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1卷世界现代前期政治史

  内容提要
  本卷叙述的世界政治史,其时间界限为1870年普法战争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是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代。作者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时代的基本特征,以时间的延续为经,以地区的分布为纬,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根据以史为本、史论结合和取精用宏的原则,对不同类型国家的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作者借鉴了大量中外学者在世界政治史方面的研究著作,同时又发掘了一些新的史料,填补了世界政治史上的一些空白。本卷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论述精当、语言流畅,可供从事世界政治史和政治学的教学和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供一般读者阅读。
  一、概述
  1.时代特征
  1870年至1918年,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的时代。在这个历史时期,由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相继完成,世界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形成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完善。同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我们还可以把这一历史时期分为两个阶段。从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至1905年俄国革命为第一阶段,是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也是无产阶级进行准备和慢慢聚集力量的时代。从俄国1905年革命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第二阶段,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除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外,世界上还存在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中,存在着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
  2.政治运动
  由于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了以下6 种政治运动。
  (1)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争取共和运动,这是继续解决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
  在法国,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法国人民推翻了第二帝国,恢复了共和政体,成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德国签订割地赔款的条约,激起巴黎人民的极大愤慨。1871年3 月18日,巴黎人民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于3 月26日建立了巴黎公社。但不久,巴黎公社被资产阶级反动派所镇压。巴黎公社失败后,资产阶级共和派依靠工人、农民和士兵的支持,同保皇派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终于在1875年1 月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在葡萄牙,1890年以后,共和主义运动得到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部分军人组成自由派,反对君主专制政体。1908年2 月1日,激进分子在王宫广场刺杀了国王卡洛斯一世及其王储。卡洛斯一世次子曼努埃尔二世继承了王位。国内的一些资产阶级政党组织起来,进行推翻封建王朝的准备活动。1910年10月4 日,共和党人在一部分陆军和海军的支持下在里斯本起义,得到人民群众和两艘巡洋舰水兵的响应。10月5 日政府军投降。国王曼努埃尔二世逃往英格兰。T .布拉加(1843-1924)建立临时政府,葡萄牙共和国宣告成立。
  1911年8 月21日,立宪议会通过共和国宪法,次年9 月实施。宪法规定建立由参众两院组成的议会。政教分离,实行世俗婚姻,废除贵族称号,规定出版和信仰自由,工人实行8 小时工作制。1910年,葡萄牙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共和政体,推动了葡萄牙的社会进步。在日本发生了历时十余年的自由民权运动。
  (2)英帝国内的一些殖民地争取自治的运动
  在加拿大,19世纪50-60 年代,随着各省经济、政治的发展,殖民地进入了谋求建立联邦和争取自治时期。1864年9 月1 日,殖民地各省代表在爱德华岛首府夏洛特敦举行协商联合的首次会议,达成了支持联合的原则协议。同年10月10日,各省代表又在魁北克举行协商联合的第2 次会议,通过《魁北克决议》。1866年12月4 日,在英国伦敦举行协商联合的第3 次会议,各省代表与英国殖民部官员共同对《魁北克决议》,即《英属北美法草案》,进行了最后修改。1867年春,英国上、下两院正式通过《英属北美法》即加拿大宪法。1867年7 月1 日,魁北克省、 安大略省、新斯科舍省、新不伦瑞克省根据《英属北美法》实行联合,组成统一的联邦国家,定名加拿大自治领。由于统一是在英国允许的范围内实现的,因此加拿大在政治、经济、司法和外交等领域,都未能获得真正的独立。澳大利亚联邦在1901年1 月1 日正式成立,原6 个殖民地改为州。澳大利亚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
  新西兰在1907年成为自治领,仍为英联邦成员。从19世纪60年代起,爱尔兰人民就展开争取民族独立,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直到1914年,英国国王乔治五世才批准《爱尔兰自治法案》。这个法案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延期实行。1921年12月6 日,英国政府与新芬党签订《英爱条约》,允许爱尔兰南部26郡成为"自由邦" ,享有自治权;北部6 郡则划归英国,成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部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爱尔兰获得自治权,是它们进行长期斗争而取得的初步胜利,这也说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不甘于忍受英国的殖民统治,迫使英国政府改变殖民统治政策,允许这些国家实行自治。
  (3)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
  在这个历史时期,由于资产阶级对内剥削压迫工人阶级,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加剧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广泛成立工会组织,开展罢工运动。影响比较大的罢工斗争有:1877年,美国铁路工人大罢工;1883年,波兰日拉尔多夫纺织厂工人罢工;1885年,俄国莫洛佐夫纺织厂罢工;1886年,法国德卡兹维尔矿工罢工;1886年,美国芝加哥工人争取8 小时工作日的罢工;1889年,德国煤矿工人罢工;1889年,伦敦码头工人大罢工;1892年,法国卡尔莫矿工罢工;1893年,比利时矿工总罢工;1894年,美国普尔曼工人罢工;1896年,俄国彼得堡工人罢工;1896年,德国汉堡码头工人罢工;1898年,日本铁路工人罢工;1901年,俄国彼得堡奥布霍夫工人保卫战;1902年,美国宾夕法尼亚矿工罢工;19O2年,俄国罗斯托夫工人罢工;1903年,德国萨克森织工大罢工;1904年,意大利全国总罢工;1905年,德国鲁尔矿工罢工;1906年,德国汉堡工人政治罢工;1906年,法国加莱海峡省矿工罢工;1911年,英国利物浦铁路工人罢工;1912年,英国矿工总罢工;同年俄国连那工人罢工;1913年,爱尔兰都柏林工人罢工,等等。这些罢工的共同特点是,要求维护民主权利、增加工资、减少工时、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待遇。多数属于经济斗争,虽然有些罢工带有政治性,但不是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有些罢工取得部分胜利,多数罢工都被统治阶级残酷地镇压下去了。
  (4)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主要有4 次: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1905年的俄国革命;1917年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8年的德国十一月革命。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英勇尝试。俄国1905年革命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一次总演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1918年的德国十一月革命因敌人的镇压而失败。
  (5)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1869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成立。1875年,该党与拉萨尔派合并,改名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1890年,又改名德国社会民主党。
  19世纪70年代,在丹麦、葡萄牙、美国、捷克斯洛伐克、法国、比利时和西班牙;19世纪80年代,在匈牙利、意大利、俄国、英国、挪威、奥地利、瑞典和瑞士等欧美国家,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政党或团体。
  1889年7 月14日,在恩格斯倡导下,有22个国家的393 名代表参加的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创立了第二国际。它是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和工人团体的国际联合。从成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瓦解,共召开9 次代表大会。国际局从1900年成立到1914年7 月,共召开16次全体会议。
  第二国际在组织和积聚革命力量、团结教育工人阶级、积累议会斗争经验、开展反对资本主义和军国主义斗争、传播马克思主义、清除无政府主义影响、加强国际主义团结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到1914年,世界已有近30个社会党,党员总数达340 万人。工会会员达1000万人以上,合作社社员达700 万人以上。第二国际中,以列宁为代表的革命左派开展了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多数社会党领袖支持本国资产阶级政府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变成社会沙文主义者,第二国际公开分裂。以列宁为首的革命左派开展了反对社会沙文主义和社会和平主义的斗争,为第三国际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于1919年建立了第三国际。
  (6)民族解放运动
  在这一历史时期,帝国主义列强已将世界瓜分完毕。帝国主义列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侵略和掠夺,引起被压迫民族的强烈反抗。在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主要有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农民和士兵起义。如1882年的朝鲜壬午兵变,1894年的朝鲜甲午农民战争,1905-1910 年的反日义兵运动;越南的勤王运动,安世农民游击战争;印度尼西亚亚齐人民的抗荷斗争,萨敏运动;印度农民起义;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第二种类型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如朝鲜的甲申政变;越南潘佩珠领导的维新运动;菲律宾的" 宣传运动" ;印度国大党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伊朗的马尔考姆进行的君主立宪运动;土耳其新奥斯曼人的君主立宪运动;中国的戊戍变法,等等。第三种类型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如" 卡蒂普南" 领导的菲律宾革命;1905至1908年的印度资产阶级民族运动;伊朗1905至1911年革命;1905至1908年的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1911年的中国辛亥革命。第四种类型是印度和中国的早期工人运动。从以上四种类型我们可以看出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就是从农民运动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再到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早期工人运动。在亚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资产阶级,外部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内部受到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同时也有软弱性,所以不能领导人民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当时亚洲国家的无产阶级的力量也不够强大,还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也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因此早期工人运动的主要内容是经济斗争。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受到帝国主义的残酷镇压,但也取得了一些胜利,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比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得晚,类型也不如亚洲多。主要是非洲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瓜分非洲的斗争。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保持了独立。苏丹在抗英斗争中建立了马赫迪国家。在南非有早期工人运动。
  拉丁美洲国家独立运动早于亚洲和非洲。许多国家在19世纪20年代就获得了独立,但是,由于盛行大地产制和考迪略主义,加上英美的殖民主义侵略,使许多拉丁美洲国家又沦为半殖民地。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拉丁美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主要是墨西哥人民反对迪亚斯的独裁统治,1910年至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古巴人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两次独立战争;巴西的废奴运动和争取共和的斗争,巴西工人阶级的罢工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等等。
  3.政治思想
  在这一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政治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种:
  (1)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政治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思想有很大的发展。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分别于1867年、1885年和1894年分3 卷出版。马克思花费40年心血写成的这部著作不但是政治经济学的名著,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学理论。它从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动力和经济结构着手,深刻论述了国家、政治、法、政治观念等问题。1871年,马克思为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起草了致欧洲和美国全体会员的宣言,即《法兰西内战》。这部著作捍卫巴黎公社的正义事业,谴责反动势力镇压巴黎公社的罪行,并通过对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应该象巴黎工人那样把它" 打碎".马克思从巴黎公社的经验中发现了新型国家,即无产阶级专政的雏形。指出公社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结果,是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用巴黎公社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这是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作出的最重要的结论。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批判了拉萨尔鼓吹的" 自由国家" 、依靠" 国家帮助" 实现社会主义的谬论,提出国家是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无产阶级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原理。而且,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的理论。他说;"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1884 年,恩格斯发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论述原始社会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揭示在私有制基础上形成的阶级对抗和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的起源和实质,指明私有制、阶级、国家消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批判资产阶级学者、拉萨尔主义者以及无政府主义者关于国家问题的谬论。
  列宁的政治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建立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思想;无产阶级掌握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思想;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思想;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首先胜利的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关于苏维埃是一种新型国家的思想;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思想,等等。列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等著作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列宁揭示了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及其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突破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将首先在西欧和北美最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获得胜利的结论,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几个或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首先在不发达的俄国获得胜利的论断。这一论断得到十月革命胜利的证实。
  (2)工人运动中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
  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①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伯恩施坦认为,资本主义可以通过民主的道路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是一种粗野运动,是无谓的牺牲;无产阶级专政属于较低文化,是一种" 倒退或政治的隔世遗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修正主义成为一种国际现象。法国的米勒兰入阁被称为实践的伯恩施坦主义。
  ②费边社会主义,是英国社会改良主义团体费边社的思想体系。费边主义者主张把生产资料归地方公有,认为只要扩大市政当局对煤气、电力、自来水等公用事业的所有权,加强政府对私人企业的管理,就是实行社会主义。费边社会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反对通过社会革命来实现对资本主义的改造。主张在多数人同意和理解的前提下,在宪法范围内,和平地、一点一滴地完成对资本主义的改造,实现社会主义。
  ③工团主义,又称无政府工团主义,是工会运动中的无政府主义。因其最初产生于法国工团联合会(后改称总工会)而得名。
  1906年,法国总工会亚眠代表大会把工团主义的理论和策略原则写进了《亚眠宪章》,作为法国工会运动的指导思想。工团主义否认无产阶级政党对工会的领导作用,主张工会独立于政党之外,认为工会是工人阶级唯一的组织形式,总罢工是唯一的斗争手段。在工会与国家的关系上,鼓吹" 工会高于一切,管理一切" ,认为生产资料转入工会手中是一切工人运动的最终目的,主张由工会来组织和领导生产,以各地工会的联合来代替国家机构,承担国家的职能。20世纪初期,工团主义由法、意等国传至西班牙、葡萄牙、挪威、荷兰、美国及阿根廷、乌拉圭、智利、墨西哥等拉丁美洲国家。列宁称工团主义是来自左面的修正主义,是机会主义的同胞兄弟。
  (3)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
  ①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政治思想,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潮的高峰。孙中山、黄兴、章炳麟、宋教仁、朱执信、廖仲恺、胡汉民、陈天华、邹容等都曾对此作出过重要贡献。
  这种政治思想集中体现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其中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孙中山还提出《五权宪法》。这是从三权分立的制宪原则演化而来的,在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之外,再加上考选权和纠察权,这是孙中山关于民主主义政体的主要构想。
  ②印度国民大会党的政治思想。印度国大党温和派主张实行社会改良。
  他们认为英国的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了好处,印度的繁荣与进步取决于英国统治的延续。他们幻想用改良的方法在不触动殖民统治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政治改革,并期望在短时间内获得殖民地式自治。激进派则提出不同殖民当局合作,对殖民统治实行全面抵制的思想,认为这是印度走向完全自治的途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主要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里学来的,根据本国的情况加以改造而成。
  (4)无政府主义
  ①克鲁泡特金(1842-1921)是俄国无政府主义理论家。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两大弊病:一是国家,一是私有财产。他认为国家必然会促使为所欲为的权力欲望和狭隘的个人主义发展,导致暴政。私有财产制度必然使广大劳动者陷于贫困,给社会带来危机。他主张用" 共产" 取代私有财产,用自由联合取代国家,建立一个共产共有、经济平等、取消政府、废除法律、绝对自由的无政府共产主义社会。②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以刘师复(1884-1915)为代表。刘师复反对一切强权,主张绝对自由。
  他认为强权违背人类互助的本性,扼杀人类的自由。国家起源于强权,是强权的象征,是万恶之源,要使人类获得自由,必须废除国家和铲除一切强权。他希望通过平民大革命消灭国家,建立无政府共产主义社会,使人人获得自由。在民国初年,相当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手工业工人接受他的无政府主义主张。
  (5)帝国主义国家中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主要有三种:
  ①英国的新自由主义,是英国现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主要派别。主张在新的历史时期维护资产阶级个人自由,调解社会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19世纪70年代,T.H.格林首先提出了既坚持英国自由主义传统,又实施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国家作用的新理论。90年代以后,英国自由党内外很多自称" 集体主义者"的激进知识分子开展宣传活动,主张建立平等、合作的新社会,要求国家在减少日益严重的失业和贫困现象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最早的新自由主义者代表人物多为牛津大学的教授、学者和研究人员,如D.G.里奇、B.博赞基特、L.T.霍布豪斯、J.A.霍布森、E.巴克等。20世纪初,新自由主义逐渐成为英国官方政策的重要基础,其影响遍及西欧,引起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深刻变化,成为资本主义" 福利国家" 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
  ③美国威尔逊的行政学。威尔逊(1856-1924),是行政学的奠基人,曾任美国第32、33届总统。在改革行政、扩大民主等方面有所建树。他于1887年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的《行政学之研究》一文,被作为行政学正式诞生的标志。该文强调政治学不仅应研究国家性质、主权内容、政府机构等理论,还应注意法律实施与行政执行的研究,力求建立一门独立的行政学。文章实质上否定三权分立说的政治与行政分离的思想,对行政学产生过很大影响。
  ③日本的国家主义。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推行殖产兴业、富国强兵和文明开化政策,大量引进西方近代的技术、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福泽谕吉等启蒙思想家在明治前期积极传播西方近代文化和政治思想,为振兴教育、宣传自由主义和" 四民平等" 及促成立宪政治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他把西方视为文明的样板,提出" 脱亚" 论,鼓吹对外伸张" 国权" ,为日本近代国家主义思想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日本采取富国强兵政策,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近代民族主义逐步演变为国家主义,这是日本近代政治思想的主流。其内容是:对内灌输" 万世一系" 、" 一君万民" 的尊皇思想,以不断扩大国权、压制民权;对外推崇弱肉强食的" 脱亚入欧" 论,把侵略扩张合法化。20世纪30年代以后,国家主义思想发展到顶峰,走向法西斯主义。
  4.政治制度
  在这一历史时期,有几种政治制度存在。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
  美国和法国实行民主共和制;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英国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以两党制、常任文官制以及地方自治为主要特点。它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产生了很大影响。英国国王并无实权,王权多属礼仪性的。德国和日本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1889年至1945年,日本实行天皇总揽统治权的君主立宪制。在沙皇俄国实行的是君主制。
  (2)巴黎公社和苏维埃政治制度
  ①巴黎公社是1871年3 月18日-5月28日巴黎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它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展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国家的雏形。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作为巴黎公社的最高权力机构。它代替了旧的国会和官僚机构,实行议行合一,统一负责公社的立法、行政和司法。
  它是保护人民、镇压资产阶级反抗和对付外来侵略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巴黎公社废除了资产阶级民主,实行无产阶级民主。它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②苏维埃制度是俄国劳动人民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政权组织形式。早在1905年3 月,乌拉尔的阿拉帕耶夫斯克工厂的工人首先建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作为领导罢工的机关。随后,伊万诺沃- 沃兹涅先斯克市的工人建立了俄国第一个全市性的工人代表苏维埃。彼得堡、莫斯科等大城市也相继建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有的地方还建立了士兵代表苏维埃、农民代表苏维埃。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苏维埃由领导罢工的机关转变为领导武装起义的机关,成为革命政权的萌芽形式。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成为俄国无产阶级的政权组织。1917年11月-1918 年1 月,苏维埃的名称为工兵农代表苏维埃。1918年1 月改称工农和红军代表苏维埃。1918年的苏俄宪法规定,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为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立法、发布命令和监督机关,实行议行合一的原则。
  (3)其他类型的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之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实行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按照资产阶级的分权理论,建立起以美国总统制为模式的、不完全的三权分立体制。南京临时政府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制定和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政策、法令。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窃据政权后,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由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逐步向封建军阀制度演变。1896-1898 年,菲律宾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了菲律宾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910-1917 年的墨西哥革命推翻了迪亚斯和韦尔塔的独裁统治,建立了代议制民主联邦共和国,并制定了当时拉丁美洲最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1870年至1918年,世界上还存在大量殖民地,宗主国对殖民地实行直接统治,或实行间接统治。当时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实行君主制。
  5.国际关系
  1870-1918 年的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大体上有三个方面的关系。
  (1)帝国主义国家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关系,是帝国主义国家侵略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奴役的关系。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关系
  美国第26届总统T.罗斯福提出" 大棒政策".他曾在一次演说中援引了一句非洲谚语:" 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着急" 来说明他任内(1901 -1909)的外交政策,后发展成所谓" 大棒加胡萝卜政策".在大棒政策的指导下,美国凭借武力,多次公开干涉拉丁美洲国家的内政。继任总统塔夫脱提出" 用金元代替枪弹" 的" 金元外交" 政策。国务卿诺克斯则提出" 每个外交官都是推销员" 的口号。他们主张运用外交政策推动和保护美国银行家的海外投资,特别是对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中国扩大投资,在这些地区排挤和取代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实际上,金元并没有完全代替枪弹,常常是交替使用或同时并用。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年,英国政府奉行" 光辉孤立" (旧译" 光荣孤立")外交政策。英国为维持欧洲大国之间的均势,不愿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以保持行动自由。1902年,英国与日本结成同盟。以后又签订1904年的英法协约和1907年的英俄协定,放弃了" 光辉孤立" 政策。法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准备对德复仇和进行殖民扩张。
  1892年与俄国缔结军事同盟,1904年与英国缔结协约。19世纪70-80 年代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奉行" 大陆政策".该政策确定,统一后的德国主要活动舞台不是海外而是欧洲大陆,其重点是削弱和孤立法国,阻止其他大国结盟。1890年后," 大陆政策" 让位于威廉二世的" 世界政策"." 世界政策" 具有强烈的扩张与争霸世界的性质。其主要目标是东亚、非洲和中东。
  " 世界政策" 使英德矛盾变成帝国主义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由于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加强扩军备战,终于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日本政府制定了以中国和朝鲜为主要侵略对象的" 大陆政策" 和军国主义路线。在加紧向中国东北渗透的同时,于1910年悍然吞并朝鲜。
  (3)苏维埃俄国与帝国主义国家的关系
  1917年11月8 日,苏维埃俄国政府公布《和平法令》。法令揭露和谴责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的掠夺目的以及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和战争的罪责。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 立即缔结停战协定" 、" 立即就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 ,立即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反对兼并或侵占别国领土。苏维埃政府废除秘密外交。这个法令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布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反对并退出正在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号召各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区别,掀开了国际关系史上的新篇章。但是,英法美日等协约国帝国主义者为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派遣干涉军进犯苏俄,并扶植一批前沙皇俄国将领为首的反动势力发动武装叛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战,于1920年底取得了苏俄国内战争的胜利,保卫了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粉碎了帝国主义在俄国复辟资本主义的图谋。
  二、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
  1.普法战争
  (1)普法战争的爆发
  普法战争是普鲁士王国同法国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而进行的一场重大战争。这场战争导致巴黎公社无产阶级革命。战争促进了德国的统一,使欧洲大陆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普法矛盾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两国因德意志统一和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而使关系进一步恶化。1861年,威廉一世登上普鲁士王位。他任命奉行" 铁血政策" 的俾斯麦为宰相兼外交大臣。俾斯麦想通过王朝兼并战争,实现德意志的统一。1864年,俾斯麦联合奥地利,对丹麦作战,迫使丹麦割让了什列斯维希和霍尔施坦两个小公国。1866年,俾斯麦又联合意大利发动了对奥地利的战争。奥地利战败求和。普鲁士趁机吞并了北部四个支持奥地利作战的邦国。1867年,俾斯麦组成了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包括22个邦国,有3100万人口,实现了北德意志各邦的统一。在德意志南部还有巴伐利亚、巴登、维尔腾堡和黑森一达姆斯塔德四个大邦国仍旧处在联邦之外。北德意志联邦根据宪法规定设立了帝国议会,其性质和地位相当于其他国家的众议院。
  北德意志联邦的出现,成为法国称霸欧洲的劲敌。所以,法国的路易.波拿巴极力阻挠南德诸邦加入德意志联邦,不让德国完全统一。俾斯麦为了实现德国的统一,决心同法国决战。同时,俾斯麦还企图通过战争,侵占法国的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称霸欧洲大陆。
  当时的法兰西第二帝国是资本主义世界中的第二大国,仅次于英国。路易.波拿巴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对内镇压工人的罢工和农民的反抗,对外连年发动侵略战争。1852年到1857年,法国侵略非洲;1859年,在反奥战争中,从意大利夺得了萨伏依和尼斯。1856年到1860年,法国伙同英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1864年,法国又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1861年到1867年,法国又派兵远征墨西哥。路易.波拿巴还企图向德国的莱茵河地区扩张,阻挠德国统一,称霸欧洲。英国和俄国不愿法国过分强大,国际环境对法国不利,而有利于普鲁士王国。
  在法兰西第二帝国内部,存在着深刻的社会危机。从19世纪60年代起,反对路易.波拿巴反动统治的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此起彼伏。共和派、新雅各宾派、第一国际法国支部的蒲鲁东主义左派和布朗基派等革命势力,都要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1870年1 月,由于共和派记者维克多.奈尔被枪杀,引起巴黎20万人举行反对路易.波拿巴帝国的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示威群众高喊" 共和国万岁!" 、" 绞死波拿巴!" 等革命口号,示威游行几乎变成武装起义。帝国政府采取暴力镇压的手段,下令逮捕国际巴黎支部联合会的委员马隆、潘迪、若昂纳尔、缪拉、卡斯等人。对38名国际成员分别判处两个月至两年的徒刑和罚款。1870年7-8 月,帝国军事法庭还逮捕和审讯了72名布朗基主义者。路易.波拿巴对国际组织和革命者的迫害,更加激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第二帝国的统治面临着被推翻的危险。
  内外交困、走投无路的路易.波拿巴,企图用发动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政治危机,转移人民群众的视线和扼杀革命,维护其反动统治。皇后欧仁妮说:"如果没有战争,吾儿将不能当皇帝了".所以,法国加快了扩军备战的步伐。
  既然法国和普鲁士王国的统治阶级都想打仗,剩下的问题就是找个开战的借口了。此时,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为双方厮杀提供了契机。
  1868年西班牙爆发革命,女王伊莎伯拉被推翻了。在俾斯麦的收买下,西班牙临时政府有意将王位送给普鲁士国王的堂兄利奥波德亲王。路易.波拿巴感到有腹背受敌的危险,立刻出来反对。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当时正在德国西北部的海滨城市爱姆斯休养。1870年7 月12日,普王对法国驻柏林大使说,他不赞成利奥波德去接受西班牙王位。而利奥波德本人也正式声明,他不去西班牙当国王了。
  但是,路易.波拿巴却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决定进一步向普鲁士挑衅,以便进行战争。他要法国驻柏林大使再去见普王,要求普王保证此后永远不许利奥波德接受西班牙王位。普王婉然拒绝。但在离开爱姆斯时,在火车站上对法国大使表示,此事还可在柏林从长计议。然后,普王将其与法国大使会见的经过用电报通知俾斯麦。俾斯麦在同参谋总长毛奇和陆军大臣罗恩密商后,删去了原来电文中还可在柏林从长计议的一句话,变动了一些字句,使电文带上侮辱法国政府的口吻,并立即在报上公布。这份《爱姆斯电报》一发表,立即引起法国舆论的大哗。7 月14日晚,法皇决定宣战。第二天清晨,法军就接到动员的命令。与此同时,普鲁士政府也向北德联邦发出了动员令。7 月16日,南德诸邦也动员起来。莱茵河两岸战云密布。7 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爆发了。
  (2)第二帝国的灭亡
  战争开始后,法兰西第二帝国的腐朽充分暴露。当时,法国的兵力不超过40万人,而能立即调往前线的只有20万人。军队接到集中的命令后,立刻出现混乱局面。将军找不到自己的部队,士兵找不到自己的长官,甚至有的军事将领还呆在非洲的阿尔及尔尚未动身。军队缺乏粮草、弹药、帐篷,甚至没有法国的边境地图。
  与法国的情况相反,普鲁士军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后勤工作井然有序,对于士兵的生活照顾得很周到,从肩上的来福枪到口袋里的手帕都齐备了。战前,由毛奇拟定的作战计划,非常周密、具体。到7 月底,普军40万调到西南边境,第一、第二、第三军团分三路反击法军。
  对于普法两国统治阶级所发动的战争,两国的先进工人及其领袖是持反对态度的。在北德意志联邦议会讨论政府的军事预算时,爱森纳赫派的倍倍尔和威廉.李卜克内西拒绝投票。7 月23日,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发表了由马克思起草的关于普法战争的宣言。宣言指明了战争的性质。这次战争在法国方面是侵略性的,在德国方面是防御性的。马克思号召法国工人阶级起来反对路易.波拿巴的王朝战争,同时要求德国工人阶级提高警惕,决不容许普鲁士王朝把这场战争变为反对法国人民的战争。马克思预言:" 不管路易.波拿巴同普鲁士的战争的结局如何,第二帝国的丧钟已经在巴黎敲响了。" 1870年8 月2 日,法国的军队闯入德境,遭到普军的迎头痛击。从8 月4 日起,普军全面反攻。普军第三军团突入阿尔萨斯,歼灭法军一个师;8 月6 日维尔特一战,又挫败法国麦克马洪元帅所率领的6 个师;德方第一、第二军团在8 月6 日与巴赞部下的法军在斯皮塞伦展开激战,大获全胜。路易.波拿巴一看大势不好,就坐上一辆马车向夏龙逃窜。麦克马洪残部也争乘火车向夏龙逃命。到8 月中旬,法军主力部队被分割成两部分:由巴赞元帅率领的一部分被包围在麦茨要塞;由路易.波拿巴和麦克马洪元帅率领的另一部分在8 月30日退守色当。9 月1 日,普军以700 门大炮的火力猛烈轰击色当要塞。弹如雨下,要塞内烈焰冲天,麦克马洪被打伤,法军士兵抱头乱窜。当天下午3 时,路易.波拿巴在中央塔楼上升起白旗,宣布投降。9 月2 日,普军俘虏了包括法国皇帝、法国元帅和39名将军在内的10万法军官兵,并缴获了650门大炮。
