨达》等。他的诗有一种明丽绚烂的色彩,不愧为" 天才中的凤凰".如下面一首:
  在巴伦西亚的圣诞节
  一位少女扔给我一些小甜橙
  我敢担保,要是我把小甜橙扔给她,
  它们回来时一定会鲜花怒放。
  我去参加假面舞会
  停在她的窗口旁:
  她的清晨现出霞光,
  我在她的眼中看见太阳。
  她狂热地从窗口
  向我抛掷小甜橙,
  她没有谈过恋爱
  以为这一切不过是玩笑一场,
  可是我敢担保,要是我把小甜橙扔给
  她,它们回来时一定会鲜花怒放。
  在巴伦西亚的圣诞节
  一位少女扔给我一些小甜橙,
  我敢担保,要是我把小甜橙扔给她
  它们回来时一定会鲜花怒放。
  这种自然甜美的气息在他诗中随处可见,而且他的诗中有许多朴素明朗的情节,不是戏剧情节,而是一种想象,轻盈明媚,如下面几行:
  贝拉尔多是个园丁,
  他培植的花园在巴伦西亚那地方,
  艰苦的境遇迫使这个人做的事
  他以前想都不曾想。
  疯狂的二月才过去,
  他就为五月撒播种子把花儿种上,
  因为他想让春天的成果
  来实现他的希望。
  他把为姑娘们种的三叶草
  放在花果园一旁
  以便爱情的果实
  可以从三片叶子学到榜样。
  ……
  (2)小说
  16世纪中叶,西班牙经济开始衰落,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沦为无业的游民,产生了反映流浪汉生活的小说。他们一般只能靠机智求生存,在艰辛的世道靠欺骗、偷窃等手段活下去。他们的经历深刻反映了当时西班牙社会风貌,抨击了贵族和教士,有一定现实主义成份。
  流浪汉小说的代表是《托梅斯河上的小拉撒路》,1554年出版,作者不详。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出生在托梅斯河畔的穷孩子拉撒路,因为父亲在战争中死去,母亲无力养活他,10岁时就离家流浪,给一个瞎子乞丐领路,瞎子乞丐虚伪刻薄,说要当他的童仆,必须比魔鬼还要机灵。
  他经常虐待拉撒路,并用酒壶将他打成重伤。拉撒路设计报复了他,然后离去。他又给一个极端吝啬的教士当仆人,这位教士从不让他吃饱,把面包锁在木箱里,他配了一把钥匙,从此不挨饿了,但事被教士发现,被赶了出来。随后他又侍候一个仪表华贵漂亮的绅士,此人身无分文,靠小拉撒路乞讨面包供养他,而且还装腔作势地问" 揉面的手是否干净." 这位绅士欠了房租,一去不回了。拉撒路又给一个修士当过仆从,目睹了主人同巡警欺骗群众,兜售赦罪符的丑剧。以后换了几个主人,主人们大都靠欺诈为生,一位神父把与自己私通的女仆嫁给他。他不闻不问,因此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妻子死后,他又一贫如洗。
  拉撒路是一个典型的机智幽默的流浪汉形象。就是在最恶劣的环境他也不丧失幽默感,这无疑是对付艰辛生活的一种方法,使他的形象十分动人,但仔细地品味便有几分辛酸。为了吃饱,他得不断挣扎,使用欺骗和盗窃手段,也是无奈。他的经历反映了西班牙社会各阶层的面貌,揭露了宗教的欺骗、贪婪、伪善和贵族的空虚傲慢以及社会的腐朽没落。
  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幽默俏皮,出版后很受欢迎,被译成多种文字,对欧洲各国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是西班牙第一部也是最优秀的一部流浪汉小说。
  另一部重要的流浪汉小说是马提欧.阿列曼(1547-1614 年)的《古斯曼.德.阿尔法拉切的生平》(2 卷,1599-1605 年)。这部小说模仿《托尔梅斯河的小拉撒路》的写法。主人公14岁就外出谋生,学会了乞讨、欺骗、赌博等邪恶行为。作品是把他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交织在一起描写的,环境中出现的军人、医生、甚至他的母亲都是邪恶的,他本人也成为一个恶棍,不象小拉撒路那样良心未泯。小拉撒路的行为是为了吃饱,而他是觉得作恶比为善有更大的利益,揭示了现实生活的阴暗。作品的手法也是讽刺的,文字优美,富于表现力,但结构松散,情节与情节之间缺乏深刻的联系,说教太长。
  以后这类流浪汉小说因为受欢迎而不断有人创作出版,其他比较有名的有弗朗西斯科.洛佩斯.德.马维达的《流浪女胡斯蒂娜》、维森提.马尔蒂奈斯.埃斯比奈耳(1550-1624 年)的《马尔哥斯.德.奥勃雷贡》。一些著名作家也创作过这类小说,如塞万提斯的《林高奈特与戈尔达迪略》,描写两名惯偷来到一个小偷王国,这个小偷王国里也有君主、法官和教士,而且满嘴仁义道德,借以讽刺西班牙的现实生活。
  克维多也写了《流浪汉的榜样,无赖们的借鉴,骗子堂巴勃罗斯的生平》这部著名的流浪汉小说,人物和主题都受《托梅斯河上的小拉撒路》的影响,但场面广阔,人物众多,运用了怪诞描写和象征手法,在艺术技巧上比同类作品有所提高。
  流浪汉小说对整个欧洲文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长篇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西班牙还风行田园小说。田园小说一般深受桑纳扎罗的《阿卡迪亚》的影响,写在青山绿水,幽美的园林里,美丽而优雅的牧人牧女谈恋爱,写爱情的理想境界,充满复杂的悲欢。西班牙第一部也是最优秀的田园小说,是霍尔赫.德蒙提马约尔(1520-1561 年)的《狄安娜》,写狄安娜爱着牧人德里奥,牧人西雷诺爱着她,写爱情的欢乐和痛苦,用一种忧郁的笔调,还写了其他恋爱故事。最后仙女用仙水治愈了这些为情所苦的人们,服用仙水之后可以忘怀一切。作品诗文并茂,文字优美。因为逃避现实的倾向而为人们所欣赏。
  历史小说也很有成就。著名的有《阿本塞拉赫人和美女哈里法的故事》和《格拉纳达内战史》。
  《阿本塞拉赫人和美女哈里发的故事》的作者不详。一般认为故事情节并非虚构,可能曾取材于当地曾发生过的故事。阿本塞拉赫人是摩尔王朝的一个显赫家族,归顺西班牙王朝,这一家族的成员被认为是西班牙式摩尔骑士的典型。小说的主要故事是描写这一家族的阿宾达拉埃斯和美丽的哈里发结成良缘的故事。著名的一段是阿宾达拉埃斯在迎娶她的途中,被西班牙历史人物罗德里哥.德.纳尔伐埃斯总督俘虏。他要求去结婚,3 天后回来。3 天后他果然如约前来。罗德里哥就释放了他。
  这部作品篇幅不长,但情节动人,而且还塑造了阿宾达拉埃斯这样一个摩尔骑士的理想形象,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许多作家都模仿这部作品的创作手法或利用这一题材。
  《格拉纳达内战史》的作者是希奈斯.贝莱斯.德.伊塔,书中叙述的事件有作者亲身的经历,记载翔实,一般认为历史价值多于文学价值。
  (3)塞万提斯与《堂吉诃德》
  米盖耳.德.塞万提斯.萨阿维德诺(1547-1616 年)生于阿耳卡拉.德.埃纳雷斯镇。父亲是个潦倒的外科医生,经常在瓦利阿多里德.马德里.塞维利亚等地行医,塞万提斯也跟随父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因为家境不好,他只上过中学。1569年他充当红衣主教胡利奥.阿克夸维多的随从,游历了那不勒斯、罗马、威尼斯、米兰等地,接触到一批文人学者,阅读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这是他一生中最悠闲的岁月。1570年塞万提斯从军,被派到西班牙战舰" 候爵夫人号" 上服役。
  1571年参加抗击土耳其的勒班多海战,身负重伤,左手残废。  1572年至1573年,塞万提斯曾在纳瓦里诺和突尼斯的拉.哥列达等地作战。1575年他带着统师堂胡安向国王请求把这位屡建战功的年轻士兵升为军官的推荐书,和一起在军中服役的弟弟启程回国,却遭到土耳其海盗袭击,塞万提斯被带到阿尔及尔。因为他带的书信被土耳其人当作重要人物,索取巨额赎金。家人无力筹措,只好先赎出他的弟弟。在阿尔及尔,他5 次组织逃亡,但都失败了。1580年神父胡安.希尔和安东尼奥.德.拉.贝利亚前往阿尔及尔营救俘虏,才被赎回国。他以一个英雄的身份回来,后半生却一直贫困潦倒。他曾任军需官,受到乡绅的诬谄,而且数次入狱,都是因为有" 亏欠公款" 、" 帐目不清" 等嫌疑,每次在狱中时间都很短,因为总能查清事实证明他的清白。1603年他结束了税吏工作,在瓦利阿多里德的下等公寓居住,与酒馆和妓院为邻,但他坚持写作,完成了《堂吉诃德》第一卷。出版后轰动一时,可他个人生活又屡遭不幸。但他仍顽强地坚持创作,而且又有人出版了《堂吉诃德》下卷的伪作,内容恶毒,促使他加快《堂吉诃德》下卷的写作,1615年出版。1616年他完成了最后一部小说《贝尔西莱斯和西希丝蒙达历险记》,同年逝世。塞万提斯的一生是不幸的,尽管他丰富的经历可以使他深刻地了解西班牙的社会风貌,使他的作品不朽,但却无助于生活的改善,而且还由于强烈的批判精神而与时代格格不入,这也是许多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共同的命运。
  他很早就开始写诗,写过长诗、十四行诗、哀歌等。他的十四行诗大多轻松迷人。他认为自己最满意的一首诗是《在塞维利亚大教堂里.腓力二世的灵台前》,讽刺教会僧侣的铺张,反映人民的不满。  1613年他发表长诗《帕尔那索斯游记》,传说帕尔那索斯代表诗文之神所在地。
  在这首诗里,他介绍了西班牙重要诗人,赞美了他欣赏的,嘲讽了他厌恶的,并提出了自己的创作主张是一种" 虚构近似真实".他写过剧作《努曼西亚》,是他著名的悲剧,以古代努曼西亚4 千居民抵抗8 万罗马侵略者为背景。伟大的努曼西亚人民沉着而坚定为自由独立而战斗,宁与城市共存亡,决不作罗马的奴隶,最后放火烧毁了城市,毁灭了自己的生命。这部壮烈的悲剧,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场面:一个孩子被罗马军队放在高塔上,让他授予军队入城的钥匙,孩子从塔上跳下,宁死不从。这部剧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性格强烈影响了西班牙人的精神,马德里被法西斯包围时就上演过这出戏。而且塞万提斯还塑造了一些群体的英雄形象,这种表现手法很有独创性。他1615年出版的《八出喜剧和八出幕间短剧》,反映爱情与风俗,其中著名的有《审判离婚案件的法官》、《萨拉曼卡的山洞》等。他还写过忧郁的田园小说《伽拉苔亚》,发表于1584年,影响不大。他的短篇小说集《训诫小说》发表于1613年,内容及形式独具个性,具有永久的魅力。塞万提斯认为" 训诫" 的含义是注重作品的美学价值,寓教于乐。他在自序中写道:" 我写这些小说就像在我们社会的广场上摆一张桌球台,每一个玩球的人都可以从中得到乐趣而不会受到损害" ,因为" 诚实而愉快的游戏会使你得到益处而不是伤害".训诫小说有12个短篇,有写才子佳人、王公贵族、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浪漫小说,内容轻松,格调高雅,也有属于流浪汉小说风格的作品以及哲理对话作品。名篇有清新幽默的《吉卜赛姑娘》、人文主义思想的《慷慨的情人》,还有以两只狗为主人公,在明媚的夜晚软和的草垫上聊天评价主人的《狗的对话》。《玻璃硕士》写一位硕士发疯之后认为自己是玻璃制成的,有许多明澈聪敏的感受,但病愈后,就和世人一样浑浑噩噩了。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贝尔西莱斯和西希丝蒙达历险记》充满了惊险离奇的故事,歌颂坚贞的爱情,而且运用了他一贯的幽默的手法。而且书中不时出现一些名言警句,如:" 没有一个情人对他心爱的人会不担心丢失,没有一种好运会稳定得没有一丝波动,没有一个钉子会如此坚固能停止命运的车轮。""没有长久的福,也没有长久的祸" 等。有人认为塞万提斯即使没有《堂吉诃德》,只凭上述作品,也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但我们还是希望有这部深刻的名著。别林斯基说过:" 在欧洲所有一切著名文学作品中,把严肃和滑稽,悲剧性和喜剧性,生活中的琐屑和庸俗与伟大和美丽如此水乳交融……这样的范例仅见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全名为《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德.拉.曼都》,第一卷叙述拉.曼都的一个穷乡绅,沉醉于骑士小说的境界,虽然一贫如洗,年老孤独,却从骑士小说中找到了理想,决心担负起在全世界锄暴安良的重任,过一种游侠骑士的生活。他改名为堂吉诃德,骑上一匹瘦马,穿一身破烂盗甲就出发了,而且把邻居一位女子作为心中美人,决心为她赢得荣誉。这也是骑士的习惯。他热情疯狂,眼前的世界变成了他想象的世界。他出门后把客店看成城堡,把妓女看成贵妇人,解救了一位正遭毒打的少年,他走后这位少年又遭到更重的毒打。之后又遇到一些商人,他以骑士名义要求他们承认他的邻居妇女是世界最美丽的女人,结果遭到痛打。邻居把他送了回家。堂吉诃德仍忠于理想,尽管这种理想不断使他处于屈辱挨打境地。他还说服了邻居桑乔.潘沙作他的持盾侍从,两人骑着各自的牲口又出发了。堂吉诃德的事迹更加新奇了:他大战风车,因他认为是巨人,结果被风车卷落;把羊群看成军队,结果被牧羊人打落了牙齿;把理发师的铜盆当成魔法师的头盔;把苦役犯当作受迫害的骑士,前去解放,结果被囚徒打了一顿,剥去了衣服。
  他干了无数想入非非的事,执迷不悔,他的邻居理发师和教士设法把他装进木笼,送回家去,上卷就到此结束。
  下卷叙述堂吉诃德主仆又出发去行侠仗义,内容更有趣,思想更成熟。本来他邻居的一位学士想出了根治他这种疯狂的办法,就是扮成骑士与之比武,打败他,使他遵守诺言,回家养伤。不巧这位学士的坐骑不听指挥,堂吉诃德打败了他,于是又开始冒险。在下卷里,公爵夫妇如何捉弄他们主仆,桑乔怎样当总督,治理海岛,堂吉诃德与狮子挑战,驴叫的纠纷等,都是有趣幽默的情节,人物刻画也更深刻了。后来那位学士又打败了他,他决定回家作牧人,在重病临死前遗嘱规定,他的侄女必须和一个从来没有看过游侠小说的人结婚,否则就不能继承他的遗产。
  《堂吉诃德》深受各国人民喜爱,世界各国对此书共翻译了1300多次,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因为作品的深刻、真实和生动以及现实主义的描写有一种读不尽的韵味。
  《堂吉诃德》写作宗旨是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诸如城堡贵妇、英雄美人扫荡干净。书中描写在真实的阳光照耀下,这一切是多么可笑,而且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世界,但作品的意义远远超过对骑士小说的嘲弄。
  小说中有近700 个人物,几乎包括各个阶层,有贵族、地主、市民、士兵、农民、妓女、教士、囚徒、强盗等,没有丰富的生活为基础是写不出这样真实而广阔的画面的。它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西班牙走向衰落时期的社会生活,具有彻底的反封建内容,反映了西班牙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书中对压迫、奴役的痛恨,对自由的热爱,也是所有人民的共同心愿,具有普遍意义,而且是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的,越是深刻清楚地反映现实生活,越能揭示一切人类生活的本质,所以现实主义也是使这部小说成为不朽的一个因素。
  而堂吉诃德这个可悲可笑又可爱的人物形象,也具有永恒的意义。
  他的缺点是明显的,他不理解现实,所以对主持正义、制服坏人的事业越执着,就越可笑。他的英雄行为使他疯狂,行侠仗义的理想是有价值的,但环境却是变化的,在真实的生活里没有骑士生活。作者用幽默的笔调嘲弄了他的经历,而且指出他这种经历的无意义,比如他并不能真正解救那位遭受毒打的少年。这种幽默同时也是包含着悲哀的,因为堂吉诃德所热切追求的理想根本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他一次次去尝试,自己根本不知道。这位消瘦的,骑着一匹饥饿疲惫的马,穿一副漫画式的盔甲,为理想准备承受种种艰难困苦,甚至自己生命的贫穷的老人,所得的只是必然的打击、嘲弄和侮辱。纯真善良却毫无用处,因为他也不能正确地理解自己,不知怎样才能为善。
  但堂吉诃德的身上却有一种与疯狂同样强烈的理想主义光辉。尽管这个理想是荒唐的,这使他可笑,但他对待理想是严肃的,这使他可悲可敬。他活着毫无自私打算,随时为了除恶而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他食物贫乏,衣服简单,却充满了自我牺牲精神,这种精神伟大而又勇敢。
  他同时热情而又温顺,从不怀疑他的理想甚至不存在(当他看见他那蠢笨肮脏的意中人时,相信一定是魔鬼把她变成这样),而且具有坚强的道德观念,在关于骑士以外的话题上他表现得清醒而又深刻,明确而又富有哲理,他是一个正直的好人。尽管这些美德使他发疯,但他的信念和真诚是动人的。他被囚犯打得不能动还毫不怀疑自己事业的胜利,有时带一点天真的自我欺骗,尽管瞒不过桑乔,却使他可爱。他临死说的话也极为动人,桑乔安慰他说他们马上又要出发去从事骑士事业时,他说:" 不,这一切永远过去了,我请大家宽恕;我已经不是堂吉诃德,我又是仁慈的阿龙索,过去人家这样叫我的。" 这是书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提到这个名字,却指出了他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仁慈和爱。堂吉诃德用种种疯狂去追寻的就是仁慈和爱,骑士的一切都过时了,但仁慈和爱是永存的。这样我们对他的生命有了更深的认识。
  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桑乔.潘沙是一个完全清醒而现实的人物,他实际胆小怕事,却跟随疯狂地惹事生非的堂吉诃德三次离开家乡,遭遇各种不愉快的事,还忠于他,信任他。也许因为堂吉诃德的某些品质是他的理想,而且还因为他的质朴、善良,有一种无私的热情。他的形象不仅是堂吉诃德的衬托,而且还象征人民的优秀品质,有一种高贵的单纯。
  堂吉诃德的形象出自塞万提斯遭受囚禁、饱受痛苦的心。许多善良的心在与环境冲突,经验丰富之后会变得残酷刻薄,但他却依旧柔和,用一种宁静、质朴、安祥的甚至温柔的心情写堂吉诃德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这部天才的巨著,使每一个悲剧的理想主义者都能从堂吉诃德那里得到安慰。他是不朽的。
  (4)戏剧
  西班牙的戏剧自从胡安.德.恩西纳(1409-1529 年)开创了民族戏剧道路以来,逐渐摆脱宗教影响,向更完美的新戏剧发展。
  吉尔.维森特(1465-1537 年)的剧作,内容和人物丰富,有宗教剧、喜剧、世态笑剧、讽喻悲喜剧多种,而且在戏剧家中第一次注意到了对人物性格的描写。
