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国风·王风.葛藟




  葛藟

  『咀华庐』整理

  题解:父母兄弟离散,流离失所、寄人篱下的青年的痛苦的呼声。

  【原文】

  绵绵葛藟①,在河之浒②。终远兄弟,渭他人父。谓他人父,亦奠我顾③。
  绵绵葛藟,在河之俟④。终远兄弟,谓他人母。渭他人母,亦莫我有。
  绵绵葛藟,在河之莼⑤。终远兄弟,谓他人昆⑥。谓他人昆,亦莫我闻⑦。

  【注释】

  ①绵绵:长而不绝之貌。葛、藟(音垒):
  ②浒:水边。
  ③顾:亲近,亲爱。
  ④俟(si):水边。
  ⑤莼(chun):河岸缺口处。
  ⑥昆:兄,哥哥。
  ⑦闻:问,问候。

  【译文】

  延绵不断葛蕉藤,长在河水涯边上。远离我的兄弟们,称呼他人为父亲。
  虽然称他为父亲,他却不把我亲近。

  延绵不断葛蕉藤。长在河水岸边上。远离我的兄弟们,称呼他人为母亲。
  虽然称她为母亲,她却不当我存在。

  延绵不断葛蕉藤,长在河水岸边上。远离我的兄弟们,称呼他人为哥哥。
  虽然称他为哥哥,他却不闻不问我。

  【赏析】

  旧说以为此诗乃东周初年姬姓贵族所作,旨在讥刺平王弃宗族而不顾。《毛诗序》:“《葛藟》,刺平王也。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毛氏说诗多牵强附会,常把表现人之常情的诗作拉扯到政教、美刺上去。宋人说诗较为通达,朱熹《诗集传》云:“世衰民散,有去其乡里家族,而流离失所者,作此诗以自叹。”得其旨矣。

  诗凡三章,章六句。首章“緜緜”二句写眼前景物。诗人流落到黄河边上,见到河边葛藤茂盛,绵绵不断,不禁触景伤情,联系到自己远离兄弟、飘泊异乡的身世,感到人不如物。他流落他乡,六亲无靠,生活无着,不得不乞求于人,甚至覥颜“谓他人父”。处境之艰难,地位之卑下,可见一斑。但是即便如此,也未博得人家的一丝怜悯。“谓他人父,亦莫我顾”,直书其事,包含许多屈辱,许多痛楚,正如朱熹所叹:“则其穷也甚矣!”(同上)第二、第三章诗意略同首章,仅二、四、五、六句句尾更换一字,丰富了诗的内涵,反覆咏叹中稍有变化。此诗两句表达一层意思,六句有三层意思,两层转折。由绵绵不绝的葛藟对照兄弟的离散,是一折,由“谓他人父”、“谓他人母”、“谓他人昆”而竟不获怜悯,又是一折。每一转折,均含无限酸楚。诗人直抒情事,语句简质,却很感人,表现了飘零的凄苦和世情的冷漠。牛运震《诗志》评曰:“乞儿声,孤儿泪,不可多读。”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沉痛语,不忍卒读。”都对诗中表现出的流离之苦深为致慨,相信这也是每一位读此诗者的共同感受。 (夏成淳)

  【读解】

  常言道,在人屋檐下,哪能不低头。寄人篱下,是一种屈辱的生存状态,大概除了哈巴狗一色人等,是没有人愿过这种生活的,虽然我们不知道主人公何以要寄人篱下,但多半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寄人篱下不仅意味着没人关心和疼爱,同时也意味着身不由己,不能自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生活状态连浪迹天涯的漂泊生涯都不如,毕竟流浪者可以自己决定击哪里不去哪里,干什么和不于什么,这是一种自由,虽然很有限,但是有。所以,寄人篱下者首先是为失去了生活自主权而哀歇。

  寄人篱下得不到情感和心灵上的抚慰,受到伤害之后,只有独自向隅而泣,强把泪水往肚里咽,像一根在水中漂流的草,无所依傍,即使可以叫别人爹妈,却总不如血缘关系那么亲近和牢固。

  因此,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幸福感和不幸感不完全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还要取决于心理上的安宁踏实和情感的寄托归宿。这比物质条件更重要。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E书“应天故事汇——天天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