  色当投降的消息传到巴黎,激起法国人民的愤怒。9 月4 日,巴黎爆发革命。工人和小资产阶级群众在布朗基派的带领下涌进波旁宫立法团会议厅,高呼:"打倒帝国!" 、" 共和国万岁!" 的口号,要求废除帝制,建立共和国。共和派议员甘必大被迫在市政厅宣布废黜法皇,恢复共和。法兰西临时政府随即成立。奥尔良派保皇党人特罗胥将军任政府总理兼巴黎市军事总督,资产阶级共和派儒尔.法弗尔任外交部长;甘必大任内务部长。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了,第二帝国灭亡了。至此,普法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法国已不再阻挠德国的统一。对德国来说,战争已经失去了防御性质,变成了对外掠夺的侵略战争;而法国人民的抗战则是抵御侵略、保卫祖国的正义行动了。
  (3)法兰克福和约
  临时政府成立后不久,巴黎就被普军包围。于是临时政府宣布自己为" 国防政府". 1870 年9 月9 日,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发表马克思起草的《关于普法战争的第二篇宣言》。在宣言中,马克思揭露了临时政府的性质。马克思指出:" 这个政府的成员的职务分配,预示前景不妙。奥尔良党人占据了最有权势的位置——军队和警察,而冒牌的共和党人则只从他们那里分到了一些专事空谈的职位。从这个政府的最初几个步骤中已经相当明显地看得出,这个政府不只是从帝国那里承袭了一大堆残砖断瓦,而且还承袭了对工人阶级的恐惧心理。" 临时政府害怕武装起来的人民。" 国防政府" 在民族义务和阶级利益二者发生矛盾的时候,没有片刻的犹豫便把自己变成了卖国政府。
  临时政府派代表到欧洲各国宫廷乞求" 和平" ,以废除共和、复辟帝制为交换条件,要求它们出面在法国和普鲁士王国之间进行调解。
  普鲁士军队乘胜长驱直入,一路烧杀掳掠,于9 月19日包围巴黎。法国人民奋起抗战,在敌占区开展游击活动,打击敌人。著名的意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的同法国人民一道抗战。
  可是,驻在麦茨要塞的巴赞元帅却于10月27日率兵投降了。他向普军交出了17.3万名法军官兵,1500多门大炮和20万支枪。
  这时," 国防政府" 的投敌活动也加紧进行。法弗尔秘密会见俾斯麦,进行停战谈判。愤怒的巴黎人民于10月31日举行武装起义,逮捕了一部分政府官员,占领了市政厅,成立了以布朗基为首的革命政权——民众救亡委员会。但是,这次起义被特罗胥的反革命武装所镇压。在1871年1 月22日,巴黎人民又进行一次武装起义,也被" 国防政府" 血腥镇压了。
  在镇压人民起义的同时," 国防政府" 派法弗尔加紧与俾斯麦谈判。1871年1 月28日,他们签订了巴黎投降和全面停战的卖国协定。巴黎交出了炮台,除国民自卫军外,正规军交出了枪炮,并预付了两亿法郎的赔款。协定规定限期召开国民议会,批准普鲁士提出的和约草案。
  2 月12日,在波尔多召开了" 国民议会".出席这次议会的750 个代表都是大地主、富农、反动的天主教神甫、大资产阶级分子和一些保皇派。在这个议会上,梯也尔被任命为政府首脑。2 月26日,梯也尔和俾斯麦在凡尔赛签订了预备和约。和约的主要内容是:法国向德国赔款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全省及洛林省的一部分给德国,在赔款付清之前,德军留驻法国领土,并由法国承担德军的一切费用。3 月1 日,停战协定和和约草案在" 国民议会" 获得通过。正式和约于1871年5 月10日在法兰克福签字,史称《法兰克福和约》。普法战争以法国的失败而告结束。早在1871年1 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就在凡尔赛宫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德国实现了统一。
  普法战争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军事格局,法国被削弱,德意志帝国成为欧洲强国。
  2.巴黎公社
  (1)三月十八日革命
  巴黎工人为了保卫首都,拯救法国,要求组建新营。内政部在1870年9 月6日的公告中,宣布除了原有的国民自卫军60个营以外,再建立60个新营。原有的60个营主要成分是资产阶级,被称为资产阶级营。到9 月30日内政部下令停止成立新营时,巴黎工人、手工业者、小职员和小商人已经建立了194 个新营,共约30万人。这些新营是巴黎人民的武装力量。
  与此同时,巴黎人民还建立了自己的政治组织。9 月11日,成立了二十区中央委员会。二十区中央委员会由每区四个代表组成,其中有布朗基派和自称雅各宾派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但第一国际的巴黎支部、工会联合会和革命俱乐部起重要作用。
  武装起来的巴黎人民同资产阶级政府的矛盾日益尖锐。由于普军的围困,巴黎人民饥寒交迫,苦不堪言。1871年1 月,巴黎城内每周平均有4500人因冻饿而死。而资产阶级照旧花天酒地,整天在大餐馆里大吃大喝,甚至大搞投机倒把,趁机发财。梯也尔在进行卖国活动的同时,积极准备向法国工人阶级和巴黎国民自卫军进攻。
  1871年2 月15日,梯也尔下令取消国民自卫军的微薄薪饷,这使得战士的家庭生活更加恶化。国民大会还否决了巴黎市民延期交纳自围城以来所拖欠的房租的要求。革命报刊被封闭,布朗基在外省被逮捕。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梯也尔任命第二帝国时期的反动将军帕拉丹为国民军总司令;后来又任命路易.波拿巴的亲信维诺亚为巴黎总督,宣布巴黎戒严。
  在阶级敌人磨刀霍霍之时,1871年3 月15日,国民自卫军251 个营队的1715名代表选举产生了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二十区中央委员会的许多重要成员也都参加了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于是,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就取代二十区中央委员会而成为巴黎无产阶级的军事、政治领导组织。同一天,梯也尔到巴黎召开军事会议,专门策划怎样解除巴黎工人武装的问题。
  3 月18日凌晨3 点钟,梯也尔政府出动军队袭击蒙马特尔和梭蒙高地,企图夺取围城时期国民自卫军铸造的417 门大炮,逮捕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成员。5 点多钟,当政府军正在拖拽大炮时,被蒙马特尔区的妇女发现。
  她们立即敲起警钟,工人、居民们涌向街头,国民自卫军拿起武器,奔向高地停炮场。妇女们奋不顾身,包围了梯也尔政府军士兵,勒住了马缰。儿童们上去抓住大炮车轮,不让敌人抢走大炮。这些用巴黎人民捐款铸造的大炮,是国民自卫军的财产,在法国与普鲁士王国签订停战协定时因此得以保留,梯也尔政府军有什么理由将这些大炮抢走呢.士兵们被问得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当反动将军勒康特一连4 次下令要第81常备军团官兵向聚集在皮加尔广场上的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时,士兵拒绝执行命令。他辱骂士兵,士兵和群众将他逮捕。另一个反动将军克列芒.托马穿便衣去偷看阵地工事,被群众认出,也将他逮捕。他是镇压法国1848年革命的刽子手。愤怒的群众处决了这两个反动透顶的将军。
  国民自卫军和群众保住了自己的大炮和阵地,还缴获了数以千计的枪支。午后二时半,中央委员会决定领导已开始的巷战,并下令占领陆军部、市政厅和其他政府大厦。下午3 点多钟,梯也尔惶惶如丧家之犬,连家里人都没来得及告诉,匆忙带上一队骑兵,坐着马车逃往凡尔赛。维努亚也带着他的炮兵、辎重从南门逃往凡尔赛。当晚8 点钟,国民自卫军队伍占领了市政厅,控制了巴黎所有政府机关和塞纳河上的桥梁。三月十八日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2)巴黎公社的政治制度
  巴黎公社是1871年3 月18日至5 月28日巴黎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它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展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民主国家的雏形。
  3 月18日起义刚一胜利,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立即下令进驻政府各部,并委派自己的代表。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没有立即派兵进攻凡尔赛,使梯也尔得到喘息之机,而是急于移交权力,筹备公社选举。
  3 月26日,举行了由无产阶级主持的、真正民主自由的公社选举。相当于当时在巴黎的2 /3 以上选民,共229167人参加了投票。选出了86名公社委员。其中有21名资产阶级分子,没过几天就溜走了。布朗基被选为公社委员,但他仍被关在监狱中。实际上公社委员只有64人。其中有工人27人,职员8 人,新闻记者、医生等自由职业者29人。在4 月16日又补选了17名公社委员,所以,正式履行职务的有81名公社委员,工人和革命知识分子超过65人。3 月28日,在市政厅广场上举行了巴黎公社成立大会。当宣布公社委员名单和公社成立时,红旗飘舞,礼炮齐鸣," 公社万岁!" 的欢呼声响彻云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胜利诞生了。马克思指出:" 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 巴黎公社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了由人民选举受人民监督的无产阶级国家机器。公社委员会是巴黎公社的最高权力机构。公社不是议会式的,而是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关。公社废除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者分立的官僚机构,成立了10个行使立法和行政权力的委员会。即是:执行委员会、军事委员会、财政委员会、治安委员会、司法委员会、劳动与交换委员会、社会服务委员会、教育委员会、粮食委员会和对外联络委员会。各个委员会主席由公社委员会成员兼任,并吸收5 至8 名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参加。3 月29日,公社委员会宣告巴黎公社为唯一政权,凡尔赛政府及其拥护者发出的命令、通告一律无效。公社委员会行使最高司法审判以及监督和检查等职权,领导一切行政管理部门。各种法令都以公社的名义或根据公社委托制定,由公社某一委员会或其负责人签署公布。公社委员会经常派遣特派员检查和监督司法部门、邮电局、铁路管理局、造币厂等重要部门的工作。
  各区选出的公社委员还领导该选区的区政府,在各区直接执行各项法令,并监督执行的情况。公社委员直接对选民负责,定期向选民报告工作,受选民监督。
  公社在接管政权后,公布的第一个法令就是废除资产阶级的常备军,以全民武装代替它。1871年3 月29日通过,3 月30日公布的法令宣布巴黎公社的3 条决定:①停止招募新兵。②除国民自卫军外,不得在巴黎成立或调入任何武装部队。③所有适合服役的公民都编入国民自卫军。公社还废除了旧警察和旧法院,建立新的公安机关和司法制度,实行法官选举制,组织了新的民事法庭,颁布关于逮捕手续、起诉法庭、军事法庭、死刑判决等法令和条例。
  巴黎公社废除了资产阶级民主,实行无产阶级民主。它采用普选制,公社委员和其他公职人员、法官、国民自卫军营长都由选举产生并随时可以撤换。考虑到与凡尔赛政府作战的需要,对国民自卫军团以上高级指挥官以及政府职能机构负责人实行委任制。公社委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必须在群众监督之下工作。这种制度体现公社的广泛民主性,防止公职人员由社会公仆变成骑在人民头上的官老爷。马克思说:它" 彻底消除了国家等级制,以随时可以罢免的勤务员来代替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老爷们,以真正的负责制来代替虚伪的负责制,因为这些勤务员经常是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的。"
  4 月1 日,巴黎公社通过了关于国家机关职员的薪金制的法令。法令指出," 考虑到到目前为止,各公共机关里的高级职位由于所得高薪而往往成为钻营的对象,并按谋职者的后台势力来分配;考虑到在真正的民主共和国里,既不应该有高薪的闲职,也不应该有过高的薪额;为此决定:规定各市政机关职员的最高薪金每年为6000法郎".年薪6000法郎相当于法国当时熟练工人的工资。公社规定,公社委员和国民自卫军总司令年工资为6000法郎,中校为3600法郎,少尉为1800法郎。公社在电报局实行工资改革。
  局长原年工资为15000 法郎,现降为5000法郎;一级职员不变,仍为2400法郎;递送员由原为800-1000法郎提高到1400-1600 法郎。这一措施能有效地防止国家工作人员追求名利地位。
  公社为了摧毁僧侣势力,取消宗教特权,于1871年4 月2 日颁布了政教分离的法令。宣布政教分离;废除宗教预算;被认为不能动用的属于宗教团体的动产和不动产为国家财产;对这种财产立即进行调查,加以统计,并交由国家支配。之后又命令把一切宗教象征:神像、教义、祷告从学校中革除出去。
  保障工人阶级和其他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特别是管理国家和企业的权利,是实行无产阶级民主制的核心问题。5 月3 日,公社批准经工人讨论通过的卢浮军械修配厂新章程。着手劳动者直接参与企业管理的试验。新章程规定工厂的各级领导都要在全体工人大会上选举产生,并对大会负责,而且随时可以撤换和改选。然后选举工厂理事会。参加理事会的人,除了工厂领导人外,还有各车间的工人代表。理事会每天开会一次,听取车间主任的报告,制定工作计划。理事会中的工人代表有检查监督权。
  巴黎公社还采取了一些巩固人民政权、镇压反革命的措施。4 月2 日,公社通过了一项惩治人民公敌的法令:" 第一条,将梯也尔、法弗尔、皮卡尔、杜弗尔等交付法办。第二条,在没有把他们交付人民审判之前,查封他们的财产,暂由国家没收。"4月15日,公社又作出决定,没收凡尔赛议会议员、帝国走狗、国防政府和凡尔赛政府主要成员及其走狗的一切财产,由国家管理。公社对盗窃、抢劫和赌博等犯罪现象立即采取公安措施,打击了犯罪分子。虽然在镇压反革命方面公社还不够坚决,有时对残暴的敌人表现得过分宽大,但上述一些措施还是有力地保卫了新生政权,改变了巴黎的面貌。巴黎的社会秩序变得空前良好。虽然街道上连一个警察都没有,夜间抢劫事件却不再发生,偷窃现象也几乎绝迹。
  巴黎公社在经济和文化教育方面,以及在实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方面都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有利于无产阶级国际团结的措施。
  巴黎公社的政治制度和它采取的措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保卫公社的战斗
  巴黎公社触动了资产阶级的政权,成为资产阶级的心腹之患,因而资产阶级就要全力扑灭它。公社自诞生之日起,始终处于国内外反动派的紧密包围之中。巴黎的东面和东北面,普鲁士陈兵15万,占据所有炮台,离城墙只有1 至5 公里,对巴黎形成巨大威胁。凡尔赛军队从西面和西南面封锁巴黎,并于3 月20日重新占领具有战略意义的蒙瓦列连炮台,居高临下威胁巴黎西部。
  逃到凡尔赛的梯也尔资产阶级政府,最初只有1.5 万人。法、德在3 月28日签订卢昂协定,德国在4 月间释放10万余战俘,补充了法国军队,并提供大量军火。从4 月2 日起,梯也尔政府军开始向巴黎进攻。
  在凡尔赛军事进攻面前,巴黎工人和国民自卫军进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给予敌人以沉重打击。但由于指挥不统一,战略上有错误,军需给养不齐备,巴黎外围的一些要塞相继陷入敌手。
  到5 月中旬,凡尔赛政府已能调集13万兵力进攻巴黎。而巴黎公社第一线作战部队的全部兵力不超过1.8 万人。5 月8 日,凡尔赛军开始炮击巴黎城防工事。5 月10日,法德正式签署《法兰克福和约》,并达成秘密协议,允许凡尔赛军队通过德军防线进攻巴黎,德军司令部向公社发出拆除巴黎城防工事的最后通牒,并切断巴黎的粮食供应线。美国政府也公开出面支持梯也尔。俄国沙皇政府鼓动德国向梯也尔政府提供必要条件,以镇压巴黎公社。
  凡尔赛政府在加紧军事进攻的同时,采取各种反革命手段在巴黎进行颠覆活动。旧政府的留用官吏实行怠工,间谍窃取情报,反革命分子放火烧毁工厂,银行资本家继续向凡尔赛提供2.5 亿法郎巨额贷款。
  在巴黎公社方面,5 月10日,新雅各宾派领袖德勒克吕兹担任公社军事代表。公社战士英勇奋战,多次主动出击敌人。5 月17~20日,凡尔赛军集中了300 门海军炮和攻城炮猛轰巴黎西区各城门。5 月21日是星期天,尽管前方战事紧急,巴黎人民却在土伊勒里宫举行盛大音乐会。混进公社的叛徒乘机从没有设防的圣.克卢门把凡尔赛军队引入巴黎城内。一夜之间凡尔赛军队进入城区达12个师,约9 万至10万人。于是,巴黎巷战开始了。从5 月21日至28日的一周,在历史上被称为" 五月流血周".在公社处于军事上危急的形势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建议公社领导人要注意巩固蒙马特尔高地北部的防务,警惕梯也尔同俾斯麦的勾结。可惜这一重要建议并未引起公社领导人的重视。5 月23日,凡尔赛军经德军防线前面" 中立" 地带包抄蒙马特尔高地,进攻公社战士的后方,并占领该地。
  巴黎工人和广大人民,男人、妇女和儿童都投入到保卫公社的殊死战斗中,表现出自我牺牲的英雄气概。巴黎街道和广场筑起了300 多个街垒。公社战士逐区进行街垒战,使敌人每前进一步都付出高昂的代价。5 月25日,德勒克吕兹殉职,瓦尔兰继任军事代表。5 月27日,巴黎大部分市区落入敌手。约有200 名公社战士边打边退到巴黎东郊拉雪兹神甫墓地,同5000名凡尔赛军队进行激烈搏斗。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被俘战士全部被枪杀在墓地一堵墙前。它后来被称为" 公社社员墙".瓦尔兰带领公社战士奋战到最后一天,后因负重伤被反动神甫认出被捕,在28日下午慷慨就义,当时年仅32岁。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被颠覆,巴黎重新陷入资产阶级的统治之中。
  凡尔赛军队进入巴黎后,实行血腥大屠杀,连妇女、儿童也不放过。据统计共有29804 人遭残杀,72941 人在作战中牺牲,60971 人被投入监狱或流放。
  在" 五月流血周" 结束后的第二天,公社委员、革命诗人欧仁.鲍狄埃怀着满腔悲愤和对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写下了气壮山河的《国际歌》歌词。
  1888年6 月,由比尔.狄盖特作曲。列宁说:它是" 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 ," 公社被镇压了……但是鲍狄埃的《国际歌》却把它的思想传遍了全世界。"
  巴黎公社革命的失败,是由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决定的。从客观因素来看,当时的法国,资本主义还有较强的生命力,以社会主义制度来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条件尚未成熟;国际和国内资产阶级的力量比无产阶级的力量强大得多;公社革命未能取得外省革命运动的有力配合。里昂、马赛、圣太田、勒克勒佐、图鲁兹、纳尔榜、里摩日等城市和工业中心从3 月23日起相继举行武装起义,成立公社,但这些城市公社只坚持了几天就失败了,只有马赛公社坚持到4 月4 日。巴黎公社也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陷入孤军奋战。从主观因素来看,巴黎公社革命没有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公社委员会内部分成布朗基派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合起来的" 多数派" ,蒲鲁东派被称为"少数派".5 月16日,有22个" 少数派" 公社委员因反对成立公安委员会,竟然登报声明不再出席公社委员会会议,经第一国际巴黎支部的劝说,他们才重新回到公社,但他们的分裂活动已造成有害的影响。在三月十八日革命胜利后,没有乘胜追击和彻底摧毁凡尔赛的反革命巢穴。公社没有触动拥有30亿资产的法兰西银行,从而使敌人得到大量钱财来反对公社。公社存在期间,法兰西银行只向公社支付1669万法郎,却给凡尔赛提供25800 万法郎。由于以上主客观因素决定,巴黎公社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巴黎公社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指出:" 英勇的三月十八日运动是把人类从阶级社会中永远解放出来的伟大的社会革命的曙光。" ①" 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在工人阶级得到解放以前,这些原则将一再表现出来。" ②巴黎公社的光辉业绩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世界历史上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它揭开了无产阶级革命新的一页。
  (4)巴黎公社与第一国际
  巴黎公社革命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它理所当然地得到了第一国际和各国支部以及各国无产阶级的广泛支持和有力声援。
  巴黎公社革命是法国无产阶级自发进行的一场革命,第一国际没有动一个手指去促使它诞生,但公社无疑是国际的精神产儿。由于第一国际及其巴黎支部的活动,推动法国工人运动重新高涨。巴黎公社革命前,第一国际在巴黎有32个支部,1868年联合成为国际巴黎支部联合会。第一国际反对蒲鲁东主义的斗争,促使瓦尔兰等左翼蒲鲁东主义者逐步摆脱蒲鲁东主义的束缚,逐渐接受国际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参加国际的布朗基主义者也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国际的思想影响。在国际思想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大多数国际会员,积极参加了巴黎公社革命活动。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的40名成员中,有16名国际成员。在当选的公社委员中,有36名国际成员。他们担任了公社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对外联络等委员会的领导职务。公社所采取的社会经济措施,与国际的原则相符合。
  马克思、恩格斯和国际总委员会对巴黎公社革命非常关心和支持。1871年3月19日,他们得知巴黎工人举行起义的消息后,以满腔热情赞扬巴黎无产阶级的革命创举。他说:" 这些巴黎人,具有何等的灵活性,何等的历史主动性,何等的自我牺牲精神!在忍受了六个月与其说是外部敌人不如说是内部叛变所造成的饥饿和破坏之后,他们在普军的刺刀下起义了……历史上还没有过这种英勇奋斗的范例!"3月21日,国际总委员会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巴黎起义问题。在公社革命期间,国际总委员会共举行7 次会议,主要讨论公社问题。为了加强同巴黎起义者的联系,3 月29日派总委员会委员赛拉叶前往巴黎。赛拉叶通过他的妻子向马克思和恩格斯转交信件,给总委员会写信汇报巴黎的情况。此外,弗兰克尔、拉法格、拉甫罗夫等也写信或会见马克思谈巴黎的局势。马克思和恩格斯给巴黎公社领导人提过一些重要建议。马克思还向国际的各个支部写了几百封信,呼吁全世界无产阶级支援巴黎公社的事业。公社被镇压后,国际及其各国支部愤怒谴责梯也尔政府的暴行。为了帮助遭受政治迫害的公社战士,营救他们逃出虎口,马克思设法取得许多护照,托人带往巴黎。在英国,他和恩格斯还组织了一个支援公社人员的特别委员会,帮助逃出巴黎的公社社员寻找工作和安排生活。5 月30日,马克思在国际总委员会会议上宣读题为《法兰西内战》的国际总委员会致欧洲和美国全体会员宣言。宣言热烈地歌颂巴黎工人的英勇斗争精神,精辟地总结了巴黎公社的基本经验:"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把这个结论写进去,作为对《共产党宣言》的唯一修改和补充。第一国际把弗兰克尔、瓦扬、符卢勃列夫斯基等17名公社战士增补为总委员会委员。巴黎公社革命期间,德国、英国、瑞士、比利时、奥地利、荷兰、西班牙、意大利等国际各支部也都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或组织工人集会游行,对巴黎工人阶级表示声援。这充分体现了各国无产阶级在斗争中相互支持的国际主义情谊。
  三、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德国
  (1)德意志帝国宪法
  德意志帝国是容克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1871年4 月16日由帝国制宪会议通过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宣告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制的联邦国家。德意志帝国由22个邦和3 个自由市组成。帝国拥有军事、外交、海关立法、银行立法、间接税、民法、刑法等权力;各邦保存自己的君主政府和议会,拥有教育、卫生、地方行政等权力。
  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58人组成。其票权分配如下:普鲁士连同汉诺威、库尔黑森、浩斯敦、拿骚及法兰克福的原有票权共有17票;巴伐利亚6 票;萨克森4票;符登堡4 票;巴登3 票;黑森3 票;梅格棱堡- 许威林2 票;布伦斯维克2票,其余各邦都只有一票。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帝国议会根据普选权采取秘密投票法直接选出。议会两院对于普通法案都有表决权,但是最后决定权属于联邦议会,特别是对有关关税及重要的税收法案,联邦议会主席可以作最后决定。联邦议会得到皇帝批准还可以解散帝国议会。可见,由普选产生的帝国议会的权力大大小于联邦议会。
  宪法赋予德意志帝国皇帝很大权力。帝国皇帝由普鲁士国王担任,同时普鲁士首相兼任帝国宰相。皇帝在国际关系上是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如遇联邦领土内有威胁社会安全的情况,皇帝可宣布国内任何地方处于戒严状态。
  宪法没有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人民在得到警察许可后方能集会。
  容克在帝国中占据全部军政要职。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从属于容克。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蒙着议会外衣,与封建附属物混在一起,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方式组成,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的国家。
  (2)德国工人运动
  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从法国转到德国。当时,在德国工人运动中存在着两派。一派是1863年5 月23日成立的全德工人联合会,被称为拉萨尔派;另一派是1869年8 月7-9 日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被称为爱森纳赫派。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领导人是威廉.李卜克内西(1826 -1900)和奥古斯特.倍倍尔(1840-1913)。他们领导工人阶级积极开展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使党的威信和影响日益扩大。而拉萨尔派由于内部宗派斗争,使党四分五裂,处于混乱状态。
  德国工人运动的这两派在德国统一的道路等问题上曾存在着分歧。但由于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和巩固,旧的对立便失去了立足点,又兼在拉萨尔派任职多年的施韦泽于1871年5 月下台,排除了人事方面的障碍。统一后的帝国政府对工人运动实行的残酷镇压政策,同样对准两派。面对这种形势,广大工人迫切要求两派统一起来,共同对敌。
  马克思、恩格斯支持两派合并,但是告诫爱森纳赫派领袖不要拿原则做交易,必须把统一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基础上。合并的第一个条件是他们不再做拉萨尔派。如果他们拒绝放弃错误观点,可暂时缔结一个共同对敌的" 行动协定" ,不要急于合并。然而李卜克内西无视马克思、恩格斯的忠告,竟背着他们于1875年2 月同拉萨尔派共同起草了合并纲领草案。
  1875年3 月,马克思、恩格斯在报纸上看到了两派合并的纲领草案十分愤慨。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极其糟糕的会使党堕落的纲领。恩格斯立即写信给倍倍尔,指出纲领的错误。4 月,马克思抱病写了著名的《哥达纲领批判》,深刻地批判了纲领草案中的拉萨尔的机会主义观点。
  马克思证明,那些写在纲领上的拉萨尔主义的要求:" 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 、" 公平的分配" 等是谬误的,是小资产阶级的空想。马克思详尽地分析了拉萨尔关于" 铁的工资规律" 的论点,从而揭露了这个所谓规律的反动实质。根据" 铁的工资规律" ,似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根本不可能获得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的改善。这个" 规律" 导致的结果是否定罢工斗争,把希望寄托在普选权和国家的帮助上。因而拉萨尔派轻视工会,在纲领草案中对工会问题只字不提。马克思严厉地批判了拉萨尔派的陈旧主张,即对无产阶级说来,其他一切阶级只是" 反动的一邦".他指出这种论点实际上会使无产阶级脱离自己的天然同盟军,在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陷于孤立。马克思特别猛烈地批判了纲领草案中提出的关于" 自由国家" 的要求。
  这种要求反映拉萨尔派不懂得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本质,是拉萨尔派的主要错误的根源,即把通过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在书中不仅清算了拉萨尔主义,捍卫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而且还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必须有一个过渡时期的学说和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发展阶段的理论,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哥达纲领批判》是继《共产党宣言》之后,又一篇不朽的文献。但是德国社会主义工党的领袖却把这部著作秘而不宣,直到1891年才发表。
  1875年5 月22-27 日,在哥达城召开了两派合并大会,正式成立了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1890年以后改称" 德国社会民主党")。大会通过了充满拉萨尔主义观点的党纲。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29 名,其中爱森纳赫派为56名,而拉萨尔派为73名。因此在选举中央领导机构时,在执行委员中,拉萨尔派占3 个席位,爱森纳赫派仅占2 席。
  哥达代表大会结束了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分裂的局面,德国工人阶级有了反对容克——资产阶级剥削制度和反对普鲁士军国主义的统一的战斗指挥部。统一后的党积极投入了改善工人阶级状况的斗争,它的影响迅速增长。1876年党员人数从合并时的2.4 万人发展到3.8 万人,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一支强大的队伍。
  两派的合并,也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一些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混进党内,党的思想理论水平大大降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流行起来。70年代后半期,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哲学家、庸俗经济学家欧根.杜林(1833-1921)的观点在党内得到了广泛传播。杜林以社会主义行家兼社会主义改革家的面貌出现,先后发表了《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国民经济学和经济学讲义》、《哲学教程》等著作,全面攻击马克思主义,宣扬自己的折衷主义哲学、资产阶级的庸俗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并自诩发现了终极的绝对真理的体系。杜林主义在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内产生了极坏的影响,造成了思想混乱。
  1875年哥达代表大会后,李卜克内西多次写信给恩格斯,建议他发表文章制止" 杜林热" ,并先后把一些报纸上发表的吹捧杜林的文章寄给恩格斯。
  为了让马克思专心撰写《资本论》,恩格斯毅然中断了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写作,承担起反击杜林的任务。
  从1876年9 月到1878年7 月,恩格斯在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陆续发表文章批判杜林主义。随后,恩格斯把这些文章汇集在一起出版,书名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即《反杜林论》。《反杜林论》一书彻底清算了杜林主义,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它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它对提高德国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起了极大的作用,对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者有着普遍的教育意义。
  德国工人政党的统一,加强了德国工人运动的领导力量。在  1876- 1877年的议会选举中,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获得近50万张选票。这引起了德意志帝国政府的极大恐慌。反动政府伺机迫害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
  1878年5 月11日和6 月2 日,发生了两次谋刺威廉一世皇帝的事件,俾斯麦政府便以此为借口,颁布了《镇压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即《反社会党人非常法》。这个法令从1878年10月开始实行,起初规定有效期至1881年3 月31日为止,后经俾斯麦政府3 次延长,直到1890年才被废除。
  在敌人的残酷镇压面前,德国党曾一度出现混乱。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甚至宣布解散党。马克思和恩格斯尖锐地批评倍倍尔等人的动摇,要求他们收回这个错误决定。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影响和广大党员的压力下,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逐渐纠正了错误。1880年8 月21日在瑞士苏黎士附近的维登举行了党的秘密代表大会。大会决定,在非常法时期,委托党在帝国国会中的议员领导党的工作,并把《社会民主党人报》确定为党的正式机关报。这次党代表大会所通过的决议,注意到了使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议会内的斗争与议会外的斗争相互结合起来,正确地指导党渡过困难时期,为战胜" 反社会党人非常法" 奠定了基础。维登代表大会后,各地陆续恢复了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党和工会积极创办了秘密刊物和印刷所,展开地下斗争。同时积极参加国会选举,领导罢工斗争,用各种合法的群众组织形式保护自己。1889年党领导鲁尔矿区的9 万名矿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斗争,并同军警发生流血冲突。萨克森、萨尔、上西里西亚的矿工支援了这次罢工,参加罢工的总计15万人。在1890年2 月20日举行的议会选举中,社会民主党候选人获得选票共142.7 万张,在议会中占据35个席位,成为议会中的大党之一。
  社会民主党在选举中的胜利,证明俾斯麦的" 非常法" 的破产。1890年3 月20日,帝国首相俾斯麦被迫下台;9 月30日," 反社会党人非常法" 被废除。
  非常法的废除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工人阶级的巨大胜利。党又取得了合法地位。  1891年夏,在爱尔福特举行党代表大会。大会制订了爱尔福特纲领。新的纲领比哥达纲领前进了一大步,清除了拉萨尔的错误观点。但是纲领向机会主义作了怯懦的让步。为此,恩格斯写了《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指出党的领袖由于害怕" 非常法" 的恢复,而不敢在纲领中提出民主共和国的要求。纲领还散布通过和平的道路达到社会主义的幻想,这种幻想只能把党引入迷途。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在党内猖獗起来。
  (3)德国的对外政策
  19世纪70至80年代,德国的对外政策是帝国宰相俾斯麦推行的大陆政策。该政策确定统一后的德国的主要活动舞台是欧洲大陆,而不是海外。重点是削弱和孤立法国,阻止其他大国结盟。联合奥匈帝国,拉拢俄国,阻止法俄接近,达到孤立法国的目的。1872年9 月6 日至12日,奥皇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及首相安德拉希.居拉伯爵、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及首相戈尔恰科夫访问柏林,与德皇威廉一世及首相俾斯麦会晤。这次不是三方在一起开会,而是双边会谈,没有订立任何协定。1873年5 月6 日,德皇威廉一世和俾斯麦、毛奇访问彼得堡,德俄签订一项军事协约。规定" 如果两帝国之一遭到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攻击,另一帝国应立即以精锐军队20万人予以援助。" 这个协约是针对法国和英国的。同年6 月6日,俄、奥两皇又签订《兴勃隆协定》。双方同意," 遇有第三国的侵略有损害欧洲和平的危险时,两国皇帝陛下相互约定他们不需要寻求或缔结新的同盟,他们之间应立即进行商谈,以便议定他们所应取的共同的行动方针。
  同年10月23日,威廉一世加入《兴勃隆协定》。这个协定史称第一次" 三皇同盟". 1879 年,德奥缔结军事同盟。  1882年,意大利加入后,针对俄法组成三国同盟。此后,德国与俄国的关系紧张。  1887年,德国与俄国缔结再保险条约,以使德国避免两面作战。
  19世纪80年代末,德俄矛盾、德英矛盾加深,俾斯麦的大陆政策破产。
  1888年,威廉一世去世,其子腓特烈三世仅在位99天即病逝。其孙威廉二世即位后,为加强自己的决策权,于1890年将俾斯麦解职。威廉二世提出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世界政策。
  1897年德国派舰队侵略中国,出发时,威廉二世作了关于世界政策的讲话。他声称," 在我们德意志军旗的保护标志之下,我们有理由提出要求:凡是外国人给予一切其他国家的某些权利,也同样是德意志商业、德意志商人和德意志船只所要取得的权利。" 外交部长皮洛夫同年12月在议会中发表两次演说,公然提出" 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对我们来说,没有巨大  威力,没有强大陆军,没有强大海军,而要获得幸福,那是万万办不到的。" 还说," 我们自己要求在太阳下的地位。" ②世界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东亚、非洲和中东。德国于1897年强占中国的胶州湾;在非洲,与英国争夺南非,与法国争夺摩洛哥;在中东力图独占土耳其,并通过巴格达铁路的建造,把侵略的触角伸向波斯湾。世界政策使英德矛盾变成帝国主义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最终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英国
  (1)自由党和保守党的政策
  自由党和保守党都是英国资产阶级政党。自由党前身是1679年成立的辉格党,1839年改称现名。保守党前身是1679年形成的托利党,1833年改称现名。在19世纪晚期,自由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
  从1868年到1874年,是自由党执政。自由党的领袖是威廉.格莱斯顿(1809-1898)。他曾四次出任英国首相。他是英国自由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主张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维护工业资本家的利益。在他当政期间,进行了一些社会和政治改革。1870年6 月4 日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枢密院命令,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制度。同年推行国民教育改革,举办政府资助的、非宗教的初等学校。在工人运动的压力下,1871年,他颁布新的工会法,取消1825年法令对工会活动的限制,承认工会的合法地位,但是禁止工人在罢工时设置纠察队。同年,实行陆军改革,取消捐官,推行短期兵役制。  1872年创设内政部,以监督地方自治机关的活动。此外,还实行不记名投票选举。在外交政策上,自由党认为,英国不应该同其他强国结成长期的同盟,或者参加任何集团。这种对外政策被称为" 光辉孤立" 政策。
  1874年议会选举,自由党失败了,以本杰明.迪斯累里为首的保守党执政。保守党为了扩大和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影响,在社会立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步骤。1875年,用《企业主和工人法》代替了工人所痛恨的《主人和仆人法》。根据新法,双方签订雇佣合同时,在法律上工人和雇主在形式上处于平等地位。同时,取消了禁止纠察队的条文,实行禁止雇佣10岁以下儿童做工的法律,还通过了关于限定每周的工作时间为57小时的法案。
  在加强殖民扩张政策上,两党是一致的。1875年,迪斯累里趁埃及政府处于财政破产的时机,以400 万英镑向埃及收购苏伊士运河45%的股票。从此,英国得以控制这条具有重大战略和经济意义的运河。  1876年,维多利亚女王被宣布为印度女皇。1877年,俄土战争爆发,英国以" 保护" 土耳其为名进行干涉。在1878年召开的柏林会议上,对俄国施加压力。英国从土耳其手中取得塞浦路斯岛。  1878年,英国对阿富汗进行第二次侵略战争,受到阿富汗人民的痛击。在南非,保守党政府侵占德兰斯瓦尔的企图也没有得逞。
  在1880年的国会选举中,自由党获胜,格莱斯顿再度执政。他继承保守党的侵略政策,宣布阿富汗为英国的保护国。1882年又占领埃及,1885年侵略苏丹。
  在内政方面,1884至1885年,以约瑟夫.张伯伦为代表的自由党人推动格莱斯顿政府先后通过了两个法案。关于扩大选举权的法案,将1867年改革法中规定的城市居民的选举规则应用到农村,使农业工人及小佃户也获得选举权;关于重新分配法案,规定根据各选区人口的总数,平均分配名额。
  规定凡居民不满1.5 万人的城市均失去单独代表权,而并入所属各郡;凡居民不满5 万人的市则只保留一个议席;除22个中等城市外,一律划为单议员选区。这次议会改革使选民人数由250 万增至450 万人。但是,仆役及依靠父亲生活的男子不能参加选举,妇女也被剥夺了选举权。
  (2)爱尔兰人民的革命斗争
  爱尔兰争取民族解放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据1879年的统计,大约300 个英国地主霸占了爱尔兰600 万英亩的土地,而500 万爱尔兰人连一英亩土地也没有。在70年代末,由于全欧农业危机,大地主又开始大批驱逐佃户。  1879年,在爱尔兰成立了由过去的芬尼社成员、英勇的工人米凯尔.达维特领导的农民组织" 土地同盟".在一年期间," 土地同盟" 联合了25万多人。" 土地同盟"对地主驱逐佃户的回答是:焚烧地主的庄园,消灭牲畜,有时也杀死罪大恶极的地主或者他们的管家。一种叫做" 杯葛" 的新的斗争方式普遍流行起来。这个名称来源于爱尔兰农民对地主杯葛上尉的抵制。当地铁匠拒绝替他的马装置马蹄铁;替他放牲口的人离开了他;附近城市的烘面包者拒绝供给他面包;邮差不愿替他投递信件,最后他的家内仆役表示:他们不能再在他的家里做事。农作物到了收获的季节,但没有人替他收割。无论他出多少钱,也雇不到任何人,即使做一个钟头,也没有人干。这个地主被弄得走投无路,只得放弃田庄,携带家眷溜回英格兰去了。
  爱尔兰农民用这种斗争方式沉重地打击了英国地主。
  在英国议会中,爱尔兰议员团的领导者巴涅尔(1846-1891),变成了爱尔兰自由资产阶级公认的领袖。  1874年他参加温和派政治组织" 自治同盟".次年当选为议员。他在议会中公开表示同情主张暴力的芬尼运动。1877年当选为大不列颠自治联盟主席。在1879年,担任" 土地同盟" 第一任主席。这样,要求土地改革、反对英国土地殖民政策的农民运动,与爱尔兰民族自治运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自治运动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1880年,格莱斯顿提出一项有利于地主的土地法案。" 土地同盟" 加强了杯葛运动和恫吓地主,而巴涅尔在议会中组织爱尔兰议员用无休止的演说阻挠议会的议事日程。政府大批逮捕爱尔兰人,也包括巴涅尔。巴涅尔害怕农民运动脱离他的影响,1881年秋天接受了格莱斯顿所提出的妥协条件。
  1882年,双方达成协议,政府答应释放" 土地同盟" 领袖,延期征收欠租,停止驱逐农民;巴涅尔同意停止扰乱国会议事,制止农民的" 恐怖行为". 1885年大选后,爱尔兰议员占86席。格莱斯顿如果不依靠爱尔兰议员的票数,就不能在国会内取得多数。于是,在1886年4 月,他提出爱尔兰自治法案。以约瑟夫.张伯伦为首的自由党反对派,反对爱尔兰与英国分离。