  巴托洛梅.德.托雷斯.纳亚罗(1485-1520 年)以喜剧见长,在创作上深受意大利影响,最成功的作品是《伊媚奈娅》,是袍剑喜剧的先驱,剧中还首次出现了重要的戏剧角色——丑角。作者还发表了一些西班牙最早的戏剧理论。
  洛佩.德.鲁埃达(1505-1565 年),是西班牙现实主义戏剧的先驱。他首创了一种取材民间的新剧种。他的主要作品有喜剧《埃乌菲米亚》、《阿尔梅莉娜》、《梅多拉》、《受骗的人》等。而他最出色的作品是《橄榄》等10种滑稽短剧,幽默风趣。比如《橄榄》中一对夫妇为30年后才能长出的橄榄价格发生了严重争吵,其实,他们不过刚刚种了一棵橄榄树。这些剧情节简单,但却刻画了许多生动的普通人物形象。
  维加.德.卡尔皮奥是西班牙戏剧的创建者。塞万提斯这样写过:" 后来,大自然的奇迹——伟大的维加——出现了,夺去了喜剧的王国。
  他征服了所有的喜剧演员,使他们听从他的支配,并且用他那些非常成功,构思巧妙,总数在一万张以上的喜剧充满了世界。" 他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剧作家,留下了丰富的剧作。
  维加1562年出生于马德里一个宫廷刺绣工匠的家庭,曾在耶稣会学校学习,后来进入阿尔卡拉.德埃纳雷斯大学。1588年,他因为写了一些尖刻的讽刺诗攻击他的情人埃莱娜的家庭,被控诉,并被判放逐8 年,流放到瓦伦西亚。他的放荡不羁的恋爱从此深刻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创作。1588年,他与伊萨贝尔.德.乌尔比娜结婚,并自愿参加" 无敌舰队".  1598年因妻子已去世,他又在马德里和胡安娜.德瓜尔多结婚,并先后给一些贵族当秘书。他的妻子胡安娜和儿子卡洛斯.费利斯去世后,1614年他决定出家,但同时与女演员席卡埃拉.德.露罕等人有恋爱纠葛,并在作品中有所反映。1616年,他与比他年轻30岁的玛尔塔生活在一起,后来玛尔塔失明,又发疯,1632年死去。他的女儿又和情人私奔,1635年,维加伤心而死。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的激情,这也许是他成为一个多产作家的原因。他的喜剧就有1500出,保存至今的有400 出,数量是令人惊叹的。他的诗歌和小说也很有成就。
  他的剧本有这样几类:①宗教短剧,以圣徒事迹和《圣经》故事为题材,如《美丽的以撒》;②对话剧;③幕间短剧;④喜剧,题材丰富,有田园的、神话的、历史的、传奇的、世态的及袍剑喜剧等;⑤散文剧本。
  他最著名的历吏剧是《富恩提.奥维胡纳》(又译作《羊泉村》)。
  羊泉村居民本来过着宁静的生活,但封建贵族费尔南无恶不作,专横暴虐。他企图奸污劳伦西娅,被她的情人弗隆多索所救。费尔南又在劳伦西娅和弗隆多索的婚礼上劫走劳伦西娅,下令逮捕弗隆多索,并要绞死他。劳伦西娅逃回来,激励人民抗暴,并号召妇女也参加起义。全村人民攻占了城堡,救出了弗隆多索,杀死了费尔南。费尔南的爪牙逃出后捏造事实向国王报告,法官却对全村男女老幼严刑拷打,想查明凶手,所得的回答都是" 羊泉村,我们大家。" 最后国王赦免了全村人民,把羊泉村收归自己管辖。这个剧本是根据事实写的,歌颂了农民为维护自己荣誉和自由而进行的正义斗争,塑造了劳伦西娅这样一个女英雄的形象,揭露了封建贵族的罪恶。有一定民主精神,而且歌颂了西班牙人民的英雄主义精神。已成西班牙反抗斗争的象征,不断上演。
  维加的爱情喜剧在他作品中占极大部分,主要是写相爱的男女如何冲破阻碍,最终结为眷属的故事。有的是爱情引起的个人与家庭冲突,有的是爱情与嫉妒荣誉的问题。维加还把爱情作为一种使人人平等的力量,如在《园丁之犬》中,一位年轻貌美的贵妇,爱上了自己的秘书,但她抛不开贵族的荣誉观念,最后她终于决定嫁给他,并对他说:" 你认为我若发觉你出身卑贱,我会把你摈弃,其实我喜欢的不是荣华富贵,而是真情实意。我一定和你结成终身伴侣。" 在他这些袍剑喜剧中,充满了轻松幽默的风格,如《马德里的矿泉水》,写两个相爱的青年男女,因为女方家教甚严,不能出来相会,于是女主人公贝丽莎定下一计,由男青年的仆人假扮医生,装模作样地说贝丽莎应多喝含铁质的矿泉水并长时间散步,越长越好。在散步中男青年的朋友又引开了陪伴贝丽莎的老处女,两人终于可以有机会谈恋爱了。结局是有情人都成眷属。
  在维加的剧作中,普通人民都具有高贵的品质,作为丑角的仆人也是聪明机智的,反映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尊重。
  维加还在长诗《现代喜剧的新艺术》(1609年)中提出了他的戏剧艺术理论。他突破了古典戏剧的严格格律,抛弃了" 三一律".他认为情节是戏剧构成的重要因素,主张以情节推动戏剧冲突的发展。在创作中他还放弃了古典戏剧分五幕的传统,他的戏剧分为三幕。他的创作确立并巩固了西班牙民族戏剧的艺术形式,为后继者提供了榜样。
  他宣称,他创作的唯一愿望是使观众满意,喜剧要符合时代精神和观众的爱好,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他并在创作中把历史剧和伦理剧增加了抒情成份,更容易使观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而且把悲剧和喜剧成份掺杂起来,更好地表现生活的真实面貌,在舞台上贵族和平民都放在一起描写,有一种近代民主精神。这一切使他的戏剧形成一种独特风格,深深吸引人们。他的戏剧还形成了一个流派,并影响到欧洲17、18世纪的戏剧。
  他认为" 荣誉" 和" 美德" 是戏剧的重要题材," 荣誉" 就是人们的美好理想和正当权利," 美德" 就是维护荣誉的一种英雄主义品质。
  他把维护人的尊严和" 荣誉" 的主题写进戏剧,已成西班牙戏剧的一个特点,而且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6.英国文学
  英国16世纪,由于海外贸易发达,经济逐渐繁荣,以及击败了西班牙入侵的" 无敌舰队" 而使民族精神振奋。这种爱国主义的强烈感情,还有宗教改革的潮流,加上15世纪欧洲文化重新发掘出来的古代世界文化传统,都有力促进了英国文学的发展。
  (1)诗歌
  乔叟(1343-1400 年),是英国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开拓者。意大利和法国文学作品对他有深刻的影响。他翻译法国的《玫瑰传奇》时,深受法国风格影响,他的《公爵夫人的书》这首悼亡诗就有法国抒情诗的影响。他的爱情故事长诗《特罗伊拉斯和克莱西德》取材于薄伽丘的作品,是在意大利文学影响下,发扬了法国骑士爱情诗的传统,加上自己的现实主义因素写成的。后来他开始成熟,用熟练、生动的韵文讲故事,展开了一个广阔的笔下世界。《坎特伯雷故事集》是他的杰作,也是世界名著。这部作品是用十音节双韵诗体写成的,这个诗体后来演化成" 英雄双韵体" ,垄断了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英国诗坛。
  《坎特伯雷故事集》包括的故事有多种,有古典神话类、寓言类、浪漫传奇、市井故事,以及夫妻之间的故事。每一种故事都有独到之处。
  以巴斯城的妇女的故事最精采。这个妇人已结婚5 次,认为结婚胜过受煎熬,而且没听说婚姻有数目限制,而且指出妇女的最大心愿是拥有自主权,具有进步意义。
  乔叟的作品也许不算深刻,但他有一种愉悦,对人对事有一种宽容,而且十分真诚。他的人物有一种心理上的真实性,是当时英国社会的缩影。
  在此之后,16世纪才出现一个诗歌繁荣时代。
  华埃特(1503-1542 年)最早引进了意大利十四行诗。1527年他因公务去意大利,接触到意大利诗人的作品,他着手翻译彼特拉克等人的作品,把这种十四行诗体介绍到英国。他并和萨里伯爵结为知己,两人共同引进意大利和法国文学中的各种诗体,华埃特引进十四行诗,萨里则引进无韵诗体。而真正把意大利十四行诗改造成英国十四行诗的是萨里,他确立了这种诗体的韵律。他们的作品大部分收在1557年出版的《杂集》中,是文学史上的重要诗集。他们开创的传统比他们的诗歌更有影响。
  埃德门.斯宾塞(1552.-1599 年),是这一时代除莎士比亚外最有成就的诗人。其著名作品是《仙后》,描写激烈的战斗,忠贞的爱情。
  而且采用象征手法,不同的人物象征不同的道德,以柏拉图主义调和骑士宗教及希腊异教,并把这种伦理哲学用诗的方式颂扬,以指点人们克服诱惑。《仙后》思想精密,道德严肃,想象奇异,音律柔和,美感充沛,诗句如行云流水,为后人提供了榜样。但用字怪僻,而且篇幅极长,精采段落有《阿多尼斯的花园》、《财神之宫》等。他不仅是一个卓越的叙事诗人,同时还是优美的抒情诗人。他的十四行诗集《爱情小唱》,活泼清新,两首《婚曲》也很别致。他在诗歌形式方面也有所贡献,他运用了一种适合长诗的格律形式,被称为" 斯宾塞诗节".斯宾塞的诗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锡德尼(1554-1586 年)生于肯特郡的贵族家庭,1582年被封为爵士。他写了许多十四行诗,而且形成了组诗,共108 首,总标题是《爱星者和星星》,1591年在他死后出版。这是伊丽莎白时代英国最早的一部十四行组诗。对斯宾塞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组诗的创作很有影响。他认为可以继承意大利彼特拉克的传统,但应有所创新。他对那些一味模仿意大利的诗人说:
  你们把彼特拉克已逝的哀愁,
  用新的叹息和外地的巧智重又歌吟
  你们走错路了,这些怪诞的借来之物
  不过泄露了你们缺乏本来的诗情……
  他的十四行诗语言真诚纯朴,不用传统的诗歌语言,而且善   于用口语对话体来表达爱情,有一种清新的戏剧性。
  他的著名文学批评著作《为诗一辩》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他认为诗人是创造者,能创造出一个比自然更美的世界,他说:" 大自然从未使大地像一幅富丽的挂毡那样出现,像许多诗人所做的那样,有愉快的河流、长果子的树、喷香的花,以及其它使受人热爱的大地更加可爱的东西,大自然的世界是铜的,诗人们的是金的。" 锡德尼还同意古罗马人把诗人称为" 预言家" 的说法,认为诗人" 最先带来一切文明".迈克尔.德雷顿(1563-1631 年)也是有代表性的诗人。他能胜任用各种诗体写诗,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诗歌体裁的丰富。他的历史诗篇有《男爵的战争》,失于呆滞。《多福之邦》有数以千计的诗行,作者用许多传说、信念表达对英国的热爱,带领读者踏遍英国国土。但他的作品不总是这样沉闷,他还有轻松愉快的童话诗《仙女曲》和激动人心的《阿金科特之歌》。写得最精彩的还是十四行诗,尤其是那首流传很广,为很多人推崇的《既然无救了,那就让我们吻了分手》:
  既然无救了,那就让我们吻了分手,
  我已完事,你再也得不到我什么
  我也高兴,是的,高兴无忧
  能这样干脆的解脱
  握手吧,废除我们的全部誓言
  如果有一天我们重逢
  不要让人在我们脸上看见
  还有一点旧情残存
  爱情在作最后的喘息
  脉博已弱,热情躺卧无声
  信念在死亡床前屈膝
  天真正在闭上他的眼睛
  但只要你愿意,即使一切都将他抛开
  你仍能叫他从死亡回来
  伊丽莎白时代最好的诗歌经常在戏剧家的笔下出现。马洛、莎士比亚、本.琼生,都既是剧作家又是诗人,他们的戏剧里经常是优美的诗篇,又都有专门的诗集。
  马洛(1564-1593 年),是剑桥大学的剧作家,年青博学,死得很悲惨。他的诗有气魄,充满历史感,气势雄伟,有时也文雅温柔。比如这样几行:
  不断寻求知识
  永在的行动,犹如不停的星体
  驱使我们自己折磨自己,永不停息
  直到取得最丰硕的果子
  完美的愉快,唯一的乐事
  一顶甜美成熟的人间王冠
  他有一种对无韵诗体运用自如的能力,这种诗体很适合表现一些英雄壮举及著名历史事迹,如他描写希腊美女海伦的几句:
  就是这张脸使千帆齐发
  把伊里安的城楼烧成灰的么.
  甜蜜的海伦,你一吻就使我永生
  ……
  他的诗作提高了无韵诗体的表现力,那些热情、浪漫的" 雄伟的诗行" 也具有永恒的价值。
  作为诗人的莎士比亚也是十分出色的,他的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的主题是爱情是不可抗拒的,表达了对青春再生的希望。《鲁克丽丝》有一种民主思想,长诗内容丰富如同他的戏剧。他的十四行诗是他的诗中精品,也是英国文学的精品。十四行诗的主题是爱和美,凭一种直觉渲泄情绪,使人回味无穷。而且对自然景色季节的理解结合到他所描绘的情境里,技巧纯熟优美。如下面几行:
  既然铜、石,或大地、或无边的海
  没有不屈服于那阴惨的无常
  美,她的活力比一朵花还柔脆
  怎能和他那肃杀的威严抵抗.
  感叹美妙的事物容易消逝,而且作者用这样别致而又惆怅的手法写年华如水:
  在我身上你或许会看见秋天,
  当黄叶,或尽脱,或只三三两两
  挂在瑟缩的枯枝上索索抖颤——
  荒废的教堂,那里百鸟曾合唱。
  他的十四行诗大多数是写一位贵族青年的美以及情人的美,并对这种美极为珍视。既然这种尘世的美容易凋谢,作者希望美能在他的诗中获得永恒:
  能不能让我来把你比作夏天.
  你可是更加可爱,更加温婉;
  狂风会吹落五月里开的好花儿,
  夏季出租的日子又未免太短暂:
  有时候苍天的巨眼照得太灼热,
  他那金彩的脸色也会被遮暗;
  每一样美呀,总会离开美而凋落,
  被时机或者自然的代谢所摧残;
  但是你永久的夏天决不会凋枯,
  你永远不会失去你美的形相,
  死神套不着你在他的影子里踯躅,
  你将在不朽的诗中与时间同长;
  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
  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
  是的,只要文学还在,莎士比亚的诗和剧就都是不朽的。
  本.琼生曾获" 桂冠诗人" 称号,写过许多抒情诗,最著名的是《用你的双眸给我祝酒吧》,被谱成歌曲传唱。他在创作上主张节制、典雅、明净。从他这首《规模》中可以看出他的艺术主张和诗作风格:
  长得像大树一样粗壮
  未必会使人长出高尚
  耸立了三百年的橡树
  到头来只剩下枯枝
  五月的百合
  尽管当夜萎缩
  开着时可无比鲜艳
  不愧是光明的花仙
  规模小,美貌才好细端详
  时间短,生命才过得圆满
  (2)小说
  英国这时小说还不成熟,下面所说的作品中有一些正走在通往小说的道路上,逐渐由散文传奇演变为小说。但这类作品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先声。
  约翰.李利(1554.-1606 年)的《优弗意丝》。
  约翰.李利是诗人和剧作家,是" 大学才子" 之一。1578年发表《优弗意丝》第一部分《对于才智的剖析》,反映宫廷生活,很受欢迎。1580年又发表第二部分《优弗意丝及其英国》,歌颂女王及英国,充满爱国热情,主人公是一个寻欢作乐、年轻活泼、机智开朗的雅典人,他爱上朋友的未婚妻,影响了友情,但朋友另有新欢,两人又言归于好。关于爱情的情节很简单,两人的哲学对话和作品的文风是吸引人的地方。书中有大量关于珍禽异兽的典故和比喻。文风秀丽,工整,均衡,极为典雅。这种文风被称为" 优弗意丝" 文体,盛极一时。他这部华美而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对英语的发展和小说的发展都是重要的。
  德洛尼(1543.-1600 年)的《纽伯利的杰克》写一个织布工人的故事。《高贵的行业》描写鞋匠学徒西蒙.艾尔发家致富,并被选为伦敦市长的经历。作者把手工业作坊的情景写得真实生动,充满欢乐气氛,在细节的叙述上已接近后来的现实主义小说。
  锡德尼的《阿卡迪亚》是英国文学中早期的一部最重要的散文小说,是牧歌式的传奇。关于爱情的描写,复杂,离奇,歌颂贵族和骑士,还穿插了优美的短诗。作品用了许多比喻,生动形象,行文优雅流畅,充满诗情画意。
  托马斯.纳什的《不幸的旅客》,充满了讽刺幽默。主人公杰克巧用智慧愚弄军营里各种上当受骗之辈。全篇充满了这种恶作剧,还有公众喜欢的暴力、流血、折磨等场面。作者叙事技巧高超,充分展示了讽刺才华。但结构松散,随意中断情节,并以主人公个性来推动故事发展。
  这部作品有一定的小说因素,明白流畅,在当时有一定影响。
  (3)散文
  托马斯.莫尔(1478-1535 年)是英国最主要的早期人文主义者。
  生于伦敦。他的家族世代以法律为职业。莫尔曾在牛津大学学习,还曾在修道院苦修,都是为了思想上的探索。1523年他被选为众议院院长,1529年任大法官。后来他因为屡次触怒亨利八世,1535年被送上断头台。
  莫尔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拉丁文写成的《乌托邦》。书分为上下两部。第一部分写作者出使尼德兰,遇到一个航海家,通过和他的对话,批判了当时的英国和欧洲社会,揭露了当时英国圈地运动中农民的悲惨处境以及封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压迫法律的严酷,还有其他种种不公平现象。作者对这个黑暗腐败的社会已经绝望,绝望之后就幻想,提出了一个更美好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人平等,有宗教信仰自由及其他自由,工作是人必须做的事,所有的人都必须劳动,没有游民及使人堕落的场所,教育文化受到高度重视。人生的目的就是" 快乐".这部作品的思想影响是深远的,但它又是一部文学名著,它的语言优美,文字流利生动,讽刺深刻,虽然是有关政治主张和揭露社会阴暗面,但并没有写成一张起诉书或某种纲领之类,而是运用了奇妙的情节和丰富的想象。它是出色的散文,在文学上的影响也是深远的。1551年被译成英语,以后出现了各种语言的译本。
  胡克的《基督教会律法》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著作,纯净雅致,表达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理查德.胡克出身贫苦,在牛津大学以优异成绩毕业,却不愿得到职位,隐居乡下,尽管才华出众。他认为在乡下可以" 看到上帝的赐福从母亲大地上生长出来,可以自食其力,与世无争".这部作品的笔调是温和的,对于人的理智和力量有深刻的思考,如著名的一段写道:" 造物主按照他自己的形象所创造出来的完美的人,在工作方式上也与造物主相似。作为人,我们不管干什么,都是有意识的,有自由意志的。我们并不受自然力的任何束缚。我们有能力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 德克(1570.-1632 年)的散文生动、有力,口语化,善写伦敦下层生活,也很著名。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作家是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 年)。培根生于伦敦一个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因为家族的影响,他很自然地追求仕途荣誉。他一再请托他的亲戚为他求官,但未能奏效。
