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国风·邶风.日月




  日月

  『咀华庐』整理

  题解:女子控诉丈夫对她的遗弃。一说卫庄姜为失宠于庄公而作。

  【原文】

  日居月诸1,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2,逝不古处3?
  胡能有定4?宁不我顾5。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6。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7。
  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8。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9。
  胡能有定?报我不述10。


  【译文】

  太阳和月亮,光辉照地头。竟有这种人,不可再相守。
  暴虐怎能止?竟不把我瞅。

  太阳和月亮,光辉照下方。竟有这种人,不能再来往。
  暴虐怎能止?竟不答我腔。

  太阳和月亮,光辉出东方。竟有这种人,品性不善良。
  暴虐怎能止?让我把他忘。

  太阳和月亮,光辉出东方。父亲啊母亲,夫爱我不长。
  暴虐怎能止?待我理不讲。


  【注释】

  1.居、诸:语尾助词。
  2.乃:可是。之人:这个人,指她的丈夫。
  3.逝:发语词。古处:一说旧处,和原来一样相处;一说姑处。
  4.胡:何,怎么。定:止。指心定、心安。
  5.宁:一说乃,曾;一说岂,竟然,难道。我顾:顾我。顾,念。
  6.冒:覆盖,照临。
  7.相好:相爱。
  8.德音:好名誉。
  9.畜我不卒:即好我不终。畜,同"慉",喜爱。不卒,不到最后。
  10.不述:不循义理。




  【赏析】

  这是一首弃妇申诉怨愤的诗。《毛诗序》说:“《日月》,卫庄姜伤己也。遭州吁之难,伤己不见答于先君,以至困穷之诗也。”朱熹《诗集传》说:“庄姜不见答于庄公,故呼日月而诉之。言日月之照临下土久矣,今乃有如是之人,而不以古道相处,是其心志回惑,亦何能有定哉?”都说此诗作于卫庄姜被庄公遗弃后,以此诗作者为卫庄姜,所指责的男子为卫庄公。而鲁诗则认为是卫宣公夫人宣姜为让自己的儿子寿继位而欲杀太子伋,寿为救伋,亦死,后人伤之,为作此诗。今人一般认为这是弃妇怨丈夫变心的诗。

  诗的第一章把我们带入这样的境界:在太阳或月亮的光辉照耀下,一位妇人在她的屋旁呼日月而申诉。日月能如常地照耀大地,为何我的丈夫不能如以往一样顾念我!以后各章的第一句“日居月诸”作为起兴,还有一种陪衬的作用。日月出自东方、照临大地,是有定所,而结为夫妇的“之人”竟心志回惑,“胡能有定”。作者之所以反覆吟咏日月,正是为了陪衬其反覆强调的“胡能有定”的。

  第二第三章承第一章的反覆咏叹,真是“一诉不已,乃再诉之,再诉不已,更三诉之”(方玉润《诗经原始》)。第四章沉痛已极,无可奈何,只有自呼父母而叹其生我之不辰了,前面感情的回旋,到此突然一纵,扣人心弦,“埋怨父母极无理,却有至情”(牛运震《诗志》)。

  诗中没有具体去描写弃妇的内心痛苦,而是着重于弃妇的心理刻画。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是很复杂的,有种被遗弃后的幽愤,指责丈夫无定止。同时她又很怀念她的丈夫,仍希望丈夫能回心转意,能够“顾”(想念)我,“报”(答理)我。理智上,她清醒地认识到丈夫“德音无良”;但情感上,她仍希望丈夫“畜我”以“卒”。朱熹《诗集传》说:“见弃如此,而犹有望之之意焉。此诗之所为厚也。”这种见弃与有望之间的矛盾,又恰恰是弃妇真实感情的流露。因此,《日月》能强烈震撼读者的心灵。(朱杰人龙向洋)

  【读解】

  先说日月。日月在天,虽然有可能暂时被阴云退档,却始终在天,光鉴大地,把一切阴暗邪恶不可告人的污秽暴露在它们的光辉之下,没有什么可以逃脱。

  以日月为题,日月起兴,日月作比,大有深意焉。日月象征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天经地义,正气凛然。

  一位弃妇,以日月的名义,控诉丈夫的朝三暮四,忘恩负义,抛弃合法妻子。她慷慨陈词,音调铿锵,凛然不可冒犯,道义的力量于此展露无遗。

  被人抛弃,就像坐翘翘板,另一头的人突然不辞溜掉,这一头的人栽下来,摔得遍体鳞伤,青一块紫一决。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污迹,义正辞严地谴责忘恩负义者,这是顺理成章的。问题在于,义正辞严地谴责之后怎么办?他人纵然可以同仇敌忾,可以洒一掬同情之泪,可以帮忙抚慰创痛,而拯救还得靠自己。正如自己肚子饿了,任何人都不能帮忙吃饭而使自己的肚于饱他起来,还得靠自己一口一。把饭吃下去。

  自救是以实际的行动来告别过去,告别过去的自己,宣告对自己的信心和价值的确认,同时也是新的自我的诞生。挺起胸来朝前走.前面是大路和山丘,不管风吹和雨打,人生百年莫蹉跎。

  所以,自救者得救,不自救者即使上帝也爱莫能助。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E书“应天故事汇——天天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