  他们和保守党一起投票否决爱尔兰自治法案,自由党发生分裂,格莱斯顿不得不辞职。1892年,自由党再度组阁,格莱斯顿向议会第2 次提出爱尔兰自治法案。  1893年2 月,下院以301 票对267 票勉强通过。可是,上院否决了这个法案。不久,格莱斯顿宣布引退。爱尔兰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绝。1914年,英国议会通过《爱尔兰自治法案》,后因大战爆发,自治法到1921年才付诸实施。爱尔兰本部获得自治,成立爱尔兰自由邦,北部6 个郡仍归英国。
  (3)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英国的工人运动受工联主义的影响较大。工联主义者公开宣扬阶级合作的理论," 把自己的活动几乎完全局限于参加调节工资、工作时间以及要求废除公开敌视工人的法律这种职能上。" 1868年,全国性的工会组织英国职工大会成立。英国绝大多数的行业工会都加入了英国职工大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职工大会没有正式的常设机构,只是一年开一次会。它的决议对会员工会没有约束力。英国职工大会主张通过议会斗争,争取有利于工人的劳工立法来保护工人的权益。
  1869年,它成立一个议会委员会来从事竞选工人议员的活动。  1874年,麦克唐纳和伯尔特当选为下院议员。
  在组织上,英国职工大会主要联合了熟练工人,而与非熟练的和半熟练工人群众脱离。  80年代初,尚未组织起来的工人群众投入了运动,普通工会会员对" 老" 工联开始不满,从而掀起了改组工会、建立新工联的斗争。
  1887年,海员、锅炉工人以及其他工人的工会成立了。1889年,又成立了煤气工人工会。汤姆.曼和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艾威林在新工联运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恩格斯通过工人运动中的先进代表与新工联进行联系,并从各方面帮助了新工联运动。恩格斯在1892年写道:" 伦敦东头抖掉了绝望的冷漠;它复活了,并且成了所谓' 新工联'.即广大的' 没有技术' 的工人群众的组织的发源地。"由于组织非熟练工人的运动,使工联成员的人数从1881年的46.4万人,增加到1889年的88.5万人,到1890年已达147 万多人。
  这一时期,除了新工联运动以外,工人接连不断地举行罢工,也是英国工人运动走向高涨的一个表现。  1886年2 月和1887年1 月,失业工人在伦敦举行规模很大的示威游行。1888年,伦敦市布赖恩特和梅火柴厂工人举行罢工,反对非人的劳动条件和极低的工资待遇。这次罢工取得了胜利。特别是1889年8 月13日开始的伦敦码头工人大罢工,是19世纪末英国工人运动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这次罢工参加者多达6 万人。领导罢工的是汤姆.曼、本.蒂列特、约翰.贝恩斯,爱琳娜.艾威林担任罢工委员会的书记。工人们组织了1.6 万人的纠察队,严密地控制了整个伦敦码头。工人们的主要要求是每小时工资增至6 便士,每日最低雇佣时间不得少于4 小时。
  这次罢工得到全世界工人阶级的支持。收到其他国家工人的捐款约5 万英镑,其中3 万英镑来自澳大利亚工会。经过4 个星期的斗争,雇主被迫满足了工人的要求,罢工取得了胜利。
  随着英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工人阶级的政治组织诞生了。1881年6 月,迈尔斯.海因德曼(1842-1921)创建了英国民主联盟。他为联盟制订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纲领:要求普选权,改革政府机构,主张爱尔兰自治,土地国有化等等。在成立大会上,海因德曼向与会者散发了他的小册子《大家的英国》。他在小册子中大量剽窃马克思的《资本论》,并同自己的论点混杂起来。民主联盟的领导人借口工会领导落后、反动,反对在工会中进行工作。他们不支持工人争取8 小时工作日的要求,拒绝参加罢工运动。恩格斯曾经严厉批判了海因德曼一伙的宗派主义错误。
  1883年6 月,民主联盟通过一个主张生产手段国有化的纲领——《社会主义浅释》。爱琳娜.艾威林等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参加了民主联盟的工作,推动联盟向社会主义迈出新的一步。
  1884年8 月,民主联盟改名为社会民主联盟。这是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纲领的组织。社会民主联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但拒绝在工会中进行活动。爱琳娜.艾威林、莫里斯、巴克斯等10名联盟执行委员会成员因不满意社会民主联盟的宗派主义政策,于1884年底退出了联盟,另行组织社会主义同盟。这个组织公布了具有马克思主义倾向的《社会主义同盟宣言》,积极投入了争取言论自由、保卫爱尔兰、反对在苏丹实行殖民政策的斗争。
  但到1889年,无政府主义者完全控制了社会主义同盟,一部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袖又回到社会民主联盟中去了。
  19世纪80年代,除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组织之外,还出现了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协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费边社。费边社成立于1884年1 月,其成员主要是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前期主要领导人有萧伯纳和韦伯夫妇等人。其名称来源于以善于使用缓进待机策略著称的古罗马统帅费边的名字。他们反对阶级斗争,主张社会和平,企图通过温和缓进的方法,即通过市政府建立澡堂、面包厂、公共图书馆、洗衣房、运输业的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社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害怕革命是他们的基本原则,费边社是要工人依附自由党。
  19世纪80年代末期,英国掀起了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运动。1888年,苏格兰工党建立了;1889年布雷德福工人联盟成立。  1893年1 月英国独立工党在布雷德福成立。独立工党的纲领宣布党的宗旨是" 在土地和资本社会化的基础上建立工业共和国".方法是以社会主义原则教育社会。纲领还提出,实行不超过八小时的工作日制,每星期工作6 天,不计入现有的所有节日,通过法律规定庆祝" 五一节" ,劳动工资、养老保险、免费教育、提高童工年龄的规定等要求。党的领袖是苏格兰矿工领袖凯尔.哈迪。他的观点基本倾向于改良主义。
  1900年2 月,代表56.8万名工会会员、社会主义组织和工联理事会的129 名代表云集伦敦,决定成立工人代表委员会。其目的是在国会中组成一个独立的工人议会党团,以争取有利于工人的法案。有7 名工联代表、1 名费边社成员、2名独立工党和2 名社会民主联盟的代表被选进委员会,拉姆齐.麦克唐纳被选为书记。但此后不久社会民主联盟便退出了委员会。成立大会6 个月后,该委员会有两名成员当选为国会议员。1906年,工人代表委员会改名为英国工党。工党初建时只吸收团体会员,是各团体的选举联盟。
  1911年,成立英国社会党。
  3.法国
  (1)争取共和制的斗争
  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内,企图复辟帝制的势力还很大。国民议会中,保皇党分子占有2 /3 的议席。1871年8 月,梯也尔担任总统。他自称是" 老保皇派" ,但他不敢骤然恢复帝制,主张建立一个" 没有共和派的共和国".保皇党人对他不满,共和派也反对他。1873年5 月,梯也尔被迫下台。极端保皇党人麦克马洪当选为总统。
  但是,复辟帝制是不得人心的。法国绝大多数工人、农民、士兵都拥护共和制,资产阶级也赞成维持共和制。以甘必大为首的共和派为确立共和制进行了长期的斗争。1875年1 月,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法国共和政体被正式确定。这部宪法是君主主义者和共和主义者妥协的产物。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以绝对多数票选出,任期7 年,连选得连任。总统统率武装部队,任命全体文武官员;总统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以解散法定任期未届满的众议院。参议院由300 人组成,实行间接选举,先由地方自治机关选出选举人团,再由选举人团选出参议员。参议员任期9 年,3 年改选1 /3 ,当选者必须超过40岁。众议院由600 人组成,4 年改选一次,由普选产生。但成年男子须居住一定地区6 个月以上,才有选举权。妇女、服军役者、殖民地居民都被剥夺了选举权。
  在1876年众议院选举和1879年参议院选举中,共和派取得稳定多数。
  麦克马洪不得不于1879年辞职,两院共同推选共和党人格雷维继任总统。
  经过多年反对复辟帝制的斗争,共和派取得了胜利。
  (2)共和政府的内外政策
  共和派分为温和派和激进派。从格雷维当选总统到19世纪末,是温和派掌权。温和派代表法国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激进派代表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温和派将政府迁回巴黎,规定7 月14日为国庆日,《马赛曲》为国歌。
  他们在上台前曾允诺废除参议院、政教分离、推行累进所得税等,但执政后没有兑现。他们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实行世俗的义务免费教育,宣布新闻自由。1880年,宣布赦免巴黎公社参加者,允许流亡者回国;1884年,颁布工会组织合法化的法令。
  在对外政策方面,温和派政府疯狂进行殖民扩张。1881年,法国强占了突尼斯,并把塞内加尔、上几内亚、刚果、象牙海岸变成自己的殖民地;1895年发动征服马达加斯加的殖民战争,取得对该岛的保护权。在亚洲,占领越南、老挝和柬埔寨。1899年,强租我国广州湾,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到1900年,法国的殖民地面积,超过其本土20倍,成为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殖民帝国。
  在温和派共和政府执政时期,发生了三个震动法国的事件。这就是布朗热事件、巴拿马丑闻和德雷福斯案件。
  布朗热于1886年1 月至1887年5 月任陆军部长时,要求收复阿尔萨斯、洛林,表示拥护民主,提出修改宪法,对德" 复仇" 等口号,得到不少人的支持。在1889年1 月27日巴黎的补缺选举中,他得到24万张票。他的党羽等候他发动政变。但共和派揭露他接收保皇党人资金等行径。政府决定以阴谋破坏共和国安全的罪名逮捕布朗热。布朗热逃到比利时,1891年9 月在布鲁塞尔自杀身亡。
  80年代末,巴拿马运河公司发行30至40亿法郎的股票。1888年,该公司宣告破产。在清理财产时,揭露出公司曾对法国政党领袖政府要员行贿,连资产阶级激进派领袖克雷蒙梭也在其列。可法院却宣布这些受贿者无罪。这出" 巴拿马丑闻" 使资产阶级温和派政府威信扫地。
  德雷福斯是犹太人,在法国总参谋部任上尉军官。1894年9 月,情报处副处长亨利诬陷德雷福斯向德国武官出卖军事情报,于12月22日被判在法属圭亚那附近的魔鬼岛终身监禁。  1896年3 月,新任情报处长皮卡尔发现真正的罪犯是亨利的朋友埃斯特哈齐,要求军事法庭重审此案。亨利伪造证件,埃斯特哈齐被宣告无罪,激起公愤。1898年1 月14日,著名作家左拉在《震旦报》发表致总统的公开信《我控诉》。人民群众要求重审德雷福斯案件,而保皇派、教权派妄图借此推翻共和政府。不久,亨利伪造证件的事实暴露,被捕供认后自杀。埃斯特哈齐也畏罪逃往伦敦。  1889年8-9 月,经军事法庭重审,改判德雷福斯10年徒刑。9 月19日,总统决定赦免德雷福斯。直到1906年7 月,最高法院才撤消原判,为德雷福斯恢复名誉。德雷福斯案件充分反映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本质。
  (3)法国工人运动
  巴黎公社失败后,由于资产阶级统治集团的残酷镇压,法国的工人运动处于低潮。但是,法国工人阶级并没有被反动派的屠刀所吓倒,他们很快又重新投入战斗。在70年代前半期,曾发生过多次为争取提高工资的罢工斗争,各种工人团体也逐渐恢复和建立起来。  1876年10月2 日至10日,在巴黎召开了法国第一次全国性的工人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法国工人运动的复兴。
  茹尔.盖德(1845-1922)和保尔.拉法格(1842-1911)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1877年,盖德创办了第一张法国工人报纸《平等报》。刊载了马克思《资本论》的部分章节。拉法格同蒲鲁东主义进行顽强的斗争。
  1878年1 月28日到2 月8 日,在里昂召开第二次全国性的工人代表大会。在会上,集体主义者巴利维和杜皮尔提出了提案,要求所有的工人组织研究实现土地和生产工具集体所有这一原则问题。
  1879年10月20-31 日,在马赛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性的工人代表大会。
  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关于工人候选人参加议会的决议、关于工业和资本国有化以及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的决议、关于工人夺取政权的决议等,并决定成立法国工人党(全名为" 法国社会主义者工人党联合会"),并推举盖德和拉法格为工人党的领导者。法国工人党是法国工人运动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工人党的党纲是拉法格与盖德一起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亲自指导下制定的。纲领的导言是由马克思口授的。纲领分为政治部分和经济部分。纲领提出" 从政治上与经济上去剥夺资本家阶级,并使全部生产资料归还给社会,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1880年11月14日,在哈佛尔代表大会上通过了这个党纲。
  哈佛尔纲领得到了广大工人群众的拥护。但以马隆、布鲁斯、若夫兰为首的改良主义者拒绝哈佛尔纲领中规定的目标,主张只提出一些在当时情况下可能争得的要求,因而被称为" 可能派". 1882 年9 月25日,法国工人党在圣亚田召开代表大会。会上可能派提出要修改哈佛尔纲领,遭到盖德、拉法格等23名代表的反对。由于可能派占据多数,盖德派的提议被大会否决后,为了坚持原则,盖德派毅然退出了大会,同" 可能派" 决裂,并到卢昂继续举行党的代表大会。盖德派保留法国工人党的名称,可能派改名为法国社会主义工人联合会。
  在法国工人党建立和发展的同时,工会运动和罢工运动有很大的发展。
  1884年,工人从政府手中赢得了工会合法化的法令。工会的数目从1884年的68个增加到1890年的1006个,工会的成员接近14万人。1886年10月,法国工人党发起成立全国工会联合会(全国工团联盟)。与此同时,劳动介绍所也发展起来。到1892年,劳动介绍所已发展到14个,并在圣亚田成立了劳动介绍所全国联合会(职业介绍所同盟)。  1894年9 月,全国工会联合会和劳动介绍所联合会在南特举行了统一代表大会,决定成立全国工人理事会。1895年9 月23日,在里摩日成立了法国总工会。
  法国工人阶级的罢工运动在80年代迅速增长。在1874-1879 年发生了215 起罢工,而在1882-1887 年则有785 起,增加了2.5 倍。在1886年1 月,法国南部德卡兹维尔矿区发生2000名工人大罢工,工人反对矿主压低工资和到矿业公司开设的商店里去购买生活必需品。政府派2000名政府军前往镇压。罢工持续6 个月,得到全国劳动群众的广泛同情。茹尔.盖德和拉法格积极支持工人的罢工斗争。在众议院讨论德卡兹维尔工人罢工问题时,3 个工人议员组成了自己的独立党团,为工人辩护。罢工工人的部分要求得到满足。
  1890年5 月1 日,工人党领导法国工人阶级用罢工示威庆祝" 五.一" 国际劳动节。工人党还支持和领导了1892年8-10月的卡尔莫矿工罢工及几次罢工斗争,提高了自己的威信。1893年,工人党在众议院有12名议员。
  盖德派被选举的胜利冲昏头脑。1894年,为了争取农民的选票,工人党制定南特" 土地纲领" ,表示要维护小农私有制,甚至保护剥削雇工的富农。恩格斯写了《法德农民问题》,批评了盖德派的错误。
  1905年4 月,盖德派与饶勒斯派联合为法国社会党,奉行改良主义政策。
  1906-1911 年,连续爆发罢工运动,先后遭到激进党克列蒙梭政府和独立社会党白里安政府的镇压。
  4.美国
  (1)两党制度
  在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轮流执政。共和党于1854年1 月成立,以象为党徽,主要代表工业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西部小农的利益;民主党的前身是1792年杰斐逊创立的民主共和党,又称反联邦党。1840年正式定名为民主党。以驴为党徽,主要代表西南部新兴的植棉奴隶主和旧南部奴隶主、小农、边疆居民和工匠等的利益。美国南北战争后,由于奴隶制度的废除,南方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民主党成为资产阶级化了的南方大种植场主、富农和南方资产阶级的政党。两党的基本差别不大,只是在一些次要问题上有争吵。例如,共和党主张保护关税,民主党强调自由贸易。在镇压工农运动、为垄断资本家谋利以及对外侵略扩张等问题上,两党的政策是一样的。
  1861年至1885年,共和党长期执政。先后由林肯、约翰逊、格兰特、海斯、加菲尔德、阿瑟任总统;1885-1889 年和1893-1897 年,民主党的克利夫兰担任过两届总统;1889-1893 年,共和党的哈里森任总统;1897 -1901年,共和党的麦金利任总统。1901-1909 年共和党的T .罗斯福任总统;1909-1913 年共和党的W.H.塔夫脱任总统;1913-1921 年民主党的T.W.威尔逊任总统。
  在两党制度下,垄断资本家通过两大党操纵全国政治,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背后都有垄断资本家撑腰。例如,克利夫兰是摩根集团扶上台的,而麦金利的后台老板则是洛克菲勒金融集团。每当一个政党在大选中获胜上台执政,便把竞选中的得力干将安插到政府机关重要岗位上去。  1885年,民主党上台时,免除10万名共和党官员的职务,由民主党人取而代之。
  美国资产阶级一方面加强国家机器,建立强有力的军事镇压机构,另一方面通过一些缓和人民反抗情绪的法案。1866年4 月,国会通过黑人公民权法案,1868年颁布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规定所有公民不分肤色、种族和出身,都有选举权。1883年,国会通过了民主党提出的" 文官制度条例" (即彭德尔顿法),实行以功绩制为核心的文官制度。主要内容是:通过公开考试选拔文官,任何一级职位都对任何人开放;凡通过考试录用的文官,除违法者外,不得因政府更迭被免职;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不参加政党的竞选活动。通过该法的目的是纠正政党分脏制的弊病,但在当时没起太大的作用。
  19世纪80年代末,工人、农民以及小业主要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托拉斯的活动。  1890年7 月2 日,国会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该法第一条规定,凡以托拉斯或其他形式成立合同、联合,或者阴谋限制州际或对外商业和贸易活动者,均属非法。《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实施的头几年,并未用来反对垄断公司或托拉斯,而是用来反对工会。
  (2)美国工人运动
  1866年,全国劳工同盟在巴尔的摩成立。W .西尔维斯是它的创始人。
  全盛时期拥有60多万会员,包括激进的和改良的团体。它是一个行业集合体的联合,而不是单一工种的全国性的工会组织。由于它将注意力更多转向社会的而不是工会的事业,因而失去了工人的支持,于1872年衰亡。
  1869年12月9 日,以尤利亚.史蒂文斯为首的成衣工人在费城组织了劳动骑士团。1878年前,该组织处于秘密状态。1878年1 月,劳动骑士团举行第一次全国大会,会后公布了组织名称和原则宣言。其宗旨是:建立合作社、实行互助和争取" 公正的劳动条件".它提倡全体工人团结起来同有组织的资本家进行斗争。作为骑士团纲领的基础有三项原则:秘密活动、合作社和教育。劳动骑士团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而斗争,还成功地领导了为反对企业主解雇劳动骑士团工人而开展的抵制货物的斗争。劳动骑士团在斗争中发展壮大。1879年,它有成员9287人,1886年就超过70万人。它的基本群众是非熟练工人,其中有5 万名妇女会员,6万名黑人工人。后来由于史蒂文斯的继任者鲍德利领导集团执行阶级合作政策,引起广大会员的强烈不满,纷纷退出劳动骑士团。劳动骑士团到90年代仅剩10万会员。到1917年,终因失去影响而解散。
  19世纪70-80 年代,美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也有所发展。1873年,在第一国际支部的基础上建立了伊利诺斯工人党。1874年,成立了北美社会民主工党。1876年7 月19-22 日,各社会主义组织和政党举行统一代表大会,决定成立美国工党。美国工党的成员多为国际会员。党的纲领提出要为社会主义而奋斗。马克思主义者左尔格和魏德迈是党的创始人。但由于以菲利普.范.派顿为首的拉萨尔派在会议上占多数,派顿当选为党的书记。  1877年12月,美国工党改名为社会主义工党。该党曾领导工人进行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斗争。但由于党的90%成员是德国移民,美国本地工人未能吸收,犯有严重的宗派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党内派系纷争,拉萨尔派一直占据领导地位。所以,至19世纪末,它仍是一个人数不多的团体。
  19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已有不少工会组织。  1881年11月15日,各工会组织在匹兹堡召开联合大会。大会决定成立美国和加拿大有组织的行业工会与劳工联合会。主要创始人是雪茄烟制造工人国际工会主席塞缪尔.冈珀斯。1886年,该组织改名为美国劳工联合会(简称" 劳联")。冈珀斯任主席。劳联是工人阶级上层人物的联合组织,成员主要是熟练工人。
  劳联推行" 冈珀斯主义" ,即" 劳资合作" 、" 非党派政治" 和" 行业工团主义".劳联与劳动骑士团采取共同行动,领导了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斗争并取得了成果。1866-1900 年间,会员从13.8万人增至58万人。
  美国工人为巩固工会组织,改善生活和劳动条件,进行了多次罢工斗争。1874年至1875年,宾夕法尼亚煤矿工人举行了" 长期罢工" ;1877年7 月,三条主要铁路线(宾夕法尼亚线、巴尔的摩- 俄亥俄线和中部纽约线)的铁路工人宣布罢工。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罢工,罢工扩展到17个州。虽然罢工被政府军队镇压下去,但给铁路大王造成500 万美元的损失。1886年5 月1 日,约35万工人举行全国性罢工,争取八小时工作制。5 月3 日,在芝加哥麦考密克收割机工厂,一支工人纠察队遭到警察袭击,一名纠察队员被打死,多人受伤。5月4 日晚,工人群众在干草市场召集大会,抗议政府的暴行。3000名工人参加了大会。正当大会顺利进行时,突然有破坏分子扔出一枚炸弹,炸死几名警察。警察立即开枪,当场打死数人,打伤200 余人,有数百名工人被捕,其中有4 人后来被处绞刑。这次事件史称" 秣市惨案".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斗争获得部分胜利,有18.5万人在5 月1 日或过后几天就达到了他们的要求。1894年5 月1 日,发生了第一次失业工人向华盛顿进军事件。同年5 月11日至8 月6 日,伊利诺斯州普尔曼客车公司的工人宣布罢工,受到联邦军队的镇压。
  1898年,德布斯创建美国社会民主党,1901年改组为美国社会党。
  (3)农民运动
  南北战争以后,根据《宅地法》,部分农民获得了土地。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民发生分化,有的成为农业资本家,有的又变为佃农和农业无产者。铁路公司占有21500 万英亩土地,在运费方面实行歧视政策,资本家运输大宗货物,运费低;农民运送小宗货物,运费高。农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于1867年12月在华盛顿创立农民协进会,创始人是明尼苏达州农场主凯利(1826-1913)。1873年爆发农业危机,农民协进会发展很快。
  到1876年,有会员85万人。农民协进会的要求主要是:实现公平立法,保护农民免受高利贷者、银行和铁路公司的剥削,限制铁路公司的货运价格。
  在农民的压力下,伊利诺斯州、威斯康星州和衣阿华州政府制定了对铁路和谷物堆栈的管制法令。农民协进会还建立许多合作商店、粮仓、保险公司和银行以及农机厂和农产品加工厂等。但在垄断组织排挤下先后解体,会员人数随即减少。后来,农民运动的重心转为" 绿背" 纸币运动。
  " 绿背" 纸币是内战时期北方政府发行的法定货币。由于这种纸币不断贬值,1875年格兰特政府颁布了关于纸币兑换金币的法律。农民由于负债,要求保留"绿背" 纸币,反对实行金本位制。农民在1875年成立了" 绿背党".参加这一运动的主要是农民,也有部分工会组织。  1878年这两股力量合流,组成绿背劳工党。
  1880年,在内布拉斯加州又成立了" 农民联盟".后来,农民联盟联合成" 北方农民联盟".到1890年,该联盟有100 万农民。在南方出现了" 南方农民联盟"以及" 全国有色人种农民联盟".农民联盟的要求是:将铁路及其它交通工具收归国有或由国家监督;建立较公平合理的税收制度;实行通货膨胀政策。
  1892年,这些农民联盟联合成为" 平民党".参加" 平民党" 的还包括一些工会组织,小资产阶级和农业资本家。" 平民党" 成为美国第三大党,在1892年总统选举时,该党候选人威佛尔得票100 万张以上,有40多人当选为国会议员。后来,由于领导权落在农业资本家手中," 平民党" 内部发生分裂,到20世纪初就瓦解了。
  (4)对外侵略扩张
  随着西部土地的开拓完毕和垄断组织经济实力的增强,大资产阶级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为了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美国极力扩大海军力量,到90年代初已有军舰12艘,由世界第12位海军国跃居第5 位。
  美国的侵略矛头主要指向亚洲太平洋地区和拉丁美洲。1866、1867、1871年曾三次入侵朝鲜,均遭失败。1882年,美国派战舰驶入济物浦港口,胁迫朝鲜签订不平等条约。
  1875年,美国强迫夏威夷订立商业条约;1893年,又策动政变,成立" 临时政府".1898年,美国正式吞并夏威夷群岛。
  1898年,美国发动美西战争,从老殖民主义国家西班牙手中夺取古巴和菲律宾。
  1900年,美国参加" 八国联军" ,疯狂镇压义和团运动,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美国还通过1889年成立的" 美洲共和国国际联盟" (后改为" 泛美联盟"),排挤其他国家,企图把拉丁美洲变为自己的" 后院". 1903 年,美国策动巴拿马政变,攫取了巴拿马运河区。
  5.俄国
  (1)革命民粹派
  俄国1861年改革后,资本主义缓慢发展起来,封建残余仍大量存在。
  地主继续压迫和掠夺农民。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很尖锐。
  19世纪70年代,革命的知识青年穿起农民的衣服,跑到农村去,企图发动农民去进行反对沙皇政府的斗争。由于他们主张" 到民间去" ,于是被称为" 民粹派".但农民并没有跟他们走,因为他们对农民也并不真正熟悉,在理论观点上有错误。参加这次运动的约有1000人,大多数被警察逮捕了。
  民粹派运动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组织,很快就被沙皇政府镇压下去了。
  1876年,以菲格纳、阿普捷克曼等人为代表的一部分民粹派分子,在彼得堡成立了" 土地与自由社".该组织成员在乡村建立固定的组织,以医生、教师、手工业工匠等身份,长期在农村工作,企图发动农民起义。
  1879年8 月,由于在斗争策略上发生分歧," 土地与自由社" 分裂为" 土地平分派" 和" 民意党"." 土地平分派" 继续坚持原来的立场,继续在农村开展活动;" 民意党" 则把个人恐怖作为政治斗争的主要手段。  1881年3 月13日,民意党人在彼得堡用炸弹把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炸死了。但是并没有推翻沙皇制度,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又上台了。
  以普列汉诺夫(1856-1918)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批判了民粹派的基本错误观点:第一,民粹派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是种" 偶然" 现象,资本主义不会在俄国发展起来,因此无产阶级也不会成长和发展起来;第二,民粹派不认为工人阶级是革命中的先进阶级。他们妄想不要无产阶级而达到社会主义。他们认为知识分子所领导的农民以及他们视为社会主义萌芽和基础的农民公社,是主要的革命力量;第三,民粹派认为历史不是人民群众所创造,而是个别杰出人物,即所谓" 英雄" 创造的。他们把人民群众看作" 群氓" ,认为这些人是盲目地跟着" 英雄" 走的。普列汉诺夫写了《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1883年)、《我们的意见分歧》(1885年)、《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1895年)等著作,揭露了民粹派的错误,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19世纪80年代后,民粹派放弃革命斗争,主张与沙皇制度妥协,成为代表富农利益的自由主义民粹派。
  (2)工人运动的兴起
  19世纪70年代,俄国工人阶级开始觉醒,同资本家进行斗争。当时,工人的生活非常困苦。劳动时间长达14-15 小时,工资非常低,大部分工人每月只能领到七八个卢布。根本没有劳动保护。居住条件非常恶劣。厂主时常克扣工人的工资,强迫工人在厂主开设的店铺高价购买食品,并用罚款的办法掠夺工人。
  工人为了改善难以忍受的生活状况,便开始罢工和建立工人组织。1870年5月,彼得堡涅瓦纱厂爆发了俄国工人的第一次罢工。从1870-1875 年,俄国共发生105 次罢工,54次暴动。
  1875年,在敖得萨建立了由叶.奥.扎斯拉夫斯基领导的" 南俄工人协会".这是俄国第一个工人阶级的独立组织。协会的宗旨和章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章程的影响。它提出了组织无产阶级以反对沙皇政府,争取政治自由的任务。经常参加协会活动的只有60人左右。这个组织存在八九个月,就被沙皇政府破坏了。
  1878年,在彼得堡成立了由旋工奥布诺尔斯基和木匠哈尔  土林领导的"俄国北方工人协会".其纲领规定:" 工人阶级担负了解放自己和自己兄弟们的伟大事业,担负了革新旧世界的任务" ,要" 推翻国内现存的政治经济制度".它还提出言论、出版、集会自由,限制劳动时间、禁止童工、取消等级特权制度等主张和要求。协会有会员200 人,还有同样数目的同情者。
  协会开始参加工人的罢工,领导工人的罢工。1880年,出版了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工人的秘密刊物《工人曙光》。但它只出了一期就被沙皇政府破获,随后协会也停止了活动。
  80年代,是俄国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播和社会民主主义组织萌芽的时期。在1885-1890 年间,全俄发生将近200 起罢工;另外,还有约150次骚动、集体请愿、工人大批离开工作。  1885年1 月,奥列哈沃一祖也沃的莫罗佐夫工厂8000工人举行罢工,领导罢工的是" 俄国北方工人协会" 的会员彼得.莫伊先科。工人们要求停止抢劫式的罚款。这次罢工被武力镇压下去了。有600 多工人被捕,其中几十人被交付法庭审判。第二年,沙皇政府被迫颁布了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工厂立法《关于限制罚款法令》。规定厂主不得任意向工人罚款,所罚款项不得落入厂主的私囊,而必须用于工人自己的需要。
  工人运动的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出现于1883年,这就是由普列汉诺夫在瑞士的日内瓦成立的" 劳动解放社".该社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它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与资本》、《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及其他著作译成俄文,在国外刊印后秘密散布到俄国国内。" 劳动解放社" 的成员还有巴.勃.阿克雪里罗得、维.伊.查苏利奇、列.格.捷依奇和华.尼.伊格纳托夫等人。" 劳动解放社" 主要具有文学和宣传性质,并未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它只是在理论上为社会民主党奠定了基础,跨出了走向工人运动的第一步。
  在俄国,彼得堡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组织——" 俄国社会民主党" ,即历史上著名的布拉戈耶夫小组。这个小组和" 劳动解放社" 很快就建立了联系。布拉戈耶夫等人在彼得堡的工人和大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他们在1885年秘密出版俄国社会民主主义报纸《工人报》两期。  1887年,这个小组被敌人摧毁了。彻底粉碎民粹派和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重任落在了列宁的肩上。
  (3)列宁革命活动的开始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870-1924),1870年4 月22日生于辛比斯克市的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家庭。  1887年,列宁进了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因参加学生革命运动被捕并被开除学籍。列宁在喀山加入了费多谢也夫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小组。1889年,迁居萨马拉(今古比雪夫),开始了反对民粹派的斗争。他一方面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深入调查俄国的经济状况,特别是农民问题。1891年以校外生身份通过彼得堡大学法律系国家考试,获优等毕业文凭。
  1893年,列宁移居彼得堡。由于他非常深知马克思的学说,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当时俄国的经济政治环境,对工人事业的胜利有坚定强烈的信心,具有卓越的组织才能,很快成为彼得堡马克思主义者公认的领导者。
  为了从理论上彻底粉碎民粹派,列宁先后写了《论市场问题》、《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等著作,系统地批判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自由主义民粹派的理论观点。列宁揭露他们冒充人民之友而实际上是人民之敌的真面目,深刻地阐明了俄国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工农联盟的思想。
  1895年,列宁把彼得堡20个左右的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统一成" 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协会把工人为改善劳动条件、缩短工作日和增加工资等经济要求进行的斗争同反对沙皇制度的政治斗争联系起来。协会第一次在俄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  1894年底,列宁在工人巴布什金的参加下,写了给彼得堡的谢勉尼柯夫工厂罢工工人的号召书。  1895年秋,又写了声援托伦顿厂男女罢工工人的鼓动传单。1895年12月,列宁被沙皇政府逮捕。但他仍从监狱里寄出他写的小册子《谈谈罢工》和《告沙皇政府》等传单。  1896年夏,协会领导了彼得堡3 万纺织工人的大罢工。在工人罢工的压力下,沙皇政府不得不于1897年6 月2 日颁布法令,把工作日限定为11.5小时。在彼得堡" 斗争协会" 的推动下,俄国其他城市和地区也相继成立这样的协会。彼得堡" 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是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的萌芽。
  1895年,列宁到瑞士会见普列汉诺夫及劳动解放社成员,并到柏林、巴黎考察德、法工人运动。  1899年,列宁在东西伯利亚流放地完成《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彻底清算了民粹派的错误理论。
  在与民粹派进行斗争的同时,列宁也批判了以司徒卢威为代表的" 合法马克思主义者". 1898 年3 月,由彼得堡、莫斯科等地的" 斗争协会" 的9 名代表,在明斯克秘密地举行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虽然宣告了党的成立,但没有制定党纲、党章,大会选出的中央委员会很快被破坏。实际上,这次大会并未把党建立起来。  1900年2 月,列宁的流放期满,列宁继续为建立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而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1903年7-8 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党纲。在这次会上,拥护列宁的人因选举时获得多数票而称为" 布尔什维克" ,反对列宁的人因获得少数票被称为" 孟什维克".(4)俄国1905年革命
  20世纪初,俄国也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沙俄帝国主义除具有一般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外,还有它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垄断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结合在一起。列宁称之为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沙皇政府对外依赖外国资本,热衷侵略扩张;对内实行残暴的阶级压迫、民族压迫和经济剥削。俄国革命的主客观条件都已成熟,工农群众运动高涨,1900-1903 年的经济危机和1904-1905 年的日俄战争,加深了劳动人民的困苦,一场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革命风暴快要来临了。
  1905年1 月16日(俄历1 月3 日),彼得堡最大的普梯洛夫工厂1.2 万名工人为反对厂主开除4 名工人开始举行罢工。其他工厂工人群起响应,几天内,罢工人数达到15万人。沙皇政府密令加邦牧师,诱使工人游行,向沙皇呈递请愿书。1 月22日(俄历9 日,星期日),14万工人和家属抬着沙皇的画像,举着教堂旗幡,唱着祷告歌前往冬宫广场,准备向沙皇呈递陈述他们疾苦的请愿书。由于受布尔什维克的影响,请愿书上加进了关于言论出版自由、工人结社自由、召集立宪会议来改变俄国国家制度、在法律上人人平等、政教分离、停止战争、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土地归农民等要求。
  埋伏的军警向手无寸铁的工人们开枪,有1000多工人被打死,有两千多工人被打伤。史称" 流血的星期日".沙皇制造血腥暴行的消息传遍了全国。全体工人阶级、全国人民义愤填膺。每一个城市里的工人都用罢工来抗议沙皇的暴行,并提出了" 打倒专制制度" 的口号。在1 月间,罢工人数达到44万,超过过去整整10年的罢工人数。
  " 五一" 游行示威在许多地方引起了群众与军警的冲突。在华沙,示威群众受到枪击而死伤者达数百人。全俄各地参加五月罢工的工人在20万以上。在波兰的大工业中心洛兹市,工人在市区的街道上构筑了几十座街垒,同沙皇军队进行了3 天巷战。列宁认为这些战斗是俄国工人的第一次武装发动。
  伊万诺沃一沃兹涅先斯克工人的罢工,从1905年5 月底开始一直坚持到8 月初,参加罢工的工人约有7 万,其中许多是妇女。这次罢工是布尔什维克北方委员会领导的。工人在罢工期间建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它是俄国最初的工人代表苏维埃之一。
  工人的政治罢工震撼了全国。农民运动不断扩大。农民捣毁地主的田庄、糖厂和酒厂,焚烧地主的楼房和庄院。许多地方的农民夺取地主的土地,大批砍伐地主的林木,要求把地主土地转交给农民。
  6 月,黑海舰队的" 波将金" 号装甲舰上爆发了起义。起义的水兵惩治了他们切齿痛恨的军官,把装甲舰开到了正在举行总罢工的敖德萨。
  1905年秋,俄国革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由零散的罢工发展到群众性的大罢工,由地方的罢工发展到全俄的总罢工。10月20日(俄历7 日)莫斯科- 喀山铁路司机开始罢工,火车停驶了,运输中断了。25日,全国4 万公里铁路线上有75万职工都卷入了罢工运动的浪潮。铁路工人罢工得到全俄各城市工人的响应,彼得堡爆发了总罢工,罢工迅速地扩展到高加索、乌克兰、克里木、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西伯利亚、波罗的海等全国各地。
  从10月26日起,全国有2500多个大工厂停了工,其他各行各业的工人、职员也参加了罢工,人数总计有200 万,还有大批农业工人参加。
  沙皇被迫于10月30日(俄历17日)颁布诏书,虚伪地宣布人民有言论、集会、结社、出版等自由,答应扩大选举权,成立具有立法权的杜马(即议会),任命自由派的代表维特为总理大臣。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揭露了沙皇政府的宪政阴谋,号召人民把革命推向前进,举行武装起义,推翻沙皇专制制度。
  1905年秋,工人运动继续发展。农民运动、士兵运动和非俄罗斯各族人民的革命运动也出现高潮。在俄国的欧洲部分有1 /3 以上的县份都发生了农民起义,捣毁了约2000个地主的庄园。先进的农民,在农村中还建立了革命农民委员会。布尔什维克在沙皇军队中秘密地建立了许多党组织,加强了军队的工作。10月间,在喀琅施塔得爆发了水兵起义。11月,塞瓦斯托波尔港的水兵发动了规模更大的起义。起义的水兵夺取了奥察科夫巡洋舰。乌克兰、白俄罗斯、南高加索和波罗的海沿岸各族人民争取自治和解放的斗争风起云涌,特别是由斯大林领导的南高加索的民族运动,走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前列。
  12月20日(俄历7 日)莫斯科工人代表苏维埃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举行总政治罢工。这一天停止工作的就有10万人以上,第二天发展到15万人。工人们到处举行群众集会,要求武装起来,建立工人义勇队。  12月22日,武装起义开始了。莫斯科已有8000名组织和武装起来的工人,其中很多人是布尔什维克。武装工人构筑街垒,同反动军警进行博斗,一度攻占几乎所有车站。顿巴斯、尼什哥罗德、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等地也发生武装起义。
  在赤塔、诺沃罗西斯克,革命人民一度掌握了政权。十二月武装起义是1905年革命发展的最高峰。由于缺乏集中统一的指挥,各地起义分散,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城市斗争和农村斗争未能密切配合,争取士兵的工作不够有力等原因,人民起义被沙皇政府镇压。  1906-1907 年,革命运动逐渐走向低潮。据不完全统计,在革命期间每年的罢工人数,1905年有286.3 万人;1906年有110.8 万人;1907年有74万人。在这期间,农民和士兵起义多次发生,都遭镇压。
  1907年6 月16日(俄历3 日),沙皇政府解散第2 届国家杜马,同时公布了进一步剥夺工农群众和非俄罗斯人民基本权利、保证资产阶级代表占优势的新的选举法,恢复专制统治。这就是反革命的" 六三政变".从此开始了斯托雷平反动时期。
  俄国1905年革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国际影响。  1905年革命沉重地打击了沙皇专制制度,使俄国工人阶级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和锻炼。工人阶级创造性地运用了总政治罢工、武装起义等斗争方式,创立了新的组织形式——苏维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次" 总演习".这次革命,鼓舞和推动了欧、亚一系列国家的革命斗争。它是帝国主义时代第一次人民革命,结束了巴黎公社失败以后的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继俄国1905年的运动之后,民主革命席卷了整个亚洲。俄国革命的经验,鼓舞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革命人士的斗争勇气和信心。在伊朗、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也都发生了反对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列宁称之为" 亚洲的觉醒". 6. 日本
  (1)明治维新后的政治制度
  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结束了封建幕府政治,成立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维新政府,史称" 明治维新".通过1868年的版籍奉还和1871年的废藩置县,将封建领主占据的藩地统归天皇管辖。  1868-1869 年的戊辰战争,平息了士族的反叛之后,日本开始走上近代君主立宪制的政治轨道。
  明治政府在" 富国强兵" 、" 文明开化" 和" 殖产兴业" 三大口号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图彻底废除幕藩封建割据体制,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但是,明治政府并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农民依然过着贫困不堪的生活。因此,明治维新后,农民斗争比以前又有了新的发展。  1871至1874年共发生了80多次农民暴动。农民反对官府擅自规定地价、高利贷剥削和物价上涨。1875-1878年,爱知县43个村的农民坚持斗争两年多。1876年12月,由三重县开始的起义,迅速波及到爱知、岐阜、和歌山等县,有数十万农民参加大起义。起义者袭击官府,焚烧各种簿册文件,捣毁监狱,释放全部犯人。这些声势浩大的起义迫使政府让步。  1877年1 月,政府宣布将地税率从地价的3 %降为2.5 %。
  明治政府在经济上给大资产阶级和大商人种种特权,引起中小资产阶级的不满。从70年代起,出现了反对专制政治、争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的自由民权运动。参加这一运动的有中小资产阶级、中小地主和部分士族知识分子。福泽谕吉(1834-1901)发表的《文明论概论》和《劝学篇》,对自由民权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1874年1 月,板垣退助(1837-1919)、后藤象二郎、江藤新平、副岛种臣等被排挤下野的参议向政府提出建立民选议院的建议书,并组织" 爱国公党" ,成为自由民权运动的发端。同年4 月,板垣和片冈健吉(1843-1903)