  1582年他被认可为律师,还被委任为女王的特别法律顾问。詹姆斯在位期间他被封为男爵。45岁时又与一位陪嫁丰厚的女士结了婚,这对债台高筑的他是很有必要的。1621年他被封为圣奥本斯子爵。可是好景不长,后来为受贿而被削官。他开始居家从事写作,这对他的文学和哲学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时代。他写了许多著作,以天下的学术研究为己任,后来因为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培根在离开剑桥大学时,便对当时的" 学问" 及教育制度极为轻视,因为他看到了其中的贫乏。所以他想将" 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他还计划为此写一套大书,总名为《伟大的复兴》,虽然只完成了一两部分,但已经很有影响。他立意要重新考察和研究自然,创建新哲学来代替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他在哲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的思想周密流利,文字典雅从容,使作品有一种永久的清新性,所以他的任何著作都是极好的散文。
  他所谓的" 伟大的复兴" 指的是科学的重振,尤其是科学方法的重建。他在《伟大的复兴》第一部分《学术的推进》中,总结了前人一切知识,重新加以分类。在第二部分《新工具》中他指出,要想获得真正知识,必须清除人们头脑中的错误观念。他把错误观念称为偶像。第一类叫做部落偶像,指人类自身的偏狭、动摇,以及感情私欲的干扰会形成错误的思想倾向,影响求知。第二类叫洞穴偶像,指的是个人因为性格、教育、习惯,或偶然形成的错误思想倾向。正因如此,他告诫人们说,当你想到一件事感到最得意的时候,你最好怀疑一下,头脑清醒些。
  第三类叫市场偶像。指人们在交流中因为语言不精确引起的错误观念。
  第四类叫剧场偶像,指以前一些哲学体系,它们象舞台剧一样歪曲现实。
  他这种观察和结论,有力揭露了经院哲学的主观、片面、词句混乱和盲目崇拜传统权威等弊病。其实这也是人类学术活动常犯的错误,所以现在读起来仍有新意。他自己在理论上建立了观察、实验、归纳、分析的方法,而且还有许多实现新科学的设想。
  他的这些设想和对科学的研究的热情,集中表现在他的幻想游记《新大西岛》(1626年)中。这种表现理想国的作品在文艺复兴时期很多,但培根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此岛极重视科学研究,有一座所罗门院,专门研究万物的因果以提高人类控制万物的能力,而且研究方法是实验。
  培根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写各种实验,想得很有趣。此书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对话也很生动。
  培根在文学上最大成就是写了《论说文集》,收入短文58篇,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章探讨的内容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政治、哲学、伦理,也有恋爱、友谊、复仇、处世之道以及对读书、旅行、营造、娱乐的建议,还有对艺术和大自然的欣赏。
  培根是个世情练达的人,所以文章说理深透,观察敏锐。比如他说:" 多事好问之人每善嫉。""无德之人常嫉他人之有德。" 近亲、同事、与同养之人,最容易在平辈腾达的时候嫉妒他们,因为这些腾达的人们可说是以他们的幸福显出了同辈的不良,指责了他们。" 对人类从未消失过的嫉妒有深刻的认识。在《论请托》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多么老于世故:" 在选择替自己办请托之事的人的时候,顶好选用那最适宜于那种事的人而不要用那些倚仗最有大力量的人,选用那专门办某种事而不要用那些包揽一切的人。" 他对于处世之道极有分寸感,他说:" 一个人在侪辈之中一定可以得到亲密的,因此要矜持一点才好。在下属之间一定可以得到尊敬的,因此亲密一点好。……通常在赞同别人的话的时候,都要附加一点自己的话:例如,你赞成他的主张,可是要稍有分别;你愿意附议他的动议,可是要带点条件;你赞成他的议论可是你自己还要加上点别的理由。" 这种细致周到、真实有用的劝诫,都是他的经验之谈。
  培根学识渊博。他在《论宫剧与盛会》一文中,他甚至注意到这样的事:"在烛光下显得最漂亮的颜色是白色、粉红色和一种海水绿。亮色的圆点与金箔之属,既不甚费钱,也最为灿烂。至于富丽的刺绣,则在烛光之下是隐而不彰的。" 培根一向被指责为才高德薄,但他对道德修养有极好的见解,对正义公道有极深的崇敬。他说:" 行善事的能力是一个人之希冀的真实合法的目标,因为善意虽然是上帝接受的,而对于人则比好梦好不了多少,除非他是以行为表现出来。""一个法官的主要任务是除灭暴力和奸诈。" 并认为" 狡诈就是一种阴险邪恶的聪明" ,而且" 善于谋身的聪明,在它的许多种类中,都是一种卑污的聪明。"看来他是不赞成逢迎钻营的,尽管他曾这样做过也得过好处,但也许事后并不肯定自己行为的价值,至少在理论上如此。
  对于恋爱他也有真知灼见。他说" 舞台较人生受惠于恋爱者为多". "爱情的报酬永远是这样,要不是回爱,就是一种内心隐藏的轻蔑,这条定理是真的。"他对爱情有一种理性的态度,不像他同时代许多作家那样有一种爱情至上的狂热。相比之下,培根的观点更冷静也更真实。
  他认为真理是神圣的。" 一个人的心若能以仁爱为动机,以天意为归宿,并且以真理为地轴而转动,那这人的生活可真是地上的天堂了。" 而且他极尊重知识,因为他认为" 知识就是力量" ,不仅是在社会上成功的力量,而且还是一种修养的力量。"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和笔记使人精确" ," 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 臘培根这些文章,文体简洁,几乎是格言式的,并且善用比喻。如" 才德有如宝石,最好用素净的东西镶嵌。""没有友谊则斯世不过是一片荒野。" 而且还善用别人的比喻,天衣无缝地使用在文章中,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如" 所罗门说的' 在富人的想象中,财富有如一座坚城'". 许多希腊罗马名人及其他哲人的名言警句也被他引用,在他的文章中闪光。如" 一切知识都不过是回忆" (柏拉图)," 所有新鲜事都不过是遗忘了的事而已" (所罗门)。他自己的文章风格也是思想繁复,趣味隽永,机锋敏锐,流利生动,精密自然,而且文章层次极清楚,可以想象是出自文学家兼科学家和哲学家的手笔。
  蒙田的散文轻松随意,而且对认识事物的最终本质有一种怀疑:" 我知道什么呢." 这是他经常发出的疑问。而培根则不同,他郑重地对待每一件事。风格是凝重的,而且常常可以表达出事物的灵魂。
  培根对自然和美也是很敏感的,在这一点上他又是一个诗人。在《论园艺》中,他的笔调闲适优雅,而且令人惊讶,色彩缤纷。如下面一段:" 因为花卉的香气在空气中(在空气中花香的来去是类似音乐的鸣奏的)比在人的手里香得多,所以为了那种闻香的至乐,再没有比懂得那几种花卉是最能于采择之前在空气中散布芬芳的这种事更为适合需要的了。蔷薇,淡红的和大红的,都是严守香气的花,所以你尽可以走过一大排蔷薇之旁而闻不到一点她们的香气,这些花甚至于在清晨的露水之下也是如此的。月桂在长大的期间也不放香。迷迭香香气无多,莱沃刺耶香气也少。在空气中所放的香气最大,超过其他的一切花草的,要数香堇,尤其是白色重瓣的。这种花一年中开花两次:一次在4 月中旬,另一次在圣巴索罗缪节左右。其次就是麝香蔷薇,再就是将落的杨莓叶子,它能发一种最爽心的香气。然后就是葡萄花;这种花是小粉花,好象小糠草的粉花一样,是在葡萄穗初发的时候开的。然后就是野蔷薇,然后就是黄紫罗兰花,这种花如果种在一座客厅或低层的小室的窗下是大可增人兴趣的。然后就是各种的石竹和紫罗兰,尤其是花坊石竹和丁香石竹。然后是菩提树的花。然后是忍冬花,只是要远一点才好。关于豆花我不想说什么,因为她们是田间的花。然后,那最善于在空气中散布芬芳的同时并非任人徘徊其侧而是受人践踏压碎的花共有3 种,就是地榆、野百里香和水薄荷。因此你应该种植这些花,把她们遍栽在整条园径上,以便你在散步或践踏草地的时候能享受她们的香气。" 一向老成世故的培根心中也有这么丰富的情趣,他的成熟和优美是多方面的。
  英国散文经他的示范,渐渐兴盛,名家辈出,他被认为是这一体裁的真正创始人。
  这时的翻译、编年纪事和历史也是散文的主要作品。
  托马思.诺思于1579年发表了他的普卢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列传》英译本,是从法文本转述的。措词巧妙恰当,莎士比亚曾参考过此书,使用其中的题材进行创作。
  菲利蒙.霍兰翻译的普利尼的《自然史》,这是一部古代世界的科学大纲,写野兽、怪物等,其中不乏实际认真的观察。此书对莎士比亚等作家的想象力有很大的影响。
  查普曼第一次把荷马史诗从原文译成英文,是学术上的不朽之作。
  爱德华.霍尔在1548年出版了他的《编年史》,该书记载玫瑰战争及亨利七世、八世统治时期的历史,也成为莎士比亚历史剧的素材。
  拉斐尔.霍林谢德的《编年史》更受欢迎,因为当时公众关心政治,渴望从历史上得到教益。他的行文明白流畅,而且对重大题材及其中出现的人物有一种明确的概念,成为英国历史剧的基础。
  喜欢探险和旅行,是伊丽莎白和伦敦市民的共同爱好。理查德.哈克卢特则在《英国主要的航行、海程和发现》里提供了那一时代英国人的冒险事迹和地理发现。该书的写作是为一种实际的殖民目的,但也有一种气势和美。
  当时还有一种被称为"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小道岐路" 的文学体裁,叫做性格特写。专门用机智巧妙的语言描写某类人物,不时带有温和的讽刺,深为当时知识界所欣赏。其中最著名的性格特写作家是欧佛伯利。
  如他这样描写宫廷侍臣:" 他的最可靠标志是,只有在王公的周围才找得到他。……他的聪明才智象金盏花一样,随着太阳开,因此10点钟之前,他是不起来的。……他只遵循反复无常,只赞扬漂亮,只尊崇财富,什么都不爱。……帽子里插一根牙签,穿一件斗蓬,穿着长袜子。" 当然,性格特写也描绘理想人物,当时田园风光和女性的美结合起来的理想,通常就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姑娘,写她的纯真自然。
  " 她的气息也是天然的,一年到头呼出云月的芳香,像新堆的干草垛。她的手因为劳动而变硬,她的心却因富于怜悯而温柔。" " 她做的梦都非常纯洁,没有不敢告人的。" " 她就是这样过生活,她唯一担心的是能不能死在春天,好让她的裹尸布上插满成堆的鲜花。" 这当然是对理想的、传统的田园文学的继承,只不过是运用了一种新的方式。
  约翰.勃顿的《忧郁的解剖》是一部奇异而迷人的散文作品。他是个穷书生,毕业于牛津大学。他40多年足不出户,博览群书,利用一切古典知识,探索人类心灵。他把全部政治、宗教、社会和个人内心的种种矛盾都看作是一种病,称为忧郁,而且还列出治疗方法,如劳动、调节饮食、或干脆满足自己的欲望。书中充满了这种热忱、古怪和幽默,喜欢引用典故说明自己的问题。语言节奏很快,华丽怪诞,已经从人文主义过渡到巴洛克风格了。但他思想还是人文主义的。
  (4)英译《圣经》
  英译《圣经》的高潮发生在16世纪,在此之前也有译本。宗教改革时期,由于时势需要,《圣经》英译本开始增多,仅16世纪的几十年内就有8 种译本问世。其中廷代尔译本在1526年出版。他本人因受天主教迫害受火刑而死,译本在英国遭到禁毁。他的译本准确、生动而且口语化,对后来的译本很有影响。科佛代尔于1535年完成了《圣经》的全译本,献给亨利八世。他的译本是从拉丁文、德文转译的,并参考了廷代尔的译文,但文字讲究,为后来1611年的译本树立了榜样。
  1604年,詹姆斯一世命令重译《圣经》,要求以《主教圣经》为基础,并参考廷代尔、科佛代尔的译本,要忠实于原文,同时指定了47名学者。翻译工作从1607年开始,1611年出版。这个译本被称为《钦定本》,流行至今,有自己独到之处,一直被认为是英国散文的杰作,因为忠实于原文,发现了原文中许多细致的含义,给英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思想及新的表达方式,丰富了英国的语言。而且,原文的节奏感、构辞法、形象性、宗教热情都对英国语言产生了影响。后来许多散文都深受这种质朴而富于想象的风格影响。它还深深影响了英国人的思想及教育,是英国文学取材的源泉。正如赫胥黎所说的那样:" 三百年来,英国历史里最好的、最高贵的一切,其生命都和此书交织在一起,这是个伟大的历史事实。"
  (5)戏剧
  16世纪英国文学的最高成就是戏剧。英国一向具有历史悠久、深受民众喜爱的真正民间戏剧传统,形式是古老的奇迹剧、神秘剧和道德剧。
  它们萌芽于宗教仪式,在英国一些城镇里由行会继承和发展,几百年来,这种传统从未中断。16世纪初,这种道德剧开始表现人文主义内容,如斯麦尔顿的道德剧《宏伟》,表现的就不再是天堂和地狱,人的灵魂之类,而是表现一个国王身份的文艺复兴英雄" 宏伟" ,还写了" 希望" 、" 坚持" 、" 谨慎" 等尘世的好人。由古老的宗教剧形式改写的《四大要素》中,魔鬼是" 无知" ,英雄是" 人性" ," 人性" 是" 大自然" 的儿子,他的保护人是" 求知欲".到了16世纪80年代,随着民族意识的增长,以英国历史为题材的历史剧一度繁荣。90年代以后,英国戏剧进入了光辉灿烂、成就辉煌的时期。
  当时戏剧是人生的重要娱乐,也是人文主义的表现,因为对人的探索是文艺复兴的主题,观众从过去、现在许多人的生活,绚丽多彩的场面中,更加清楚地认识了自己及别人。勒格维曾说:" 虽然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但是它的最高荣耀、民族才华和民族精神最直接、最富创造性的表现是戏剧。……剧场是对公众开放的,全城的人都被剧场所吸引,热衷于看戏。剧场真正是全民的。对于不少人,剧场代替了他们已不再常去的教堂;对于多数人,剧场是唯一的文化娱乐来源。当时还没有报纸,小说很少,也没有什么人去读。剧场这个世俗的教堂,时时提供了交流爱国主义而不是旧的宗教信仰的场所。观众如此激励着作家,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而剧作家则又迅速地从这些观众的眼泪、笑声和哗哗掌声中得到报答。" 当时伦敦剧场的观众,就是这样沉醉在壮丽的场面和集体激情中,产生了一大批剧作家。他们不断创造新作品,也创造了新文字。
  女王经常亲自调演新戏或特别受欢迎的戏。宫廷的官吏也效法她的榜样。许多贵族也在固定的剧场观看演出。看戏的也有只交两个便士入场费的学徒,观众十分广泛。面对日益增多的观众,伦敦职业演员新组成的剧团便请大学生们帮助写剧本,许多有学问的人也开始创作剧本。
  在莎士比亚之前,最有影响的就是这些" 大学才子" 的戏剧。
  这些" 大学才子" 都才华横溢,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受过大学教育。他们因经历性格思想不同而写出了风格各异的戏剧,繁荣了英国戏剧,为文学作出了贡献。
  约翰.李利(1554.-1606 年),是" 大学才子" 中最有才智的喜剧作家。他曾以小说《优弗意丝》及" 优弗意丝" 文体而著名。他的作品有贵族色彩,观众主要是宫廷人士。他的喜剧作品取材于希腊、罗马神话和文学,以细致的情感、精致的神话为主题,反映当时的宫廷生活。
  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如梦的柔和浪漫,很有新颖独创的意境,对话精彩、机智,文体典雅。他这种用散文写的喜剧,著名的有《亚历山大和坎帕斯比》(1584年)、《萨福与法翁》(1584年)、《恩底弥翁》(1585年)、《弥达斯》(1592年)、《法比妈妈》等,曾影响了莎士比亚。
  他还首先在神话剧中穿插了优美、清新的抒情歌曲。这一戏剧形式也被莎士比亚所模仿。
  托马斯.基德(1558-1594 年)出生于伦敦一个律师家庭,没有上过大学,参加过无神论团体,曾被逮捕,死于贫困。他在20多岁时开始为伦敦的舞台创作剧本。他的最早也是最受欢迎的剧本是《西班牙的悲剧》(1594年),以西班牙宫廷斗争为背景,写父亲装疯替儿子复仇的故事。剧中充满了暴力和血腥场面,因此基德的悲剧被称为" 暴力和咆哮" 悲剧。在风格上深受古代罗马悲剧诗人塞内加的影响,如有鬼魂出现,歌队的运用,不屈不挠的复仇的精神等,而且人物性格鲜明。他的台词采用的无韵诗,华丽深刻,很有抒情效果,非常吸引观众。剧中的情节有许多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相似,比如" 戏中戏" 、" 鬼魂" 、" 装疯" 以及复仇过程的犹疑等,不过在人物性格及心理深度上无法与《哈姆雷特》相比。但可以看出,他的悲剧对于莎士比亚的创作有直接的影响。
  乔治.皮尔(1558-1597 年)也是" 大学才子" 之一。毕业于牛津大学,1579年获硕士学位,1581年到伦敦从事戏剧事业。1584年开始定居于伦敦,从事戏剧创作。他最早也是最好的剧本是神话牧歌剧《帕里斯的受审》,同时,也是宫廷剧,用" 最美的女神" 来歌颂伊丽莎白女王。他还写过编年史剧《爱德华一世》(1593年)和爱国历史剧《阿尔卡萨尔战役》(1594年)。他还写了《圣经》剧《大卫国王的爱情和美丽的贝丝赛白》(1599年)以及滑稽喜剧《老妇之谈》(1595年)。他在这些剧作中以诗人的抒情和修饰才能改变了传统舞台上的粗糙,使之文雅和丰富,并且把对家庭生活的现实主义描写和希腊神话及民间故事揉合在一起,风格浪漫。台词是朴素的散文和美丽的无韵诗,节奏和谐悦耳,又灵活多变。剧中还穿插了优美的抒情歌曲,总之,他赋予戏剧一种幻想和诗意。
  罗伯特.格林(1558.-1592 年),也是著名的大学才子。一生穷愁潦倒,放荡不羁。他以这样评价莎士比亚而在文学史上著名:" 一只靠我们的羽毛装饰起来的自命不凡的乌鸦。" 他的剧本《潘多斯托》(1588年)后来被莎士比亚改编成《冬天的故事》。他曾与莎士比亚合作写剧。
  在剧作中他的风格是浪漫的,有田园风情,神仙世界以及传奇气氛。内容是突出平民的高贵品质(如《威克斐的农场看守者》),描写理想君主形象。这一点集中表现在他的代表作《詹姆斯四世》(1598年)中,写了一个很有人情味的国王。在《僧人培根与僧人班格》中表现了爱国精神。格林剧作的特色是无韵诗体运用得和谐流畅,还创造了纯真、机智的少女形象,并在舞台上表现出英国乡村气氛,继承和发扬了民间艺术。这都是他对英国戏剧的贡献。
