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21期

诗与诗的形式美

作者:郑 敏

更多经典:应天故事汇——天天经典!




  诗是所有文体中最早出现在中国文学史的文学品种。这是因为它最富音乐性,最接近人们对歌唱的美学本能倾向。当人类开始集体生活的初期,诗歌总是第一个来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的社会文化。诗的孪生姐妹是歌,歌是诗的翅膀,山歌也许是诗歌早期最典型的例子。当诗歌走出它幼年的纯朴和艺术的雏型后,它的“歌”性成为隐形的音乐感。即使在现代主义诗歌充满知性的今天,它的语言如果完全失去音乐感,无论它的内容多么高深,它的表达手法多么“现代化”,作为诗,它仍是令人遗憾的。当然所谓“音乐感”也是有它的时代性的,总体说来诗歌的音乐感包括行、节的建筑关,字词组的排列所组成的节奏感,以及字词音调所形成的抑扬顿挫,舒缓急促。新诗在这方面不如古典诗词有深厚的荚学实践和理论。这也是今天的诗人和诗学家应当对之深入探讨,和在创作中进行创造性实践的。今天如果对新诗倾注更多的艺术关怀,对文本的艺术性进行深入细致的评价,我们的新诗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因为过去数十年我们更多以新诗内容,特别是其“进步性”,作为衡量诗歌的主要尺度,以至长期忽略了新诗的艺术水平。新诗诗学理论研究极少论及诗的形式荚,大大影响了新诗的成熟和诗歌艺术的积累。内容再好,没有臻笑的形式,也收不到诗歌陶冶性情的作用。今天有几个诗人在提笔写诗的时候,考虑到将诞生的作品在声、形、神、色上应当有与内容相匹配的形式效果呢。笔者很惭愧,每每是在诗思涌动时,只顾提笔疾书,对于这首将诞生的新诗的形式艺术,往往胸无成竹,只是随机应变而已。这种缺乏诗歌美学的诗往往以自由诗作为庇护所,其实自由诗只是说它的美学有一定的自由度,而并非不需要诗的美学形式。而在我们现存的“自由诗”中,恐怕绝大多数是诞生在感情和思维的催生下,很少用心在艺术形式荚的探索和追寻上。其实自由诗的形式美,因其无一定之规,是最难取得的,它的诞生需要极高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它是一种隐形的形式美,闪烁在文本中,却又无一定之规。
  新诗目前读者多只是大中学生和少数研究新诗的学者。很少有新诗美学方面的讨论,如汉语新诗特有的语言音乐性,诗体的建构荚,表达的艺术,内涵的深度,境界问题,诗歌的关与力等问题都没有得到足够的探讨。整个现当代新诗的成果和创作实践,比起小说,很少获得理论家的关注,但在今天的群众创作,尤其是青年写作群中,诗歌写作却是异常活跃的。他们在写作过程都遇到过什么问题?他们作为新诗的主要读者对于诗歌有什么要求?凡此种种很少见于评论,似乎没有进入理论家的视野。然而从青年们的创作风格的不停转变,却可以看出他们对诗歌写作的热情,虽然他们并没有得到理论家的多少关注与启发。我希望今后理论家和评论家对于诗歌文本多做一些分析导读和理论研究。拥有不少的青年读者和青年作者的诗歌应当受到诗人和文学工作者、文学理论家的格外关怀,以满足青年诗歌爱好者的需要,和提高新诗的水平,使我们能再一次成为诗歌大国,迎来新诗的盛唐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