  等在上佐成立" 立志社" ,宣扬资产阶级的" 天赋人权论".  1875年,"立志社" 与其它性质相近的地方团体代表在大阪集会,将爱国公党改为爱国社。1877年6 月,片冈健吉等向天皇提出弹劾政府的建议书,着重指责政府以人民的税款资助特权商人和高额地税的政策。  1878年11月,爱国社在大阪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全国社团联合组织。参加这次大会的代表杉田定一(1851-1929),回到家乡后,领导了越前七郡农民进行了反对官府擅自规定地价的斗争。自由民权运动与农民的斗争结合起来,形成全国性的政治运动。1880年3 月,爱国社在大阪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将爱国社改为" 国会开设促成同盟".会员很快发展到13万人。
  自由民权运动的发展迫使天皇颁发诏书,宣布" 将在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开设国会,颁布钦定宪法。" 1881年10月15日,由参加自由民权运动的各团体,在东京组成自由党,选举板垣退助为党的总裁。自由党宣布它的任务是致力于确立良好的立宪政体。1882年4 月,大隈重信(1838-1922)组织立宪改进党,主张实行英国式的立宪君主制,倡导" 主权属于君民之间" 的立宪论。自由党和立宪改进党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但自由党的政治主张较激进。自由党的地方组织常常和农民结合在一起,领导农民进行反对独裁政府的斗争。立宪改进党吸收了与萨摩、长州藩阀关系较浅的大资产阶级,是自由民权运动中的温和派。1883年,板垣接受政府公费出国旅行,放弃了反对专制政府的斗争,自由党与立宪改进党分别与三井和三菱财团有关系,互相攻讦。  1884年10月,自由党宣布解散。自由民权运动是日本政治史上的一次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对推动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1882年,政府委派伊藤博文(1841-1909)起草宪法。他用一年半的时间出国考察欧州国家的宪法和政治制度。最后选中了最反动的普鲁士宪法作为蓝本,制定了日本宪法。
  1885年,日本结束了明治初年以来的太政官制,创设了内阁制。
  1889年2 月11日,正式颁布钦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通称《明治宪法》)。《明治宪法》由7 章76条构成。这是日本第一部宪法。它赋予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力,从而确立了天皇专制的政体。宪法规定," 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 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 天皇是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 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 ," 天皇裁可法律,命公布与执行" ," 天皇召集帝国议会,命其开会、闭会、停会,及解散众议院" ," 天皇统率陆海军" ,"天皇宣战、讲和及缔结各种条约".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及敕任的议员组成,实权掌握在华族和终身敕选议员手中。众议院,由民选的议员组成。两院的职权虽然对等,但贵族院可以推翻众议院的决定。帝国议会虽有参与制定法律和预算的权力,但议会通过的法案须经天皇裁可才能成为法律。
  内阁及其国务大臣从属于天皇,只对天皇负责,并对天皇的行政权的行使起辅佐作用。但国务大臣无权过问皇室事务和军事统帅事务。议会不能决定内阁的去留;政府可以紧急敕令等方式削弱议会的立法权。如果政府提出的预算案被议会否决,政府可执行上年的预算案。
  枢密院名义上只是天皇的咨询机关,但实际上是天皇的参谋部,成为国家的决策机构。枢密院由议长、副议长及顾问官组成。
  司法权由法院以天皇名义行使,但天皇和内阁均不参与审判。当时的司法权不包括对行政案件的审判,另设行政法院审理行政案件。
  宪法规定了" 臣民权利义务".日本臣民适合法律命令所规定的资格者,均可被任为文武官及就其他公务。臣民有兵役、纳税等义务。在法律的范围内,有居住及迁移的自由。按当时的选举法规定,日本国民年满25周岁并缴纳直接税金15日元以上才有选举权。具有同样财产资格的30岁以上的男子,才有被选举权。1890年举行第一次选举时,取得选举权的只有45万人,占总人口的1.24%。
  《明治宪法》颁布以后,又相继制定了《皇室典范》、《议会法》、《贵族院令》、《众议院议员选举法》、《会计法》等,确立了天皇主权的君主立宪政体。天皇制实质是地主资产阶级专政。
  (2)工人运动
  日本的工人运动始于19世纪70年代初。工人们为了改善自己奴隶般的地位,曾进行多次自发的斗争,有时变为暴动。如1872年佐渡岛金矿的矿工、1870-1889年间九州岛的矿工多次起来进行斗争。  1882-1883 年横滨市的人力车夫和渔夫,1883-1884 年在九州岛贝池矿井的黑人工人也进行过斗争。1886年,山梨县纺织女工为反对厂主降低工资举行罢工。1887年下半年有32次劳动争议,参加的有2700人。1898年发生43次劳动争议,参加的有6300人。这些斗争使工人们认识到团结起来建立工会组织的必要性。但当时在工人运动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行会思想。
  19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在日本得到了加强。1890年成立了侨居美国的日本工人第一个联合会。有78名成员,称为工人勇敢协会。
  其目的是研究欧美各国的工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寻找解决日本劳工问题的途径。
  1897年4 月,片山潜(1859-1933)和一部分旅居过美国受美国工人运动影响的人,成立了" 职工义友会" ,发表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份工人运动的宣传品《告职工诸君书》,号召工人团结起来,以对付无情的雇主。这年6 月,这个组织在东京神田区青年会馆,举行工人问题演说大会。片山潜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工人们团结的必要》的演说,听众达1200多人。同年12月1 日,在东京成立了五金工人的工会组织" 铁工组合" ,拥有会员1000多名,并创办了机关刊物《劳动世界》。片山潜担任" 铁工组合" 书记兼《劳动世界》主编。
  1898年2 月24日,日本最大的企业铁路公司工人罢工,波及铁路线500 英里以上,这次罢工取得了胜利。公司被迫恢复了被解雇工人的工作,提高了工资。在这次罢工斗争的基础上,成立了叫" 日铁矫正会" 的工会组织。
  同时,印刷工人、染工、造船木工等也纷纷成立工会。同年10月,片山潜等人成立" 社会主义研究会" ,目的是介绍西方社会主义思潮。1900年1 月28日,改名为" 社会主义协会".片山潜以这一组织为中心,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宣传工作。1901年5 月2 日,他发起和组织日本社会民主党,纲领明确规定要废除阶级制度,实行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及资本公有。这个组织虽然成立当天就被天皇政府解散了,但是,社会主义思想在日本日益广泛地传播开来,日本工人运动也随之发展起来了。
  (3)对外侵略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其矛头首先指向琉球、中国的台湾和朝鲜。历史上,琉球曾向中国封建王朝纳贡,后被日本的萨摩藩封建主侵掠。  1872年,日本把琉球国王绑架到东京,强迫他宣布自己是日本的琉球藩王。  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
  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渔民在台湾被杀事件,发动侵略中国领土台湾的战争,迫使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北京条约》,以50万两白银的赔款作为日军退出台湾的条件。
  1875年,日军侵入朝鲜的江华岛。于1876年2 月26日,强迫朝鲜订立《日韩江华条约》。日本取得自由勘测朝鲜海口、领事裁判权、贸易等权利。
  1882年,汉城爆发了朝鲜人民反对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的起义,日本出兵镇压。8 月,又强迫朝鲜订立《仁川条约》(又称《济物浦条约》),日本获得赔款,并攫取在汉城驻兵的特权。
  1894年7 月,伊藤政府和英国签订条约,主要内容是,新约批准后五年才生效;新约生效后完全废除治外法权,同时日本全面开放内地,允许英国人居住、旅行和营业,但无土地所有权;最惠国待遇以相互平等为原则;关税率从5 %提高到10-15 %。同年11月,日本与美国也签订了类似的条约。
  这样,日本就摆脱了不平等条约的奴役,这是日本人民长期反对卖国条约的斗争的一个胜利。英国在签订新约后表示,如果日本与中国发生冲突而不损害英国在华利益,英国将保持" 中立".在取得英、美的谅解和支持后,1894年7 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悍然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 甲午战争".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军队战败。1895年,中国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根据条约,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910年,日本正式吞并朝鲜。日本从中国割去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中国赔偿战费2 亿两白银。之后,日本又在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的反帝运动;在1904至1905年,在中国东北与沙俄进行争夺中国领土的战争,进一步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日本日益走上争夺世界霸权的军国主义道路。
  四、第二国际
  1.第二国际的建立
  (1)第二国际建立的条件
  19世纪70至8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工人运动的高涨,为欧美各国普遍建立社会主义团体和工人政党提供了条件。继1869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建立后,瑞士于1870年成立社会民主党;1871年,丹麦社会民主党诞生。之后,又有许多社会主义政党和团体成立:匈牙利社会民主党(1873年)、奥匈社会民主工党(1874年)、葡萄牙社会党(1875年)、美国社会主义工人党(1876年)、比利时社会党(1879年)、西班牙社会主义工人党(1879年)、法国工人党(1879年)、匈牙利全国工人党(1880年)、英国社会民主联盟(1881年)、意大利罗曼尼亚革命社会党(1881年)、日本东方社会党(1882年)、俄国劳动解放社(1883年)、英国费边社(1884年)、挪威工人党(1887年)、瑞典社会民主工党(1889年)。到1889年7 月,已有20个国家或民族建立了35个社会主义团体和工人政党。这些社会主义团体和工人政党的普遍建立,为第二国际的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在社会主义团体和工人政党普遍建立的同时,各国工会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到1889年7 月,在英国、美国、德国、荷兰、瑞士、俄国、比利时、阿根廷、西班牙、挪威、印度、乌拉圭、法国、波兰等国家,先后建立了25个行业性工会或全国工会中心。
  此外,合作社运动、社会主义青年运动和社会主义妇女运动,也都开展起来。这说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已经组织起来,并开展了争取自己经济和政治权利的斗争。从而为第二国际的建立奠定了社会基础。
  (2)恩格斯对创建新国际的贡献
  1883年3 月14日,伟大的科学共产主义奠基者、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世长辞了。领导国际无产阶级的重担历史地落在了恩格斯的肩上。恩格斯一方面继续整理出版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另一方面对各国工人阶级革命事业给予指导。
  1876年,第一国际解散后,许多人为恢复旧国际作过尝试。恩格斯认为不必急于成立新国际。但当可能派积极筹备召开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国际工人运动的领导权有落在可能派手中的危险的时候,恩格斯改变了看法。他毅然放下手头的工作,象一个少年人一样投入到创建新国际的斗争中来。
  1887年10月2-6 日,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圣加仑召开党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倍倍尔提出的议案,委托党的执委会,联合其他国家的工人团体,于1888年秋天,召集国际工人代表大会。法国工人党也提出了同样的建议。
  英国工联主义者和法国可能派于1888年11月 6-10日在伦敦召开国际工会组织代表大会。会议作出了关于委托可能派于1889年7 月在巴黎召开国际工人代表大会以建立国际劳工组织的决议。
  面对这种严峻局面,法国党的盖德和拉法格在抵制可能派召开代表大会上表现不够坚决。德国党的倍倍尔和威廉.李卜克内西也犹豫不决。恩格斯在1888年12月4 日写信给拉法格,明确指出:" 如果你们一点事情也不做、不宣布,你们要在1889年举行代表大会,并准备这个大会,那么人家都跑到布鲁斯派(即可能派——引者)代表大会去了,因为谁也不会跟着退出去的人走。快宣布你们的代表大会吧,在各国社会主义报刊上声张声张,好让人们感到你们居然还存在。"在恩格斯的敦促下,法国工人党和其他社会主义组织及工会的代表在特鲁瓦大会上决定,1889年在巴黎召开同可能派大会对立的国际工人代表大会。为了帮助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认清形势,恩格斯于1889年1 月5 日,又给倍倍尔写了一封长信,指出马克思主义者不能参加可能派的大会。倍倍尔和威廉.李卜克内西共同商定,与法国工人党一起召开一次预备性代表会议,以便为召开国际工人代表大会作准备。1889年2 月28日,在荷兰的海牙,来自德国、瑞士、荷兰、比利时等国的社会主义团体和工人政党的9 名代表和英国社会主义同盟、丹麦社会民主党2 名观察员出席了大会。与会代表共同签署的决议规定,国际工人代表大会于1889年7 月在巴黎举行。各国工人和社会主义者,都可以在适合每个国家的政治法令的条件下,派代表参加大会。但是,可能派拒绝了海牙大会的决议。
  为了揭露可能派,恩格斯支持伯恩施坦先后发表了《1889年国际工人代表大会:答<正义报>》和《1889年国际工人代表大   会:答社会民主联盟宣言》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系统地介绍了国际工人代表大会的筹备过程,并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者同可能派及其盟友斗争的实质。恩格斯还组织人员翻译出版多种文字写成的关于召开大会的呼吁书,通过书信往来,动员各国社会主义者支持和参加马克思主义者召开的国际大会,为创建新国际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1889年巴黎代表大会
  1889年7 月14日,国际工人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可能派的工人代表大会于7 月15日也在巴黎召开。出席马克思主义者大会的代表,开始是391 人,来自22个国家。出席可能派大会代表,来自14国共608 人。绝大多数代表是法国人,外国代表只有84人。而且有些代表属于国外的流亡者,并没有接到国内的委托书。
  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大会的开幕仪式是隆重热烈的。会场上悬挂着马克思和其他工人阶级领袖的肖像,写着"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和" 在政治上与经济上剥夺资本家阶级、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化!" 的口号。李卜克内西、倍倍尔、瓦扬、盖德、拉法格以及其他各国党的著名领袖都被选入大会主席团。李卜克内西当选为大会执行主席。恩格斯因忙于《资本论》第三卷的整理工作,未能亲自出席,但他热烈支持这次大会的召开。在可能派大会的会场上,安放了一尊戴有红色弗吉尼亚帽的共和女神塑像,以此为精神支柱。他们的口号是:" 不争得劳动权,不把正义和平等变成全人类关系的准则,就决不罢休。" 布鲁斯和海因德曼出席了可能派的代表大会。
  马克思主义者的工人代表大会原定议程是:①国际劳动保护立法——从法律上调整工作日;②对工厂、作坊以及家庭工业实行监督;③实行这些措施的手段和途径;④废除常备军和实行普遍全民武装。后来又增加了听取各国劳工运动报告、两个大会合并等议程。大会用了3 天时间,先后听取了18个国家29名代表的22个综合报告、5 个专题报告和两个讲话,还散发了11个书面报告。关于两个大会合并问题,会议通过了有条件地统一的" 李卜克内西提案".但由于可能派不愿合并,没有实现。大会通过了6 项决议:①关于联合问题的决议;②关于国际劳工保护立法的决议;③关于实现国际劳工保护立法要求的途径和手段的决议;④关于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决议;⑤关于庆祝" 五一" 的决议;⑥关于废除常备军和实行普遍全民武装的决议。
  可能派的代表大会的议程是:①国际劳动保护立法;②各国工人进行经常联系的手段;③雇主同盟和当局干预;④下次大会的时间、地点和准备工作。大会就这些议题通过了决议。关于新增加的听取各国代表团报告的议题,只用了不到两小时,听取比利时、丹麦和西班牙3 国代表关于劳动状况的报告。
  马克思主义者的工人代表大会开得轰轰烈烈,而可能派的工人代表大会却开得冷冷清清。有些代表退出可能派的代表大会,转到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大会中来。到最后一次会议时,可能派大会只剩下58人。而马克思主义者的工人代表大会到7 月17日,代表总数增加到407 人。
  1889年7 月21日,巴黎国际工人代表大会胜利闭幕。这是第二国际建立的大会,也是第二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第二国际没有常设的中央机构,也没有统一的纲领、章程,定期召开国际大会是其组织上的显著特点。第二国际长期没有正式名称,直到1907年前后,一些文章才开始使用" 第二国际" 这个名字;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才将这个名称肯定下来。在此之前,第二国际一直以" 新国际" 自称,以区别于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
  2.1889-1896 年的第二国际
  (1)争取国际劳工保护立法
  1889年的巴黎国际工人代表大会、1891年的布鲁塞尔大会、1893年的苏黎世大会及1896年的伦敦大会,都把争取以八小时工作日为中心的国际劳工保护立法列为议程,并作出了相应的决议。
  1889年的巴黎国际工人代表大会总结了各国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关于国际工人阶级当前经济要求的系统纲领。由于工人阶级的长期斗争,英、美等国的部分工人的劳动条件有所改善,实现了八小时工作日制。但是,多数工人的劳动状况仍很恶劣,劳动时间长达10-12 小时,个别行业甚至高达16-18 小时。资产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缓和阶级矛盾,也举起了"保护劳动" 的旗子。在这种形势下,新国际作出了《关于国际劳工保护立法的决议》是十分必要的。
  这个决议是由倍倍尔草案和盖德草案合并而成,有些段落,经过莫里斯、凯尔、哈弟、舍雷尔等人的修改,最后由全体大会通过。《决议》指出:" 劳动和人类获得解放,只能靠作为阶级存在的、在国际范围内组织起来的、为了消灭资本主义和实行对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而取得政权的无产阶级"." 愈来愈加剧的剥削造成对工人的政治压迫,经济奴役,引起工人体力上和精神上的衰退" ;还指出:" 一个有效的劳工保护立法在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的国家里是绝对必要的".《决议》在强调维护工人当前利益时指出:" 要对目前的经济制度的破坏性影响进行积极的斗争" 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指出" 用一切他们所掌握的手段反对压制工人、威胁整个人类自由发展的社会组织是全世界工人们的义务".这里所说的" 社会组织" ,是指资本主义制度。这就把当前的争取劳工保护立法的斗争与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既区别于资产阶级政府的劳工立法,也与无政府主义和改良主义划清了界限。
  关于国际劳工保护立法的基础,代表大会提出12项:
  <1 >规定青年工人的工作日最高限度为八小时;<2 >禁止未满14岁的儿童劳动,把男女青年的工作日降到6 小时;<3 >禁止夜班劳动,工作性质需要连续开工的一定的工业部门除外;<4 >禁止一切对妇女身体特别有害的工业部门雇佣女工;<5 >禁止妇女和未满18岁青年工人上夜班;<6 >一切工人,每周至少应有36小时的连续休息;<7 >禁止建立对工人健康有害的工业部门和生产方式;<8 >禁止实物工资制;<9 >禁止用生活资料支付工资,并禁止厂主开杂货店(如食堂等);<10>禁止中间商(血汗制度);<11>禁止私营劳动介绍所;<12>由国家支付工资的,并且至少一半是工人自选的工厂检查员监督所有的包括家庭工业在内的工场和工业设施。" 在提出这些原则要求之后," 代表大会声明,这一切为了健全社会关系所必要的措施应列为国际各种法律和条约的内容,并要求全世界无产者以这种精神去影响自己的政府。如果这样   的法律和条约业已生效,为了更彻底地执行之,应对其应用和实施进行监督".大会还要求" 男女工人同工同酬,并且不分民族差异".《决议》最后说:" 为了达到无产阶级的完全解放,代表大会认为,各地工人组织起来是完全必要的,因此大会要求不受限制的、完全的、自由的集会和结社权。" 在1891年布鲁塞尔大会上,又提出了保护妇女尤其是保护女工的问题。
  1893年的苏黎世大会通过了由考茨基的夫人路易斯.考茨基提出的《关于保护女工的苏黎世决议》。这个决议指出:" 最坚决地维护对女工的保障乃是各国工人代表的义务".《决议》规定:<1 >实行妇女最高限度8 小时工作日和未满18岁少女6 小时最高限度工作日;<2 >规定每周有一次36小时的连续休息日;<3 >禁止夜班劳动;<4 >在一切对身体有害的企业禁止妇女劳动;<5 >禁止孕妇在产前2 周和产后4 周劳动;<6 >凡有妇女劳动的- 切工业部门设足够数量的工厂女监督员;<7 >上述各规定适用于所有妇女,无论她们是在工厂、工场、商店、家庭作坊或农村劳动。
  1896年的伦敦大会,进一步涉及工人的教育和体力发展问题。大会决议规定,应从禁止童工、限制少年劳动入手,采取设立补习学校的办法,由社会负担免费对工人子女尤其是孤儿和弃儿进行教育,以为他们提供继承人类共同遗产的机会。这个决议是由英国费边主义者悉尼.韦伯提出来的,带有费边主义色彩,在国际工人运动中没有产生什么实际的影响。
  为了实现以争取八小时工作日为中心的国际劳工保护立法,新国际要求利用集会、报刊、请愿、示威游行、议会讲坛等形式,来宣传、贯彻大会关于劳工保护立法的决议。1889年的巴黎大会和1891年的布鲁塞尔大会以及1893年的苏黎世大会都作出了《关于五一劳动节的决议》。巴黎《决议》以代表大会的名义宣布:" 在一个作为永久规定的日子里,组织大规模的国际性游行示威,以便在一切国家和一切城市,劳动者都在同一天里要求执政当局从法律上把工作日限制在8小时以内,并实现巴黎国际代表大会的其他一切决议。" 从此,5 月1 日成为各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团结战斗的共同节日。
  1890年5 月,法国、英国、奥地利、美国、德国、意大利、波兰、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典、比利时、挪威、丹麦、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的工人阶级,按照巴黎代表大会关于" 五一" 决议的要求,在不同的时间、采取不同的方式,分别举行集会、停工、罢工、示威游行,法国、意大利的工人还与军警发生冲突。在5 月4 日,恩格斯参加了英国工人在伦敦海德公园举行的规模宏大的示威集会。各国庆祝" 五一" 国际劳动节的活动,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推动了争取国际劳工保护立法的决议的贯彻与实施。
  (2)国际工会组织的建立
  早在1871年,德国雪茄烟制造工人就成立了第一个行业性的国际工会组织。1881年11月,美国和加拿大有组织的行业工会与劳工联合会成立,会员包括美国工人和加拿大工人。1889年至1896年,在第二国际的代表大会上都提出过建立国际工会组织的问题。1889年,新国际成立时,曾有人提出建立国际工会组织的计划,当即遭到否决;1891年,布鲁塞尔大会再次提出国际工会组织的问题,由于德国代表团的反对,建立国际工会组织的方案被搁置。在1893年的苏黎世大会上,多数代表坚决主张把各国工人联合起来,通过各国的中央工会协议,按不同行业,成立工会国际联合会;他们要求成立各国工会书记处,以便传递信息,交流经验。这些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各国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开展对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斗争的愿望,大会以12票同意、6 票反对通过了建立国际工会组织的提案。1896年的伦敦大会又重申了上述决定。
  苏黎世大会之前,已有6 个国际工会组织;苏黎世大会之后,又增加了8 个。它们是雪茄烟制造工人国际联合会(1871年)、美国和加拿大有组织的行业工会和劳工联合会(1881年)、制靴制革工业工人国际工会书记处(1889年)、国际矿工联合会(1890年)、烟草工人国际委员会(1890年)、国际印刷工人书记处会议(1893年)、五金工人国际情报局(1893年)、裁缝国际书记处(1893年)、纺织工人国际书记处(1893年)、铁路工人国际书记处(1893年)、运输业工人利益国际研究委员会(1894年)、国际制毛皮工人书记处(1894年)、国际制帽工人同盟(1896年)、平版、石版印刷工人暨相关行业工人国际同盟(1896年)。一共是14个。
  1901年8 月21日,在哥本哈根召开第一届国际工会代表会议,通过关于建立常设国际工会书记处的决议,并于第二年在斯图加特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工会代表会议上正式宣告成立,它拥有17个行业工会书记处、250 万工会会员。
  (3)反对无政府主义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者同无政府主义进行过长期的斗争。早在第一国际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对无政府主义进行过揭露和批判,并把巴枯宁主义者开除出国际工人协会。到19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大批小资产者破产,不断流入到工人阶级队伍中来。无政府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活动和影响得到了加强。他们反对政治斗争,否定组织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反对利用合法手段,主张不顾主客观条件是否成熟,随时采取暴力手段去实现革命,或随时采用" 直接行动" ,用国际总罢工的办法推翻资产阶级政府,从而消灭任何形式的国家;他们错误地认为,把生产资料转交给工会是斗争的最终目的,工会能够保证工人阶级的解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无政府主义者的代表有法国的工团主义,德国的" 青年派" 和荷兰的纽文胡斯分子等。
  第二国际反对无政府主义的斗争从成立之初就开始了。在巴黎大会上,无政府主义者反对争取国际劳工保护立法,意大利的梅尔里诺提议," 把一切主张劳动立法的建议视为反社会主义的、反动的和欺骗性的而予以摒弃" 。法国的弗朗舍也认为,劳工保护立法是全无用处的。经过激烈的辩论,大会在荷兰代表团弃权的情况下,通过了关于争取国际劳工保护立法及其措施等两个决议。
  在1891年8 月召开的布鲁塞尔代表大会上,在进行关于无产阶级对待军国主义的斗争策略问题的讨论时,以荷兰的纽文胡斯为首的无政府主义者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可能有自卫战争和正义战争。他们主张不论发生何种战争,社会党人都应该号召各国工人阶级举行国际性总罢工。威廉.李卜克内西在关于"工人阶级对军国主义的态度" 问题的发言和报告中,指出战争和军国主义同资本主义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消灭军国主义并从此结束人民之间的战争状态的唯一保证在于社会主义的胜利".李卜克内西驳斥了纽文胡斯关于" 举行全世界的大罢工" 的卑劣的空话。大会通过了李卜克内西提出的决议草案。决议指出:战争状态是由人剥削人的制度和由此产生的社会阶级斗争所强加的;只有建立起消灭人剥削人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才能结束军国主义,建立各国人民之间的和平;代表大会要求各国工人持久地强烈地反对一切好战企图和反对一切服务于这种企图的同盟,并且持久不懈地努力通过成立国际无产阶级组织,来加速社会主义的胜利。
  布鲁塞尔代表大会以后,无政府主义者采取了一系列恐怖活动措施,在巴黎等地的议会和公共场所投掷炸弹,暗杀统治阶级的个别人物。马克思主义者为了同无政府主义者划清界限,不同意无政府主义者参加大会。因此只邀请承认进行政治斗争和有必要建立独立工人组织的那些组织参加1893年的苏黎世大会。大会讨论的主要问题是社会民主党的政治策略问题。恩格斯亲自参加这次大会并主持了闭幕式。大会关于" 社会民主党的政治策略" 的决议指出:鉴于政治行动仅仅是无产阶级取得经济  解放的一种手段,代表大会援引布鲁塞尔代表大会关于阶级斗争的各项决议声明如下:为了反对剥削制度把各国工人在全国范围内和世界范围内组织到工会和其他组织中去乃是绝对必要的。不论是为了宣传鼓动和公开阐明社会主义原则,还是为了争取迫切需要的改革,政治行动都是必要的。"决议充分肯定了议会斗争这种政治斗争形式,驳斥了无政府主义者否认政治斗争的谬论。但是,决议却片面夸大了议会斗争的作用。决议中说,各国工人利用政治权利" 在一切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中实现工人的各种要求并且取得政权,并把这种政权从资本统治的手段变为无产阶级解放的手段。" 苏黎世大会之后,无政府主义基本上被击溃了。普列汉诺夫于1894年写了《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一书,对无政府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1896年的伦敦代表大会,拒不接受无政府主义者为第二国际的成员,一向接近无政府主义的纽文胡斯分子为抗议开除无政府主义者而退出了代表大会。至此,第二国际各国党反对无政府主义的斗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3.1896-1914 年的第二国际
  (1)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斗争
  爱德华.伯恩施坦(1850-1932 年)出身于柏林的一个火车司机家庭,当过银行职员。他于1872年4 月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
  1879年,他在瑞士的苏黎世同赫希伯格、施拉姆一起,共同写作《德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回顾》,并以3 颗星花署名,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治年鉴》上发表。该文主张党不应是片面的工人政党,而应是" 一切富有真正仁爱精神的人" 的全面的党;党不应走暴力的、流血的、革命的道路,而应走合法的即改良的道路。这些主张,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严厉批评。之后,伯恩施坦在倍倍尔的引见下,专程到伦敦向马克思和恩格斯表示悔悟,重新获得马克思、恩格斯的谅解和信任。从1881年至1890年任党中央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报》主编。曾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揭露统治阶级" 鞭子" 和" 蜜糖" 的两手策略、维护党的理论原则和革命策略方面做过不少有益的工作。当形势发生变化,  统治阶级改变策略时,他由迷惘而至疑惑。1888年,他随报社从瑞士迁往伦敦后受费边社的影响很大,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发生怀疑。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他进而公开攻击马克思主义。
  1896-1898 年,伯恩施坦在考茨基(1854-1938 年)主编的《新时代》上,以" 社会主义问题" 为总题目,发表了一组文章。1899年,又出版了《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在这些文章中,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进行了全面的" 修正".从此就有了" 修正主义" 这一名称。
  在哲学方面,否认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出" 回到康德去" 的口号,企图以唯心论代替辩证唯物论,以简单的、平静的进化论代替革命的辩证法;在经济学方面,用" 经济发展的新材料" 来抹煞和掩盖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主张用柏姆.巴维克的边际效用理论代替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鼓吹资本主义的卡特尔和托拉斯可以防止和避免经济危机,否认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发展趋势;在科学社会主义即政治方面,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主张" 阶级合作" ,鼓吹资本主义" 和平长入" 社会主义。伯恩施坦攻击暴力革命是" 布朗基主义" ,无产阶级专政是" 属于较低下的文化" 等等。" 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 ,伯恩施坦这句风行一时的话,要比任何长篇大论更能表明修正主义的实质。临时应付,迁就眼前的事变,迁就微小的政治变动,忘记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忘记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忘记整个资本主义演变的基本特点,为了实际的或假想的一时的利益而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这就是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政策。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出现,是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长期和平发展的产物,是资产阶级世界观及其影响在工人运动中的反映,其社会基础是当时德国和欧洲其他一些国家中存在的工人贵族阶层和因破产而涌入工人队伍的小资产阶级。它一出现就成为一种国际现象。列宁指出:" 英国的费边社分子,法国的内阁派,德国的伯恩施坦派,俄国的批评派,都成了一家弟兄,他们彼此称赞,彼此学习,大家一起攻击' 教条式的' 马克思主义".各国党的革命左派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了推进工人运动的发展,在国际范围内展开了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斗争。在德国党内,1898年10月在斯图加特代表大会上,在讨论日常政治斗争和最终目的的关系问题时,卢森堡、蔡特金、倍倍尔都批驳了伯恩施坦关于最终目的和运动问题上的修正主义谬论。1899年1 月,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出版后,受到资产阶级的普遍欢迎,伯恩施坦的追随者也欢喜若狂。但是,德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却对这部修正主义的代表作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卢森堡正式出版了《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一书,指出伯恩施坦的理论,是劝大家放弃社会民主党的最终目的即社会主义革命,反过来把社会改良从阶级斗争的一个手段变成阶级斗争的目的。卢森堡对伯恩施坦的经济观点和策略观点做了深刻的批判。
  在俄国,普列汉诺夫于1898年发表《伯恩施坦与唯物主义》一文,揭露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抹煞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原则界限,企图以康德主义代替马克思主义的实质。
  继卢森堡、普列汉诺夫等之后,考茨基也于1899年在《新时代》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同伯恩施坦公开论战。同年秋,他还出版了题为《伯恩施坦与社会民主党的纲领:反批判》的著作,对伯恩施坦的观点作了全面的分析评论。
  1899年6 月,法国独立社会党人米勒兰,未经党组织同意擅自加入瓦尔德克- 卢梭内阁,任工商部长。同镇压巴黎公社的刽子手加利费(财政部长)
  一起共事。米勒兰入阁事件,得到饶勒斯和布鲁斯的支持。但受到盖德、瓦扬等" 反入阁派" 的批评。由此引起法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分裂。列宁把米勒兰入阁称为" 实践的伯恩施坦主义". 1899 年10月9-17日召开的德国党汉诺威大会,首次将" 伯恩施坦问题" ,即" 关于对党的基本观点和策略立场的攻击" 问题,正式列入议程。
  倍倍尔就这一议题作了长达6 个小时的报告。这个报告得到与会多数代表的赞同。会议通过了倍倍尔《关于对党的基本原则和策略立场的攻击》的决议。
  1900年9 月23-27 日,第二国际在巴黎召开代表大会。会议代表对米勒兰入阁事件进行了激烈的辩论。盖德、瓦扬、费里等人认为,必须禁止任何社会党人参加资产阶级政府。饶勒斯则极力为米勒兰入阁开脱。会议通过了考茨基起草的决议案《关于夺取社会权力和与资产阶级政党联盟的决议》。一方面,这个决议指出:" 个别社会党人参加资产阶级政府,不能认为是夺取政权的正常开端" ,强调" 在政府实行集权制的国家里,政权是不可能一部分一部分地夺取的。" 另一方面,决议又指出:" 如果在某种情况下,政治形势要求作这种冒险的尝试,那么,这是一个策略问题,而不是原则问题,国际代表大会不应对此发表意见。" 史称" 橡胶性决议" (旧译" 橡皮性决议")。
  1901年9 月召开的德国党卢卑克大会,通过了倍倍尔提出的、首次点名直接谴责伯恩施坦的决议。
  1903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德累斯顿召开的代表大会上,由倍倍尔、辛格尔、考茨基向大会提出的决议案,比第二国际巴黎大会决议更鲜明地提出了社会党人不能谋求在资产阶级社会内部参与政权的条款。而且把德国党内的" 伯恩施坦问题" 上升为一般意义上的修正主义问题。
  1904年8 月14-20 日,第二国际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第6 次代表大会。
  大会经过激烈辩论,通过了《关于社会党策略的国际准则的决议》。该决议几乎全部复述了德国党的德累斯顿决议,首次提出了在国际范围内反对修正主义的问题,从整体上否定了入阁主义的" 新方法" ,并为坚持党的最终目标、实现当前任务,向各国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第一次参加国际大会,支持了这个决议。
  列宁在1899年8 月写成的《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抗议书》和1902年3 月发表的《怎么办》等文章,批判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及其在俄国的变种" 经济派".列宁团结第二国际中的左派,与以伯恩施坦为首的右派和以考茨基为首的中派继续进行了多年的斗争。
  (2)关于殖民政策和军国主义
  殖民政策和军国主义是第二国际历次代表大会经常讨论的两个议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已将世界瓜分完毕。1900年,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占据的殖民地面积,已达73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55%;人口5.3 亿,占世界人口的35%。因此,殖民政策问题,已尖锐地提到国际工人阶级及其组织面前。
  1896年的伦敦大会通过的《关于工人阶级的政治活动问题的决议》指出:"殖民政策无论以宗教为借口,或以假作传播文明为借口,它的实质都只是为了资本家阶级的特殊利益而扩大资本主义的剥削范围".决议" 主张一切民族都有完全的自决权".这个决议揭示了资本主义殖民政策的阶级实质。
  在1900年的巴黎大会上,荷兰的万一科尔在关于殖民政策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向国外实行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资产阶级为了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以避免社会革命,也需要通过殖民扩张来转移工人阶级的视线。军国主义议题报告人卢森堡向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军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只是帝国主义同一世界政策新现象的两个不同的侧面。巴黎大会通过的决议号召:" 每个国家的工人政党必须加倍努力,坚决反对军国主义和殖民政策。" 1904年,在阿姆斯特丹大会上,万一科尔提出" 社会主义殖民政策" 问题。他认为,工人阶级胜利后和工人阶级在经济上获得解放后出现新的需要,将使殖民地甚至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也是必要的。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里,也必须实行殖民政策。这种" 社会主义殖民政策" 实质上仍然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资本主义殖民政策。它抹煞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是站在宗主国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的。
  在1907年的斯图加特大会上,伯恩施坦等人支持" 社会主义殖民政策" 的论点,他说," 必须提出社会主义殖民政策,以和资本主义殖民政策相对立".这种看法遭到累德堡、白拉克等人的驳斥。累德堡指出,殖民政策及其恶果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结果,不存在所谓社会主义殖民政策。在议题委员会通过的万一科尔的决议案(多数派决议案)中说:大会原则上不是任何一种殖民政策都反对,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它可能起促进文明的作用。累德堡、马尔赫列夫斯基、武尔姆等少数派提出决议修正案,对万一科尔决议案中的" 社会主义殖民政策" 的段落,作了原则性的修改,实际上否定了" 社会主义殖民政策" 的提法。列宁指出,"社会主义殖民政策这个概念本身就是荒谬绝伦的。" 社会主义者应当采取的原则立场,只能是" 反对' 殖民政策' ,即反对征服、反对奴役其他民族、反对暴力和掳掠".在关于殖民政策问题的争论中,马克思主义者取得了胜利。大会通过了少数派的决议修正案。
  由于在欧洲形成了德、奥、意" 三国同盟" 和法、俄、英" 三国协约" 两个军事集团,局部战争接连发生,欧洲上空战云密布,世界大战的危险严重地威胁着世界和平和人民的生命,所以第二国际多次做出反对军国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废除常备军的决议。特别是1912年11月24-25 日,国际非常代表大会在瑞士巴塞尔召开。会议一致通过了题为《国际局势和社会民主党反对战争危险的统一行动》宣言,即《巴塞尔宣言》。这个宣言" 是整个第二国际时期即1889年-1914 年期间大量的宣传材料和鼓动材料的总结".宣言充分肯定了斯图加特和哥本哈根代表大会为各国无产阶级确定的反对战争的指导原则:" 如果存在爆发战争的危险,各有关国家的劳动阶级及其在议会中的代表就有责任在社会党国际局联合行动的支持下尽最大的努力,采取他们认为最有效的手段去阻止战争的爆发,要根据阶级斗争的尖锐程度和普遍的政治局势采取不同的措施。如果战争爆发了,他们有责任去尽快地结束战争,并且要全力以赴利用战争所引起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促使人民觉醒,从而加速资本主义阶级统治的灭亡。" 《宣言》在阐述各个社会主义党在共同行动中的任务之后,又指出:" 大会确认,整个社会主义国际在外交政策的这些原则上是一致的。大会要求各国工人以无产阶级国际团结的力量去反对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大会警告各国统治阶级,不许用战争行动加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给群众带来的苦难。大会强烈地要求和平。让各国政府永远记住,在欧洲目前的局势下,在工人阶级情绪激昂时,发动战争对它们本身并不是没有危险的,让它们想一想,德法战争的结果爆发了革命的公社起义,日俄战争把俄罗斯帝国各族人民的革命力量动员了起来,陆海军的军备竞争大大加剧了英国和欧洲大陆的阶级冲突,并且引起了大规模的罢工。""如果政府的权贵们硬要阻止任何正常发展的可能性,从而迫使无产阶级采取非常的步骤,那么,它们必须对由此产生的危机的后果负全部责任。" 大会向各国无产者和社会党人呼吁," 在这关键的时刻,你们要让人们听到你们的呼声!你们要以一切形式和在一切地方表达你们的意志,要尽一切力量在议会提出你们的抗议,要组织盛大的群众集会,要使用无产阶级的组织和力量所赋予你们的一切手段!你们要努力使各国政府经常看到无产阶级的高度警惕而又生气勃勃的和平意志!你们要用和平和人民友爱的无产阶级世界去对付剥削和屠杀群众的资本主义世界!" 巴塞尔大会是国际社会党人一次反战的誓师大会。《巴塞尔宣言》是国际工人运动史上著名的反战文献。