  乔治.查普曼(1559-1634 年),他的翻译荷马作品比剧作著名。
  最出色的3 部历史悲剧是《贝西.丹布瓦》、《为贝西.丹布瓦报仇》和《比荣的悲剧》,选择法国历史为背景,作品很有哲理性。台词复杂精巧,运用了很多隐喻。
  克里斯托弗.马洛(1564-1593 年)是" 大学才子" 中最富有激情的一个,他度过了狂风暴雨般的一生,并在作品中表现了同样的精神。
  他最出色的3 个剧本是《帖木儿》、《浮士德博士的悲剧》、《马耳他的犹太人》。用3 种变化的方式歌颂人的不顾一切的追求,创造了巨人形象。
  《帖木儿》歌颂的是" 人间的王冠".主人公是14世纪蒙古可汗帖木儿,凭强烈的意志征服了许多国家,不可一世。在征服的过程中表现得很残酷,被称为"上帝的鞭子" ,但最终他和他心爱的皇后都被死亡征服。尽管如此,马洛还是歌颂这种征服世界的雄心和意志。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取材于德国民间故事书《浮士德博士的故事》,写浮士德为求知把自己灵魂出卖给魔鬼的传说。这是另一种人类的追求,知识在当时是象征着力量的。浮士德追求魔法是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
  我要命令精灵们用铜墙把德国全部围起,
  让莱茵河的急流围绕美丽的威登堡;
  我要命令他们把丝绸堆满大学讲堂,
  让学生们可以穿上华丽的衣裳;
  当然,浮士德、马洛及人文主义者实现不了。剧中对浮士德受惩罚的描述也十分哀婉动人。
  《马耳他的犹太人》是写一个无限追求财富的犹太人,这在当时是一个普遍的激情。尽管马洛总是暗示人有无穷成就的可能性,但对金钱崇拜是持批判态度的。主人公落入自己为别人而设的圈套丧命。这个剧不如前两个伟大崇高,而且降到了情节剧的水平。情节也太离奇。
  马洛的《爱德华二世》也较有影响,比较合乎情理,塑造出一个软弱而多愁善感的君主形象。
  马洛描写激情及人的无限可能性,是人文主义思想的表现。在情节结构上,也有特色。他使情节发展紧紧围绕在中心人物个性和命运周围,并且还赋予悲剧一种新的内涵,即悲剧不仅是恐怖、悲惨及凶恶行为,而且还是人物的内心冲突。他的剧作风格壮美,语言鲜明,而且他把无韵诗体的表达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他是" 大学才子" 中最突出的一个,他的剧作为莎士比亚创作铺平了道路。
  德克(1570.-1632 年)的戏剧主要写市民生活,在创作中把浪漫情感和亲切情调结合得很好。他的代表作有《鞋匠的节日》、《诚实的妓女》等。《鞋匠的节日》是一出典型的市民喜剧,提供了伦敦工匠和学徒们最愉快的生活画面。剧本是以鞋匠西蒙.艾尔发家致富当上伦敦市长的故事为中心,表现了市民阶层的快乐和自信。西蒙在剧中这样说道:" 我不是王子,可是我出身高贵,我是一个鞋匠的唯一的儿子。" 这出戏的基调是愉快明朗的,而《诚实的妓女》则是深刻、哀婉的,写一位妓女从良后面临的考验,有一些深切感人的场面。
  本.琼生(1572-1637 年)是莎士比亚时代最有独创性的剧作家。
  尽管没有受到正规教育,但学识十分渊博。有两所大学由于" 它们的赏识而不是他的学业" 授予他不同的学位。他的悲剧《西亚努斯的覆灭》取材于罗马历史,是反对专制和野心的,莎士比亚参加过此剧演出。作品以忠实于历史文献著称,人物、情节非常生动,但语言不够流畅。他最出色的成就是他的喜剧。他抛弃了浪漫传奇,采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当时的伦敦生活,试图把戏剧情节纳入时间、地点、主题" 一致" 的规范。塑造人物则根据人物的气质不同给人物分类,然后把人物放在某一特定地位上,以展现人物的这种气质,而且在剧情中人物性格不会改变(他认为气质是人物的主要精神倾向)。他写了许多喜剧,在4 个剧本里取得了显著成功。这就是:《伏尔蓬涅》、《炼金术士》、《沉默的女人》和《巴索洛缪市场》。它们结构完美,处理最巧妙的是《炼金术士》,这是最出色的一部现实主义喜剧,描写一群骗子伪称能够炼金欺骗另一些骗子的故事,以讽刺贪财,写得亲切轻松。《沉默的女人》基调也较轻松,写一位贵族青年把一个少年扮成极" 安静的女人" ,介绍给他那惧怕喧嚣的舅舅,以骗取钱财的故事,情节本身就充满了喜剧色彩。《伏尔蓬涅》刻画一狡猾的威尼斯富商,对财富无厌的追求,想出一个无耻的办法,伪称自己重病将死,遗产无人继承,和食客莫斯卡串通,骗取那些想继承他遗产的人的钱,果然吸引了一群贪利之徒,有人甚至为此愿意献上自己的妻子。这出戏用夸张的手法,描绘这些无耻之徒的贪婪,喜剧效果强烈。
  本.琼生还评价莎士比亚为" 时代的灵魂" ," 他不属于一个人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这已成为对莎士比亚的固定评语,看来他的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力一样出色。
  约翰.弗莱契(1579-1625 年)与弗兰西斯.波蒙都是剧作家,他们一直愉快地进行合作。他们合写了10多部剧本,著名的有悲喜剧《菲拉斯特》和两个悲剧《少女的悲剧》及《王而非王》。他们描写的世界是一个传奇的世界,不是人们所认识的普通世界。情节比较复杂离奇,主要以宫廷生活为背景,感情夸张不自然。但他们的故事情节构思十分精巧,无韵诗体的对话优美、柔和,使剧本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受到观众欢迎。在两人当中,弗莱契更有创造力,他善于写柔婉缠绵的爱情,他的代表作是《忠诚的牧羊女》,充满诗情画意,是一部牧歌悲喜剧。
  约翰.韦伯斯特(1580-1625 年)的戏剧中,再也看不到愉快、明朗的精神了,他展现的是一个邪恶的世界。因为他认为生活的本质就有残酷无情的因素。他描写的暴力和恐怖,思想更深沉。他的代表作是《白魔鬼》和《马尔菲公爵夫人》,都是意大利的情杀故事,塑造了一个勇敢的妇女形象——马尔菲公爵夫人。但总的来说,他的戏剧有颓废倾向。
  上面介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有名的剧作家,他们或者是莎士比亚的前辈,或者与他同时或稍晚一些。他们的剧作都各具特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但在1642年伦敦剧场关闭之前,这种精神便开始衰落了。如果没有莎士比亚,这个戏剧时代就不那么光彩照人了。莎士比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切成就的总结者。
  (6)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4 月23日生于斯特拉特福镇。莎士比亚曾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拉丁文和古代历史、哲学、修辞、诗歌、逻辑等。
  可能在1586年左右到伦敦谋生。到了1592年,他已颇具名望,成为一个著名的剧作家了,这一点从当时罗伯特.格林对他那嫉妒的咒骂就可以证明,而且仿用的是莎士比亚《亨利六世》中的句子。" 在演员的表皮里面,包藏着虎狼之心".他开始写剧多是改编旧剧或同其他剧作家合作,稍后才独立创作。他本人是个演员,一直同剧团在一起,是剧团的重要成员。他一生中共写了37个剧本。1613年左右他回到家乡,1616年逝世。
  关于他的戏剧有许多分类方法,悲剧、喜剧、历史剧、浪漫剧、传奇剧等。但他作品中的丰富和深刻却常常超出这种简单的确认。每一部作品都是关于人类激情和心灵的独特之作。研究和阅读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值得的,下面是他的作品名目:《亨利六世》(中下篇,1590年),《亨利六世》(上篇,1591年),《理查三世》、《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1592),《错误的喜剧》、《驯悍记》(1593年),《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1594年),《罗密欧与朱丽叶》、《理查二世》(1595年),《仲夏夜之梦》、《约翰王》(1596年),《威尼斯商人》(1597年),《亨利四世》(上篇,1597年),《亨利四世》(下篇,1598年),《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年),《亨利五世》、《无事生非》(1599年),《皆大欢喜》、《第十二夜》(1600年),《尤利乌斯.凯撒》、《哈姆雷特》(1601年),《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1602年),《终成眷属》(1603年),《一报还一报》(1603年),《奥瑟罗》(1604年),《雅典的泰门》(1605年),《李尔王》(1606年),《麦克白》(1606年),《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1607年),《科里奥拉努斯》(1607年),《辛白林》(1609),《冬天的故事》(1610年),《暴风雨》(1611年),《亨利八世》(1612年)。
  他的早期4 个剧本(《亨利六世》3 部和《理查三世》)具体描写了当时英国近代史,向观众强调了重要的历史及政治观念:就是包括内战和恐怖,国家统一的必要,真正的君主应具有的品德和责任,合法的、无疑义的王位继承的重要性。他形象地刻画了各种政治力量斗争引起的暴力、流血和恐怖,表现出对和平和秩序的向往,反对背叛和混乱。在一片令人惊骇的战争场面下,亨利六世面对这样的情形讲了一段令人同情的独白,他认为生为帝王是不幸的:" 上帝啊!我宁愿当一个庄稼汉,反倒可以过着幸福的生活。就像我这样,坐在山坡上,雕刻一个精致的日晷,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消逝。
  分秒累积为时,时累积为日,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一个人就过了一辈子。若是知道一个人的寿命有多长,就该把一生的时间好好安排一下;多少时间用于畜牧,多少时间用于休息,多少时间用于沉思,多少时间用于娱乐。还可以计算一下,母羊怀胎有多少日子,再过多少星期生下小羊,再过几年可以剪羊毛。这样,一分,一时,一日,一月,一年地安安静静度过去,一直活到白发苍苍,然后悄悄钻进坟墓,呀,这样的生活是多么令人神往啊!多么甜蜜!多么美妙!"这不是田园诗,而是面对灾难的深刻的感慨。剧中还有许多这样具有诗意的、激动人心的情节。而且莎士比亚的创作,在风格、主题和语言上都已经成熟。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只有很小一部分是他写的,是他最差的剧本,写流血复仇,但也有人类平等的主张。
  《约翰王》也是历史题材,却与时事有联系。当时英国人为王位继承和国家命运担心,惶惶不安。《约翰王》在剧中讨论了这个主题,对于当时的观众来说,有十分亲切的意义。
  《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是他后4 部历史剧。理查二世思想不成熟,任性无情,偏听偏信,不能很好地维持贵族间的平衡,被他那办事实际、坚强有力的堂弟取代,自立为亨利四世。亨利四世对自己非合法继承的王位心中不安,而且有一个不务正业的太子。后来太子改过自新,成了一个贤明君主、民族英雄,就是亨利五世。在他的历史剧中感情非常充沛,就是对微不足道的人物以及卑鄙人物的也充满怜悯,而且表现极为真实,赞赏的界限分明,表现人物的手法多样,如理查退位后对自己深刻的嘲讽:" 上帝保佑吾王!虽然我不是他,可是我还是要说阿门,也许在上天的心中,还以为他就是我。"" 上帝保佑亨利王!失去王冠的理查这样说;愿他享受无数阳光灿烂的日子。"后4 部剧的主题仍然是王位继承,兴亡变易,生动刻画了社会力量各方面的代表以及他们之间的斗争,仍然呼吁和平,贤明的君主,稳定的社会生活。
  在《亨利四世》中,莎士比亚塑造了福斯塔夫这个喜剧形象。他随和、机智、幽默,而且贪婪、欺诈,是个精神饱满的恶棍。虽然他贪恋酒色、放荡,甚至抢劫,但总保持一种绝对的愉快和幽默,不断处于可笑的境地,没有任何常规,他的恶行构成一串滑稽的画面。而且,因为他不以善恶为念,是有多种热情,使人可以在这个形象中满足于他的真实、生动和几分机智可爱。所以他很受观众的欢迎。这是莎士比亚描写的一个绝妙的喜剧性格。
  《错误的喜剧》主要是认错人的笑话,是他最早的喜剧。他在喜剧中还描写了细腻的爱情,并以舞台上欢欣鼓舞的气氛结束,成为以后喜剧的模范。
  《驯悍记》也是喜剧,但并不是单纯的一个男子驯服了他的妻子的故事。女主人公的强悍是因为处在父亲唯利是图,宠爱她狡猾的妹妹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强悍是为了维护尊严,而她最终服从的是男主人公对她的爱情,绝不是真被吓住了。虽然这不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喜剧,但也能达到一种真实的深度,这种深刻使他所有喜剧都不流于轻浮。
  《维洛那二绅士》是他一出不出名的喜剧。其中仆人朗斯对他杂种狗的疼爱写得很精彩。他爱他的狗,据说比那二位绅士对他们所有情妇的爱的总和还要强烈得多。朗斯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第一个" 小丑" 形象,十分纯朴幽默。
  《爱的徒劳》是一个充满抒情气氛的喜剧。它对3 个贵族进行了嘲笑,这3位年轻贵族发誓只研究学问,不谈爱情,但一遇见3 位聪明美丽的小姐便都不能自持了,拜倒在她们的裙下。语言华丽繁复。
  《仲夏夜之梦》是他著名的喜剧,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梦一样朦胧的气氛,以及夏天那种成熟、圆满、芬芳的气息。整部剧就是一首浪漫的诗。
  《威尼斯商人》的主题已超出了爱情。它的情节有更深的含义。安东尼奥和巴萨尼奥的友谊深刻、真挚,不仅表现在他拿钱供朋友去求婚,而且忧郁的安东尼奥是" 为了他的缘故才爱这个世界的" ,而巴萨尼奥与鲍西娅的爱情在" 选匣定亲" 的情节中表现得纯洁动人。值得注意的是夏洛克在法庭上的表现,他那段著名的话已经被公认是修辞的杰作,是对种族偏见的一种控诉。所以他坚持法律上的平等,要安东尼奥的一磅肉,这也是为了他过去和现在的尊严。尽管他残忍、贪婪,他的要求后面深刻的背景还是令人同情。鲍西娅用夏洛克一样的形式主义的手法解释法律击败了他。他丧失了财产和女儿,这样的结局似乎并不令人快乐。但安东尼奥等人充分表现了人性中的" 仁慈" ,指明在受到即使不公正对待后也要仁慈,因为仁慈是" 天上的甘霖" ,是不讲条件的。结局是有情人都成眷属,应该算是喜剧。但安东尼奥始终是忧郁的,惩罚夏洛克也没有期待的快乐,反而令人想起他也会伤悲。这是莎士比亚喜剧丰富成熟的表现,因为生活的真实总是这样的。
  《温莎的风流娘们儿》是应伊丽莎白女王希望更多地看到福斯塔夫式人物的特殊要求而写的。剧中对妇女之间愉快的友情作了描述,这种主题在当时是新颖的。
  《无事生非》中贝特丽丝对希罗的关怀,歌颂了妇女之间的情谊,而且这种关怀更深刻了。这也是一个轻松的喜剧。
  《皆大欢喜》中两个可爱的女主人公热烈忠诚快乐的友情也有一种迷人的色彩,并用轻松浪漫的喜剧手法表现出来。说明莎士比亚对心灵的各种激情都有很深刻的观察。
  《第十二夜》被认为是莎士比亚最让人开心的喜剧,充满甜美可爱和浪漫热情的感觉。小丑的插科打诨,在愚蠢中也散发出快乐。柔美可爱的薇奥拉诗情浓厚。全剧十分动人。
  莎士比亚的喜剧主题是爱情,而爱情在《终成眷属》中就不那么甜美了。《一报还一报》的结局是快乐的,但忧郁太长,结束得也太仓促。
  也许是因为莎土比亚越深入探讨人性,越发现只有痛楚是真实深刻的,欢娱苦短,而且滋味复杂,所以这几部喜剧带有忧郁气氛。
  《尤利乌斯.凯撒》是他的一个最完善的罗马历史剧,把社会政治主题提到一个新高度。勃鲁托斯的性格是全剧的关键。对于这个人物,莎士比亚主要写他的复杂,写他的行动和心理,而没有指出他应该怎样行动(莎士比亚一向不进行道德训诫)。而他参与谋杀凯撒,据说是为了政治自由,而且还只是预想凯撒会威胁政治自由,就杀了他。真是一个可疑的好人,高级政治观念和道德可怕的象征。为了这样一个观念,能够牺牲最亲密的朋友,最伟大的人物,这虽然比纯粹的阴谋费解,但却是一种纯粹的冷酷。从这一点看来,《尤利乌斯.凯撒》是真正的悲剧。
  在《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中,爱情表现为一种放纵的不计后果的激情。安东尼说道:" 让罗马融化在台伯河的流水里吧!这是我的生存的空间。生命的光荣存在于一双心心相印的情侣的及时互爱和热烈拥抱之中。" 而且以动人的真实写出了克莉奥佩特拉的放浪的、炽热而又颓废的情怀。她在思念安东尼时这样想:"'也许他在低声微语,找那古老的尼罗河畔的花蛇呢.' 他是这样称呼我的。" 她用谎言和诡计使他陷入绝望和死亡,但在他死后又这样悲痛地怀念:" 他的慷慨是没有冬天的,那是一个收获不尽的半年……".他们的爱情有一种末世情调,与安东尼的命运和利益是违背的。但爱情的本质就是激情,不能选择方向,毁灭遇到的障碍或被障碍毁灭是它的结果,莎士比亚天才地揭示了这种激情的含义。并欣赏安东尼那种纵情的态度,因为挥洒自己的力量、自我实现是文艺复兴时的生命主题。
  《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的也是爱情的悲剧。这种悲剧是与环境的冲突引起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分属于两个世仇的家族。但他们的爱情如同一切青春和春天,有青春的冲动、轻率、力量、激情和热切的渴望,如同春天的种种花朵,它们芬芳、无常。罗密欧和朱丽叶新鲜艳丽如同初开的玫瑰,但一阵风吹过,玫瑰就凋零了。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死促成了两家的和解,可他们和他们的爱情却牺牲了。剧中的爱情描写格外美好,而它的毁灭也格外令人痛心。这一切的根源都是两家彼此的仇怨,他们不相信有比这个更坚定更伟大的事物,等到他们知道了,一切都太晚了。
  《哈姆雷特》写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复仇的故事。引人注目的,是哈姆雷特著名的犹疑,他的忧郁,性格的发展,以及就是不能找到一种痛快直率的复仇精神,他试探凶手也剖析自己,发现整个时代都脱节了,偏要他重新整好,所以他在灵魂里有一种痛苦的煎熬:
  要做到高贵,究竟该忍气吞声
  来容受狂暴的命运的矢石交攻呢,
  还是该挺身反抗无边的苦恼,
  扫它个干净.
