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小雅·鱼藻之什.菀柳




  菀柳

  题解:兔死狗烹的悲剧

  【原文】

  有菀者柳①,不尚息焉②上帝甚蹈③,无自暱焉④俾予靖之⑤,后予极焉⑥。
  有菀者柳,不尚愒焉⑦。上帝甚蹈,无自瘵焉⑧。俾予靖之,后予迈焉⑨。
  有鸟高飞,亦傅于天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11)。曷予靖之(12),居以凶矜(13)。

  【注释】

  ①菀:枝叶十分茂盛的样子。
  ②尚:庶几。
  ③蹈:动,指变动无常。
  ④暱(ni):亲近。
  ⑤俾:使。靖:谋划。
  ⑥极:诛,责罚。
  ⑦愒(qi):歇息,休息。
  (8)瘵(Zhai):病,生病。
  ⑨迈:行,指放逐。
  ⑩傅:到达。
  (11)臻:至,到。
  (12)葛:为什么。
  (13)以:于。凶矜:凶险。

  【译文】

  枝叶茂盛的柳树,谁不想在树下歇。君王喜怒太无常,不要与他太亲近。若使我去谋国事,结果必定遭诛杀。
  枝叶茂盛的柳树,谁不想在树下歇。君王喜怒太无常,不要与他太接近。若使我去谋国事,结果必定遭放逐。
  鸟儿展翅高高飞,一直向上飞到天。那人内心摸不透,何处才是那止境。为何让我谋国事,把我置于凶险地。

  【读解】

  兔死狗烹,是人们用来比喻事成之后就把曾经效劳出力的人抛开或杀掉,就像野兔死了之后,猎狗再也无用武之地,于是便被杀掉煮来吃肉。

  这类悲剧从古至今不可胜数,不必我们—一列举。值得注意的倒是,我们如何保护自己,不致被别人过河拆桥、被别人煮来吃肉?

  翻脸不认人的小人和野心家大有人在,有时我们被他们蒙蔽完全可能。然而,一旦我们有所醒悟,就该认真想想出路的问题。最可怕和不可救药的是,既已醒悟。还继续幼稚地抱有幻想,天真地以为小人野心家会良心发现、立地成佛。等到刀子架到脖子上那一天,连后悔都来不及及时醒悟,出路是有的。可以金蝉脱壳。力量不够强大时,翅膀尚未长硬时,不妨以阴谋付阴谋,以诡计对付诡计,巧妙地以走为上计。不等对方把刀子磨快,便逃之天天。把根留住,将会形成对方的心腹之患,便之坐卧不安。

  可以激流勇退。事成之后,知道结果不妙,主动引退,不存啡份之念,可以正大光明地、体面地享受已获得的成果。这样做也需要技巧,使对方无法以任何理由举起刀来。也可以将计就计。当力量强大到足以同对方抗衡之时,一旦

  觉察到阴谋,便当机立断,先下手为强,趁对方刀子没有磨好时将其除掉,不发慈悲,不存幻想,不留后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小人和野心家是不会自行消失的。如果还会有免死狗烹的悲用发生,只能怪我们自己太麻木,太幼稚,太仁慈,太软弱。

  【赏析】
  
  《菀柳》是一首揭露王者暴虐无常,诸侯皆不敢朝见的诗。《毛诗序》谓“刺幽王也。暴虐无亲,而刑罚不中,诸侯皆不欲朝,言王者之不可朝事也”,说亦不为误。唯刺幽王说无据,历来争讼不已。魏源以诗证诗,以为此为刺厉王之诗,“试质诸《大雅》刺历王幽王之诗则了然矣。历王暴虐刚恶……幽王童昏柔恶……故刺历王诗皆欲其收辑人心;刺幽王诗皆欲其辩佞远色”,“征以历王诸诗,一则曰‘上帝板板’,再则曰‘荡荡上帝’。与此《菀柳》篇上帝甚神(蹈),皆监谤时不敢斥言托讽之同文也”。(《诗古微》)可备一说。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六句。
  
  第一章开头以“有菀者柳,不尚息焉”这个略显突兀的比拟句传达诗人强烈的愤懑之情,同时也让读者产生追究缘由的欲望:为什么茂密繁盛的柳树下,诗人却劝戒人们不要去憩息呢?诗人言在此而意在彼,接下来的两句述说缘由:“上帝甚蹈,无自昵焉。”大王虽然如同大树,可以乘凉,可是他暴虐无常,不可亲近,否则自招祸殃。“俾予靖之,后予极焉”,当初大王请我一起谋国事,如今莫名其妙受责罚。这是诗人现身说法,把与暴君共事的种种险恶表述无遗。整章诗或比拟,或劝戒,或直白,但都以“焉”字结句,呼告语气中传递着诗人的无限感慨和怨恨。
  
  第二章诗意与第一章相似,在反覆咏叹中进一步强化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人不可遏制的怨怒之气喷薄而出,却又不是尽情宣泄而后快,比拟中有双关,呼告中有托讽,虽是直言却用曲笔,以弦外之音感动读者,使议论中多了一点诗味。
  
  第三章在前两章感情积蓄的基础上,由劝戒性的诉说转向声泪俱下的控诉,整章一气呵成,“有鸟高飞,亦傅于天”,再高飞的鸟也以天为依附。“彼人之心,于何其臻?”为什么难以预测彼人之心可能到达的极限呢?“曷予靖之,居以凶矜?”为什么当初用我谋国事,现在又让我遭凶恶?诗中鸟儿高飞是平和的比拟,逆向的起兴。从平淡中切入,渐入情境,最后以反诘句“曷予靖之,居以凶矜”作结,单刀直入,让人眼前凸现出一位正在质问“甚蹈”的“上帝”的受难诗人形象,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疾恶如仇的性情和命途多舛的遭遇都化作这句“诗眼”,给读者以震撼心魄的力量。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E书“应天故事汇——天天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