  (3)国际局的成立及其主要活动
  国际局是根据1900年的巴黎代表大会《关于各次代表大会决议的执行办法的决议》设立的。它的任务是批准下次代表大会的议程,负责邀请与会国的组织向大会提出报告。国际局书记负责收集资料,解释说明历次国际大会的决议,分发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报告,概述国际大会应予讨论的各项问题的报告,出版有关政治问题的预告和著作,采取必要措施以促进各国无产阶级在国际范围内组织起来并采取共同行动。1900年12月15日,社会党国际局正式成立。由王德威尔得(主席)、塞维(书记)和安塞尔(司库)组成国际局执行委员会。国际局由各国1-2 名代表组成;执行委员会由国际局所在地比利时工人党的代表组成;书记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由书记1 人,雇员2 人组成。国际局总部设在布鲁塞尔。国际局成立时,共有18个国家和地区的37名代表。几个月后,又增至23个国家和地区的43名代表,到1913年10月,达到27个国家的41个党。国际局成员国及其代表的数目经常变动,有正式代表、候补代表和通讯员之分。代表不能出席时,还可由其他人代替。参加国际局的代表,必须由其所在国的党或社会主义团体认可和批准方可派出。1900年12月至1905年2 月,国际局书记处书记由塞维担任,之后由胡斯曼接任。
  从国际局成立至1914年7 月,共召开了16次国际局全体会议。按照1900年巴黎大会决议,国际局负责筹建国际社会党议会党团小组委员会。在1904年的阿姆斯特丹大会上,决定成立国际议会委员会,荷兰党议会党团被提名为该机构的临时执委会。1904年8 月27日,临时执委会向12国党的议会党团发出邀请信,请他们指定1 名通讯员。9 月,荷兰数名议员组成国际议会委员会的情报局,代行书记处的职能,负责进行管理。之后,临时执委会制定了国际议会委员会组织方案。经国际局第8 次全体会议讨论后,该方案被国际斯图加特大会批准。国际局出版《社会党国际公报》,刊登在比利时工人党机关报《人民报》第1 版上。1909年又正式出版《社会党国际定期公报》。
  公报对于了解国际和各国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的组织来源,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资料。国际局书记处还建立了国际社会主义图书馆,为宣传社会主义和研究国际工人运动,保留了极其宝贵的文献和档案。
  对于国际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国际局曾发表宣言或号召书。例如,1901年4月21日国际局发表号召书反对沙皇政府镇压大学生;国际局在1905年7 月31日发表题为《谴责1905年1 月9 (22)日彼得堡屠杀事件》的宣言,声援俄国1905年革命;国际局还为俄国革命者筹款。这些活动,增强了国际工人阶级的团结,扩大了第二国际的影响。
  1907年8 月20日,国际斯图加特大会通过了《国际代表大会和国际局章程》和《国际议会委员会条例》。这两个文件合在一起被称为《国际组织章程》。
  《国际代表大会和国际局章程》包括6 条9 款。其中,第1 条,规定了出席国际社会党代表大会的条件:一切赞成下列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团体:生产和交换手段的社会化;劳动者的国际团结和国际行动;由组织成为阶级政党的无产阶级为社会主义夺取政权;虽未直接参加政治运动,但站在阶级斗争立场上并宣布承认政治活动即立法活动和议会活动的必要性的一切工会组织。第2 条,规定了各成员党(支部)的组成及其任务:每个国家或民族的各政党和组织组成一个支部。各支部的全国委员会向各社会主义团体和其他成员组织转交出席国际代表大会的邀请书,以及社会党国际局通过的决议案。第3 条,规定国际代表大会的表决规则是按人进行投票,各个支部拥有2 票至20票的不等的表决权。每个支部的票数分配根据交纳党费的党员人数,并考虑到居民人数,社会党的政治势力等条件来决定。第4 条规定,以参加国际代表大会的各民族支部的代表为基础建立国际局,继续执行代表大会的职能。每个支部可以向国际局派遣2 名受委托的代表。第5 条规定了国际局的机构,包括常务书记、书记处和执委会;第6 条规定,每个成员党应定期向国际局交纳会费。
  《国际议会委员会条例》共12条。根据此条例,国际议会委员会由每国1 名代表组成,它的宗旨是协调各国的议会活动。
  虽然有了组织章程,但是第二国际中的许多党却无视章程的规定,对国际局连个简单的情况汇报也不寄,加上各党对一些国际问题的看法不一,所以国际局只能起联络机构的作用,很难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的亚洲
  1.朝鲜
  (1)朝鲜沦为半殖民地
  1875年9 月,日本军舰云扬号非法驶入朝鲜的江华海峡,测量舰道,并轰击草芝镇炮台,登陆永宗岛,焚烧房屋,屠杀居民,抢劫财物,制造了所谓" 云扬号" 事件。
  1876年2 月,日本派7 艘军舰和1000余名陆战队士兵开赴江华岛,以追究"云扬号事件" 责任为名,胁迫朝鲜于2 月26日同日本签订《朝日修好条规》即《日韩江华条约》。同年7 月又签订了《朝日修好条规附录》、《朝日贸易规则》等不平等条约。根据这些条约的规定,朝鲜在釜山之外开放仁川、元山两个港口;朝日" 自由通商" ;日货免纳关税;准许日本人在朝鲜水域测量并绘制图志;日本在汉城设公使馆,在各开放口岸派驻领事;日本在朝鲜享有领事裁判权,等等。
  江华条约是资本主义国家与朝鲜订立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82年,美国与朝鲜签订朝美条约;1883年,英国与朝鲜签订朝英条约;之后,德、俄、意、法、奥匈等国接踵而来,也强迫朝鲜签订类似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朝鲜一步步变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半殖民地。
  (2)壬午兵变
  《江华条约》签订后,日本加紧对朝鲜的侵略。日本公使花房义质建议闵妃之兄兵曹判书闵谦镐改编军队,聘请日本军事教官。1881年,政府成立一支别枝军。原有的军队受到歧视,甚至拖欠薪饷13个月。1882年(壬午)
  6 月初,闵谦镐发给1 个月的薪米,但米量不足,并掺杂很多砂石糠粕。士兵们拒绝领米,并痛打值班军官。闵谦镐下令逮捕为首的士兵。此事成为" 壬午兵变" 的导火线。
  1882年7 月23日,汉城驻军数千人在柳万春、金长孙的领导下发动起义,汉城贫民支持起义军。起义士兵捣毁义禁府、捕盗厅、京畿监营,占据武器库,夺取武器,包围王宫,处死藏在宫内的闵谦镐和金辅铉等几个大臣,闵妃化装逃走。起义军袭击日本公使馆,杀死几名日本教官和官贪。日本公使花房义质连夜逃往仁川。由于一部分士兵对反对闵妃集团的大院君李是应抱有幻想,使大院君重掌政权。8 月中旬,日本派4 艘军舰和1500名士兵侵入仁川。用武力协逼朝鲜政府签订《济物浦条约》(即《仁川条约》)和《朝日修好条规续约》,日本从朝鲜获得赔款55万元。日本在汉城有驻军权。
  清政府应闵妃之请,派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道元马建忠率3 艘军舰和1000余名士兵开赴朝鲜。8 月26日,逮捕大院君,押到中国保定拘禁。闵妃集团重新执政,壬午兵变被镇压。这次士兵起义是朝鲜士兵和城市贫民的一次反对外国侵略和封建统治的爱国斗争。
  (3)甲申政变
  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在朝鲜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要求改革的开化派。他们的主要成员是封建贵族出身的青年知识分子和官吏。他们受到日本和欧美各国的影响,想效法日本的明治维新,实行改革,使朝鲜成为近代化国家,因而被称为开化派。开化派的领导人有洪英植、金玉均、朴泳孝、徐载弼、徐光范等。他们利用手中掌握的一部分权力,从1882年底开始进行一些改革,如创办学校,从平民中选派青年到日本留学;开办新式农场,研究农学;改革警察制度,在汉城设立巡警局;设立治道局,修筑道路;设邮政局以代替驿马制度;出版《汉城旬报》,介绍国内外形势,为改革造舆论,等等。这些改革措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开化派对内企图依靠国王的力量,与以闵妃为代表的守旧派斗争;对外企图得到日本和欧美的支持,排除清廷在朝鲜的势力。这正符合日本在朝鲜建立亲日派政权的愿望。
  1884年(甲申年)12月4 日晚,开化派在日本驻朝公使竹添进一郎的策划下,借举行庆祝邮政局落成宴会之机,发动政变。他们依靠日本军队,杀死守旧派的主要官员尹泰骏、闵台镐、闵泳穆、赵宁夏等。次日,开化派组成新政府,宣布同清政府断绝外交关系,朝鲜完全独立。6 日以国王谕旨的形式颁布新政纲。其主要内容有:废除门阀制度,庶民平等;以才择人,以人择官;改革税制,统一财政:商业自由;整编军队;实行内阁会议制,限制国王和宫廷权力等。这个政纲的目的在于将朝鲜从封建国家体制转变为资产阶级的国家体制。但是,它没有触及当时社会的根本问题即土地问题。
  开化派的政变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12月6 日下午,清军应闵妃集团的请求入朝,与日军展开战斗。日本公使见大势已去,率军逃跑。洪英植等被清军杀害,金玉均等亡命日本。政权重新落入守旧派手里,这次带有资产阶  级改良主义色彩的政治运动遂告失败。
  (4)甲午农民战争
  甲午农民战争,发生在1894年,因此年为农历甲午年,故名。因是东学道领导的农民起义,所以又称" 东学道起义".东学道是庆尚北道庆州人崔济愚于1860年5 月创立的。他   融合儒、佛、道三教,以" 诚、敬、信" 教人,制成21字咒语,号称" 东学" ,与天主教所代表的" 西学" 相对抗,有一定的反侵略倾向。1864年,崔济愚被当局处死,道众掀起为崔济愚" 控诉伸冤" 运动。后来,接连不断的农民起义使东学道徒放弃这种斗争形式,参加了农民的武装暴动。
  1893年,全罗道古阜郡一带歉收,饥民遍野。可是,郡守赵秉甲不顾人民死活,强迫上万名民工修筑" 万石洑" 灌溉工程,又向农民非法征收水税和杂捐。古阜郡农民不堪重负,在全彰赫、金道三领导下举行起义。赵秉甲立即逮捕起义首领,处以死刑,激起农民更大的反抗。
  1894年2 月15日,古阜地区东学道接主全琫准率领上千名东学道徒和农民攻占古阜郡城。起义之初,全琫准领导的起义军提出了起义口号并发表了檄文。口号是:<1 >不杀人,不伤物;<2 >忠孝双全,济世安民;<3 >逐灭倭夷,澄清圣道;<4 >驱兵入京,尽灭权贵,大振纲纪,立名定分,以从圣训。檄文提出起义的目的是" 上辅国家,下安濒死之民生" ,要求革除弊政。三四月,起义军占领古阜、泰仁之后,便以白山为根据地,建立农民军司令部,由全琫准担任总大将,金开南和孙化中为总管领。以全琫准和金开南的名义发表的檄文说:" 吾辈举义至此,决非他故,所望拯百姓于涂炭,奠国家于磐石。当内斩贪虐之官吏,外逐横暴之强敌".将斗争矛头指向本国封建统治者和日本侵略者。4 月28日,起义军攻克南方重镇全州,直逼汉城。
  惊惶失措的统治阶级决定一方面乞救于清政府,另一方面向农民军求和。深受" 皇权主义" 影响的起义农民及其领袖受骗议和,主动退出全州,同政府签订《全州和约》。和约内容包括:停止迫害东学道徒;严惩不法两班贪官污吏;平分土地;解放奴婢;严惩私通日本者;取消一切公私债务和苛捐杂税;改善贱民待遇等。农民军在全罗道的53个郡建立了农民政权机构" 执纲所" ,由执纲1 人和议事员若干人组成,执行各项议和条款,维护农民利益。
  同年6 月,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先后出兵朝鲜,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清军战败。农民起义军发生分裂。全琫准率领农民军与日寇血战,因武器简陋和缺乏军事训练而失败。全琫准因叛徒告密而被俘。1895年4 月23日英勇就义。轰轰烈烈的甲午农民战争被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镇压下去了。
  这次农民战争坚持了一年之久,在朝鲜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平分土地的主张,并创立了农民政权执纲所,在朝鲜政治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5)义兵运动
  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从朝鲜排除了清朝势力,又与沙俄争夺对朝鲜的控制权。1895年10月,日本驻朝公使三浦梧楼亲自带人冲入王宫,杀死闵妃等人,组成金弘集亲日派内阁。沙皇俄国大使则于1896年2 月唆使亲俄派发动政变,处死金弘集等人,建立亲俄派政权。但日俄战争以后,日本就通过签订《保护条约》,成立以李完用为首的日本傀儡内阁,使朝鲜成为日本的保护国。日本派驻朝鲜的第一任统监伊藤博文掌握了朝鲜的内政、外交、军事、立法、司法等各方面权力。
  朝鲜人民痛恨日本侵略者和卖国贼,要求废除" 保护条约".市民罢市,学生罢课,一部分朝鲜军队也加入到反日行列中来。义兵运动也高涨起来。
  1906年上半年,忠清、全罗、庆尚、江原各道40多个郡都有义兵活动。
  参加义兵运动的基本群众是农民和城市贫民。1907年8 月1 日,日本强迫朝鲜政府解散全部军队,激起军队的反抗。军队拒绝解散,一些士兵加入到义兵队伍,为义兵部队提供了指挥官。1907年12月,义兵以杨州为根据地,开始建立统一的组织,推举李麟荣为13道义兵总大将,许   任军师长。当年义兵有5 万人,同日军讨代队作战320 余次;到1908年,全国240 多个郡都有义兵活动,义兵增至7 万人,作战1450余次。义兵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由于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缺乏武器弹药,终难取胜。
  1910年8 月22日,日韩合并条约签订,日本吞并了朝鲜。
  从1910年9 月到1913年8 月间,义兵部队与日本讨伐队仍作战70多次。
  朝鲜无产阶级也开始参加民族解放斗争,从1915年到1918年,举行70多次罢工,参加罢工人数达1 万多人。农民与日本殖民者发生冲突2 万多次。
  朝鲜人民继续为祖国独立而斗争。
  2.越南
  (1)法国对印度支那的侵略
  法国对印度支那的侵略由来已久。早在17世纪初,法国殖民主义者- - 商人和传教士就来到越南。拿破仑三世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以后,法国对越南的侵略步伐加快。1862年6 月,法国迫使阮朝缔结西贡条约,割让南圻东部的边和、嘉定、定祥3 省和昆仑岛给法国;1867年,法国殖民者又强占了南圻西部的永隆、昭笃、河仙3 省,从而侵占整个南圻。
  1873年,法军首次侵占河内。第二年3 月,法国又强迫越南签订第二个西贡条约,法国在越南获得治外法权;越南开放河内、归仁、海防等港口城市以及红河。1883年,法国利用阮朝皇帝嗣德死后统治集团内部争夺皇位之机,派军队进攻顺化,迫使阮朝签订《顺化条约》,规定法国对越南有保护权,法国控制越南的外交事务。1884年6 月,阮氏王朝又在最后的卖国文契即《巴特诺条约》上签字。越南完全沦为法国的殖民地。
  1883-1885 年,发生了中法战争。中越人民并肩战斗,取得很大胜利。
  但清政府却于1885年6 月同法国签订《天津条约》,承认了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
  法国在侵略越南的同时,于1863年和1893年将柬埔寨和老挝变为法国的" 保护国".19世纪末,法国侵占了整个印度支那半岛,将越南、柬埔寨、老挝和广州湾(今北部湾),合并成" 印度支那联邦" ,归驻西贡的法国总督统治。
  法国采取" 分而治之" 的政策,在南、中、北3 圻分别建立不同形式的殖民统治制度。南圻划为" 直辖领地" ,废除原有机构,由法国总督直接统治;中圻称" 保护领" ,保留阮氏封建王朝,派法籍总监统治;北圻称" 半保护领" ,形式上由阮朝政府派经略使统辖,实际上一切听命于法国统治者。
  柬埔寨和老挝也是" 保护领".印度支那人民不断进行斗争,采取各种斗争方式来打击法国殖民主义者。
  (2)勤王运动
  勤王运动是指越南爱国士绅领导的武装抗法斗争,也称文绅运动。文绅大部分是退休的官吏和乡村中的举人。1885年7 月4 日夜,顺化的越南士兵在主战派首领尊室说的领导下发动起义,袭击法国侵略军。经过几小时的激战,起义军失败。尊室说护送咸宜王阮福明从王宫逃到广治省。7 月10日,咸宜王发出檄文,号召各地文绅勤王抗法。1885至1896年,各地爱国文绅和封建官吏掀起了此伏彼起的勤王运动。规模较大的有:1885年,张廷绘和阮自如在广治的起义,黎宁和荫武在河静的起义;1886年,枚春赏、裴佃和阮德润在平定的起义,陈文玙、阮维效在广南的起义,阮范遒、黎直在广平的起义,阮春温、黎允迓在义安和清化的起义,范澎、丁功壮、何文旄在巴亭的起义,谢光现在太平的起义;1885-1889年,阮善述在芦苇滩的起义;1892年,宋维新、高田在雄岭的起义。1885-1896年,潘廷逢领导的香溪起义,在勤王运动中首先爆发,最后结束。这支起义军活动于河静、义安、广平和清化4 省,坚持斗争长达11年之久,有力地打击了法国殖民者。各地起义军在人民群众(主要是农民)的支持下,建立根据地,修筑工事,制造武器弹药,攻打法军据点,袭击法军巡逻队,击退敌人对根据地的进攻,取得一些胜利。但是,由于各地的勤王起义没有统一指挥,不能相互配合,在法国殖民军的围剿和政治欺骗下,相继失败。咸宜帝被流放到阿尔及利亚,尊室说等许多将领逃亡到中国。1896年1 月,潘廷逢病逝。勤王运动就此结束。
  (3)安世农民游击战争
  安世是北圻的一个山林区,适合进行游击战争。1887年,黄花探(约1860-1913)领导安世农民开始进行游击战争。黄花探,原名张文探,雇农出身,北圻山西人。曾参加过勤王运动。1892年3 月,法军大举向安世地区进攻,起义军避入森林,开展游击活动打击敌人。1894年9 月17日,游击队生擒《北圻未来报》主编法国大地主谢斯耐。法国殖民当局为营救谢斯耐,与游击队谈判媾和。法军撤出安世地区,把雅南、牧山、安礼和友尚4 总(地方行政单位)划归黄花探管辖。
  1895年11月,法军又向游击队发动进攻,经过两年的战斗,再次失败。
  从1899年12月起,开始第二次休战。
  停战期间,黄花探带兵进行屯垦,做到生产自给。并派人购买枪支弹药,曾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组织取得联系。
  1909年1 月,法军再次向安世大举进攻。10月,在郎山战斗中,游击队损失惨重。黄花探带领零星队伍,又坚持了3 年。1913年2 月10日,他被法国侵略者雇用的叛徒杀害。黄花探领导的安世农民游击战争,坚持了近30年,在越南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4)资产阶级民族运动的兴起
  随着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在士大夫阶层中出现了一批开明的知识分子。
  他们受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资产阶级民权学说和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影响,在越南形成了维新派,其代表人物有潘佩珠、潘周桢、曾拨虎、邓太申、邓子敬等。
  1904年5 月,潘佩珠、曾拨虎等人成立维新会,其宗旨是恢复越南,建立君主立宪国,走明治维新道路。他们发起" 东游运动" ,动员大批青年学生到日本留学,培养维新复国的人材。从1905年到1908年,留日学生达200 人之多。潘佩珠在日留学期间,结识梁启超、孙中山、章太炎等人,受梁启超、孙中山的影响较大。他撰写了《越南亡国史》、《海外血泪书》、《哀越吊滇》等反法文章,并把这些著作寄回越南,启发越南人民的民族意识。
  潘周桢也曾留学日本,回国后主张" 启民智、长民权".他主张兴办工业,废除科举制度,改革封建制度,但他反对暴动。
  潘佩珠和潘周桢代表了维新运动中的两种倾向。前者反法不反封建,后者反封建不反法。他们都没有把反帝和反封建结合起来。因此,维新运动没有取得多少成果就被法帝国主义镇压下去了。1908年,法国要求日本驱逐全部越南留日学生。1909年初,潘佩珠也被迫离开日本,来到中国。1910年前往暹罗。1912年1月,再赴广州。
  在中国辛亥革命的影响下,1912年2 月,潘佩珠抛弃君主立宪思想,提出民主共和的政治主张。他改组维新会,在广州刘永福旧宅成立越南光复会,并任总理。他们宣布成立临时军政府,设立总务、评议、执行三大部。
  8 月,同苏少楼、邓警亚等中国人士在广州成立振华兴亚会。他们派遣光复会会员携带武器回国活动。光复会还不是政党,没有严格的组织纪律。但是,从他们的政治纲领" 驱逐法国殖民者,争取越南独立,成立越南共和民国" ,可以看出,光复会比维新会有很大进步,标志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正向资产阶级革命方向发展。但是,由于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越南革命家在中国的活动受到禁止。1913年,潘佩珠在广州被捕入狱,法国殖民者在越南加紧镇压,越南资产阶级的民族运动又暂趋消沉。
  3.菲律宾
  (1)宣传运动
  1565年,西班牙将菲律宾变成殖民地,对菲律宾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
  政教合一是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一个重要特征。教会拥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势力。大主教可以有权弹劾总督并在总督出缺时代理其职务,地方城镇的教士都是地主,操纵地方政权。因此,菲律宾有" 修道会帝国" 之称。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菲律宾民族资产阶级逐渐形成。菲律宾中等以上家庭将子弟送往马德里或欧洲其他地方深造。菲律宾的这些知识分子接受了欧洲的资产阶级思想,成为资产阶级启蒙活动的骨干和先锋。
  在1872年,甲米地的士兵和兵工厂的工人举行武装起义,提出" 打倒西班牙" 、" 打死西班牙修道士" 的口号,遭到殖民当局的血腥镇压。41名起义者被杀害,数百名被判处苦役或流放。西班牙当局不仅迫害起义者,而旦迫害同起义全无关系的知识分子。主张教会菲化的积极分子M .戈麦斯、J.布尔戈斯和J.萨莫拉等3 名神甫被绞死。菲律宾知识分子于是在1880- 1895年开展了宣传运动。
  " 宣传运动" 是一场和平的、争取改革的运动。它的目标是:使菲律宾成为西班牙的一个自治省,并在西班牙议会中有代表权;实行教区非教团化或菲化;菲律宾居民与西班牙居民权利平等;菲律宾人应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权利。宣传运动的领袖和代表人物是何塞.黎刹(1861-1896 年)。
  黎刹生于内湖省卡兰巴一个有中国血统的家庭。1882年赴欧洲学习。他和流亡的菲律宾爱国志士一起,开展宣传运动。他写了长篇小说《不许犯我》(1887)和《起义者》(1891),激励菲律宾人民为自由而斗争。
  1889年1 月12日,菲律宾知识分子和一些西班牙自由主义者在马德里成立了西班牙——菲律宾协会。1889年2 月出版了《团结报》。《团结报》传入菲律宾后,深受欢迎,对启发菲律宾人民的民族意识起了很大作用。
  1892年6 月,黎刹回国。7 月3 日在马尼拉创立菲律宾联盟。由黎刹撰写的联盟章程的宗旨是:把菲律宾群岛结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共同体;发展民族经济;防止一切暴力和不平;研究改革的实施等等。联盟成立才4 天,西班牙殖民当局就逮捕黎刹并将他流放到棉兰老岛,菲律宾联盟被解散。1896年12月30日黎刹被处死。临刑前他写下绝命诗《永别了,我的祖国》,他写道:" 方见天际破晓,我即与世长辞,朦胧夜色已尽,光明白日将至。"
  宣传运动在揭露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唤醒菲律宾人民起来斗争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2)卡蒂普南
  1892年7 月7 日,A.博尼法西奥等人在马尼拉工人区创立了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秘密革命组织——卡蒂普南。卡蒂普南是他加禄语" 协会" 的音译,全名是" 最崇高、最受尊敬的菲律宾儿女协会".其宗旨是把菲律宾人民团结起来,以武装斗争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使菲律宾获得独立。博尼法西奥亲自起草了《卡蒂普南十诫》。由于受到天主教的思想影响,提出" 全心全意爱上帝".但是,他们能把爱上帝与爱祖国、爱同胞联系起来。认为" 为拯救自己的祖国而死,是最高的光荣和幸福。" 博尼法西奥的战友密里奥.哈辛托在《卡蒂普南入门》一书中阐述了卡蒂普南学说。书中写道:" 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不论肤色是黑是白。""保卫被压迫的人,同压迫者作斗争"." 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于他是一个国王,或者是他有高高的鼻子或者是白色的皮肤,或者是代表上帝的传教士;也不在于他在世上据有高高的地位。""伟大而高贵的是这样的人:他虽然生在森林里,并且除了本土语言之外,没有其他知识,但是他具有良善的品质,忠于自己的诺言,和重视自己的尊严和荣誉;他不去压迫别人,也不帮助压迫者;他爱护和关心祖国的福利。" 卡蒂普南成员把哈辛托阐述的卡蒂普南学说和卡蒂普南十诫当作纲领来遵守。
  卡蒂普南有着严密的组织机构。协会设有最高委员会、省和镇的地方委员会3 级,采取秘密入会仪式。会员分为3 个等级即同伴、战士、爱国者。
  使用密码进行通讯,每个会员都有代号,会员相遇时使用暗号。各级委员会都设有主席、秘书、司库、检查员等。1895年1 月,博尼法西奥担任最高领导人。如果发现有关破坏组织机密的案件,由博尼法西奥等3 人参加的秘密会议进行裁判。
  卡蒂普南建立后,工人、士兵、农民、鞋匠、洗衣工、下级职员纷纷入会,后来又有资产阶级分子加入。在革命爆发前夕,它已有3 万人左右。1896年3 月,协会出版了由哈辛托主编的《自由报》,第一期印了2000份,在中吕宋一带产生很大影响。
  在协会组织迅速壮大后,博尼法西奥便积极准备武装起义。他同哈辛托等人制订作战计划,筹办军火,制造武器。1896年8 月,成立雏形政府,设有国务、陆军、司法、内务、财政等部,准备夺取政权。
  1896年8 月,卡蒂普南地下印刷所被殖民当局破获。协会组织和起义计划被殖民当局发现。协会决定提前举行起义。8 月24日,博尼法西奥在巴林塔瓦克召开大会,号召立即举行武装起义。起义烈火很快在吕宋岛、棉兰老岛燃烧起来。以E .阿奎纳多为首的甲米地资产阶级势力,于10月底发布文告,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主张效法美国革命,建立临时革命政府,开始向博尼法西奥的最高领导权挑战。1897年3 月,阿奎纳多派控制了卡蒂普南在特黑洛斯召开的大会,大会决定成立新政府,选举阿奎纳多为总统。
  卡蒂普南遂告结束。5 月10日,博尼法西奥被阿奎纳多的卫兵杀害。
  (3)菲律宾共和国宪法
  1897年10月,阿奎纳多在政府所在地比阿克纳巴多城,召开革命军占领区代表大会。11月1 日通过了菲律宾共和国宪法,史称比阿克纳巴多宪法。
  宪法规定,革命战争追求的目的是使菲律宾群岛脱离西班牙的君主统治,建立具有自己的政府的独立国家,国名为菲律宾共和国。菲律宾人民享有宗教、结社、出版、教育、职业、艺术、贸易和工业等自由。
  1897年11月18日,阿奎纳多的代表和西班牙殖民当局的代表里维尔签订《比阿克纳巴多条约》。里维尔假意允诺驱逐修道会;在西班牙国会中增设菲律宾代表席位;菲律宾人和西班牙人在法律上平等;修改财产法和纳税法;保障人权和出版结社自由。阿奎纳多及其部下则须放下武器,离开菲律宾。阿奎纳多接受西班牙付给的80万比索,宣布解散政府,同部下一起流亡香港。
  阿奎纳多背叛了菲律宾革命,但是,菲律宾人民并未停止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斗争。1898年4 月17日,马卡布罗斯将军在中吕宋建立临时革命政府。
  1898年4 月,美西战争爆发。5 月底,阿奎纳多一伙乘美国军舰返回菲律宾,重新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6 月2 日,阿奎纳多在甲米地宣布菲律宾独立,发表了菲律宾独立宣言。独立宣言以菲律宾人民的名义庄严宣告:菲律宾已取得自由和独立,废除与西班牙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菲律宾享有宣战、媾和、缔结商约和结盟以及每个独立国家都享有的进行其他事务活动的充分权力。
  1898年9 月15日,菲律宾革命政府在马洛洛斯召开革命议会,确认独立宣言,并通过了《菲律宾共和国政治宪法》,史称马洛洛斯宪法。宪法共101 条,并有序言和一个附加条款。这是当时世界上比较进步的资产阶级宪法。宪法" 第一章共和国" 中规定:" 全体菲律宾人的政治结合构成一个民族,它的国家命名为菲律宾共和国" ," 菲律宾共和国是自由和独立的" ," 主权专属于人民。" 在"第二章政府" 中规定:" 共和国政府是人民的、代议的、更替的和负责的。" 政府实行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制度。在" 第三章宗教" 中规定:" 国家承认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和政教分立。" 第四章规定了菲律宾人和他们的国民权利及个人权利。宪法在其他章中还规定:" 立法权由国民代表会议行使" ," 行政权属于共和国总统,总统通过他的部长行使职权" ," 共和国总统由代表会议和作为制宪会议特别召集的代表以绝对多数的票数选举之。总统任期四年,连选得连任" 共和国总统缔结和批准和约经过代表会议预先同意,统率陆军和海军。" 1899年1 月,菲律宾共和国成立,阿奎纳多任总统,马比尼任内阁主席。
  从此结束了西班牙对菲律宾300 多年的殖民统治。
  (4)反对美国殖民侵略的斗争
  菲律宾人民从前门赶走了狼,从后门又进来了虎。美国军队是打着支持菲律宾独立的旗号开进菲律宾的。当人民反西班牙斗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美帝国主义立即露出了殖民强盗的面目。1898年8 月,美军禁止菲律宾革命军进入自己的城市马尼拉。
  1898年12月,美国和西班牙在巴黎签署和约。美国将2000万美元付给西班牙,西班牙将菲律宾" 转让" 给美国。
  1899年1 月4 日,美国发表《开明同化宣言》,宣称对菲律宾拥有主权。
  菲律宾革命政府于1 月5 日和8 日先后两次发表宣言,对美国践踏菲律宾的主权提出强烈抗议。
  同年2 月4 日晚,美国军队击毙一名菲律宾军人,美菲战争爆发。2 月5 日,美国舰队猛烈炮击马尼拉附近菲律宾军队的军事设施。同一天,菲律宾共和国正式向美国侵略军宣战。
  1899年2 月至11月初,菲律宾革命军在其统帅安东尼奥.卢纳将军的指挥下,同美军展开了顽强的正规战,给侵略者以重创。美国驻菲当局在加紧进攻菲律宾军队的同时,又以高官厚禄收买菲律宾地主资产阶级,使亲美投降派上台。阿奎纳多以总统名义批准改组内阁,民族投降派巴特诺任内阁主席,布恩卡米诺任外交部长。排斥了坚持抗战的马比尼。同年6 月,又阴谋杀害了坚决抗战的卢纳将军,使抗战派力量在政府中大为削弱。11月12日,共和国政府宣布转入游击战争。
  1899年11月至1901年4 月,菲律宾军民歼敌万余名。美国侵略军对菲律宾军民进行疯狂镇压和血腥屠杀。在整个美菲战争中,菲律宾军人阵亡的1.6 万人,遭受杀害的菲律宾人竟达60万人。
  从1900年起,美国在占领区开始建立殖民统治机构。美国唆使巴尔多.德.塔维拉等人组织联邦党,它的纲领是争取将菲律宾作为一个州并入美国。1901年3 月23日,阿奎纳多总统在巴兰南镇被美军俘获。4 月1 日公开宣誓效忠美国。阿奎纳多的投降标志着菲律宾第一共和国的瓦解。个别地区的抗美武装斗争一直坚持到1906年。
  1902年,美国国会通过菲律宾法案,宣布结束军事统治,在菲律宾建立以美国人为主的文官政府。议会形式上享有立法权,但总督有权否决议会的决议,还保留不经立法机关同意实施法令的权力。美国国会可以修改菲律宾议会通过的任何法律。
  1906年,美国正式宣布战争结束。1907年,举行第一次议会选举。3 月12日成立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党国民党赢得72%的议席。之后,国民党长期控制政府。
  4.印度尼西亚
  (1)荷兰的新殖民政策
  从1830开始,荷兰殖民当局在印度尼西亚实行强迫种植制。规定农民必须把大部分土地和时间用于种植欧洲市场所需要的农作物,并按规定价格卖给殖民政府。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荷兰本国工业资本的发展和印尼农民的不断反抗,荷兰被迫废除强迫种植制,对印尼实行新殖民政策。
  1863年,殖民当局废除了丁香、豆蔻的强迫种植制度;1870年,又通过了糖业法和土地法。糖业法取消了对甘蔗的强迫种植,允许私人资本经营种植园。其他作物的强迫种植制度也陆续废除,只有咖啡的强迫种植一直维持到1917年。
  土地法规定,凡不能确证私有权的土地一律收归国有。外国人可以租种国有土地,以75年为期限,但期满后还可续租。农民无权出卖土地给非印尼人,但可以在25年的期限内租给外国公司或商人。荷兰殖民政府利用土地法,从农村公社夺得大片土地、牧场和森林。
  新殖民政策的实施,使以荷兰为首的外国资本大量涌入印尼。不少荷兰资本家利用印尼丰富的天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开矿设厂,经营种植园。这就促进了农业中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加速了农民分化的过程,印尼逐步沦为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亚齐人民的抗荷斗争
  亚齐是苏门答腊岛上最大的伊斯兰教独立国,临近海上交通要道马六甲海峡。英国为了使自己在印度和新加坡的利益不受到其他资本主义强国的威胁,宁愿让较弱的荷兰独占印度尼西亚。1871年,英荷签订了《苏门答腊条约》,荷兰把西非黄金海岸殖民地让给英国,英国则允许荷兰侵占亚齐。
  1873年3 月,荷兰派战舰入侵亚齐,挑起亚齐战争。4 月,荷兰陆战队在亚齐首都登陆,遭到亚齐军民的顽强抵抗。荷军指挥官古来尔被当场击毙,被迫撤军。12月,荷军再次进犯。于1874年1 月占领首都哥拉拉查(今班达亚齐)和王宫。亚齐素丹马赫穆德.夏被迫撤往山区,不久病故。荷兰殖民当局宣布将亚齐并入荷属东印度领地。
  但是,亚齐人民并没有停止反抗。他们在新素丹的领导下,开展游击战争。80年代以后,亚齐著名的伊斯兰教首领杜固.蒂罗、杜固.乌玛等人号召人民进行讨伐异教徒的圣战。杜固.乌玛曾诈降荷兰殖民者,得到武装和金钱后,反戈一击,使荷兰军遭受重大伤亡。1899年,杜固.乌玛在战场上牺牲。
  荷兰殖民者一方面调集重兵,进行讨伐,一方面拉拢亚齐的封建上层分子,宣布保留封建主的领地继承权和原有称号。大封建主在威胁利诱之下,陆续投降。1903年,亚齐素丹被捕,被迫接受荷兰的统治。大规模的抗荷斗争停止了,但分散的游击战争一直持续到1912年才结束。
  (3)萨敏运动
  19世纪90年代,由爪哇岛的一个贫苦农民萨敏领导的反荷反封建的农民运动,史称" 萨敏运动".萨敏主张:一切土地、森林、牧场不应被殖民当局和封建主占有,而应成为农民的公共财产,土地由农民共同耕种,分享收获,人人都应劳动,不能不劳而获。他还主张反对荷兰的殖民统治,拒绝纳税。在斗争方式上,他主张和平抵制,反对使用暴力。这些主张反映了农民要求土地和摆脱殖民统治的愿望,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从1905年起,运动超出了和平抵制的范围,农民开始用暴力夺取地主的土地,赶走税吏。个别地方发生农民武装起义。殖民当局残酷镇压萨敏运动。1907年,萨敏和另外8 个运动骨干被逮捕流放。但是,农民斗争并未停止。1914年又发生暴动。1917年另一领袖卡西加也被流放,萨敏运动才被镇压下去。
  (4)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工人的觉醒
  随着印度尼西亚民族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在20世纪初,印尼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开始形成。一些受西方文化影响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求取得受教育和欧洲人平等的权利,改变妇女的无权地位。贵族官僚家庭出身的拉顿.阿章.卡尔蒂妮(1879-1904 年),在她短暂的一生中,为反对旧氏婚姻,争取印尼妇女受教育的权利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1905,无产阶级首先组织起来。印尼铁路职工成立了第一个工人阶级组织国营铁路工会,但领导权控制在改良主义者手中。1908,在三宝垅成立了包括国营和私营铁路工人的工会组织。它团结广大工人,为他们的利益而斗争。在其影响下,其他工商部门、机关、学校也先后成立了工会组织。
  1908年5 月20日,爪哇退休医生瓦希丁.苏迪罗.胡索多在雅加达医科学校学生的协助下,成立了印尼第一个民族主义政治团体至善社。其宗旨是重振爪哇传统文化,提倡发展教育,促进农业、工业和商业。至善社的成员主要是青年学生、爪哇贵族和政府文职官员。到1909年底,拥有40个分会,会员1 万人,被官方承认为合法团体。由于至善社在唤醒民族意识方面起过积极作用,后来印尼政府将至善社成立的日子定为" 民族复兴节". 1911 年,印尼的花裙商在梭罗成立了伊斯兰商业联盟。该联盟反对外国商人对印尼的掠夺,提出维护民族利益和伊斯兰居民利益的主张,吸收工农群众参加。1912年,改名为伊斯兰联盟。联盟的任务是救济贫穷盟员,发展民族企业,保护伊斯兰教的纯洁。1914年成立中央伊斯兰联盟,奥马尔.赛义德.佐克罗阿米诺托任主席。随着印尼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伊斯兰联盟逐步由商业性组织变为政治组织。1913年时,它已拥有8 万会员。1917年伊斯兰联盟第2 次代表大会通过具有广泛政治要求的原则宣言和行动纲领。
  文件提出人民参与政治,建立地方议会,取消种族歧视,宗教平等,主要工业民族化,改善农业和教育等要求与主张。到1919年,伊斯兰联盟会员达250 万人,成为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群众性政治组织。
  1912年,由道.台敢尔和一群同荷兰社会民主党有关的印欧人(印尼- 欧洲人)建立的东印度党也开始活动。其成员大多数是出身于荷印尼混血的知识分子,在殖民政府中充当中下级官吏。东印度党要求实现民族独立,被殖民当局取缔。
  1914年5 月,在三宝垅成立了由荷兰社会主义者斯内弗利特领导的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这是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组织。联盟提出争取印尼独立,实现社会改革等要求。它在工人及其他劳动人民中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的活动,为印度尼西亚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5.印度
  (1)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1858年后,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1877年元旦,维多利亚女王被宣布为印度女皇。1909年3 月,英国议会两院通过的《帝国立法参事会的法案》,即《1909年印度政府组织法》规定,英王通过印度事务大臣对印度进行管理。
  印度事务大臣是内阁成员,对议会负责。印度事务大臣接管了原属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及印度事务管理局的全部职权。有一个顾问性质的印度委员会协助印度事务大臣管理印度。该委员会的人员不超过15人,不少于10人,任期7 年,由印度事务大臣任命,其中至少有9 人曾在印度任职或居住过10年。
  印度政府是印度的最高机关,由印度总督及其执行委员会组成。印度总督称为" 参事会总督" ,也称副王,由英王任命,任期5 年。总督的执行委员会成员共6 人,任期5 年,由英王任命,外交部部长由总督兼任,其他各部部长由执行委员会委员担任。立法工作由中央立法议会进行。参加中央立法议会的成员有在职官员、应邀人士和当选人士。议员总数共66人。其中包括:来自行政管理部门的当然议员6 人,英印军队总司令、总督、副总督、英国官吏28人,总督直接任命的无党派人士5 人,民选议员27人。法案还规定,在民选议员中,14人由大土地占有者、穆斯林、穆斯林地主及加尔各答和孟买的欧洲商会选举产生;另外13人从各省立法议会议员中推举产生。
  该法案赋予总督以极大的权力。总督兼任中央立法议会主席;总督有权确认任何法令及其细则;立法议会只能就预算、与公共利益有关的问题进行讨论或咨询;议员在涉及政府开支和税收问题时,不得行使否决权;议会不得讨论涉及伦敦和英印政府同外国和印度土邦关系的任何问题,不得讨论未提交议会讨论的任何问题;总督和议长有权否决任何决议和任何决议中的任何部分。实际上,中央立法议会并无立法实权,它只是实现总督意志的一个工具而已。
  (2)早期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起义
  印度工人阶级的资格比印度资产阶级要老。最早的工人是在英国资本家的工厂里作工,在英国人开办的公司、矿山、铁路工作的。从1851年拜火教徒富商达瓦尔在孟买创办第一所纺织工厂之后,印度的民族工业开始发展起来。到19世纪末,印度工人阶级的人数已达50万人以上。其中女工和童工占1 /3.印度工人劳动时间长达14到15小时,没有节假日,工资微薄,劳动条件艰苦,许多工人未老先衰,过早地死亡。工人主要集中在孟买、加尔各答、马德拉斯等几个大城市,为开展工人运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1877年,那格普尔皇后纺织厂的工人罢工揭开了印度工人运动史的第一页。1882至1890年,共发生25次罢工。铁路工人、码头工人和公用事业的工人都参加了罢工斗争。
  1884年,在马拉特人洛杭德的领导下,孟买工人举行了第一次群众集会,要求限制劳动日,规定必需的休息日。1890年,洛杭德倡导成立第一个孟买纺织工人职工会,不久出版了《贫民之友》报。由于工人阶级的反复斗争,殖民政府在1881年颁布了第一个工厂法,禁止7 岁以下的儿童进厂劳动;1891年的工厂法又规定实行星期日休息制度,禁雇9 岁以下的童工,14岁以下的儿童每日劳动时间不得超过7 小时。
  印度农民受到英国殖民者、地主和高利贷者的残酷剥削,生活困苦不堪。由于政府的捐税征收现金,佃农不得不向高利贷者借款,等庄稼收成后,按照高利贷者所愿出的最贱的价钱将谷物卖给他。佃户们所有的农产品仅够交纳政府的捐税。有的地方课税高出1 倍,甚至有到4 倍的,那里所收的全部谷物都不能缴清税赋,以至佃户们被迫借钱来抵销亏空。有些佃农被迫到国外谋生,留下双亲、妻子和儿女孤苦无靠。最终佃户们都沦为乞丐了。19世纪下半期,发生灾荒24次,饿死2000多万人。因此,农民起义连绵不断。
  1872年,在旁遮普发生了锡克人纳姆达尔教派的起义;1870至1880年,马哈拉斯特拉爆发了长达10年之久的马拉特人的农民战争,曾掀起3 次起义高潮,反殖民主义的斗争与反封建主义的斗争开始结合起来。1879至1880年,又发生了泰左鲁族和沙沃尔族的农民起义及1881至1882年的比哈尔地区农民起义,90年代东印度的曼尼普尔、肯札尔以及西印度的坎贝等地也发生农民起义。这些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主义者和封建地主势力。
  但是,当时的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没有联系,各地农民起义都是自发的、分散的,在统治阶级的镇压下,都失败了。
  (3)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
  19世纪50年代,印度资产阶级成立了4 个地区性民族主义组织。这就是1851年成立的孟加拉的英属印度协会、孟买管区的德干协会、1852年成立的孟买协会以及马德拉斯的本地人协会。这些组织提出了政治改革的主张,要求在印度逐步实行代议制;降低土地税和盐税,减少政府的行政、军事开支,发展民族工商业,兴办公共工程和交通事业,大力发展技术教育。
  到19世纪60、70年代,印度资产阶级的早期活动家们开始把零散的改革要求系统化、理论化。如孟买的国民经济学派,其代表人物马哈捷夫.戈文德.伦纳德和达达拜.瑙罗吉提出关于印度贫困的根源和复兴道路的学说,深刻指出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是印度贫困的根源。
  在理论宣传的同时,又建立了一批新的区域性民族主义组织。如1870年在孟买管区建立的浦那人民协会,1876年在孟加拉建立的印度协会,1884年在马德拉斯建立的马德拉斯士绅会,等等。在地区组织广泛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建立全印统一的民族主义者组织的要求。
  1885年12月28日,印度国民大会在孟买召开,宣告成立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印度国大党。曾任印度殖民政府高级文官的休姆参加了大会并作了演讲。苏.班纳吉任大会主席。他分4 项来确定国大党的宗旨:第一,促进帝国各地比较热心国事的全体工作者之间的个人接触和友谊。第二,通过私人之间直接的友好来往,消除全体爱国人士中可能存在的一切种族、信仰或地方的偏见。更加充分地发展和加强在众所爱戴的列邦君主的难忘的朝代里肇始的国家统一的情感。第三,把印度受教育阶层就一些当前较重大和迫切的社会问题提出的成熟意见记录下来,经过在最充分的讨论中审慎整理之后,作为正式记录。第四,决定各项适宜的路线和方法,俾我国政治家们在今后十二个月中为大众利益而努力时有所遵循。在大会通过的9 项决议中,提出了以下要求:成立皇家委员会调查印度的行政工作;撤销印度参议院;准许由选举产生的成员出席立法会议,给予咨询权,在西北省、敖德、旁遮普等地设立立法会议;在下议院设立常务委员会以考虑各立法会议多数通过后所提出的正式反对案;依据印度文官制度在全国同时举行文官考试,并提高报考人应达到的年龄,等等。国大党的成立对印度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有着重大意义。直到20世纪初,国大党的政治主张仅限于实行代议制;其经济主张也只要求保护工商业和固定田赋。
  到19世纪90年代中叶,在国大党内除了掌握领导权的温和派外,又出现了巴尔.甘葛达.蒂拉克(1856-1920 年)为代表的激进派。蒂拉克是印度资产阶级民族革命运动的奠基人。1881年1 月,创办《月光报》和《狮报》。
  1895年,利用纪念马拉塔民族英雄西瓦吉115 周年忌辰来激励人民的斗争精神。在1896-1897 年的大饥荒时期,号召孟买灾区农民抗捐抗税,抵制英货。1897年,他被殖民政府逮捕,被判处18个月徒刑,由于印度和英国知名人士的营救,提前8 个月获释。他借用吠陀经典中的" 斯瓦拉吉" 一词来表达印度独立的要求。他主张发动广大群众进行斗争。以蒂拉克为代表的激进派,反映了小资产阶级、小地主、富农和广大自由职业者的愿望和要求。
  他们所进行的宣传活动,为未来的全国性的民族独立运动作了一定的准备。
  (4)1905-1908 年的民族独立运动
  1899年,寇松勋爵任英印总督。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妄图扼杀印度民族主义运动。他拒绝印度资产阶级关于民族平权的要求,下令缩减加尔各答市议会里印度人的代表名额,大量解雇市政机关里的印籍职员。
  为了挑拨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宗教对立,达到" 分而治之" 的目的,在1905年10月颁布分割孟加拉省的法令。在东孟加拉,信仰印度教的地主、商人、高利贷者等上层分子占统治地位,而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却多信仰伊斯兰教;在西孟加拉则相反,上层剥削者多是伊斯兰教徒,而广大居民多数是印度教徒。
  在国大党的领导下,印度人民掀起反分割斗争。1905年10月16日分割法生效当天,加尔各答举行" 国丧日" ,有5 万人举行了示威游行。