  其实他这种犹疑并不是软弱,他不过是看到了事物的本质,他的复仇流血丝毫改变不了罪恶的永恒本质,也拯救不了这个充满罪恶的世界。一切行动都需要一种希望或幻想来激励,不幸的是他已经不能骗自己了。
  这种真知灼见战胜了每一个驱使他行动的动机,他对这一切极度厌倦。
  这是哈姆雷特真正的悲哀。
  在《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中,作者对爱情和荣誉产生了怀疑。
  《科里奥拉努斯》写罗马贵族因为傲慢骄横导致背叛与灭亡。
  《奥瑟罗》写一个英雄性格如何使自己的爱毁于嫉妒与阴谋。奥瑟罗企图在爱情中建立自己的幸福,而且认为做到了。在他认为妻子不贞后就经历了从最亲密、最无限的信任,到嫉妒的折磨、疯狂的仇恨这样不可预料的转变。他的天性是高贵、温和、轻信、大方的。但他一旦受了委屈,决不考虑因为悔恨和怜悯而罢休,所以他亲手扼死了无辜的苔丝德蒙娜,导致他这种行为的野蛮和使他成为战斗英雄的是同一种力量,他的灵魂里就有导致自己和幸福毁灭的因素:他不能忍受她看不起他。他习惯于向外界发泄痛苦,这就伤害了他最珍视的一切。也许没有伊阿古那颇具煽动性的挑唆就没有这一切悲惨,但他自己也促成了自己的灾难,这才是莎士比亚悲剧的深刻的、实质的意义。
  在《雅典的泰门》中,泰门最初是一个慷慨、崇高的形象,对人充满信任和激情,但他对人的爱却导致了仇恨和死亡,因为后来他认识到世态炎凉,友谊的虚伪,人需要但不回报,更不配得到这种爱,人们真正热爱的是钱,不是情谊。泰门的清醒使他对人类绝望,使他的悲剧行动更深刻也更彻底。此剧中悲哀的沉重几乎是无法承受的。
  《李尔王》充满狂风暴雨般的激情。以最大限度的逼真性,表达人生遭遇的某种永恒的东西。很大程度上像一个寓言。李尔异想天开地用女儿公开表白爱他的办法,把国土分赐给她们,而考狄利娅,他的小女儿,拒绝谄媚。因为真正的爱不是这样表达的。李尔不久自食其果,被她两个女儿驱逐、折磨,经历了种种折磨的苦难,体会到了苦海无边的生活。从以前看不清事物本质,轻信,到认识了这个世界苦涩的真理,认识了什么是爱和宽恕,在真正需要时,它们是不讲代价的。但是赢得爱必须克服一切与善不协调的东西。李尔对生活那种真实的残酷感到厌弃,就是爱也会在这种残酷中毁灭。但认识真正的爱仍然是积极的,是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必要的道路,只是这条路李尔走得太艰难了。他的不幸也如狂风暴雨,清醒和折磨,理解和痛楚是一致的,但这也是人类普遍的处境。
  《麦克白》是描写人类激情的另一种——野心。剧中气氛是严峻、悲惨,有强烈的开端和结局。麦克白本来是一个有战功的英雄,但在他那坚强狂热的夫人说服下,尤其是在女巫的蛊惑下,谋杀了慈祥的国王,他以为" 一点点水就能洗清这桩罪恶。" 实际上为了维护罪恶成果必须不断作恶,他于是陷入更深的流血和暴力之中,就像他自己所说的" ……
  我已经是两足深陷于血泊之中,要不是再涉血前进,那么回头的路也是使人厌倦的。" 宿命论和作案一次即可安享成果,诱使他作恶,但他发现他无法控制行动的后果,也无法控制未来。而且野心并非是很自然地从他身上生长出来的,而是在一种沉重的暗示,热切的鼓动下他走向罪恶,所以他饱受折磨,因为从前的国王不是他这种方式能够变成的。他惊异地发现:" 从前的时候,一刀下去,当场毙命,事情就可以这样完结了;可是现在他们都会从坟墓中起来……。" 麦克白的野心与良心在他的灵魂里的冲突到了激烈的程度,而且同时他又与合法的王位继承人展开战斗,不顾一切地反抗命运,但终是徒劳。也许死亡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但麦克白因为悔恨而生疑虑,因为不能回头而变成的残暴,也是惊人的,在他的统治下:" 善良人的生命往往在他们帽上的花朵还没有枯萎以前就化为朝露。" 这个剧中的感情比任何莎士比亚的剧作都强烈,所有的冲突都是你死我活的。因为野心是一种最狂暴的激情,它会毁灭自己和别人的一切,毁灭国家的和平和安全。
  莎士比亚晚期剧作有一种越来越沉重的忧伤,即使情节是宽恕与和解的。《泰尔亲王佩里克利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的情节都是悲伤别离之后的团聚,感情平缓,从前激烈的一切都渐化为宁静,象征意义与生活意义交织在一起。也许因为莎士比亚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情。这种新的风格的代表作是《暴风雨》。
  《暴风雨》中没有极端罪恶,却有不少令人快乐的地方。但剧中始终有一种无法解脱的忧郁,来自对世界的认识。米兰达长期居住在荒岛上,见到人类的反映是:" 神啊!这里有多少好看的人!人类是多么美丽!啊!新奇的世界,这是些出色的人物!" 而普洛斯彼罗在沧桑之后用一种听天由命,毫无幻想的态度回答她:" 对你说是新奇的。" 《暴风雨》描述的是幻想世界的美,米兰达的爱情也是人间不能有的令人惊讶的洁净。这个剧也通常被认为是喜剧,因为有宽恕和解。但世事不能尽如人意,成为一种不能化解的忧伤萦绕在剧中。
  莎士比亚的风格是伟大绚丽的,所有的人物都不仅仅是一种热情或罪恶的典型,而是具有多种热情,多种恶行,而且还善于把人物性格中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来,有一种明暗交织的光彩,从而构成一种刻骨的真实。而且人物不断发展自己的性格,从环境中形成自己的性格,在激情中冶炼自己的灵魂,如同一切生活,莎士比亚把这一过程逼真地表现出来了,同时暗示着这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从而具有永恒的意义。而且,他使悲伤纯净,使欢愉风雅,使恐怖也有一种魅力,有一种如同世界一般完整的才智,并经常让生活和人在激情的冲击中起伏激荡,使人觉得任何激情都是一个深渊,但又有一种动人心魄的美。他能狂乱粗野地勾划事件的轮廓,也能细致如一缕呼吸。许多敏锐和微妙,朦胧的境界,隐秘的激动都能与崇高的热情结合,经常出乎期待给人以不可言喻的感动。他在任何时候也都是一个诗人,把对人生的深刻认识用极优美的方式表现出来,表现在极富感染力的形象中。这一切使他的戏剧具有永恒的价值。
  三、东 欧 文 学
  这一时期,东欧文学处在本民族语言文字已创立但需发展的阶段。
  其文学受西欧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影响,但反映因国而异。波兰的社会生活基础对文艺复兴思潮比较合适,所以这一时期是波兰文学的黄金时代。而其他各国都在本民族文学稍有发展的时候便遭异族欺凌,且受封建统治也很严酷,所以要求民族的解放比人的解放更迫切。而且这一地区长期贫困落后,文艺复兴的思想只反映在个别作家作品中,不能形成一种如西欧一样的社会思潮和文学运动。文学主题多是反对异族侵略的,文学形式有一些编年史、叙事诗、民间文学、市民文学及抵抗文学等。
  波兰在16世纪处于人文主义的繁盛时期,因为国家强盛,对外贸易繁荣,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下,文学取得很高成就。这一时期,文学关注民族命运、现实生活,而且大部分作家用波兰语写作,推动了波兰民族文学的发展。波兰文艺复兴时期重要作家是雷伊(1505-1569 年),他是一位讽刺作家和诗人。雷伊过了很长一段懒散的生活,写了一系列诗歌,而且主张用波兰语写作。" 波兰人不是笨鹅,他有自己的语言" 就是他的名言。他的诗格律严谨,语言朴实。他在把波兰语运用于文学创作方面有所贡献,被称为" 波兰文学之父".他还有一些讽刺作品,主题是反封建反教会的。
  当时波兰最有才华的诗人是扬.科哈诺夫斯基(1530-1584 年),他曾在巴黎追随过法国" 七星诗社" 领袖龙萨,深受其影响,又到过意大利求学,受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熏陶。1557年任皇家秘书,后辞职回乡专门从事创作,因为他认为" 要自由地创作,就必须放弃仕途生活和对财富的追求".他早期用拉丁文写诗,后改用波兰文创作。体裁有诙谐诗、民歌、诗剧等。他的主要作品有《圣约翰节前夜》,《哀歌》、《希腊使者的免职》等。《圣约翰节前夜》写乡村景色乡村生活,是一乡村生活的风俗画,充满情趣。《哀歌》是哀悼死去的女儿,感情沉痛真挚质朴动人,为后世传颂效仿。《希腊使者的免职》是取材于古希腊的一部诗剧,效仿古希腊风格,这是波兰最早的戏剧作品。他还把《旧约.诗篇》用诗的形式翻译成波兰文。他所作的一切,对波兰文学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尤其是在抒情诗方面,他被认为是波兰16世纪最伟大的诗人。
  在用拉丁文写作的诗人中,克莱门斯.雅尼茨基成绩突出。他曾到意大利学习,并获桂冠诗人的荣誉。其主题多为表扬贵族,但也有一些人文主义思想。
  卢布林的别尔纳特是波兰人文主义的先驱者,他的作品长期受到教会的查禁。波兰第一部印刷出版的波兰文作品就是他翻译的祈祷书《灵魂的天堂》。他的主要作品《伊索的一生》,是根据意大利诗人的作品改写的。他在诗中指出伊索虽然出身奴隶却高贵,因为他聪明智慧,从而批判了以财富、贵族出身来衡量人的封建等级制度,同时用" 披着羊皮的狼" 来形容教士。
  西蒙.西蒙诺维奇(1558-1629 年)的《田园诗集》,用拉丁语和波兰语写成,对话体,反映农民的悲苦生活,有一定成绩。
  在17世纪前半期,由于政治腐败,宗教势力加强,宗教文学代替了波兰民族文学的地位,拉丁文又比波兰语重要了。翻译家彼图.科哈诺夫斯基(1566-1620年)翻译意大利诗人塔索等人的作品,也表现了人文主义的倾向。他翻译的《被解放的耶路撒冷》被认为是一部杰出的作品。
  波兰文学在17世纪后半期走向衰落了。
  捷克在15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初,封建统治经过胡斯革命后重新巩固。16世纪,捷克出现了反映市民阶层要求的人文主义文学,成就主要反映在游记和民间读物上。最著名的作品有《扬.帕莱切克兄弟的故事》。帕莱切克幽默机智,经常嘲讽贵族教会官僚,所以这个形象深受市民喜爱。捷克本民族语言的发展问题也得到重视,如布拉霍斯拉夫的《捷克语法》(1571年),说明了捷克书面语言、方言与外来语的关系问题。其中用捷克语翻译的《圣经新约》(1564年),是当时最优美、最准确的捷克译本。
  在1620年白山战役失败后,捷克人民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处境悲惨,捷克语言不准使用,捷克书籍也被焚毁。在这个黑暗时代,文学不可避免地衰落了,只有在国外流亡的文学家还能坚持捷克文学传统,如考门斯基(1592-1670 年)的作品《世界的迷宫和心灵的天国》(1631年),被译成多种文字,有一定影响。
  因为这样的背景,所以这一时期捷克的文学成就并不大。
  匈牙利文学在15世纪有了重大发展,这与国王马提亚.科尔温有关。
  他是人文主义者,支持并保护科学、艺术的发展,他希望匈牙利的拉丁语文学提高到欧洲水平。他在位时间为1458-1490 年。
  著名诗人巴拉塞.巴林特(1554-1594 年),是16世纪第一位抒情诗人。他出身于新教贵族世家,英勇参加了反对土耳其人的斗争,被迫流亡国外数次。他的诗有赞美上帝的,还有歌颂勇士和流亡者的,最著名的是《战歌》和《流亡者之歌》,还有爱情诗。他的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大部分作品用手抄本的方式传播。他是匈牙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充分表达了" 生之喜悦" 这一文艺复兴精神。
  叙事诗在16世纪匈牙利文学中也得到了发展,因为描绘反侵略战争及英雄业绩,叙事诗非常合适。成就突出的是蒂诺第.塞帕什基尼(1510 -1556年),他在全国各地流浪,把听到的许多反侵略的英雄事迹写成诗,还改写了一些古代叙事歌谣,具有重要价值。
  16世纪匈牙利文学中著名的散文家海尔塔伊.卡什帕尔,模仿《伊索寓言》出版了《寓言百篇集》,用动物的品质以及寓言的情节讽刺和揭露当时的社会生活,歌颂人民的纯朴,抨击贵族地主的凶残,被认为是16世纪匈牙利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
  匈牙利文学在17世纪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但因国家和人民不断遭受压迫,总要进行反侵略斗争,所以反对土耳其人侵略和反对贵族地主的压迫成为文学中最重要的主题。
  兹里尼.米克洛什(1620-1664 年)是著名军事家及诗人,他的最重要作品是《塞格德堡之危》,描写他的曾祖同土耳其人血战的英雄故事。因为作者军事知识丰富,所以作品真实生动,是反抗文学中的优秀篇章。
  罗马尼亚文学长期处于没有同其他文化分开而独立发展的境地。这一时期文学还是民间口头文学,如民歌、叙事诗、故事、抒情诗等居多。
  书面文学最初散见于宗教书籍和编年史中。教会执事科雷锡最先传播宗教书籍,首次用民间口语出版了《福音全书》和《使徒行传》等书。
  保加利亚从14世纪末开始,被土耳其统治达500 年,文学谈不上发展,保存已经不容易。15、16世纪有一些传记作品,反映的也是民族遭受异族统治,民族文化受到摧残而丧失独立和自由的痛苦,具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阿尔巴尼亚文学在这一时期主题也是反抗土耳其封建统治,有口头流传的英雄叙事诗等。书面文学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及文献价值。1555年出版的焦恩.布祖库的《祈祷书》,是阿尔巴尼亚第一部书。其他主要作品有马林.巴尔莱蒂的散文《斯库台被包围》(1578年)、《乔治.卡斯特里奥特- 斯坎德培的高超武艺及生活传记》(1579年),诗人彼.布迪(1566-1622 年)的《基督教义》,弗.巴尔迪(1606-1643 年)的《斯坎德培》等。
  塞尔维亚在14世纪,传记文学有了较大发展。14世纪末,由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及长达400 多年的统治,文学传统只能在民间文学中保持。这一时期民间口头文学比较活跃,有许多抗击异族入侵的英雄史诗。
  克罗地亚这一时期的作家大量翻译了欧洲流传的特洛伊、亚历山大的故事,并开始出现世俗诗歌和宗教剧。西南沿海地区杜布罗夫尼克和达尔马提亚因未受土耳其侵扰而成为文化中心,诗人马.马鲁利奇(1450 -1524年)、希.缅切蒂奇(1457-1527 年)、伊.贡都利奇(1589- 1638年)、剧作家马.德尔日奇(1505-1567 年)等都聚居在这里。贡都利奇是其中代表人物,他出身于贵族家庭,受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影响,写了许多爱情诗和剧本,剧本多半根据古罗马和意大利作家作品改编。他受基督教影响,还创作了《浪子泪》等宗教诗。诗剧《杜布拉夫卡》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他的叙事诗《奥斯曼》,歌颂了1621年战胜土耳其的英雄们的功绩,充满爱国精神,被视为名作。
  斯洛文尼亚因长期受日耳曼人统治,中世纪时斯洛文尼亚文学几乎是一片空白。16世纪宗教改革时,才有普.特鲁巴尔(1508-1586 年)
  翻译出版了《新约全书》和其他宗教书籍。
  总之,东欧诸国文学在这一时期只有波兰、匈牙利曾有过一度辉煌,深受文艺复兴的影响。其他各国文学刚脱离口头形式,要借宗教形式而发展,尚无反宗教决心。封建压迫的残酷虽会形成反封建意识,但民族矛盾更严重,流传最多的是反击异族的英雄史诗,反抗文学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所以,同西欧各国相比,个性解放还显得遥远,最迫切的是整个民族的处境问题。文学在深度上没有发展,而且异族对文化的摧残,也使这些国家文学经常处于生存危机的状态,所以在此期间谈不上发展。
  四、俄罗斯文学(莫斯科时期)
  俄罗斯文学依据历史发展,可分为3 个阶段:基辅罗斯时期(11- 12世纪);蒙古人入侵和东北罗斯统一时期(13-15 世纪);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建立时期(16-17 世纪)。
  16世纪初,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罗斯统一事业已经完成,为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印刷术的采用,也大大促进了文学事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因为政治局势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所以文学中的政治色彩强烈,在16世纪文学中,政论文占了主要地位。著名政论作家伊万.佩列斯韦托夫,写了《关于康士坦丁大帝的传说》与《关于苏丹默罕默德的传说》,极力宣扬君主的权利,塑造出理想君主的形象,希望伊凡四世以此为榜样,有一定文学价值。最重要的政论作品是伊凡四世与库尔布斯基的通信集。库尔布斯基原是伊凡四世的一名将领,曾立有战功,但后来由于主张限制沙皇权利而失宠。1564年,他背叛沙皇,投奔立陶宛。
  他给伊凡四世写过4 封信,劝他不要对贵族那么残酷,谴责沙皇的残暴。
  伊凡四世回过两封信,充满嘲讽、怒斥、质问,如:" 你这条狗!你作了大逆不道的事,竟然还向我写信抱怨!" 信中内容是坚决维护沙皇的权利和专制制度,指出沙皇权力神圣的原理,主张君权至高无上。所以两人的通信都代表着当时流行的政治思想,虽然是通信,本质上是争吵,没有一方能说服另一方,但却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作为文学作品而流传。
  伊凡四世的政治专制还需要宗教和社会生活的基础,才能稳定下来,所以出版了一批著作统一宗教思想,如大主教马卡里主编的《正教历》将古俄罗斯有史以来的宗教著作汇编成集。以宗教为主题的文学还极力把" 虔诚" 引入俄罗斯人的家庭生活,希望人们在宗教思想引导下建立家长制,上教堂,天天祷告,斋戒,行善等,这一切集中表现在一本叫《家训》的著作里,作品的思想是想确定家庭生活的标准。《家训》的作者是西尔威斯特神父,是伊凡四世初期的顾问官。《家训》是一部道德、宗教、生活及处世总集,共64章。除了照神的意志虔诚生活的训诫外,还有家庭成员的义务以及管理规则等内容。《家训》主张家长制是整个家庭生活的基础,做丈夫的惩罚妻儿是权利也是义务。尽管作者在当时以优秀善良著称,有" 凭着爱和诚心来生活吧" 的主张,但不免受那个残酷时代的影响,认为最好的教育方法是用鞭子。对妻子要" 抓住她的手臂。用鞭子轻轻打她,打多少则看过失大小而定" ,而且这样打过之后,妻子还会觉得" 又合理,又疼痛,又恐惧,又无损健康".对儿子更要" 从你的儿子少年时代就责罚他,他才会在你的晚年来关切你,让你的心感到快慰。在处罚小孩上你不用宽大……因为你鞭打了他的躯体,却从毁灭中救出了他的灵魂……不要让他在少年时代为所欲为,而要折磨他的肉体,直到他长大为止。" 《家训》所确定的上述原则曾被长期奉为家庭礼教的典范,说明在政治上的专制时代,家庭不可避免也是专制的。正统文学也反映这种专制并作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在16世纪,当然也有主张平等,主张爱,反对残暴的思想。但持这种" 异端邪说" 的人不断遭到镇压,所以没有文学作品流传于世,使16世纪的文学总的来说相当贫乏。
  17世纪上半期,由于政治局势的混乱,阻碍了俄罗斯文学的发展。
  到17世纪下半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出现对受过教育人才的需要,莫斯科开办了最初的学校。学校除文法、修辞、诗学研究占重要地位,学校里还经常上演戏剧,题材是《圣经》和《福音书》故事。剧作者通常是诗学教员,演员是学生。这一切都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西麦昂.波洛茨基是当时宫廷诗人、教育家,首先用俄语写剧本的剧作家,在许多方面为俄罗斯文学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写了许多音节体诗来描述宫廷生活及国家生活的各种事件,也有写社会阴暗面的,如写商人的欺诈和僧侣酗酒等,语言平淡,风格刻板。
  他的戏剧代表作是《关于一个浪子的寓言剧》。戏剧创作的原因,是因为17世纪下半期,俄国出现了第一座宫廷剧院。此剧的题材取自圣经浪子的故事,反映了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接近当时生活,取得很大成功。而作者在创作时,就是想用戏剧的形式,通过演员对观众的影响,来宣传道德,正如他在关于浪子的这出戏序幕中所说的那样:
  一切用语言说出的,在记忆之中,
  不能象事实表现的那样长久保留。
  我们打算藉动作表现基督的寓言,
  把它表演出来,按次序的先后。
  我们要讲一个关于浪子的故事,
  诸位看到这好象是活生生的东西。
  说明当时对戏剧的认识,是希望戏剧有一种道德教诲的作用,也反映了文学体裁的扩大,向着更高水平前进了。
  17世纪下半期,司祭长阿瓦库姆(1620-1681 年)的《行传》(1672 -1674年),代表着当时宗教文学的新特色。《行传》讲述阿瓦库姆同推行教会改革的尼康之间的冲突和受迫害、流放西伯利亚的经过,历尽艰辛,受尽折磨,但绝不放弃自己的信仰。书中充满不幸和机智,含有作者极深的信念和热情,而且还刻画了他的妻子的形象。她勇敢地陪丈夫走在冰天雪地之中,而且鼓励他,支持他的信仰,是当时俄罗斯文学中一个动人的妇女形象。这部作品也是当时俄罗斯文学中最突出的作品。
  17世纪,由于商业发展和" 全俄市场" 的形成,文学作品从描写贵族圣徒生活转而描写商人的日常生活,出现了大量带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世俗故事,著名的有《萨瓦.格鲁德岑的故事》、《戈列一兹洛恰斯基的故事》、《谢米亚卡法庭的故事》、《棘鲈的故事》、《弗罗尔.斯科别耶夫的故事》等。
  在《戈列一兹洛恰斯基的故事》中,主人公没有名字,被称为年轻人,因不喜欢传统生活方式及父母束缚,离家出走,但结局悲惨,于是魔鬼教训他说:
  为什么当时你不听父母之言,
  不服从他们,
  把向他们低头看作耻辱.
