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 小雅·鱼藻之什.渐渐之石




  渐渐之石

  题解:东征将士慨叹路远辛劳。

  【原文】

  渐渐之石1,维其高矣2。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武人东征3,不皇朝矣4。
  渐渐之石,维其卒矣5。山川悠远,曷其没矣6?武人东征,不皇出矣7。
  有豕白蹢8,烝涉波矣9。月离于毕10,俾滂沱矣11。武人东征,不皇他矣。

  【译文】

  巉巉石崖壁,矗立多么高呀。山遥水又远,跋涉真辛劳呀。将士向东进,出发无暇等破晓呀。
  巉巉石崖壁,矗立多么陡呀。山遥水又远,何处是尽头呀。将士向东进。深入无暇顾退走呀。
  有猪是白蹄,成群蹚水波呀。月亮近毕星,就怕雨滂沱呀。将士向东进,无暇他顾快通过呀。

  【注释】

  1.渐(chán)渐:借为"巉(chán)巉",险峭的样子。
  2.维其:犹"何其"。
  3.武人:将士。
  4.皇:同"遑",闲暇。
  5.卒:借为"崒",高而险。
  6.曷:何。没:尽。
  7.不皇出:朱熹《诗集传):"谓但知深入不暇谋出也。"
  8.蹢(dí):蹄。
  9.烝:众。
  10.离:借作"丽",依附,此指靠近。毕:星宿名。
  11.俾:使。滂沱:水深的样子

  【赏析】

  《毛诗序》以为“《渐渐之石》,下国刺幽王也。戎狄叛之,荆舒不至,乃命将率东征,役久病于外,故作是诗也”。这里认定了三个问题:一、定本篇是诸侯国所作;二、定为刺幽王而作;三、为东征荆舒因役久而作,荆舒,即楚及其属国群舒。因周幽王时代无东征楚役的记载,故论者多不取序刺幽王与征楚的说法,而就诗论诗不确指其人其事,朱熹说:“将帅出征,经历险远,不堪劳苦而作此诗也。”(《诗集传》)其说颇有代表性。

  本诗情调酷似风诗,可能是下级军官所作,自述东征劳苦,似是途中之作,重在叙述行军艰难而紧张,看不出《序》所言“役久”的意思。全诗三章,以赋叙事抒情,头两章叠唱,意思相仿,诗人在急行军途中,迎面映入眼的是陡崖峭壁,挡住队伍的去路,忍不住惊呼道“维其高矣”、“维其卒矣”。头两句写所见,中间两句写所感,叹惋山川遥远,跋涉攀援,步步维艰,疲劳不堪,多么盼望抵达目的地啊!然而至今“山川悠远”,何日才能走到呢?最后两句点题,交代急行军。“武人东征”一句贯穿全诗,三章都有,点明抒情主体与事件。首章“不皇朝矣”句,说明行军紧急,起早摸黑,天不亮就上路。马瑞辰以为“不遑朝者,甚言其东征急迫,不暇至朝也”(《毛诗传笺通释》),甚确;次章“不皇出矣”句蕴藏着更多难言的痛苦,行军紧迫,不断深入,谁有暇顾及以后能否脱险呢!也就是说至此生命已全置之度外。

  第三章诗人笔锋一转,突然伸向天空,描写星空气象,与首章“朝矣”句相应,暗示是夜晚行军。朱熹说前四句“豕涉波,月离毕,将雨之验也”(同前)。这可能是诗人引用已有的气象民谚。近人闻一多指出:“豕涉波与月离毕并举,似涉波之豕亦属天象,《述异记》曰:‘夜半天汉中有黑气相连,俗谓之黑猪渡河,雨候也。’《御览》一0引黄子发《相雨书》曰:‘四方北斗中无云,惟河中有云,三枚相连,如浴猪狶,三日大雨。’与《诗》之传说吻合,是其证验。《史记·天官书》曰:‘奎为封豕,为沟渎。’《正义》曰:‘奎……一日天豕,亦曰封豕,主沟渎……荧惑星守之,则有水之忧,连以三年。’《易林·履之豫》诗曰:‘封豕沟渎,水潦空谷,客止舍宿,泥涂至腹。’此与《诗》所言亦极相似,是《诗》所谓豕白蹢者,即星中之天豕,明矣。”(《周易义证类纂》)依闻说,天豕为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奎由十六颗星组成,故云“烝涉波”,烝,众也。杨慎《古今谚》中“谚语有文理”条亦云:“天河中有黑云,谓之黑猪渡河,主雨。”可与此相参证。“月离毕”说的是月亮靠近毕宿,古人亦视为雨兆,《尚书·洪范》曰:“月之从星,则以风雨”,此星即指毕星。应劭《风俗通义》云:“雨师者,毕星也”,其下即引本诗“月离”两句为证。《晋书·天文志》亦云“月行入毕多雨”。所以本章前四句是引气象民谚,预兆将有滂沱大雨。俾,使也,点明尚未发生,姚际恒《诗经通论》引姚炳说“将雨、既雨,诸说纷如”,实则诗本谓“将雨”,非“既雨”,其意甚明。正因为诗人担心遭遇滂沱大雨,行军难上加难,一心一意只想加速行进,无暇旁骛,故云“不皇他矣”。三章末句意思递进,旅途苦情、忧虑一层深过一层。(蒋立甫)

  【赏析】

  这是一首在家族内部小型宴会上唱的雅歌,是周文王回到周国后准备献给商纣王而收集的歌舞队伍,作为献给商纣王的礼物,在送别这支歌舞队伍时,周文王唱了这首送别歌。周文王把商纣王形容为已经淹没于水中的大石,没有多久,他就会全部被水淹没。所以去朝见他的时候,不用害怕他,也不会恐惧去朝见他。在歌的第三段中,周文王作了预言,一旦月亮进入、并且离开西方毕宿星区之时,就会有滂沱大雨,而这个滂沱大雨将会使已经淹没在水中的大石彻底淹翻,那时,将是全天下老百姓的幸福之日。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E书“应天故事汇——天天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