  以蒂拉克为首的激进派提出" 斯瓦拉吉" (自治)、" 斯瓦德希" (自产)、抵制英货和民族教育4 点纲领。在1906年12月召开的国大党年会上,通过了这4点纲领。1905年末,蒂拉克提出消极抵抗策略,作为争取实现自治的道路。但他没有把消极抵抗同暴力反抗对立起来,而只是认为当时不存在武装斗争的条件。
  1906年,民族运动扩展到全印。在孟加拉,提出反对种族歧视的政治要求,工人农民也踊跃参加到运动中来,到处都有工会和农会。在孟加拉和马哈拉施特拉还出现了秘密革命组织。
  1907年,运动进一步发展。东孟加拉地区的农民掀起大规模的起义;旁遮普地区的农民进行抗税斗争,反对殖民当局提高土地税和增加水税。5 月1 日,拉瓦尔品第的群众与警察发生武装冲突。夏天,印度各地举行了邮政、电报职工大罢工。11月,孟加拉铁路工人又举行10天大罢工,提出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工资等要求。
  殖民当局实行分化瓦解政策。代替寇松担任英印总督的明托制定改革法案,准备吸收国大党温和派参加立法会议。1906年,又授意成立伊斯兰教联盟和印度教大会,作为国大党的对立面。
  在殖民当局的挑拨和拉拢下,国大党内部斗争激化。在1907年2 月苏拉特年会上,温和派公开提出放弃4 点纲领。温和派将激进派排除出国大党。
  激进派被迫单独召开代表大会,宣布另建民族主义者党,继续进行反英斗争,争取印度完全独立。
  1908年,殖民当局逮捕南印度激进派领导人契.皮莱,封闭进步报刊,颁布刑法补充条例,取缔义务纠察队。6 月23日,以" 阴谋推翻女王政权" 的罪名逮捕了蒂拉克。于7 月22日判处他6 年苦役。7 月23日至28日,为抗议殖民当局对蒂拉克判刑,孟买10万工人举行了6 天的政治总罢工。
  1905至1908年的资产阶级民族运动,开辟了印度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新时期,是" 亚洲的觉醒" 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被英国殖民当局采用各种手段镇压下去了,但它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史上,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它促进了印度民族的觉醒,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印度资产阶级当时还不愿领导革命,小资产阶级民主派软弱,又没有制定反封建纲领,没有深入发动农民。
  6.伊朗
  (1)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伊朗成为半殖民地国家。伊朗王位的继承权由俄国决定,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和北部各省官员都从俄国政府所中意的人中任命。在南方,英国官吏作威作福,发号施令。伊朗北部成为俄国的势力范围,南部则成为英国的势力范围。
  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国王纳西尔.厄丁的卖国政策,使力量软弱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 自由地主" ,参加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专制的斗争中来。19世纪80-90 年代,曾在巴黎留过学的封建贵族马尔考姆汗,回国后在德黑兰建立了密社,宣传君主立宪、保障人权和财产所有权。国王发觉他的活动,但未敢逮捕他,而把他调任驻伦敦公使。他在伦敦与伊朗的政治流亡者一起,继续从事改革运动的宣传。国王下令召他回国,但马尔考姆拒绝了国王的命令。1890年,他在伦敦用波斯文发行《法言报》,反对民族压迫,揭露封建专制,倡导君主立宪。他还创作讽刺贵族官僚的剧本。报纸和剧本被秘密运回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他的活动脱离国内广大下层人民,因而没有取得重大成果。
  (2)革命的开始和第一届议会
  在俄国1905年革命的影响下,1905至1911年在伊朗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1905年12月,由于德黑兰地方官毒打商人和伊斯兰教阿訇,在德黑兰、大不里士、设拉子等城市引起了由僧侣领导的大规模示威游行和罢工。群众要求罢免首相,召开议会,制定宪法,实行改革。示威群众与前来镇压的军队发生冲突。12月14日,德黑兰的伊斯兰教阿訇和经学院学生、商人、手工业者5000余人避入清真寺。
  1906年1 月,国王穆扎法尔丁.沙宣布实行改革和召开立法会议,由阿訇、商人、地主代表组成" 正义院".但国王迟迟不实现诺言。群众示威游行又掀起高潮。7 月,在德黑兰、大不里士的示威群众威胁说,如不实行立宪,就举行起义。国王不得不于7 月30日罢免首相艾恩.多拉,任命自由主义者纳斯罗拉汗为首相;8 月,宣布实行宪法。国民议会选举法把选民分为6 级:一、王子和国王家族;二、伊斯兰教阿訇;三、封建贵族;四、商人;五、地主和农民;六、手工业者。农民须拥有价值1000土曼以上的土地,商人和手工业者须有自己开设的店铺,才有选举权。事实上,只有阿訇的权利比以前扩大,绝大多数人民仍无选举权。
  1906年10月,第一届国民议会在德黑兰开幕。议员包括贵族、阿訇、地主、官僚、商人和手工业者。议会是公开举行的,准许选民列席,并可参加辩论。议会的领导权掌握在阿訇手中。第一届国民议会制定了宪法。
  (3)伊朗宪法(1906-1907 年)
  1906年12月30日制定的伊朗基本法,1907年10月8 日又通过了补充条款。这部宪法反映了人民的要求,建立了议会制的君主政体。宪法规定:下议院代表参与本国经济和政治事务的伊朗全体居民。下议院的讨论应公开举行,以便讨论结果得以付诸执行。下议院有权就它认为有利国计民生的一切问题,经认真周密讨论后,以多数票决提出议案,并在毫无疑惧和充满信心中通过决议。决议经元老院同意后由首席国务大臣送呈国王,经国王批准后付诸执行。国家收入或财产的转让或出售,以及国界的任何变动,均应得到下议院的同意。未经下议院的同意,国家决不得以任何形式或以任何名义,将租让权授予公司或合股营业机构。缔结条约和协定,将商业的、工业的、农业的或任何别的专利权授予伊朗人或外国人,均应得到下议院的同意,但为国家民族利益计,应保守秘密的条约,不在此限。任何国债,无论为内债或外债,只有在下议院知悉和同意后,始得举办。由国家出资,或由本国或外国合股会社或公司出资,兴建铁路或公路,均应得到下议院的同意。
  宪法规定伊朗的国教为伊斯兰教。无论何时均应设置由不少于5 位大阿訇或虔诚的神学法学大师组成的一个贤哲委员会,各委员均应通达时务。委员会委员候选人由德高望重的神学家和信奉十叶派伊斯兰教大阿訇向下议院提出20人,作为候选人,由下议院议员以共同协议或投票选出5 人或5 人以上,承认当选者为议员。这个委员会的任务是认真讨论和审查一切提交议会的议案,并批驳其中有违伊斯兰教经义的议案,使之不能取得法律效力。此贤哲委员会对此类问题的决定应有约束力,并应交付执行。
  宪法规定了伊朗国民的权利。伊朗居民在国家法律面前皆享有平等的权利。任何人的生命、财产、住宅和荣誉皆应得到保障,并应防止其免受任何种类的侵犯;除以国家法律规定的情况和程序外,任何人不得受到追究。保护私有财产。一切印刷出版物皆是自由的,但足以导致误入歧途及违反清真信念者,不在此限;对出版物的检查应予禁止。
  宪法还规定,国家的权力分为3 个部门:一、立法权,其专责为制订和修改法律。司法权,其责任为断明法律。执行权属于国王;即指法律和命令应由大臣及国家官吏以国王陛下的名义依法定程序付诸执行。宪法对国王的权力加以限制。规定国王个人不负任何责任。国务大臣就一切政务对议会两院负责。大臣需是伊朗人并为伊斯兰教徒,依国王陛下敕令任免之。
  1906-1907 年的伊朗宪法是1905-1911 年伊朗革命的果实。它是伊朗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宪法规定的一般民主权利给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4)护宪运动
  1907年,工农运动继续发展。农民抗租抗税、拒服劳役、不服从王室政权的管辖。在城市中建立民选的委员会,称为" 恩楚明".第一个恩楚明是1906年在大不里士成立的,接着在德黑兰、勒什特、麦什特、设拉子、伊斯发罕、克尔曼、班达、布什尔、塞义斯坦等地也成立了。在革命进程中,恩楚明成为革命政权机关。工人组织工会,进行罢工,建立社会民主组织" 穆扎希德" (意为" 为正义和革命斗争的战士")。穆扎希德建立革命武装力量" 费达依" (意为" 献身革命者")。伊朗革命得到俄国布尔什维克的积极支持。
  英、俄帝国主义为保持既得利益,策划干涉伊朗革命。1907年秋,国王要求议会解散恩楚明。同年12月,效忠于王室的军队捣毁议会,破坏恩楚明。全国各地掀起了护宪运动,反对国王的反攻倒算。
  1908年6 月22日,国王以哥萨克旅为核心攻占议会大厦,逮捕许多议员和恩楚明成员。国王随即宣布解散议会,成立国王指派的国务代表会议。
  首都以外其它城市也相继发生反革命政变。
  革命中心转到大不里士。大不里士革命政权提出恢复宪法、召开议会、驱除支持国王的反动派和外国干涉者等口号。在阿塞拜疆、吉朗以及南伊朗,也相继建立了革命政权。
  1909年2 月,国王派军队围困大不里士。费达依部队在革命领袖萨塔尔汗和巴盖尔汗指挥下与王室军队奋战。俄军乘机侵入该城。这时,以腊什特为中心的吉朗人民政权兴起,腊什特的费达依部队于1909年夏向德黑兰进军,伊朗南部的巴赫蒂亚尔部落酋长在英国支持下也向德黑兰进发。同年7 月两军会合后攻入城内。国王穆罕默德.阿里逃入俄国使馆,于9 月逃往俄国。7 月16日非常议会开会,宣布废黜国王,立14岁王子艾哈迈德(1909 -1925年在位)为王。
  1909年11月17日,第二届议会开幕。地主代表的名额增多,革命民主派的名额减少,地主和封建贵族占据了政府中的重要职位。吉朗大地主谢别赫达尔出任首相,巴赫蒂亚尔部落酋长西尔达尔任内政大臣。新政府维护君主制,投靠外国势力,日益脱离人民。
  1911年7 月,穆罕默德.阿里依靠沙俄的帮助,以3 万军队向德黑兰进军,但被革命军队击败。英国和俄国派兵侵入伊朗南部和北部。伊朗反动派乘机在德黑兰发动政变,于1911年12月派兵占领议会大厦,解散议会,恢复了卡扎尔王朝的专制统治。
  1905至1911年的伊朗革命,沉重打击了伊朗的封建统治者以及英、俄帝国主义势力,公布了宪法,建立了民主政权恩楚明和革命武装费达依,开辟了伊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阶段。
  7.土耳其
  (1)新奥斯曼人的君主立宪运动
  新奥斯曼人,又称新奥斯曼党人。19世纪60年代初,奥斯曼帝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日益加深。一批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教育的新型知识分子创办报刊,鼓吹宪政。1865年6 月正式成立了秘密团体新奥斯曼人协会。成员大都是20至30岁的青年知识分子,有记者、作家、教师、官吏和军官,共245 人。协会主席是克里木战争时土军总司令奥梅尔帕夏。主要领导人有诗人纳默克.凯马尔(1840-1888)、政论家齐亚(1825-1880)和阿利.苏阿维(1838-1878)。
  新奥斯曼人密谋在1866年强迫素丹阿卜杜勒.阿齐兹颁布宪法。他们准备在素丹赴清真寺时拦路请愿,直接提出立宪要求。他们在《舆论解说日报》上发表了一封费萨尔亲王致素丹的公开信,建议实行宪法。1867年2 月,政府采取镇压行动,逮捕了一批新奥斯曼人。凯马尔和齐亚被贬到地方上任职,随后流亡到欧洲。在伦敦、日内瓦、巴黎等地出版发行《自由报》等报刊,继续宣传立宪的主张。1871年以后,凯马尔等人先后返回伊斯坦布尔,在国内开展立宪运动。1873年春,政府逮捕并监禁了凯马尔等人,并严厉镇压新奥斯曼人的活动。
  1876年5 月22日,新奥斯曼人在首都伊斯坦布尔组织了有数万人参加的示威游行。参加者有神学院学生、商人、手工业者、市民各个阶层。群众包围了素丹王宫。素丹阿卜杜勒.阿齐兹被迫免去纳迪姆宰相职务,任命了包括新奥斯曼人领导者之一米德哈特在内的新政府。接着,在5 月30日,米德哈特又发动一场宫廷政变,废黜了阿卜杜勒.阿齐兹,而拥立穆拉德五世为素丹。凯马尔和齐亚被任命为素丹私人秘书。以米德哈特为首的新奥斯曼人掌握了政权。
  同年8 月31日,穆拉德五世因精神错乱被废黜,其弟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登上了王位。
  1876年12月23日,米德哈特草拟的宪法公布了。宪法规定:建立两院制议会,议会有权通过法律,批准预算;帝国臣民不分宗教信仰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以及若干资产阶级民主权利。宪法还规定,伊斯兰教为国教,土耳其语为国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部宪法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宪法对素丹的权力未加限制。规定素丹有权任命和罢免内阁大臣,统帅和指挥陆海军,召集和解散国会,宣布戒严和停止包括宪法在内的一切民政法律的效力。素丹根据警察当局提供的材料,有权将危害国家安全的人物驱逐出国。
  素丹哈米德二世是一个极端反动的封建专制主义者。他将1877年俄土战争中土耳其的失败归罪于新奥斯曼人。他首先放逐了凯马尔和齐亚等人,接着又免除了米德哈特的职务,并在1884年将他杀害。1878年2 月,哈米德下令解散议会。新奥斯曼人的君主立宪运动失败了。素丹哈米德二世重新建立起封建专制统治。
  (2)1908-1909 年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
  素丹哈米德二世建立了空前黑暗的封建专制统治。他剥夺了人民的一切政治权利,设立特种骑兵队,建立特务网,稍有反抗嫌疑的人都遭逮捕和拷打。政府实行严格的报刊检查制度,凡带有宪法、国会,自由、革命等字样的印刷品,一概禁止发行。哈米德二世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对亚美尼亚人、马其顿人、克里特人及其他地区的人民进行血腥征剿。1894年,亚美尼亚人起义,素丹军队两年内屠杀6 万余人,焚毁了3000多个村庄。人民称哈米德二世为" 血腥素丹".在对外政策方面,哈米德想依靠德国加强自己的经济军事力量。1903年,他把巴格达铁路修建权拱手交给德国,并请德国人整顿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哈米德二世的专制统治和对外屈膝投降政策引起帝国内部各被压迫民族各阶层人民的不满和反抗。
  早在1889年5 月,伊斯坦布尔军医学院的4 名学生,即阿尔巴尼亚人易卜拉欣.泰莫、土耳其人伊斯哈克.絮屈蒂、库尔德人阿卜杜拉.杰夫代特、切尔克斯人穆罕默德.赖希德,发起建立秘密组织奥斯曼统一协会。开始有12人,后来在帝国各地相继建立了秘密小组。1894年这些小组联合成立统一进步协会。其主要成员是知识分子、小官吏和军官,史称青年土耳其党人。最初领导人是艾哈迈德.里扎(1859-1930)。青年土耳其党人的政治纲领是保持奥斯曼帝国的完整,恢复1876年宪法和反对素丹统治。
  1897年,青年土耳其党在素丹王宫门前举行了第一次政治示威活动,遭到哈米德二世的残酷镇压,13人被处死,约70人被判刑。许多青年土耳其党人被迫流亡国外。19世纪末,他们在国外出版的报刊共达116 种。
  1902年,该党在巴黎开会,由于意见分歧,以萨巴赫丁亲王为首的土耳其自由主义者建立" 个人主动和地方分权联盟".这一派主张欧洲列强干涉土耳其内政。以里扎为首的一派坚持反对素丹专制制度,要求实行秘密选举,给议会更多的权力,司法独立。到1905年以后,青年土耳其党的活动重趋活跃。1906年,青年土耳其党将总部从巴黎迁到马其顿的萨洛尼卡。
  1907年12月,青年土耳其党和马其顿、亚美尼亚等民族主义团体在巴黎召开大会,就反对素丹专制政权的目的和手段达成了协议,拟定了一个从拒绝纳税、消极反抗到武装起义的行动计划。
  青年土耳其党人加强了对驻在马其顿的第二、三军团的工作,约2 /3 的青年军官加入了该党。
  1908年7 月3 日,统一进步协会雷斯城的负责人尼亚齐贝伊少校率部起义,带领150 人上山。几天后,恩维尔帕夏也宣布起义。7 月20日摩拿斯提的穆斯林居民举行起义。23日,起义部队开进萨洛尼卡,要求素丹立即恢复1876年宪法,否则第二、三军团将进军伊斯坦布尔。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被迫于24日宣布恢复1876年宪法,召集国会。土耳其革命取得初步胜利。
  1908年底,新国会开幕,青年土耳其党在230 个席位中占有150 席,里扎担任议长。但是,青年土耳其党不仅保留了哈米德二世的王位,而且公然镇压工农群众运动。在民族问题上反对实行民族自治,宣称土耳其只有一个奥斯曼民族。
  1909年4 月12日深夜,哈米德二世在幕后策动驻伊斯坦布尔的第一军团发动反革命军事政变,建立了由反动政客组成的新内阁。萨洛尼卡的统一进步协会立即组成由马赫穆德.塞夫凯特帕夏统率的行动军,于4 月23日抵达伊斯坦布尔,26日控制了全城。4 月27日,青年土耳其党人通过议会废黜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另立其弟穆罕默德.赖希德为素丹。1908-1909 年的土耳其革命结束。
  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局限性,没有解决民主问题,也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更没有触动帝国主义在土耳其的政治、经济利益。但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仍具有进步意义,是" 亚洲的觉醒" 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20世纪初期的中国
  1.辛亥革命和清朝的灭亡
  (1)清末" 新政"
  在戊戌政变中,慈禧太后剥夺了光绪皇帝的一切权力,镇压了主张变法维新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但是,为了讨好帝国主义列强,维护封建统治,她也不得不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的改革措施,史称清末" 新政". "新政" 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编练" 新军"." 新军" 用西方营制编成,以洋操训练,使用洋枪洋炮,要求士兵具有一定的文化,军官则由国内外近代军事学堂毕业生担任。自1894年冬到清朝覆亡为止,实际上编练" 新军" 共约16万人。
  第二,筹饷。清政府将" 筹饷" 与" 练兵" 作为" 新政" 的核心任务。
  内容包括增加税种;提高税率;将各地库存以及各项" 陋规" 收归中央政府;允许地方官自筹税收。此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剧了人民大众与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
  第三,废科举、办学堂、奖励留学。1901年9 月14日,命令将各省书院中属省城者改为大学堂,属各府者改为中学堂,强调" 教法当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1905年9 月2 日,命令自明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结束了中国自隋唐以来延续1000余年的科举取士制度。12月6 日,在中央政府成立学部。1910年,全国学堂有24696 处,学生有130 多万人,初步建立起包括大学、中学、小学、幼稚园各级,文、法、理、工、农、医、军事以及巡警各学科的教育体制。另外,1901年9 月11日,命令各省选派留学生出国,并准许自费留学,以后陆续颁布有关留学及奖励章程。
  第四,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1年7 月撤销原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6 部之首。1906年11月,命令军机处,外务部、吏部、学堂照旧;巡警部改民政部,户部改度支部,兵部改陆军部,刑部改法部,大理寺改大理院,工部、商部改并为农工商部,设邮传部,理藩院改理藩部;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并入礼部。1907年4 月,将盛京将军改为东三省总督,设奉天、吉林、黑龙江3 省巡抚。7 月命各省将按察使改为提法使,增设巡警道、劝业道、留兵备处,设审判厅。
  第五,振兴商务、奖励实业。1904年,公布《商律》(部分)、《公司律》、《商会简明章程》,并先在京师设立商会。1905年,颁布《商标注册试办章程》、《重订开矿暂行章程》、《奖励公司章程》、《改订奖励华商章程》、《试办银行章程》、《农会简明章程》等。1907年,设邮传部交通银行。1908年2 月公布《大清银行则例》,将原户部银行改为大清银行,并先后对著名工商界人士给以名位荣誉。
  清末" 新政" 的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对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封建官僚政治的腐朽黑暗一切照旧,有些措施激起人民的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清朝的封建统治已经是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了。
  (2)孙中山等的革命活动及政治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派接受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建立了革命组织,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代表人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1866-1925)。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以救国为宗旨。1895年2 月,又在香港成立了兴中会,以"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为誓词。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出版许多鼓吹革命的宣传品,著名的有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等。1905年8 月,孙中山与黄兴、陈天华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1904年2 月在长沙成立)等革命小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孙中山提出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 民族、民权、民生" 三大主义。孙中山的政治思想集中表现为" 三民主义".他要求推翻清政府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06年12月2 日,在日本东京举行《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孙中山参照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结合中国封建时代的考试制度和御史监察制度,提出了革命成功后实行行政、立法、裁判、考试、监察" 五权分立" 制度,史称" 五权宪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包括浏醴起义、粤桂滇边界6 次起义,徐锡麟的安庆起义,黄兴领导的广州黄花岗起义。但起义都失败了。
  为了抵制革命,清廷派大臣出国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宪政情况,宣布" 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23条。其中关于" 君上大权" 的14条,规定皇帝有权颁行法律,黜涉百司、设官制禄、宣战议和、解散议院、统帅海陆军、总揽司法权等,仍同封建专制没有什么区别。11月,慈禧太后、光绪帝死去,溥仪继位。1909年改元宣统,3 月下诏重申" 预备立宪" ,命令各省当年内成立咨议局。立宪派在备省咨议局中占据了领导地位。1910年10月,资政院在北京成立。1911年5 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等机构,组成新内阁。由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在13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4 名,蒙古旗人1 名,满族8 名,其中皇族又占5人,因此被讥为" 皇族内阁".清政府" 预备立宪" 的骗人伎俩已不能阻止革命的爆发,一场规模巨大的革命高潮随即到来了。
  (3)辛亥革命
  1911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群众性的抗捐抗租、罢工罢市运动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群众基础。四川保路运动则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1911年5 月,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上谕,宣布各省商办干路一律收回,随即同英、德、法、美4 国银行团签订了借款合同,将从中国人民手中夺得的权利拱手让给了帝国主义。此举立即引起各地的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尤为波澜壮阔,至8 月,重庆、郫县、江津、温江等各地成立保路同志协会近70个,会员数十万人。四川总督赵尔丰对群众进行镇压,造成流血惨案。
  在清政府全力应付四川保路运动的时候,湖北新军中的文学社和共进会等革命团体乘机发动了武昌起义。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1日晨革命军占领总督署,全城光复。汉阳、汉口也先后为革命军占领。1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成立。由于革命士兵缺乏政治经验,清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做了湖北军政府都督。11月,湖北军政府公布《中华民国鄂州约法》。它是全国第一个按照资产阶级民主原则拟定的地方宪法,对起义各省军政府具有指导作用。
  武昌起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全国人民。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上海、贵州、浙江、福建的新军先后起义成功,并建立了军政府。江苏、广西、安徽、四川、广东先后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
  广大人民群众在各省起义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新军士兵、会党群众、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城市贫民、海外华侨、爱国士绅、少数民族都投入到反抗清朝专制统治的革命中来。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新政权中表现出软弱性,使立宪派和旧官僚的力量不断增强。
  1911年10月27日,清廷起用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授予指挥湖北军事的全权。11月1 日,清军攻陷汉口。同日,摄政王载沣宣布解散" 皇族内阁" ,交出全部军政大权,袁世凯成为内阁总理大臣。
  11月下旬,各省代表议决承认武昌为中华民国中央军政府,以鄂督执行中央政务。接着14省代表会议在汉口英租界召开,筹备成立中央临时政府。
  12月2 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于是代表会议决定以南京为中央临时政府所在地。各省代表随即自武汉齐集南京。25日,同盟会总理孙中山自海外归来。
  29日,17省代表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到南京就职,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告全国同胞书》等文件,正式宣告中华民国的诞生。1 月3 日,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确定临时政府组成人员。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28日,又成立南京临时参议院。
  1912年2 月12日,清朝皇帝接受中华民国对皇室的优待条件,正式退位。这样,统治中国260 多年的清朝垮台了,延续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也随之结束。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从此,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任何人想复辟封建统治都注定要失败的。
  2.中华民国的创建
  (1)南京临时政府
  1912年1 月1 日,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南京临时政府官制,基本采取美国式的总统制,不设国务总理,而由临时大总统直接统辖各部。根据1911年12月3 日各省督政府代表联合会议决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临时大总统和各部总长组成国务会议,决定重大政务。
  临时大总统为最高行政首长,临时副总统的地位仅次于临时大总统,均由各省督府代表会选举,以得票满投票总数2 /3 以上者当选。临时大总统的职权为统治全国和统率陆海军,有宣战、媾和、缔约、用人、制定官制、官规等权力。行使上述权力时,须得临时参议院同意,并要向临时参议院进行交议和咨询,对于参议院的议决如不同意,得行使复议权。临时大总统府置秘书处,设秘书长1人。其他直属高级职员有枢密顾问、法律顾问、政治顾问、议和参赞等。
  临时参议院为最高立法机关。由各省都督府分别派参议员3 人组成,每个参议员有一表决权。1912年1 月28日临时参议院在南京正式成立。各省参议员到会者40余人,革命派占了3 /4 以上。会议推举同盟会会员林森为参议院议长,王正廷为副议长;设全院委员会、常任委员会和特别委员会,分别负责审查有关事件。临时参议院职权有立法权、选举权、同意权、财政权、答复政府咨询权等。4 月5 日,临时参议院议决迁往北京。
  行政各部有陆军、海军、外交、内务、财政、司法、教育、实业、交通等9部。各部设总长、次长各1 人。总长由临时大总统提名,各省都督府代表会同意。次长由临时大总统简任。9 部之外的中央重要行政机关,还有参谋部、大本营、卫戍总督府等军事机关,及法制局、印铸局、公报局、铨叙局、稽勋局等。
  南京临时政府虽然包括了一部分立宪派和旧官僚,但它的领导权掌握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手中。同盟会领导人在临时政府中担任了重要职务,黄兴、王宠惠和蔡元培分别任陆军、外交和教育总长,宋教仁任法制局局长,各部次长也都是同盟会的重要骨干。
  南京临时政府虽然只存在3 个月,但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有:建元改历、限期剪辫、劝禁缠足、禁止刑讯、保障人权、禁止买卖人口、禁绝贩卖童工、保护华侨、严禁鸦片、改变称呼、废止跪拜、禁止赌博。这个政府还提倡廉洁奉公、任人唯贤等。此外,在经济、教育、新闻等方面也作了许多重大改革。这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实行任何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变革,反而对农民的自发斗争采取敌视的态度,这成为导致它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1912年3 月8 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11日公布施行。计分总纲、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员、法院、附则等7 章,共56条。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领土为22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 ;"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这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临时约法还规定"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同时有纳税、服役等义务,这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精神。在政府的组织形式上实行" 三权分立" 的原则。规定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官有独立审判的权利。临时约法否定了集大权于一身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此外,还规定了" 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为了限制即将掌权的袁世凯,《约法》规定实行内阁制。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胜利的重要成果,具有历史进步性。1914年5 月被废除,由《中华民国约法》取代。
  (3)辛亥革命的失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袁世凯立即撤销和议代表,造成谈判破裂的形势,迫使革命势力妥协。革命派自身弱点也暴露出来。章炳麟宣传" 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孙中山也主张革命党人专门从事实业活动。帝国主义列强拒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北京公使团决定将中国各海关净存税款汇解上海,分存于汇丰、德华、华俄、道胜等外国银行。身任两淮盐政总理的临时政府实业部长张謇坚决反对孙中山" 挪用" 盐税。临时政府可能得到的财源被堵死。
  向日、美、德、俄的财团接洽贷款,大多没有结果。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孙中山被迫退位。1912年1 月22日,孙中山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即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2 月13日,袁世凯向临时政府正式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辞职。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拒绝南下就职,并指使亲信在北京、天津、保定制造兵变。南京临时政府再次退让。3 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25日,唐绍仪到南京接收临时政府,组织新内阁。该内阁中内政、陆军、海军、财政、外交等部均由袁世凯的亲信或拥护者担任,同盟会只分配到教育、农业、工商等几个席位。4 月1 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5 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和该院迁往北京。至此,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所篡夺。辛亥革命失败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同盟会组织涣散,未能成为一个坚强统一的战斗司令部;军事上没有一支由自己掌握的部队;政治上,对立宪派和旧官僚特别是袁世凯丧失警惕;阶级关系上,未能发动农民。历史证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取得胜利。
  3.北洋军阀的统治
  (1)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2年3 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开始。袁世凯上台后,临时政府进行改组,唐绍仪首任内阁总理,不少北洋官僚入阁。唐绍仪虽然是袁世凯的老朋友,但是因为他要求行使责任内阁的权力,不为袁世凯所容。唐绍仪的内阁只存在了两个多月就被迫下台了。在唐绍仪辞职时,同盟会的4 个阁员也同时辞职。6 月底,袁世凯任命他所更信得过的原外交总长陆征祥为内阁总理。到了9 月里,内阁总理又改由袁世凯的心腹原任内务总长的赵秉钧担任。
  同盟会的领袖人物之一宋教仁,特别醉心于资产阶级的议会政治。他主张改组同盟会,扩大其组织,以求在选举中获得多数议席。在黄兴的赞同下,1912年8 月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国民党仍奉孙中山为领袖,但以宋教仁为核心人物。宋教仁为了在选举中取得多数,把大批的政客和封建余孽拉入党内,并删除同盟会纲领中的革命内容。这样,同盟会就从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党变成以争取议会席位为唯一宗旨的国民党。1912年底,各省开始进行正式国会的议员选举。经过用各种方法竞争,国民党获得了国会议席中的大多数。宋教仁认为大局已定,可以成立以他为首的国民党的内阁。但是,1913年3 月20日,他被内阁总理赵秉钧派人在上海火车站暗杀,伤重致死。
  在刺杀宋教仁的同时,袁世凯同帝国主义列强的银行团进行借款谈判,取得帝国主义列强的财政支持。6 月间,他下令罢免国民党的3 个都督(江西的李烈钧、广东的胡汉民和安徽的柏文蔚),并且出动军队南下。在上海的孙中山、黄兴号召南方各省力量,起来反对袁世凯。不到两个月,这次" 二次革命" 就失败了。孙中山、黄兴等人被通缉,不得不再次出国流亡。
  1913年7 月底,袁世凯任命熊希龄为内阁总理。袁世凯的亲信把持内阁中的外交、内务、陆军、海军、交通等部。其余几个部的总长由进步党(同年5 月由共和党、统一党、民主党合并而成)人担任。
  1913年10月6 日,在袁世凯的控制下,国会进行正式大总统的选举。
  在一天中连续3 次投票,袁世凯才得到了法定当选的票数。黎元洪仍被选为副总统。11月4 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并把隶属于国民党的议员资格全部取消,以至国会无法召开会议。袁世凯用一批官僚政客组织政治会议、约法会议、参政院等御用机构,建立起个人独裁统治。
  1914年5 月1 日,由袁世凯一手操纵的" 约法会议" 制定的《中华民国约法》公布,以代替《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分10章68条,以确认袁世凯专制独裁制度为基本特征,取消了国会制。它把总统的权力提高到如同封建皇帝一样。规定" 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 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襄之".大总统有权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职官、宣战、媾和," 发布与法律有同等效力之教令" 等。否定" 三权分立" 原则,把制宪大权集中于大总统。参议院的职能改为" 应大总统之咨询,审议重要政务".宪法草案经参议院审定后," 由大总统提出,于国民会议决定之"." 国民会议由大总统召集并解散之".该法对人民权利都附加了" 于法律范围内" 的限制条件。袁世凯企图利用这个约法,为复辟封建帝制作准备,但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
  1915年1 月1 日,又公布了大总统选举法。按照这个选举法,大总统任期10年,并可连任。选举大总统是由参政院和立法院各推50人来进行,而且参政院"认为政治上有必要时" ,可以" 议决现任大总统留任" 而不用进行选举。再有一项奇特的规定是,继任大总统的候选名单由现任大总统预先确定,写在" 嘉禾金简" 上,密藏于" 金匮石室" 中;到选举时,打开石室,取出金简,人们只能照单" 选举".这就意味着袁世凯不但有了终身任总统的保证,而且可以将大总统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袁世凯不满足于大总统的职位,自1915年春开始,他在英、日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积极准备改行帝制。同年12月12日,袁世凯正式宣布实行帝制。改中华民国为" 中华帝国" ,规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袁世凯对外承认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并与日本订立了丧权辱国的" 二十一条" ,引起人民群众的广泛不满。他恢复帝制的倒行逆施,立即遭到强烈的反对。
  孙中山于1914年7 月8 日成立了中华革命党。这个党是秘密团体。孙中山在成立该党时提出划分" 军政" 、" 训政" 、" 宪政" 这3 个时期的说法。该党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孙中山所建立的这个党以是否绝对服从领袖个人作为党员的唯一标准,遭到不少人的反对。孙中山为总理,而黄兴拒绝担任协理。一些没有加入中华革命党的国民党人成立了欧事研究会。在1916年反袁世凯的斗争高潮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能够站在领导地位。
  反对袁氏帝制运动的领导权被进步党夺走。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首义,护国战争爆发。唐继尧向全国发布声讨袁世凯的通电,云南宣告独立。接着,贵州、广西也宣布独立。在全国反袁的浪潮下,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 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这场反对帝制、维护共和的战争具有革命性。1916年6 月6 日,袁世凯在忧愤中因病死去。黎元洪就任大总统,段祺瑞为内阁总理。10月,冯国璋任副总统。
  (2)皖系军阀统治时期
  自1916年袁世凯死至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北京政府基本上为皖系军阀段祺瑞把持。袁世凯死后,被他废除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恢复了,被袁解散的国会也重新召集了。在国会中有国民党的议员,也有进步党的议员。但这时他们已不自称为国民党和进步党。国民党议员组成为宪政商榷会;进步党人组成为宪法研究会,由此这一派被称为研究系,梁启超是宪法研究会的主要领袖人物。
  1917年,黎元洪与段祺瑞发生了要不要参加欧洲战争的争执。段祺瑞在研究系议员们的支持下主张参战,黎元洪在研究系以外的多数议员支持下反对参战,南京的冯国璋也不赞成参战。5 月里,黎元洪下令免除段祺瑞的内阁总理职务。段祺瑞也不示弱,他唆使安徽、奉天、山东、福建等8 省军阀宣告" 独立".他自己则到天津,组成各省总参谋处,进行反黎元洪的活动。
  黎元洪求助于驻在徐州的军阀张勋。
  张勋(1854-1923)原是清朝的江南提督。民国成立后,他和他的队伍仍然留着发辫,表示效忠清室。当黎元洪求救于他时,他认为复辟的机会来了。于是,张勋以调解黎、段冲突为名,带领3000名辫子军于6 月14日入京。他让黎元洪下令解散了国会,6 月30日晚入清宫,召开" 御前会议" ,决定恢复清帝国。深夜,张勋派兵占据火车站、邮电局等要地。同时派人劝黎元洪" 奉还大政".7 月1 日凌晨,张勋穿上清代的朝服朝冠,率领康有为等人,拥12岁的溥仪重新登极。当天发布8 道上谕,把民国六年改为宣统九年,易五色旗为龙旗,恢复清末官制。张勋自为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大权。复辟消息一传出,全国舆论哗然。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并命令各省革命党人出师讨逆。黎元洪拒绝与复辟派合作,逃入日本使馆避难。段祺瑞在张勋进京路过天津时,曾与之会谈,对张勋的复辟计划并未表示反对。他是想借张勋之力来解散国会,并把黎元洪赶下台,然后自己坐收渔人之利。在复辟丑剧上演时,段祺瑞于7 月3 日在马厂宣布讨伐张勋。7 月14日,段祺瑞的军队进入北京,张勋、康有为等复辟派抱头鼠窜。溥仪再次宣布退位,段祺瑞重掌政府大权。史称张勋复辟的闹剧,不到半个月,就收场了。
  段祺瑞把自己打扮成了" 再造共和" 的英雄。黎元洪只能宣告辞去大总统职务。冯国璋以副总统资格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仍为内阁总理。在段祺瑞重新组织的内阁中,外交、内务、财政、司法、农商、教育各部都由研究系的政客担任,梁启超出任财政总长。由于南方几个省的地方军阀与北洋军阀的矛盾,段祺瑞的内阁只存在4 个月就下台了。1918年3 月,段祺瑞再任内阁总理。段祺瑞以他所更加亲信的官僚政客组成安福俱乐部,并在同年8 月制造了一个国会,被称为安福国会。受段祺瑞的逼迫,冯国璋辞职退位。9 月,安福国会另选前清老官僚徐世昌为大总统。段祺瑞则专任参战督办,直接掌握几个师的军队。
  段祺瑞在掌握北京政府实权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为此,孙中山号召全国进行护法斗争。1917年7 月中旬,他同廖仲恺、章炳麟等到广州,提出护法的宗旨是打倒假共和,建设新共和。8 月25日,原国会的一部分议员在广州集会,因为人数不足,叫做非常国会。会议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决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
  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通电否认冯国璋为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的北京政府,号召北伐。护法军政府所统辖及响应护法的军队约15万人,组成联军,10月在湖南与北洋军接战,开始了护法战争。11月下旬,陆荣廷等暗中与直系军阀谋和,并拉拢一些国会议员,用内部改组的方法,剥夺孙中山的领导权。1918年5 月,桂系操纵国会非常会议,通过《修正军政府组织法》,用总裁会议制代替大元帅制。孙中山被迫辞去大元帅职务,离广州去上海。第一次护法战争失败。
  1920年11月,孙中山回到广东,宣布重建军政府,继续执行护法职务。
  1921年4 月,国会非常会议通过《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5 月5 日宣誓就职。孙中山领导第二次护法战争,由于陈炯明的叛乱而失败。之后,孙中山提出了"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充实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
  皖系军阀出卖中国主权,换取日本大量借款。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皖系统治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直系军阀利用人民群众的爱国情绪,利用皖系和其他派系的矛盾,在1920年7 月直皖战争中将皖系打败。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谱写了历史新篇章。
  七、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的非洲