  你想随心所欲地生活,
  但是谁不听父母的忠告,
  我戈列一兹洛恰斯基就要教训他。
  最后,年轻人投奔寺院,才摆脱魔鬼。《萨瓦.格鲁德芩的故事》也讲的是一商人之子追求自由,但被魔鬼利用,也不得不进寺院为僧的故事。
  从这两篇故事可以看出,宗教已不是人们的追求,为僧是出于无奈。
  尽管作家的倾向是传统的道德训诫,但故事情节还是表现了生活在改变,世俗生活比宗教生活重要。
  而《弗罗尔.斯科别耶夫的故事》完全否定了传统道德:主人公狡诈机智,为追求财富而不择手段。他认为一门好亲事是发财良机,于是男扮女装,接近富家女儿安努希,骗取她的感情,与之暗中成婚,又巧妙得到了岳父母的宽恕及大笔财产和领地。这个故事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而且对生活的真实描写,表现了在文学上现实主义的倾向。
  讽刺故事在17世纪下半期也开始大量出现,对社会制度的批判嘲讽,也是文学现实主义的一面。
  《棘鲈的故事》是讽刺莫斯科诉讼制度的,是关于土地纠纷案件的精确描述。它讽刺了首席法官——大贵族鲟鱼,因为轻信笨拙,经常陷入可笑境地,而且指出法律不是凭正义来审判,而是凭贿赂来审判的,从而深刻揭露了当时的司法制度的黑暗。
  总之,俄罗斯文学的莫斯科时期的成就,与后来相比显得平常。文学在当时还没有摆脱实用性和宗教意识,在专制制度下,思想也得不到发展,无法产生伟大作品。在17世纪的世俗文学中,看到的只是对宗教、政治、旧传统的一种反抗,而无创造性的发展。在文学形式上,也只有戏剧、诗、故事、书信等。所以就文学来说,这是个贫乏的时代,但为后来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五、东 方 文 学
  东方文学因为各国历史发展阶段差异很大,所以无法象欧洲同期文学划分得那么整齐,但在文学成就上,却有共同的特点。东方文学题材都很丰富,英雄事迹、宗教生活、武士精神以及俗世悲欢都有所反映。
  其宗教色彩非常浓重,而且这种宗教色彩反映在人物的心理上比行为上要多,经常与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联系起来,很有哲学意味。体裁多样,有小说、戏剧、散文等,诗歌的地位非常突出。尽管语言不同,但大都文辞华丽。在文学发展上相互交流、影响,形成中国、印度、阿拉伯三大文化圈。但发展很不平衡,有的成就辉煌,有的却在萌芽状态。
  本书叙述的是东方文学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日本、朝鲜、印度的文学引人注目。这在日本是室町时期,在朝鲜是李朝前期,在印度是印地语的虔诚文学时期。
  1.日本文学
  (1)《平家物语》
  日本文学在这一阶段是英雄的叙事诗时代,出现了以《平家物语》为代表的新的文学体裁,就是一般所说的军记物语。这种物语与从前描写个人心情的文学完全不同,是描写战争和历史发展,它不仅供人阅读,还能说唱,所以流传很广。
  《平家物语》在日本叙事诗中占有最高地位,比其他军记物语流行广泛,版本也很多。主题是叙述平氏一族的悲剧命运,描述了这一变革时期的事件和气氛,感叹人世无常。作品在开头写道:" 祇园精舍的钟声,有诸行无常的声响;沙罗双树的花色,显盛者必衰的道理。骄奢者不久长,只如春夜的一梦,强梁者终败亡,恰似风前的尘土。" 《平家物语》还塑造了一批英勇豪放同时独具个性的英雄武士形象,这是日本从前文学中所没有的人物形象。人物活动的环境都是山野,有许多搏斗混战场面,与《源氏物语》那种写内心世界的文学迴然不同。
  《平家物语》在语言上使用的是汉语、佛语、俗语的声调铿锵的日汉混合体。在它出现以后,日本新的民族语言确立了,《平家物语》对此贡献很大。
  《平家物语》的内容和文体都具有一种新的开创性,被认为是军记物语中最好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 能" 和" 狂言"
  " 能" 是日本古典戏剧的代表,题材很广泛,综合了中世纪戏剧、文学、音乐、美术的成就。能的曲目约200 出。内容有关于祭神、武士、鬼怪、动物的,也有根据当时社会现象写的世话戏。能的脚本,叫做谣曲,辞句也非常美丽。在能的表演中,虽然有戏剧冲突,但故事性不强,大多是用音乐、舞蹈、谣曲,表达一种情绪,以象征主义的手法经常运用追求" 幽玄" 的境界。最出色的能的曲目是《熊野》,写一位女子因为要服侍老爷,无法探望生病的母亲,还要为主人舞蹈,压抑自己的悲愁。她看见一阵风吹樱花落,就吟道:
  都城虽惜春光老
  东国无奈落花愁
  这样,老爷就允许她回乡了。这个剧的意象很美,用花开花落。但主题不深刻,只把女主人公的苦恼当作一般的不如意事对待。
  " 狂言" 也是日本古典剧种之一,和" 能" 一样,发源于农村的祭神猿乐,发展成为喜剧。狂言短小,极富幽默感,至今仍然盛行。狂言一般情节简单,每一剧目上场一般2 至4 人。演出时间也短,但取材于生活,揭示生活中可笑之处。取笑对象一般是地主兼武士的大名、僧侣、盲人、妇女、赌徒无赖等。有时不仅取笑人,也取笑鬼,狂言中许多鬼都是怯懦软弱的。狂言戏剧冲突不强烈,但生活情趣浓厚,现实性强并能长久地保持真实感,所以历久不衰,生命力很强。能和狂言在明治时期被合称为能乐。
  2.金时习、郑澈与朝鲜李朝前期文学
  朝鲜李朝前期文学是在被当时统治者确定的程朱理学的压抑下发展的,正统道学家对文学词章不屑一顾,但文学依然取得了一定成就。
  1444年朝鲜文字的创制和普及,为朝鲜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宽阔的道路。郑澈的诗集《松江歌辞》是第一部朝鲜文字写成的诗集,在朝鲜国语文学发展上有划时代意义。
  郑澈(1537-1594 年),字季涵,号松江,一生宦途坎坷。他把政治上的失意直接反映在创作上。他的著名作品有《关东别曲》、《思美人曲》和《续思美人曲》等。《关东别曲》是一篇长篇写景诗,描写山河的秀丽,如亲临其境。《思美人曲》和《续思美人曲》描写女子相思心理,细腻入微。这两篇动人的爱情诗一直长期流传,是郑澈的代表作,尽管有人分析他诗的主题其实是寄托作者失意时怀恋君主的思想。除了诗歌外,他还写了大量的时调和出色的汉诗,除《松江歌辞》外,他还有汉文文集《松江集》传世。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金时习。
  金时习(1435-1493 年),是著名诗人、小说家,字悦卿,号梅月堂。生于汉城一个封建贵族家庭。成年后因不满暴政,削发为僧,四处云游,并开始文学创作。曾在庆州金鏊山居住,创作了朝鲜第一部小说作品《金鏊新话》。在人物和情节上突破了稗说作品的范围。共有短篇小说5 篇,其中《李生窥墙传》通过李生与崔娘生死不渝的爱情,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万福寺樗蒲记》写一名少女死后化为仙女和梁生相爱的故事。《醉游浮碧楼记》写一书生与一仙女的交往。这些作品都充满浪漫气氛。《龙宫赴宴录》和《南炎浮州志》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金时习在云游期间,还创作了大量诗歌。
  诗集有《岩游关西录》、《溟州日录》、《宕游关东录》等。他的汉诗也很出色,现存2100多首,著作有《梅月堂文集》19卷、《梅月堂诗集》15卷。
  3.虔诚派文学
  虔诚文学是印度15-17 世纪的文学倾向。这种文学现象的起源是宗教思想。在印度,宗教大师认为个体灵魂若与宇宙最高灵魂合一,达到最后的解脱,虔诚是重要的途径。印度教大师罗摩奴阇继承并发展了虔诚思想,提倡宗教改革,他认为每一个个体灵魂在神的面前都是平等的,通过虔诚都能达到与神的灵魂结合的目的。婆罗门和非婆罗门不必用不同的虔诚方法,否认婆罗门的" 神圣" 和"高尚".这种理论和思想在罗摩难陀和瓦勒帕等人倡导下,成为一种要求宗教平等的虔诚运动,这样的愿望带有一定民主性质。虔诚思潮反映在文学上使印度各地方语言中都先后出现了虔诚文学。比较起来印地语文学的成就更为显著。
  15至17世纪中叶,被称为印地语文学的虔诚时期。这一时期产生许多重要诗人,格比尔达斯是早期著名诗人。格比尔达斯被认为是虔诚派的诗人,但他的虔诚却表现为:认为神明存在于万物之中,如香味存在于花中,油存在油菜籽中一样,是无形的,所以不承认偶像,讽刺宗教狂热的种种表现。他又用通俗的比喻说明没有人生来就比别人高贵,反对种姓制度。他主张通过理智或理性求得与神明的结合和统一。另外,他还觉得浮生短暂,人世无常,终有一死,劝人修身养性。因此文学史上称他为修士诗人,并把他列入虔诚文学时期中" 无形派" 中的" 明理支" 诗人的代表。他的诗朴素优美,流传很广。
  和他倾向比较接近的诗人,还有勒维达斯、特尔姆达斯和达杜德雅尔等。
  虔诚文学" 无形派""泛爱支" 的代表诗人是加耶西。加耶西是印地语民间诗人,出生于印度北部普通农民家庭。他其实不是严格的虔诚诗人,他的思想属于印度的伊斯兰教派" 苏菲派".苏菲派主张泛爱、平等,与虔诚思想有某种相通之处。他的著名作品是长篇叙事诗《伯德马沃德》,写儿女情长和英雄气慨,同时说明女主角是神明,男主角是灵魂,灵魂和神明的结合要历尽艰辛并克服世俗的羁绊,表现了作者的宗教倾向。但也有人怀疑这段宗教性内容是后人加上的。
  虔诚派歌颂黑天的诗人中苏尔达斯最为突出。
  苏尔达斯出生在民间艺人家庭,本人也是说唱者。一般认为他天生就是盲人,但也有人认为他不是,他的名字现已成为盲人的别名。他对宗教和神,特别是对毗湿奴大神的化身黑天十分虔诚。他的作品被当成宗教赞美诗。但他歌颂的不是神性而是人性,表现的是人的感情。《苏尔诗海》是他的诗歌总集,收录诗约5000首。《苏尔诗海》颂扬了大神的威力,叙述黑天的身世,描写少年时代的黑天是一个调皮的儿童,这样人格化的神一直为印度人们所喜爱。另外,在黑天派诗人中,认为人间最强烈的感情是爱情,对神的虔诚思想就表现为爱情。苏尔达斯描绘牧女对黑天的神爱形式就是情爱性爱,这很难为非教徒理解。
  另一个歌颂黑天的重要女诗人是米拉巴伊(1503-1573 年)。她出生于封建家庭,年轻守寡,受欺,内心凄苦。她的诗有两百多首,歌颂黑天和罗摩的神圣,歌颂他们拯救妇女的仁慈,表达了她渴望摆脱痛苦的心情。她的大部份诗都是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并把黑天写成理想情人,感情真挚深沉。
  虔诚派文学中,崇拜歌颂毗湿奴另一化身罗摩的一派诗人中,代表人物是杜勒西达斯,因为他刻画的罗摩形象十分高大完美,在印度有极大影响,他也因而成为最有名的诗人。
  杜勒西达斯(1532-1623 年)的身世有很多传说,带有宗教色彩。
  他成年后抛妻出家修行,他曾周游过许多地方,从事过许多宗教活动。
  他是虔诚的教徒,认为个人的解脱在于虔诚地崇拜罗摩。他的作品《罗摩功行录》是以梵语史诗《罗摩衍那》为基础,用印地语加工改写的,书中对罗摩表现了最大的虔诚。这本书被当成宗教经典、文学经典和道德经典流传于世。作者也因此享有极高声誉,被列入" 有形派" 的" 罗摩支" 的代表人物。是虔诚派文学中影响最大的诗人。
  印度虔诚派文学反映了印度文学中浓重的宗教色彩。
  六、中国明代文学
  1.概说
  中国文学发展到明代(1368-1644 年),出现这样的情形: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诗文,已经衰落,而世俗文学小说、戏剧,却十分繁盛。
  尤其是小说的发展,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而且是前所未有的成就。明代文学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有散文、民歌、小品等等,和小说、诗歌、戏剧一样,构成丰富而独特的明代文学世界。而且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也有发展。在文学思想上,有主张复古的,如前后七子、公安、竟陵,一面发表理论,一面努力创作,目的在于振兴日渐衰蔽的诗文。他们用模仿古人的方法来创作," 文必先秦,诗必汉魏盛唐" 是他们的宗旨,所以作品终究缺乏创意。而且正统文学的衰落,主要因为封建文化专制以及这几种文学形式流传已久,有新的变化很难,所以复古的行为总有些徒劳,但也说明了经历元朝异族统治后,明代文人对自己文化传统的珍视。
  而世俗文学的繁荣,直接根源于明代经济繁荣而形成的市民阶层和他们对世俗文学的需求。文人改变了从前对此的轻视态度,认为小说等世俗文学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冯梦龙在他编的《三言诸序》中写道:" 试令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噫!不通俗而能之乎." 可见世俗文学的创作是希望有一种醒世警世功能的。
  还有主张自由,厌倦正统文化对个性的压抑,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也是当时的一种社会思潮。汤显祖就写出了可以为情生死相许的杜丽娘,他说:" 诸公所讲者性,仆所言情也。" 而这种" 情" 是当时正统文化批判禁止的,对" 情"的追求和赞美体现了一种深刻的叛逆精神,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2.诗歌
  明代诗歌不仅包括诗,也包括词、曲,以及晚明民歌。
  明代诗坛,因为被拟古主义、复古思想所笼罩,没有自己独特的风貌。明初的宋濂、刘基、高启,诗作有一定成绩,被称为有开国气象。
  宋濂(1310-1381 年)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太祖起兵,与刘基同受征聘,往见太祖,是明代的开国元勋。开国的礼乐舞章,多为他所做,诗风醇厚。刘基,字伯温,本是元代进士,因不惯受压迫,愤而归隐,太祖起兵,应征复出,是明初开国功臣,封诚意伯。他的诗以古朴雄放见长,如这首感怀:" 驱车出门去,四顾不见人,回风卷落叶,飒飒带沙尘。平原旷千里,莽莽尽荆棘。繁华能几何,憔悴及兹辰。所以芳桂枝,不争桃李春。云林耿幽独,霜雪空相亲。" 明初诗坛,占垄断地位的是具有皇家气派和宫廷情趣的台阁体,即从永乐到弘治初(1403-1488 年)杨士奇、杨溥、杨荣所作的歌功颂德的诗文。他们先后官至大学士,诗作平稳醇正,带富贵气,雍容典雅,很受皇家赏识,得到提倡推崇。
  在台阁体的笼罩下,诗风靡弱,所以至孝宗弘治年间,便有前后七子等人提倡的复古运动,反对这种诗风。
  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李梦阳(1472-1529 年)字天赐,更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人。
  弘治进士,授户部主事,转员外郎,官路坎坷。有《空同集》,他认为" 作诗必须学杜,诗至杜子美,如至圆不能加规,至方不能加矩矣。" 他的这首《野风》就颇有复古之风:山鸣野风至,汉水亦萧萧,月滉鱼龙醒,云蒸豺虎骄。有家惊节物,不寐想前朝。万古英雄迹,江城夜寂寥。
  何景明(1483-1522 年)字仲默,号大复,河南信阳人,弘治进士,授中书舍人,官至陕西提学副史。他和李梦阳都是极力主张复古的,但他的诗风秀逸。
  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时间在世宗嘉靖年间。
  文学复古运动从弘治到万历年间持续约百年之久,影响很大。《明史.李梦阳传》说" 天下唯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 他们的大量创作都极力做到古色古香,但终不能与古代文学成就相比,而且缺乏自己的艺术个性。复古派受到反复古的" 唐宋派" 和" 三袁" 的批判,在万历以后就没什么影响了。
  有一批诗人,并不受复古派的影响。他们率性而为,直抒胸臆,不模仿古人,这是成化至正德年间的一些吴中诗人。他们用自由的态度创作,可称为自由派,如唐寅。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辞官不就,生活放浪,有《六如居士全集》。书画都相当出色。他的诗被钱谦益评价为" 兴寄烂漫,时复斐然。"王世贞称他的诗为" 如乞儿唱莲花落。" 由此可见,明诗的复古派、台阁体都不会有什么艺术成就,明诗衰落是必然的。
  明代正统文学的衰落不仅表现在诗,而且词的衰落更加严重,无法与元相比,更不用说两宋了。
  明代诗人,词作也很丰富,但缺乏第一流的作品,究其原因,还是境界不够,如陈子龙的《千秋岁》:淡烟平楚,又送王孙去,花有泪,莺无语。芭蕉心一寸。杨柳丝千缕。今夜雨,定化作相思树。忆昔欢游处,触目成前古。口良会,知何许。自杯桑落酒,三叠阳关句。情未兴,月明潮上迷津渚。
  明词大抵如此。流于平常。没有吸引人的地方。
  元曲成就辉煌,明曲继承这一传统,也有动人之处,比起同时期诗词的贫乏,更显得丰富多彩。明曲继承元曲的风格,有豪放的,也有婉约清丽的,而且自从明代中期昆曲兴起以后,对于音调也越来越讲求,所以还出现了以梁辰鱼为代表的格律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王九思、康海。
  王九思(1468-1551 年)字敬夫,号渼陂,陕西人,弘治进士。在当时文人中很有地位,除杂剧外,散曲有《碧山乐府》一卷、《乐府拾遗》一卷。作曲和谐奔放,如这首《水仙子》:紫泥翁不要淡文章,白糯米偏直小肚肠。碧山翁有甚高名望。也只是乐升平不妄想。听濯缨一曲沧浪。瞻北阙心还壮。对南山兴转狂。地久天长。
  康海(1475-1540 年)字德涵,号对山,西安人,弘治进士,以状元及第。为人豪放,词亦如此。
  康海的《落梅风》:
  端端舞,小小歌,照腔儿暗中填和。旧知音幸逢着君共我,不风流好时干错。
  清丽派的代表人物有王磐、施绍莘等。
  王磐,字鸿渐,号西楼,扬州人。专门创作散曲,享有盛名。曲风清丽动人。
  王磐的《沉醉东风.春游》:
  处处莺邀燕请,一村村柳送花迎,丢撇开儿女情,提掇起江山兴,趁今朝日暖风轻,凭着这两只芒鞋一瘦藤,收拾尽繁华万顷。
  施绍莘,字子野,华享松江人。精通音律,喜欢声色。著作有散曲《花影集》四卷。风格流畅、明丽,有时还略带苍茫,是明代散曲名家。
  下面是他的两首散曲:
  南山坡羊。旅怀
  意惺惺怕分离的相送,虚飘飘要相逢的痴梦,急煎煎算不定的归期,泪斑斑看不得的衣衫缝。怯晓钟,更教人恼暮钟,灯下暗卜,却被灯花哄。喜欢谁同,凄凉谁共。朦朦,拾相思在云树中。匆匆,记相思在诗句中。
  南玉抱肚  小园
  小亭低亚,眼前诗耶画耶。白梅花衬扇窗儿,淡垂杨带个棲鸦。天公偏称野人家,寒似前宵略峭些。
  前一首风流婉转,后一首幽静凄迷如画,真是一代名家的风范。
  格律派的代表人物是梁辰鱼。
  梁辰鱼(1520-1580 年)字伯龙,号少伯,又号仇他外史,昆山人。
  性格豪放,喜欢作曲,他是把昆腔引到戏曲里贡献最大的一人。剧作有《浣纱记》,散曲有《江东白苧》二卷,续集二卷。他的散曲格外讲求与音律和谐。下面是他的几首散曲:
  暮秋闺怨(南正宫白练序)
  西风里,见点点昏鸦度远洲,斜阳外景色不堪回首。寒骤,漫倚楼,奈极目天涯无尽头。消魂人,凄凉水国,败荷衰柳。
  醉太平
  罗袖,琵琶半掩,是当年夜泊,月冷江州。虚窗别馆,难消受暮云时候。娇羞,腰围宽褪。不宜秋。访清镜为谁憔瘦。海盟山咒,都随一江逝水东流。
  白练序
  凝眸,古渡头。云帆暮收,牵情处错认几人归舟。悠悠,事已休。
  纵欲致音书何处投。空追究,光阴似昔,敌人非旧。
  明代民歌很盛行,风格清新质朴,自然如风吹水流,感情真挚,节奏流畅,与正统诗词相比,如清风一缕,一扫正统诗词的贫弱,内容丰富动人。
  明代民歌不仅广泛流传于民间,而且引起许多作家注目,如李开先、刘效祖、冯梦龙等也都开始模仿创作,也有许多作家开始搜集刊刻民歌作品集。现存民歌集有《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以及冯梦龙选辑的《桂枝儿》、《山歌》等多种。在《词林摘艳》、《雍熙乐府》、《南宫词纪》、《玉谷调簧》、《词林一枝》等曲选中也有不少民歌。
  严格地说,明代民歌应该从万历年间才真正流行起来,万历以前辑录民歌的作者很少,而且还有一些文人创作的痕迹。
  民歌的内容以男女私情为多,用直抒白描的手法写情痴情怨。如下面几首:
  临行时扯住衣襟问,冤家几时回程.要回直待桃花绽。这杯酒递与心肝,双膝儿跪在跟前。临行嘱咐千千万,逢桥时须下雕鞍,过渡时切莫争先。在外休把闲花恋,得意时及早回旋。免使我受尽熬煎,那时方遂奴心愿。
  《词林一枝》
  纱窗外,月影黄,只为长江水渺茫。忽然又听人歌唱。好姻缘不得成双,好妹妹不得久长。昏昏日日悬日日悬望,想只想我的亲亲,痛只痛碎裂肝肠。何日得同销金帐,终有日等他还乡。会见时再结鸾凤,那时才把相思放。
  《词林一枝》
  青山在,绿水在,冤家不在。风常来,雨常来,情书未来。灾不害,病不害,相思常害。春去病未去,花开恨未开。倚定着门儿,手托着腮儿,心想着人儿。泪珠儿汪汪滴,满了东洋海,满了东洋海。
  这几首是写相思、离别、等待的,情深心苦。也有写海誓山盟的:
  要分离除非是天做了地,要分离除非是东作了西,要分离除非是官作了吏。你要分时分不得我,我要离时离不得你。就死在黄泉也,做不得分离鬼。
  《徽池雅调》
  吃醋、调情、惧内的内容也有,如:
  汗巾儿,汗巾儿,谁人扯破。快快说,快快说,不要瞒我。若还不说,就有天大的祸。汗巾儿事小,汗巾儿情意多。作贱我的汗巾也,如同作贱我。
  《徽池雅调》
  天不怕,地不怕,连爹娘也不怕。怕只怕狠巴巴我那个房下。我房下其实有些难说话。他是吃醋的真太岁,淘气的活罗刹。就是半句话不投机也,老大的耳光儿就乱乱的打。
  《桂枝儿》
  可见明代民歌是多姿多彩,质朴动人的。
  3.散文及晚明小品
  明代是个散文沉寂的时代,没有突出的成就。明初散文的代表作家是宋濂、刘基。
