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誓言

作者:安娜·阿赫玛托娃

更多经典:应天故事汇——天天经典!




  [作者简介]安娜·阿赫玛托娃(1889—1966),俄国白银时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前苏联时代极负盛名的女诗人。出生在一个海军机械工程师之家。长期生活在曾孕育了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诗情的皇村。18岁时发表第一首诗。叶夫图申科将普希金和阿赫玛托娃分别比喻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和月亮。
  1941年,德国法西斯围困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近900天,因饥饿和疾病死亡的人数超过100万。阿赫玛托娃积极投身于列宁格勒保卫者的行列,她亲眼目睹了德国法西斯的野蛮罪行,创作了许多格调高昂的爱国主义诗篇,她1941年7月创作的著名诗篇《誓言》,传遍全苏。
  
  愿今日同恋人告别的姑娘
  也把悲痛作为力量。
  我们对孩子们、对坟墓起誓:
  谁也无法迫使我们屈膝投降!
  
  阎延文解读:如果说诗歌也能成为子弹,那么阿赫玛托娃的这首《誓言》无疑是一次情感子弹的集束喷发。这首短短的四行诗不是精美的花瓶,而是呼啸而至的闪电。诗人的感情完全融人了战争年代千百个母亲和情人之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愤怒的喷溅、生死的激动、意志的飞扬,每个词都如铅弹般呼啸而至,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量。
  突兀短促的句式,从一开始就把诗歌引入激烈的战争情境。女性是和平、爱与美的化身;当美丽的姑娘不得不告别恋人,当母亲们只能面对孩子和亲人的坟墓起誓,当战争摧毁了人类最后的精神城堡,使爱和美都面临着灭顶之灾时,女诗人心灵深处的母性光辉再也无法遏止。她仿佛不是在抒情,而是在表达一种暴风雨般的愤怒。《誓言》像一块刚出炉的铁,滚烫红热,这力量让人感到疼痛。没有形容词、名词和动词的精巧布置,没有诗人那一贯的女性情调和诗歌音乐性,只有凌厉的句子;每个词都是“书页和烈焰”,是“锐利的斧和斩断的发”(布罗茨基语),照亮了黑暗的战争图景。仿佛“脉搏在撕扯,骨骼在爆裂”,阿赫玛托娃壮丽的诗歌,使硝烟和死亡都为之震撼。
  女诗人喜爱中国古典诗歌,这首《誓言》也有唐人绝句的风度,沉雄短促,具有很强的生长能力。在反法西斯战场上,《誓言》曾像一道明亮的光芒,被广泛传诵。