  1.帝国主义列强对非洲的瓜分
  (1)列强瓜分非洲的计划和手段
  直到1876年,西方殖民列强只占有非洲土地的10.8%。其中英国占4.1 %,法国占2.8 %,布尔人(荷裔殖民者)占2.4 %,葡萄牙占0.7 %,西班牙占0.8%。1876年以后,列强为了摆脱国内经济危机和争夺世界市场,各自制订了瓜分非洲的计划,并采取了瓜分行动。
  英国制订了从开普(Cape)到开罗(Cairo)的所谓二C 计划,企图建立纵贯非洲南北大陆的殖民帝国。法国制订了从佛得角到红海计划,即从塞内加尔(Senegal)到索马里兰(Somaliland)的所谓二S 计划,企图从西向东北方向扩展,建立横贯非洲大陆的殖民帝国。德国也想把德属东非与西南非洲连接起来。葡萄牙企图占领从西海岸的安哥拉到东海岸的莫桑比克之间的广阔地带。比利时极力向刚果河流域扩展。意大利也极力实现其东北非扩张计划。
  列强采取各种手段,对非洲进行瓜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段:
  (1)殖民探险。西方殖民主义国家派殖民军官或科学工作者先后考察了尼日尔河、尼罗河、赞比西河、刚果河、维多利亚湖等流域地区,对非洲内陆地区的资源、民族、风土人情加强了解,为进一步入侵非洲内陆奠定了基础。
  (2)强迫签约。殖民者用诈骗、麻醉、必要时使用武力威胁等方法,强迫当地酋长签订所谓保护条约。例如,布拉柴和斯坦利就是采用强迫签约的手段,分别为法国和比利时攫取大片非洲土地。
  (3)传教活动。殖民国家派传教士到非洲,为其收集情报、占领土地。
  英驻南非殖民军官查尔斯.华伦(1840-1927)曾写道:" 为在殖民者与土人之间保持和平,一个传教士抵得上一营军队。" 非洲人手里有了《圣经》,却失去了土地。但是,只有少数地区的少数非洲人接受基督教(如南非和尼日利亚)、天主教(如加蓬),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仍然信仰原有宗教。
  (4)合伙瓜分。列强通过签订双边条约或召开国际会议,划分势力范围,来瓜分非洲领土。1884年11月15日至1885年2 月26日,由德、葡、比、荷、西、英、法、美、意、俄、瑞典、挪威、丹麦、奥匈和土耳其等15个国家参加的柏林会议召开。会议是专门讨论非洲事务的,却不让任何一个非洲国家参加。会议同意成立刚果自由邦,作为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的私人属地。会议还达成了一些分割非洲的原则:任何国家在非洲进行新的占领时,必须分别通知与会各国;对非洲的领土必须采取" 有效的占领方式" ,才能得到其他国家的确认。
  (5)武装占领。1881年法国对突尼斯实行武装占领。1882年英国对埃及进行武装干涉。帝国主义列强对非洲的瓜分是以其实力为后盾的。英、德在东非,英、法在西非和苏丹,都进行过激烈争夺,甚至兵戎相见。谁的实力强,谁就能在争夺中占上风,夺得更多的非洲领土。
  (2)列强瓜分非洲的结果
  到1914年,在整个非洲大陆,独立国家只有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两国,它们共占非洲总面积的3.4 %,其余96.6%的土地全部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
  法国殖民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西部,计有法属西非,包括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苏丹(今马里)、法属几内亚、象牙海岸(今科特迪瓦)、达荷美(今贝宁)、上沃尔特(今布基纳法索)、尼日尔8 个地区;法属赤道非洲,包括加蓬、法属刚果、乌班吉沙立(今中非)、乍得4 个地区;法属喀麦隆、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突尼斯;法属索马里兰;法属多哥、马达加斯加和留尼汪岛等。面积共有10585200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的35%。
  英国殖民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计有埃及、英属苏丹、英属索马里、乌干达、肯尼亚、桑给巴尔、尼亚萨兰(今马拉维)、北罗得西亚(今赞比亚)、南罗得西亚(今律巴布韦)、贝专纳(今博茨瓦纳)、巴苏陀兰(今莱索托)、斯威士兰、南非联邦、冈比亚、塞拉利昂、黄金海岸(今加纳)、尼日利亚、塞舌尔群岛、毛里求斯群岛、圣赫勒拿岛等。面积共有9496600 余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的32%。
  德国殖民地有多哥、喀麦隆、德属西南非洲(今纳米比亚)、德属东非(包括坦噶尼喀、卢旺达、布隆迪)。面积共2357200 余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的7.9 %。
  比利时占领比属刚果,面积2331000 余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的7.8 %。
  葡萄牙殖民地有葡属几内亚、安哥拉和莫桑比克,面积共1839625 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的6.8 %。
  意大利殖民地有的黎波里(利比亚)、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兰。面积共170400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的5.1 %。
  西班牙殖民地包括西属几内亚、西属撒哈拉、伊夫尼和西属摩洛哥。面积共206682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的1.8 %。
  殖民列强瓜分非洲后,取消非洲国家的政治独立,剥夺非洲人的一切政治权利。英国一般采取所谓间接统治制度,即保存和利用殖民地国家和部落的旧制度、旧法律和传统社会结构,收买和使用当地上层统治者(素丹、艾米尔、酋长等)充当" 英国官员" ,通过这些人进行统治。法国则更多实行" 直接统治制度" ,即摧毁部落势力,剥夺酋长权力,由法国委派总督和各级行政官员进行统治。德国则把普鲁士一套官僚机构引进非洲,实行军国主义统治。葡萄牙力图把非洲殖民地划为本国的" 行省" ,实行" 同化政策".英、布殖民者在南非实行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限定非洲人必须住在" 保留地" 内,外出必须携带身份证、迁移证、纳税证等。帝国主义的瓜分严重破坏了非洲国家和民族间的传统疆界,为今天非洲国家边界争端和纠纷埋下了祸根。
  2.北部非洲
  (1)埃及
  伊斯梅尔统治时期(1863-1879),埃及大举外债,接受西方高利贷款,结果入不敷出。1876年,接受英法对埃及财政的" 双重监督".1878年,组成有英、法代表参加的" 欧洲内阁".努巴尔任首相,英国人威尔逊任财政大臣,法国人布里尼叶任公共工程大臣,意大利和奥地利人分任副大臣。
  1879年1 月奥拉比创立祖国党。这是非洲大陆第一个民族主义组织,其主要骨干是地主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和爱国军官。它主张国家独立,维护埃及主权,实行宪政,同" 欧洲内阁" 作斗争。4 月,在群众抗议下,伊斯梅尔被迫改组政府,任命祖国党温和派领袖谢里夫组织内阁,辞退英法部长。5 月,英国怂恿奥斯曼素丹废黜伊斯梅尔,任命其长子穆罕默德.陶菲克为赫迪夫。6 月,陶菲克继位后,迫使谢里夫辞职,任命里亚德组阁,并逮捕祖国党人和进步人士。
  1879年11月,祖国党改组,由奥拉比中校出任主席。1881年9 月,奥拉比率4000官兵对陶菲克进行" 兵谏" ,提出打倒里亚德独裁政府;建立欧洲式议会;增加军队名额;改善埃及军人待遇等项要求。陶菲克被迫罢免里亚德,任命谢里夫组阁。谢里夫排斥以奥拉比为首的激进派,在同年12月拟定的宪法中竟取消议会讨论国家预算的权力。这种倒退行为遭到多数议员和群众的反对。1882年2 月,谢里夫辞职,巴鲁迪组阁,奥拉比任陆军大臣,并成为内阁实际负责人。
  从2 月4 日至5 月25日,新内阁颁布一系列法令,进行民族、民主性质的改革。议会通过的基本法规定内阁不对赫迪夫而对议会负责,议会有权讨论通过全部国家预算,实际上废止了双重监督制度。政府解雇一批外国官吏,剥夺40名反动军官军衔,清除300 名土耳其、契尔克斯族军官,使埃及军官基本上掌握军权。在司法制度、发展商业、兴修水利和普及教育方面也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1882年7 月,英军入侵埃及,陶菲克叛国投敌。奥拉比率领埃及军民进行抗战。9 月15日,奥拉比兵败被俘,英军占领整个埃及。英国派遣拥有总督实权的" 领事" 统治埃及。英国人占有埃及高级官吏职位的70%。埃及赫迪夫成为英国傀儡。埃及名义上从属奥斯曼帝国,实际上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1906年6 月13日发生了丹沙微惨案。英国占领军军官到丹沙微村狩猎,枪击农妇,激起民愤,一军官在逃窜时中暑死亡。埃及警察奉命逮捕250 人,后判处4 人绞刑,12人监禁和苦役。丹沙微惨案后,埃及又掀起民族运动高潮,反对英国统治。1907年,穆斯塔法.卡米勒成立了第二个祖国党,基本上是在知识分子中活动。由于受到迫害,从1910年起迁到国外从事活动。
  (2)阿尔及利亚
  阿尔及利亚人民为反抗法国的殖民统治,进行过多次起义。1871年3 月,在卡比利亚地区的首领穆罕默德.莫克兰尼领导下,爆发民族大起义。4 月,拉赫马尼亚教派组织首领谢赫哈达德号召进行圣战。法国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法国抽调大量军队镇压了起义。之后,又发生了1879年奥雷斯山区牧民起义;1881年5 月西阿尔及利亚的乌勒.西迪.契伊克部落起义。
  法国将阿尔及利亚划为3 个省,即奥兰省、阿尔及尔省和君士坦丁省,由法国委派的总督统治。1880年,殖民当局又在阿尔及利亚划分" 行使全部权力" 的市镇和" 混合" 市镇。前者主要居住欧洲血统的居民,享有法国公民权利,可以选举自己的代表参加议会和市政机构;后者主要居住阿尔及利亚人,不享有公民权利,由法国行政官员管理。
  1881年,法国殖民当局颁布土著法典,禁止阿尔及利亚人组织政党和社团,不准用本民族文字发行报刊,不准在欧洲人开办的机构中供职。1881年,法国规定阿尔及利亚各行政机构移交法国各部管理。1896年重新扩大总督的职权,听命于法国内政部。1905年,阿尔及利亚全部沦为法国殖民地。
  20世纪初,阿尔及利亚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主义组织开始出现,其中青年阿尔及利亚人影响较大,成员大多是法国学校毕业的律师、商人和医生。
  此外还有马格里布同盟,法国——土著同盟等组织。他们要求废除土著法典,扩大民族资产阶级的权利。当时,阿尔及利亚无产阶级力量很弱,他们被禁止参加欧洲人建立的政党和工会,也没有自己的组织。
  3.东北部非洲和东部非洲
  (1)苏丹
  苏丹位于非洲的东北部,埃及的南面,面积250 万平方公里,是非洲幅员最大的国家。1821年,苏丹为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所征服。从此,苏丹沦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但实际上受埃及统治。19世纪70年代起,英国又假手埃及染指苏丹。
  1869年2 月至1872年1 月,塞缪尔.贝克率军队从喀土穆出发,向苏丹南部推进,沿途建立许多兵站。1872年,贝克被埃及赫迪夫任命为加扎勒河省和赤道省省长。1873年,查理.戈登接替贝克的职位。1877年2 月,这位双手沾满太平天国军民鲜血的刽子手又被任命为全苏丹的总督。
  英、埃殖民当局的残酷压迫和掠夺,不断激起苏丹人民的反抗。70年代末期,苏丹各地都发生农牧民起义。1879年6 月,埃及伊斯梅尔被废黜后,戈登也被迫去职。一个埃及人被任命为苏丹总督。
  1881年,一场非洲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反殖民主义的起义在苏丹爆发了,这就是著名的马赫迪大起义。马赫迪全名为穆罕默德.阿赫迈德.伊本.赛义德.阿布达拉(1844-1885),栋古拉人。他是伊斯兰教教士。1881年6 月,在白尼罗河的阿巴岛上,他向苏丹各地发布信函,说他就是上帝选定的神圣领袖,众所期待的马赫迪(意为" 救世主")。他号召人民进行" 圣战" ,把叛教者(土耳其人、埃及人)和异教徒(英国人及其他欧洲人)赶出苏丹国土,在人间建立真正的伊斯兰教信仰和实现人间公正与平等。他提出的" 宁拼千条命,不缴一文税"的口号很有号召力,起义得到人民的热烈支持。在1881年12月和1882年6 月,起义军两次击败前来镇压的埃及军队,并于1883年初占领科尔多凡省首府欧拜依德城。起义军以整个科尔多凡省为根据地,向其它地区发展。同年9 月,歼灭威廉.希克斯率领的远征军13000 人。
  1884年1 月,英国格莱斯顿政府再度起用戈登为苏丹总督。戈登想以" 素丹" 称号诱使马赫迪建立一个脱离埃及的亲英国家,但遭到马赫迪的拒绝。
  1885年1 月26日,起义军攻陷喀土穆,并在总督府前用长矛刺死戈登。到1885年夏,除红海沿岸的萨瓦金港外,起义军已解放了苏丹全境。
  1885年6 月22日,马赫迪病逝。临终前,他指定哈里发阿卜杜拉作为继承人。苏丹逐渐从部落联盟过渡到统一的封建神权国家,恩图曼为首都。
  阿卜杜拉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他把全国分为20个省,省设大埃米尔为全省军政首脑。10万马赫迪起义战士是马赫迪国家的重要支柱。马赫迪国家既是政教合一,又是军政合一的政权。马赫迪国家对外反对外敌入侵,捍卫民族独立;对内发展生产。国内外贸易也开展起来。在国家连年战争、饥荒疫疠频繁的情况下,马赫迪国家坚持了13年之久。
  但是,由于马赫迪国家上层分子逐渐蜕化变质,脱离群众;军纪松驰,军民矛盾尖锐;削弱了马赫迪国家的国防力量。1896年,使用马克泌机枪和速射步枪的英国殖民军再次向苏丹进攻,在1896年9 月的栋古拉战役和1898年9 月的喀土穆战役中,起义军战败。
  1899年英国和埃及签订英埃共管苏丹的协定,苏丹再次丧失独立地位,成为英国殖民地。
  (2)埃塞俄比亚
  1867年,英国派远征军入侵埃塞俄比亚。1868年4 月13日,提奥多尔二世兵败自杀。之后,埃塞俄比亚又陷入王公争夺帝位的混乱状态。英国侵略军撤退时,给提格雷省的卡萨留下很多枪炮、弹药和军需物质。1871年7 月,卡萨的军队战胜塔克尔.乔奥吉斯的军队。1872年1 月21日,卡萨在阿克苏姆登上帝位,称约翰四世。
  约翰四世封绍阿省的统治者孟尼利克和戈贾姆省的统治者塔克尔.海马诺特为" 纳古瑟".这是埃塞俄比亚的最高封号,仅次于皇帝。他们拥有自己的军队,形式上承认中央政府,实际上处于独立的地位。埃塞俄比亚在1875 -1876年粉碎了受英国支持的埃及军队的进犯。1885年,意大利殖民者占领马萨瓦后,向内地蚕食。1887年,意军侵入提格雷邦,被埃塞俄比亚军队打败。1889年2 月,约翰四世率领15万大军向苏丹进攻。3 月9 日,在与马赫迪起义军队激战中重伤身亡。
  1889年11月6 日,孟尼利克二世称帝。他先后平息了戈贾姆、阿姆哈拉、提格雷等地的分裂活动,重新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为了克服政治上的割据状态,他规定各省和各区的地方长官由中央政府委派。原来的地方封建主,凡是拥护皇帝的,可以留在原地,但孟尼利克可以随时调动他们。
  首次在埃塞俄比亚设立政府各部。他采取了限制奴隶制度的措施,并对税收制度作了规定。在他执政期间,还修建道路,架设电报线,开办医院,创立学校。这些政策对社会进步起了积极的作用。
  意大利在列强瓜分非洲中所得不多,就想利用它与埃塞俄比亚于1889年5 月2 日签订的《乌查利条约》,来达到吞并埃塞俄比亚的目的。该条约阿姆哈拉文本第17条规定," 埃塞俄比亚万王之王皇帝陛下在与其他列强或政府发生交涉时,可以借助于意大利国王陛下政府".意大利政府擅改条文,在意大利文本中把" 可以" 改成" 务必".1890年意大利政府公布意大利文的条约全文,并根据柏林会议原则,通知各签字国,埃塞俄比亚已接受意大利的" 保护".孟尼利克对意大利政府这种欺诈行为提出强烈抗议,并于1893年宣布废除该条约。
  1894年7 月,意大利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占领了埃北部一些地方。1895年9 月17日,孟尼利克发表了《告全国人民书》,号召全国军民人人参战,保家卫国。很快组成了112000人的大军。1895年12月,埃军在安巴阿拉吉战役中首战告捷。1896年1 月收复马卡累要塞。3 月2 日,埃、意两军主力在阿杜瓦进行决战。埃军凭借6 万人的优势兵力,一举全歼意军。
  意军17000 人中伤亡11000 人,被俘4000人,包括两名将帅和300 名军官。
  5 月,战争结束。10月26日,意大利在《亚的斯亚贝巴和约》上签字,无条件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放弃其侵占的土地,保证不将厄立特里亚转让他国,并赔款1000万里拉。埃塞俄比亚人民取得了民族卫国战争的胜利,使它成为20世纪初非洲仅存的两个独立国家之一。
  (3)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
  19世纪70年代后,英国和德国在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现为坦桑尼亚)
  进行侵略和争夺。1885年,柏林会议结束后,俾斯麦宣布占领坦噶尼喀。1890年,桑给巴尔沦为英国保护地。
  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抗德国和英国殖民者的斗争,特别是坦噶尼喀人民的抗德斗争,在东非人民反帝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888年,在阿布希里.本.萨利姆.哈斯的领导下爆发了起义。起义军人数达1 万人,占领了坦噶尼喀东部地区。他们以长矛、弓箭与前来镇压的用最新式的速射炮和马克沁重机枪武装起来的德军作战。由于武器落后而失败。1889年12月15日,阿布希里被殖民者绞死。
  在坦噶尼喀中南部,赫赫族首领姆克瓦瓦领导人民进行了抗德斗争。
  1891年8 月,在一次伏击战中,几乎全歼由泽柳斯基率领的德军。1894年,起义军首府卡伦加被德国殖民军攻陷后,姆克瓦瓦又坚持了4 年游击战争,直到1898年6 月,自杀殉国。
  1904年末,马图姆比族和恩金多族居住的地区秘密流传着一个消息,说是死去的祖先将在恩加兰比显灵,那里的巫医金吉基蒂勒.恩格瓦勒来在鲁非吉河中得到一种圣水,不仅能怯病除邪,而且能刀枪不入。于是,人们纷纷前去求" 圣水".在斯瓦希利语中,水叫" 马及" ,起义因此叫" 马及马及起义". 1905 年7月,起义在基尔瓦地区开始,很快蔓延到坦噶尼喀东部各地。
  起义的主力是农民,领导权掌握在一些部落酋长、巫医、巫师手里。起义军取得一些胜利,给德军以重创。但在敌人镇压下,于1906年基本结束大规模战斗,局部和零星的战斗持续到1907年1 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占领了坦噶尼喀。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和国际联盟的决定,坦噶尼喀划归英国统治,整个坦桑尼亚都变成了英国殖民地。
  4.西部非洲
  (1)英属西非
  阿散蒂人民进行过多次抗英战争。1871年2 月,英国、荷兰通过谈判签订协定,荷兰把在黄金海岸(现加纳)的几处殖民据点转让给英国。阿散蒂国王科菲.卡利卡利不承认英国的占领。1873年,英国人发动对阿散蒂国的第7 次进攻。阿散蒂人顽强抵抗,后因军中流行天花和痢疾,主动后撤。1874年2 月初,英军占领库西马,炸毁了皇宫。3 月14日,签订《福梅纳条约》,英国强迫阿散蒂赔款5 万盎司黄金,放弃对沿海地区几个土邦的主权。1896年,英军发动第8 次侵略阿散蒂的战争,再度攻占库西马,阿散蒂联邦的普列姆一世等被流放到塞舌尔群岛。1900年3 月底,英国驻黄金海岸总督弗雷德里克.霍奇森向阿散蒂人索取象征主权和民族团结的金凳子。4 月初,在埃吉苏土邦母后雅.阿散蒂娃领导下爆发起义,8000多起义者围困库西马近4 个月。1900年12月,起义被镇压。阿散蒂国被肢解为18个小国,归英国总督统辖。1902年1 月1 日,英国宣布阿散蒂为保护国,并将它并入英国黄金海岸殖民地。阿散蒂人丧失了民族独立,但始终没有交出金凳子。
  1887,尼日利亚奥波博地区的酋长贾贾以4000多战士、30艘独木船,迎击一艘英国兵舰;1894年,布罗赫米埃地区的酋长纳纳,也曾率领当地人民以100 艘独木船与英国1 艘巡洋舰进行斗争。
  1897,英国殖民军侵占贝宁城时,遇到了当地比尼人的顽强抵抗。
  在塞拉利昂,1898年2 月,洛科港东北部地区的居民在酋长拜伊布里赫的领导下起义。英国派重兵镇压了这次起义。英国在塞拉利昂实行" 间接统治制度".1901-1903年间,制定一系列" 法令" ,将酋长的管辖地划小,以削弱酋长的权力。
  (2)法属西非
  在塞内加尔,1854年法国派遣费德尔布沿塞内加尔河向内地扩张,遭到奥马尔.塔勒父子领导的图库洛尔人和拉特- 迪奥尔领导的沃洛夫人的顽强抵抗。1890年,法国占领了塞内加尔。1895年,法国宣布成立法属西非联邦。1902年,在达喀尔设联邦总督府,塞内加尔成为法国统治西非的政治、经济中心。
  在几内亚,1870年至1875年间,萨摩里.杜尔统一了尼日尔河上游马林克人各国,建立了一个西起尼日尔河上游,东至锡卡索地区的乌阿苏鲁伊斯兰封建王国。1882-1898 年,萨摩里.杜尔领导人民抗法斗争,多次击退法国殖民军的进犯。后因战败被俘,被放逐到加蓬的奥戈韦岛,1900年被折磨致死。20世纪初,拉贝省的阿尔法.雅雅又领导几内亚人民掀起反法武装斗争。
  在达荷美(现贝宁),1868和1878年,法国迫使达荷美国王格莱莱签订了两个不平等条约,占据了科托努。1889年,格莱莱之子贝汉津继位,不承认与法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90年2 月,贝汉津指挥5000-6000 名达荷美士兵猛攻科托努,并包围波多诺伏,最终迫使法国议和。经双方签订协定,法国占有科托努和波多诺伏,但每年预付给达荷美国两万法郎作为" 补偿". 1892 年5 月,法国重开战端。先后进行了5 次战役,达荷美王国首都阿波美于11月17日陷落;贝汉津率一部分军队退至王国北部继续抵抗。1894年1 月,他被法国殖民者废黜,流放到马提尼克岛。1906年他在阿尔及利亚逝世。
  1913年达荷美沦为法国殖民地。
  (3)德属西非1884年年初,德国派遣西非事务代理人古斯塔夫.纳赫蒂加尔率领一艘炮舰到西非海岸活动。纳赫蒂加尔威胁诱骗多哥沿海一带的酋长签订条约,这些地区成为德国保护地,称多哥兰。在德国殖民者向内地扩张时,遭到多哥人民的反抗。仅1897-1901 年,多哥各族人民就举行了数十次起义,以孔孔巴和卡布雷地区的起义声势最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多哥被英、法军队占领。战后,国际联盟将多哥西部委任英国统治;东部委任法国统治。
  19世纪60年代末,德国人开始在喀麦隆沿海建立商站。1884年7 月,古斯塔夫.纳赫蒂加尔故技重演,诱骗、贿赂杜阿拉的酋长阿克瓦和贝尔,签订了" 保护" 条约。喀麦隆逐渐成为德国的殖民地。德国殖民者对喀麦隆实行直接统治。喀麦隆人民不断反抗德国的残酷压迫和经济掠夺。1914年,巴萨人、布卢人举行起义。杜阿拉酋长芒加.白尔也领导人民进行抗德斗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对喀麦隆进行委任统治。
  (4)比属刚果
  1885年,柏林会议批准建立刚果自由邦。利奥波德二世自任刚果自由邦的君主,首都设在博马,派总督治理。利奥波德二世个人任命官吏,决定政策,并派遣私人军队镇压当地居民的反抗,抢占土地。在他的残暴统治下,刚果在1895-1908年的十几年中,人口从2000万减到1000万。1908年,利奥波德二世被迫接受比利时国会的决定,交出自由邦以偿付他个人拖欠国家的大笔债务。比利时政府宣布对刚果自由邦行使直接控制权,改名为比属刚果。1908年10月颁布的《殖民地宪章》,规定了殖民统治的基本原则,实际上,比利时国王仍分享有大部分的立法权和行政权。根据1910年5 月10日的法令,将居民区划为酋长分区,其地界根据传统习惯确定,但不准随意迁移。比利时政府增设刚果大臣,刚果仍由总督治理。建立各种各样的咨询机构:殖民地议会、政务会议、省会议、城镇会议等,但其成员均由殖民当局委派,没有任何实权。
  (5)利比里亚
  1847年7 月26日,利比里亚联邦发表《独立宣言》,正式宣告独立,成立利比里亚共和国。同时公布一部以美国宪法为蓝本的利比里亚共和国宪法,国家政权体制和机构也都效仿美国。直到1862年美国南北战争时,林肯政府才承认利比里亚独立。
  利比里亚独立后,在沿海地区原有的公社制度逐步瓦解,许多公社社员变为美籍黑人移民的雇工和雇农。在内地,部落的土地所有权仍然属于部落的最高酋长,利比里亚政府通过各级酋长进行统治。部落酋长在自己的领地上有极大的权力,他执行法律,终身统治部落,只有总统才可以撤换他。
  1871年以后,利比里亚曾几次被迫同英法殖民者签订边界条约,以至丧失其原有领土面积的40%左右。到20世纪初,美国在利比里亚的影响得到加强。1908年7 月,美国政府要英国注意美国在利比里亚的" 特殊利益". 1912 年,美、英、法、德和利比里亚达成协议,由美、英、法、德银行家集团向利比里亚提供一笔170 万美元的贷款,年息五厘,期限40年。条件是对利比里亚的海关收入和其他收入进行国际监督。利比里亚虽然名义上是独立的共和国,但经济上已处在被奴役的地位。
  利比里亚本地居民在1910年进行一次起义。在美国巡洋舰" 伯明翰号" 的参与下,起义被政府镇压。1915年,沿海地区的克鲁人也举行一次起义,是在轮船水手和码头工人领导下进行的。起义军曾占领了锡诺港的邮政大厦和几艘商船,并击毙了几个德国人和利比里亚的海关官员。1916年秋,由美国军官指挥的利比里亚政府军残酷地镇压了这次起义,并且处决了72名起义领袖。
  (1)南非联邦
  5.南部非洲
  1867和1884年,南部非洲先后发现了钻石矿藏和金矿藏,这引起了列强对南部非洲的激烈争夺。1877年,英国兼并德兰士瓦共和国。1879年征服祖鲁王国。布尔人对英国的统治不满,于1880年12月向英军开战。英军战败,在1881年8 月3 日签订了比勒陀利亚协定,英国被迫承认德兰士瓦在内政上完全独立,英国女王仍为君主,英国政府只保持外交事务的支配权。1899-1902 年,又爆发了英布战争,英国人战胜,并吞了奥兰治自由邦和德兰士瓦共和国。1909年,英国议会颁布南非联邦法,确定由英国人和布尔人联合统治非洲人,规定对白人和黑人区别待遇。1910年5 月31日,英国将开普、纳塔、德兰士瓦、奥兰治4 个自治州组成南非联邦。
  1879年,在英国殖民者侵略祖鲁时,遭到开芝瓦约率领的祖鲁军队的沉重打击。在伊散德尔瓦纳山战役中,祖鲁军队就打死800 名英军和500 个土著同盟军。在乌伦迪的克拉尔附近进行的决战中,祖鲁人曾做出了任何欧洲军队都不能做的事情。他们没有枪炮,仅仅用长矛和投枪武装起来,在英国步兵的后装枪的弹雨之下,竟然一直向前冲到刺刀跟前,不止一次打散英军队伍,甚至使英军溃退。他们这种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受到恩格斯的称赞。
  1896年,马塔贝莱人和马肖纳人也进行了抗英斗争。在罗得西亚整个地区爆发大规模起义,由于力量对比悬殊,起义被殖民军镇压下去。
  南非的工人运动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70年代初,在金伯利就出现了工人组织的萌芽。1882年12月,近100 名非洲工人罢工,抗议把工资从每周25先令减为20先令。1884年,金伯利地区已有非洲人福利会4 个。1883 -1884年爆发了白人矿工罢工。南非白人工人组织了许多工会,还在南非联邦建立前夕成立了工党,但它仅仅代表白人工人的利益。从1912到1914年,白人工人进行了几次大罢工。1915年3 月15日进行总罢工。同年9 月,南非国际社会主义联盟成立,成分复杂,主张南非工人不分肤色,团结一致。
  南非当局推行种族歧视政策,制订了许多压迫非洲人的种族歧视法律。
  南非黑人为反对种族歧视进行过长期的英勇斗争。1912年12月8 日,在布隆方丹成立了第一个非洲人全国性政治组织——南非土著国民大会,后改称非洲人国民大会。它的成立为非洲其他地区许多政治组织和政党的成立作出了榜样。
  (2)安哥拉和莫桑比克
  1899年,英、葡秘密协定确定了葡萄牙对安哥拉的殖民统治。安哥拉人民与葡萄牙殖民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在安哥拉的南部地区,从1885年到1915年,奥瓦库阿尼亚马人与葡萄牙进行了30年武装斗争。
  葡萄牙人建立了直接管理的行政体制,把安哥拉分为7 个州,由殖民部任命州长管理。各州又分为若干区,由" 行政官" 进行管理。各区又分为许多小的行政单位。各级各类行政机关中的职位都由军人占据。
  1902年,在中部拜伦多地区,出现了以奥文本杜人为主进行的反对奴隶制度的暴动。1913年-1915 年,在刚果族地区,图朗特.阿尔瓦多.布塔领导了反对增加苛捐杂税和强迫招收劳工的暴动。1913年,在罗安达成立了第一个由混血种人组成的安哥拉同盟。
  莫桑比克也是葡萄牙殖民地,称葡属东非。葡萄牙人在莫桑比克统治的基层组织是普腊佐(领地)。领主有权向居民征收捐税。实质上,普腊佐是一种私人殖民地。
  在19世纪,莫桑比克各族人民几乎都参加了反抗葡萄牙人入侵和统治的斗争。恩戈尼人的斗争持续了70年。1885年,恩戈尼酋长根根哈纳团结周围各族组成加扎联邦,与葡萄牙殖民者进行斗争,直到1895年才被镇压下去。居住在中部的绍纳人,在酋长乌姆塔萨和马庞德拉的领导下,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反抗葡萄牙统治30多年,一度将葡萄牙人逐出莫桑比克和津巴布韦交界地区。北部尧族人的斗争直到1912年才被镇压。1917年3 月,巴卢埃地区再次爆发起义,起义军坚持游击战争直到1920年。
  (3)马达加斯加
  1863年5 月12日,推行卖国政策的拉达马二世被人民起义军杀死,王后拉纳瓦洛娜继承王位。1864年赖尼莱亚里沃尼担任首相,成为马达加斯加的实际统治者。他集权力于一身,进行内政改革,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在中央设立外交、国防、财政、内政、教育各部,取缔债务奴隶制,禁止从事奴隶贸易。
  法国早有吞并马达加斯加的野心。1883-1885 年爆发了法马战争。法国兼并了该岛北端的迭戈苏瓦雷斯,迫使马达加斯加赔款1000万法郎,在首都塔那那利佛派驻统监和警卫队,控制马达加斯加的外交权。1895年9 月,法国派1.5 万名远征军在马达加斯加登陆。9 月30日占领塔那那利佛。1896年首相赖尼莱亚里沃尼被处决,女王拉纳瓦洛娜被流放。马达加斯加成为法国殖民地。法国政府委任加列尼将军为总督。
  马达加斯加人民为反对法国的殖民统治纷纷起义。1896年起义几乎遍及全岛。伊梅里纳南部地区的麦纳拉姆巴游击队重创法军。1904年底,起义基本上被镇压下去,但零星的游击活动持续到1915年。1912年,在塔那那利佛医科学校的学生中成立了名为维瓦萨的民族主义密团体。1915年底遭到取缔。
  八、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的拉丁美洲
  1.拉丁美洲的政治状况
  (1)考迪略主义
  拉丁美洲各国独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除海地、墨西哥有局部破坏外,其余各国很少触动,仍然盛行大地产制。这种经济制度在政治上的表现是考迪略主义。
  " 考迪略" 一词,是西班牙语,意思是首领或领袖。开始只是指与布宜诺斯艾利斯省作战的普拉塔地区的首领而言,以后被应用到所有拉丁美洲各国的军事独裁者。在独立初期,有些考迪略独裁者,本人就是独立战争时期的领袖。但是,后来的考迪略独裁者,却多半出身于军官或某一地区地主集团的首领。他们不同于封建时代的国王或封建领主,因为他们的权力并非来自世袭,而是来自无数次的战争;他们也不同于英、美、法等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总统或首相,因为他们取得政权主要是通过武装政变,而主要不是通过形式上的选举;他们与后来的法西斯国家的首脑也不尽相同,因为他们还缺少严密而系统的组织;他们周围只是一伙政客、军官、流氓、恶霸、冒险家和各种亡命之徒。他们是在一定的阶级和社会基础上产生的。他们是独立后各国地主阶级借以维护统治的一种工具,是大地主独裁制度的具体体现。
  考迪略主义是一种反动独裁者的统治制度,他们通过暴力夺取政权,同时也用暴力来维持其统治。考迪略独裁者上台后,就把政府要职和国家财产分给亲信和支持者;对人民和反对派极端残酷地进行镇压。这种统治制度造成政权频繁更迭,局势动荡。在墨西哥,从独立到19世纪末叶为止的72个执政者中,有60个是通过政变上台的。在政治上,大地主与天主教高级僧侣及反动军官结成联盟,操纵政权,成为考迪略主义的主要支柱。在对外关系上,独裁者又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国家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统治拉丁美洲的代理人。
  总之,拉丁美洲各国独立后,形式上都建立了共和政体(只有巴西、墨西哥和海地一度实行君主政体),颁布宪法,成立议会,大多数国家的统治集团还组织了保守党与自由党或类似的两党制度,走上资产阶级" 民主" 政治的道路;但是,在考迪略独裁者的统治下,这些所谓共和、民主、宪法和议会等等,几乎都等于虚设,宪法形同废纸,选举流于形式。各地区、各派系相互撕杀,战争频繁,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民不得安宁。
  (2)英、美殖民主义的侵略
  拉丁美洲各国独立后,英国和美国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奴役拉美人民的新的殖民主义者。在拉丁美洲人民的反对下,英国的政治和领土的野心未能实现,但在经济利益方面,却取得了很大效果。1870年,英国对拉丁美洲各国的投资总额,已达8500万英镑;1890年,增为42570 余万英镑;1913年更增至10亿英镑。英国成了拉丁美洲,特别是南美洲经济上的主要控制者。
  美国对拉美早有扩张野心。1823年,为反对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美国总统门罗于12月2 日发表门罗宣言。美国的实际目的是要把美洲变成" 美国人的美洲" ,试图取得对美洲的领导权。之后,美国在维护美洲利益的借口下,多次武装干涉拉丁美洲各国的事务。美国先后攫取了墨西哥全部国土的55%。
  19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为了拉拢和控制拉美国家,排斥英国势力,利用玻利瓦尔提出的加强美洲团结的主张,打出" 泛美主义" 的招牌,于1889年10月至1890年4 月,在华盛顿召开有18个国家参加的泛美会议。会议决定成立美洲共和国国际联盟,常设机构为设在华盛顿的美洲各国商务局,由美国国务卿直接领导。1910年,又把美洲共和国国际联盟改为美洲共和国联盟,把常设机构改为泛美联盟。1948年,该组织改称美洲国家组织。这个组织从成立之日起,就受到美国的操纵和控制,成为美国向拉丁美洲扩张的工具。
  1898年爆发的美国——古巴——西班牙战争,标志着美国在拉丁美洲扩张的新起点。通过这一战争,美国吞并波多黎各,并把古巴变成事实上的" 保护国".随后,罗斯福推行" 大棒政策" ,塔夫脱实行" 金元外交" ,威尔逊厉行炮舰政策,对加勒比海和中美洲地区进行一系列军事干涉。1903年,美国为夺取巴拿马地峡,制造了所谓巴拿马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已逐步把赤道以北的拉美地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投资总额,1899年只有30800万美元,1913年便增加到124000万美元。在对拉美贸易方面,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已超过英国,居于首位。
  2.墨西哥
  (1)迪亚斯的独裁统治
  1872年,胡亚雷斯逝世。继任的雷多总统为人民群众所不满。1876年,原胡亚雷斯部下的将领波菲利奥.迪亚斯取得政权。从1876年起直至1911年止的30多年中——其间只有1880-1884 年由他所布置的一个傀儡冈萨雷斯任总统——他是墨西哥一个全权的独裁统治者。他的政治指导原则是:" 面包与棍棒".对于拥护他的人,给予" 面包" 即官职和金钱;对于反对他的人,则给予" 棍棒" ,即进行无情的迫害。
  在迪亚斯统治时期,墨西哥大地产获得极度的发展。迪亚斯大肆掠夺印第安农民的土地,然后无偿赐给拥护他的封建地主、将军和政客。到1910年,3000户大地主占有墨西哥一半的土地,而95%的农户没有土地。
  对天主教会,迪亚斯抛弃了胡亚雷斯革新运动时期所制定的一些反天主教会的法令。教会的许多特权重新恢复,实际上又成为墨西哥的国教。教会重新积累财富,再度垄断教育。
  在对外方面,迪亚斯给外国资本家许多特权。美国的企业如美国钢铁公司、美孚油公司等,占据了墨西哥3 /4 的矿山及一半以上的油田。美国在墨西哥的投资,1910年已增至10亿美元以上,而墨西哥本国投资的总额才7.9 亿美元。英、法、德及西班牙等国的资产阶级,也得到了不少新的权益。所以有人说:" 迪亚斯时期的墨西哥,已成了外国人的母亲,而是她自己儿女的后母".对于工农运动,迪亚斯政府采取残酷镇压措施。在1878年建立的社会党被解散。1906年,属于美国公司的卡纳尼亚铜矿工人的罢工,遭到政府军队和美国军队的联合镇压。1907年,政府军队又打死了数百名罢工工人。迪亚斯用乡村骑巡队镇压敢于反抗的印第安农民,将他们齐颈活埋,然后用马队践踏。人民的民主权利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宪法已成为一纸空文。迪亚斯的独裁统治引起了人民的普遍不满,促成1910-1917年革命的爆发。
  (2)1910-1917 年革命
  1910年,墨西哥总统大选。资产阶级和自由派地主代表马德罗出来与迪亚斯竞选总统。他提出反对独裁、保护民族大工业和建立宪政国家等纲领,得到人民的支持。但迪亚斯将马德罗逮捕入狱。同年9 月,迪亚斯以非法手段再度当选总统。
  马德罗在大选完毕被释放出来后逃亡美国。1910年10月5 日,他在美国发表了" 圣路易斯.波托西计划".主要内容是要求迪亚斯辞职,进行选举改革和将土地归还给以前的主人,号召人民武装起来推翻迪亚斯暴政。
  1910年11月,革命爆发。在农民斗争的行列中,涌现出两位杰出的领袖,这就是南方的萨帕塔和北方的比利亚。1911年5 月,比利亚农民军占领胡亚雷斯城,萨帕塔农民军占领了库奥特拉。革命运动席卷整个墨西哥。在比利亚和萨帕塔两支农民军的南北夹攻下,迪亚斯不得不于5 月24日被迫辞职,出逃欧洲。
  马德罗于1911年6 月7 日进入墨西哥京城,11月6 日就任总统。马德罗上台后,并未兑现将土地归还给农民的许诺,反而下令解散农民游击队。
  他保留了迪亚斯政权的官僚机构,不少迪亚斯分子仍然在政府和军队中窃据要职。人民群众对马德罗政权感到失望。11月,萨帕塔在莫雷洛斯州建立革命委员会,公布了阿亚拉计划,提出农民自己的土地纲领,要求没收大地产,把土地分给农民,土地所有者可获得地价的1 /3 作为补偿,但地主如反对这一措施,则没收其全部财产。到1913年,萨帕塔农民军已占领了南方6 个州。
  1913年2 月,在美国策划下,马德罗的军队参谋长维托利亚诺.韦尔塔发动政变,结束了马德罗的统治,并将马德罗逮捕入狱,暗中刺死。3 月,韦尔塔就任临时总统,实行独裁统治,遭到工人、宪政主义者和农民的强烈反对。1914年4 月,美国进行武装干涉,遭到墨西哥革命军队的坚决反击。
  7 月15日,韦尔塔被迫辞职,并逃往韦腊克鲁斯。8 月,宪政主义者卡兰萨的部将奥夫雷贡进占墨西哥城。8 月20日,卡兰萨夺取了政权。美国侵略军也被迫于11月从墨西哥撤退。1916年3 月,又进行第二次武装干涉,也以失败告终。
  卡兰萨在工农运动的推动下,于1915年1 月颁布了土地改革法。1916年底,召开制宪会议,次年2 月5 日通过新宪法。
  1910-1917 年的墨西哥革命是一场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革命。由于工农劳动群众的广泛奋起,推翻了迪亚斯和韦尔塔的独裁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大庄园主、天主教会等反动势力,带有鲜明的革命民主主义色彩。
  (3)1917年的宪法
  1917年墨西哥合众国宪法,是1910-1917 年墨西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1916年11月21日在克雷塔罗城召开制宪会议,卡兰萨在会上提出了由宪法委员会主席弗兰西斯哥.姆希卡起草的宪法草案,于1917年1 月31日通过,2 月5 日颁布,5 月1 日起生效,后经多次修改。宪法共分9 章136 条。宪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一切公共权力来自人民。政体形式为代议制民主联邦共和国,由自由的、对内具有主权的独立州组成。人民通过联邦和州政权行使主权。政党是代表公共利益的实体,各政党通过全民的自由秘密直接投票取得政权。联邦政权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立法权属于由参、众两院组成的议会。众议院每3 年选举一次,参议院每6 年选举一次。行政权属于直接普选产生的共和国总统。总统任期6 年,不得连任。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地方法院。最高法院由21名法官组成。各州的政权分别属于州政府、州议会和地方法院。宪法规定国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导者。经济由公共、社会和私人3 种成分组成。公共部门掌握具有战略意义的经济部门,其他两种成分受到法律保护。
  宪法第27条规定:国家是土地、河流、矿藏的根本所有者;国家有权限制或没收私有财产;只有在墨西哥出生的或归化为墨西哥人及墨西哥公司,始有权取得土地、水流及其附属物的所有权,或获得在墨西哥共和国开发矿山、水流或矿物燃料之租让权。国家得将同样权利授予外国人,但外国人应向外交部申明,同意:涉及此等财产时,即视同墨西哥人,从而不得就此等财产援引其本国政府之外交保护,如有违反申明,即应罚以没收如此取得之财产,归为国家所有。教会不得领有、经营或承典不动产;股份公司不得领有土地;农村公社得领有土地;国家将收回迪亚斯政权时期所让与的公共土地与河流;采取适当的方法拆散大地产,发展小块土地所有制,建立新的农村人口中心,并在总的方面鼓励与保护农业。
  第123 条规定:每日工作最高限度应为8 小时。夜间工作最高限度应为7 小时。禁止妇女与16岁以下儿童从事有损健康与危险之操作及从事工厂夜工。禁止雇用12岁以下童工。12至16岁儿童每日工作最高限度应为6 小时;每一工人每6日工作应至少享受一日的休息。对女工给予特殊劳动保护;工人所得最低工资应足以满足工人作为一家之长的生活正常需要、教育及其合法娱乐。同工同酬,不应因性别或国籍而有区别。工人劳动受伤可以得到赔偿。工人和雇主皆有权组织工团、工会等等以联合保卫其本身利益;法律应承认工人和雇主有罢工与闭厂的权利。雇主如无正当理由,或因工人加入工会或工团、或参加一次合法罢工,而解雇工人时,应负责履行合同,抑或付3 个月工资赔偿工人,二者听任工人选择。以及用仲裁与协商手段处理劳资纠纷,等等。这是当时资本主义各国中最先进的劳动立法。
  此外,在一般政治改革方面,1917年宪法继承了胡亚雷斯时代的1857年宪法精神,规定教会与国家分离;参政权;组织政治团体与进行民主活动的权利;组织合作社;扫除文盲;凡年满21岁(后改为18岁)的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宪法的修改须有议会2 /3 的多数票通过。
  1917年宪法是当时拉丁美洲一部最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该宪法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对外国控制者和封建地主是一个沉重打击,特别是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维护了国家主权,因而具有进步意义。
  3.古巴
  (1)第一次独立战争
  1868-1878 年,古巴人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又称十年战争。西班牙殖民者在19世纪20年代,失去了拉丁美洲大陆上的殖民地之后,加强了对古巴的奴役和控制。西班牙统治古巴的督军,不但是政府的首脑,同时也是军队和教会的最高统治者,拥有对古巴一切方面的统治权。一切主要的行政职位,仍被西班牙所把持。古巴人民完全被剥夺了参政的权利。
  1868年9 月,西班牙国内发生革命。古巴人民利用这有利时机,掀起规模空前的武装起义。10月10日,在奥连特省种植园主塞斯佩德斯- 卡斯蒂略的领导下,起义从亚拉村开始。10月16日在曼萨尼略港附近的迪马哈瓜制糖厂宣布了古巴的独立,发表了《古巴革命委员会致全国同胞和各国人民宣言书》。起义的基本群众是印欧混血种的劳动者、黑人以及华工。11月初起义军增加到1.2 万人。1869年4 月10日,起义军在卡马圭省的圭马罗召开制宪会议,选举塞斯佩德斯为战时共和国政府的总统。同时颁布了信教自由、取消奴隶制等进步法令。卡马圭省起义军将领阿格拉蒙特担当总司令。
  1874年,西班牙波旁王朝复辟,派遣重兵镇压古巴人民起义。1878年2 月,起义军中妥协派宣布解散议会,成立中央革命委员会,同西班牙殖民军缔结了休战性质的《桑洪和约》。西班牙殖民者在十年战争中被打死打伤14万人。在口头上承认古巴有权派代表出席西班牙议会,宣布对起义者大赦,答应在1880-1886年正式废除奴隶制度。古巴第一次独立战争虽然失败了,但沉重地打击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2)第二次独立战争
  第一次独立战争以后,西班牙殖民政府并未履行《桑洪和约》所承允的诺言。被允许派往出席马德里议会的代表,实际上是由西班牙王室和古巴殖民政府指定的,而且只有1 /4 是在古巴出生的。每年能缴纳赋税125 比索的人才有选举权。古巴人民的生活进一步贫困化。
  古巴杰出的爱国领袖何塞.马蒂和戈麦斯.伊.巴埃斯、马塞奥.伊.格拉哈莱斯、加西亚.伊尼格斯为争取古巴独立,继续进行第二次独立战争的准备工作。1890年1 月,马蒂在纽约领导古巴的流亡爱国志士和侨民组织了古巴爱国同盟会。1892年4 月10日,又在纽约成立了古巴革命党。党纲上第一条明确提出:" 古巴革命党的建立,是为了团结一切善良愿望的人们的力量,实现古巴岛的完全独立,并帮助波多黎各得到解放".同年9 月13日,戈麦斯将军被任命为古巴起义军的总司令。
  1895年2 月24日,黑人爱国者在奥连特省的巴亚雷首先起义,开始了第二次独立战争。3 月25日,马蒂和戈麦斯共同签署《蒙特克里斯蒂宣言》号召全古巴人民武装起来,推翻西班牙的殖民统治。4 月1 日,马蒂和戈麦斯乘船从多米尼加回国领导武装起义。5 月19日,马蒂在多斯里奥斯的战役中牺牲。9 月13日,古巴的起义军和人民召集代表会议,正式宣布古巴脱离西班牙而独立。同时制订了临时宪法。9 月18日组成古巴共和国政府,西斯内罗斯.贝当古被选为总统,戈麦斯和马塞奥分别任起义军正、副司令。10月22日,在戈麦斯的配合下,马塞奥率领不到3 万名起义军从奥连特省的巴腊夸向西挺进。这次军事行动行程2310公里,作战27次,打败20万西班牙殖民军,攻克22个城镇。于1896年1 月22日抵达曼图亚市。殖民军总督马丁内斯.德.坎波斯被迫辞职。2 月,西班牙政府派魏莱斯任总督。
  这位被古巴人称为" 屠夫" 的总督,采取" 集中营政策" ,妄图使起义军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但是,1897年,戈麦斯将军又粉碎了西班牙40个步兵营和几个骑兵团的围剿。1897年11月13日,西班牙国王颁布命令,给予古巴自治权,实行西班牙宪法。但是,古巴人民的斗争并未停止。至1898年,起义军解放了全国近2 /3 的土地,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土崩瓦解。同年4 月28日,美西战争爆发。在古巴起义军的配合下,美军打败西班牙军。12月10日美、西两国在巴黎签订和约,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并立即撤军。古巴第二次独立战争历时3 年,终于推翻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3)古巴沦为美国的保护国
  1899年1 月1 日,美国对古巴实行军事占领,使用软硬兼施的办法,解散了古巴军队,收买亲美的古巴地主资产阶级担任地方官员,通过这些代理人控制古巴的整个局面。
  1901年,在美国军事当局的监督下,古巴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宪法。
  但是宪法中没有提到将来古巴与美国的关系。美国国会则于3 月2 日提出所谓" 普拉特修正案" ,强迫古巴接受。6 月12日,作为附录载入古巴宪法。