  宋濂是明朝的开国文臣,幼时家贫,刻苦自学,文章风格凝重深厚,简朴深刻。他在著名的《送东阳马生序》中这样写道: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四库全书提要》评价宋濂文章为:" 雍容浑穆,……神锋四出。" 开国之际,另一个重要散文作家是刘基。他是明朝开国功臣。他的《卖柑者言》深刻表现了统治阶级"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的本质。他还在《郁离子》中写了一些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明代从永乐到成化,是明代的盛世,出现一种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和平典雅的散文,被称为" 台阁体".代表人物是" 三杨" ,即杨士奇、杨荣、杨溥。这种文章陈陈相因,千篇一律,引起复古派的反对。复古派主张"文必先秦" ,用拟古的方式写作。但复古派的文学运动多半为诗而发,散文没有太多成就。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也引起另一文学派别的反对,代之而起的是唐宋派。唐宋派对古文的看法与七子派不同,他们认为唐宋的文章最好,所以称他们为唐宋派。唐宋派在散文创作上,备受后人推崇,最有成就的是归有光(1516-1571年)。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读书讲学,屡试不第,淡泊自守。他的弟子称他为震川先生,有《震川文集》。他的文笔清微淡远,写家人朋友间琐事,感情深刻细腻。著名作品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等。其中《寒花葬志》,仅112 字,却凄婉动人: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火煮勃荠熟,婢削之盈瓯。予自外入,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
  孺人每令婢倚几傍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回思是时,奄忽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从万历到明亡,为晚明。
  晚明学者李贽,对晚明思想及文学创作都有很大影响。他有一篇文章叫《童心话》,强调文风纯真的重要。他认为"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这是与唐宋派复古派台阁体等完全不同的文学见解。
  深受李贽影响的公安派主张文章要"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发自真心。
  这种自由的文学思想,产生了许多好的散文作品。公安派的代表人物是公安籍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反对拟古,主张创新,文风轻快新颖,与复古派的沉重刻板形成对比。这时文坛上崛起的另一派为竟陵派,代表人物为钟惺、谭元星等。钟惺字伯敬,号退谷,万历三十八年进士。为人严冷,不喜俗客,文章冷僻幽深,反对公安派的清新,认为很浅薄。著有《隐秀轩诗文集》。
  公安竟陵两派,批判了文坛上的复古作风,提出清新自由,追求个性的文学思想,为晚明小品打下了基础。
  那种清新秀逸,追求闲情逸趣的散文被后世称为小品,因为与前期那种端正严肃的散文截然不同。当时小品作家很多,除三袁外,有徐渭、汤显祖、屠隆、陈继儒、李日华等。
  晚明小品形式多样,题材丰富。在各种文集里包括赋、文、书、序、传、杂文、诗序、日记,甚至还有墓志铭。题材有游记、传记、各种传奇等。在风格上追求情趣、韵味,表现性灵,不拘形式。如袁宏道所说:" 世人所难者唯趣,趣就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 对情趣的追求表现了一种反传统反道学精神。
  在晚明小品中,游记居多,一般文字明朗,气韵生动,如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别有一番春意初萌的明媚: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
  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子新开,而冷光之乍出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在晚明小品作家中,最著名的是张岱(1597-1676 年)。他的小品描写山水风景,社会生活,风俗民情,都有佳作,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名篇有《西湖七月半》,文字清新明丽。他《自为墓志铭》一文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和人品以及繁华事散的惆怅:……少为纨袴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桔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
  回首三十年前,真如隔世。
  4.小  说
  明代是我国小说发展的光辉时代,产生了许多优秀的长短篇小说,著名的有《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封神演义》等,还有冯梦龙、凌濛初的" 三言" 、" 二拍".这些著名作品的产生主要由于经过长期发展,从话本演变而来的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终于成熟,而且在创作手法上呈现不同的风格,使明代小说多姿多彩。
  另外,由于社会生活的丰富以及人们思想内容的丰富,使小说题材也变得丰富。明代小说有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世情小说、神魔小说、艳情小说等,表现一种变化的、繁荣的,有商人社会但仍是封建社会的明代风貌。同时也表现文人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探索和思考,更重要的是表现人们真实生动的心灵世界,这是前所未有的成就。封建文化要统治控制人们的思想,对人们的思想性格就有一套统一标准,而明代小说是反对这种精神的。小说一般都细致生动地刻画人物性格,描写人的不同  于传统的精神世界,出现许多文学史上很有光彩的人物形象,如杜十娘、孙悟空,水浒传的英雄,甚至西门庆和潘金莲等,同时也因其独特而真实的艺术个性而具有生命力。这些人物的性格都带有对封建文化的叛逆色彩。就是一些符合传统道德的人物也因性格丰富、复杂,而变得真实可信,如诸葛亮。
  明代小说的体裁主要是章回小说,每一章开始都用一、两句对偶的诗概括本章内容或主题。章回体逐步发展,日渐完善。用作标题的诗也越来越典雅,也成为小说审美内容的一部分。
  明代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被合称为明代" 四大奇书" ,是明代小说成就的代表作品。
  (1)《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即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 年)至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 年)。
  有关三国的故事,长期在民间流传。晋朝史学家陈寿曾把三国鼎立的这段历史编成史书《三国志》,叙事清楚,但人物形象不生动,终究不是文学作品。隋朝就有杂戏表演,以三国人物为内容,剧目如:曹操淮水去蛟,刘备檀溪越马(杜宝《大业拾遗记》)。唐代诗人写诸葛亮的诗"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说明对三国故事内容有很深的感触。而且在宋元戏文中也有许多蜀汉人物,拥刘反曹的倾向鲜明。因为三国故事斗争冲突,矛盾集中而激烈,适合入戏,所以一直在戏曲中流传。而且三国故事也是历代说书艺人的主要内容,元至治年间(1321-1323 年)建安虞氏刊本《新全相三国志平话》,以及在此前后刊刻的《三分事略》,就是说书艺人的底本,大致保存了流传的三国故事的全貌。重要情节如桃园结义,三国分立,诸葛北伐,晋灭三国等都已具备,书中张飞的形象也很生动,但也有一些荒诞不经的情节而且语言未经润色,有文词不通、脱漏之处。但它作为一本有价值的资料,为《三国演义》的成书提供了基础。
  对三国故事进行艺术加工," 据正史、采小说,正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文文,去瞽传恢谐之气,除叙百年,该括万事" 的是罗贯中(高儒:《百川书志》)。
  罗贯中(1300.-1400 年.)的生平,我们所知甚少。《录鬼簿续编》记载说:"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所终。" 尽管对他的生平了解不多,但他的作品却流传于世,为历代分析研究。传说他一度参加反元斗争,与农民起义军领袖有所接触,后来明朝建立,他就专门从事小说创作。他的作品很多,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等长篇小说和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他也是《水浒传》的作者之一。
  《三国演义》的最初版本今已不见。现在见到的最早版本是明朝弘治甲寅作序(1494年),嘉靖壬午(1522年)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全书24卷,分为240 则,共75万字。署名为" 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此后,《三国演义》的新刊本很多,内容大致没变,只做了些插图,考证,点评等工作,作了卷数和回目的整理。《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首先把240则合并为120 回。
  清康熙年间,毛伦(字德音,号声山)、毛宗岗(字序始,号子庵)
  父子在李卓吾评本基础上整理回目,辨正史事,改换诗词,增删润色,使书中人物性格更加生动丰满,结构紧凑,而且删去旧评,加上自己的评语,但仍托名为" 圣叹外书" ,并改称为《第一才子书》。毛本一出,代替所有旧本,流行300 年未变。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描写的是乱世末世兵家争斗的情景,写他们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不仅写出时势怎样产生英雄人物和奸雄性格,也写了在这种混战下人民的苦难。在描写现实的同时,还通过人物的行为,展示作者自己的社会理想。
  蜀汉的刘备,是作者推崇的人物,是一种理想的圣明君主的代表。
  在当时的皇室宗亲中,刘备势单力孤,其他人似乎更有资格继承汉室,但作者" 拥刘" 的思想基础为刘备的" 仁厚".如刘备败走江陵,不忍抛弃跟随的百姓,作者论道:" 刘玄德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迫事危,而言不失道。" 刘备同关、张的关系是兄弟而又君臣,义重如山。
  关羽在荆州死难,他当即昏绝,以后一日哭三五次,三日水浆不进,决心与东吴拼个死活。他与诸葛亮是君臣但也是师友的关系,三顾茅庐就表现得极为谦恭、尊重,后来又全权委托,言听计从,而白帝城托孤更表现了刘备的坦诚、真挚,在心中并没有那种把自己当成" 真命天子" 传之子孙的自私,这在封建社会中是极难能可贵的: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 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 孔明曰:" 有何圣谕." 先主泣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刘备心中始终有对人的信任和情义,他宁愿丢掉官职,也不干搜刮民财,贿赂上司的事。而且,在任何事件的选择上,曹操看见的是利益,而刘备看见的是信义,两者性格形成鲜明对比。曹操用困禁徐庶之母的办法,迫使徐庶归附,徐庶无奈,孙乾对刘备说:徐庶" 天下奇才,久在新野,尽知我军中虚实。今若使归曹操,必然重用,我其危矣。主公直苦留之,切勿放去。操见元直不去,必斩其母。元直知母死,必为母报仇,力攻曹操也。" 刘备当即说" 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去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 刘备重义必然轻礼,这种善在任何时候都是值得赞美的,因为他代表一种美好的人性。即使这种善良不会成为军事斗争、政治斗争的直接力量,即使恶在乱世会因其残酷而成功,象曹操的性格和命运,但仁厚忠义始终是人们的理想。而作者赋予一个封建君主这样的理想性格,在我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君主至高无上、为所欲为的现实里,这样的希望,这样的人物是极有进步意义的。
  蜀相诸葛亮,作者突出他的足智多谋,而且羽扇纶巾,风神俱备。
  从" 空城计" 、" 六出祁山" 、" 七擒孟获" 、" 八阵图" 、" 三气周瑜"等情节都说明他真是天下奇才,而同时"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对刘备的事业极为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书中写他病逝的一段极为动人: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 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这是另一种极为完美的人格,对后世有极深的影响。
  而被称为一代奸雄的曹操,性格也十分复杂、独特,他多谋善断,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在" 青梅煮酒论英雄" 一节中,他认为英雄是" 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看来这是他作人的信条。他识人,用人,网罗人材,但又伪善的表现,作为一个政治家,从其政治目的来看,是杰出的,但作为一个人是狠毒阴险的。因为他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为此,他可以牺牲任何人," 宁愿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 是他的名言。他多疑狡诈,而且总要在凶残之后,做出种种掩饰,如逼死袁绍、徐母之后,又祭坟哭墓,性格更为复杂。
  作者此外还写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如关羽、张飞,他们都成为文学上某一种性格的典型,说明作者功力之深。
  但在三国的故事里,理想人物并无理想环境,刘备一身坎坷,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及白帝城托孤之义,辅佐后来" 乐不思蜀" 的后主,也有一种挣扎和悲苦。而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 ,虽手段残忍,却没有用,表现了作者高度的现实感。
  《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上极为出色,全书共写大小40多次战役,具体的战斗场面上百个,但每场战争都有其独特性,战战不同。而且主要人物对战争都有深刻的理解,性格和命运都围绕战争展开。书中战争场面很精采,变化无穷,写尽了战争的复杂多样,实为描写我国古代战争的经典。
  《三国演义》虽然主要写政治、军事斗争,但也有细节和戏笔穿插其中,有助于塑造人物性格,如写曹操的望梅止渴、割发代首等。另外在写紧张严重场面的同时,又写出群英会,横槊赋诗,庞统挑灯夜读的情节,使本书不缺少诗情画意。
  《三国演义》的艺术手法极为丰富,无论是叙述事件还是描写人物,都能展现事物人物不同风貌,笔法富于变化,避免重复和单调,而历史和许多事件本来就有重复和单调的特点,对此作者匠心独运,全书结构精巧,详略得当,多姿多彩。
  (2)《水浒传》
  《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写的是宋江等被逼上梁山,起义造反,后来招安投降的故事。而水浒故事,是有一定历史根据的。
  《宋史.徽宗本纪》:" 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举,遣将讨捕,又犯东京、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宋史.张叔夜传》:"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兵莫敢撄其锋。" 后" 擒其副将,江乃降。" 宋江等三十六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一直在南宋及元代流传,事迹和人物形象都有一种传奇色彩。在宋元说话和杂剧中,也能见到水浒故事的名目,如杆棒类花和尚、武行者等,可惜内容不存。在《水浒传》成书前,水浒故事最完整的是宋元之际出现的《大宋宣和遗事》,文字虽短,事件已具规模。在元代,水浒故事进一步流传发展。元杂剧中水浒故事剧目有33种,其中写李逵的有11种。在这种背景下,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就有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罗贯中。
  关于施耐庵的生平,至今无确切资料,知之甚少。据说生于1296年,死于1370年。
  《水浒传》版本很复杂,有100 回本、120 回本和70回本。有的版本文字细腻,篇幅长,但故事情节少,有的文字简略,但情节较多。建国后出版的71回本《水浒传》,实际上以金本为基础(因为金本保留了水浒故事精采部分,文字较好)作了必要的校正。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以" 天都外臣序刻本" 为基础,参考其他几种本子的内容,出版了一部较完整的《水浒传》。
  《水浒传》深刻揭示了当时人民起义的原因是" 官逼民反" ,塑造了一批光彩照人的英雄豪杰形象,而这些英雄的经历更说明这一点:" 逼上梁山" 是普遍的命运。在封建严酷统治下,贪官污吏横行,人民无路可走,作者细致生动地写出了" 民反" 的必然性。无论是城市贫民、小官吏,甚至八十万禁军教头,都会被逼造反的,因为已经无路可走。林冲是最典型的例子,被朋友出卖,高衙内陷害,从优裕安闲到看守草料场,仍然想做一个顺民。他见草料场被火烧了之后,仍想到山神庙安身,但高俅父子的目的是要将他置于死地,在连囚徒都做不成的情况下,不反抗是不可能的,这时才有豹子头雪夜上梁山的决心和行动。而这一切的原因不过是高衙内看上了林冲的妻子,就这样逼迫他。林冲无论怎样委屈也无法求全,只好走上反抗的道路。
  其他的英雄好汉的经历大都如此,或因性格豪爽,或因帮助朋友,从不同的地方共同走向了反抗起义的道路,说明在那个社会里豪杰正直无处容身。
  书中写不同的英雄怎样通过不同的道路上梁山,有百川归海的气势,极为动人。反抗的力量在不断壮大,许多侠肝义胆有勇有谋的人物都聚到了梁山泊。书中又细致地写怎样安排座次,布置军事力量,各种事务又怎样管理,几乎每一件事都有一个极为出色的人在负责,与山下的贪官、昏庸的皇帝形成对比。而梁山泊的精神表达的是一种光明、团结、平等的社会理想。在第71回单道" 梁山泊好处" 的文字里有这样的描述:" 八方共城,异姓一家。天地显罡煞之精,人境合杰灵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对夫妻,与叔侄郎舅,以及跟随主仆,争斗冤仇,皆一样的酒筵欢乐,无问亲疏。" 这种理想太美好了,而封建时代太黑暗了,所以《水浒传》具有感人至深的传奇色彩,水浒故事流传不息。
  《水浒传》的思想不仅是反对贪官,而且是针对整个封建统治的,书中贪官污吏都是皇帝的宠信,充分说明皇帝是怎样的人。统治腐败,只好由别人" 替天行道".而且宋江等人受招安后,结局不好,也同封建制度有关,充分说明,在那样一个黑暗世界,做民,要被逼造反,做官,也不得善终,只有为盗,为贪官才能生存。
  《水浒传》在艺术手法上很高明,很有特色。一般草莽英雄的性格容易流于粗放直露,千人一面,而《水浒》人物面貌各有不同。鲁达的粗鲁和李逵的粗鲁就完全不同,鲁达粗中有细,而且做事有条理,先救金翠莲,然后再找镇关西,而李逵却一把板斧,排头砍去,轻率莽撞。
  又比如柴进和燕青都是形容俊俏,但柴进是秀丽且有富贵气,而燕青主要是伶俐,这也和出身背景有关。作者还相当注意环境和性格的关系,如石秀的精细在潘巧云一事中表现得有些刻毒,而在祝家庄却显得机智聪明,但人物形象始终完整。并且人物在不同的场景也有不同的语言,作者很善于用语言表现人物性格,语言通俗生动,而且切合各自身份,精采传神。如潘金莲初见武松,满心欢喜,语言柔媚亲热,赶着叫" 叔叔" ,并说" 自从嫁给你哥哥,吃他太善,被人欺负,清河县里住不得,搬来这里。若得叔叔这般雄壮,谁敢道个不字." 受武松责备之后,她对着武大骂:" 我是个不戴头巾的男子汉,叮叮当当响的婆娘,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人面上行得人,不是那等搠不出鳖老婆。自从嫁了武大,真个蝼蚁也不敢入室里来,有什么篱笆不牢,犬儿钻入来!