  1903年5 月22日,又载入美古之间的永久条约。该修正案规定:" 古巴政府永不得与任何外国(一国或数国),签订任何条约或其他协定,以损害或有可能损害古巴的独立;同时也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权或允许任何外国(一国或数国),在古巴岛上任何一部分,以殖民为理由,或为海陆军之用,或为其他目的,而取得居留地或控制权".又规定:" 古巴政府同意美国为保障古巴的独立,为维持一个政府足以胜任保护生命、财产和个人自由,足以胜任履行巴黎条约所加诸美国的涉及古巴的、而现在由古巴政府承担的义务,得行使干涉权利。" 美国打着维护古巴独立的旗号,获得了出兵干涉古巴内政的权利。就这样,古巴沦为美国的保护国。
  1901年12月31日,古巴在美国导演下举行了选举。1902年5 月20日,一位曾经在美国住了30年、差不多已经忘记古巴的事情的保守党人埃斯特拉达.帕尔马就任总统。古巴共和国也正式宣告成立。美国占领军的军官伍德这时才把古巴政权转交给古巴政府。美国占领军撤出古巴。1903年2 月,关塔那摩和翁达湾租借给美国作为海军基地。
  1906年,古巴爆发反埃斯特拉达.帕尔马政府起义,美国趁机对古巴实行第二次军事占领,建立军政府直接控制古巴达3 年之久。
  1911年,爆发了反对美、古资本家剥削的大规模黑人起义;1917年,古巴人民掀起了反对美国傀儡梅诺卡尔的武装斗争。这些起义和斗争,都被美国殖民者残酷镇压下去了。
  4.巴西
  (1)帝国时期
  从1822年巴西宣布独立至1889年帝制被推翻为止的这段历史,称为帝国时期,或王国时期。在这一时期,巴西是由葡萄牙王室的子孙佩德罗一世(1822-1831年在位)和佩德罗二世(1831-1889 年在位)所统治。在政体上是君主立宪国家。佩德罗一世即位后,布拉干萨王朝的体制和葡萄牙贵族势力原封不动地被保留下来,大庄园制和奴隶制依然存在。1823年11月12日,他用军队强行解散了议会,另行建立由他所指定的议会。接着又用武力镇压了东北部伯南布哥等省的共和派起义。1824年,他被迫颁布了宪法,确定巴西为君主立宪政体,成立了资产阶级的代议制议会。这部宪法只是在表面上包括了一些有关人民权利的条文,但规定皇帝拥有绝对权力,可以解散议会,拥有广泛的任命权,可以对各种政权机关裁处。只有天主教徒才有选举权。1825-1828 年,巴西与阿根廷进行争夺乌拉圭的战争。巴西在战争期间死了8000人,军费开支达1.2 亿克鲁赛罗。专制统治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1831年3 月,里约热内卢的居民与政府发生流血冲突。4 月7日,佩德罗一世被迫退位,把王位让给他的年仅6 岁的小儿子佩德罗.德.阿尔坎塔拉,称为佩德罗二世。
  佩德罗二世即位后,由参议员维尔格罗、侯爵卡拉维洛斯和利马.埃.席尔瓦将军组成摄政委员会,主持政务。1840年7 月,佩德罗二世亲政。他利用30年代中期出现的两个大庄园主和大种植园主的政党——保守党和自由党交替管理政务,自己则保持最后裁决权。1833-1849 年,巴拉、南里奥格兰德、巴伊亚、马拉尼昂和伯南布哥等省先后爆发大规模人民起义,基本目标是取消君主制、废除苛捐杂税、建立共和国和实行联邦制。1836年11月5 日成立的里约格兰德共和国坚持7 年之久。最后遭到镇压。
  1870年11月,里约热内卢成立了由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和商人组成的共和俱乐部,发表共和宣言,抨击帝国政治制度。由于人民群众普遍反对奴隶制,佩德罗二世不得不作出一些让步。1871年,政府宣布了" 胎儿自由" 的法令,规定以后奴隶出生的子女都可以得到自由。1885年又宣布解放年满60岁以上的奴隶。至1888年5 月8 日,在佩德罗二世的女儿伊萨贝拉摄政期间(当时佩德罗去欧洲旅行未返),众议院通过了立即无条件废除奴隶制的法律。5 月13日,该法律由伊萨贝拉公主签字,立即生效。通过这个法令被解放的奴隶共约70万人。
  同时,由于专制政体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巴西各阶层人民纷纷要求推翻帝制。1873年,圣保罗成立共和党。1887年在圣保罗召开全国共和党大会,成立了全国共和党。1889年6 月,中层资产阶级商人和知识分子提出" 打倒王权,共和万岁" 的口号,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响应。同年11月15日,德奥多罗.达.丰塞卡和佩索托为首的保守派军人,发动武装政变,攻占政府大厦,宣布成立联邦共和国。丰塞卡成为临时政府的首脑。11月17日,佩德罗二世被逐回欧洲,帝国时期到此结束。奴隶制的废除和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在拉丁美洲和巴西的历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2)共和时期
  临时政府成立后,实行了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889年11月15日宣布废除军队中的肉刑。11月19日法令规定,凡年满21岁的识字的男性公民都有选举权。1890年1 月7 日公布了政教分离法。1 月17日建立了银行制度。1890年12月3 日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1891年2 月24日,国会通过了宪法。它以美国宪法为蓝本。宪法规定:巴西的正式国名为巴西合众国;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参议院的议员每州3 名,任期9 年;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直接选举产生,任期3 年。总统与副总统任期4 年;司法机关由全国最高法院和各级地方法院组成,法官由总统任命,为终身职。教会与国家分开;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宗教信仰、言论、出版、集会、就业自由。同时宪法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接着就根据宪法于1891年2 月25日选举了丰塞卡为共和国的第一届总统,佩索托为副总统。但是,执掌大权的保守党政府,并不遵守这部宪法。1891年11月3 日,丰塞卡解散了国会,颁布了全国戒严令,宣布自己为独裁者。他的独裁行为引起广大人民的反对。11月22日,丰塞卡被迫辞职,由佩索托继任总统至1894年任满为止。继佩索托之后,当选为巴西总统的有:巴罗斯(1894-1898 年在位)、萨莱斯(1898-1902 年在位)、阿尔维斯(1902-1906 年在位)、佩纳(1906 -1909年在位)、佩卡哈(1909-1910 年在位)、埃尔梅斯.达.丰塞卡(1910-1914年在位)、布拉斯.戈麦斯(1914-1918 年在位)。这些总统都是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
  1889年后,大种植园经济仍占主要地位,工农业生产有所增长,资本主义因素进一步发展。但人民群众的生活并未改善。因此,农民起义、工人罢工不断发生。1893-1897 年,爆发了震憾全巴西的巴伊亚州农牧民大起义。
  起义领导人是安东尼奥.马西埃尔。早在帝国时期,他就以穷人的福音传教士身份,传布原始基督教教义,被称为孔塞莱罗(即" 劝世者")。1893年,他在邦孔塞柳镇的一个集市日当众焚毁当局的征税告示,发动抗税斗争。他率领近200 名起义者在马塞特打败巴伊亚州政府派来镇压的警察后,来到瓦萨巴里河岸的卡努杜斯村,组织农民政权,建立起一个共同劳动、平分产品、居民一律平等的原始公有形式的社会。到1897年1 月,卡努杜斯起义者已达3 万人,并占领了附近60个地主庄园。曾3 次击败前来镇压的政府军。9 月22日,安东尼奥.孔塞莱罗病死,10月5 日,卡努杜斯陷落,起义被镇压。1911-1916 年,在巴西康特斯塔多地区又发生了农民为争取土地而进行的武装斗争。参加起义者最多时达2万多人,活动地区约为2.8 万多平方公里。起义在政府军的镇压下失败。
  从90年代开始,巴西工人运动得到较迅速的发展,工人阶级的斗争越来越具有组织性。1891年,皮特罗普利斯和中央铁路公司的工人举行了罢工。工人报刊《工人报》和《五一报》公开发行。18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会上建立了工人政党。在圣多斯建立了社会主义中心。1895年,在圣保罗和圣多斯等城巴西工人第一次举行庆祝五一节的示威游行。1896年,《社会党人报》开始在圣保罗发行。这家报纸用葡萄牙文、意大利文和德文刊登文章,宣传科学社会主义思想。1902年,召开了巴西社会党代表大会。1905年爆发了波列斯达铁路工人的罢工。1907年,圣保罗五金工人罢工,迫使资本家将工作日从11小时缩短到9 小时。1908年召开了有全国大多数工会代表参加的巴西工人代表大会。大会后,成立了全国性工会组织——巴西工人联合会。在联合会的领导下,工人多次举行罢工。1910年,工人还参加了支持水兵起义的斗争。
  九、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的大洋洲
  1.澳大利亚
  (1)联邦运动
  19世纪50年代,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塔斯马尼亚、南澳大利亚等殖民地制定了各自的宪法。这些殖民区议会在地方性问题上获得了自治,成立了责任政府。它们各自为政,忙于本殖民地的开发建设,但也面临关税、交通、邮政、防务和限制中国移民等一些共同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1863 -1880年,召开了8 次殖民地国际会议。1880年11月,墨尔本殖民地际会议同意设一联邦委员会,并决定由新南威尔士草拟联邦委员会法案。1883年,组成新的立法机构联邦委员会。1884年8 月,维多利亚、昆士兰、塔斯马尼亚和西澳大利亚殖民地,要求英国政府支持联邦委员会法案。1886年,联邦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通过有关渔业等几项法令。1887年,通过《澳大拉西亚海军防务法》。1889年10月24日,新南威尔士殖民地总理帕克斯发表演说,强调需要成立联邦以巩固国防,呼吁其他殖民地总理共商此事。
  1890年召开澳大拉西亚人联邦大会,决定组成澳大拉西亚人全国大会考虑联邦问题。1891年,全国大会草拟宪法。帕克斯和迪金建议命名联邦国家为澳大利亚联邦。同年,第7 次各殖民地工会代表大会决定正式成立澳大利亚工党。工会运动的发展打破了各殖民区的界限,促进了联邦运动的开展。1893年8 月,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联邦运动组织的代表在科罗瓦举行会议,就成立联邦的程序达成协议。1895年1 月,由新南威尔士总理乔治.里德发起在霍巴特召开各殖民区总理会议。会议决定成立国民代表会议,由各殖民区选民直接选举代表各10人组成,负责制订联邦宪法草案。1897年至1898年,除昆士兰外,其他5 个殖民区的50名代表先后在阿得雷德、悉尼、墨尔本开会,起草联邦宪法。1898年就成立联邦问题进行公民投票。1899年,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塔斯马尼亚、南澳大利亚和昆士兰接受了公民投票法案。1900年,西澳大利亚接受该法案。同年5 月21日,在完成一切准备工作之后,英国殖民大臣约瑟夫.张伯伦在英国下议院提出澳大利亚联邦宪法法案。7 月9 日,由英国议会通过并经维多利亚女王批准施行。9 月17日,英国女王签署声明宣布联邦将在下一年的第一天诞生。1901年1 月1日,澳大利亚联邦在悉尼正式成立,原6 个殖民地改为州。新南威尔士联邦运动的倡导者E .巴顿组织联邦第一届内阁。于是,澳大利亚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
  定都堪培拉。澳大利亚联邦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澳大利亚联邦的成立,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澳大利亚的统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联邦宪法
  澳大利亚联邦宪法全文共8 章128 条。宪法总则规定:联邦的立法权属于联邦议会,由英国女王的代表总督、参议院及众议院联合组成。每届议会应于大选后30日内召集,从选举终结之日起算。议会每年至少应召集一次,即前次会期的最后一次会议与下一会期的第一次会议,不得相距12个月以上。众议院的权力大于参议院。在众议院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联邦政府。执政党领袖任联邦政府总理。宪法规定了参议院、众议院的组成及议会的权力。参议员由各州选举,每州选10名,首都地区和北部地区各选2 名,共64名。任期6 年,每3年改选一半。众议员的名额两倍于参议员,按各洲人口比例选出,人口少的州至少选出5 名,首都地区2 名,北部地区1  名。每届任期3 年。年满21岁,且在国内居住3 年以上者,均有当选为众议员的资格。众议院至少须有全体1 /3 出席,方可开会行使权力,对参议院也作了这样的规定。众议院以多数票通过议案,议长无表决权。赞成和反对的票数相同时,由议长投票决定。参议院议长在任何情形下均有投票权。赞成和反对的票数相同时,议案被认为否决。议会的主要职权:讨论、修订并通过各种法令;负责组织政府,并给政府以执行任务所必需的权威性;监督政府,主要表现为质询和财政监督。总督是澳大利亚联邦法定的最高行政官和联邦武装部队总司令,由英国女王任命,代表英国女王,任期5 年。他享有并行使女王授予的一切职权,但受宪法限制。他有权决定议会开会的时间;宣布议会闭会和解散众议院;批准法案;任命联邦行政会议的成员、各部部长和法官。
  宪法还规定了行政、司法、财政及贸易,州、新州及其他事项。关于宪法的修改,须有两院过半数通过,并于通过后2 至6 个月内交付选民表决。
  在6 个州中至少有4 个州的多数选民赞成,并在总数中也占多数,才能修改。
  先后于1907年、1910年、1929年、1948年以及1967年经选民投票对宪法的个别条款进行了修订。
  2.新西兰
  (1)毛利人起义
  1843-1872 年,新西兰土著居民毛利族人进行了近30年的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战争,史称毛利战争。
  1840年,英国殖民军占领新西兰。1843年6 月,英军入侵南岛威劳谷地。当地毛利人在T .劳帕腊哈的领导下击退了入侵者。1845年,北岛科罗拉雷卡地区在H.黑克的领导下,筑起坚固的堡垒——" 帕" ,多次击败武器装备精良的英国殖民军。由于各部落之间缺乏联合,1846年起义被镇压。
  1854年,毛利人在塔腊纳基召开部落际大会,成立反对英国殖民者掠夺土地的联盟。1857年,一些部落组成毛利王国。1860年,英国宣布怀塔拉河口的塔腊纳基地区归英国王室占有,当地毛利人在W.金吉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但毛利王国国王波塔陶一世与英国政府妥协,不予支持,并禁止其他地区对其支援。1861年,塔腊纳基起义被镇压。
  不久,国王波塔陶一世去世,其子波塔陶二世继位,与英国政府进行关于承认王国的谈判。1862年6 月,波塔陶二世宣布独立,不再受英国法律和不列颠王室的管辖,并禁止买卖和租赁土地。1863年5 月,由于塔腊纳基地区的英国殖民军蓄意挑衅,战争再次爆发,战火迅速蔓延至怀卡托河两岸。
  英国殖民当局从本土调来正规军,并征募当地英国移民入伍。英军于同年12月攻陷王国首都恩加鲁瓦亚。1864年3-4 月的奥腊考保卫战中,毛利人英勇地阻止了英军的进攻。
  塔腊纳基人特.乌阿创立了派一马里雷教,它糅合了毛利人古老的信仰和犹太教、基督教的教义,宣传念咒语可得到神灵的保护、刀枪不入。毛利人在作战时,高喊:" 豪!豪!" (意为" 起来"),故亦称" 豪豪主义".派一马里雷教成为毛利人的精神支柱,信徒们在战斗中英勇拼杀,但伤亡惨重。1865年5 月,殖民当局被迫承认了毛利王国,并签订和约。但当时王国管辖范围只限于怀卡托地区,其他地区的战斗仍在继续。1868-1869 年,蒂托科瓦鲁和特库蒂.里奇兰吉领导的两支队伍,采取游击战术,使英军在森林中陷入困境。但由于王国贵族不予支持,这两支起义军分别于1870年和1872年失败。起义虽被镇压,但也迫使殖民当局作出某些让步。自1872年起,新西兰议院中各有两个席位被指定作为毛利人怀卡托和马尼亚波托两个部落的代表;英国官员和土地丈量员也不得进入该两部落的领土。
  (2)争取自治运动
  1852年6 月30日,英国议会通过《新西兰宪法法》。规定:新西兰殖民地实行代议制,可以设立议会,由总督、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新西兰议会应在总督以布告指定的时间和地点于新西兰境内开会。总督可以下令议会闭会或解散。议会有权制定新西兰法律,但不得与英国法律相抵触。总督可向议会任何一院提出法案。总督可批准、否决、保留或修改法案。总督应遵守女王颁发的训令。英国国王可批驳总督所批准的法案。虽然该法已给予新西兰以自治权,但女王及其代表总督的权力很大。直到1856年,新西兰才建立责任内阁。
  19世纪50年代,新西兰成了澳大利亚的粮食产地。1890年后,新西兰又成为英国的畜牧业产品的基地。不久,新西兰的奥塔戈和西海岸发现金矿,淘金者纷纷前来,移民人口大增,生产和贸易有较大发展。公路、桥梁、铁道、电信等工程都兴建起来。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移民及其后裔中新兴的资产阶级对国内政治生活有较大影响。工人运动、农民斗争不断掀起。1907年,英国被迫同意新西兰成为自治领。成为英联邦成员,但政治、经济、外交各方面仍未能摆脱英国的影响。1891-1912 年新西兰自由党执政时期,政府进行了某些改革,开发土地,实行农场主永久租用国家土地的制度。鼓励工会活动,制订工业调停与仲裁法案。1893年妇女获得选举权。新西兰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了政党政治的时期。
  1908年8 月4 日,大议会通过《立法机构法》,这是对1865-1907 年关于立法机构的各项法规的综合。全文分4 部分,284 条,并有附表7 个。
  该法规定了大议会的各种特权。众议院及其各委员会和议员,拥有、享受和行使与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议会平民院相同的或类似的特权、豁免权和权力。
  议会议事录可作为证据。当任何调查涉及到众议院或其任何委员会或议员时,议事录被认为可在所有法院、对所有法官和其他人都可以作为证据,不必再对印刷的这种议事录出具证明。议员、议长在规定的条件下不受法庭传讯。同一天,大议会还通过了《王位继承法》。规定:议会不因王位继承而终止或解散,它应该继续存在多久就存在多久,但总督使其停会或解散的情况除外;王位继承时大议会议员须重新宣誓;总督的所有任命、或依法颁布的委任状或其他授权,都将继续有效。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新西兰随英国参战,主要是输送兵员并供应食品和毛织物等军需品。1916年,新西兰工党成立。工党的基础是工会会员、小农和自由职业者。战后,新西兰参加了巴黎和会,签署《凡尔赛和约》,加入了国际联盟,成为一个主权国家。1919年,新西兰妇女获得被选举权,是世界上第一个实施妇女选举权的国家。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承认新西兰自治领对内对外政策的独立。1947年,新西兰正式接受《威斯敏斯特法》,获得完全自主,但仍为英联邦成员。
  十、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第二国际的破产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14-1918 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制度的产物。由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老牌帝国主义英、俄、法占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后起的帝国主义德、美、日占领的殖民地较少。但是,德、美、日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国家的实力却迅速赶上并超过了英、俄、法。1898-1905 年发生的美西战争、英布战争和日俄战争,就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最初几次战争。
  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化,使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受到威胁。为了转嫁危机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扩军备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形成了两个互相敌对的集团,即由英、法、俄三国组成的协约国和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局部战争连年发生。1908-1909 年,发生了波斯尼亚危机;1905年和1911年,发生两次摩洛哥危机;1911-1912 年,发生了意土战争;1912 -1913年,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这些危机和冲突,使得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终于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6 月,奥匈帝国的军队在波斯尼亚举行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这次军事演习是在奥地利皇太子弗兰茨.斐迪南亲自指挥下进行的。斐迪南积极主张吞并塞尔维亚。6 月28日,斐迪南在军事演习结束后,到达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检阅军队,被塞尔维亚" 青年波斯尼亚" 成员普林西波刺杀。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奥匈帝国在征询德国的意见并得到支持后,于7 月28日对塞尔维亚宣战。俄国根据密约支持塞尔维亚,于7 月30日宣布总动员。8 月1 日,德国向俄国宣战。3 日,德国又对法国宣战。8 月4 日,英国借口德国侵犯比利时的中立,对德宣战。5 日,奥匈对俄国宣战。随后,英、法先后对奥匈宣战。塞尔维亚和黑山(门的内哥罗)对德、对奥匈宣战。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夺取德国在东亚的殖民地,于8 月23日对德宣战。土耳其也于11月参加同盟国方面对协约国作战。这样,战争范围逐渐由欧洲扩大到亚洲和非洲。列宁指出:" 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 英、法、德、意、奥、俄这些国家的政府和统治阶级几十年来、几乎半个世纪以来实行的政治是掠夺殖民地、压迫异族、镇压工人运动。当前的战争正是这一政治的继续,也只能是这一政治的继续。" (2)第二国际的破产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的大多数社会民主党的机会主义领导集团,完全背弃了第二国际的几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反对军国主义与战争的决议,站到本国垄断资产阶级政府一边,号召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合作,煽动无产阶级为资产阶级利益互相残杀,堕落成为社会沙文主义者。各社会党之间立即中断了联系,国际工会组织都停止了活动,国际工人运动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
  1914年8 月4 日,第二国际各党中最大和最有影响的德国社会民主党议员在国会中一致投票赞成政府的军事预算,叫嚷" 俄国入侵" ,声明" 在危险时刻我们不会抛弃祖国".社会民主党机关报《前进报》甚至向德国军事当局保证:该报今后决不涉及" 阶级和阶级仇恨" 问题,并且派人去前线为士兵" 打气".德国工会总委员会宣布" 国内和平" ,禁止工人罢工,号召工人在战争中支持政府,煽动250 万工会会员上前线充当帝国主义战争的炮灰。另一个颇有影响的法国社会党于9 月4 日在众议院投票赞成军事预算。
  它的两位领导人盖德和桑巴还参加政府当部长。法国总工会总书记里昂、石屋和其他领袖们,从战争开始至战争结束,始终支持法国政府。英国工党主席韩德逊,第二国际执行局主席、比利时工人党领导人王德威尔得都参加了本国资产阶级政府。不少社会党和工会领导人参加了本国负责动员战争需要的人力与物质的各种政府委员会。普列汉诺夫也鼓吹" 保卫祖国" 的正当性,并怂恿杜马中的孟什维克议员赞成军事拨款。在美国,劳联的领导集团禁止劳联所属的工会举行罢工,要求劳联的全部活动都服从于" 工业和平" 这一口号。以考茨基为代表的各国社会党内的" 中派" ,对右派的公开叛卖采取支持的态度。这样,第二国际已不再是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组织,第二国际彻底破产了。
  (3)各交战国人民的反战斗争
  帝国主义战争给交战国人民造成巨大的苦难。各交战国人民不顾帝国主义政府的镇压和机会主义的叛卖,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战斗争。
  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自战争爆发伊始,就采取了坚定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立场。它的5 名工人代表由于在杜马中反对沙皇政府的战争拨款和在群众中广泛进行革命宣传,遭到了专制政府的逮捕和流放。1914年10月,列宁发表了布尔什维克党关于这次战争的宣言,深刻揭露了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无情地谴责了欧洲主要国家社会党领导人的背叛行径,响亮地提出了" 变现时的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 、使" 本国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失败" 的行动口号,同时还明确指出,必须采取同战争时期相适应的秘密斗争方式,为社会主义而斗争。列宁号召参战国的工农兵掉转枪口来打倒本国的地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德国革命派以卡尔.李卜克内西、罗莎.卢森堡、克拉拉.蔡特金、弗兰茨.梅林、威廉.皮克为代表,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战争。1914年8 月3 日,李卜克内西、卢森堡等人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国会党团会议上,投票反对政府的军事预算。1915年5 月31日,李卜克内西发表《主要敌人在本国》的宣言,号召无产阶级起来反对德国军国主义政府和帝国主义战争。同年,梅林创办《国际》杂志,宣传反战和革命,被称为国际派。1916年,国际派发表署名" 斯巴达克" 的《政治通信》,从此,国际派又被称为斯巴达克团。1916年5 月1 日,斯巴达克团在柏林波茨坦广场,组织了工人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大示威,提出" 打倒战争!" 和"打倒政府!" 的革命口号。德国政府镇压示威运动,李卜克内西被军事法庭判处4 年徒刑。柏林军火工业5.5 万工人举行罢工,抗议对革命者的迫害。布伦瑞克的冶金工人也举行总罢工。
  在奥匈境内,反战斗争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相互呼应,此伏彼起。
  1916年10月21日,奥地利首相斯图克伯爵被奥国社会民主党人弗里德利赫.阿德勒领导的反战组织所枪杀。
  英国工人的反战情绪也日益高涨,他们逐渐摆脱工联领袖的影响,展开罢工斗争。从1915至1916年,有44万多人参加罢工。爱尔兰人民于1916年4 月22日举行民族起义,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民族压迫,宣布成立爱尔兰共和国。起义失败后,爱尔兰人民开展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游击战争。
  在法国,1915年罢工工人只有9500人,到1916年,增加到4.1 万人;1917年增至29.4万人。法国士兵也兴起了反战运动。1915年,法国开小差的士兵有2433名;1917年,增加到21170 名。
  在俄国,1916年共发生罢工事件1500起,参加罢工的工人超过100 万。
  到1917年,罢工浪潮急剧高涨。1 月罢工工人有25万人,2 月就超过40万人。3 月3 日,由彼得格勒普梯洛夫工厂为纪念国际劳动妇女节而组织示威游行,有50个企业的近9 万名工人参加,次日有20万人继续举行罢工,3 月10日,举行了反对饥饿、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反对沙皇制度的政治总罢工。11日工人响应布尔什维克的号召,把政治罢工变成了起义。3 月12日(俄历2 月27日)起义工人占领军火库,并把自己武装起来,6 万多名士兵掉转枪口站在起义人民一边。工人与士兵联合起来,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起工兵代表苏维埃。3 月15日,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俄国人民取得俄国二月革命的胜利。
  (4)列宁为建立第三国际而斗争
  第二国际破产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就高举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旗帜,发出建立新的国际的号召,团结各国左派,为建立新国际作了大量准备工作。
  1915年9 月5-8 日,在瑞士伯尔尼附近齐美尔瓦尔德举行了国际社会主义者第一次代表会议。这次会议是在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倡议下召开的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俄、德、法、意、波、罗、保、荷、瑞士、瑞典、挪威等11个国家的38名代表。在会上,以列宁为首的左派同占多数的中派考茨基主义者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在列宁和各国左派的坚持下,大会最后通过的宣言承认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谴责社会沙文主义和" 保卫祖国" 的口号,指出争取和平的斗争必须同争取社会主义革命的斗争联系起来。列宁提出的关于建立新国际的建议未获会议通过。大会选举了国际社会主义者委员会,成立临时秘书处,决定出版《公报》,以保持各个参加会议的组织之间的联系。会议形成了以列宁为首的齐美尔瓦尔德左派集团。会后建立了齐美尔瓦德左派常设局,出版机关刊物《先驱》杂志。各国左派继续为建立新国际而斗争。
  1916年4 月24-30 日,在瑞士伯尔尼附近昆塔尔村召开了国际社会主义者第二次代表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俄、意、英、波、罗、保、葡和瑞士等国社会主义组织的代表44人。列宁也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议题是讨论为结束战争而斗争以及无产阶级对和平的态度问题。列宁为首的左派联名提出《关于和平问题的决议草案》,由于在会上中派考茨基主义者居多,草案未被通过。会议通过的《关于和平问题的决议》采纳了草案中的一些观点,揭露和批判社会和平主义,谴责社会党国际局的机会主义立场,重申只有实现社会主义才能得到持久和平。会议通过《告破产的和被迫害的人民书》,即《昆塔尔宣言》,号召人民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争取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要求社会党议员拒绝支持帝国主义政府的军事政策。会议虽然没有接受成立第三国际的建议,但对团结左派起了积极作用,为第三国际的建立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1918年11月,由布尔什维克发起在彼得格勒召开欧美各国左派社会党人代表会议,作出筹建第三国际的决议。1919年1 月,在莫斯科召开8 个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小组及左派社会党的代表会议,并以8 个党的名义发出召开第三国际成立大会的邀请书。1919年2 月3-10日,原第二国际一些社会党右翼领导人在伯尔尼开会,恢复第二国际(伯尔尼国际)。同年3 月2-6 日,在列宁的领导下,在莫斯科召开第三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成立了第三国际,又称共产国际。
  2.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俄国临时政府
  俄国二月革命期间,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建立了新的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它是工人和士兵武装起义的机关,又是工农专政的机关,它有自己的武装,并得到工农群众的信任。
  当布尔什维克正在街头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时候,孟什维克党和社会革命党人却乘机夺取了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许多重要城市的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的领导权。他们背着布尔什维克,与资产阶级商定,于3 月15日成立了临时政府。大地主李沃夫任总理兼内务部长,立宪民主党人米留科夫任外交部长,十月党人古契科夫任陆海军部长,社会革命党人克伦斯基任司法部长。这样,就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工人农民本来期望早日结束战争,获得面包和土地。但是代表资产阶级和地主利益的临时政府却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图谋消灭工兵代表苏维埃。1917年5 月1 日,米留科夫向协约国各国政府发出照会,声称俄国遵守沙皇政府签订的各种条约,要把世界大战进行到" 胜利结束".5 月3-4 日,在布尔什维克的号召下,彼得格勒10万工人、士兵举行示威游行,抗议临时政府的帝国主义战争政策。临时政府被迫撤换了米留科夫和古契科夫的职务。5 月18日,成立第一届(临时联合)政府。其主要成员仍是资产阶级政客,孟什维克斯科别列夫和策烈铁里、社会革命党人切尔诺夫也参加了政府。7 月1 日,临时政府在前线发动进攻,遭到惨败。7 月16日,彼得格勒再次爆发工人、士兵的示威游行。次日,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进行镇压,示威群众死伤400 多人。同时大肆逮捕和杀害布尔什维克,封闭《真理报》,解除赤卫队武装。又下令通辑革命领袖列宁。被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把持领导权的苏维埃已经成了临时政府的附属物。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了。
  7 月21日,克伦斯基代替李沃夫任临时政府总理。8 月6 日,成立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第二届(临时联合)政府。其主要成员为立宪民主党人、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9 月初,立宪民主党和克伦斯基政府策划了俄军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叛乱。布尔什维克领导工人、士兵平定了叛乱。此后,各地苏维埃逐步摆脱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的控制,转到布尔什维克方面来。
  临时政府陷入困境。10月8 日,克伦斯基重新组阁,成立最后一届(临时联合)政府。1917年11月7 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2)十月武装超义的胜利
  1917年8 月8-16日召开的布尔什维克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号召工人、农民和士兵站在布尔什维克党的旗帜下,准备同资产阶级进行决战。
  9 月中旬,列宁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写了《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的信,指出武装起义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
  10月20日,列宁从芬兰秘密回到彼得格勒,直接领导武装起义。10月23日,在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发动武装起义的决议。中央全会决定成立中央政治局,由列宁、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斯大林、索柯里尼柯夫和布勃诺夫等7 人组成。10月25日,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在托洛茨基领导的彼得格勒苏维埃成立军事革命委员会,这是以后武装起义的公开司令部。10月29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召开扩大会议,重申发动武装起义的决议,成立有斯维尔德洛夫、斯大林、布勃诺夫、捷尔任斯基、乌里茨基等参加的领导起义的革命军事总部。
  在准备武装起义的关键时刻,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反对武装起义。  10月31日,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在非党的《新生活报》上发表声明,指责布尔什维克党举行武装起义是冒险举动,泄露了正在准备起义的机密。临时政府闻讯立即调动军队,宣布禁止游行示威和群众集会,加岗增哨,并密令彼得格勒军区司令占领斯莫尔尼宫。6 日晨,临时政府下令封闭布尔什维克党中央机关报《工人之路报》。上午10时,赤卫队和革命士兵把士官生赶走,保证了《工人之路报》的印刷。当天傍晚,列宁从秘密住处写信给党中央委员会,主张立即发动起义。他连夜来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
  11月7 日(俄历10月25日),约有20万赤卫队员和革命士兵,按照列宁的命令,坚决迅速地占领了火车站、主要桥梁、国家银行、电话电报局及其他战略要地,包围了临时政府盘踞的冬宫。晚9 时,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进攻的第一炮。次日晨2 时,起义队伍攻下冬宫,逮捕了正在开会的临时政府部长们。
  11月7 日晚10时45分,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开幕。
  出席大会的650 名代表中,有390 名是布尔什维克,大部分无党派的代表也都站在布尔什维克一边。大会通过《告工人、士兵、农民书》,宣布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手中。8 日,大会通过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会上成立了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11月7 日-16 日,经过同反革命势力的激烈搏斗,苏维埃政权在莫斯科确立。1917年11月至1918年2-3 月,从城市到农村,苏维埃政权在各地建立起来,社会主义革命在俄罗斯、少数民族地区和前线都获得胜利。
  (3)建立和保卫苏维埃政权
  十月革命摧毁剥削阶级的国家机器,撤销旧的官僚机构,建立了工农红军、工人民警和人民法院,建立崭新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机关和各人民委员部。1918年1 月,召开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批准《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正式宣布俄国为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共和国。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苏维埃还颁布了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国家与教会分离、学校与教会分离、男女平权和俄国国内各族人民权利一律平等等一系列法令,彻底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1917年11月8 日,苏俄在《和平法令》中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国缔结正义的民主的和约的建议被拒绝。为了赢得和平喘息时机,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在列宁的坚持下,经过谈判,在1918年3 月3 日,苏维埃俄国与德国及其同盟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缔结《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1918年11月13日,苏俄政府利用德国在大战中的失败宣布废除此和约。
  1918年初,英法美日等协约国帝国主义者为扼杀苏维埃政权派遣干涉军进犯苏俄,并扶植一批前沙皇俄国将领为首的反动势力发动武装叛乱。布尔什维克领导全国军民浴血奋战。1918年9 月2 日,苏维埃共和国宣布全国为统一军营。11月,成立以列宁为首的工农国防委员会。为把人力和物力集中起来以满足战争的需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秋,红军打败了由战俘组成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1919年春,东线红军击溃高尔察克军队。接着,南线红军消灭了邓尼金军队。1920年10月,波兰被迫与苏俄签订停战协定。年底,红军粉碎克里木半岛的弗兰格尔军队。1922年10月,红军把最后一批干涉军赶出国境。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帝国主义阵线,产生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使社会主义理想变成了现实,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新时代,开始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进程。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应当充分肯定。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1)德国十一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意志帝国的经济陷于崩溃,国内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8年11月3 日,基尔港的水兵反对同英国舰队作战,举行起义,建立全德第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柏林、汉堡、不来梅、莱比锡和慕尼黑等地工人和士兵也相继成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9 日,柏林数十万工人和士兵举行武装起义,推翻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末代皇帝威廉二世逃往荷兰。武装的工人和士兵控制了整个首都,斯巴达克派领导人卡尔.李卜克内西在群众大会上宣布成立社会主义共和国。由于无产阶级缺乏独立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德国社会民主党右翼领导人艾伯特和谢德曼组成政府——人民全权苏维埃。它没有触动旧的国家机构和军队,留任大批原来帝国的官员和将军,对内保护私有制,对外敌视苏维埃俄国。
  12月16日,在柏林召开全德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出席会议的485 名代表中,左派斯巴达克同盟的代表只有10名。大会通过翌年1 月召开国民会议的决议,宣布在此之前由艾伯特政府行使国家的全部立法和行政权力。
  12月29日,斯巴达克同盟在柏林召开代表大会。30日,成立德国共产党。
  1919年1 月5 日,为抗议艾伯特政府免除左翼独立社会民主党人担任的柏林警察总监职务,首都工人举行示威游行。第二天,示威发展为总罢工和武装起义,参加群众达50万人。德国共产党坚定地领导这场战斗。11日,政府军队对工人进行血腥屠杀。15日,德共领袖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惨遭杀害。2 月,政府在魏玛召开国民会议,艾伯特当选德意志共和国第一任总统。
  1919年4 月13日,巴伐利亚首府慕尼黑的工人群众举行起义夺取政权,宣布成立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5 月2 日,反动军队占领慕尼黑,德国十一月革命结束。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 年3 个月,战火燃遍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发生激烈的海战。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有33个国家,人口在15亿以上。1918年11月11日,德国政府代表M .埃尔茨贝格尔同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的雷道车站签署停战协定,德国投降。这个协定的签订宣告了德、奥、土、保同盟集团彻底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年1 月18日,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镜厅召开和会。6 月28日,英、法、美、日、意等战胜国与战败国德国签订《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此后,战胜国同德国原盟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相继缔结和约。以《凡尔赛和约》为主的一系列条约构成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即凡尔赛体系,在第一世界大战后长期影响着欧洲以至世界的局势的发展。德国战败,割地赔款;奥匈帝国彻底瓦解;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英、法虽获胜利,但在战争中被削弱;美国从战争中获取暴利,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战争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在欧洲,德、法矛盾尖锐;在远东,日、美矛盾加剧。这些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播下了火种。但是,由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世界政治史已掀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