  你胡言乱语,一句句都要下落;丢下的砖头瓦儿,一个个也要看地。" 尽显粗悍本色。而且许多语言风趣幽默,如鲁智深在野猪林问两个差人:" 你两个撮鸟的头,硬似这松树么." 二人答道:" 小人头是父母皮肉,包着些骨头。" 生动刻画出当时情态。在全书布局上,结构严整,有些独立的故事,但其中又与其他事件相关,安排十分精巧。
  《水浒传》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很大,是我国英雄传奇小说中最精采的一部。
  (3)《西游记》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唐僧师徒历尽艰辛去西方取经的故事,写" 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鲁迅)。
  情趣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1510-1582 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一生不得志,晚年放浪诗酒。写一首好文章,除《西游记》外,还有后人编辑的《射阳先生存稿》4 卷。《淮安府志》中说他" 性慧而多敏,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 《西游记》所写的唐僧取经起源于一个真实的事件,唐代和尚玄奘一心向佛,只身去天竺取经,历时17年,终于取回佛经600 多部。回到长安后,口述见闻,他的门徒写成《大唐西域记》,之后他的门徒慧立和彦悰又合写一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内容主要是异域风土人情,宗教色彩浓厚。到宋元话本时代,西游取经故事就向神奇方面发展。在戏曲时代,取经故事也成为一个很好题材。在杨讷的《西游记杂剧》中,有完整的取经故事,人物很多,取经主角也变成了孙悟空。在元末明初,估计有一种更为成熟丰富的平话《西游记》,现已无处可寻,只在《永乐大典》略见痕迹。而吴承恩就是以这些传说故事为背景,创造了非常吸引人的伟大作品《西游记》。
  《西游记》故事先写孙悟空的来历,有大闹天宫等著名情节,写他的本领及自由的个性,然后写唐僧取经过程历经的灾难,最后终成正果。
  作者塑造了孙悟空这样一个既有叛逆性格又有童话色彩的人物,他本领高强,敢于大闹天宫,普通凡人的愿望不过是成仙得道,而他在那个世界里也要反抗,要斗争,这是前所未有的自由的人物形象,而且文笔恢谐,更突出了他活泼机智的性格。
  作者安排在取经路上遇到的磨难,也是按各种封建压迫的种类安排的,讽刺当时世态。正是在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的过程中,取经人的自身品格也趋于完善,取经和修炼身心的艰难和悟性都是一致的。在写作上运用许多象征手法,寓意十分生动,比如用春天蜘蛛的网象征" 情网" ,说明" 起念定有爱,留情定生灾".又把许多佛家思想作为书的标题,凭添一种空灵境界,多了许多哲学的意味。
  作家凭想象构筑的神仙、鬼怪世界,十分大胆、神奇、清新、奇异,凭想象写成的人物集神性、人性、妖性、动物性于一身,幽默风趣,而且独特。在《西游记》这个独特艺术世界里,有一种神奇的魅力,这种魅力大概就来自于这种亦庄亦谐,奇幻动人的艺术风格以及如童话一般的天真烂漫的光彩。
  (4)《金瓶梅》
  《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描写现实家庭生活的小说。整个故事从《水浒传》的一个情节发展而来,却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
  《金瓶梅》的作者,仍无定论。初刻本为兰陵笑笑生。全书写了西门庆及其妻妾的生活,他原是清河县一个破落户财主,买官受爵,以官促商,纵情声色。他的妻妾有潘金莲、李瓶儿及通房婢女春梅等,题目分别有3 人的名字。这本书成功之处就是写出当时封建官场以及市民阶层的生活,真实生动,世情描写深透练达,对市民生活诸如" 宴常日用,应酬世务" 写得真切自然,如临其境。肯定人有" 好色" 及" 好货" 的本能,但描写自然主义的情节居多。有消极的影响。
  (5)其他长篇小说
  在《西游记》之后,还有一批神魔小说。最著名的是《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共一百回,作者许仲琳,号钟山逸叟,南京应天府人。
  在艺术价值上,《封神演义》不如《西游记》,虽然假借历史上的商周之争,又有神魔内容,但写作者的幻想成份居多,同时宣扬宿命论和神权王权合一的思想。人物形象单一,而且语言平淡重复的地方很多,比如一方表达对另一方的轻视就说" 米粒之珠,也放光华" ,多次出现。
  但这本书批判了封建暴政,肯定了人们的反抗,有一定进步意义,而且有些情节很动人,比如哪咤的故事。哪咤闹海连累了父亲,他父亲暴怒、怨恨,欲将其置之死地而后快,而哪咤将骨血还给父母,然后一点魂魄飘飘荡荡,化为一朵莲花。这里表现的哪咤具有多么动人的独立精神:生命中骨肉是父母的,而灵魂是自己的。这一情节的意义,还在于触及了封建社会所提倡的,而人们也不能轻易反对的" 孝".哪咤的父亲在他死后还不断迫害他的魂魄,按封建标准," 孝"是绝对的,不能质疑,更不用说不服从了。而哪咤终于提枪与其父斗争,表现了一种彻底的叛逆精神。作者又用神话笔法写出让生命化作一朵莲花,虽然是哪咤的无奈,却空灵、美丽,是全书精采之处,可惜作者不能坚持,写出了妥协的结局。另外,作者宣扬的女色误国思想,实在是男人统治的封建世界一种推卸责任的说法。
  明后期长篇小说以历史小说和英雄传奇居多。
  明代历史小说,以历史事件为题材,从远古一直到明末的作品都有。
  除著名的《三国演义》外,这些历史演义小说中比较出色的,是冯梦龙的《新列国志》,描写了从周宣王起至秦统一中国这一段历史,对春秋争霸,战国争雄写得精采出色,引人入胜,人物形象刻画得很成功,如孙膑、庞涓、伍子胥、齐桓公等,文字也流畅生动。
  此外,还有写明代开国历史的《皇明开运英武传》、写于谦事迹的《于少保萃忠全传》,写宦官魏忠贤的《梼杌闲评》等历史小说,都很平常。
  在英雄传奇小说中,《北宋志传》影响较大,写流传已久的杨家将故事,对杨业一家世代抗辽、忠君爱国的事迹予以赞美,塑造了一批英雄形象,而且有许多是妇女英雄,如穆桂英。同时对佞臣进行批判。主题是封建的,而且文学价值不高。
  (6)白话短篇小说——拟话本
  通过民间演唱发展而来的话本,日渐成熟。从宋元到明初,话本主要以单篇流传,明代开始盛行把话本编辑成集。主要见于《宝文堂书目》(嘉靖晁瑮编)、《清平山堂话本》(嘉靖洪楩编)等书。这种话本后来引起文人的模仿,模仿这种形式而创作的作品,就是" 拟话本".在话本的整理和拟话本的创作中成绩最显著的,是明代通俗文学家冯梦龙。
  冯梦龙,字犹龙,别号墨憨子,长州人,文采风流,多才多艺,搜集、刊行过《桂枝儿》、《山歌》等民歌,有《情史》等著名笔记小品4 种,戏曲作品10种,包括创作和改编,称为墨憨斋《新曲十种》。其小说有《新列国志》、《平妖传》,但最突出的成就是选编整理刊行(有的是创作)3 部话本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 三言" ,共120 篇,包括宋元明话本及明代文人的拟话本。
  " 三言" 的题材是多方面的。有市民生活,官场斗争,僧尼道士,神仙鬼魂,还有男女私情。笔调生动,语言通俗,而且思想主题有新的发展。
  在《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写兴哥与七巧这对夫妻,分离又重聚的故事。分离的原因是七巧曾经与别人相好,重聚是在七巧已再嫁的情况下。其中并没有恪守封建的贞操观念,不同于以往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悲欢离合情节都很现实,而兴哥和七巧的感情在情节发展中也很真实,而且作者对人物的行为和结局是肯定的,说明许多封建道德已被当时生活抛弃,代之以商人的新观念,并决定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在《卖油郎独占花魁》一篇中,卖油小贩秦重通过自己的诚挚深情,感动了名妓莘瑶琴。名妓花魁娘子莘瑶琴艳名四播,才貌出众,但她立志要嫁秦重,表示" 布衣疏食,死而无怨".因为她认为秦重" 须不是串花家的子弟。你是个做经纪本分人儿,那匡你会温存,能软款,知心知意。料你不是个使性的,料你不是个薄情的".而且在受到王孙公子轻薄戏弄之后,越觉得秦重的情意可贵。追欢买笑的风流公子只知爱色,而秦重爱的是人,所以最终秦重能够娶到莘瑶琴。作品中秦重这种真情实意是通过秦重与莘瑶琴相会的细节曲折生动地表现出来的,真实动人,不同于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等俗套,很有新意,并且贴近生活。在结尾的诗中写道" 堪爱豪家多子弟,风流不及卖油人" ,说明作者是很欣赏这个多情的卖油郎的。
  多情女儿的形象不是传统的封建小姐,而是主动追求情爱的平民女子。在《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周胜仙死去活来,都是由于对范二郎的爱恋。她在爱情中的表现毫不考虑礼教之类,做人时,对范二郎热烈真挚;做鬼也深深眷恋,依依不舍,多情已越过生死界限。行动坦诚,纯真自然,有一种传统之外的新的意义上的美。
  " 三言" 的许多篇章不仅对情爱作了新的诠释,而且艺术手法上从浪漫转为现实,注重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在用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个性上也达到很高水平。这样使人物喜乐悲愁真实可信,形象丰满,使作品独具魅力。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就是出色的一篇。
  十娘见公子李甲深夜叹息,就" 抱持公子于怀中,软言抚慰" ,这时十娘的语言柔媚缠绵,充满深情:" 妾于郎君情好以及二载,干辛万苦,历尽艰难,得有今日。然相从数千里,未曾哀戚,今将渡江,方图百年欢笑,如何反起悲伤.必有其故,夫妇之间,死生相共,万勿讳也!" 在得知自己被出卖后,悲愤交集,语言就变得犀利,充满嘲讽,非常符合十娘那种刚烈的个性,但她并没想在这时让李甲知道自己感到的一切,所以句句说的都像是对李甲的理解:" 为郎君画此计者,此人乃大英雄也!郎君千金之资,既得恢复,而妾归他姓,又不致为行李之累,发乎情,止乎礼,诚两便之策也,那千金在哪里." 杜十娘把翠羽明珰、紫萧金管都投入江中,李甲大悔,孙富也劝,她这时痛快淋漓地渲泄了对孙富的仇恨和对李甲的蔑视,语言明快,语调却凄苦,指责李甲" 惑于浮议,中道见弃……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 把悲剧情节推向高潮。
  作者还善于通过人物行为增加故事的悲剧气氛,如十娘赎身从良,把自己打扮一番,与众姐妹庆贺,是为获得新生,而在船上,她" 脂粉香泽,用意修饰" ,光彩照人,却是准备赴死,前后照应,更衬出结局凄惨。
  " 三言" 在情节安排上,多运用巧合的手法,使情节出人意料,增加了作品的戏剧效果,但有时显得不太合理。
  冯梦龙编撰" 三言" ,提高了话本小说的艺术性,增加了话本小说的文学价值,使之受到世人的重视。在其影响下,许多文人或搜集话本,或从事拟话本的创作。
  凌濛初的" 二拍" 就是模仿" 三言" 而刊刻的。
  凌濛初(1580-1644 年),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浙江乌程人。所谓" 二拍" 指的是《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因为凌家是刻书的,所以刻印精美,用朱墨套印,多到4 种颜色。" 二拍" 的内容大部分是作者自己创作的,有一部分是改写。他的这种拟话本的创作,对通俗文学很有贡献。
  《初刻拍案惊奇》有些篇章文字典雅,很有风格,但极少,大部分谈因果相报,讽劝世人,而在《二刻拍案惊奇》中谈人的事少,谈鬼的事多,鬼气森森。
  " 二拍" 各40篇,但因受明代淫逸之风影响,有很多色情描写。
  " 三言" 、" 二拍" 流传后,姑苏抱甕老人从二者中精选40篇,编成一部《今古奇观》,选择很精,所以流传很广。
  5.戏剧
  明代戏剧不如元代成就辉煌,但也出现了许多好作品,尤其是明代后期,佳作迭出,也是我国戏剧史上一个很有光彩的时期。
  明代戏剧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承继元代戏曲形式的杂剧,一类是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传奇。
  在嘉靖年间,著名音乐家魏良辅对昆腔进行改良,把当时" 平直而无意致"的南曲,度为新声," 疾徐高下,清浊之数,一依本宫。取字齿唇间,跌换巧掇,恒以深邈助其清泪……" ,这是余怀《寄畅园闻歌记》中记载魏良辅改良昆腔的情形。同时也有其他人的努力。当南曲由平直改为婉转动听之后,由地方传入京师,引起大家效仿,南北曲的界限也不分明了。昆曲兴盛,压倒诸腔,流传近300年。这一成就使明代戏剧呈现新的面貌,不用唱腔而用文字篇幅长短来区别戏剧形式,一般把篇幅短的称杂剧,把规模宏大,一剧经常长达几十出的称传奇。
  明代杂剧作家很多,作品约有500 种。明初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王子一、汤式、贾仲明、谷子敬、朱权、杨景言等。这一时期名声最盛的是朱有燉,他的创作比上述作家晚,但剧作很多,有30多种。因为他是皇族,所以作品多为贵族情趣,歌舞升平。嘉靖年间著名剧作家有王九思、康海、冯惟敏等。隆庆至万历年间,优秀作家又相继出现,著名的有梁辰鱼、徐渭、李开先、陈与郊等。
  总的来说,明代杂剧后期作家的作品比前期的好。但内容题材手法深受前朝影响。
  明代传奇篇幅长,文辞华丽典雅,题材丰富,比杂剧细腻成熟,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进步。
  在嘉靖以前,明代传奇著名的有邱濬的《五伦全备》、《投笔记》,邵燦的《香囊记》等。内容宣扬封建伦理,文字刻意求工,辞句华丽,但不适合演出。与嘉靖以后的作品相比,相当逊色。后期的著名作品有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沈璟的《义侠记》、孙仁孺的《东郭记》、周朝俊的《红梅记》、孟称舜的《娇红记》、高濂的《玉簪记》以及标志我国戏剧发展高峰的汤显祖的《牡丹亭》。
  (1)李开先与《宝剑记》
  李开先(1501-1568 年),嘉靖八年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年四十罢官归乡,从此过着诗酒生涯。他买了1000亩地,种了100 棵桑树,建造了中麓书院,与宾客往来酬对,研究戏曲、诗歌,个性豪迈。他的最著名作品《宝剑记》是取材于《水浒传》中林冲的有关情节,一共有52出。内容上与水浒故事稍有不同,增加了林冲与高俅在政治上的斗争,把林冲的性格写得很生动,而且一心报国,有志难申,因高俅父子陷害,被逼上梁山。在细节上把林冲持刀入白虎堂改为持一把宝剑,所以叫《宝剑记》。李开先文采风流,但对戏剧音乐都不在行,使曲调与文字生硬不合谐,因此没有长期流传,但其中《夜奔》一出相当精采,曲文十分出色,成为经典。如:
  良夜迢迢,良夜迢迢,投宿休将门户敲。遥瞻残月,暗度重关,我急,急走荒郊。俺的身轻不惮路途遥,我心忙又怕人惊觉。也吓,吓得俺魄散魂消。红尘中误了俺五陵年少。
  (驻马听)
  望家乡去路遥,想母妻将谁靠.俺这里吉凶未可知,哦呵他,他那里生死应难料,呀,吓得俺汗津津身上似汤浇,急煎煎内心热油熬。幼妻今何在,老萱堂恐丧了!劬劳,父母的恩难报,悲号,罢,叹英雄气怎消,叹英雄气怎消。
  (雁儿落带得胜令)
  呀,又只见乌鸦阵阵起松梢,数声残角断渔樵,忙投村店伴寂寥。
  想亲闱梦杳,想亲闱梦杳,这的是空随风雨度良宵。
  (收江南)
  (2)粱辰鱼与《浣纱记》
  梁辰鱼,字伯龙,号少白,江苏昆山人。他的散曲很出色,但戏剧成就更高。他风流俊俏,性格潇洒。富贵时豪华浪漫,贫寒时也旷达洒脱,不参加科举,不求功名,以词曲戏剧在当时享有盛名,极受欢迎。
  徐又陵《蜗亭杂记》说他为" 一时词家所宗,艳歌清引,传播戚里间……
  歌儿舞女,不见伯龙,自以为不祥也。" 魏良辅改良昆腔后,梁辰鱼据此填了《浣纱记》。所以《浣纱记》既有文辞的流丽典雅,还有声腔上的精美,被传颂一时,许多曲文至今流传。
  《浣纱记》又名《吴越春秋浣纱记》,取材于野史《吴越春秋》等书西施和范蠡的故事,写绝代佳人与英雄才子的悲欢离合,而且情节在吴越战争和勾践复仇的背景下展开,还穿插了伍员忠义殉国的事迹,突破了公子小姐相见于后花园和私订终身最后夫荣妻贵的一般俗套。在历史的大背景国破家亡与两国战争的情形下,爱情的感觉必然不同,而且结局也不同。结局是两人一 叶扁舟,归隐五湖,境界很高。而且主题也很丰富,爱情以外,还有复仇、忠义、英雄末路、飘然世外的归隐等,思想很新,对人物的理解,对世情的理解都有独到之处。曲文也写得极美。
  《伍员寄子》是其中著名的一折。伍员见吴王不听忠言,吴国危在旦夕,把儿子托付给齐国的义弟,父子分离的场面十分凄凉,亲情感人至深。曲文这样写道:
  清秋路,黄叶飞,为甚登山涉水.只因他义属君臣,反教人分开父子。又未知何日欢会,料团圆今生已稀,要重逢他生怎期.浪打东西,似浮萍无常,禁不住数行珠泪,羡双双旅雁南归,羡双双旅雁南归。
  (胜如花)
  望长空孤云自飞,看寒林夕阳渐低。今生已矣,今生已矣。白首无成,往事依稀。日暮穷途,空挽斜晖。
  西风里,泪湿旧缝衣。(外)亲骨肉因何事竟生离。(末)长亭远,极目处草萋萋,(合)回头望,欲去更徘徊。今日轻分手,他年会何地。
  肠断也,回首各东西。
  《浣纱记》中写西施浣纱的场面,曲文也十分优美,但风格是清新流利的:
  苧萝山下,春舍多潇洒。问莺花肯嫌孤寡,一段娇羞,春风无那。
  趁晴明溪边浣纱。
  最后吴越兴亡,事如春梦,在《泛湖》中的曲文有浓郁的苍凉:
  你看馆娃官,荆棒蔽。响屧廊,莓苔翳,可惜剩山残水,断崖高寺,百花深处一僧归。空遗旧迹,走狗斗鸡。想当年僭祭。望郊台凄凉云树。
  香水鸳鸯去,洒城倾坠。茫茫练渎,无边秋水。
  沧桑之后,飘然远去,是功名富贵以外的境界。这种境界也只有《浣纱记》才有,其他历史剧,写的都是红尘争斗,无止无休。可见《浣纱记》对历史的感悟更加深远。所以它在主题上和艺术上都是一部优秀作品,代表明代传奇的杰出成就。
  (3)吴江派沈璟
  万历年间,戏剧创作分为吴江派和临川派。吴江派重视音律,临江派重视文辞,而吴江派的宗师就是沈璟. 沈璟(1555-1615 年),字伯英,号宁庵,又号词隐生,江苏吴江人。万历进士,后归隐于乡,和同里的顾大典并蓄声妓,选优伶。演戏曲,过着纵情词曲的生活。
  他的主要戏剧成就在音律,他编的《南词全谱》是作曲的经典。他的戏剧作品《义侠传全集》,是写武松的故事。这是他最出色的创作,但武松形象无法与《水浒传》相比。
  他的剧作内容大部分讲因果相报,没有突出的思想性。
  他在曲学上精湛的成就,吸引了许多人追随,而曲也成为沈家的" 家学".还有许多门人弟子,继承发扬吴江派讲求格律的传统,也取得一定成绩。
  (4)汤显祖与《牡丹亭》
  汤显祖(1550-1616 年),字文仍,号若士,又号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宦途不得意,退居乡里,进行戏剧创作,就像他在《牡丹亭》里一首《蝶恋花》中写的那样:" 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断肠句。世间只有情难诉。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
  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他在戏剧创作上重视文辞,不愿遵守格律,与吴江派恰成对比,所以称他这种有这样创作风格的人为临江派。汤显祖为此派宗师,又因他住的地方叫玉茗堂,所以这派也称玉茗堂派。但他的戏剧成就绝非流派可以衡量,《牡丹亭》已成不朽佳作。
  汤显祖的主要著作被称为《临川四梦》,即《还魂记》(《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其中《还魂记》是作者的创作,题材是"因梦成戏".其余三种都取材于唐代传奇,《紫钗记》取材自《霍小玉传》,《邯郸记》改编自《枕中记》,《南柯记》改编自《南柯太守传》。其中最出色,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典戏剧名篇的是《壮丹亭》。
  《牡丹亭》的主题是写" 情" ,而当时的封建环境提倡的是" 理".作者认为" 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 ,所以写杜丽娘情真情深,热情地追求自己幸福,就是对" 理" 的蔑视。把" 情" 作为人间美梦,为之生死相许,反映了作者追求个性自由的艺术理想。
  这一主题是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实现的。杜丽娘因情而死,又还魂重生,为当时有些人所不理解,认为还魂是不可能的,所以情节不合理。汤湿祖在《牡丹亭题辞》中的一段话算是对当时这些人最好的教育。
  他说:
  " 如丽娘者,乃可谓有情之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者不可与死,死者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必非情,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只要情真,何必探求还魂是不是有可能呢.
  《牡丹亭》中最光彩照人的形象是杜丽娘。生生死死的情节都因她的情而展开。她和柳梦梅的相会是在梦中,却思念成疾,憔悴而死。因为她视情如命,而且在死后还要再续前缘,非常执著,表现出一种至情无怨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来自杜丽娘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她的外在环境对" 情" 是严厉禁止的。她那清廉却迂腐顽固的父亲,对她的行为始终是批判的,直到最后运用皇帝权威让他认了女婿也无法平息他的愤怒,如果不是对封建礼教发自内心的热爱,何至如此.对情根本无法理解。她的老师也教她" 有风有化,宜室宜家" ,还告诉她" 你师父60多岁了,从不曾游个花园".她的母亲也不许她再游花园。在这样一个无情环境里,杜丽娘始终多情,反叛封建礼教,即使是通过父母老师传授的礼教,至爱无悔。杜丽娘,伤春自怜或游园惊梦都跟春天景致联系在一起的,作者以春天的韶华写她"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更突出了人物的美。
  《牡丹亭》的文辞非常美丽,如珠如玉,下面是著名的几段: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饷。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步步娇)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沈鱼落雁鸟警諠。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醉扶归)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捲。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皂罗袍)
  遍青山。题红了杜鹃。荼■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疑盼。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
  (皂罗袍)
  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则为我生小婵娟。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俺的睡情谁见。则索因循腼腆。
  想幽梦谁边。和春光暗流转。迁延。这衷怀那处言。淹煎。泼残生除向天。
  (山坡羊)
  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原来春心无处不飞悬。
  睡荼■抓住裙钗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好处牵。这一湾流水呵,为什呵玉真重遡武陵源。也则为水点花飞在眼前。是天公不费买花钱。则咱人心上有题红怨。辜负了春三二月天。
  《牡丹亭》的动人之处,还在于作者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把青春、爱情和美丽都用春光春色的意象来表现,把杜府花园比作有情天地,与世俗世界相对立,杜丽娘的少女情怀,幽闺自怜,对旧  梦新愁的缠绵哀怨也都是在一片春天景致中展开。而杜丽娘也命如春花,凋零以后仍然重开。整个情节都用这样的诗情画意安排,生动地反映了戏的主题:爱情是人生最美的境界。" 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